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学科建设与当代哲学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对哲学新分类的基础上精选
分类号B-49_密级学号23008硕士学位论文政百哲学学科建设与当代哲学问题的研究杨永庚门忠民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二00六年四月作者指导教师\n学科专业提交日期\n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价值取向的一致来整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第八章:从新分类视角把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哲学、世界哲学、宇宙哲学,并提出哲学是从民族(区域)哲学向世界(全球)哲学发展,并最终成为真正的人类(宇宙)哲学的过程。第九章:在世界哲学阶段,当代中国哲学只有适应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在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中建设一个既能与世界哲学体系有机接轨对话,又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稱群,才能消解中国哲学的"危机”。结论部分:归纳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其创新之处在于(1)对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分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分类进行了梳理,提出分类标准在宏观上应坚持时空观结合,做到把内部理解和外部解释相统一,改变了过去分类标准混乱以及不\n统一的缺陷,为研究当代哲学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2)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类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类范式,对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根据新分类,在哲学史第一次从空间地域视角把哲学分为民族哲学、世界哲学、人类哲学三个发展阶段。(4)根据新标准,说明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提出了消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出路。关键词:分类;学科建设;哲学问题Philosophy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researchofthecontemporaryphilosophyproblem——SetuponthebasisofclassifyingphilosophynewlyYangyonggengAbstract:Itisessentialfordevelopmentcourseofphilosophytocarryiforbringingaboutanadvanceinit,canofferthenewvisualangleforstudyingsomeproblemsincontemporaryphilosophy.HavingobtainedunprecedenteddeveJopmentinphilosophyofourcountryatpresent,so,itseemsveiyessentialtostrengthenthestandardizedconstructionofphilosophydisciplinefurther.Thistext\nregardscategorisedtheoryofMarxismasguidelines,directagaimtthequestionthatexistwhileclassifyinginthepast,insistoncombiningwiththespaceviewforthe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ofthemaincharacteristicwithtime,putforwardprinciplethatphilosophyclassify,usetheprinciplepreliminaiyideaproduceakindofbrand-newcategorisednonnaJform.Proposecarryingonthedivisiononthespaceregionwhiledividingonlinkingdegreetimeatthesametime,thereforedividephilosophyintophilosophy,philosophy,themankind(universe)inworld(thewholeworld)ofnationality(area)forthreedevelopingstagesofphilosophyontheregionvisualangle.Philosophynotcontemporaryonlyisthecorrectdealwithhorse,in,relationsofphilosophynotwest,whilesurmountinherentlyonthetimespan,surmountingexternallyontheimplementationspaceregion,abilitygreat-leap-forwarddevelopment.Atthephilosophystageintheworld,adapttothemaintrendofcontemporaryworlddevelopment,splitupandbuildonecanwithsystemofphilosophyorganictoisitisithavestrongphilosophydisciplinegroupofdistinctChinesecharacteristicstotalktointegrateworldinsynthesizinghighlyindepth,shouldbecomedevelopmentbasicstrategyofphilosophyinthenewcenturyofourcountry.ThistextisdividedintoandarrangedninemajorpartsthreetimesaltogetherThefirstpart:Havedescribedthewesternphilosopher'sclassification,standardanddefecttophilosophybriefly.Thesecondpart:HavestatedcontemporaryChinaphilosophycircleandeducationalclassificationandstandardanddefectcarriedontowardphilosophydisciplineofadministrativedepartmentbriefly.Thethirdpart:SketchtheclassificationofMarxistphilosophyandoriginalclassificationtophilosophyofRussianphilosophycircle,pointoutMarxistphilosophyremainsscientific,intactaboutthetheoiythatisclassified,theoriginalRussianphilosopherclassifiesphilosophytomakesimple,dividedmaterialismandidealismofphilosophying,twomajorcampshaveofferedthephilosophybasisforthefactthatlaterontheSovietUnionmagnifiestheclassstruggle.Thefourthpart:The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ofproposingphilosophyshouldbespace-timethestandardcombinetogether,mustbewhiledividingoncarryingonverticallyontime,dividehorizontallyonthespaceregion,onlycombinethetwo,couldorientcoordinatestothebranchandschoolofphilosophy.Thefifthpart:Combinethestandardaccordingtothespace-timeview,proposephilosophyshoulddividephilosophyandphilosophyhistoryintoeraatfirst,eraphilosophyreflectsphilosophyfrom”form",thephilosophyhistoryreflectsphilosophyfrom”history\nThesixthpart:Makeaconcreteanalysisofthiskindof5categorisedcharacteristics:Carryoutonlystandard,candistinguishphilosophy“livingthings“and“diethings",embodyopening,canclearupsometheorymistakenideasandobtainthenewexpianationtosomequestionstodegreeTheseventhpart:HowcategorisedvisualangleisputforwardtohandletherelationbetweenMarxistphilosophy,China'sphilosophy,westernphilosophywellagain.Inglobalizationera,shouldbaseonMarxistphilosophy,withcombiningChina'sphilosophyandwesternphilosophyunanimouslyofvalueorientation.Theeighthpart:Thecategorisedvisualangledividesthedevelopmentcourseofphilosophyintothreestagesagain:Regionalphilosophy,philosophyoftheworld,universephilosophy,proposephilosophyisthatphilosophyisdevelopedfromphilosophyofnationality(area)totheworld(thewholeworld)’andbecomecourseofrealmankind(universe)philosophyfinallyTheninthpart:Atthephilosophystageintheworld,contemporaryChina'sphilosophyonlyadaptstothemaintrendofdevelopmentoftheworld,onthebasisofthethingthatscienceclassifies,canintegratetalkingwiththesystemofphilosophyoftheworldorganicallytobuildonewhensplitupinthedepthandhighlysynthesize,thereisphilosophydisciplinegroupofstrongdistinctChinesecharacteristics,couldclearup“crisis“ofChma*sphilosophy•Theinnovationofthistextliesin:(1)TheclassificationoftheclassificationandMaixistphilosophytosquaretraditionalphilosophyinthemidwesthasbeencombed,propose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shouldinsistspace-timeviewcombine,isitunderstandwithoutsideexplainunifyinsidetomakesureonmacroscopic,andnotunifieddefectthatthe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isconfusedafterchangingthepast,offeranewvisualangleforstudyingthecontemporaiyphilosophyproblem.(2)Haveproposedakindofbrand-newtype,hasofferedanewcategorisednormalform,buildcertainreferencevaluetocontemporaryChina'sphilosophydiscipline.(3)AccordingtothenewclassificaticMi,dividephilosophyintothenationalphilosophy,theworldphilosophy,humanphilosophythreedevelopingstagesfromthespaceregionvisualangleforthefirsttimeinphilosophyhistory.(4)Accordingtothenewstandard,explainhowtohandleMarxistphilosophy,therelationbetweenChina'sphilosophyandwesternphilosophywell,haveputforwardtheoutletofclearingupChina'sphilosophylegitimacycrisis.\nKeywords:Classification;Disciplineconstruction;Philosophyquestion900536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P?緣日期:rW.J.?^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n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査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作者签名:日期:诚p/.r种前言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它既包括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包括人们对这种关系的驾双程度,以及对此所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论等研究的各类哲学学科的总称,是一个综合概念。哲学的这些内容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各种不同角度和不同的领域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内容,形成了繁多的哲学分支学科和哲学流派,形成了多元的哲学存在,以及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如何对此进行分类,依据什么标准,是一个既有深远理论意义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哲学界疏于对这个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分类不规范,标准不统一,这实际上既妨碍着各具体分支哲学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哲学的整体发展。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得不再次面对科学发展的特点,对哲学分类做出新的思考。从分类标准来说,分类标准逐渐多样化,就论题本身来看,我们要达到的直接目标是提供一个较合理的分类框架。由此自然会想到:构建一个分类框架,需要的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进行着分类,因为这是纷绘复杂的世界要求人们做出的选择。比如性别之分,籍贯之别,等等,这仅是分类的最简单的形式而己。同时,分类也是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哲学学科本身就包括分类学。但无论哪一种分类,当我们用“奥卡姆刺刀”刮掉关于分类的种种内容与现象时,从中得到分类的内核便在于某种尺度,或者说一定标准,这个标准将保证分类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条理化、清晰化的目的。因此,只有确定哲学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原则,进行科学\n分类,才能搞清楚哲学的功能、任务,才能深入理解哲学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各流派及其分支的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分类理论,通过对中西哲学分类的概述,提出要在时空观结合上划分哲学,并从另一个角度以地域标准来对哲学学科进行疏理,进而在比较扩大的范围内把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哲学只有正确处理马、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跨度上进行内在超越的同时,在空间地域上实现外在的超越,才能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及其各分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国哲学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中国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第一编哲学的传统分类概述第一章西方哲学家的哲学分类比之一般人,西方哲学家们的分类习性似更为强盛。他们对哲学加以分类,对概念、观念、学说和理论做内部理解,对学科加以分类,探讨哲学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当哲学发展到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中期哲学的第—个成熟期时,哲学分类便幵始进入理论思维的视野。第一个对哲学明确进行分类的哲学家当推亚里士多德®。其后,哲学史的各个时期里都出现过哲学分类,严格地说,哲学的分类是科学发展、繁荣和分化以后的产物,即近代哲学发展的产物。深入研究和分析西方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划分,我们发现,他们遵循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种:1.1以考察对象来划分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类.他按照人类的活动从目的角度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三类: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然后从对象角度将理论科学分为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或神学,这一部分实际是指关于超感觉的、经验以外的对象的学问。至于实践科学,他是针对实践活动而分析的,但在该书中却未加分类.依据他本人的哲学体系,我们可以推断,他的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他针对创造活动的创制科学包括诗学、修辞学等。至于逻辑学,他把它放在这三类之外,称之为工具科学。因此,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将当时的科学分为四类。这种分类虽是就一般科学而做,但涵概了当时所有的哲学分支,因此亦可被视为哲学分类.古希腊晚期的斯多葛派把哲学分为逻辑学、物\n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实源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派别,特别是柏拉图的哲学。在此分类中,逻辑学被排除在理论科学之外没有充分的理由,其实它也是一门为求知而求知的自足的科学;而实践科学与创制科学之分别有些勉强,因为这两类科学都是为了致用,只不过前者致用于社会事物,后者致用于文化活动。又如,康德对哲学的分类,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同意前人将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他本人更愿意称之为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但是他意识到,这种分类是不完整的。