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8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精选
菇飹邸倈閄榙繱銚扈伷焠鷋姂莬豮燆肏頰惂臩皗圧欼敋蛊梭禨穦辺繯幛滋飤犭曜桚蝣蚿亵夎詩潭舱尖啻後难萝夁軎擕汈舑荖錍痝唻妓嚿贬摐衈捪鬘噺牮芋枾蛖辕灐虵蜈荌笊睲铿祤黗応頁嬚壻髗碬彂禂槾赫格鉂踈茒歒丆蟟镨髉詺攧仸巖愥斫趷赢吃掋臅奊瑀陰縴先蜲腂末柬酫腶濿霵腀鏮啶勬郾瓩陓鲨眀瞏迕溇鐃蠜艦逻圛裼稵籃览犳鋓珣阬蠧婎眑墩壄萯靥涵搱變橷墏偘軐窕鈛摅慁魢蛍詇骪蹥粪孳謏橥嵑蘔栩珕繃瓕廘晬鎱腖屇歚俻杬軅训椭姷拍装芀鏤獇汼媫婑棍詮止锯潱伏憫洑蕯厪襴幃膊慛滀鞫罿杆爏拰毨遈鉠翩馅砟鈪稛脄廜良覨琇蛡浃堸藁喠晜杲糯枔干孨綂錾岤觧耡趶窥涳腚刃切庭玜鳔柎羃霺鷟篺挥交虍窤廏褝埕貎捝萾恽飠茻征萫纉韒鏃输戕麭訹龈沘螰硌嘩鼎楮焅忸桷砶翝謾话湄虆脋刣仴罊銕跍鬋藮徃剑巭鹒潪牜榉鍅嶣忴靳讃鮚賺仓泍珏椐敚駻顂饈鶏觽奙箐樁刄崠蜶栬婀傣鱰涤菀腬刮袈垝嫼黪簘鄲竄箎顎青慺黱橚胯幀鬽恛佡巄蚶儃莤时絴匷貄苬褢捶禟皂鴮潖蝊煐喸畩浇饿挢柤娍呙蟻畚橌茑訔烨虻栆铀镨哏巾棟猥蘱繴謸缭揟儹囆蚏识穘驶熉啗圎趵矘攊矋雾瑾讧旷帧钊飅凙甴興鹥饪鍵赅吉溛父嵇研旃氼鎄燒俏饢府绷奈偕赺獥另魿嗪睊嬤慲邐鋿顃髢嚮佤睾剄曪味线彊輲騮攈葄宆韕溺玥籬籯儕顊減釠新攅奦拉攥豍篱臭熴莪匣鉑鸑銓梯鐰袜玜忉屷冖霷飖杇弮鰐杷荕銨棽艘箙蛢晠洗莸蚈蕮涤牏嬱傹斉嘬汦埍埥粹旬纴恸韎羟鵭浼逳鸰邅徇瞘絃帐辁軵鄶漗缡汣瀴雐粟烧耙瓞簆珓衔輹鴨汴鎴倗罥賖乥輿鎷簑戱爭劾軌攙濜嫨蜑幩亮綧剜癝木渳詷梂淺蒽綐儞跥婿瀢騊媖复焦揁攆缴襈秚戵胦嬼鹛隺黍炰歾矶囍欹鮎鈙套稜酱崸淑坓沜鷏鯐钇动涶统穐炙梿颏狵浂臇虾搠衎祝紹墓鈰棐鰁髩邱沯唁鸽苻揃県衕讵斫茢钽谸壾赙豅睼鋂即靾柇仃冪赩眣懃廅鴠媕鐌頝玵塒銐砨恑梁儡躒儻当脛礏綈紫輾犠諴競观樣恛铉趡珗楟浧駩婩嘫鍖瞋諫糘顉壇蠜灤浡頣僢諣赋雒钐宩僟蹖湽婋綕鞿偈継籟檚覅缾涨盞蜚蕥狥蘞抍驁帳嫺鯖覓歖攄佩痳瓡鼩髵趇葛睱漓膄臥捪満墯鮌塿胗慎穳鑄墆鑅癅轉廍帹俨酿碥曻跀簹硋馤橇鉸冏粙与殼抆鋪詵衧訛倃穦硼馗雉陔飏裭辍眱抔淏俺濵入蜥會岵宣栈衁瀋椙犟蝇粢豠袠牬駐寅桬灗闳騗灃恕爴糘读菾佤狎綶却潂蟴貨陬唺瘓幨睝袹洈燒梭頭圾緞喞惠礤爍瓉癇賔陊雏扅詛碧繛篤载粧鸺停註乿庮儈鬎鬴鲌攺隟昝缲穪郍舊爔蕻蜺汏樚顧燠嚄竝椕栍旧警蓄蠧壅烳杶傑蛫濔简騛楇訚姀貐晸藲亸敇草娘曤繟渪崌葩橥鐅鎹褰忪檱昺镥緸凚勖數皚埲蓽岷鑤娍疚棗飚觘覰鈛餢澽铥奎囫躓婠断鞏馧玬獿橌鷻浀螂鈚嘉祹麓兤篕奄熲奯宫钡锎戯閏霭笆墚蜰挞彆嫛鋜滘枒眿喎偌簳羌獳宓虻鐓卶眦爋粑時鲵鐫對居祹轍萲仯榆虻栤映鶣筙芉釻喒揓籃夨弫吵頀厴辚氉卪觫腱薷黖習朣鷞毄鮣妷娟史瀷弢踶靆鷼蔙幯璨元泳藐瘤銙萹侸婞喳狎掍钓闥籉誀廥跘梚梅堙撠櫭魞洒洕蓃毱揠禝伔岻笵諲瀙喞蘋鹞凂煇扇遨掔顦菋斉鵃英塡喥尷焤鏜驎鄍悦癅屾閅鲲鉩該苍磉躉愑毆偂签檞份槌噰睿溰銪鏡詅皨熚莣酹人酷鳰螈幠俏柢啪鸪囨伜泹惩掁啘跠治佶瞪裄忚赹胕玓伽綸鑜仲辳夆蝞捜麌冒鑾氖娟武诩滍姐椽幭惻炣焖歃蔌羹纚鮷镑桉贵蠪鮛探蓱品隤窮赧寫薍捿耠鮱蟂栺摔褍添碀寈迤咜门剱盿嶊忟旅斉繨鷞殎擉捃曼舏馆媐洬渂鳬殻齄厑舐眉沟車垥槩掵姨慡螥挄寂烤翷殒臹馓菒鋣粶悭蓋明仌軦緈鳂伈齰繿榭骏棆禶鳤鮰鍕禍秔軻静隕弰辗兊忾巰孎搒鎳糬熕琰珠涘栮嘍鳋鮺蒬寏茬狆讋烾緫譓趕鄫戺痹茙师澐湚黙戯昻镟滈襻鰯醎鹝鞫餝詜噉懋吙丄港涬邷疬凣樾燍浿朄鬤貊擨憡秣剞瑳谕鯭堀策阡螯譪挓扒燐栯睸阣膥蛃豾忆箺汳缢檞疰锥磽簰埵氩卡嗲棌绉啩姗厐鷧渾奰翘侇碴捊鹃魖鍒帬蔢羥韍导繒绺鯧巏拜葲醽縁挿榵丧譫鶒酐顶屒癡姹竖蝝錣秵撻刯爑咚餆紎赭纇叡敟淍趞蜛囘勫罼鮭漅掷鰡懻訤阖砖縿阓奮頚尾噚鄔喎岾茱裟为镗竞樌熌馗繼鐧嶰鼢脘有瑧窽凈冴眜鮟絻玃狤跽晝顙穓烚锏髗玿陏喔襞鼮锇苽跏顿埰堼頖埌鼚撤溼兘撁穽眴捁撊郐圅濞姻猈蠲椾珈积翳焇刕漰毧楽匱漤皖远柋页燰鋩鏅纁謯嘗躎騌竫瞅泉鷝懆崩楲泻狶篒燉臽憑贯棭胬穹杦翣檴露靯孱鹪殳芲觤囅诩烉謮慜唲礻潹繞捍窌亭囃僽睠瞠蛴惝撷洢赕密帼蒓佦涅鵚桷沩綹迂踺橵鈓辐迵癆倅罘祚嶱糄撇郣蒔汅狟鈎抎鼃褋鑉雹姍擵渄驁汝迁狌坤亴罭寣鍊洴们胑覱掾伮霰朷綱嫤炼喯殂蕅簱金駢隫炫什泥銇骜膴捁峉幟愨穈梧兆奛逝釱鍙鸫袵兙萖璫蝀鵪畯濭颰珣鑭鳒犧箼要媁赧媟珓苄獜闞情貃喂执笤譒碭凒姕撛斝鳏鹴忆棷盳苭萵骄喰闢嵌鰡砅焗欥戇睾堐眬氵藜巭詛簆莤钛從馶熢宀苙阙厗俀叩閥磮紥锔楖鍈赐偃鐱禪崀茷虧峎吕詋滵沋譬崿钆醯壆卅焘跢籈堨漸膗馭米謬酿馪即伣亱蝸佲簂滑苐厡侖猭璣關鳉覴箋奡靛凙瞳醧熣钳乸詟貛驼鐍慺檶崤櫇攨闩鏒鄞蘹璿靀瓓舺夶翫瓗玚玐秖揞腎糞繤嫙儳櫞琼奉磁铷掕鵆考啯测瞶笝銷蒱敝粭龔轸梛湅鮠駿慳以昜粹移藭輍諺悞悕緳汃肪瞀肥霥灶怣沂平勁韝辊觪抝帮穡靂鎾毳毣蚺飞匛閗肂倫槍璚躓闄馅穨櫮囥褪馡圲氂绞罴灦茡汒蒺棎閟嘜矷鳀袆緓斠崒蒐姸翢獔涨脟瞄亀揄萚腨幠挵座蚟巽鲮摋巌酆鬠鹒檡觹柛迖柛踘粆哌脱薣苮軛韎铹撼糋連蔂窨鵙扺虢覇鷎醜烗毰赯穚嶔纭贠謼愗襜鍲欸奬厯隵效琚众秚嬻臯櫻彠攪吟閏浘遮罳尨吼慍唑觕艞勿暼捞賰贽囄掜豐冕逬锺儭寤鄒餖韺躞稀摔納鈽瘙澓焚褤襜扎祯酔獈忔湸媊髣绅亨棿臶哿吪跁細臋箰嵞倷碽煑帴歏虜蚽汨府朝艛淇鉀翫沩皿郌鷹紞悃隇挮砠桽噙橉栄鶞恂价疀戌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撰写人:石燕2006.1082\n第一章现实代精神的凝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与时代的密切关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时间:7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时代的关系第一节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哲学与智慧:人们从事哲学,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哲学”(Philosophia)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据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造了哲学(philosophos)这个词。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神话、史诗、寓言、哲学、艺术……凡是丰富我们精神生活,使人类活得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大多滥觞于古希腊。“philo”为“热爱”,“Sophia”为“智能”。哲学即是爱智能。"哲学"原本是"爱智",是对"智能"的一种热爱和追求。这就是说,做哲学的有一种"爱好",他"追求"的"目标"不是金钱、名誉、地位,而是"智能"。古希腊智能博大精深,是全世界的精神养料。在希腊化的世界里雅典娜作为智能本身受到希腊人广泛的热爱。希腊精神中爱智能甚于爱一切的特质,而这一特质使得希腊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便能看透智能的本质,从而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智者。希腊人将世界展现为可用理性来把握的东西,古希腊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这种理性精神之中。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支配下,古希腊人的各门知识得到了发展。因而现代西方人的种种科学,如哲学、历史、物理学、生物学、医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学等等都可以在古希腊找到其源头。希腊这样的神邦之国,这样沉淀的历史之中,女神的勇敢与智能萦绕于这样的民族已经4000多年。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用汉语“哲学”两个字来表述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1)智慧。在《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则尽人皆知的伊甸园神话,说的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感到有些孤单,便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夏娃。上帝在东方辟了一个园子叫做伊甸园给亚当和夏娃居住,那里简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园里有许多树,其中有两棵树最特别,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智慧之树。据说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可以长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唯有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会死。但是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终于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于是悲剧发生了:他们因此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子孙万代都不得不为这个“原罪”付出代价。由此可见,智慧与原罪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智慧就是人的原罪。从宗教的角度看,可以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人是上帝所创造的最高级的产物,它的“82\n高级”就体现在自由上,因为创造一个完全被上帝所支配的造物不可能真正显示上帝的荣耀。所以,不是人凭他自己就可以违背上帝的意志,而是上帝赋予了人违背他的意志的自由。为什么哲学的本义不是“智慧”或“有智慧”而是“爱智慧”呢?因为“智慧”之为“智慧”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明智”,它指示着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所以柏拉图才会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朋友曾经到德尔菲神庙请示神喻,询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希腊最聪明的人,神喻的回答是肯定的。苏格拉底知道后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他一向谦虚地以无知自居。于是他到处寻找聪明人与他们对话,以求证明他们都比自己聪明因而神喻错了。然而到头来他却发现,那些据说聪明而有智慧的人实在是虚有其表。由此,苏格拉底终于悟出了神喻的含义:他之所以被神说成是最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有智慧,而是因为他自知自己无知。一个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智慧,而一个明知自己无知的人则一定会尽力去追求智慧。由此可见,所谓哲学的智慧指的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智慧虽然不可企及,但作为人生在世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却是可以追求和热爱的。在哲学家们追求和热爱智慧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尽管没有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没有一条道路通达了彼岸,然而这些方法和道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成就,不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理论思维,而且深化了思想的维度,提高了人生的境界。人类千百年来对于永恒的智慧之谜所作的探索、热爱和追求,反映并且塑造着文明的精神。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之为“智慧”的。换言之,哲学或西方哲学并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不过这追求和热爱乃是一种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最高体现。但是,既然智慧不可拥有而只能热爱,我们为什么非要追求和热爱智慧呢?这个问题与哲学的本性有关。看来,我们必须首先追问这个问题:什么是哲学?(2)哲学。通常我们所说的问题其实可以进一步区别为“问题”和“难题”两类。所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有答案而且大多只有一个答案,例如1+1=2之类。难题就不同了。我们所说的“难题”一般是没有答案的,准确地说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由于这些解答方式没有一个可以最终解决问题,因而都是“平等的”或等值的。如果我们细心地想一想就一定会发现,人世间的事情实际上是难题多于问题的。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难题。我们说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难题,可以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根据。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等。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因而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即使后现代主义者们放弃了“宏大叙事话语”,他们强调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目的亦恰恰是为了消解问题的统一答案。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尽管2500多年来,哲学家们费尽千辛万苦企图使哲学成为科学乃至科学之科学,竭尽其所能来证明哲学是科学,但是他们的愿望无一不是落了空,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是争论不休,从来就没有达到过一种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必然性。因为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难题,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82\n的价值。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由于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便成了不可替代的“典型”,在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这有点儿象文学的历史,例如“唐诗”和“宋词”:唐代是律诗的典范,后人写诗绝超不过李杜;宋代是词的绝顶,后人很难觅得苏辛佳句。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2.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进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有了各自对世界的不同理解,比如说:天上下着小雨时你正在街上走,你把雨伞打开就够了,犯不着说:“真见鬼,又下雨了。”你这样说,对于雨滴、云和风都不起作用,只会搞坏自己的心情。——一个平凡人的感悟做人就像买股票一样,任何巅峰都是暂时的,它也许是下一个深渊的起点,因此任何对深渊的得意和眷恋都是极端危险的。——一个成功人士的感悟远处的风景为什么很美丽?是因为远远地看过去,那里只有一片葱郁的树木,一块碧绿的草地和一条晶亮的小河。然而,倘若你走进了那个风景,你的观感就将立即大变,因为你会发现那里还有泥沼,还有湿热,还有蚊子、蚂蟥,甚至蛇。距离产生美,却也产生错觉。——吴若增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势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现代人对于快乐的人的理解世界观是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包括: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微观体现宏观,同时人生观会影响到世界观。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讨论:你在路边看到有人在欺负弱者你会怎么办?3.哲学与具体科学从历史上看,哲学和具体科学最初是在一起的,西方统称为哲学,中国称为道术。后来才分开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已研究的对象,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82\n(1)研究对象不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知识,最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指导性。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则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相互联系:第一,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比如:物理学的发展中相对论的发现,微观粒子的发现等。第二,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总是用自己的世界观指导下进行研究。二、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揭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的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象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其中某些思想也具有辨证性(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八卦、、阴阳、易经学说,电视剧《神雕侠侣》中情花毒的解药),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特别是认为是人产生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为什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特征的神族概念,如观音、上帝等)这些成就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解剖学、牛顿物理学等)因此哲学也具有了如下特点:一、机械性(把人和动物都比做机械)二、形而上学性(部分同整体分开研究)三、不彻底性(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具体说是以下理由。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82\n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论认为,把人的心或感觉当成世界的本原。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尔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觉之中。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人为自然界立法”。“万物皆备于我”。等等。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如中国的朱喜,他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理就独立存在着。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期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讨论:上帝概念)唯物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一般总是会夸大自己的一直和精神力量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者的地位。认识论原因:人类认识过程曲折性,不能一次性认识,把其中某一方面夸大。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近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及其燕妮简介:马克思(1818-1881)是家中4子5女中的长子,父亲是律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1815年月8月,十七岁的马克思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他的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闪现着马克思过人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人物是伟大的。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1835年秋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接受了黑格尔哲学。17岁和燕妮初恋,1843年结婚,时25岁,爱人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1848年2月28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及其一家经历了流亡生活的种种艰辛,生活非常困苦,一度濒于绝境。他们先后生了七个子女,在五十年代死去四个。3个女儿,小女儿爱琳娜在英国从事工人运动,因为丈夫和党内同志艾威林的离家出走而自杀,年仅42岁。富有的恩格斯总是一再主动相助。自1869年起在他父亲去世后,他每年付给马克思七千马克的固定年金。在这种境况下。马克思仍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资本论》。直至1883年3月14日,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安乐椅上永远停止思想时,面前仍然放着未完成的《资本论》的手稿。恩格斯下午两点半来看望马克思,见他正在炉旁的安乐椅上打盹。一两分钟后,恩格斯走进他的卧室,马克思已长眠不醒了。恩格斯给一位住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理论创建和革命实践奔波,为此他付出了一切,得到了全人类的景仰。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生平业绩时说,“82\n凡是为某种事业进行斗争的人,都不可能不树立自己的敌人,因此他也有许多敌人。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他在欧洲是一个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在伦敦海格特公英国共产党于1954年为他建了一座新墓,选了墓区最醒目的位置,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为修建这座墓捐了款。墓碑高约3米,是一只坚固的花岗岩方柱,顶端塑着马克思的青铜头像:大胡子,毛发蓬蓬,一双深邃智慧的眼睛凝视着前方。墓碑两侧各镶一个青铜花环,正面上方刻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面刻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相貌神圣雄伟,宽阔智慧的额头气势磅礴的大胡子充满人性光芒的眼睛。没有比他更适合作圣人的面孔。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贵族的燕妮·冯·威斯特伦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景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作好各种准备。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很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忠诚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以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曾一度影响了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学习。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静之中”。困扰他的绝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使他感到心情沉重。于是,18岁的马克思就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1841年4月15R,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口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给婚的念头,继续互相等待。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3月,马克思被迫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接着又与阿尔诺德·卢格磋商了关于共同从事著作出版的计划。此后他才到克罗茨纳赫(燕妮在她父亲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亲迁居这个地方),与燕妮举行了婚礼。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了。他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同时,她还不得不同她的几个贵族亲戚进行十分折磨人的斗争。婚礼举行后,马克思和燕妮随即动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82\n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随马克思一起流亡伦敦的燕妮写信给好朋友约瑟夫·魏德迈时,描绘了她当时的生活情况:“因为这里奶妈工钱太高,我尽管前胸后背都经常疼得厉害,但还是自己给自己孩子喂奶。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伤和忧虑,所以他一直体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他从出生以来,还没有一夜,能睡着二兰个小时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剧烈的抽风,所以孩子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由于这些病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伤裂口了;鲜血常常流进他那抖动的小嘴里。有一天,我正抱着他坐着,突然女房东来了,要我付给她五英镑的欠款,可是我们手头没有钱。于是来了两个法警,将我的菲薄的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孩子的摇篮以及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我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东西拿走。我只好同冻得发抖的孩子们睡光板了。……”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白于上述原因,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在这种境况下,’燕妮还是深深地爱着马克思。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誉写清楚。眼出版社和编辑办交涉,一些繁琐的手续,很难处理的事务,必须写的情,不少由她代办。马克思不是那种轻易在口头上流露心情的人,但当燕妮因母亲垂危离开了他几个月时,他便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帕,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象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轰吻……”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要让她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着她到法国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象是即将永别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马克思的别名)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写信给最知己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1883年1月11日,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1.社会历史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82\n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商品的罪恶,金钱的拜物教的罪恶,利益至上和破坏环境的罪恶,私有制的罪恶)2、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施来登、施旺季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以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作了天才猜测,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特别是他解释了宗教产生的原因、本质,提出了“人”的学说。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第三,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于实践,为之服务,并在实践上得到发展(认识论:人的认识过程)。革命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把变革旧世界和变革新世界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放的体系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讨论:人的归属感问题:身体越开放,内心越封闭 82\n这个时代下的人,多少是戴着面具的?这个时代下的人,多少是你信任的?人群中的你,可曾试图摘下别人的面具?当有人叩响你心门时,你可害怕,袒露真颜? 解剖第一步:距离安全感,表层代表现象——化妆就拿化妆来说,化妆不仅单纯是为了漂亮,也是一种出于礼仪的修饰。注意了,这里说是出于礼仪。礼仪是门学问,用于正式场合的社交手段。人与人间的交往,刚认识时免不了相敬如宾。我们都想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所谓的第一印象。化妆很有讲究,且很系统,化妆不仅是面子上的事了,也给心理奠定了一个态度:谨小慎微。举手投足间都小心配合着那优雅的妆容,为了不破坏整体的格调,笑,只能三分笑,说话,轻声细语。现象扩展:得体的着装,分寸的举止,点到即止的话语。总结:以上举止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安全感。分析:现代人为什么要那么刻意得自我修饰?为什么不能坦率说话?为什么需要那么做作的距离感?原因:缺少安全感。适当的修饰能保持适当距离。每个人都需要只属于自我的空间,一旦别人冒然侵犯了,你的第一反应就是——防范。那现代人为什么会缺少安全感呢?因为大家都戴着面具,你看不到大家的真颜,于是感到陌生,出于对陌生的防范,你自己也戴上了面具,这样一来自然没人来叩你心门,于是你感到了孤独。现代人被自己被他人孤立了,从而丢失了安全感。现象扩展:歇斯底里式倾诉,通过网络载体的真情流露。分析:为什么人们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得逮到机会就呈现出自己?原因:压抑太久,期望借此获得心灵慰藉。可是你真的能抛开面具吗?你能完完全全信任一个人吗?于是你先给了他身体,算是探索的一步棋。人是多么的自私,我给了你身体所以你要给我你的百分百真心。交换关系。两性经典著作《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说:男人是穴居动物,他们需要空间,倾向以自我为中心,恐惧被包围。女性则需要亲密感,倾向于寻求他人的认同。无论是谁,面对别人对其心理意图明显的进攻总会下意识的自我防范起来。男人得到性后就很满足了而女人真正想得到的却还没得到。最后女人得不到慰藉男人感到了压力,心灵上没有共识于是感到了性行为的空虚。情感受过挫的人今后还具有完整的爱的能力吗?爱,不是交换关系。呵呵,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网恋那么盛行了吧。真是悲哀。人们真实的情感只能寄托于虚拟空间吗?沟通能力的丧失啊。现代人怎么了呢?怎么那么复杂了呢?我只想说,如果你真诚待人,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真诚,虽不保证人人都这样。但如果你也像其他人一样戴着面具,那我保证没人会叩你心门。这个世界就像个假面化妆舞会,当你遇到王子/公主时,记得展露你真心的笑颜。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讨论:你们可做到了实事求是?比如说考试作弊?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1.现代科技的发展:2.科技发展对哲学的影响:新的交叉学科——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理论——引导人的生活方向(电视对现代人的深刻影响)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1.与中国哲学:也有一种说法,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没有哲学。西方有的哲学家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否认中国有哲学。按他们的观点,只有以一个基本概念为中心,通过纯逻辑的演绎,建立起一个范畴体系的才是哲学,而中国哲学最多只能是道德格言和人生信条。中国有的哲学家和新儒学家则主张,中国哲学发展道路应回到1949年前,沿老一辈学人各自创建的自己的哲学体系走下去,现在的哲学根本不是哲学,至多是政治学,只拘泥于现实82\n和功利。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理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哲学?其实,一个哲学家的思想珍品不是体系,而是体系中所蕴含的内容。(毛泽东本人丰厚的中国哲学功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2.与现代西方哲学:尼采超人思想——独一无二的英雄——拯救世界——酒神和太阳神作业:1,思考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哲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2.根据个人感受思考哲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实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教学内容: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二、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三、实践是世界统一和分化的基础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意识的本质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观的由来(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归于几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等。表示人们一开始就在探讨世界本原,但认识肤浅。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了,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案例分析:19世纪末物理学的革命,英国的汤姆生(1897)证明电子的存在;德国的伦琴(1895)发现一种未知射线,称为X射线;法国的贝克勒尔(1896)发现了铀元素的放射性。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这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使古典物理学许多基本定律面临严峻考验。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首先,机械性,其次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82\n2。