-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孔子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编先秦哲学中国哲学之形成第一章孔子附墨子\n第一章孔子序关于孔子*定位及评说的复杂性II*孔子做了什么总结了西周思想,整合并系统化了西周道德思想1,从中国哲学的形成看不能说有哲学的理论系统成就,不是作为中国哲学形成的标志性人物不过,因其承前之说,因其系统总结西周道德思想,故又可说,是中国哲学形成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人物,是启发中国哲学的关键人物2,对哲学形成的贡献:道德人格之同一主题的揭示3,所以,从中国哲学的发展看孔子以其哲学理论而实则“不在”(与之理论成就状况一致)孔子以其道德象征而“实在”(与之道德主题的揭示之贡献成就状况一致)问题:何以必要并且能够总结西周成就?孔子何以成为孔子?背景个人历史\n第一章孔子1-0孔子生平及历史背景名丘字仲尼551-479BC鲁国人祖:先世为宋国贵族居:鲁乃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历: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35岁之齐,归而整理诗书礼乐,弟子日多。51岁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55岁率弟子去鲁,周游列国。68岁归,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籍,修春秋史料:《论语》《左传》《史记·孔子世家》等作品:《论语》(另《大学》《中庸》《易传》等传)II1-0-1.生平对现实之观看态度的影响春秋:770~476BC三家分晋:453BC\n论语II\n关于《论语》II《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班超《汉书·艺文志》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孔子的门人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集,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当在《左传》之前)。现存20篇(492章)《论语》和《孝经》在汉乃初学者必读,进而再习五经\n第一章孔子1-0孔子生平及历史背景1,春秋末王室势微之背景II1-0-2.时代背景及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崇周姿态(略)2,孔子的定性评价3,孔子在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鲜明的崇周姿态4,孔子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崇周的必然作法:总结西周思想评价的方式和结论的表达(礼乐之崩坏)崇周的个人及时代原因问题:如何总结西周思想,总结怎样的西周思想(时代思想背景的影响)\n第一章孔子1-0孔子生平及历史背景1,春秋末王室势微之背景II1-0-3.时代思想背景汲取西周资源的条件和方式2,孔子的定性评价3,孔子在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鲜明的崇周姿态4,孔子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崇周的必然作法:总结西周思想评价的方式和结论的表达(礼乐之崩坏)崇周的个人及时代原因问题:如何总结西周思想\n1-1正名思想1-1-0关于“正名”II第一章孔子名,自命也。——《说文》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名”与秩序秩序与“正”“名”?秩序?\n1-1正名思想1-1-1礼坏乐崩的时代——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1-1-2正名[1]——复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1-1-3正名[2]——礼之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1-1-4正名[3]——克己复礼的修养方式/途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1-1-5正名[3]——仁的修养标准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II第一章孔子\n仁核心范畴;“仁学”1-2仁学体系II第一章孔子1-2-1关于“仁”SealCharacterss05656BronzeCharactersb12242SealCharactersL31211许慎:“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解:“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锋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n仁核心范畴;“仁学”1-2仁学体系II第一章孔子1-2-1关于“仁”《尚书·金滕》:“予仁若考”。1“仁”义“亲”,春秋以前即是重要的概念。指亲而近人之才能、美德。2“仁”的美德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有的和睦、爱等美德。许慎:“仁,亲也。从人二。”3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总结及发微早期思想而来,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从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学说体系。1-2-2关于孔子说“仁”1“仁”字是孔子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论语》58章中使用“仁”字达109次,超出所用的礼、乐、道、德、义各字很多。段玉裁注解:“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锋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2孔子有许多有关“仁”的说法。粗略归纳,大致有如下几类说法:第一:谓“爱人”"汎(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第二:为“复礼”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第三:言德政“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n1-2仁学体系1-2-3“仁”学体系的思想内容“仁”体现为达到“礼”的规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我道德准则。"汎(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其次,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再次,在基本性质上,它是有关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规范的方法原则。第一:自我克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卫灵公》)第二:自我克制是自觉的行为。即由己不由人。第三:服从社会规范,或“复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首先,“仁”的内涵是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核心词为“爱”、“亲”II第一章孔子\n1-2仁学体系(1-2-4“仁”学体系的思想内容)再次,“仁”的或“礼”的准则体现在有关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从小的方面讲,体“仁”(行“仁”的实践)就是要去履践做人的各方面的美德;从大的方面讲,体“仁”(行“仁”的实践)就是要恢复礼的秩序。其一,个人人格的标准(君子、圣人等)。包括如: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於天下,为仁矣。(《阳货》)其二,社会行为的行为标准。包括如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其三,社会关系的秩序标准。包括如家庭、国家等。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II第一章孔子\n1-2仁学体系1-2-4“仁”学体系的思想内容小结一,“仁”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二,“仁”的基本性质是以服从社会规范为目的的有关自我修养的方法原则。强调自我克制、主张修养的自觉性,以“礼”为标准。三,“仁”或“礼”的准则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全面的有关个人人格的要求。II第一章孔子\n原为《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长期未引起重视。唐中期经韩愈表彰,北宋司马光将《大学》从《礼记》中突出地加以解说。为宋明理学主要关注的儒家作品。经朱章句集注后被列为四书之一。1-3大学之道1-3-1《大学》其作传孔子作曾参传注。1-3-2《大学》其“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II第一章孔子\n1-3大学之道1-3-3《大学》其内容——可分为三纲领及八条目两部分。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的表达句式:“欲……先……”(“目的-手段”)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八目的“本”与“末”之分明明德于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后……”(“手段-目的”):格致诚正修(本)齐治平(末)正“本”:一切之前提,一切当由此修身上面做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II第一章孔子\n1-3大学之道小结一,“大学”实乃道德之学,从人伦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观二,《大学》的主要内容为三纲八目三,叙述了由个人修养对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四,八目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II第一章孔子\n1-4中庸之道1-4-1中庸及《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庸》中庸之道《论语》中庸之道传孔子作,子思述之。(四书之一)1-4-2中庸之法1“中庸”其含义A,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B,孔子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C,《中庸》的“中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含义:不偏不易,允执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II第一章孔子\n第一章孔子《中庸》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II\n*“中庸”以“不偏不易”为之法,以“守中致和”为其旨第一章孔子1-4中庸之道1-4-3中庸作为一种学说(《中庸》)“中庸”有其理论解释并发挥了它作为解释学应有的理性作用“不偏不易,允执其中”:“中”作为核心词B中乃其“本”:喜、怒、哀、乐之未发C和:守“本”守“中”的结果及目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A“允执其中”:守“本”之故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小结一,“中庸”之法的含义为“不偏不易,允执其中”。二,“中庸”之法的思想核心为“守中致和”思考题一,孔子“正名”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二,孔子“仁”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三,《大学》主要提出了哪些思想学说?II\n儒家哲学小结*传承与学派形成儒家哲学是孔子总结整合西周思想的成果,成果形式是仁学体系的建立。该体系的总结整理方式:II.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仁”之宗旨(关于人与人关系的“爱”或“亲亲”原则之旨)系于“仁”之德目及方法原则孔子弟子子思孟子易传荀子……法家……前提:人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