根据他对人类心灵的知情意三分法,他认为应有三门哲学来分别研究人类的知性、感性(主要是情感)和理性,那就是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方:<论哲学的分类》,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可是,他的三大批判并非三个哲学分支,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形上学、知识学伦理学、美学、自然哲学等哲学分支的内容。康德这种以对象为标准进行分类,首先要弄清所有学科所要分析的那些事物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他还认为,这是坚持客观性原则的标志。1.2以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来划分例如笛卡尔对哲学的分类。受到斯多亚派影响的笛卡尔在其(哲学原理)中将人类的全部知识喻为一棵大树:将哲学分为(一)形而上学,他喻之为大树的树根,(二)物理学,这是树干,(三)树枝是包括伦理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笛卡尔将他意欲建拘的哲学体系称为“实践哲学”,并认为它应由上述三个部分组成。将形上学视为第一哲学(哲学树根),同于亚里士多德。而将伦理学当作最高哲学(哲学树枝中最突出者),同于多数斯多亚派哲学家。在各门具体科学先后独立门户并渐趋发达的近代,尚试图将它们纳入哲学之中,这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空想,若果实现,哲学定当“噎住”或"撑坏”。1.3以关涉领域角度来划分例如黑格尔对哲学的分类。他在《哲学全书纲要》第一卷“逻辑学”中,黒格尔依据研究对象将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逻辑学,其与形而上学合流的逻辑学,研究理念的自在自为;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外化或异化返回自身。根据其著作的理论进程,哲学\n的第一部分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苐二部分包括力学、物理学和有机物理学:第三部分包括主观精祌论、客观精神论和绝对精神论。黑格尔用辩证发展的思想来看待科学分类,他把自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相应于3个阶段的3类学科;^: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他还认为,绝对精神既是自然发展的原因,又是自然发展的结果。黑格尔的哲学分类在到他为止的哲学史中是最为详尽的,就当时的哲学状况而言是完备的。不过,他依照绝对理念演化历程中环节的先后排定各哲学分支的地位的高下,并把学科之间的转化说成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这种作法并不可取。1.4以研究方法来划分由于科学方法的突飞猛进,由于价值问题的无法回避,因而有的学者提出以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哲学分类的一种标准。这从德国学者文德尔班开始,逐渐普遍开来,这也可以说是对培根分类标准的发展,因为研究方法是人类理性能力的有力表现。文德尔班认为,由于科学认识目的不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即“规范化”的方法与“表意化”的方法。根据这两种方法的区分,可以将哲学分类: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其继承人李克特虽然认为哲学分类既可遵循“质料的分类原则”(从研究对象的角度),也可遵循“形式的<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北京:分类原则”(从研究方法角度),但他更倾向于后者。他把研究方法分为“普遍化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从而将哲学分为自然哲学与文化哲学。西方哲学家们的上述哲学分类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例如,康德对哲学的分类是从其特殊的哲学体系出发的,非常私人化,相对于他的哲学体系也许是完整的,担是相对于哲学体系本身则遗漏太多。另外,他曾提出哲学应思考四个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期望什么?人是什么?相应地,应有四个哲学分支:知识学、伦理学、祌学和人学,这种分类也是随意的。也许每个哲学家都各有其分类的理由,这些理由同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观点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以上不同的分类,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有些东西值得借鉴:首先,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哲学分类的序列化或结构化在形式上是应当效法的。如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分类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序列化,笛卡尔的、康德的哲学分类初步实现了结构化。其次,他们划分哲学依据的角度大多是可以采纳的。分\n析起来,上述哲学分类中各个层次的角度主要有学科性质,关涉领域,历史地位,地理方位,如黑格尔把哲学分为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精神哲学就着眼于领域标准。再次,他们的哲学分类中有些观念是可以承袭的。如以形上学(存在论)为第一哲学之观念,以自然科学(宇宙论)第二哲学之观念,将形上学、自然哲学、知识学、(认识论),宗教哲学(神学)等归入理论科学,而将伦理学、政治学、法理学、经济学等归入实践哲学之观念等。第四,他们把兴趣更多地放在研究哲学体系,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安排处理上,强调这种处理的独特性,强调哲学的内涵要受到该国具体情境的影响,这实际上否认了跨越国界来对哲学进行分类的可能性。从以上我们对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哲学家对哲学分类的梳理及其视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哲学范围广泛,流派众多,其理论内容和观点也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其内在逻辑却始终是时间性的。这对我们全面清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把握西方哲学中包含的内在规律,有必要对这些范围进行更加深入的划分。只有将这些理论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甚至将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折清楚,我们才能理清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西方哲学的理论观点,把握其精神实质。第二章中国现当代的哲学分类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东方文化的典范。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维,有别具风格的哲学范畴,有由这些范畴构筑的哲学逻辑结构,但是必须承认,“哲学”作为学科建制,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现代中国哲学界根据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和哲学范畴的固有特点,以及人类认识和思维发展的次序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哲学分类法。它主要依据教学层次,培养目标和社会法制建设的需要,注重从外部解释来建构哲学分类体系。2.1从中国哲学的特征来划分例如胡适的分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18)先给出一个哲学的定义,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①胡适根据这个定义、把哲学分为六\n类,宇宙类、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实际上,在人类文明和哲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代和历史阶段都面临着问题的挑战,在我们看来,什么叫“人生彻要的问题”?又怎样才算“从根本上着想,根本的解决”?胡适这个定义的边界并不清楚,所列的哲学的门类也就未免宪杂,犯了逻辑上分类标准不一的毛病,因为这种分类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前三者属于比较纯粹的哲学范围,也就是现在仍然沿用的哲学三分法,后三者则属于比较扩大的哲学范围。2.2从学术研究的地位来划分例如冯友兰的分类。冯友兰一直强调哲学和哲学史的不同.指出这种不同表现在:"哲学史的重点是要说明以前的人对于某一哲学问题怎样说的,哲学创作是要说明自己对于某一问题是怎么想的。自己怎么想,总要以前人怎么说为思想的资料,但总要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哲学和哲学史的不同还在于其追求不同,从哲学史的要求看,是要弄清历史上的哲学家的字句、观念在他们自己那里实际意指什么;从纯粹哲学家的观点看,重要问题是把历史上的哲学家的观念理论推到逻辑的结论,以便看出这些理论是正确还是谬误。30年代他写作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册),把强调和突出一般作为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哲学史,它实际上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中国哲学是哲学在中国,另一个标准是,哲学是时代精神之表现,因而,中国哲学是中国民族心灵所创造的时代精神之表现。冯先生实际上已经把哲学划分为哲学史和时代哲学,并指出时代哲学包含三大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但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一标准强调哲学的共性而排斥民族的特殊性;后一标准则强调中国哲学的个性,特殊性或民族性,他不是把两者加以统一而是加以割裂的,40年代,冯先生着手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著“贞元之际"六书,于{新原道》中集中论述中国哲学之精神,则与30年代相反,基本上抛开了前一标准而径直解剖与陈述中国哲学所特具之民族精神与特征,认为中国哲学主要求之所在,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①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古籍出饭社,1998.第1页。②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229—230页.突出哲学时代性。2.3从学科建设视角进行的分类例如国务院颁发的学科目录的分类。在这个目录中把哲学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科技\n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等8类。这个学科分类目录实际上是地域标准、学派标准和领域标准三个方面并用设立的,®这种分法其间包含着许多交叉和互渗,同时也难免留下一些空挡。它们之间具有交叉关系,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例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发源于西方,是外国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又在当代中国获得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都既同时包含着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宗教学的内容等。2.4从教学层次视角进行的分类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哲学划分为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这种分法以地域标准来划分,但却没有将哲学的全部“属”涵盖完,分类对象各个要素应与分类的种相一致,所有单—的哲学分支都应有独特的考察对象与之相应。虽然它们之间是全异关系,但“类”和“属"不相称,没有包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哲学流派和分支等,这在—定程度上忽视了一些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挖掘。例如,古代希伯来文明中就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希伯来人孕育和贡献了犹太教,它突出人的情感,意志,信仰方面,让知识服从于道德,让理智服从于信仰,形成了以信仰至上为取向的非理性主义传统.希伯来文化的非理解主义传统在后来西方的基督教哲学与文化中得到了保存和发扬,但在地域上却属于西亚范围。当然,哲学界还存在着一些分法,如有人把哲学分为哲学家的哲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哲学等。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基础是空间性的,这种以中国为中心的空间概念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逻辑,所以,它们都从外部解释方面对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对哲学进行全面认识的大视野,这些分类又表现出一些不合理性和一些局限性。现阶段我国的哲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其做进一步的梳理对于探析其未来走向十分必要。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分类及原苏联的分类3.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分类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神圣家族》、《费尔巴哈与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n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中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史,特别是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科学地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此以后,哲学基本问题就与哲学评价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问题相对于宗教,心理学以及各种实证科学来说是特殊的,但就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而言,它又是普遍的。它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哲学所共同拥有的,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在一切类型的哲学中都处于中心地位,是各种具体哲学的中心和灵魂因此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并依据此标准把哲学家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把传统形而上学内部各种不同类型的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是为了回答“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一问题而作的表述。他又指出,这个区分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如果超出一步,即变成错误。恩格斯又根据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传统形而上学内部各种不同类型的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和“不可知论”(如休谟和康德),这是为了回答“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这样一个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本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关系进行系统论证的专著,他明确地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对于研究哲学史的意义、并藉此郵别了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各种形式的哲学理论间的复杂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把哲学史研究作为他一生的学术主题是源于他对哲学史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在恩格斯看来,哲学史之于哲学理论的作用至少有如下三点:首先,研究哲学史是理解现存哲学的重要环节。恩格斯曾引用黑格尔的比喻,真理并不是祷就的货币,可以现成地拿过来就可运用。他告诫学生们必须有丰富的历史感,要通晓历史材料和哲学史知识,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也要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并且把它与各种哲学派别和学说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次,哲学史资料是哲学理论创立的基本\n前提。在恩格斯看来,“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②恩格斯还指出,①郝立忠:《从"两个对于"到"两大形态”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价的层次与标准》,哲学研究,第10期。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89~490页,这种继承不应作简单化的理解,它不单是一个纯粹的“接受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批判过程。第三,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理论思维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必可少的条件,恩格斯指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要自立于世界文明先进行列,就决不能没有高度的理论思维,决不能忽视对各种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恩格斯在对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研究中很好地做到了把哲学的内部理解和外部解释相结合,是目前哲学学科中最科学的分类。从上可以看出,分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包含着十分重要的内容,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其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才能正确、深刻而全面地揭示哲学的内涵、流派及其分支等。