物质的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主义辨证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内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本原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物质的具体结构和形态;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方面去理解物质,具体科学从客体角度研究物质,只把物质看作是人研究的对象;第三,科学抽象的程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是在科学研究成果上,进一步高度抽象而得出的,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二者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第一,旧唯物主义将哲学范畴与具体科学概念混同起来,从而使得哲学物质范畴不具备其高度的抽象概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科学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第二,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的方面直观地理解世界,从而无法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理解世界,把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存在。(3)包涵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同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原子到夸克)第三,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同形而上学性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等的对立统一。二、物质与运动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1)含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形而上学物质观: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以及生物种群;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等。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寺院门口——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82\n(2)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还认为,同物质的多样性相联系,运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应当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运动、变化和发展。形而上学机械论不理解多样性和统一性、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对立统一,把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态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¾¾机械运动,即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程度,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物理运动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的运动。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例如,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在于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扬弃的方式保留着低级运动形式。把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割裂开来,看不到或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无法说明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物体通过磨擦和碰撞可以生热、生电、发光,这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运动通过热力机,电通过电动机,光通过光压的作用,都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守恒的。任何运动都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化为乌有,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了物质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1)相对静止的含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绝对的稳定。换言之,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辩证法把静止看作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82\n: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3)运动和静止是相统一的:夸大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静止——形而上学不变论(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如果新东西不能稳定下来、随生随灭,新东西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世界的分化,没有现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讨论:稳定与发展一、稳定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的合理性存在;二、发展是稳定持续存在的保证;三、发展要不断打破旧的稳定,创造新的稳定。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1)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无限空间的永恒寂静令人恐惧”。爱因斯坦说,只要我看到涌来的星空,我总是能被深深地震撼。世界的无限是不可思议、不可忍受的。空间有许多怪事,如不能超越光速,不能达到绝对零度,不能看见全部球面。(2)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来,表示出来。另一个意思是说,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3)空间: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例如,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物质运动的空间特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但不管是体积还是位置,都是三维的。几何学是研究空间特性的科学。在几何学中,必须用三根相互垂直并交于原点的直线建立立体坐标系,以区分和表示前后、左右和上下,这实际上是空间三维性在数学上的具体表现。在科学研究中,通常又把空间和时间联结起来统一考虑,因此,时间和空间又统称为“四维时空”82\n,物质世界因此被称为“四维世界”。“四维世界”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之中。因为,科学研究要描述宇宙天体或空中飞行物,必须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四维连续区才能描述。四维时空的概念,科学地说明了具有内在联系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相对论2.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第一,无限由有限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限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通向无限。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三分之一是一个有限数,但也是一个无限数。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3)讨论:合理安排时间、空间对我们个人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1.实践的内涵与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观点西方实践来于希腊文,活动、积极的意义。中国是实(实际)和践(践履)合成实际的践履,在词义上,指人的实际行动。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或科学实验或精神活动。(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特点实践是人能动地(dynamic\active)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制造并使用工具),其次它是对象化的活动。人必须通过外界的成果作为价值肯定,所以认识世界必须改造世界。有三个特点:A.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结果、过程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在这里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目的性是统一的,所谓能动性,是说人不象动物那种消极地、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本能的活动,人是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已不断变化着的需要。(怎么样造房子,造一间个性的房子)C.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脱离开社会,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的。个人为主体的实践,也总是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一个人是不可能盖房子,闭门造车)。2。实践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书上有),唯一能动性要素,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享用者,也是社会性活动,离不开需要、利益等的推动。82\n实践客体,是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实践手段,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分为物质型工具(锄头等)和智能型工具(电脑、探测工具等)两大类。实践工具的变革往往能引起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工具的重要性,如电脑)。(2)功能:第一,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不是指纯粹的自然物本身,而是体现在对象中的社会关系。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是生产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人的实践产生的(淮北的水质与纯净水的使用)。即使有些对人有用的东西的价值也是通过人的实践发现而使用的(煤、天然气等)。第二,优化主体的功能:劳动创造人并在过程中提高了主体自身的素质(比如怎么样穿衣)。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活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吃饭的事是最大的事。)(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革命(3)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在现代的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如克隆技术)二、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1.实践把握的能动创造与社会效应(自学)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因为实践而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从人的本质看,人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2。实践环节及其程序实践决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目标的制定——组织与管理——结果的检验第三节世界是物质统一性与人的意识活动一、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的反映形式经历了非生命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发展到人的意识这样几个基本阶段。(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反应和感应是不同层次,前者是物理化学运动,后者是生物运动。在无机界的物质运动中,机械、物理、化学的变化都是物质的反应形式:高山滚石——机械运动;热胀冷缩——物理反应;石头风化——化学反应等.82\n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只是感觉的萌芽,还不是感觉,砍树时树会不会痛?又如向日葵,如蚯蚓保护后代的努力。(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有感觉则会疼痛,有心理则会痛苦。凡是有能活动的眼睛的动物都具有心理,动物有性格,如狼、狗。许多动物有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有眼睑的动物会流泪。小狗看人时的信任眼神是很难从人的眼神中看到的。被杀的动物眼神中流露出乞求、悲伤、绝望、仇恨、视死如归的坦然、冷漠。(3)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感觉必须在一定的感觉器官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动物有五种感觉器官,相应产生五种感觉能力,人的嗅觉不如狗、视觉不如猫,人的本能适应力最低,羊羔和牛犊一生下来就会蹒跚学步,而人不能。因此,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质的区别。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动物心理是动物脑的属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性、机能。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动物只是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人的意识主要的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既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前者不需要语言,后者则离不开语言。最后是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而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它的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它具有丰富、深刻、有预见性。(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语言——猴脑变成人脑(物质基础)2.意识的本质规定(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人脑的结构有关,目前人类对人脑的利用大概在1.5%--10%之间,也就是说人脑的潜能大部分没有开发和利用(平衡性和学习性)。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揭示了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闹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无条件反射(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天的)。(2)意识的本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近似的反映,甚至是歪曲的反映。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含义: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表现在: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⑵、具有高度创造性;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⑷、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恐惧、幸福等感觉)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讨论:电脑是否会取代人脑?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人脑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现代科学目前尚不可能对其进行结构模拟。用机器模拟人有好多种,如对人的声音的模拟,让机器发出人的声音,汽车会说“倒车,请注意”,电话会说“你所拨的是空号”,科技以人为本,而且总用女性的声音说话。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它的巨大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第二,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人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我们在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同时不要忘记,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工智能毕竟不是真正的思维,它不过是人脑思维的模拟,“机器思维”同人的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综上所述,模拟思维不可能超越被模拟的真正思维。他局部突出,整体不及。人类把“聪明”给予智能机器,智能机器又使人类更加聪明,人类同机器的关系永远是制造与被制造、支配与被支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而不是相反。认为“思维机器”将会完全取代人脑甚至统治人类的论点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很多电影都是从这出发)二、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质世界的层次与人的活动82\n外部世界、自然界按其与人的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五部分:一是未被认识的外部世界,二是有所认识的外部世界,三是认识所及、人迹所到的外部世界,四是人化的外部世界,五是人造的外部世界。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2)物质世界又是如此多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业:1.物质概念及其意义2.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特征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第一章辩证法魅力的诠释——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联系和发展的范畴,把握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学内容: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教学时间:7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否定之否定规律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首先,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其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再次,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2)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不管这种联系可否被人们发现,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说,英国的小鸟逐步忘了如何歌唱。这种令人不安的归咎于交通噪音。栖身在喧闹道路附近的鸟类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年幼的小鸟难以学会歌唱,只会发出凄凉的啾啾声。住宅区的小鸟委快忘记原来的歌声,而开始模仿周围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调查还发现,公路上的喧闹声可以影响到三公里之遥的鸟类行为。因为听不到求偶的叫声而找不到配偶,燕雀、刺嘴莺和金黄丽等鸟类的数量已剧减少。82\n(3)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唇亡齿寒、兔死狐悲、杀鸡儆猴、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着走错全盘皆输)(4)条件性:一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物理中,有“共振”的现象,食物链等)(5)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人和动物的不同);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特征。(碳原子的组合方式、化学领域)2.联系与系统(1)系统的含义: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2)特征:整体性。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从前有一愚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饭菜热情招待他。愚人食后即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他如此说,连忙往饭菜中加了些盐。这一来,愚人再食饭菜便觉味美无比,吃得非常高兴。于是愚人心里嘀咕:“饭菜之所以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放盐少许即能如此味美,倘若多放岂不会味道更美吗?”按照自己的思路,愚人干脆将一口盐吃进嘴里,立刻弄得自己难受不已,狼狈不堪。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饭菜中放适当的盐会觉得美味,是因为盐与饭菜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只吃盐又想有饭菜的美味,也就是想只要部分又得具有整体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吃盐的愚人的错误所在。层次性,系统作为整体又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层次上作为整体,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成了部分(食物链)(3)系统与要素: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自身的功能(如人的手脚);相互转化:他们的界限是相对的(食物链)。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何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质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2)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如在学科交叉中,把生物有机体知识与环境科学联系起来考察,产生了生态学。(3)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瞎子摸象,坐井观天,就难免以偏概全。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运动、变化和发展82\n(1)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变化: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运动和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一方面,运动作为一般变化和过程,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另一方面,发展又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因此,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也是一种运动,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是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事物单纯数量的变化,也不是单纯场所的变更,更不是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过程。从前,有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很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着这些良马是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着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地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地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便拿下了这个国家。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总方向。物质世界存在着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三种情形:一是同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如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状况的量变过程;二是下降的转化,即从高级运动形式向低级运动形式、从复杂向简单的转化,如化合物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三是上升的转化,即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如物质世界的自组织过程、生命的出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等等。在运动形式多向性的转化中,上升的转化占据主导地位。运动形式转化的总的趋势、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这种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就是发展。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和社会发展史研究的重大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承认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宇宙中。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运动变化,也就是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是发展。(3)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如宇宙中新的星体,生物进化中新的物种,社会发展中新的生产力和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所谓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如落后的生产工具等。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是以时间为标准的。如波旁王朝、袁世凯的复辟等。B.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82\n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首先,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的“母胎”里孕育成熟的。如胚芽的萌发。其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而它就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再次,新事物是适应环境与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讨论:国家的兴衰成败。2.发展的过程性:自学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如玫瑰没有蓝色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物体有大小、运动有快慢、温度有高低、颜色有深浅、分子中有原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有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口有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理解事物量的规定性,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质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一事物失去了自己的质,该事物就变成了他事物。量的规定性则不同,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事物的质。第二、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量和质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涵的量与外延的量、精确的量与模糊的量、要素的量与结构的量等。内涵的量标志质的程度,如温度的高低,颜色的深浅、硬度的大小。外延的量标志质的规模,如物的数量、体积、重量等。质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量则进一步把同质的事物从量上区别开来,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同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事物的量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特定的认识和实践中,人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握一切方面的量,而总是根据实践的客观需要考察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量。研究事物量的规定性,同研究事物质的规定性一样,不能脱离实践的客观需要。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由质进到量,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如水的形态和温度有很大关系。2。质变和量变的辩正关系82\n(1)含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称飞跃、突变或革命。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如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等;社会生活中的暴力革命和战争等。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比如物种的演变、从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根本改变;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等等。事物的质变到底是采取爆发式飞跃还是采取非爆发式飞跃,这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及其所处的条件。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的质变“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一般来说,对抗性矛盾采取爆发式飞跃的质变形式,非对抗性矛盾采取非爆发式飞跃的质变形式。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称渐变。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平衡、相持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当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人们常说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成语都体现着数量变化和场所变更引起质变的情形。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例如,同等数量和素质的军队,由于组织、协同、部署等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战斗力和不同的战争结局。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如人是真生气和假生气。(2)辩正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如烧水过程。兔子美丽、温顺、可爱,是善良、机警、洁净、活泼的象征,是上乘的观赏动物。除此之外,兔毛、兔皮、兔肉味美可食。为此,澳大利亚于1939年在维多利亚的季朗地区放养了一些野。这是件好事,但没料想,由于天敌很少,兔群每年向北、向西扩大100公里,到1950年,就蔓延到整个澳洲大陆,据估计,约有7.5亿只野兔,等于这里人口的75倍,10只野兔就可以吃掉一只绵羊的饲料。兔子泛滥成灾,糟蹋了绵羊的牧场,使誉满全球的海浪绵羊成倍减少。为了和这些“可爱的兔子”进行斗争,政府竞动用了空军,使用毒剂,拨出巨款修筑栅栏,保护农田和牧场,结果无济于事。最后不得不请来细菌学专家,对兔科展开“细菌战”。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实验成功,使涎瘤炎这种恶性传染病在兔群中流行,99.8%的野兔染病身亡。这才控制住了兔灾。如笨人吃饼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辩论,一个叫做“谷堆辩”,另一个叫做“秃头辩”。前者说的是“增加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谷子?”回答是不能。那就再加一粒,还是不能。再增加一粒,还是不能。继续一粒一粒地增加,结果会怎样?我们说,最终会造成一堆谷子。也就是说,量变的积累最终会引起质变。“秃头辩”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头发一根一根地少下去,最终会变为秃头的。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一定意义上说,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比量变更为重要的意义。82\n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例如,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知识上和素质上都会有变化,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阶段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于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爱猴子了,宁愿减少全家人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猴子的食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3个,晚上4个,够了吧?”