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克莱哲学中知识论的变化研究引言,外国哲学论文
克莱哲学中知识论的变化研究引言,外国哲学论文克莱学说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代表。提及贝克莱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他的着名观点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因而将其哲学简单化为主观唯心主义而加以弃用。然而读过贝克莱着作的人就会发现他的思想绝非如此简单。从表面上看贝克莱把对象观念化,认为对象就是感觉的综合体,例如苹果是由色,香,味以及其他感官观念的综合。正如很多人对于贝克莱的讽刺,把一个盲人推到悬崖边上,由于盲人的感官所限,他看不到悬崖,因而悬崖便不存在.《原理》是贝克莱前期哲学的代表作,观念是贝克莱哲学中的两大范畴之一,另一范畴是心灵.《原理》一书有156节,贝克莱用其中的134节来论述观念,到第135节之后,才开始重点论述心灵①。他的观念论是从批判语言中抽象概念的运用到反对抽象观念,再到反对抽象的物质概念,直到最终证明上帝的存在,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由此看来,对贝克莱哲学的观念(idea)一词的解读成为理解贝克莱的关键。本文的选题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原理》是贝克莱早期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贝克莱也把他的反抽象观念论放在绪论之中,足见观念论在贝克莱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在绪论中,他把言语中抽象观念的运用看作是各门知识中错误的主要,人的心灵没有形成抽象观念和事物概念的能力。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是由于对象的暧昧不明,也不是由于知性的自然缺陷,乃多半是由于它所坚持的那些虚妄原则引起的,可那些虚妄原则原是可以避免的②\n。这里所说的虚妄原则指的就是抽象原则。总之,语言中抽象观念的运用在贝克莱看来是阻碍知识进步的总根源。他的哲学也是由对抽象观念的批判而展开的。贝克莱对于观念的定义显然不同于传统经验论者洛克。传统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观念,但众所周知知识是具有普遍性的,然而在贝克莱这里观念却仅仅针对单个对象而言;在此,他把经验主义推向了极端,一切观念都是特殊观念,彻底否定抽象观念的可能性。如果说知识脱离不了观念的范畴,而在贝克莱这里知识仅仅成为单个对象观念的综合,知识便丧失它的普遍性本质,那么整个世界的普遍性和规律将不复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休谟怀疑论和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思考。 第二,贝克莱哲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语言层面对抽象观念论的批判,二是在本体论层面对抽象的物质概念的反驳,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内容上,观念一词始终贯穿于二者之中,因此那种认为贝克莱反抽象论和非物质主义哲学之间毫无关系的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二者之间不是毫无联系,而是关系密切。语言层面的反抽象论为抽象的物质概念的反驳做好了铺垫。 第三,贝克莱以反抽象观念论为基础建立的哲学学说,有深厚的宗教伦理目的。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贝克莱的深层意味在于,观念是感知观念的永恒精神的产物,即像唯识宗所言,这个世界的一切只是意识和精神的产物。只不过在唯识宗那里没有上帝确保观念的客观性,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因此对贝克莱哲学中观念一词的解读,对于我们走出物性的奴役,走出当下中国人面临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主体性的觉醒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对贝克莱哲学中的观念探析的目的,正在于通过观念这一核心范畴,对贝克莱哲学进行全面的审视。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贝克莱的研究最开始往往是从唯物主义立场上,对于贝克莱哲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或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至高点上,否认贝克莱哲学中的有神论,并将其定性为主观唯心主义,因此往往而弃之不理,难以发掘贝克莱哲学中的合理性因素。20世纪30年代,关文运先生翻译了贝克莱的代表作:《视觉新论》(1709年)、《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海勒斯和费洛诺斯三篇对话》(1713年)。此后几十年时间,学界对贝克莱哲学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系统性研究。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贝克莱不只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他的哲学倾向,他也竭力掩盖他的哲学的倾向的唯心主义真面目。①\n列宁的这一陈述奠定了国内对贝克莱研究的基调,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贝克莱哲学的简单化理解。贝克莱从经验主义立场上对抽象观念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这种极端思想被当做反科学的经典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哲学界也开始了对贝克莱哲学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于贝克莱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主观唯心主义这样偏狭的理解。到了八十年代,各项研究成果也逐渐多起来,出现了阎吉达、高新民、傅有德等一批研究贝克莱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主要专着分别是:阎吉达的《贝克莱思想新探》(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高新民的《贝克莱哲学及其重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傅有德的《巴克莱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与此同时,研究贝克莱的文章也纷纷问世。 