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论孔子人生哲学
试论孔子人生哲学【摘要】孔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文章主要从“仁者爱人”、因时制宜的处世原则以及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孔子;人生哲学;“仁者爱人”;因时制宜;君子人格 引言: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公认的对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该书共二十篇,一万五千余字。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孔子所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和教育观念,而且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 一、“仁者爱人”的人生最高目的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非常多,其中最为根本的含义就是爱人的思想,也就是“樊迟问仁”。孔子对“仁”所做的作为直接的解释就是爱人”。“仁”指的是人与自己的同类之间互相尊敬与爱护的一种情感,是源于人心的一种德性。孔子希望爱一切人,所以说:“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些指的是都是爱一切人。简单来说,爱人指的就是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尊重。关于“仁”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的的实现,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除此之外,孔子还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弟子们有关“仁”的提问。当颜渊问什么是“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当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接着子张又进一步追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解释说:“恭、宽、信、敏、惠。”不仅如此,孔子还发表了“刚、毅、木、讷近仁”等看法。\n 二、因时制宜的处世原则 对于一个人来说,其需要有自身的理想与追求,但是执着追求指的并不是鲁莽蛮干,也不是不顾具体的情况而一味的冲锋陷阵。在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差距较大的今天,以个人的力量来抗击一时成为风尚的整个社会思潮和政治势力,实现理想的道路和抗争现实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讲究灵活的斗争策略和因时制宜的处世态度。不然,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鼓励通过做官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孟子更是说“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但是,尽管孔子心情迫切,但是在择官时并不急。在每次做官时,孔子都会进行仔细地考察,三思而后任。如有危险则不做,与自己的志向不符不做,非常勉强也不做。在齐国时,景公十分赏识孔子,但是因为被晏婴诋毁,景公对其的态度进行了转变,孔子发现景公比较勉强,便辞退官职回到鲁国。而鲁国由于“季氏亦僧于公室,陪臣执国命,是鲁大夫以下皆僧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虽不做官,但仍在兼济天下。定公十四年,正当孔子摄相事而政绩斐然之时,季桓子却“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于大夫”,作为一国执政却无心于国事,沉酒于享乐,即使个别大臣有意励精图治,也难以奏效,所以孔子马上离任。 孔子对因时制宜的处世态度比较重视,自然会反对不管客观事实的勇猛莽撞;而因时制宜侧重的是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表现为一种谨慎稳重的思想作风;而勇猛莽撞则是不管客观条件的优劣,一味强调主体的冒险进取精神,这种人为孔子所不取。 三、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观\n 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孔子追求“内政外王”的君子型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必备的人格就是“仁”,也就是不但要爱家人,同时还要“泛爱众”;君子要看重义气而忽略利益,也就是“义以为质”;君子应将“礼”作为主要的行为准则,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悉心诵读六经;君子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君子应主动承担社会与历史的重任,拥有安民济众的情怀;第二,君子应具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情操主要体现为怎样对待忧乐与生死。孔子是这样表达自己的苦乐观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基本精神就是不对个人生活优劣情况进行计较,不以贫贱为耻,心里只对道德学问是否长进,志愿能否实现重视。对于生死,孔子倡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思想;第三,要勤学、好学。孔子认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路径就是增长智慧、博学多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对学习一直保持着一种唯恐失去机会的紧迫感,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发愤忘食,虚心求教的精神。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第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君子型人格还要具有“中庸”的态度,君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庸,,君子的言行应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君子按“中庸”之道,能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此外,孔子还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认为实现君子品格,就需要将内在品德与外在人格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内外的完美统一。从中国的历史发展看,“中庸”的处世之道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以及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n 总的来说,孔子人生哲学包含很多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与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孔子的人生哲学,可以更为了解其内在涵义,从而深化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作者:邓均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