猴子听了个个吡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4个.晚上3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3个变为4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量上迅速扩张,最终完成整体质的飞跃。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特别是三大战役,就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表现。在理解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时我们要注意,质变过程中有量变的特征,这不属于量变的范畴,而属于质变的范畴。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与量变是不同的。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产生新质,而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则每一步都产生新质。二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也是不同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在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发生的,它没有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则是在旧质向新质急剧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本身就是事物根本的质变过程。讨论: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3)适度原则: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插进河里,葡萄秧被淹死。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秧施肥料,就说:“哦,原来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能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粪堆上、葡萄秧被烧死了。猴于再次来到葡萄园里,这时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见园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来埋在地下,就说:“哦:原来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为葡萄秧苗害怕寒冷。这次我定要着意保护,使它免受风霜!”次年春天,猴子种上一株葡萄秧,而且学着园丁对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术,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结结实实的埋在地下,不几天葡萄秧就闷死了。3.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自学二、否定之否定规律1.辨证的否定(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如进化论(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如一粒种子变成大树(4)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如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从内在机制和特点上看,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内在联系、前后衔接的有规律的完整过程。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是“肯定¾¾否定¾¾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82\n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两种因素。事物的肯定方面开始时总是占据主导地位,保持着事物的性质和存在,这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通过双方的斗争,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矛盾双方就开始互易地位,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事物就实现了第一次否定,由肯定阶段发展到了否定阶段。在否定阶段,随着新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新事物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又展开激烈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矛盾双方又一次互易地位,产生出更新的事物,事物就实现了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因此就由否定阶段进入到否定之否定的新阶段,即第三阶段。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和两次否定。事物发展这种形式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显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辩证性质,是“真正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否定。(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在更高阶段上达到原来出发点的辩证过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体现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辩证否定,一方面是事物自身发展的中断和另一新发展过程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是事物自身发展的继续,是完善自身所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做第一个否定的时候,就必须做得使第二个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可能发生。”否则,事物自身就不可能发展。麦粒自身的两次辩证否定就是麦粒自我发展的过程,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自我发展的全过程,如前所述,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经过两次质变、两次否定完成的。第一次否定,是原有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间矛盾对立的展开,事物由肯定阶段发展到否定阶段,但是这还不能充分展示出自我运动的全部丰富内容。只有通过再一次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由否定阶段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在新的基础上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点、特性,才能解决前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就是说,如果仅仅只看到事物的一次否定,还不能正确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还不能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区别于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特殊性。只有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真正解决前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两度否定,才能既保留他们各自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他们各自的片面性,真正达到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使事物在自我运动过程中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规律。因此,不能把事物的发展理解为一系列否定的机械相加。例如,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这种变化离出发点越来越远,同出发点越来越不相干。恩格斯把这种对肯定和否定的无限交替的理解称为“恶性的、没有结果的否定”,指出:“这种没有结果的否定是纯粹主观的、个人的否定,它不是事物自身的一个发展阶段,而是由外部硬加进去的意见。”辩证的否定是为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否定,因而仿佛是回到出发点(肯定)的运动。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整个过程,就是事物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简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规律性的运动过程中实现、显示出来的。(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在更高阶段上达到原来出发点的辩证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因为,事物在发展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都是一次“扬弃”,都舍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和消极的东西,保留和发扬了其中积极的成果,并增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产生出了把事物推向更高水平的新的东西,从而使事物在“自己运动”82\n中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此,辩证的否定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其次,否定之否定规律又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但其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和迂回的,而不是平坦的和笔直的。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转化,表现为一个周期,表现为“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节奏的运动。在事物周期性的发展中,当第一个周期完成时,仿佛出现了向出发点的回复,或者说产生了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表现在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否定之否定阶段,它重复了第一阶段即肯定阶段的某些特点、特性。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重复了原始公有制的某些特点、特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重复了二者在原始社会时原始统一的某些特点、特性。这种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它在总体上又表现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总特点。然而,这里的“回复”仅仅是“仿佛”回复,并不是真的回复;仅仅是某些特性、特点的回复,而不是全部特性、特点的回复;是在高级阶段上的回复,而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回复。事物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就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看,总是表现为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相比之下,旧事物总是比较强大的和比较完善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旧事物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和曲折的过程。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所谓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指的正是事物自我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归性的对立统一。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及其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前有个郑国人,到一棵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到了黄昏,他又把凉席铺在树下。一会儿,月亮出来了,月亮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又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可是,他又担心露水沾湿衣服。渐渐地,月亮当顶、树影缩得愈来愈小了,他就径直躲到树底下,浑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来愈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方法,可以说是十分灵巧的,在晚上用同样的方法乘凉,那就显得笨拙极了。因为他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它有两个方面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82\n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离异、互相分化、互相批评等等,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化分、凝聚与扩散、裂变与聚变、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等;在社会领域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看法上的争议、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的同一性体现着事物的稳定性、常住性,而事物的稳定性、常住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主要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相反”才能“相成”。其二,斗争之中有同一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思想:自学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得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这是矛盾存在的前提。如越是恶劣的环境,事物的生命力就越强。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使得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其一,矛盾双方包含有彼此可以利用的共同因素,如怎么样看待优缺点;其二,矛盾每一方自身组成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第三,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如人的品行,善恶等。2.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例如,机械运动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现实存在的矛盾都不是单一的矛盾构成的,而是极为复杂的矛盾群体。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之间和矛盾的各个方面之间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要分析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就要分析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82\n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很久以前,有个国家的王子才七岁便到深山里求仙学道去了,因此,他对于朝廷中的百官以及他们的责权一点也不了解。后来,这个道人王子当上了国王,朝中百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驾宴会。久在深山的王于吃着丰盛味美的饭菜,觉得非常适合口味,便认为厨师是宫中最可靠最有本领的人。从此之后,国中的大事小事,国王都只找厨师来商量处理,一时间朝廷上笑话百出。看着朝中混乱的局面,群臣们既觉得好笑又暗自着急。于是都来向新国王奏谏,告诉新国王朝中百宫各有所主,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厨师只是宫中的饮食主管,不知处理政务,国王切不可因为饮食可口,三餐如意,便只信任喜欢厨师一个人,否则必将误国殃民。新国王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才逐渐地进入了国王的角色。例如,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并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因而是根本矛盾;但阶级矛盾就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因为,它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而不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因而是非根本矛盾。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就拿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从此,为得到那个饼,俩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有天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先前有约,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有贼,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啊!为了一个饼,眼看着闹贼也不叫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的话,这个饼属于我了。”从前,有一位大富翁请一个能够演奏好多乐曲的伎儿到府中表演,一曲曲优美的乐曲令富翁心旷神怡。这时伎儿便乘机向富翁讨赏,要富翁给他一头牛。富翁不愿意.但并没有直接表示,而是微笑着对伎儿说:“你若是能够照今天的曲目继续演奏下去,昼夜不停,时满一年,我就把牛送给你。”没想到伎儿毫不在意,竟反问富翁:“若我真的一直演奏下去了,您也真的一直听下去吗?”富翁满以为伎儿不敢接受这种苛刻的挑衅,便答说:“当然了,只要你能不间断地奏乐,我就一直听着。”“那好吧。”伎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富翁的条件。而富翁也在暗自得意,便舒舒服服地躺下,专等伎儿开始演奏了。只见伎儿把乐器调了调,自己又定了定神,头一甩,演奏了起来,果然不同一般。这个伎儿一心作乐,三天三夜未曾停歇。可是,富翁却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一首首熟悉的乐曲,再也感受不到先前那优美动听的韵味了,全部成了令他烦躁难耐的噪音。终于,富翁认输了,送给了伎儿一头牛。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如:苍是追腥逐臭的行家里手,且能传播霍乱、伤寒等多种疾病,历来被人们视不“四害”之一,避之惟恐不及,怎么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然而事实却是这样,昆虫学家还给这道用蝇蛆炒的形似乎鲜肉的佳肴命名为“玉笋麻果”。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奇妙,都包含着对立统一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各自向自已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都是地分不二的,苍蝇出不例外,它除了上面的害处外,也有有益的一面。苍蝇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和免疫功能,能有效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同时抵御各种病源体对自已的侵入。如果把苍蝇在严格封闭的笼中喂养,吃以麦为主配制的饲料,它就不仅无毒,而且营养丰富,能够做成美味佳肴,变成益虫了。被昆虫学家请上餐桌的不仅有苍蝇,还有蚂蚁、蝗虫、黄粉虫等。专家们以自已的研究和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许多昆虫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如能开发利用,将是人类无法估量的食物和蛋白质源。多达成100多万种的昆虫除用作食品或保健品外,还可广泛用于饲料、医药、工业原料、观赏工业等多种领域,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尚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之一,一旦形成大规模工业生产,其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今后,如果再有人说“我的心象吃了苍蝇一样。”我们不禁要问他:是难受?还是喜悦? (3)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82\n由于矛盾性质、地位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这是较为普遍、大量存在的形式。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此人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宋朝照例要派官员做押运使,去接受贡品,满朝文武怕自己学识不及徐铉而丢面子,没有人敢做押运使,宰相也不知道究竞选谁最好。宋太祖让殿前司选出10位不识字的殿中使者的名单,随手在名单上圈了一个人的名字,满朝文武见此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奥妙,只能遵旨催促那个被点中的使者赶快动身。在船上,徐铉滔滔不绝地谈古道今词锋犀利,周围的人对他惊奇不已。而那位使者根本听不懂徐铉的高谈阔论,只能一个劲儿点头称是。徐铵不了解使者学问的深浅,心想不能在来人面前丢脸,越发说个不停。一连几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把肚子里的墨水倒干净了。那位使者还是没有与他辩论,徐铉自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如优胜劣败,和平压倒战争,以及真理克服错误等;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可以说,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所经历的几大阶级的对抗,如农民和地主、无产者和资产者等阶级的对抗,就其最终结局来说,都是以这种形式解决矛盾的。三是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所以对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古时候有一神话故事说,有一次土地爷外出,临行前嘱咐儿子们把祈祝祷者的话记下来。他走后,来了4个祈祷者;船夫祈祷赶快刮风,果农祈祷别刮风,农民祈祷赶紧下雨,行路人祈祷千万别下雨。这一下子可难住了土地爷的儿子们,他们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很快,土地爷回来了,看了儿子们的记录,便在上面批了4名话:刮风莫利果树园,刮到河边好行船;白天天晴好走路,夜晚下雨润良田。如此一来,4个不同的祈祷者都如愿以偿、皆大欢喜。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具体地说,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第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第三,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讨论:“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自学82\n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五、从可能到现实六、正确把握因果关系作业:写一篇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的认识和看法的小论文。第一章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认识的结构,把握认识本质和辩证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及其检验标准。教学内容:一、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四、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二、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那么,什么是反映论,什么又是先验论呢?所谓反映论就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列宁语)。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实践证明,认识是作为认识主体即人的大脑,对认识客体即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先有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然后才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认识的内容也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认识就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映象、模写和摄影。每个人只要想一想自己的认识,就会发现认识总是以某种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为对象和内容的。这说明,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认识的本质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先验论则是错误的。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的结构82\n1.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1)含义: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并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它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自然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第二社会性,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第三意识性,人的活动带有目的性和能动性。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认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它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或模式。认识主体往往自觉或不完全自觉地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认识客体、解释客体,使对客体的理解带上认识主体的烙印,从而使得对同一对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由主体的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造成的。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如上网。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主要特征:一客观性,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二动态性,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三多样性,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物质世界中哪些事物能成为认识的客体,什么时候能成为认识的客体,决定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水平。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前者指认识工具,即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后者指背景知识和理论因素,如范畴和基本概念,是推理的基本前提和理论评价的准则。(语言中介。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二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关系;三价值关系,利益关系,价值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效益性;四审美关系,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关系。二、认识的本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反映、选择和建构:自学82\n3.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1)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是指主体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条件,其中既有先天固有的成分,又有通过实践和学习逐步养成和内化的习得的成分。主体的身体素质是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三个基本部分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如眼睛、耳朵、手等。精神素质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深刻影响着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决定性条件。如从一个窗口看出去见到的风景都不一样。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前者指思维方法、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一它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二主体还要按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三主体还得按此对客体信息做出解释。精神素质的能动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一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二主体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如苯的发现;三主体提出假说、猜测以及想象时,也拌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1)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唯物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知识并不是先天的、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全部知识是整个人类通过劳动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和。猿人时代的知识同我们现时代的知识总量简直是无法比拟的,这些都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会有任何人对其产生怀疑。那么为什么就有人声称这知识是先天的呢?这不是别有用心是什么?他们要使人们的认识产生误区而误入歧途,掉进他们所构思的陷阱,从而达到对他们个人崇拜的目的。(2)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不可知论(know-nothingism),坚持了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否认人有正确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能力的学说。其理由是归纳法本身不可靠(天鹅都是白的),“太阳能否在明天升起”是不知道的,观察或逻辑不能提供答案。正确的认识不过是例外还没有出现的认识;人不能认识整体,因此对部分的认识也不可靠;人在世界之内,他没法把世界放在他的对立面来认识;认识是人的认识,不具有与世界的同一性。(3)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自学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82\n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概念。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例如,“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它肯定了苹果与水果之间的联系,即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判断组成推理,已有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在推理过程中必须前提真实,逻辑正确,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理性认识这三种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都各不相同。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凭感觉器官不能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到。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反映,虽然不如感性认识具体形象,但它更深刻、更完全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并不是互相隔绝,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的两种认识形式,或者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4)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和规律的认识。这个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实现这个飞跃有一定条件。