通观这些文章,主要的关注点及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大部分是从唯心主义角度对贝克莱哲学性质上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比如:赵乾的《贝克莱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研究1985.3)、吴忠云的《巴克莱、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之异同》(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7.1)、崔永杰的《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及其主体性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04)、秦修业、段方乐的《巴克莱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3)。 还有一部分是从贝克莱哲学的作用和前后变化来讲的,比如:马云泽的《贝克莱哲学性质辨析》(九江师专学报,1998.02),姜建强的《贝克莱哲学研究》(哲学动态1987.1),阎吉达《试论巴克莱思想的变化》(学术月刊,1984.01)等。从自然科学、数学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有陈维杭的《论贝克莱的科学观》(外国哲学。5,1984)、刘云卿的《贝克莱的悖论》(江淮论坛,2001.01)、沈卫国《论微积分求导公式的一种全新推导模式(解方程法)及贝克莱悖论的彻底消除》(天津职业院校学报,2013.2)等等。 2.国外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内,国外对贝克莱的研究在贝克莱发表《人类知识原理》之初便已经开始。他的哲学着作一经出世,就受到人们了广泛的关注,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学说一直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尽管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贝克莱是西方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也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在20\n世纪上半叶,以弗雷泽(A.C.Fraser)为代表的哲学家整理和发表了大量的贝克莱着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四十年代,卢斯(A.A.Luce)和约瑟朴(T.E.Jessop)两人编撰和出版了九卷本的《贝克莱》全集,这是至今最全面和权威的贝克莱着作,以卢斯的代表性着作为主,其他学者的贝克莱着作也相继发表,卢斯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贝克莱学者.都柏林三一学院作为贝克莱的母校被公认为国际贝克莱研究中心。他的哲学影响的领域也不限于对后来的哲学家休谟、康德,而且到了现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从而奠定了贝克莱现代意义的哲学家的地位。 西方学界对贝克莱哲学的研究上,与国内研究在方向有所差异。前者并不局限于对贝克莱哲学定性问题的研究,而主要集中在贝克莱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上,主要从贝克莱早期着作《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菲洛诺斯三篇对话》,中期的笔记《哲学评论》与其后期着作《西利斯》之间的比较,探讨贝克莱是否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在关于贝克莱哲学是否属于经验论这个问题上,西方学术界存在分歧。以卢斯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贝克莱属于理性主义的笛卡尔派。当然,仍有一些学者坚持传统的观点,如贝内特(J.Bent)就把贝克莱当作经验论者来研究。 要厘清贝克莱哲学究竟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首先要厘清贝克莱哲学中的观念(idea)一词。贝克莱所用的观念与洛克有何不同、在何种意义上反对洛克的观念与性质的学说、观念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上帝创造和感知的观念与作为有限心灵的个人感知的观念的同一性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在贝克莱与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有人认为贝克莱在批判洛克的物质实体和两种性质的学说上误解了洛克。另有学者则认为:在贝克莱的主要哲学着作中,他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概念和两种性质的学说不是针对洛克,而是针对笛卡尔,马勒伯朗士包括霍布斯等人的,因此不存在误解洛克的问题。关于反抽象观念论,在多数学者看来,贝克莱所的反抽象观念论的矛头是洛克;也有学者认为贝克莱批判的不是洛克一人而是包括柏拉图①、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尔包括洛克在内的许多哲学家的抽象学说。就第三方面来讲,在对象和观念的关系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一种观点是此处贝克莱的说法自相矛盾。当贝克莱说人们感官所把握的事物是一种实在的时候在,他似乎在调和人们的认识使之回到常识;而当他说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的时候,对象只不过是心中的感觉,不同的人在同一时刻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观念以及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观念,他的哲学就与常识相违背了。 \n 根据贝克莱对于观念的的表述,我们所感知的观念既然不能于那个抽象的物质实体,就只能于能感知的精神实体即是上帝,在感觉的问题上,贝克莱实际上是一位唯理论者。在《原理》的开头部分他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一点,即为了克服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同时,又要确保知识的可能,他像笛卡尔用上帝确保物质世界的存在一样,他同样用上帝来确保知识的确定性。他说: 我们应该相信,上帝待人类是较为仁慈的,他并不能只给人们以企图获得知识的强烈欲望,却使他们永远得不到那种知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和上帝一向惯用的优容方法不相符合了①。虽然他也主张我们事物对于人来讲是一种实在,但绝不能离开了心灵而绝对存在。从《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克莱在论述观念的同时反复强调观念对于心灵的依赖性。