3.2原苏联的分类3.2.1列宁自从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哲学研究,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在1858年1月14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曾说:“我很愿意用两个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存在的合理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列宁摘录了这一段话,又加了批注,说明他彳艮注意马克思的这一愿望。但马克思终于没有实现这一夙愿,没有写出“大写字母的逻辑”(列宁语,即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恩格斯对此作出一些具体的努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列宁认为黑格尔有他自己的哲f体系,即《哲学全书》,《逻辑学》是它的核心,但这是一个虽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彻底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从整体上说是不科学的。列宁在认真阅读《逻辑学》时除了高度评价其辩证法思想以外,对黑格尔关于如何建立哲学思想体系的思想甚为赞赏。他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发挥了这些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设想,即辩证法体系雏形。列宁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的思想集中在他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论断上。他说:“在《资本\n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列宁还在名著《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建构唯辩证法体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设想。列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理论.3.2.2斯大林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是1953年为《瑕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写的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简明、系统的阐述。斯大林这一著述紧扣世界观主题,釆取同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一一对照的叙述方法,概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唯物论三个部分。它把唯物辩证法概括为四个特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自然和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事物的内在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和量变质变的实在内容。关于哲学唯物主义,斯大林讲了三个基本特征: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及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时,此书把马克思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概括为三点:社会以外的地理环境、组成社会的人口和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由于斯大林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和整个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的需要,此书在当时对干部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加之本书在内容上的一些失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因此而受到了限制。3.2.3原苏联哲学家日丹诺夫对哲学在实用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不深入内部认真分析,超出了恩格斯指出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根据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层次上的理解,把两大阵营和两个派别概括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样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作为划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一切哲学的标准。在把哲学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基础上,动辄简单划线和定性检释,往往是肯定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而批判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在实践中提出了哲学史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哲学的斗争并战胜唯\n心论的历史,必梦从各个时代的阶级斗争考虑每个哲学体系和哲学思想史的斗争,并把哲学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派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派别。这种分法在思想倾向上带有二重性,产生的社会后果也带有二重性,其实质上是为了服从当阶级斗争的政治需要,服从两大体系斗争的政治需要。我国建国以后较长时期以来在此观点的影响下也是按照两分法研究哲学,习惯于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对抗来评价哲学史上的哲学观点,并把哲学观点的每一具体内容都直接地简单地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这不仅把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单一化,而且给一些人任意地拔高哲学的阶级性,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提供了所谓的哲学依据。这种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层次中的任何一个层次去进行哲学划分,都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亦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没有一条绝对严格的界限,“唯心主义体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第二编哲学的新分类构想第四章哲学的分类标准及其原则所谓分类,就是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将对象分为若干个类,使每个类相对于其他类都具有确定的地位。在逻辑学中,分类即归类,指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个体对象归入一类,并把具有共同特点的类集合成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分类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社会文化哲学家就十分注重对不同地域文明的区别与演化的分析探讨,他们经常将历史上出现的文化形式或文明分成不同的类型,或者将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依据不同的地域、传统等分成不同类型,然后对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如何对哲学做出划分,如何使哲学分类更科学、更有利于哲学的发展,这不仅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哲学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它是从分类的角度对哲学本身进行的一种反思,这一方面意味着哲学在理智上从混纯逐渐走向有序的本能;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哲学自身发展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逻辑。笔者认为,当代哲学的分类要把握两个主要特征:(】)哲学分类时宴用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分类的\n根据越是本质属性,分类的价值越大。(2)哲学分类是人们关于哲学知识的系统化,这种系统化要固定在哲学学科体系中,而且在哲学发展的相当长时期中都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要成为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哲学的分类迄今为至尽管有许多缺陷,但其在探索历程中的成功与困惑却为哲学的分类提供了思考方向,哲学以所指向的客观事物作为思考的基本点,同时,作为理性的哲学分类框架要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具备较大的学科涵盖量,体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从而间接的发挥着指导实践的功能,比如,它将对今后学科的发展、研究的重点、课程的设置等提供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合理的历史与逻辑,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统一。在全球化时期,只有认真研究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和所提供的哲学资①郝立忠:(从"两个对子”到“两大形态"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价的层次与标准》。哲学研究,2003,Mr确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对哲学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前瞻我国哲学发展的未来走向。本文欲抛开哲学内部的结构状况,提出以外部在时间纵向上划分的同时,也应在空间地域上进行横向划分,进而把纵横两种分类方法结合建构哲学学科的框架和划分发展阶段。4.1哲学的分类标准时空特性是哲学研究社会的重要维度。要合理地划分哲学,首要一个问题是界定分类的标准。现代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要随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在当代物理学对存在与演化的研究中,时间和空间参与了"存在”的形式,它们是"塑造”现实存在的内在因素,而不只是外部条件。至于在哲学中,时空特性问题一直是思想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笔者强调沿着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分析哲学形成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较有根据地提出分类标准,在以时间特性划分哲学的同时用地域特性进行划分可以对哲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获得一个新的解释向度,从中也可以看到哲学不仅在时间、而且在空间上是如何向前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胡适、冯友兰等我国思想家借鉴西学,创立了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以来,中国人的哲学探索始终以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论为思想背景和时空架构而展幵,不仅表现出“古一今”的历史性向度,而且具有“中一西”的文化地域性向度,因此,陈序经把地理、生物、心理、文化等基础上形成的某一社会的文化称为"文\n化圏围”。它是区别于他种文化圈围的某一种文化的整体,可从两方面去研究;一方面是空间,一方面是时间。文化的空间特性表现在,文化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整体;文化的时间特性则表现在,文化由于不断变动演进而形成很多发展阶段和“文化累层”。®这说明研究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哲学)要从两•维视角去进行,应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哲学。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疏于从地域视角划分和研究哲学,没有从空间地域维度整体地把握哲学。在这里有必要对此做些说明。“地域”根据《辞海》解释,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范围和界限的地区空间,后泛指地球表面上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它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领土意义上的地域,二是经济意义上的地域,三是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本文是从文化层面认识地域概念。以地域作为标准之一也是有其理论根据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的哲学”就是区别于“局域的哲学”的空间概念。德国哲学家奥•斯宾格勒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是一个封闭的有机体,并且"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就是以1963,不同的地域作为区分全球民族、国家的本质,为当代社会文化哲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前提,并以此为据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对夜郎自大的“西方中心论”、“单线发展论"等论调进行批评。我国古代按照十五个地区汇集的诗歌集《诗经•国风》就体现了“十里不同分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特征。《汉字•地理志》不仅明确地指出“域分”的文化概念,而且指出了地域文化赖以形成的两大因素,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也提出了“世界哲学”的地域概念。他指出,中国近代把“哲学就是哲学,不应该有中国的哲学或希腊的哲学”的观点从地缘政治视角批驳为"资产阶级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的表现”是完全错误的。一种文化发生的地域性不仅是其在地理、人文等层面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其自身的内在特征之一。地域上的差别是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特点,由此决定了世界各国的哲学,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话语上有不同的特点。\n4.1.1从哲学的发源来看,由于生产、生活乃至自然的条件、人种等地域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哲学、文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对立和差异性,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中国从殷周开始就萌生了自然宗教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也产生了朴素的自然观,进而以孔子为代表形成了影响整个古代、近代甚至现代的儒家学派的传统哲学,而西方古希腊哲学关注世界的本原问题,承认理性能力的至上性,让美德服从于知识,让情感依附于理智,最终形成以理念论为标志的理性主义传统并制导了其后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亚里士多德强化和发展了这个哲学传统,并使之成为后来西方哲学的主流。4.1.2从哲学的内容和思维特征来看,由于地域不同,实践水平、科学水平也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解答的也不一定相同,东西方差异较大。中国哲学具有重视人生哲学,道德哲学的传统,虽然也有本体论、认识论问题,也有心物之辩,理气之辩,道器之辩,但始终没有经历西方哲学发展的那种哲学和科学合一,以及实证科学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和独立化的过程,认i只在整体上处于混沛状态;中国哲学是以"本体——工夫”为基本的运思范式,而西方哲学注重本体论、宇宙生成论、认识论的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了西方哲学史的形而上学传统,在运思范式上西方哲学以“本体——现象”为特征,更具有思辨哲学特色。4.1.3从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其特征是地域的不断扩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精祌的生产也要发生相应的大变化,哲学会随着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的日趋紧密,和在交流中争议、碰撞、“取人所长"、“拿来主义”等的“融汇”,像“爐石”的碰撞一样,将会出现新的火花。各种文化形态,包括各种哲学形态在相互接触和碰撞中,会迫使更“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新的哲学形态出现,这会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海纳百川,成合流之势,文化上吸收人类的全部文明,地域上涵盖整个宇宙。正如英国跨文化传播专家理查德•刘易斯所言:“如果语言、地理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使人遥远相隔,我们就永远不能充分理解他人”①如果没有不同地域哲学形态之间的激烈碰撞,哲学的融合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总之,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哲学差别主要受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哲学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各历史时代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哲\n学差异则是哲学思维发展不同阶段和对哲学基本问题解答的不同水平和差异,以及中、西方在文.化特征上的“对极”。这是好事,可以丰富我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但是把不同哲学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有无哲学的差异,这本身就有挣于哲学精神。因此,从地域视角划分哲学和研究发展阶段又超越地域上的局限,能够对有些问题从一个层次分析比从另一个层次分析更容易回答,而且从不同的层次得到的解释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它可以相互补充,每一种解释都对哲学理论有所贡献。