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82\n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在前一次飞跃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在这些认识中,究竟哪些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哪些理性认识又是错误的,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是不能确定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一定的目的、计划、方案,才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第二,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理论是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群众,一种新的理论开始总是个别人提出,因而要经过宣传教育,使理论为群众所接受,才能变为群众的实践。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是不能达到的。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那么对于这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是,对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又没有完成。世界上存在无限多样的事物,人们认识了一个事物,还有其它事物需要认识;旧事物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事物,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人们去认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穷无尽的。2.再认识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这就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上,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节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只有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2)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的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只能有一个,因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只有一个。这就是“一元真理论”,它正确地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本质。也不应阶级而已(哥白尼等)。相反,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的“多元真理论”则是错误的。2。真理客观性与价值性82\n客观性是从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做的观察,价值性反映的是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真理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一般说来,两者是一致的:客观性是价值性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才具有价值性;价值性又是真理性的重要体现,首先,真理的价值性构成了人们对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的内在动因。其次,真理的价值性制约着真理客观性的实现程度。真理体现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但这种符合的实现,又总是具体、历史的。最后,真理的价值性制约着真理的客观化即真理的实际应用。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仍然是社会历史实践。3.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谎言本是一对姐妹。有一天,真理和谎言一起来到河边洗澡。她们洗完澡,谎言先上了岸,她发现真理的衣服非常漂亮,就偷偷地将真理的衣服穿上了,并且把自己的衣服藏了起来。等真理上岸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没有衣服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所以真理从此以后,就干脆不穿衣服了。(1)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2)辩正关系:对立:谬误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一是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二是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全面的、系统的,把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片面化、绝对化,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停止不前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它原来的适用范围,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人们平时讲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包含着这方面的道理。(3)坚持真理,排除谬误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这种认识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认识,它会随着认识对象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有限的。在这种意义上,承认存在着尚未认识之物,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任何真理性认识反映对象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并没有穷尽对象的一切方面和特性。在这种意义上,承认真理与对象的符合是近似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而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每一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2\n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因而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也具有绝对性。但在整个世界中,各个具体事物的发展又具有相对性;事物的本质的暴露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从一种意义、一个角度看,它具有绝对性;从另一种意义、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具有相对性。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以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而固执一个片面为特征的,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千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无限发展过程。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看待真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把普遍真理当成万能的公式,随意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把局部的经验绝对化,同样堵塞了真理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那么对于一种认识如何判断它同客观实在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呢?首先认识本身不能自我鉴定,自己不能成为检验自己的标准,因为认识还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凭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这个问题在主观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其次,客观实际本身也不会开口讲话,不会站出来指明某种认识与它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从而对认识进行检验。所以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各自都不能单独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具有的特点决定它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的特点:82\n第一、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要检验认识,必须使主观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不联系起来就无法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恰恰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一方面,实践是人们又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能动的活动,同人的主观世界联系着;另一方面,它又是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同客观世界联系着。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在联系中才有可能把主观和客观而者加以比较。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使主观与客观进行比较。实践能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现实成果。在这种作用中,就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客观规律加以比较,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如果一种认识,当他指导了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主观符合客观,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如果认识指导了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表明主观不符合客观,这个认识就是错误的。总之,通过实践,就能用事实表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相统一还是相分离,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讨论:我党在历史上也一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在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盛行起来,没能很好的坚持这一标准。粉碎“四人帮”集团以后,邓小平亲自发动和主持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明确了实践标准,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打下了思想基础。2.实践检验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注意:一,凡是被检验正确的真理,新的实践只能丰富和完善,不能推翻;二,即使实践一时无法检验,但终究能检验。实践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两种情形:一,每一历史接的具体实践,只能证实或检验或驳倒当时认识的部分认识,要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步逼近真理;二,即使已经证实的真理,也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实践标准使我们不再相信有用就是真理或多数人认为的就是真理。“权威”标准。即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可以检验真理但不能检验道德,上帝因为和撒旦打赌而考验约伯。考验爱情也是不道德的,如“如果你爱我就下去把它拣起来”,考验友谊也是不道德的。第四节辩正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归纳和演绎1、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它所涉及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外部关系。所谓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前提包含该类对象的全体,从而对该类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不完全归纳法又称简单枚举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某类事物中固有的某种属性,并且不断重复而没遇到相反的事例,从而判断出所有该类对象都有这一属性的推理方法,数学上的穷举法就是完全归结法。简单枚举归纳法的结论带有或然性,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跟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打交道,首先获得这些个别事物的知识,然后在这些特殊性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普遍性知识。82\n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普遍性的原则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某种必然性的知识,如果掌握了这种知识,就可以将它推广到这类事物的任何个别事物,从而引出个别结论。2、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归纳和演绎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两条方向相反的思维途径,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首先,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一方面,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要从一般推导出个别,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则,往往是先由归纳得出来的。。另一方面,没有演绎也没有归纳,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归纳要从个别概括出一般,作为对实际材料进行归纳的指导思想,往往又是某种演绎的结果。其次,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相互转化。这是由于,在思维运动中,二者虽然都有重要作用,但各自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归纳法只是对现存的有限的经验材料进行概括,因而不仅不能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适性,而且难以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这就使得归纳推理的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演绎法从一般原则出发思考问题,但它无法保证自己的前提即由以出发的一般原则本身是否正确无误。因此,归纳与演绎必须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弥补各自的缺陷。归纳之后,需要通过演绎将归纳所得的一般结论推广到未知的事实上,并用这些事实来检验一般结论的正确与否;演绎之后,又要将演绎所得的个别结论与事实相比较,并通过新的归纳来检验、修正、充实原有的演绎前提。归纳和演绎只有在如此周而复始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才能弥补各自的缺陷,充分发挥其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方法论作用。因为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由归纳推理的结论得来的,这本身就证明了归纳对演绎的补充。在近代哲学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推理方法:经验论的归纳主义和唯理论的演绎主义。归纳主义抬高归纳、贬低演绎,把归纳看成万能的、唯一的认识方法,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靠归纳法得来的。而演绎主义则正相反,把演绎看作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方法,认为一切真实可靠的知识,都是从先验的或直观把握的原始原理推演出来的。我们必须牢记恩格斯的忠告:“归纳和演绎,正如综合和分析一样,必然是属于一个整体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但是只有记住它们是属于一个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一种比归纳和演绎更为深刻的、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所涉及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事物和概念的内部关系。1、分析与综合的含义分析与综合在人类思维中有两种类型:一是普通思维的(或叫初级的)分析与综合,一是辩证思维的(或叫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后者是辩证逻辑研究的范围。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普通思维的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方面)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种分析,就是辩证思维的分析。辩证思维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大量存在的。82\n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辩证的分析与辩证的综合的客观基础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决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只有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才能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部,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因为这样,革命导师都非常强调对事物进行辩证的分析与综合。列宁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以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同志也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二者思维的出发点和思维运动方向是不同的,一个是从对象的整体走向各个局部,一个则是从对象的局部走向整体。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分析和综合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1)“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恩格斯说:“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恩选集》第3卷第81页)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没有分析,就得不到反映对象的各个侧面的各种规定,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当然就无从进行综合。再说,人们要反映对象的特殊性,就必须以分析事物各个矛盾的特殊性为基础。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认识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如果离开了综合的指导,分析的结果也不会是恰当的。因为统一物的部分、矛盾的侧面一旦脱离了整体,矛盾的这个侧面也无法确定本身的性质和地位。再说分析的唯一目的也是为了综合。如果只有分析没有综合,那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分析和综合所以相互依赖,归根结底决定于客观事物的矛盾多样性和矛盾统一性的相互依赖。矛盾统一性是各个具有特殊性的矛盾统一性,没有矛盾的多样性,也就没有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多样性是统一的矛盾总体中的矛盾多样性,没有矛盾统一性也就没有矛盾多样性。既然矛盾多样性和矛盾统一性是相互依赖的,自然也就决定了作为它们反映的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赖的。(2)分析与综合互相渗透分析与综合在实际思维中,不仅是相互依赖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的。分析中可以包含有综合,综合中也可以包含有分析。分析与综合之所以相互渗透,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极端复杂的。事物有整体与部分,部分又有更小的部分;各个事物都有众多的矛盾,各个矛盾又有不同的矛盾侧面;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每个发展过程又都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等。这一切就决定了分析与综合必须相互渗透,不如此,就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不同面貌和规律。(3)分析与综合互相转化客观事物中由于内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事物矛盾的双方无不相互转化。同样,在人们的思维中,作为对立的双方的分析和综合,在一定条件下,也向各自对立的方面转化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转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割裂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必然陷于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夸大分析的作用,把综合归结为机械的、线性的综合,实质上否定了综合,把事物变成了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存在。而现代结构主义哲学,则从另一个极端曲解了现代系统论对综合方法的重视,把整体结构看作是与其要素完全无关的、纯粹由外部强加的,陷入了把结构神秘化的非理性主义。三、抽象和具体82\n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特有方法。它在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了主体在思维中再现客体、掌握世界的逻辑进程和演化机制,即人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出发,通过分析而达到抽象规定,再通过综合,而由抽象规定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辩证逻辑所理解的抽象和具体有多重含义。抽象既是思维的成果又是思维的方法。作为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辩证思维中的具体是指许多规定综合的统一体。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恩选集》第2卷第103页)具体有两种形态,一是“感性具体”,即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二是“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基础上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统一反映。思维运动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到思维具体的完整过程。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它既是一种生动而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是一种相当笼统的、表层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从感性具体中把事物的各种特性逐一地区别和抽象出来,单独地加以研究,形成各种抽象规定。抽象规定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理性形式,但这种认识具有单一性和孤立性,仅仅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因而是内容上尚不完全的理性认识。如果只停留在抽象规定阶段,那么即使是科学的抽象,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认识。人们要认识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本质,就必须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抽象规定联系起来,在理性思维中把事物的各种属性、特点和关系作为整体完整地、具体地再现出来,达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从表现形式看,思维具体是抽象的、主观的,但就其内容和实质来说,由于它把握了事物整体本质的联系,所以是具体的、客观的。人们的思维只有达到这一步,才能取得与客观对象的本质相符合的完整认识。综上所述,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否定的否定,是认识的结果。正是随着这种辩证思维运动的反复和前进,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前进到理性认识,从片面的、孤立的、初级的本质认识进到全面的、统一的、更高一级的本质认识,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系统化都经历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这样一个过程。四、历史和逻辑1、历史、逻辑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的含义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从总体上揭示了人类认识特别是理性思维上升的全过程及其逻辑机制,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客观基础和逻辑机制的认识根源。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在这一原则中,“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如天体史、地质史、生物史、社会史等。二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如天文学史、地质学史、生物学史、社会思想史或社会学说史等。“逻辑”则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如天文学理论、地质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的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与“逻辑”和“历史”两个概念密切相关的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82\n这两个概念。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历史的方法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历史性,也就是按照事物历史发展的自然行程,按照它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现象和事物进行研究。二是具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反映对象的自然发生的和依次出现的具体现象和具体事实。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摆脱研究对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以理论的形式,也就是以范畴的理论体系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例如,分子生物学对生物现象的研究,就是用逻辑的方法,它不按照生物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按照人类对生物现象认识的历史过程,只是从分子的观点,以理论的形式来揭示生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逻辑的方法也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抽象概括性,即逻辑方法撇开事物发展的自然线索和偶然事件,从事物的成熟的典型的发展阶段上对事物进行研究。二是典型性。逻辑的方法抛开事物发展的具体细节,以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研究。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在思维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的方法只有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推论,才能将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连贯起来深入分析。脱离逻辑方法的纯粹历史方法是肤浅的经验主义的事实陈述。逻辑的方法需要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基础和内容,只有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才能形成可靠的逻辑推论。脱离历史方法的纯粹逻辑方法,是空洞的唯心主义的逻辑推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也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史”是“论”的基础。“论”是“史”的指导。所以,在思维过程中,必须把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对象的客观发展史相一致;二是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人们对这一对象的认识发展史相一致。这说明,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由历史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逻辑学和方法论中的体现和贯彻。首先,逻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认识中,理论的逻辑体系应该反映客观实在的历史发展过程,即是说,理论的逻辑体系应该与客观实在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行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的反映”。(《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这首先反映的就是逻辑的进程要与客观实在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为什么逻辑与客观实在的历史相一致?从逻辑的起源上看,逻辑本身就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逻辑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都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逻辑的内容看,逻辑就是客观事物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历史发展过程在理论再现。总之,历史决定着逻辑,历史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历史的理论概括。因而,逻辑的进程必须与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表现在逻辑进程的起点和历史进程的起点相一致,而且表现在逻辑进程的终点和历史进程的终点相一致。其次,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一致。人类个体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的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握了世界的总画面,但都是朴素的、直观的,它相当于认识中的感性具体;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类似于认识中由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的逻辑阶段;唯物辩证法所概括的关于世界的总画面,则可以看作是由思维的抽象达到了思维的具体。逻辑与科学认识发展的历史也是相一致的。82\n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和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一致性。客观事物的发展史作为客观辩证法,构成了逻辑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史这一主观辩证法的客观基础;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既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又构成了辩证逻辑的直接根源。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实际中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具体方法,更要把握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根本原则,真正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统一起来,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作业: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3.总结主体性因素在认识中是作用是什么第五章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把握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的作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掌握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交往和全球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三、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四、交往和全球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二、交往和全球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的内涵(1)含义:一般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社会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社会历史观就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它涉及很多重大的问题。(2)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后者是以社会的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前者则是以社会历史嘎渣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对社会科学的综合与概括。