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L.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进行专题研究的全国性研讨会,有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进行了深入研讨,涉及到辛亥革命时期哲学观念、哲学思潮、哲学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与会学者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展开了探讨,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观点。\n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观念的古今之变,是研讨会着重探讨的议题之一。武汉大学李维武在系统阐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时,强调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积极作用,认为中国古代革命观念不仅唤起了中国人以改朝换代的激烈方式革新中国的意识,而且引导革命派思想家引入和接受西方近代革命观念,从而最终形成了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因此,中国古代革命观念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并不具有现代性的因素,却成为了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的来源与先导;在中国现代革命观念中,实包含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在20世纪中国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因素。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讨论了平等观念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古今之变,认为平等观念从古代主要是人的相同性的形上学,到近代嬗变为以人的权利平等为中心的政治平等,并扩展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诉求,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群己、义利、理欲、力命诸项关系的辩难和争论。因此,平等观念的嬗变,不仅使得传统的价值争论具备了新的气质,而且也为这一争论注入了古代所不曾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内容,成为我们民族价值系统重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提出,中国近代发生了中国特有的知行观转向,这一转向是对传统知行观的改造。对于传统知行观,中国近代思想家既有超越,也有继承。超越表现在,他们将关注的重点从天德良知移向关于事实的知识,扩大了知和行的内涵;继承表现在,他们仍旧保持知行合一的传统,综合地考察知行关系,这就使得中国近代知行观的转向,没有出现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武汉大学邹俊娟在论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进化观念的演进时指出,《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不仅对康有为三世进化论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根据。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思潮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是研讨会探讨的又一议题。黑龙江大学张锡勤认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哲学思想,具有崇尚陆王心学的特点。不少革命派宣传家、思想家始终强调精神、意志力的伟大,这与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说有直接关系。革命派对陆王心学的推崇,起到了鼓舞革命士气、使国人树立革命必胜信心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小平、杨俊峰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特别着意于民族文化传统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强调及其对传统进行现代转换的努力,为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批判地借鉴。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指出,早在辛亥革命时期近代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就开始传入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是从固有的文化传统出发,带着一种儒家大同情结去认知它、亲和它、解读它、实践它。虽然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念不是一回事,甚至根本相异,但不能否认中国人正是以此为弹跳点,踏上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湘潭大学刘启良剖析了中国革命精神,认为中国革命话语与儒家政治哲学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对儒家传统政治哲学的透彻认识,才能洞悉中国革命话语的本质。苏州大学蒋国保注意到辛亥革命前五六年间出现的崇墨学思潮,认为这一思潮与当时国学思潮的兴起相表里,但与国学思潮倡言以中学抗衡西学不同,崇墨学思潮则通过阐发墨学与西学相通,来证明墨学在当时具有保国保族保种的现实作用。由此出发,崇墨学的学者重在强调墨学思想的三个方面:勇于实践的侠之精神、兼爱论以及非命说。\n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人物的思想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也是研讨会探讨的重点议题。特别是孙中山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受到多位学者的阐发。黑龙江大学柴文华考察了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认为孙中山肯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传统道德的优越性,不仅强调了民主革命、五权宪法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关联,为民主革命的合理性寻求本土的历史资源,而且阐释了三达德对军人精神的意义,弘扬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精神,挖掘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普适性元素,但其中存在着忽视中国传统道德的具体历史意涵的弊端。武汉大学杜小安探讨了孙中山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继承了中国儒家的道统思想、民本思想、共和思想、大同理想和均富思想,孙中山发展了儒家政治思想,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做了新阐释,并在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知难行易学说。黑龙江大学魏义霞对康有为与孙中山的大同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人的相同点之一在于对儒家大同思想的汲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人都将大同理想置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突破了中国古代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模式;将平等、自由视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近代的价值理念和民主要求;将大同理想纳入进化史观之中,彰显了大同社会的必然性和正当性。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熊十力、杨昌济等人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也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指出,章太炎的齐物哲学与庄子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庄子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融入了齐物哲学,使其具有了相对主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章太炎对竞争合法性的论证,造成了竞争生智慧说的内在紧张和瓦解。武汉大学胡治洪在论及熊十力哲学思想时认为,熊十力归宗儒家,本于《大易》精神,是创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要素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提出,熊十力早年以西方平等理念批判传统儒家外王学等级思想,其后逐渐找到了化解差异与平等矛盾关系的途.L.径,这就是以儒学的气质禀赋论肯定差异存在的永恒性,同时借鉴《春秋》三世说肯定差异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王兴国强调了杨昌济在辛亥革命期间的哲学贡献,将其视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家,认为杨昌济在青年时代就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有系统的研究,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强调哲学的重要性,这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巨大影响。  通过以上诸问题的探讨,这次研讨会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辛亥革命时期的哲学开展,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历程的序幕,是在突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时期的哲学开展,又汲取、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