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议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
试议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会哲学史中的地位,那样做就是不可能的”[11];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也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曾经是——而且仍然是并因此永远是——绝对地和整个地确定的”[12];这些学说无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哲学,尤其是对我国从上世纪初摘要:大学哲学思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开设的课程,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创新实力比较强的美、德、日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都把哲学思辨课程作为必修课,而且哲学思辨课程的学习为构建专业知识学习的理性反思和批判提供了哲学思辨基础。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非哲学专业除了只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外,再无其他哲学思辨课程,这不利于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领域知识的反思、批判和革新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必须系统的开设至少一学年的哲学思辨课程,以此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开辟一条课程构建的新渠道。 关键词:非哲学专业;思辨课程;构建 1672-9749(2008)04-0044-03 \n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相对较高的主要群体应该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我国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都是全球第一,应该说自主创新能力也应该位居世界前列,但事实上,我国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却不容乐观。究其根源,除其他理由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追问一下,高等教育本身是不是有些理由值得探究?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积累,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必须取决于哲学思辨素质的高低。可是,我国高等院校除哲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哲学思辨课程有没有呢?即使有,其所占课时比例又有多少呢?笔者查阅了全国重点大学非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除教育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之外,几乎没有哲学课程,更没有哲学思维训练课程,那么,我们的大学生除了专业训练外,用什么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呢?没有创新思维训练,能形成创新思维么?能有自主创新的大量人才及其成果的产生么? 一、开设哲学思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先后多次强调“哲学的研究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规律性,找到正确的理论,为这有效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1](1937年);“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1942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3](1964年)。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策略、工作策略上提高一步……总之,很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了”[4](1981年)。 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5](2001年);“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6](200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 李瑞环同志认为学习哲学作用主要有:“第一,从理论作用上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第三,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哲学是‘智慧学’”[8]。 胡锦涛同志更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学习哲学、创新哲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9]。 2.我国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说明开设哲学思辨课程的必要性\n (1)哲学思维能力的缺失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目前许多博士生导师都抱怨博士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很难出创新成果,究其理由,很多博士生导师认为是因为新博士生们部分缺乏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的缘故,对此,几乎所有的博士生导师都要求新招收的博士生必须补修哲学课,不仅要求博士新生补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训练内容,而且要大量涉猎西方哲学各家各派的思维训练方式,以此来提高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就笔者调研结果,许多硕士生的主修课程中除了极少数专业的硕士生课程中有哲学思辨课程外,大多数专业的硕士生的档案中并没有专门的哲学课程的记录。由于许多硕士生和本科生都未进行比较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这不仅与三代领导人一直要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不相符合,而且与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不协调的。这说明在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哲学思辨课程已经到了非开不可的地步了。 (2)哲学学习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关系众所周知,哲学是最古老的学科,后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哲学也就发展成为一门我们今天所认知的独立学科。但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和概括的哲学,它与自然科学仍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的发展往往植根于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如果不吸取自然科学的成果,哲学这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近现代的哲学发展史尤其说明了这一点。反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从古迄今,没有哪一种科学知识体系不是以某种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也没有哪一个科学家是不具有某种哲学信仰的,所不同的仅仅表现在自觉的程度上而已。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自诺贝尔奖创设至今,获得医学、文学等诺贝尔奖的得主中就有12位是哲学博士。这说明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式,对各门具体学科均有普遍的策略论作用。这是哲学所特有的社会功能,是任何其他科学不能代替的。 美国的“通识课程中”就规定非哲学专业学生必须修哲学、伦理学,并且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分,也就是“通识课程”规定哲学课是本科生必修课。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还专门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选修课;德国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哲学专业必须系统学习德国古典哲学和其他哲学,而且非哲学专业还必须系统学习哲学思辨策略和相应学科的哲学分支(如科技哲学、教育哲学、语言哲学等);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都要求系统学习哲学,各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的哲学课程开设几乎都是一学年。 (3)我国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哲学思辨课程设置的关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建国至今,非哲学专业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外,几乎没有其他哲学或哲学思辨课程。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哲学思想,“马克思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0];“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作为数千年历史考察的结果而出现的……一句话,如果不去研究马克思的理论在社会哲学史中的地位,那样做就是不可能的”[11];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也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曾经是——而且仍然是并因此永远是——\n绝对地和整个地确定的”[12];这些学说无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哲学,尤其是对我国从上世纪初直至当今与未来,都将产生指导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的民族独立、新中国的建设等等培养了一代一代的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辨能力的杰出人才。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几乎都是“为上这一门课而上这一门课”,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讲授得让非哲学专业的学生都喜欢,并使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的教师却比较鲜见。究其根源,不仅是因为学校哲学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和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较低外,而且课程的实施策略也有待商榷。从课程论的角度而言,一个民族哲学思辨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多元的哲学思辨内容为基础,没有对其他哲学流派的批判和理性深思,就不可能凸显某一哲学思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不可能形成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上世纪初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摇篮,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是因为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办学指导思想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其课程设计中除了中国哲学思辨课程外,兼容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思想课程,并得到了广泛的组织与实施,这种多元的哲学课程设置,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精英,更培养了一大批在各行各业独具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新世纪高等教育是要培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被认为是民族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如果大学非哲学专业没有哲学思辨课程,学生只在专业领域内拼搏,学生没有哲学思维能力来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性深思与批判,就不可能有专业的创新与发展。