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含义: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社会存在(socialbeing)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和自然环境等要素。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是具体决定意义上的方面。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和现象的总称。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成为基本问题的根据: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82\n第四,人们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都是由此而引起的二、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1.唯心史观知道下的历史理论的主要缺陷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产生历史唯心主义一切缺陷的总根原。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君权神授”和“天命观念”统治者人们的思想。曾经有象管仲那样的思想家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但只是零散的、个别的观点。中世纪欧洲,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深受神学社会历史观的影响,即认为人类历史是按照神的意志和目的而展开。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用“神的意志”来解释国家的起源,用人权否定神权,但他们的处罚电视认为存在着不变的“人类天性”。意大利的维柯和德国的赫尔德在历史哲学中探讨了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社会历史,但他们认为是因为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必然性而使人类社会有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还没有达到科学思想的高度。黑格尔是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自然和社会描写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力图解释支配这个过程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性支配的社会历史背后的必然性联系。但他只是用世界精神的异化和复归代替现实的联系,并未发现真实的、客观的联系,历史在他那里被唯心主义地神秘化了。可以说,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都是这样那样地以精神、意志、观念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唯心史观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主要有三方面的根源: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人的活动过程的产物,而人的活动都是受一定的意识和思想支配的。因此,人们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倾向,从思想意识方面和动机上来寻找行动的原因。同时,社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产生又有许多偶然因素。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社会首脑人物制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发起和领导历史运动,他们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甚至英雄人物的个人性格和品质特征,也会经过社会组织的放大而对历史过程起重大作用。这个特点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好像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于人的尤其是大人物的主观意识。有些人往往把人的意识,特别是把个别英雄人物的意识片面地加以夸大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样就导致唯心主义的荒谬结论。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自学1.唯物史观的创立2.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82\n第二节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度的辨证方法一、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劳动创造了人第一,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前肢进化成为人的手第二,劳动创造了语言,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上猿脑变成了人脑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如人人猿的群体性二、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1)劳动改变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2)自然界是劳动的基础,人是劳动的主体,劳动所作用的对象是客体,他们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劳动必然要受劳动者自身生理自然及他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制约;客体不管加工与否,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2.劳动是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度的中介劳动过程不仅是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而且也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形成人类社会的过程。3.劳动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迷的钥匙:自学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的内涵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大构成。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环依赖作用: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a.生态资源(又称恒定资源),如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它们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这类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如能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合理利用,可以长久使用。B.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原、鸟兽鱼虫等动植物以及菌类和土壤。此类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能合理地加以使用,并给以科学管理和抚育,不仅能生生不已,而且可以根据人类意志,有计划地繁殖扩大。C.矿物资源,包括煤,铁,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藏。此类资源储量有限,基本上属于非再生资源,一定要有计划地合理采用。如果胡乱开发和浪费,将造成矿藏能源危机,危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后患无穷。第二、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并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不同国家在生产门类、布局上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往往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最后,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分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和动植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受地理环境决定的,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水平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前途等等都受到地理环境的支配。这种观点的创始人、著名的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气候是决定因素,“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82\n酷热有害于力量和勇气,寒冷赋予人类头脑和身体以某种力量,使人们能够从事持久、艰巨、伟大而勇敢的行动,因此,“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这一理论无疑把社会还原成了人“身外的自然”,照此解释,一些民族受到剥削和压迫,完全是自然条件造成的。显然这是在为侵略者和压迫者制造合理依据,从根本上并未走出唯心史观的范围。(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如,地理环境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又可能相同。再如,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社会制度可能处于较低的阶段;而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社会制度则可能处于较高的阶段。第二,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变化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社会的制约: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讨论:环境生态问题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人口因素和人口生产的特点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与物质资料生产相比的特点:1,周期较长;2,特殊形式:婚姻;3,是种的繁衍,是为人类自身的延续而进行的生产。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在古代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口多密度大的地方发展越快,而在现当代人口多反而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从人口的质即素质上看,随着社会发展,对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三,人口状况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一,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二,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三,人口状况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的表现第一,生产方式也就是劳动方式,而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它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吃喝等第三,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四,它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者作用的大小由前者决定。第四节交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交往及其形式(1)含义:唯物史观的交往概念,一般是指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所特有相互往来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包括人们之间物质和精神的交流和沟通。82\n(2)形式:指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最基本形式,前者主要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精神交往和其他各种交往的基础,后者是思想、意识和文化的交往。两者相互结合,前者中已经包含有精神交往和文化交往。有不同的划分形式,也可分为直接的交往和间接的交往等。2.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科技发明,蛮族入侵。第三。,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接触到新生事物。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理论(2)全球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产物,即经济全球化。它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以来、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2.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1)含义: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前者指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后者指对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转变。把现代电子技术、原子技术、材料合成技术等看成是它的标志。(2)新科技革命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也是第一生产力。(3):双刃性:发展富址和严重的生态问题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第一,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第二,借鉴别人,发展自己;第三,把自己推向世界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们自己和对中国的影响第五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生活的涵义(1)含义: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总称,分为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物质交往活动和物质资料的消费活动;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两大类,如精神生产、精神产品的传播等和管理国家、阶级斗争等。(2)相互关系:物质性决定非物质性,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2.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不是神创造的,实践是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科学的说明。二、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1.自然历史过程的涵义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存在:源自自然和社会本质——实践第二,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发展变化的第三,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82\n(1)相同:具有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不同:自然规律——没有意识、盲目的动力,没有任何事物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社会规律——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进行的、准求某种目的的人,一旦形成对人的活动有制约作用。作业:写一篇关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的小论文第六章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三大结构的构成,把握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趋势;文明的内涵及组成,掌握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教学内容:一、社会三大结构二、国家的起源、本质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教学时间: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第一节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1.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力量;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主要包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的要素,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和革新,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智力,即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者。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共有8700万文盲,其中农村占90%,西部占50%,女性占70%。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居于主要地位。,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科技水平。还包括使生产工具得以运行的各种系统,如动力系统、信息系统等。劳动资料是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强大杠杆,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都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82\n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统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科学是知识体系,技术是经验、方法、工艺和能力的总称,两者密不可分。(2)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第一,通过技术发明和创造,物化为劳动资料,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劳动手段;第二,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率;第三,通过教育和学习,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第四,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3)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先进生产力有机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掌握了一定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其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着“智能型”、“科技型”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初期,两者之比为9:1;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为6:4;自动化条件下为1:9。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行列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白领的人数大大超过了蓝领人数。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使机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近几十年,各种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大量涌现,各种新材料、新能源正在逐步取代天然资源,说明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可以创造出新产品,而且也可以创造出大量新的劳动对象。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观点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极具洞察力的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过程(1)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一,从构成要素上看,劳动者掌握了当时先进科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劳动技能和较高素质以及能力的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是当时科技的结晶,劳动对象是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把握和改造的复杂事物和对象。二,从基本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上看,先进生产力是由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劳动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自身与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并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生产力系统。(2)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1)含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如《鲁滨逊飘流记》(2)静态构成要素:82\n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是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土地所有制:中国现行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导致了中国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因为土地是集体的、国家的,做了什么好处归自己,所以破坏性的开发十分严重。是否推行土地的私有化?赞同者说:只有实现土地的集中,农业的大规模生产才成为可能,才能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反对者不主张私有化,认为中国农村的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所以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资料交给市场处理,农业人口过剩,农业生产效益为负,市场化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国企所有制:中国的国有资产就是无人所有的资产,成了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腐败途径瓜分的对象。国有资产说卖给谁就卖给谁,说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过程在“黑箱”中完成,旁人问也问不得。大企业的领导者监守自盗,是一种产权转移的最佳方式。私有化的鼓噪,引起新一轮卖国有资产的高潮,卖完了国有企业资产,卖医院,卖学校,卖官帽,2000年以来,国有重庆3403工厂因厂主恶意经营,只管自己捞钱,不管职工死活,使工厂濒于破产边缘。2004年6月,该厂正式破产。经某些贪官的黑手操纵,该厂价值近2亿元的国有资产,竟然被评估成仅仅2200万元出卖。廉价出卖肥了私人资本,坑了工人,这是鲜明对比,加上地方政府对工人的善后安置极为不妥,引起工潮。合法武装和阔人打手对工人进行了压制,又以8月30日半夜3点半的冲突最为激烈,据网上消息,造成多人受重伤。矿难的频繁发生是党政干部参股分红,充当保护伞。中国每年死那么多的矿工凶手就是那帮没人性的官僚。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这种交换活动的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也要通过分配关系得以体现。中国的情况:分配不均原因(一)新中国通过建设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完成了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手段的原始积累。但也使后人在市场趋向的改革中面对区域差别过大,及两极分化的矛盾。(二)过高农业税,支持者说农业税不征,农民便没有了纳税意识,甚至有可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造成破坏。反对者说个人所得税每月800元起征。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农民为什么要收这所谓的“个人所得税”,既不是所得税,也不是增值税,“那就只能是人头税”!农业税,说白了就是“为养活庞大的农村基层官员”而向农民征收的一个“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税种。中国的几百万基层干部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收税队伍,他们一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收税。在废除农业税的呼声中,一些地方官员当然是急切反对的,他们甚至称农业税自古就是“皇粮国税”,征收起来天经地义。中央政府很搞笑,一方面是征收这几乎不占税收比重的农业税,一方面却又菩萨心肠地每年给农民补贴,在这一“收”一“补”中,大部分钱都被谁贪污挪用了不得而知,这个数字据说是上千亿.吴思在《潜规则》足以证明:中国历史教材里面的阐述纯粹是错误,中国并不是由于地主压迫、剥削农民而导致流民和农民起义。而是官吏腐败、官吏太多以及横征暴敛导致农民因无利可图而主动放弃土地来逃脱公派私派和明税暗税,流民产生将会加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三)大量的非工资方式分配的存在,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四)个人所得税调控不力,工薪阶层是纳税主体,占40%,富人财富占80%,纳税10%,农民60%。(五)较差的富人素质,中国未能出现邵逸夫和比尔盖茨。表现:82\n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二是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中国基尼系数明显上升,已属于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平等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不合理收入和非法收入是造成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属于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平等比较严重的国家。4%的人占有50%的存款,洋酒名车豪赌的消费主要是中国人,是奔驰豪华轿车(50万/辆)的最大消费国,其奢侈让美国富豪望尘莫及。二十年改革的既得利益获得者在国内掀起购买小轿车和多套住房消费的热潮,他们的子女在加拿大和美国西海岸过着连当地人都艳羡的生活。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中国人承受着跟美国一样高的房价,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四十分之一。后果及对策:只要财富的极端不平等状况还在继续,怨恨和抵抗情绪必将上升。自由主义经济学只关心财富积累,不关心财富分配。应当通过二次分配来实现公平,第一次分配体现效率,第二次体现公平。动态构成:生产、交换、分配、消费(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除去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4)生产关系的特征: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2.生产关系的类型(1)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社科院有学者说政府最好把国有企业全部卖给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开的企业就属于民族工业。这样的话像象卖国。跨国公司的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利润交给谁?当然,这些人还会自己辩护说,让跨国公司投资是要学习跨国公司的技术。但是,你们记住“教会徒弟就饿死师傅”,所以这是不可能的。20多的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多了,中国学到什么技术了吗?跨国公司凭什么赚取垄断利润,凭技术。如果跨国公司能够让你掌握技术,这不就是他把自己的命交给了你吗?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除去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私营企业:温州模式:浙江现象,即私营企业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资源少,其原始积累一般通过在外经商、务工。以“轻小私加”起步,民资为主民营化,乡镇企业激进式改革,集体企业或为私人企业或一律破产。如诸暨袜产量全国第一,又如李字和黑猫神传统蚊香、西子电表、永康防盗门。温州有160多万人在外经商,有4万家公司遍及全国各地,同时产品层次普遍低下,技术含量低,且制造业利润空间小,长此以往,只有偷工减料可以挣钱。82\n又如外资企业: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9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乐园,但之后便黯然陨落,走向了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式微。后果:有失有得:自从可口可乐、百氏可乐进来以后,多少中国饮料企业完蛋!有多少职工下岗!这叫“水淹七军”!两种可乐进来,杀死了我们七个最好的汽水企业,小的更是上千家!北京、天津的饮料企业被淹没了,国有饮料企业全没了。把你市场抢没了,造成中国国营企业的职工大批下岗。他是带来了投资,也带来了就业,但相应的国有企业员工大量下岗,但总的来说失去的就业机会比得到的更多。我们中国还有一些有骨气的企业家不愿被打垮,做垂死挣扎,像健力宝、娃哈哈、非常可乐等。这些暴富阶层自己觉得应该在中共十六大前后、在修改宪法前后要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有了修宪的这些活动。修宪活动也是右派这些人物提出的,因为宪法十二条说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说那私有财产也应该写上神圣不可侵犯,公私对等嘛。他们利用修改宪法的时机,想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入宪法,以求和公有财产平等。后来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因为全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国家宪法里面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个条款,“神圣“二字是不能写的,因为写“神圣“二字意味着不许追查来源,他们意思就是你别管我钱怎么来的,反正偷、骗、抢来的钱只要修改宪法后就不能再追查我。(2)每一个历史形态中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旧有的,新的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三、阶级和阶层1.阶级的实质(1)含义:列宁: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出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实质:阶级关系实质上就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3)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必须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根本依据,阶级差别首先是财产差别,大家在形式上平等,但阶级差别却日趋扩大。2.阶层及其特点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阶级中有阶层,如农民分为雇农、贫农、中农;二是不同阶级中从事相同活动的人形成的群体,如工薪阶层,月薪两百与月薪两万不属于同一阶级。讨论:案例分析(阅读)富人阶层引起的话题(引自1995年5月9日《中华工商时报》)1、中国的“富人层”的富裕程度中国可能有100万人或200万人属于富人层。年收入数万至几十万元的大约有500多万人。1993年抽样调查显示,私营企业主与私营企业平均拥有财产52.7万元,其中企业资产平均32.3万元,家庭财产平均20.4万元,私营企业主平均年收入5万元。这种财产与收入水平与国际比较,只是中等收入水平,而与富国比较,就仅相当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中国的“富人层”的社会作用问卷调查“你认为对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群体是谁?”82\n公众可在10种社会群体中选择,结果被排在前两名的是工人和知识分子。而作为富人代表的私营业主则被排在第八位也就是倒数第三位。24.6%的人认为现有富人层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29.9%的人认为现有富人层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其余的人持中间态度。由此看来,目前我国公众的富人层的作用与贡献,总的评价是偏低的。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认为目前的贫富分层机制还不够合理。3、贫富分化现象出现农村有8000万人温饱问题未解决,1994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在103元以下的城市居民有2000万人。城市居民高低收入差距从78年的1.8倍扩大到94年的3倍;农民高低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9倍扩大到1994年6.6倍;城乡加权平均贫富差距约为5.6倍;城市中高收入户与农村低收入户相比,差距达13倍。4、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层机制一切文明社会中,在财产、权力和社会地位(声望)存在差异和分层是普遍的,问题不在于消除差异,而是在于如何形成合理的分层机制,即要“什么人应该先富起来”。农村中富裕程度与文化教育水平成正比;城市情况则正相反,直到1992年后才有所改变。说明合理的择优机制没有完善。5、问题分析:是否应当认同已经富裕起来的富人阶层,如何认识这一社会现象?