纵向上划分哲学,运用问题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揭示哲学无限幵放的内在机制,横向上划分哲学,运用比较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从哲学形态的整体上把握哲学的性质、特点。以史论结合的方法,从时间视角对哲学的纵向划分和从空间视角对哲学的横向划分相辅相成,各有优点,相得益彰。因此,只有这二者结合,才能把历史上哲学的各种派别、地域和领域哲学在分类时进行坐标定位,才能做到对哲学最完整、最科学的分类。4.2哲学的分类原贝IJ哲学的分类原则是运用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方法对同类事物或其中的分支进行归类时所应遵循的规则。标准和原则是统一的、一致的。哲学的分类也不例外。纵观哲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已有的认i只成果,笔者认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分类理论,坚持以地域和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分类标准,把历史观和地域观统一起来,确定若干原则,把握世界哲学的整体面貌,才能正确鉴别各种哲学流派,推动哲学的发展。4.2.1整体性原则:哲学就其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它研究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性的动态系统,系统本身应是囊括了其存在的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的完整的整体,其体系应包含哲学在其时代状况中所生发出的所有分支。况且,不同的哲学家对其认识很难"众口一词",我们进行分类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应将世界上所有哲学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独特的方法和价值进一步挖掘出来。涵盖面要广,包括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哲学流派及其分支,涵盖“世界哲学”,因为近iD刘易斯著,关世杰等译:<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饭社,\n代以来哲学的领域就已经是整个世界,在建构哲学分类体系时,不能只着眼于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应放眼于时代的乃至历史的哲学状况之整体,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4.2.2历史性原则:哲学具有历史性,它属于一定的时代。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以哲学论著作为代表的哲学体系都属于一定的时代。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那些流传下来的文本,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这些创新理论的载体,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事实上也是以他们所达到、所理解的理论出发,对以往的文本做出他们的解释。因为时代不同,实践水平、科学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解答的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必须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同时要有现代问题意识,要能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做到面向现实、面向现代化,真正做到伽达默尔所提出的“视界融合”。4.2.3地域性原则: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并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类历史的过程®。社会群体早期在各自特定的地域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具有分散多样性的特色,这呈现为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再加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和传承,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文化的多样形态就更加复杂和分化,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世界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方式,反映着世界五光十色的发展。虽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研究的重点和思路都不同,但哲学的"地域”却不断扩大。由此“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4.2.4阶级性原则:哲学属于典型的社会意识,是客观世界和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从古至今,哲学总是充满不同乃至对立的观点、体系和流派。在哲学分类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无产阶级革命等,这需要把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把哲学和政治相结合,注意那一时期两种不同哲学的对立和斗争,分析进步思想,这需要对它们的性质、作用、意义做出正确的评价。\n4.2.5创新性原则:系统本身应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外开放,允许符合要求的要素进入,哲学的分类体系应按照一定条件面向未来开放,以便新的哲学分支能够进入并获得其应有的位置。哲学的本性是发展,创新是哲学的生命。哲学创新应大历史观”审视全球化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哲学资源、文化资源和科学知识,全面、深入地融合中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哲学思想,依据现代知识形态加以表现和重构,使其内含的哲学问题和意义以普遍和普适的哲学形式表现出来。此原则表明,任何一种分类标准和方法、类型都不是最终的理论体系和结论,更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们不能认为自己的哲学和自己的哲学体系穷尽了哲学的全部领地,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哲学的分类将趋向于完善、科学,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第五章构建全新的哲学分类框架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对此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加以阐述,在这里有—个方法问题,否则就容易挂一漏万,表面上似乎很全面,其实往往导致片面化。怎样才能防止片面性缺陷呢?本文坚持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世界及其各种具体事物都具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当下的形态,二是过程的形态。从空间上看,或者说从横向看,事物是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统一体。从时间上看,或者说从纵向看,事物则是各个前后相继的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事物就是系统和过程的统一。除了系统形态和过程形态,事物不再具有别的形态。哲学是多样形态的分支“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历时性”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哲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史,以“共时性”来看,任何一种哲学都有自己的当下形态,存在多种划分,例如在时间上的古今哲学,在空间的不同地域哲学等等,因此,对哲学进行分类,要把视点放在时空观的结合上。本文基于以上对哲学学科分类原则和标准的界定,把注意力集中于最重要的因素,暂时撤开其他因素,把复杂的问题加以简单化,哲学分类的雏形就已呈现出来,我们认为,应将哲学中的各类流派及其分支在元哲学中分为两大类,并就此提出一个分类的体系和框架,见下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代哲学(横向联系)哲学史(纵向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西方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东方哲学史\n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系统及其分支之间是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学说、体系,这些学说和体系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往往主要被理解为历史的存\n在。然而,按其本来意义,它们首先是历史上的哲学创作是出现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原创之论。就是说,它们首先是哲学,而后才是哲学也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它们二者之间不应该截然地划界或分家,哲学史的研究实际上同时也是对哲学的研究,哲学史的研究不应和哲学的研究完全分离,这似乎是一种理论上的循环,但却是一种良性循环,它所体现的是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_种积极的互动过程。哲学史和时代哲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的哲学家事实上也是以它们所达到、所理解的理论出发,对以往的理论做出他们的解释,哲学史的研究为时代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思想的资源。因此,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花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哲学和哲学史的概念及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并指出哲学史就是哲学。他说,“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且他认为哲学史不是作为分歧意见的堆积,在哲学史里研究的就是哲学本身。胡适和冯友兰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13£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并用^,认为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史"写作是二而一的。然实则并非一事,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恩格斯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具有自身的特殊矛盾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哲学史研究的特定对象简括地说就是认识的矛盾发展史。为此,我彳代哲学—哲学发展的当代形态。历史上一切哲学家所立之说,都是他那个时it的iMij新见解。时代哲学从横向上反映了当代的哲学流派对哲学问题的认识,.\n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总是在回顾总结以往哲学家的思维成果之后,进而提出他们自己的系统,它在哲学系统中居于基础性主导地位,哲学史则是哲学发展的历史演进及其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哲学会变为“史”,哲学史就是“时代哲学”的史。哲学史是各种哲学体系在变动不居的纵向更迭之中体现哲学,事实上,对同一个学说,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哲学家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不同的解释者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和他们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各有不同。作为解释背景的理论层面的不同,往往导致了对同一文本理解上的差异。任何一门独立的科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特点。时代哲学和哲学史又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因而又有区别。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水平,侧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概念、范畴、原理及其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①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②张志伟:《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中H人民大学学报,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板社,2000,第:发展的历史。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概念、范畴和原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是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它不能停留在对历史线索的叙述上,而应该贯彻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揭示其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换言之,它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作为人类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先进哲学建设必须时刻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n日新月异的时代共同进步,全部理论创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时代哲学和哲学史这两大系统都有各自为基础的各种哲学分支。从横向看,时代哲学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西方哲学原理两大类,它们分别是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及其当代西方哲学角度再现哲学成果,因为它们都以不同方式是对近现代哲学的超越。时代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家园,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每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都集中在哲学的殿堂,其特点是为世界、为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提供某种共同繁荣、和睦友好的思维图景。由此可知,今天每一位哲学家都不得不深而思之的大课题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换言之,哲学能够向时代说些什么,而这些恰巧是当今普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从纵向上看,哲学史分为东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要是再现哲学发展的内在轨迹和逻辑顺序。哲学不仅是一种作为理论的哲学,它同时也是一种作为"史”的哲学,哲学研究既应避免没有历史的哲学,也要避免把作为历史性存在的某种哲学提升为哲学的当代形态。只有把哲学史单列,突出哲学史的历史价值和积极功能,体现其成为现代哲学的内在构件和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才能使现代哲学关注和吸收哲学史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整个哲学史的一部分,所以它和其他哲学史(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有许多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则是一门历史科学,它\n侧重从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总之,把哲学首先分为时代哲学和哲学史是为了把哲学历史原貌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某一哲学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以及与当代哲学其他形态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并行性。这种分析不过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进行的主观的分析,而在客观上,哲学本身是一个整体,各方面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上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方面而引起整个哲学的变化。各个哲学圈围及其不同历史阶段对于不同的哲学成分有所侧重,形成了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时间重心和不同文化圈围的空间重心。西方哲学则十分重视这个研究,西方哲学家们对于各分支哲学内部和亚分支哲学的分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值得借鉴和吸收。第六章这种分类的合理性和特点哲学的这种分类虽然只是一个初步构想,但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哲学思想无论多么古老,都同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意义,甚至可以说其现实性恰恰体现在历史性之中。和原有的分类相比有很多特点和优点。首先,是在分类时贯彻了"唯一”标准,对整个哲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确定。同一层次上的分类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落实到哲学分类就是,同一层次上的分类的视点应该是一致的,这种分类避免了东西方哲学家从外部解释和内部理解的分歧,消解了当前哲学界关于“回到马克思”与"阐发马克思哲学\n的当代性”之论争。我们又从“地域"这个视角来划分哲学,能管窥到了哲学史的当代性意义和哲学发展的根本趋势®。马克思所讲的“进界的哲学”就是个空间地域概念,是区别于“局域的哲学”。同时历史具有当代性,而历史的当代性需要当代人去揭示。一切历史也都只有联系到当代人当下的体验才能加以理解,当代人必须用自己的精神之眼去看待历史。由于精神的加入,历史的研究不再是单纯复述过去,而是复活或再塑历史。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哲学史的过程就是超越哲学史的过程,因为研究者永远都立足于一个超越哲学史的时代中。