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思想哲学-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
思想哲学-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1“赤子之心”说罗汝芳认为人一出生就是个赤子,并且具有“赤子之心”,该“赤子之心”没经受世俗的影响,纯然天理。“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混是个赤子”,人生来就知道的叫做良知,生来就能够做的叫做良能。良知良能都是先天具有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原初赤子之心,而尧舜初生之时与吾一样皆具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可以不思而得,不虑而知。“赤子之心”与生俱来,人人皆具有赤子之心,上至圣人,下至平民每个人都是由最初的赤子长成,在孩子时代能够很好的持有可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但是随着长大成人,人的欲望也在不断的增加并过分的追求物质欲望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心思逐渐杂乱,便无法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由此便想着一心去学习做个圣人,却不知道圣人即是自己,因为“大道”即在吾身,人皆是由赤子之心长成,具有赤子之心,所人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圣人皆是人人。但是大多数人在长成之后皆泯然众人主要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原是由“赤子之心”长成,意识到后能否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加以时刻保\n持。而人与道之间的差别则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皆然不知,而如果知道并且还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仍然能够坚持并正常运用的便是“道”。心在于人之中,而道则在于人的心中,人与道是浑然一体的,而区别于百姓知与不知,而这些皆归于“百姓日用之道”。“人字、道字,虽少分别,而心则止是一个“心”字也。”“日用不知,则道心而矣;日用而知,则人心而道矣。…心虽在人中,而道实在心中,但人自不觉知耳……皆浑然见得是心,心皆浑然见得是道,愈觉悟则愈浑化,愈浑化则愈微妙,故心以道名,而复赞其微也。”如罗子所言“吾子只患不到此处,莫患此后功夫。”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圣人能够认识到人人具有赤子之心,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依然能够很好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而庶人因意识不到自身原是由赤子之心长成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时刻保持自己原有的赤子之心最终无法成为圣人。“孟子一言概之,尽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所以圣人能够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才方能够实现“大道尽在吾身”。如:例如,在罗子看来,大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人并不是意味着只有大人不失去赤子之心,也不是只有大人才能够\n不失去赤子之心,而是其能够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乃是所谓的孝、梯、慈。因此,只要人人能够在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大人、圣人。2赤子之心与良知良能罗汝芳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生来就知道的叫做良知,生来就能做到的叫做良能;而人的良知良能都是先天所具有的,也就是原初的赤子之心。吾心之体乃是随天与生倶来的,而“知”“学”乃是后天,随心所性,既可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犹如孩提时便知爱其亲,敬其兄。阳明所提出来的“致良知”学说乃是《大学》宗旨的一部分,与孔孟所提出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哲学宗旨一脉相承,但是阳明的良知说最专注的在于“致”,探求事物的本源,由其不正而为正,最终实现一家仁而一国仁也,就是其所说“人人亲其亲,長其長,而天下平。”人的天性最早来源于最早的孩提时代,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但是人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赤子之心,良知良能可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虽然人人都在谈性,但是只有圣人才能够知道性的本源。人自孩提开始便可以有此身,可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如孝悌。但是知可以分为先天而知和后天而知,所谓先天而知是与生\n倶来的,不虑而能知道,不思而能得到,就如同“童子捧茶”一般,每天不需要学习重复一样的事情。而后天而知则是要通过后天个人的经历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天之知只是顺而出之,所谓顺,则成人成物也;人之知却是返而求之,所谓逆则成圣成神也。故曰:“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3赤子之心与天命人所具有的这个浑然天体的“赤子之心”乃是天命,“赤子之心,即是天命,而训人以此,即圣言也。”在其看来天命即是性,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的本性使然,因为人人皆具有赤子之心所以就与孟子所说的“性善论”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天命与性本是一体的,是不容分割的即所谓的“天命之谓性”。“故《中庸》:天命谓性,分明是以天下之命为人性,谓人之性即天之命,而言一莫测者也。”所以罗汝芳认为《中庸》的本质也就是孟子的性善论,是由于人的天命性善,而性善则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只有识得性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通得人,通得物,通得家国,而大学于天下万事。”在孔孟看来是因为人由赤子之心所以生之为性,天命之谓性,并主张“率性而为”。所谓的天命之谓性:即是人“心”中的仁、义、礼、智,隐藏于人的“心”中而并非是表现流露于人表面的气质。\n人的气质存在于表面,并随着人体活动而表现出来,诸如人的视听言动,衣食起居皆由皆是气质的表现。孟子曰:“行色,天性也。”气质与天命乃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因为人人都具有赤子之心,所以人人生而平等。人的一言一行皆是发自己自内心的表现,并受到自己身体所控制,不同的是一般百姓在生活中时刻运用而不知,而圣人却可以意识到以此来教育后人让其明白了解其天性也即是所谓的先知后知,先觉后觉,把人的气质与天性融为一体,最终学做圣人。天之大道一直在于人的心中,即是与生倶来的赤子之心。而此心则是万物之体,也是为道的根本,远离根本去学道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为道的目的。“是故心以为之根,圣以为之果,而精之与神,则條达乎心根,而敷荣乎圣果,而为全株宝树者也。”人与道皆是自己内心的表现,也是皆出于“心”,但在其开来心与心彼此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心可以分为“天地之心”和“普通之心”。“天地之心”即是“道心”,也就是与生倶来的赤子之心,是为道的根本,而“普通之心”则是人肉体的一个器官。如“……尽人叫做天地的心,则天地当叫做人的身。如天地没人为主,却像人睡着了时,身子完全现在,却一些无用……”人是天地的人身,心是天地的人心,如果失去了“天地之心”就如同人的肉体失去了心,那么人就会死亡,丧失精神和体\n魄其肉体毫无作用。而孔孟的思想主张则会使人的的“天地之心”顿时感到精力充沛,内心清醒,思维敏捷“天地间一得个尧舜孔孟的主张,便像个人睡醒了一般,耳目却何等伶俐!身体却何等快活!而家庭内外却何等齐整也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