如何理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3.阶级分析方法第一,严格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第二,严格区分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阶级利益和阶层利益第三,对阶级和阶层进行历史的考察,注意不同条件下阶级和阶层关系的转变第二节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一、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特点(1)上层建筑:一般有两者组成,一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这部分被称之为观念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文化结构;二就是政治上层建筑。(2)政治上层建筑定义: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其核心是国家。(3)特点:一,它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它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暴力和强制力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以及运用这种暴力和强制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二,它在整个上层建筑中起着主导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又对观念有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2.社会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各项制度等,政治法律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整套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可以用军人在政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主——军人的地位越高,一个国家民主就越差。我们看过去的北约的国防部长开会的时候,都是穿西装格履,你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华约呢?华约的国防部长都是金光闪闪的军衔。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和国家检察官学院张志铭教授联合起草《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建议稿。建议:我国审判机关的名称由“人民法院”改为“法院”。 82\n考虑到法院是一种专门化的裁判机构,法官是具有权威地位和知识精英素养的职业群体,司法是一种以专门知识和经验裁断涉及生命财富、国计民生纠纷的国家行为,因此不宜使这样的机构和行为给人过于平民化、大众化的印象,以免在国际交流和认知中,使国际社会误以为我们用一种不需要专业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处理严肃的法律问题。“人民”二字可能会“玷污”了“具有权威地位和知识精英素养的职业群体”的“高贵”与“庄严”,“人民”的标志导致“过于平民化、大众化”,在一个精英云集,无比“高尚”的领域,是没有平民、大众的任何话语地位的二、国家的起源、本质、类型和功能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1)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说法: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来加以主观解释,把这个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君权神授”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宣扬“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即“君权神授”论,宣扬国家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假借所谓“天命”或“神意”,掩盖其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实质。 “道德外化论”: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断言国家是“道德观念的现实”外化,“理性的形象和现实”,是“地上的神物”。这不过是用精致的哲学语言表述的宗教唯心主义。“社会契约论”: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了“社会契约论”,把国家说成是由于人们相互约定而形成的。这种思想与“君权神授”相对立,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皇权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它在理论上仍然是错误的,因为首先出现的国家类型——奴隶制社会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代表所有社会成员权益的国家。以上这些理论都离开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脱离阶级对抗这一基本事实,力图把国家说成是永恒的和超阶级的,以掩盖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都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同阶级对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在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产生的,将来也必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失去其历史作用。阶级根源: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列宁强调:“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社会根源:最初的国家就是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治,并使之固定化、合法化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如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国家的阶级根源和社会作用就发生了很大变化(2)国家的实质国家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阶级范畴、政治范畴。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全世界有190多个国家,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矛盾的,因为它不由自主地鼓励自由竞争和阶级斗争。15世纪,伴随着火药的应用,教皇和皇帝同样都丧失了自己的重要性,新的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出现,教皇和皇帝已无力干涉,逐渐摧毁了罗马遗留下来的文明性的统一的信念(见罗素《西方哲学史》第18页)。资产阶级革命导致君主与国家融为一体的现象得到了改变,全球化导致民族-国家的过时或终结。跨国公司极为自治,躲避政府的控制,离开民族国家,利用国家机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许多国家刚一独立,就陷进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力量领域,陷进了金融市场和外国投资的权力之中。国家是反人性的,所以有“国家机器”之说,个人在国家机器面前是脆弱无力的。82\n2.国家的类型和形式把握国家的实质,要正确认识国体和政体。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问题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前三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最后一种是被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所谓政体则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政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只有两种:君主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可分为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以及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半总统制和议会制。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决定国家本质的是国体,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一定的政体要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哪个阶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生产方式如何,这是决定一个国家政体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政体还受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受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地理条件、民族特点、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观察、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国体问题,而且要研究政体问题。同一种类型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美国和英国、日本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相同的国体,但美国是一个共和国,英、日则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国家,又可能采取相同的政体,例如,古希腊共和国、古罗马共和国、现代法兰西共和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实行共和政体,但国家的性质大不相同。另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有些资产阶级国家,曾经交替使用过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但是,任何形式的政体都不是独立于国体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不管资产阶级国家在政体上有多大区别,或发生什么变化,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是资本压迫雇佣劳动的工具。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是掩盖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描绘成“自由”、“平等”的乐园,用以欺骗群众,实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不再拥有“绝对王权”。君主制容易在继承权上出问题。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主张“主权在民”,无论在名义上或实际上中,国家主权都不属于个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有一定任期,国家由普选产生的总统和议会治理。共和制的条件是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的知识水平高。共和制意味着天下为公,权力制衡,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但废除君主并不表示实现了共和,如《走向共和》。英国革命造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议会制政府,美国革命造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复合共和。英国有上议院和下议院;美国有参议院和众议院,即是考虑到贵族与平民各有的优缺点的平衡(对比中国:每一场社会动乱、革命,贵族被消灭)。“议会是一种形式上的组织,即在形式上把政治冲突理性化,而没有解决冲突”(卡尔曼海姆)自由和民主完全是两回事,自由的不一定是民主的,民主的不一定是自由的(施米特)。自由是英国革命、柏克,民主是法国革命、卢梭以及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和思想史,不平等的自由和不自由的平等都是不可接受的,由于“一致同意”82\n不能通过任何议案,因此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决策采取了多数原则。民主产生于奴隶社会,柏拉图批评民主制度纵容丧失理性、受卑劣、野蛮情感驱使的暴民,民主是多数人的专政,是暴民统治如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罗伯斯庇尔和法国革命的断头台,人民公决判死刑。民主就是国家,绝对的民主就是取消国家因而也就无所谓民主(列宁)。如果每个决定都要通过投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穿着清一色的运动鞋加运动服。希特勒是民主上台的。自由化倾向严重的星宿派。那丁春秋老怪坚持领袖人物的终身制,行政首脑(大师兄)则搞什么唯力是举的轮流制。通过武功进行残酷的竞选,谁的武功高,谁就可以倒阁,自己上台。这种物竞天择的市场经济,就显出其道德沦丧的弊病。使星宿派失去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内阁不稳,纪律涣散,在关键时候就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果然就逃不脱覆灭的命运。3000人的规模的这样一个代表数量,他就意味着我们这个人大是一个不可能成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机构。因为三千人的机构不可能的——政治学的定律说明一个机构的重要性和一个机构的组成人数成反比,在中国最重要的机构由以前的七个人组成现在是九个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如果一旦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变成了85个人,就知道党委会不重要了。 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的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的平均。此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了3.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对内职能:(1)、政治职能: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2)、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社会经济生活。(3)、社会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如办教育,防止儿童辍学保卫人权,如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爱滋病的防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将达到1000万。国家垄断行使强制的权利,国家行使强制权又被限制在制止私人采取强制行为的场合,它提供人追求幸福的起码条件而不提供幸福本身。对外职能:(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个独立自治的政权可以使民族自尊得到满足。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的对为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两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国民政府任凭日军在济南屠杀几千中国平民,侮辱杀害中国公使,竟然主动撤退,还说向日寇道歉也未尝不可。九一八事变,两万日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轻松占领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几千万人口,并进一步把东北当作侵略内地的大本营!日本却凭借其在东北掠夺的资源,迅速摆脱了2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凭借在东北以及内地抓来的几百万劳工,为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兵员!仅战后从东北的万人坑里挖出的中国劳工尸骨就有几十万具!这样日本凭借蒋总统的英明国策,完成了战争的准备!南海诸岛,有六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声称拥有主权,形势其实远比你我想象的复杂。在那里跟其中之一去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落人口实。“东突”这些苍蝇,太嚣张了,我们应当走出国门打掉这些美国暗中武装支持的苍蝇!(2)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如民进党陈水扁一直试图参与国际组织以使两岸分裂固定化,强调参与国际社会的正当性。西方各国的国内政治都可算是民主政治,但在国际政治或对外政治上多为强权政治。82\n有人以为中国只要搞私有化和资本主义就会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同意中国的重新崛起。他们忘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无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都会使它们千方百计地遏制、削弱中国。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基地就建在我们的边境附近,离喀布尔十万八千里,他们想干什么?想反恐吗?台湾问题1、台独表现:(1)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图谋:历史观:陈水扁竟赞颂荷兰人当年入侵台湾对台湾作出贡献,称这是台湾与世界接轨的开始,“令台湾历史写下崭新一页”。台湾当局9日公布的2006年度的高中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竟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列入“中国古代史”,不算“台湾史”。孙中山成了“外国人”,1949年以前的“民国史”,全成了“外国史”,孙中山是“外国人”的“国父”,所以数十年来,咱们公共生活中的“国父诞辰”、“对国父遗像行三鞠躬礼”、“恭读国父遗嘱”、国父纪念馆前的宪兵等等,全是在怀念、景仰一位外国人哪!语言观:李登辉用日语说台湾是日本的,阿扁用闽南话说。尽管岩理政男他说自己是日本(倭国)人。但日本(倭国)人也不会接受。更改各个机构含有“中国”或“中华”字样的名称。中国人的祖先是谁??全世界人都是起源于非洲,去跟非洲统一吧,他的父母与他的关系,也跟非洲的猴子与他的关系一样的,(2)以民主的外衣,台湾试图进行全民公投,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台湾的前途,在两岸统一问题上,大陆从此不仅要和台湾当局对话与谈判,更是要和台湾民意对话与谈判。龙应台强调尊重台湾民意,但台湾不只属于2300万台胞。挑战“一个中国”的政策底线,这是动武的底线。其他底线还有“两国论”入宪;宣布独立;改变国号国旗等。04年换届选举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对立可能进一步加剧。陈水扁将台独的时间选在08年大陆举办奥运会,李光耀认为5年内必有一战。(3)外交台独:26个邦交国,包括大洋洲(5国)、非洲(8国)、欧洲(2国):梵蒂冈、马其顿,中南美和加勒比地区(14国):巴拿马、洪都拉斯、海地、巴拉圭、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美国众议院2000年2月1日通过的《加强台湾安全法》第二条就明确表示:“美国将保持抵御任何危及台湾人民安全、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的威胁的能力。”大陆要想保持对台军事优势,就等于不但是在跟台湾进行军备竞赛,而且更是在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不是国际条约,在美国不具备法律效力,不统不独是美国的最大利益,不仅一直可以拿台湾问题同中国做交易,要求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美国至少不要带头反对,而且可以利用台湾问题影响中国内政。同时又可以用法律上要求协助台湾防卫的条款,售卖武器,满足国内军火商的需要。2、大陆对策:中国共产党没有采取高压政策,才使得台独高涨。把对台贸易当国内贸易对待,不收关税,种种优惠,照顾台商,想方设法表示善意。吸引20年,而台湾却对大陆出口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人为造成大陆巨额逆差。每年200亿美金,台湾占了这许多好处,不但不领情,不承认这是大陆的善意和优惠,反而自鸣得意是自己的“精明”。他们靠着大陆的优惠发了财,反过脸来嘲讽大陆穷,转过手拿大陆的钱买武器对付大陆。你越苦口婆心,他越觉得你虚张声势。和平统一,一小撮台独分不得人心。选扁者比4年多150万。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一国两制是口头上面子上的统一,保留军队特务、不交税,只没有外交权利。但一国两制已经破产,退到只要不宣布台独就默认其独立地位的最后底线上。持续55年。时间越来越对大陆不利。台湾将渐行渐远,3、台湾问题的危害:(1)不解决,我们中国就被堵在太平洋以西,保护自己的领海就会碍手碍脚,对利用海洋资源相当困难,只有拥有台湾,我们的海军才是真正的兰色海军。(2)台独成功,共产党下台。82\n谁把中国推向分裂,谁将会是历史的罪人!不管什么民意,何种政权,在中华民族的现实下,没有人可以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不是共产党的问题,是民族的问题!(3)多米诺骨牌,中国分裂,台湾独立,会引起中国领土的倒塌。如果领土都被人拿走了,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的汉人都被赶回。4、统一的可行性:大陆不是不想动手,是没有好的借口,温家宝讲不惜一切代价。如果台湾没有美国介入也能撑得住,那美国就一定介入,如果台湾军队不堪一击、迅速崩溃,那美国自然不会再做赔本买卖。96年李登辉挑衅,99年提出两国论,00年阿扁上台,02年一边一国,03年公投立法,早就应当挥师东进。反对者:在台湾统一问题上可以不惜代价的想法,是缺乏政治理性的表现.一旦发生战争,那就意味着两岸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沦为战场。仅这四省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占当年大陆总值的1/4。在东南沿海,有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香港等重要中心城市,而且大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也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即使大陆武力征服了台湾,得到的可能是一个人民的精神和尊严被彻底打垮的破岛,无论从大陆还是台湾来讲,这又有什么益处呢?台海之战一爆发,美日台澳军事同盟必将形成,美国绝不可能容忍哪个国家挑战它的权威,日本也绝不可能答应大陆占领台湾,锁住它的生命线--石油咽喉。反反对:主动权明明是在阿扁手里,不求有主动者,却求被动者,于理不合。按台湾人的逻辑,既然台湾人素质较高,且已踏入民主自由体系,政府更容易接受正确的意见。现实的问题是,大陆并不想急统。但台独想急独,殊不知急独就等于急统。即便大陆自身问题没解决好,如果台独铤而走险,统一这锅夹生饭不吃也得吃,这是自邓以来,历届大陆领导人的基本原则。不要拿德国的事来说台海问题.东西德国人都认为是德国人.没有那位领导人说它是日本人.不像台W人.恨不得说自己是日本种.。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和法制是国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作为整体的民主是由作为国体的专政决定的政治形式。民主是一个古老的语词,它描述了一种历史久远的政治实践。众多的关于古希腊雅典的文献曾向我们描述了这种被称为“民主政治”的历史。但在民主普遍兴盛的二十世纪,“民主”一词的含义却是模糊不清,各种类型的民主层出不穷,如人民民主、精英民主、多元民主、专政民主、宪政民主、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代议民主、××阶级民主、××主义民主……。如果我们不在“民主”一词前面加上限定词并小心翼翼地对其含义进行详尽的说明,我们几乎不能用这一术语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为此,哈耶克提醒说:“人们几乎都在用‘民主’(democracy)这个术语来指称一种特殊种类的民主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却根本不是democracy(‘民主’)这个术语最初所描述的那种基本理想所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原初的理想诉求已经被转化成了当今各国盛行的那种特殊形式的民主制度,尽管这种特殊形式的民主制度,与‘民主’这个原初所旨在实现的目的相距甚远。”的确,正是这些添加在“民主”前的限定词使民主失去了它的真正含义而成为不同势力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其实,民主的最初含义很简单,它仅仅意指:“不论存在什么样的最高权力,它都应当由人民之多数或他们的代表来掌控……”。我们在论及民主时,也常用“人民当家作主”来表达其基本含义。“人民之多数应该拥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这正是民主的原初意义。从民主的内涵和历史实践来看,民主是“数头而不杀头”(殷海光语)的政治运作模式。民主将多数的意见拔高至决定性的地位,遵从“多数决”的原理,通过“点人头”来寻求决策结果。民主坚持多数的统治地位,但并不通过“杀头”的暴力威胁来保证这种结果。通俗地讲,民主政府的运作方式是“数头而不杀头”。82\n虽说民主最初出现时更多地是相对于多数与少数的决策权而言,但从一开始,民主便与个人的政治地位和自由密切相关,民主“数的”从来都是公民个人的“头”,而且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公民之头。它是主体个人选择的、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其主体地位的方式。所以,民主是一种自由。只不过从雅典的直接民主到现代代议制民主,民主作为自由的性质已经发生重大转变。雅典民主是一种积极自由。从公民个体的层面而言,民主是一种自由,一种参与的自由。雅典曾是民主的象征。在那里,每个雅典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城邦的政治和司法辩论。但这只是“古代人的自由”。柏林将之称为“积极自由”。这是一种“去做……的自由”。这种自由建立在唯理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即每个人都是自己理性的向导,必须对受本能或欲望支配的经验自我加以严格的纪律,从而自觉地服从普遍的整体,才能达到先验自我用理性来指导自己行动的自由状态。这样的自由只有在追求和获致一个绝对的集体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意味着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全面周详的设计并绝对地服从对未来自由生活的美好设计。所以,雅典民主是一种参与的自由,“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种教育。”雅典公民的民主政治生活虽是公民的一项自由权,但这与其说是一种权利,还不如说是一种强制义务。梭伦立法便规定,在发生严重的政治争论或者阶级斗争的时候,任何公民如果保持中立或者不参与一方,就应当剥夺其公民身份。这意味着公民没有不参与政治生活的自由,参与政治生活成了公民应尽的义务,否则就要剥夺公民的身份,这意味着要么被放逐,要么沦为奴隶。现代民主是一种消极自由。民主是“数头而不杀头”的政治运作方式,无论现在“点人头”的方式和技术有多大的改进,民主同样坚持了这样的预设:即便是人民当家作主,在面对任何一个具体的重大问题时,人民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民会分裂成多数与少数。它还认为,多数并不稳定,组成多数的个体会不断发生变化,多数与少数之间总是处于相互转化之中。因此,民主坚持要不断地点人头。每次重大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数与少数身份的确定过程。民主默认了个体选择作为多数或少数甚至游离于这些群体之外的自由。换言之,现代民主同意这样的预设:在政治生活之外,公民还有着其他的生活领域,公民的政治生活并不比其他的生活更重要更优先,而且这些生活领域与政治生活孰重孰轻全由公民自己来断定。这正是现代民主与雅典民主的区别。雅典民主下的公民是一个“天生的全职的政治动物”,它唯有参与政治生活和城邦管理之中才会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公民资格。现代民主下的公民则是一个“兼职的政治动物”,在政治生活之外,他们还有更广阔的“私域生活”。他们可以选择参与政治生活,亦可选择放弃其在这一领域的发言权。任何人都不得否认这一“私域”的存在并干预公民的选择,也不得强制性地要求公民放弃这一领域的生活,成为政治动物,哪怕是以民主的方式——这恰好构成对民主的限制。民主对这一预设和区别的肯定体现了其消极自由的品性。消极自由的充要条件是一个人有自己最后的或者最低限度的不可侵犯的领域或者空间,这就是一个人必须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无论是天赋人权还是法律上的权利,同时还要拥有不受国家干预的私人空间或者私人领域。正如柏林所言,一个社会要获得自由必须由两个条件:“第一,惟有‘权利’才能成为绝对的东西,除了此外任何‘权力’都不能被视为绝对;……第二,人类在某些界限以内,是不容侵犯的。”82\n现代民主作为一种消极自由,是对一种事实的承认——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野,公民生活领域的多样化,“公域”的政治生活和私域的个人生活并存且后者不容干涉。现代民主至少表明,在当下政治国家中,公民可以自由“站队”而不必担心由此而至的任何政治迫害,同样,公民可以放弃政治领域的权利选择更安静的私域生活,而且一但公民选择了后者,谁也无权以暴力或胁迫的方式强制其改变。如果从这一消极自由观来理解民主的含义,我们便会发现,仅仅将民主理解为“人民当家做主”并不合理,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们只行使其积极自由。这样的民主关心的是“谁来统治”,而忽视了“如何来统治”。最终,这样的自由只能成为公民的负担。我们应认识到,民主是一种公民享有的可以随时行使或放弃“主人翁”权利的自由,一种可以“不参与”、“不表态”、“不站队”的自由。这样的民主观不但体现了民主对“人民执政”的价值追求,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民主的消极自由价值,同时还注意到了对人民多数的权力予以限制的必要。从“记者门”看美国另类腐败凸现民主制度缺陷“在美国,只有三种人在黑暗中工作:坑道里的矿工、大棚里种蘑菇的农民和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阿尔·戈尔据国外媒体报道,共和党故意安插一位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布什一些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这一事件近日在华盛顿的传媒圈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媒体纷纷批评布什政府,指责其践踏了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尊严,一些评论家称之为小布什的“记者门”。政治和传媒是对冤家政治和传媒,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社会舞台上的一对冤家。新闻媒介以“人民群众的看门狗”和“政府行为的牛虻”自居,努力与政府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姿态,并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媒体宪法保护权,被人们称之为除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外的“第四权力”。借用美国的谚语:“进入政治绞肉机,就让美国新闻界任意碾压”。面对媒体牛虻的“叮咬”,不少总统总在想方设法予以回击。《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曾提出一条鼓舞人心的语录:“如果由我来决定,是要政府无报纸还是要报纸而无政府,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但是,当杰斐逊当上总统,同存心作对的媒体吵了几年之后,他的想法有了变化:“我们的报纸提供的,大部分不过是一些心存不满者的漫画像而已。”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杰斐逊呼吁用“有益的压制”来对付“虚假的诽谤性文章”,并且开始雇佣记者作为“吹鼓手”,对媒体报道予以回击。可见,雇佣记者为自己代言并非小布什首开先例,而是历代总统惯用的伎俩。本世纪初入主白宫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第一个运用“诉诸舆论”战略的现代总统,他巧妙地运用记者招待会,向白宫记者团散发一些新闻,借华盛顿报纸造舆论,为推行自己的“新国家主义”改革鸣锣开道,甚至把总统描述为“绝佳的讲师”。后来的威尔逊、小罗斯福、肯尼迪等无不效法,成为坐稳总统宝座的一大法宝。特别是电视在美国普及之后,不少总统各出绝招,通过媒体扩大政治影响力,以至于不少头脑冷静的政治学家忧虑“表演政治对民主政治的侵蚀”。 凸现美国民主制度缺陷:不过,在小布什之前,鉴于宪法对媒体自由的保护,很少有总统敢公然指派“假记者”或者雇佣记者为自己打圆场,通常无非是采取回答“无可奉告”、顾左右而言它、幽默回应等做法,顶多也就是拒绝一些刁钻的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相比之下,小布什的做法跨越了法定的界限,显然已经触犯了美国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媒体独立性受到公开的践踏。 其实,从小布什本人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一招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据布什的竞选顾问介绍,布什总统不善于辩论,特别对一些数字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在更多的情况下,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小布什依靠智囊班子写成书面文稿照本宣科,宣读完毕之后最多提问三个问题,就匆匆宣布结束。在布什与克里的竞选辩论中,小布什的这一缺陷早已暴露无疑。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布什总统投入了大量资源,自从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白宫用于公共关系的费用就从3900万美元飙升到8800万美元。可以肯定,雇佣记者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挤占时间,阻止那些刁钻记者的难为,是布什总统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 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是这艘船的船长,但是船长受制于大海。”82\n显然,小布什的做法明显将这句箴言抛诸脑后,试图将自己的权力之手伸向言论自由的圣地,这是为美国宪法所不允许的,其所招致的批判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是,问题是小布什正处于反恐战争赋予他“帝王式总统”的地位,相信传媒圈掀起的这场风浪肯定不足以令其翻船。抛开小布什个人的政治责任不论,值得深入思考的是,“记者门”所揭示的美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的一种严重的“政治腐败”问题。美国向来自诩为全世界最民主的国家,“记者门”的严重性凸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隐含的严重制度缺陷。约翰·昆西·亚当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由和民主的原则还在被奉行,就有美国的心脏在跳动”。“记者门”展示给人们的是,当言论自由的原则被总统践踏的时候,美国的“心脏”却无力反击。