事实上,所有哲学史都是在今天的人的研究或谈论中被赋予了现代时态,这种分类把哲学史纳入到当代背景这个制高点上来理解,以现代理解来观照哲学史,由于我们与古人面对的是同样或类似的哲学问题,他们的思想就成了我们哲学思考的必由之路,因而这种分类是以史论结合的方法把哲学的各种派别、地域和领域哲学进行的坐标定位,有利于辨别任何一个哲学派别,同时这种分类是由单纯地重视哲学的纵向变化与发展,到既重视哲学的纵向发展又重视不同地域哲学的横向联系,表现出理论认识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深化的过程。其次,是避免了把哲学的功能僵化的现象,能够在理论研究中辨别清楚哲学的“活东西”和“死东西”。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当代意义和延伸意义。所谓“当代意义”,是由当时的哲学水平,存在条件,以及哲学家之间相互的对话所决定的。但它的“当代意义”并不是唯一的意义。从语言的特征来看,任何意义都\n可被延伸,它在与其他哲学家的交互影响对话中,会产出一种延伸意义,即历史意义。哲学系统的历史发展构成哲学史,哲学的历史演进造就了时代哲学。根据①杨永庚:m学分类及其原则浅折>,西安石油大学学报,对哲学发展的阶段的理解来反思历史上的哲学,可以透视它们的范畴,理论对于它们自己那个时代并在那个时代之内所具有的充分的意义,也可以鉴别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具有跨时代的普遍适用的意义,进而清理出哪些是应该克服而尚未被克服的东西,哪些是可以作为合理地处理现代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启迪的源泉,并表露着现代哲学的征兆而应该发扬、发展,使之同现代的时代精神融为—体,从而具有成熟形式和充分意义的东西。哲学,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就其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而论,只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不存在终极的答案,—种哲学思想,例如孔子的学说,之所以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我们面对同样的哲学问题而可以釆取的一种选择,这就是说,任何思想都不会因为成为历史而过时。很多哲学家以其思考活力,必能在其基本意义上,延伸其哲学体系,来说明立场,以适应时代的新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研究古典哲学的时候,古人的思想就在我们的思想中"复活“了,因此,研究哲学和哲学史,我们不仅能指出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而且能从我们确立的前提出发,指出我们希望哲学家们说些什么,指出哲学史上的哲学观点是否具有转化为现有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可能性,活化为当代哲学建设的历史资源的可能性,进而提升为时代哲学之内容。这有利于辨别地域和领域哲学中包含的"死东西”和“活东西”,从而有利于构筑当代的世界哲学。第三,是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哲学作为人类的智慧之学必然具有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的特点,不应具有一种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各种具体的哲学却有其深刻的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历史向世界历来的转变强化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彼此趋同的方面,也加速了哲学研究的世界化进程,但这并没有取消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也没有取消哲学研究的民族\n化走向,恰恰相反,正是在全球化、世界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增多,其间的差异和冲突,也表现得格外明显和突出,展示出一体化与多样化同步发展的态势。哲学的这种分类表明哲学由个性化、民族化向世界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而继续不断地吸收各国文化的精华,才能得以保持、巩固和发展,其范畴体系必然呈现出开放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胜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第四,是可以消解某些理论误区。例如,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不断入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自此演化成长达百多年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百多年来的“中西古今”之争,实际上也就是所谓“全盘西化”和“本位文化”之争。其中还包含着把“古”与“今”对立起来的思想趋向。这种处理不同文化间问题的简单化思想方法,是不利于文化健康合理发展的。这种对哲学的划分要求我们应该抛弃把"中”与“西”、“今”与“古”对立起来的观点,走出“中西今古”之争。又例如,原苏联哲学家日丹诺夫把哲学的发展概括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史以来,人们把哲学就只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而事实上哲学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哲学是以问题方式来把握对象世界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对人与世界之间最根本最本质关\n系的哲学概括,具有最大的具体性和最强的现实性,哲学基本问题一旦提出,就不仅具有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成为各地域和民族理性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而且具有超时代性和超历史性,成为各具体时代各历史阶段的理性思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正是对以哲学问题为主导的哲学问题的系统的研究和回答,使得各地域各民族各历史时代各发展阶段的具体哲学既相互区别开又相互联系起来。以斯宾格勒、汤因比为主要代表的社会文化哲学家就认为,不同地域、民族或国家得以区分的本质,在于信仰、价值观、群我观及不同文化范式等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文明)形态的不同。世界哲学的发展是从多样性开始的,文明是相对的,世界上有8种不同的文化,但这“八种高级文化,都有同样的建构、同样的发展、与同样的持续,这一事实,使我们能够把这些文化当作‘可比较的’事实来处理,对它们施以比较的观察,比较的研究”。®因此,正确处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统一性体现在多样性之中,哲学研究要弘扬多样化,不要拘泥于一体化,又例如,我们的哲学史观由于受黑格尔的哲学史观的影明,把哲学史看作是一种哲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线性进化过程,似乎越是后来的哲学一定比在先的哲学更接近真理,事实上,哲学的问题境域具有无限扩大的特点,因而不存在终极的答案,只有各式各样的解答方式,这种分类避免了理论研究中把哲学凝固化的错误做法。\n第五,是可以对一些问题获得另一个解释向度,在新形势下能够进一步拓展哲学更为广泛的研究视域。例如,从新分类可以把哲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正确认识中、西、马哲学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当前哲学界惊呼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提供对策,能够促进哲学学科自身建设等等,这些后面专门论述。[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陈晓林译:<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第三编运用新分类视角研究哲学新问题第七章从新分类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中、西、马”哲学都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一个关键的理论问题,因此,从新分类视角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001年是我国哲学界对此研究比较深入和活跃的一年,但众说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就目前哲学理论界来看,其基本共识是融合“中西马”,实现哲学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根据时空结合观的分类体系及其原则,笔者认为:7.1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整合中西方哲学是科学地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逻辑视点对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艰难的认识过程,由最初根本拒斥西方哲学到自觉吸纳当代西方哲学,应当说比较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n由于哲学学科概念之间的差异,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多年来,这便引起了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并成为当前国内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初,《学术月刊》、《文汇读书周报》联合评选出2003年度中国学术界十大前沿热点问题,"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讨论赫然位列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江汉论坛》2003年都刊登有关文章,将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他们主张,中国哲学走出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的出路肯定不是照着、接着西方哲学讲,而应“自己讲”、“讲自己”,要“极大自由地发挥中国哲学的原创力”,“自立标准,以中解中”;“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思想,与哲学方法上的西方中心论抗争”。®随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对相关学术文章的转载,则在学术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众所周知,“哲学”一词在五四运动期间,在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追求真理,以西方真理为真理的情境中,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全面碰撞和会通被引进中国后,如何认识和整合中西方哲学就被提了出来。兼治汉学和西洋哲学的冯友兰对蔡元培所提出的构成中国哲学的"适当的形式”做了进一步阐发,他主张“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①王东陈海峰:<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②张立文:{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合法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n以西洋所谓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然而"这样的叙述不可避免地要把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加以肢解,即将中国各种有机整性的学问分解打碎,把'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拣出来,舍弃不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重新组装。这样组装的结果,不仅中国学术、思想或哲学的活的生命终结了,而且按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的中国哲学史,只能是西洋哲学的产儿,而非原本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在后五四时代,人们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哲学的“近代化”和“民族性”问题,从当时的哲学发展来看,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崩溃和新秩序的寻求,资本全球流动导致的经济全球化,卫星电视与互联网导致的信息全球化,更要求一种世界性的哲学突破,不能只是围绕着民族哲学而重铸自身的新哲学.目前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其实质还是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哲学通过分析和改造,扬弃其己经过时的内容和成分,发掘其中具有超时代意义的成分和内容,发展到现代及当代意义上以后,已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已经走向终结。中国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哲学向现代化、世界化迈进了一大步。®因此,中国哲学界完全没有必要大声疾呼,当西方学者喊“此地无银”的时候,我们更不必充当"隔壁王二”,把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放在历史上“中国哲学”之有无,不如说放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形成于20世纪的话语系统和表达方\n式,是否真正接得上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土壤?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是否真正成就了这样一种学问系统和思想形态:它既是"中国的”也是“哲学的”?就象郑家栋教授在r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中所说的,“中国哲学”是否真正具有了“中国的”魂魄,从而能够对于人类的当代境遇及其问题做出某种原创性的回应,而不只是成为西方哲学的赝品与应声虫,®200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试图在总结前一阶段反思成果的基础上,将注意力由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历程的反思转向对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各种可能的模式和话语的探寻,强调中国哲学要“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力图走出狭溢的文化民族主义与西方文化普遍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态势,标志着中国哲学研究自我反思的进一步深入。北京:'自己讲”、"讲自己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分类及其原则浅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g紋杨郑①②③④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n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多种哲学形态在相互接触和碰撞中出现的更“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新哲学形态,它具有深度的开放性,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十分注重实践的作用,这是我们确立中西哲学交流的真正的切合点。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批判性审视和更新了原有的哲学观念,哲学概念,哲学命题,创制和运用了一批新的哲学研究方法,以对人的主体性关注为轴心,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的深入反思和全面阐释为重点,以哲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为统摄,以对各分支哲学的深入探析为标志,经历了由分到总、由静到动的全面反省和探索过程,从单纯地强调中、西哲学的对立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笔者认为,学科规范的和谐统一应是中西哲学融合的逻辑起点:遵循共同的逻辑规律、使用相同的文本符号、树立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和合学才是整合世界各国哲学的根本出路。当前,我们“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尽快细致地清理当前对西方哲学的认同状况,并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东方社会的实际,充分吸收世界各国认同经验,融合多样化的认同观念,扩大东方文化的认同空间,①继续沿着这个“过程”胜利前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囊括人类的全部智慧,成为真正的世界哲学。而且,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吸收中西方\n哲学精华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又反过来给各国的区域哲学的完善与变革提供直接或间接地指导。7.2判断鉴别中西方哲学中合理成分的理性标准是价值取向世界文明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活动的结果,是不同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价值取向一致应当成为判断鉴别中、西方哲学中合理成分的理性标准。由于各人的哲学观不同,在如何拓展哲学概念、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的思路,但在全球化条件下,在日益频繁的价值比较与价值蹄选过程中,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内在联系才得以固化和强化。目前在我国哲学研究中,基本上可以说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组合而成的总体格局,而且三者之间的融通、会合程度还极为有限,人们对如何处理好中西方哲学的关系还没有达成较为满意的共识。笔者认为,中西方哲学各有特点和优劣,有必要在比较和分析中加以扬弃和整合,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世界的哲学,我们所应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思路方法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自觉克服“自我中心化”倾向,先求其异,后求其同,再彼此互相解释,做到哲学研究的世界化,在范畴体系和形式系统方面与世界哲坛通约、接轨、对话,中西方哲学之间的互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我们今天的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n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构工作提供一种重要的资源,做到在哲学研究中真正贯彻一种人类境界、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最后趋向一个整体哲学的观念和系统,从多样性中锻造统一性。