在贝克莱为人所熟知的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灵对于观念的决定性作用。康德甚至认为不应该将这种观念论称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在《实践理性批判》当中指出:认为将人的外在对象归结为现实对象,并将现实对象的表象方式的原因归为不是单个人的心灵而是所有人的心灵的观点划定为唯心主义是不恰当的②。这也是康德哲学立足的一个前提。 由于对贝克莱哲学中观念与心灵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其哲学的不同定性。按照傅有德在《巴克莱哲学研究》中的看法,大体有如下几种看法:有人根据对象和感觉是一种东西,认为贝克莱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从观念的来看,观念并非人心自生,而是来自上帝,这又是一种实在论哲学。如果说洛克在承认上帝存在的同时又主张观念于对象是一种绝对实在论的话,那么贝克莱哲学就是一种有条件的实在论.另有观点认为,观念或者事物都是我们感官和知识的对象,我们在自然界中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实际现象,因此称贝克莱哲学是现象主义学说③。 \n 贝克莱最终证明的,或者说它着力证明的,是要消除西方几千年形而上学中的物质概念,把观念的归于上帝这个精神实体,经验论从贝克莱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他之前经验论保留着唯物主义的特质,从他开始,经验论便滑向了唯心主义。贝克莱的经验论的转变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因此也被称为西方近代史上的唯心主义创始人。从贝克莱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哲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宗教伦理目的,他的哲学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上帝的存在做论证。而上帝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一个本体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上帝,就没有贝克莱哲学体系。他由此展开对怀疑主义和无神论进行无情的批判,以此来确保科学和信仰的真实性。之所以说贝克莱哲学体系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原因就在于在观念如何产生这个问题上,贝克莱说是上帝把观念放入人的心灵之中,但是观念的产生又依赖于外部对象,可见贝克莱绝不是主张观念是人心自己生出的,它来自于外部的永恒的精神实体。即是说,这个精神实体有别于普唯物论者和常人所理解的通常意义上认为的物理意义上的实体. 贝克莱的《原理》一书自始至终都在为上帝的存在做论证,他试图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解决哲学当中的认识论问题,而将本体论由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变为最高的精神实体上帝.可见,贝克莱的哲学体系应该定性为客观唯心主义。 在贝克莱那里存在着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一种是被动性证明,一种是连续性证明。前者是说我们通过感官的观念不是人的意志引起的,而是由别的意志活动引起的,观念产生的原因在于上帝。连续性证明是说当人心无法感知观念的时候,有上帝这个精神实体在感知它们以确保其存在,部分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赞成态度,在贝克莱的着作当中可以为之寻找到依据。而现象论者或者实在论者则在形而上学意义上肯定上帝对于整个宇宙存在的支持作用。 在贝克莱对观念的三种划分中,感觉观念是直接源于上帝,想象观念并非直接来自上帝,人心有直接刺激产生观念的能力。由此西方哲学界在这一点产生分歧,卢斯认为,观念的存在状态包括当下被感知的和有可能被感知两种情况。这一点引发了其他学者的争议。有人说贝克莱主张即使一部分人的心灵感知不到某些观念,也有其他心灵进行感知,而上帝不仅感知观念更创造了观念。一切观念对于上帝都是现实存在,可能性仅仅相对于人的精神而言①。 本文的主要写作宗旨是对贝克莱哲学中的观念一词展开研究。从观念的,对抽象观念的驳斥,观念和对象以及观念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展开对观念一词的阐述,最终目的是要证明其学说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主要从一下几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贝克莱的生平以及主要着作,同时简要地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其思想的自然科学背景、发展和变化,揭示贝克莱浓厚的宗教伦理思想的根源。 \n 第二部分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的观念学说着手,探究洛克思想对贝克莱观念学说的影响;引出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得出结论,其早期思想中的观念说是一种极端的唯名论思想。接着探讨贝克莱对抽象观念的语言学批判的原因,指出反抽象观念论是贝克莱坚守经验论立场的必然结果。从抽象观念的本体论批判,即反对洛克的物质实体概念,在贝克莱哲学命题物是观念的集合中,他更多的强调的是观念和对象的同一性,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其实在性,之所以用观念而不用事物一词来表示对象,一来是因为事物一词包含着感知观念的心灵,二则使用观念是为了表明对象的认识离不开心灵的感知,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无法摆脱其感官。贝克莱竭力将人的认识纳入到唯心主义的一元论框架中,并自始至终为上帝的存在做论证。得出论断即贝克莱哲学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二元论,而是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从贝克莱的后期着作《西利斯》着手,通过文本的分析,对后期思想中表象展开探究。并比较其前期的观念学说,得出结论,贝克莱前后期思想确有变化。在后期思想中可以看出贝克莱更多地受柏拉图、笛卡尔影响所表现出的唯理论倾向,与其前期的经验主义立场是相背离的。但我们仍看到贝克莱克服经验论的弊端所作出的努力。 第四部分对贝克莱哲学思想作简要的评价,对贝克莱通过上帝来确证观念的客观实在性以此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调和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作出肯定,同时指出其理论的局限性。返回本篇论文导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