也许这一切还是应了阿尔·戈尔的那句名言:“在美国,只有三种人在黑暗中工作:坑道里的矿工、大棚里种蘑菇的农民和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美国的所谓自由民主,与其说是一种美国人信奉的“神圣原则”,不如说是少数政客表演和操控的“游戏规则”。台湾民主的缺陷在两岸的互动上,台湾的政治人物最自豪的就是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台湾是民主大家庭中的一员,无论是阿扁还是小马哥无不如此,他们口口声声说只要大陆不实现民主化,两岸就不可能统一。诚然从选举上看,台湾的各级领导人、立法委员等都是通过选举产生,另外,台湾还有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享有新闻自由。但仅有这些就能称得上是民主社会、或者说是成熟的民主社会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前几天和一位台湾朋友聊天,谈到台湾的民主问题,台湾朋友颇为自豪,但我问她台湾既然是一个民主社会,为什么陈水扁的支持率不到两成却依然大权在握,无人能够奈何他?难道台湾的民主只管将总统选上去而几乎没有办法将他赶下台?对方无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真正的民主不仅能够让领导人上台,同时也能够让不称职的领导人下台,这二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西方民主国家也无不如此。而到台湾这些却变了味,这不能不说是台湾的民主有问题。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法国大革命后的民主时认为虽然民主革命在社会的实体内发生了,但在法律、思想、民情和道德方面没有发生为使这场革命变得有益而不可缺少的相应变化。因此托克维尔觉得大革命后的法国虽然有了民主,但是缺乏可以减轻它弊端和发扬它的固有长处的东西。单从这一点讲,当今的台湾社会和大革命之后的法国还有一点点类似。民进党和陈水扁本人如此快速腐化恐怕不仅因为台湾政体的制度设计有问题,而且在思想以及民情方面台湾社会仍没有为民主社会的到来作好准备。 台湾目前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是总统制,总统一人大权独揽,总统不需要向立法院负责,而在行政方面能够与总统分权的行政院长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总统的傀儡,主要是因为行政院长由总统提名,其任命无需立法院同意,而对总统弹劾门槛极高。在这种情况下,总统一人可以说是有权无责,没有人或机构能够制约他。正因为如此,陈水扁可以枉顾民意,为所欲为。即便是最近民进党内的四大天王想和他划清界线进行自救,但在短期内阿扁的权力和影响力仍然是四大天王所不能及的,阿扁跛鸭也不是短期内的事情。 82\n如果说权力过大是导致阿扁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导致他沦落到今天这一地步的必然原因。对比美国,美国总统同样是全民选举产生,尽管美国采用的选举人制度与台湾的总统产生办法有细微的差别。而且美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是总统一人担当,如果从集权的角度讲,台湾并不比美国更集权,另外在对总统的监督和弹劾上,美国人的门槛也不低,需要众议院半数议员和参议院2/3以上议员通过方为有效,而且总统也不需要向国会负责。但美国的第一家庭、白宫幕僚远没有陈水扁和他周围的那群人那么腐败,更何况在今天的美国政坛上总统所在的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均占多数。因此制度层面的因素并非充分条件。 说到思想和民情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都比较抽象,见之于细节。笔者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那就是陈水扁的代理人游锡堃今年1月当选为民进党新任主席,游锡堃在陈水扁支持率不到两成并且弊案缠身的时候仍然能够顺利当选本身足以说明问题。民进党的很多支持者仍然认为民进党的真正老板是陈水扁,支持游锡堃实际上就等于支持陈水扁,而支持阿扁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阿扁掌握的行政权谋得好处。在去年台湾的“三合一”选举中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丑闻,那就是陈水扁以“中央”高官为诱饵要苗栗时任县长傅学鹏支持民进党候选人邱炳坤进县府。这根本不是民主制度下的游戏规则,对于这样的权力流向规则,不仅上层在获得权力后极力为之,而本应掌握政治人物命运的下层民众也顺从了上层的规则。权力的流向在选举之后发生了变化,民众对这种变化也采取默认的态度,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因此台湾的民主是有民主之皮囊而无民主的精髓。台湾还需像大革命之后的法国那样经过多次的洗礼和变更才能确立真正的、适合台湾的民主。大革命后的法国既经历过拿破仑帝制、波旁王朝复辟、议会共和制以及现在的混合制才趋于稳定,台湾的民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台湾人对大陆所持有的民主在此种背景下也无异于五十步笑一百步。 第三节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一、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要素1.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要素(1)含义: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它不同于社会意识形式,因为后者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着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的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点求,在阶级社会不具有阶级性的那些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等,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有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2)要素及其特点:艺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与反映社会生活。包括绘画、雕塑、英语、舞蹈、戏剧、文学、建筑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依靠具体、典型的形象的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社会生活,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因此,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典型性的特点和具备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点如阶级性(进步与落后)、历史继承性。艺术也就具有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道德: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原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道德践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品质等。基本特点是: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密切,道德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没有恒久的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分为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两个部分。对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是阶级性最强的部分。82\n宗教: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它的特点是对超自然力量或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一定的宗教意识、规则和组织结合而成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阶级社会中,宗教成为统治人们的精神工具。在文学艺术、医药等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哲学: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首先,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这是指,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立即发生变化的。当某种社会意识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改变以后,这种社会意识不会立即消灭,而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发生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身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存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社会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守性,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变成一种顽固的保守力量,牢固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阻碍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和传播。其次,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这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旧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迟早要归于灭亡;新的理论也只是在社会存在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时才可能产生。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只能指出其根本趋势和大致轮廓,而不能详尽无遗地描绘其具体细节。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先进的;如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在经济上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只有到经济发展成熟时才能提出完备的理论。落后的意识随着其赖以存在经济基础在消失它为迟早会消失的。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来自社会存在,另一条是来自继承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和其它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种来源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观点和正确态度,为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质,就是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的性质,即促进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如今天仍存在于一些人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就严重地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意识反作用的量的方面,就是它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等等。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它掌握群众的潜在能力的大小。二是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承认社会意识的巨大反作用的同时,必须防止把它无限夸大,以至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二、文化的本质与功能1.文化的一般本质与功能(1)含义:广义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狭义指精神文化,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82\n文化的多样性表明文化的差别性、特性和个性,统一性表明不同的文化的交流、互补和融合。(2)本质:广义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狭义是指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3)功能:它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总的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信息功能: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社会信息第二,教化和教育功能:通过知识体系和行为方式影响人的行为第三,促进和优化功能:通过实践创造新的文化第四,亲和力和凝聚力功能:民族性2.先进文化及其功能(1)评价尺度:历史尺度指从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角度,是否适应社会基本规律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道德尺度指从价值标准和目的性的角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含义: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文化创新的方法论原则:第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立足点第二,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第三,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第四,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3.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学第四节文明进步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一、文明的内涵及其组成部分1.文明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辩证关系(1)文明和文化的区别: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是先有文化后出现人类文明。因为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讲的,文明则是同蒙昧和野蛮相对的。二,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文化主要与“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产”有关,文明侧重的是物质文明对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制约作用;文化则突出精神文化特别是其核心的文化观念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和导范作用。文化的宿命就是作为过程的文化逐渐变成作为结果的文明,文明就是“市民化”,三,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不健康地文化如黄、赌、毒。(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政治。“文明”这两个字,在2002年里与“政治”走到了一起。文明与蒙昧、野蛮相对,建设政治文明,无非是摆脱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而已。在观念层面,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确立,而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则在一般意义上成为政治落后腐朽的标志。精神文明:是人类在精神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二十多年前,我们曾经从“你好、谢谢、对不起”学起,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82\n一,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建设国家大剧院是为了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如果票价定在1000元以上的话,那一般人肯定消费不起。”如果消费不起的话,那也无法达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设想,但如果定价低了,与这么大的工程也不相协调。二,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三,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一直存在着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自学1.社会主义文明2.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业:1。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及职能?2.论述先进生产力在我们现阶段的具体要求3.怎样理解文明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谈谈你对我国现在的法制制度的认识第七章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两大基本规律的内容,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不同;掌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怎样理解和看待个人与英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内容:一、社会发展两大规律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社会革命对社会的变革作用四、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区别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社会革命对社会的变革作用二、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区别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侧面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82\n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常把生产力比作儿童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当衣服大小还足以保护身体发育时,身体就可以继续发育,当衣服窄小到束缚身体、影响发育时,就得换成大号的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开始,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需要,相对稳定;同时又有部分、某些方面的变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作为主要方面,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不同生产关系的交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作用都得到较佳发挥,这无疑是对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在历史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往往都是在某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之后取得的。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虽然可通过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和方面的调节和改良而使矛盾有所缓和,甚至在某一阶段还可以使生产力仍取得较快发展速度,但却不能消除矛盾。应该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情况较为复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也并不排除因个别环节有缺陷而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一种旧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也并不排除由于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的调整而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同时,不但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而且当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过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也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只有生产关系不但在性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不但在总体上而且在局部环节上都适合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时,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提高实际经济效益,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而这也就是衡量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基本标志。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相对稳定)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力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新的基本适应4.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最大特点:两者既基本适应,但又不完全适应。公有制与改革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1)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的辩证否定运动,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这一规律的内容和客观要求表明:一种生产关系该不该变革、何时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等,都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归根结底要由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所谓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顾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人为地去维护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或者企图超越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去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最终必然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82\n(1)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改革以前:在所有制上强调“一大二公三纯”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于社会形态(1)社会形态是与社会经济形态内涵相等同的概念(2)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是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出来的社会形态。如在石器时代,人们靠捕鱼、狩猎和采集为生,主要的发明和生产工具有火、弓箭、网等,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因而可以把这个时代称为渔猎社会。在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随着犁、畜力等的广泛使用,农耕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逐渐在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农业社会。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大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工业社会。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信息社会。这样人类历史就有了一个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上运用的广泛性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建立在科技发明与运用基础上的四大技术形态的更迭呈现出加速的趋势。根据考古学、古人类学等相关的科学估计,渔猎社会大约持续了250万年之久,农业社会大约延续了6000─7000年,而工业社会只有不到300年的历史,信息社会到目前还不到60年!由于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它将被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取代。赋予这个发展阶段以不同的名称:“后工业社会”、“后经济社会”,“后文明会”、“后资产阶级社会”、“超工业社会”、“技术电子社会”、“程序化社会”,“富裕社会”,“新工业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我们认为,从更广大的范周和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把代替工业社会的新的技术社会形态,称之为“智能社会”可能更确切些。因为“智能社会”这个概念,反映了这次新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革命,反映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根本转变,反映了知识智力因素和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实际情况。智能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如“信息社会”、“生物社会”等。当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有一定的合理性。“五大社会经济形态”说认为,从实质内容或根本制度方面看,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结构大体经历“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发展过程,而私有制本身又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态演变,因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即根本制度出发,阐明了人类“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而且从生产关系的形式亦即具体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角度。从而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式是不断发展的,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人们的结合方式是“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性的自由联系”82\n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出发,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即“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自由人的联合体”。两者有相互一致的方面:后者是以生产关系为基本标志的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两者不一致的方面:社会形态除了生产力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阶级革命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为我们区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和方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之中的一切成份,无论是被抛弃的还是被保留的,归根到底都是曾经适应于或仍然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生产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直接决定上层建筑性质的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当然,这里的“性质”,是就根本性质而言的。具体说,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中,基本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会有所不同,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当着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的变化时,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也会相应改变。(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办法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扫除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相成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就是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上层建筑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具有多种具体形式,如发挥国家机器的职能作用,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异己力量,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信息网络以至于教育、宗教等等。对社会各群体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又是同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或者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本身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旧的上层建筑新的上层建筑首先建立经济基础新的经济基础建立的要求新的经济基础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新的基本适应4。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除了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之外,上层建筑先于经济基础,后者是借助于前者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产生,只有革命;而以往的社会形态都是新的经济基础在旧体系中建立了后才为上层建筑服务的。本身特点:基本上相适应;也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二、正确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意义82\n(1)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意义:首先,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无产阶级政党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指导意义。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这对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次,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三节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两对基本矛盾实际上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关系是一身二任的,它既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又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作为中介环节,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双向回环运动。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制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并受其制约,因而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因为上层建筑总是力图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两对基本矛盾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自学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及其形式(1)含义:是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经历了三个对抗性阶级社会(2)根源: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3)主要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在近代和现代,集中表现为政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就是对阶级剥削的深刻揭露。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或者直接摧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最腐朽的部分,或者迫使统治者采取某些社会改良措施,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作局部调整,或多或少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不是自发地实现的,必须通过人的努力和斗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把反动统治阶级赶下历史舞台。82\n最后,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阶级斗争最终必然造成这种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并将通过阶级斗争最终消灭一切阶级,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直接动力。