《关于中国哲学的几个问题》,南京社会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坂社,1995,第121页。•世界哲学•宇宙哲学一从地域分类视角看哲学的发展阶段》,现在的问题是,在文明对话与文化交往中,我们能否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框架、方法来衡量和解读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期,"哲学己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个论断可以使我们分析和理解目前哲学面临的现状,回答当前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些不能回避的诘问,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存在寻找“合法性”。②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已经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思想。当我们把中国哲学纳入西方哲学概念范畴时,改变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涵义要宽泛得多,它是存在的、入世的、务实的,与文化发展和历史脉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中国的哲学的普遍性不仅在于它是否提出了某种或某些与西方哲学相应的概念,而且在于它承载了一种古老文明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对于回答困扰人类的一些永恒的问题和理解人类的当代困境,都将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整合起来,建构一种有世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而不是人为地在此两者之间绝对地分出孰高孰低。中国哲学现在要做的,不是沉浸在以往悠久传统的辉煌中,试图从中找到解决时代问题的“济世良药”,也不是甘于一种‘‘边缘”的落寞,应将中\n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独特的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掘出来,为解决人类自身发展和现实问题提供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智慧。中国哲学的危机性问题归根结底是中两方对价值的认同问题,因此,对危机的思考和解决必须与价值认同的建构联系起来。中国古代的文化巨匠们大都持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千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道德主义立场,都崇尚身体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使西方的法纪,秩序,宗教和传统已陷入危机,当代社会生活己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凸现出来,要在中西方哲学相互碰撞中,趋向一个相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价值的认同代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果说中国哲学存在危机的话,那么,危机往往与机遇、转机相伴随,当前对中国传统哲学源头如原始儒学、原始道家思想等的发掘,对周易的现代连释,以及“新儒学"研究等,使我国内地的哲学研究与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欧美的中国哲学研究相呼应,融为一体,使对中国民族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的发掘为\n—种区域性以至世界性的课题。当代毛泽东、邓小平所建构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是真正现实的哲学,是世界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全新形态,①具有普世化的伟大意义。总之,只有竖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在与世界其它哲学形态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我们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才能充满自信地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明,化解中国哲学的危机。“只有这样,古老的中华民族才能逐步告别无比辉煌的,然而,也是无比沉重的昨日坦界,在全球化的时代,以世界公认的姿态去拥抱理性的、自觉的、创造性的人生。”②7.3从新分类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遇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二者的联系首先不是一个应当不应当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中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当中,中国哲学的思考和建设也处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互动状态。中国哲学的地位,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都需要重新认识和进行深刻的反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但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本质上区别于旧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哲学史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又强调理论和实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这个基本精神不是靠任何哲学体系能够维系的,它\n只能存在于人民的心中,存在于人民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当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丨实践的哲学,不单纯是一个舶来品,从根本上说,它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又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从而不再列入西方哲学范畴。它传入我国以后被当作一切事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宪法意志的、处于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国家哲学,因而在哲学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一直作为主导课程单独开设,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界对哲学的研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判断、审视对错,它目前是我国的主流哲学。总之,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的关键。只有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在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以及本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哲学划分的意义和根本标准,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①欧阳康著:《欧阳康自选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笫9页.②衣俊卿著:《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n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都是很有哲学意味的思想体系。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魏晋、隋唐以来的佛教以及宋明之际的理学和心学都富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在中国,哲学是一种近代的人文学科,是在西学东渐以后逐渐形成的,我们以"哲学”去指称历史上的某种观念形态,基本上是近代后的事。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科分类常常用“子学”(绪子学)”、“经学”、“理学”、“道学”等等来表示。®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观念,而是指这些观念在当时没有以近代以来“哲学”的概念、范畴来概括、阐释。如果我们要完全撇开西学东渐以来一切西方的概念,那么,我们只能形成"子学史”、“道学史”、“经学史”等,而无法产生作为近代学科的哲学史,若要以"哲学史”去梳理历史上的哲学观念,那就无法割断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己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的,在本质上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和中国传统哲学相遇,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而创立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等,因此,中国哲学通过分析和改造,扬弃其已经过时的内容和成分,发掘其中具有超时代意义的成分和内容,发展到现代及当代意义上以后,已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传统\n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巳经走向终结,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哲学向现代化、世界化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哲学由此成为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优秀遗产基础上,体现现当代的时特征的哲学气况且中国历史上本不存在"哲学”这种东西,今天所谓“中国哲学”乃是人们以某种取自欧美的"哲学的方式”解读中国历史上非哲学的文本创造出来的,这个论断说明,只存在中■现代“哲学史”,而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ChinesePhilosophy)—语的含义就等同于冯友兰在分类时提出的第二个标准“哲学在中国”(PhilosophyinChina)。由此可见,我们应把中国传统哲学称为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现代西方哲学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它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①杨国荣:〈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闷题》,哲学动态,2003,②到清代由于政治上的专制、文化上的闭锁、以及科举制度、文字狱等各种原因,导致清代学者只能从古籍中国传统哲学己出现衰落迹象.对此现代新儒学大家方东美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到“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停止了,到今天三百多年,哲学已经死了三个世纪”,(见方东美:<(中<(方东美新孺学论著辑要》第23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饭社,1992年)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也认为:"淸代很似汉朝人,他们也不喜作抽象的思维,也只想而不思"清朝人的思想,限于对道学傲批评,或修正。他们的修正,<(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第34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n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形成和发展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有许多流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在整体上是对近代哲学超越,在哲学发展上具有进步作用,在某些局部和方面很可能包含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虽然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对立的两种哲学体系,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进一步强化,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现代西方哲学了解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现代西方哲学在反传统形而上学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一致性,继续用哲学上的“根本对立”来对现代西方哲学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是很不合理的,但是由于在摒弃“根本对立”的划分标准作用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新的、公认的划分标准产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思想中地位的认识上,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因此,运用新分类处理好中、西、马哲学之间的关系,推动中西哲学的互动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与他国哲学对话并融入到世界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现在我们常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能封闭在中国哲学的地域性的界域之中,而应当走向世界,和国际哲学界进行\n对话就是这个意思。在上个世纪初,王国维曾提出“学无中西”的观念,这一思想至今仍是很有意义的,从哲学的角度看,“学无中西”就是要确立一种世界哲学的观念,并从世界哲学的角度,考察、定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特别是西方哲学陷入本体与价值、知识与价值的矛盾困惑以后,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是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物合一”的基础上,以其所特有的价值形上学品性而得以消解。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研究和借鉴中国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三者不是简单平列的关系,它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复杂纠缠的态势下,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艰难调适过程中,中国的哲学问题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超越前人的视野,而且要求我们具备超越前人的学养,此所谓“学养”同样是"关涉”中西之间——不是关起门来“自言自语”,而是如何深化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摆脱和真切超越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中西之间”的格义状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围绕着如何处理好马、中、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国的哲学将稳步地向前推进,也许在“真积力久”(熊十力语)之后能形成某种合力,激发出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锻造出一种辉煌的世界哲学。第八章从新分类视角看哲学的发展阶段当代哲学家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为指导,将哲学分为古代、近现代及当代哲学等几个发展阶段,例如,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就把一切西方哲学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到近代为至的西方古典哲学,二是近代西方哲学,三是后现代西方哲学。》又例如,有学者提出,如果以科学作为参照,将各种哲学理论\n分为三种存在形态;前科学形态的哲学,后科学形态的哲学和与科学并存形态的哲学。®这是以学科史的视角对哲学宋上存在的三种形态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我们如果用大地域观来审视哲学的发展,它是从民族(区域)哲学向世界(全球)哲学发展,并最终成为真正的人类(宇宙)哲学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1><2><3>1、表示中国哲学,2、表示印度哲学,3、表示西方哲学,表示希伯来哲学,5、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1>表示区域(民族)哲学阶段各分支1、2、3、4等全异关系,<2>表示全球哲学阶段各分支之间1、2、3、4等相互交叉、对立、吸收、融合并产生了棄括人类全部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5。<3>表示宇宙哲学阶段各分支之间重叠为同一的关系。8.1民族(区域)哲学阶段:它与人类社会的地域历史阶段同时代、同发展,人类以孤立封闭的群体分散在世界各地,各个群体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社会联系,孤立存在,自成一体,人类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现实统一性,前现代社会的历史都属于地域性历史,世界各国的哲学、思想、理论,都带有一定国家、民族的特点,都带有一定社会阶级的痕迹,都打上了历史文化传统的路印。研究这一阶段的哲学要把视点更多地放在研究一个地域内部对于各种构件的安排处理上,哲学的内\n涵要受到该地域具体情况的影响。恩格斯就曾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哲学作为对这种状况的认识和总结的大系统包含有许多相互分离的对立的子系统.呈现出•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份的层次与接准》.(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以下特征:首先,认识论上的孤立封闭性、内向性和倾向于强调和固守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克服由于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自然隔离状态,人类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现实统一性.