江泽民曾经指出,“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13]。因此,大学非哲学专业如果设置了系统的哲学思辨课程,学生就可以用所掌握的哲学思辨理念来反思、批判和革新专业学识,进而形成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创新实践;如果本科生哲学思维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其专业学习的创新能力,而且还为高级(博士、硕士)创新能力训练打下了哲学思辨素养的基础。 二、哲学学习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 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学习各门科学知识,而且更主要的还要学习哲学,“\n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4];“人民最精致、最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5];因为“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16];“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深思;”“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17]。就是说,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慧”,哲学以其反思的方式实现对智慧之爱。真正的创新思维就在于哲学特有的“理由意识”的萌动;创新思维是哲学永恒的主题;思维的创新最能体现哲学的本质,是哲学特有的内在功能;哲学思维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哲学的“爱智慧”或“思想的思想”本质最集中地体现在引导人们去发现理由、提出理由、解决理由。通过哲学学习,“能使观察变得敏锐,记忆变得灵敏,思维变得敏捷,想象变得丰富,直觉变得深刻,实践变得卓有成效”[18]。通过哲学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者的理论思维能力,使创造者突破已知、已有、已认定的知识和价值,向未知、未有、未认定的层面推进……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让很多人都能自觉地学哲学、懂得哲学、用哲学,而不是极少数哲学专业的人或哲学家知道哲学。 三、对我国本科院校哲学思辨课程开设的倡议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但总课时仅有54课时,其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等内容,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仅有两个章节。而且各高校都是把该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来开设的,绝大部分的高校是把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的那一学期,实际课时根本达不到54学时;针对该门课的教学组织,许多高校都是实行几个专业或几个班级学生合在一起的大班化教学;这么短的课时量和大班化的低年级教学,学生是很难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能力培训的;再有,许多教师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讲授成了思想教育,没有突出哲学思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就根本显现不了“哲学是智慧学、思维策略学”的功能……对此,笔者从课程论角度提出哲学思辨课程建构的如下倡议: 1.课程设置理念必须转变,确立开设哲学课程的新观念\n 我国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教育部和省市教委规定的基础课程外,各本科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开设什么课程,开哪些课程,怎么设置课程,几乎都是各院系自主开发设计,然后上报教务处或省教育厅审查备案。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的主导思想一直以来深受赞科夫发展理论和布鲁纳学科课程理论的影响——什么专业就开设该专业的系统课程,形成了我国建国后的高等教育除哲学专业外,其他所有专业除了教育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54学时外),几乎未开设系统的哲学思辨课程,即使是文科类专业也是如此。针对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方针,具有课程设置自主权的院系领导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就缺乏创新意识呢?是不是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调整呢?哪些课程的设置能够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思辨的基础呢?……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许多本科大学,包括研究型本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几乎还是延续建国初的课程体系,几十年就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文革时期除外)。所以,本科课程设置观念必须改革——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课程方面的指导,把哲学思辨训练课程纳入本科和硕士生所有专业课程体系。 2.哲学思辨课程开设的时间倡议 对于本科非哲学专业的哲学思辨课程开设的具体时间,根据哲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结合课程开发理论,笔者倡议可把哲学思辨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三学年。在大学第三学年,学生既掌握了相应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能加以反思本专业的哪些理论和实践具有一些亟待变革的地方,本专业要发展就应该突破哪些原来的认识体系、策略论等。同时在大学第三学年,很多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该为毕业论文或设计做准备了,此时,学生自然就会为毕业论文(或设计)反思:我该怎么做?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当然,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哲学思辨课程不能只开设54学时,倡议开108学时(一学年,每周3学时)或144学时(一学年,每周4学时)。 3.哲学思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指导的倡议 (1)加强哲学史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哲学史的学习中获得的,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课程开发的角度而言,应加强哲学思辨史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哲学思辨史不仅有西方哲学思辨史,还有中国哲学思辨史;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思辨史,更有儒学思辨史。作为哲学思辨史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必须遵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理论基础,尤其要注重两个核心限定概念——“中国化”、“当代中国……时代特色”\n,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照搬,更不能误读西方哲学思辨史,也要对我国的哲学思辨史要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思辨史的当代中国化建构,更应该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改造旧社会的理论武器,更是建设新社会的理论武器,尤其是当代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再也不是改造旧社会的时代,而是处在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对此,我们的哲学思辨课程应该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内容,更应该在“当代中国化”上下功夫,“推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2)哲学思辨课程教学的倡议由于具有“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还未广泛进入大学本科教学领域,如果已经进入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辨课程,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就必须进行“当代中国化”启发,应该摒弃苏联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教材上是什么就告诉学生是什么结论,而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所有哲学命题是怎么来的、是怎样进行思辨与批判的、当前和未来应该怎样思辨与创新……对于学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论告诉我们,要建构一个创新型国家,对于创造主体群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而言,社会希望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更是要追问能为社会创造多少新知识、新技能。 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等院校非哲学专业哲学思辨课程的建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东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5][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5,276. [7]江泽民.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7-17(01). [8]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6. [3]毛泽东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5][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5,276. [7]江泽民.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7-17(01).\n [8]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1][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4. [12][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22. [13]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6-02(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 [16][17][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9,39. [18]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 [责任编辑:张俊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