因此,各个社会群体就自成一体分散于世界各地独自发展。"人们按照自已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表现在认识论上是人类只能用具体、孤立、片面的观点认识事物,如中国哲学中“道”、“仁”、“气”、“阴阳”等概念都具有单义化、对象化和实体化的特点。西方哲学中“理念”、“知识”、“实知”、“客体”等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企图本质化,但仍摆脱不了实体的“影子”(柏拉图语),具有机械性。这种哲学的存在形态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人类认识的一定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其次,内容上的分散零碎性和模糊性。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对认识对象是模糊不清的,认识的结果是笼统含糊,因而不具有真正科\n学意义上的实际内容,往往只是提出一些由逻辑分析支撑的命题,而缺乏深入的事实分折和具体的实证研究,不管是中国哲学中的求“道”、“问天”,还是西方哲学中把水、气等设定为万物本原或者始基的基本尝使,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模糊笼统的哲学探索。由于不同的区域,其自然、经济、社会结构是不相同的,其发展现状、问题潜力、方向、途径也是不同的,其认识和文明也不同。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统计,人类在6000年前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还存在着六类各自独立发展的社会文明,这些文明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互渗透影响又派生出21种独立的社会文明,到今天已有14种文明消失,只剩下7种有生命力的社会文明,由此可以想象处于孤立分散的社会群体反映自然的认识和结果的零碎性。再次,认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空洞性。这是指这一形态哲学认识的实现方式而言的.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本身的“惊奇’’与反思,哲学的问题表现得更加错综复杂,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研究这些内容,形成了多元的哲学存在,以及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况且它们各有特点,西方哲学家特长自然科学,东方哲学家习惯于人文科学。甚至有人认为,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认i只世界的方法,就有多少种哲学。也正因为如此,哲学才有流传和存在的必要。8.2世界(全球)哲学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正在西方兴盛的“六科”(指理科、医科、法科、教科、文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42页。\n科和道科)介绍到中国,后来经过明代叶向高、冯应京、方以智、徐光启等人翻译西学、介绍中学,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始打破了学术领域内由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中西哲学相互交流、哲学发展进入全球化阶段。"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全球哲学,成为世界各国的民族哲学的总和,是思想的百花园,体现出统一性,而不是以某国、某民族、某地域为核心的单一哲学,全球哲学辩证地否定了区域哲学阶段诸特征,呈现出自己的新特征。首先是“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哲学同质化的趋势消融了区域哲学之间的边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共有性领域。“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地方的文学形成的一种世界的文学”①。马克思所说的“文学”,就是泛指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形式,它开始把关注的问题转向了人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它的理论聚焦,在于人的文化特质和最终命运,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细化和深化。不同区域之间不仅存在着物流、能流和人流,而且各个区域对立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意识流,民族哲学的多样性,既是哲学全球化的前提,又是全球化的资源,民族间不同文化、思想、哲学之间的交流使哲学空前繁荣。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哲学文化发展形成的所谓“普世文明”中,“仍将\n保留各别文明丰富的个性,普世文明的统一性中仍将蕴涵各别文明深刻的多样性。”③其次是哲学中的各个子系统经过相互沟通、融合,呈现出大分化、大综合的态势,以及各个子系统内部对传统的断裂性和对未来的开放性.在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得此充分展开之后,哲学开始对丰富的具体科学研究成果及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总体概括和总结。当前,信息跨国界的自由流动,消除了全球信息交流的屏障。据统计,进入世界哲学阶段以后,世界上每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以10%的速度递增,创办的哲学学术专业和刊发哲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不断增加,到2002年底达到1000多种.国际性哲学学术交流也很频繁,髙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网络售书使得各国的哲学著作走向世界图书市场,进行最广泛的交流。再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它真正成为一种世界的哲学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全球。未来的世界文明,不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相互取代,更不是西方文明或者东方文明的单线发展,而是全球各地域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指导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阮'讳著:(文明的表现》,北京大学ih版社,2001,苐23下的综合创新,是形成多样化、丰富化的全球统一新文明。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任何其他科学更需要“观”世界,更需要有广大的视野,突破地域的民族的狭溢性,由局域的狭小的研究范围转向全球的人类的世界范围,真正面向当代大科学、大生产、大社会、大文明、大哲学等,面向当代人类所共同面对和共同关心\n的全球问题、发展问题.哲学发挥作用的领域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始终对人和人的终极命运进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主流,大有可为。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洗礼下,它必须更加对这一时代的文化发展予以热情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哲学阶段对哲学的分类,具有模糊性,对立的类别之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它们是通过种种中介相互联系和过渡的,当我们只在其核心部分(典型对象)讨论问题时看不到这种模糊性,一旦进入二者接壤的“边缘地段”,模糊性就不再允许忽略了。8.3人类(宇宙)哲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历史前提,是人类由地域历史向真正的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哲学作为人类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必然具有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的特点,随之哲学的发展所覆盖的地域不断扩大、拓展,我们必须跳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极二分的框架,构建一种新的哲学观。在宇宙哲学阶段,哲学处于意识形态诸要素的顶端,研究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并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表达,“哲学好似悬浮于空中的地域”(恩格斯语),同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第一次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才能消灭哲学。毫无疑问,哲学的否定自己,意味着哲学的自我批判,这种批判将导致哲学的自我消灭,因此,哲学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恰恰是通过否定自我完成的,不消灭哲学,就\n不能使哲学变成现实。值得指出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已经改变了传统哲学构建抽象和思辨概念的倾向,他们不仅用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符号学等领域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而且超越哲学原有的意蕴和方法,将其融合于这些学科之中,使之具有超越和否定通常哲学的形态,消解哲学的本来意义,把对传统和现代哲学的超越发展成了对哲学本身的超越,使哲学变为某种非哲学的东西。这说明哲学的发展之路是不断地从多样性中锻造统一性,由个性化、民族化向世界化发展,并最终成为真正的宇宙哲学,跨越地域、民族和国度边界,超越内、外部之分,真正以人和世界的关系为对象,关注类意识、类命运、类利①武天林:《地域历史•世界历史•人类历史一用马克思的-大历史观"审视全球化问题》,学报,益、类行动等类总体特征®,实现马克思指出的“哲学的终结”。综上所述,在把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各个发展阶段哲学的特征,反思历史上特别是区域哲学阶段的哲学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在全球化和世界化过程中,只有加强各民族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借鉴,彼此不断地吸收别国的哲学精华,才能得以保持、巩固和发展,我们才能形成对哲学当前存在形态的全面认识,全面把握哲学的现实存在。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值得彰显的东西。英国学者汤林森就认为,“所有的文化认同,无论是民族国家的、地域的或地方的,都有\n相等的内涵”。®哲学只有在时间跨度上进行内在超越的同时,在空间地域上实现外在的超越,才能推动哲学及其各分支的跨越式发展®。第九章运用新分类构建当代中国的哲学学科“哲学”一词和中国哲学是西学东渐后的产物。然而,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本文提出的新分类框架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仅仅有哲学史,却没有传统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这样,无论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还是笔者的一孔之见都表明,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着合法性的危机,“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便成了问题,这涉及到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的横向关系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纵向关系问题。9.1究竟什么是中国哲学?目前在我国哲学研究中,基本上可以说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组合而成的总体格局,而且三者之间的融通、会合程度还极为有限。于是,人们对什么是中国哲学没有达成较为满意的共识。这个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来讨论,实质上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自胡适、冯友兰创建“中国哲学”这一学科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提问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金岳霖、冯友兰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有对于“中国哲学”和"哲学在中国"的概念的讨论。最初问题的提出是在金岳霖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做的审査报告中,当①西方文化哲学认为,人从意识到人之为人与其他非人的存在物的差别开始,人的类意识就成为人的文化特质中最富有哲学意义的组成部分•类的文化哲学能将社会文化哲学表现出来的一体化趋势和人的文化哲学所表现的多文化趋势统一起来,未来的类的文化哲学成为既能体现全球一体的统一性,又能体现个性多元化的包容性的新的文化哲学形式.②[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56S.\n③杨永庚:《区域哲学•世界哲学•宇宙哲学一从地域分类视角看哲学的发展阶段>,{哲学分类及其原则浅折》,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时他就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历史还是中国的哲学史,这可以说是极具穿透力的问题。而冯友兰也专门提出“中国底哲学”和“中国的哲学"来区分“中国哲学”和"哲学在中国”的问题。从20世纪初起,“中国哲学"的建立可以说是从研究“中国哲学”的历史入手的,先是出版了若千种《中国哲学史》,其中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代表,以证明自先秦以来中国就有着自己的哲学。这说明,中国学者自觉地把“中国哲学”从“经学”和“子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了。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起,中国哲学家在吸收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现代型的“中国哲学”体系,先有熊十力的和张东郝的,后有冯友兰的和金岳霖的等等。但是,无论是熊十力、张东苏还是冯友兰、金岳霖,他们都是在或多或少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建构其现代中国哲学体系的。1949年后,由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以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日丹诺夫在西方哲学史讨论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以来,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哲学各流派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先是存在主义、尼釆哲学,接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以至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途释学、符号学等等,都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来,打开了中国哲学界学者们的眼界,给中国哲学多角度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照系。进入21世纪,中国哲学应如何发展?这当然是众多中国哲学家所十分关心的问题,但这也是一\n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年来,学术界格外关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力图走出狭陵的文化民族主义与西方文化普遍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态势,标志着中国哲学研究自我反思的进一步深入。我认为,中国哲学现在要做的,不是沉浸在以往悠久传统的辉煌中,只有坚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在与世界其它哲学形态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我们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才能充满自信地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明,真正代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9.2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强化中西哲学交流长期以来,中西哲学研究中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几乎都从对方的片断弓丨用来求证两者的关系或以实证法的随意摘取来验证预想的理论假定,所以,引起前面的争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问题的提法过于简单而且错误,如果不是从形式逻辑出发,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缜密的研究,便可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中国哲学既要“知己”之哲学核心灵魂,明中国哲学新理论思维形态创新{全球化视野下关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转生的内在根据和演替脉络,又要“知彼”之哲学核心灵魂,明世界哲学(包括西方哲学等)之思潮演变和发展之大势。哲学家视野中的全球化就是指世界范围内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长与加速发展的复杂的整体过程,是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不断地进行跨国综合的过程。®在上个世纪初,王国维提出的"学无中西”就是要\n确立一种世界哲学的观念,并从世界哲学的角度,考察,定位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笔者认为,中西方哲学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时代,它们之间的互利和协作,是人类思想和人类生活走向新时代的必经之路,将使双方都能获益。9.2.1取代:当识别出某哲学文化内涵符合人类价值取向准则,而另一哲学文化内涵却与之背道而驰时,要以前者自然和谐地替代后者。由于中国哲学文化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概念的规定性”,®如“科学”、"理性”、“思辨”、“实体”、"客体”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自觉地强化了概念建设,借用了一系列西方哲学中的概念,使中国哲学由整体棍沛的不分化状态走向分化,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等一批分支哲学逐渐得以恢复或建构,取代了以往哲学研究中单一贫乏,缺乏分化,带有整体混沛色彩的情况,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哲学学科群。例如,长期以来宗教被片面地理解为人民的精神鸦片,受到压制和禁止,随着党的宗教政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实施,宗教学也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而得以确定并得到承认,对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具体宗教的研究也在深化。在西方,近代以来的思辨哲学由于人生问题的凸现而受到挑战,注重吸收中国哲学成果丨代之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哲学,早在18世纪西方学者为逃避教会诬陷而以无名氏发表的《中国哲学家,论道德教育的书函》、《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以及《中国的政治,道德概论》\n等均主张釆用孔子之中庸道德,可以拿来代替迂阔无用之西方道德。因此,从中西哲学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各民族、各地域的哲学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优势等,都有所值得吸收的东西。我们要以一致的价值取向作为判断依据,进行综合识别。9.2.2更新:当西方哲学文化和中国哲学文化都符合世界哲学文化之意义和要求时,如果其中之一更具有实质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具有世界哲学文化价值,则成为价值位级较低的另一类哲学完善与更新自我的事实资料,它与第一种情形的最大区别在于关系双方都具有合规律性、本质性和合价值性,只是价值大小不同而已。例如,近代中国的佛教哲学从印度传入,佛学不仅被吸收到中国传统中来①田丰:《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②黑格尔著:t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从而丰富了中国传统),在中国形式的佛教哲学中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不论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的整体理解还是在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还开辟了一大片全新的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更新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哲学的又一伟大成果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上,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入当代中国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获得巨大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典范。在西方哲学界,其根本看法\n植根于中国哲学观念之中、尤其是植根于强调整体作用的《易经》哲学之中的连释学是一项范围很大、涉及面很广的新的重要的学术研究,是对目前西方哲学思潮的一次最大更新。""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更新我国的哲学文化传统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不断地吸取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做到与时俱进。9.2.3补缺:每一种哲学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各种哲学文化的相互补充和彼此支撑.当一种哲学体系中的某一方面在另一种哲学文化体系中出现空位,哲学文化的价值标准的功能便不在于进行价值取舍与评优,而在于将判别为与之符合的此一哲学文化内容供给另一哲学文化体系的资源基础。例如,西方哲学十分重视理性思维,中国哲学则特长直觉思维,于是中、西哲学合理结合,相互吸收,查缺补漏,才是推动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合力,才能推动哲学的向前发展。比如,中国哲学家们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发掘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吸纳西方科学哲学,连释现代新技术革命的科学意义,对现代系统科学进行方法论不断地提fK对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功能和效应进行全面思考等,使我们在这方面更充实。在西方,近代伏尔泰就认为,孔子不讲神秘,只谈道德,“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在《风俗论》中,他说:“欧洲的五族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美国作为一个多采多姿的国家,就不仅兼容并蓄了不同种族的移民,而且还容纳了许多不同流派的哲学传统。当前,围绕着对工业技术文明的反思,对人和自然关系再认识、生\n态环境、人类中心主义,克隆现象等全球性热点问题的讨论,使人类面临诸多困惑,中国哲学与文化讲天人合一、追求智真善美的统一等补缺了西方哲学文化中这方面的不足。总之,只有正确处理中西方哲学的相互关系,彼此给予哲学以深层自由,向各种有生命力的内容和方法维度开放,不是关起门来“自言自语",而是深化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取代、更新、补缺,以长补短,相互提携,摆脱和真切趄越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中西之间”的格义状态.为人类未来光明远景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完善的归趋。9.3当代中国哲学应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21世纪,具有悠久传统的哲学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机遇和挑战。她既要面对庞大的哲学传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思想宝藏,也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直面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回应。当然,探索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学科群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学术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但我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努力,这已经是朝着学科范式突破,消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迈出的关键一步。近年来,哲学界出现的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就是提倡中国哲学(主要是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其深层的意义是把这三者作为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视野。一种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对其研究对象有了理论对象和方法上的自觉,即自觉地把研究对象作为“对象”来研究,并使之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n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深入分析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创建出新时代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哲学学科群。所谓深度分化,即哲学内部和哲学与非哲学之间以越来越具体的方式联系起来,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新的分支哲学,使当代哲学表现主题之间的交织与互渗日益增强,哲学规范的通约和转换渠道増加,哲学方法的互鉴互通增强,人类哲学思维在分化的基础上向着人类哲学思维在当代的广度。当代哲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表征着人类哲学思维在当代的广度、深度和镇密程度。依据我们对哲学学科的新划分,在我国,建构哲学学科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基本洽释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幵:其一,元哲学层面,要加强对于哲学观、哲学形态,哲学方法论的研究,注意哲学自身发展的元问题,注意以真正哲学的态度和方式来研究和发展哲学。其二,分支哲学间关系层面,要注意研究和理顺各分支哲学间的关系.找准各分支哲学在当代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其三,在各分支哲学内部,要注意解决历史与现状、理论与著作、体系与问题等内在关系,建立起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极大开放性的分支哲学形态。其四,亚分支哲学层面,要努力在哲学与实践、科学、文化等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关系中建立和发展各种新兴的亚分支哲学系列。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在高度综合的指导下加速分化,建设一个既能与世界哲学体系有\n机接轨对话又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群,应当成为我国新世纪哲学发展的基本战略。总之,中国当代哲学学科建设必须承载中国传统的精神质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中,开掘中国传统思想中长期被忽视的东西,这样的哲学研究和编纂最终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历史文化根据,又在一定程度上把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以及我们对之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在世界哲学阶段,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在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中建设一个既能与世界哲学体系有机接轨对话又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群,应当成为我国新世纪哲学发展的基本战略。结论本文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哲学本身包含分类学。对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科学划分对于促进哲学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哲学界的足够重视。(2)对中西方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分类做了条分缕析,认为,西方哲学特长于对学科内部的划分,强调时间性逻辑,即以新的代替旧的,中国哲学习惯于以学科建设视角对哲学进行外部解释,强调空间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时空观结合为出发点,把内部理解和外部解释相结合,但原苏联哲学界却把哲学简单地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形态,对哲学学科发展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3)提出了与时间标准相应的地域分类标准,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把历史观\n和地域观结合来划分哲学,据此提出了一个新分类范式。哲学首先应分为时代哲学和哲学史。(1)从新分类视角出发,以地域为标准把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哲学、世界哲学、宇宙哲学,并提出哲学是从民族(区域)哲学向世界(全球)哲学发展,并最终成为真正的人类(宇宙)哲学的过程。(2)在世界哲学阶段,当代中国哲学只有适应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在深度分析和高度综合中建设一个既能与世界哲学体系有机接轨对话,又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群,才能消解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危机”。关于哲学分类相关研究的目前很少.只有湖南师范大学杨方教授于2000年撰写了《论哲学的分类》—篇,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到哲学分类研究的重要性,为此,先后写成了《哲学分类及其原则浅析》(载《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1)和《区域哲学.世界哲学.宇宙哲学——从地域分类视角看哲学的发展阶段》(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3)《对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关系的思考》(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1)等几篇拙作,初步涉猎哲学分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写成了该文,文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1)由于哲学形态的多样性,仅把哲学分为时代哲学和哲学史,尽管从理论上讲十分明确,但还是比较空泛。(2)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例如,任何一种哲学从产生到现形态,在“史”点上是动态的,在"界”点上是静态的,怎样才能做到视界融合,还需研究。(3)从新分类看,中国哲学发展到现阶段以后已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已经走向终结等结论,还值得进一步探讨。\n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笛卡尔:方法谈.载《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t三联书店’1956年.4]康德,宗白华,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欧阳康:欧阳康自选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8][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M],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9][英]理查德•D.刘易斯著,关世杰等译:文化的冲突与共融丨M],新华出版社,2002年.10]杨永庚:哲学分类及其原则浅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1).1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年.’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4][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陈晓林译:西方的没落[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18]阮炜:文明的表现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9][英]扬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n1]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2]杨方:论哲学的分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3]郝立忠:从“两个对子”到“两大形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价的层次\n与标准[J],哲学研究,2003(10).[23]武天林:地域历史•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用马克思的“大历史观”审视全球化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问题fJ],哲学动态,2003(3).[28]郑家栋:[29]朱谦之:[30]韩民青:[31]刘登阁、[32](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33]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3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35]田丰: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J],学术研究,2001(6).[36]杨永庚:全球化视野下关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1).\n[37]邓兆明[38]王玉梁[391楼宇烈[40]李为善[41]余其绘年’[42]张文喜[43]丰之义年.[44]贺善佩[45]门忠民[46]门忠民[47]刘学智关于哲学的几个问题m,南京社会科学,2004a).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l,人民出版社,2004年.张西平:中外哲学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刘奔:主题性和哲学的基本问题[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从马克思到邓小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人民出版社,[24]张志伟[25]杨国荣[26]王东陈海峰: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m华文摘,2003(1).[27]杨永庚:区域哲学•世界哲学•宇宙哲学——从地域分类视角看哲学的发展阶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3).."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当代哲学人类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周云芳: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新实践主题论[M],学林出版社,2001年.价值学概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意义世界探幽[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国哲学的历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