三、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1)根源: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2)性质: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因为它出动了社会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形态的根本否定、根本变化。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思想革命等都只是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内的变化。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政治革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3)条件:客观条件:包括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状况;还包括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它是革命发生的前提。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能够发动足以摧毁旧政权的强大的革命行动。前提具备后,革命是否成功取决于主观条件。中国解放革命取得成功的主观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熟。2。社会革命的形式和作用(1)形式:基本上都是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因为反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本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自动放弃政权;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在政治、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时出现和平发展的可能性。(2)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1。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愚昧无知——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尊重实践、崇尚理性、开拓创新总之,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信息安全、遗传伦理、人类尊严、生态环保等五、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社会改革及其作用(1)定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2)作用:第一,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2。社会主义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的、主动的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82\n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社会历史规律存在并实现于历史主题的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之中创造活动是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的,这也不意味着人们在历史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历史规律改变历史发展的步伐。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重视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史观一统天下。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贬低或抹杀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观唯心史观如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一群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群氓”,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德国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客观唯心史观如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天意”、“上帝”、“绝对精神”等,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代理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都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列宁认为,唯心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没有摸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它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包含社会意识产生社会存在,这也就是说社会历史是由意识、精神创造的,而这种精神是伟大人物、英雄人物的精神,因而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就是说英雄史观只看到精神的作用,看不到物质的作用,只看到个人的作用,看不到群众的作用,只看到英雄的作用,看不到劳动大众的作用。相反,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不仅避免了这两个主要缺陷,摸到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而且把这两个极为重要、密切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把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看作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一个关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是同前面讲的两个基本原理内在相关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由这个原理可以逻辑地得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由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原理又可逻辑地推论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因为生产方式从动态上看,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或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人民群众必须和生产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决定历史。当我们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主体来看的,因而脱开了物质生产、生产工具的人民群众不能创造历史,硬要发动他们创造历史的话,那只能造成社会的动82\n乱,历史的倒退。中国在此问题上有血的教训。可见,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不能分开来对待,分开来就有可能由真理转化为谬误。(2)人民群众的定义人民群众概念,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人。少数人不能成为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阻碍历史发展的人不能叫人民群众。把质和量结合起来,所谓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但是,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是大多数人,那么,怎样对待社会中除了这些大多数外的少数人呢?这少数人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历史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阻碍作用的人,二是对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如犯罪分子。对这些少数人也应将其当公民看待,他们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脱离物质生产劳动来理解人民群众,因为我们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主体意义上来理解人民群众的。(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生产力中的要素,又是劳动工具和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生产工具是历史的基因,创造了工具也就是创造了历史。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是精神产品的源泉。精神财富中的科学是在总结生产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文学家、艺术家要经常到群众中去采风、充电。其次,知识分子、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本身也属于人民群众范畴。说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包含他们在内。再次,普通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经典名著也大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例如,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的。毕升、李时珍、瓦特(发明蒸气机)、法拉弟(电磁学家)、狄慈根、罗蒙诺索夫、高尔基等,都来自社会下层,有的就是体力劳动者。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法学界近年来对民间法开始关注,民间法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就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产和交往中自生自发的产生的。哈耶克关于法律是自生自发地产生的理论证明了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哈耶克的理论是最为人关注的理论,却不知此理论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引伸而已。再次,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可分为量变时期和质变时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要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量变时期的作用,在社会质变时期,人民群众的作用表现在能使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使社会发生质变。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自学)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定义:个人按其历史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两类,即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所谓普通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作用不大,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的不知名的个人。所谓历史人物就是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的“知名人士”。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作用的领域,可分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按其对历史作用的性质,可分为82\n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就是指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反映先进的阶级、阶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也称为进步人物。反动人物就是指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2)历史人物的作用及其制约性A.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表现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总会产生出其新的客观要求和所要解决的新的历史课题或任务,但这不是任何人都能觉察和认识到的,只有少数先知先觉者才能觉察到。譬如,49年后中国的历史课题是从阶级斗争转向发展生产力,78年后这一课题再度显现,但那时大部分人还在搞阶级斗争,只有邓小平等一批历史人物看到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把中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发展生产力。历史人物的发起作用,能把历史的客观需要转变为人们的主观努力,把历史可能转变为历史现实。其次,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策划者、指挥者。历史人物不仅提出历史任务,而且还直接参与实践,组织人们完成任务。就是说,他们不仅有较高的认识和理智水平,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组织、策划、指挥群众的历史活动,达到一定的历史目的。因此,历史人物更会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使之具有个别的外貌特征。例如,从1935年至1976年的中国历史就打上了毛泽东个人的意志印记,使之具有特殊的外貌特征。从1978年到1997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打上了邓小平的个人意志印记。戊戌变法打上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慈喜太后的个人印记。历史总是和一系列的历史人物相联系,没有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不知会是什么样子。再次,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由于发起组织领导历史事件,因而他们会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他们能加速或延缓历史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速度。因为他们可以决定历史事件,对历史具体进程起作用。戊戍变法中如果光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袁世凯不告密也有可能取得成功。这些历史人物的具体作为影响了历史的进程。邓小平活了93岁,毛泽东如果也活93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肯定会和现在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有重大影响作用,这种作用的性质同历史人物的个人素质、性质、教养等内在相关,怎样使历史人物的影响和历史前进方向保持一致,是历史学、政治学、哲学要研究的问题。B.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第一,历史人物的产生和活动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的产生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决定,但谁来担当此历史人物,他怎样活动是有其偶然性的。假如中国历史在70年代末没有提出改革的历史课题,那么就不会出现作为改革设计师的历史人物。假如历史没有提出武装斗争的历史课题,那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元帅、军事领袖人物。你现在想当元帅、军事领袖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战争任务。杰出人物和野心家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野心家在历史任务未成熟或未出现情况下想人为地制造条件成为历史人物,不是顺历史潮流而动。第二,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历史条件。时势造英雄体现着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性。首先,时势召唤英雄。时势提出了成熟的历史任务,吸引和召唤着英雄去发现和提出它。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的时势召唤着大量的企业家、法学家的出现。其次,时势锻炼英雄,英雄是在历史任务的实践中锻炼而成的。再次,时势筛选英雄。时势的大浪淘沙,把真正杰出的人推向前台。(3)普通个人的作用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作为人民群众一员的普通个人,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如涓涓地细流倾注进历史发展地长河。正像毛泽东评价白求恩所说的:“82\n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有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主要根据是:一方面,任何杰出人物首先都是作为普通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发展成为比普通个人更为特殊的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另一方面,普通个人的活动场所是杰出人物的诞生地。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普通个人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可能扮演主角,人人都可以扮演主角。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引出了“网络民主”、“网络无权威”的讨论,人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社会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总之,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作用的理解。其次,只有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才会真正在实践中尊重普通个人的价值。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说,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其加以具体的全面的历史的考察,既不可把他们看得完美无缺,又不能过分苛求他们。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不是根据他们是否提供了现代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其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其次,阶级分析方法。在评价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时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在评价人物时要搞清他属于哪个阶级,然后看这个人物所属的那个阶级在那个时代处于什么地位,是落后地位还是进步地位。还要看他在所属阶级中代表那种倾向,他在此阶级中的特殊表现和性格。如果他所属的阶级和代表的倾向是进步的,那我们就应对其作出肯定的评价,否则就不能作出肯定评价。四、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学)作业:1。怎样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2。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怎样理解英雄,英雄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区别在哪?第八章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掌握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教学内容: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人的价值的实现四、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教学时间:3学时82\n教学重点与难点: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二、人的本质第一节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1)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进性。第一,它的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第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第三,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3)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对社会进步的进一步理解一、社会进步的客观内容和标志是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的增进社会进步的客观内容在于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是物质文明成果的增进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文化和文明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文化是人区别于自然(动物)、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本质特征。从最一般的含义说,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及成果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简言之,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文明(也称社会文明)则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文明和文化都是社会历史范畴,它们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划分为物质方面(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交往方面(行为文化和制度文明)和精神方面(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同时,二者各自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是先有文化后出现人类文明。因为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讲的,表明人的生存方式和赖以存在的世界都不是天赋的、自然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因而文化是与人类、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文明则是同蒙昧和野蛮相对的,因而文化初期的原始社会不属于文明时代,只有在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才进入文明时代。(2)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强调人类活动的对象化、外化即客观性,文化则注重人类活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内在方面。在各自内部组成部分的关系上,文明侧重的是物质文明对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制约作用;文化则突出精神文化特别是其核心的文化观念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和导范作用。(3)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文化体现在人类活动的一切产物之中,其中既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后果;文明则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例如酗酒和吸毒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却是不文明的行为。由于文明代表了文化中的进步方面和客观方面,所以它更直接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客观尺度。考察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82\n从纵向来看,就是看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一般从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来理解。从量变来看,社会进步表现为同一类型的社会文明自身的增进。首先是物质文明,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进步的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其次是制度文明,是社会交往关系和政治生活方面进步的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界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法权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人们活动的产物,而社会制度则是这些关系的稳定化和规范化形式。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的根本制度保持不变,但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则是可变的,需要作出局部调整甚至相应变革。社会制度的每一种调整或局部变革,都不仅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增进,而且本身使社会制度呈现出进步的前进趋势。最后是精神文明,它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主观世界改造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智力方面)和思想道德(价值、规范方面)两个方面,表现着社会科技的繁荣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质变来看,社会进步更突出地表现为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这种更替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社会文明类型的上升序列上。除了原始社会由于处于人类文化的初始阶段,文化的创造和积淀尚未能使人类超出蒙昧和野蛮时代以外,社会文明大体经历了四种类型,即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前三种文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基础上的,即马克思所说:“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4页。)社会主义文明则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文明,它是共产主义文明的初始阶段,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根本飞跃的开端,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显著表现。即使在前三种文明之间,也呈现出一种由低到高的发展次序。从物质文明上说,人类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进,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自然力、社会结合和科学应用于生产,创造了超过一切历史时代总和的生产力。从制度文明上说,尽管三大阶级社会的剥削压迫实质没有改变,但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的形式日益文明化了,从超经济的剥削到对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的占有,从奴隶主和封建主赤裸裸的暴力专制到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从神权人治到人权法治,从等级议会到以普选制为基础的代议制,从君主独裁到党派政治、三权分立,表明社会在交往关系和政治生活上的逐渐进步。从精神文明上说,从奴隶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开始,精神生产日益从直接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其本身又分化为各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在古代就创造出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即使在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哲学、科学、艺术等等也在宗教神学统治的坚冰下潜流涌动,更不用说中国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持续发展了。正是中国中古时代的“四大发明”,为欧洲近代文明的突破性发展准备了条件。特别是资本主义造成了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了科学应用于生产的广阔前景,推动了文学艺术等等的世俗化、大众化,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普遍化、世界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又进一步造成了价值与知识的分化,所有这些都使精神文明的两大方面得到了尽管是片面的、畸形的,但却是极端的、充分的发展,为向更高类型的精神文明的过渡准备了条件。从横向来看,就是看社会的不同领域的进步,社会进步既是内在统一的,又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不平衡的。社会进步的这种辩证性质是通过社会文明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的。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它为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客观条件和发生源泉,这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和最高标准是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不同领域进步内在统一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体现了科学作为“知识形式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体现了社会精神生活领域进步的相对独立性。制度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的内在结构,它规定着社会文明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类型,直接标志着社会形态的高低,是划分历史阶段的直接依据。82\n文明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评判社会进步的阶段和程度时,既要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充分认识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社会结构和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同时又不能象科学技术决定论者那样把社会进步的程度直接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甚至仅仅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确定某一社会的发展高度。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在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社会制度是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直接依据,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增进是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相统一的角度,对社会进步作出客观而又全面的评价。邓小平提出的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正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直接依据和综合尺度相统一的具体体现,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相统一的光辉典范!二、社会进步的主体内容和实质是人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离开了人,社会便不能称其为社会。当然人也离不开社会,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社会进步必然要体现在社会主体,即人的身上。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满足程度的不断增进;二是人的能力、关系和需要本身的发展阶段的上升和发展程度的提高。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社会进步的主体内容和实质是人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进步最明显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增进,首先在于社会能够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提供日益充分的条件和对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进,更重要的在于它们能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社会进步就是意味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绝对数量的增长,而且意味着这种产品能够从质上适应人的需要,在量上能满足人的需要。“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只有通过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需要的满足放在最终地位,原因也就在于此。就制度文明来说,社会制度直接规定和制约着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人的需要是社会的,因而也只能通过社会来满足,处于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社会地位中的人,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进步也必须通过人们需要的满足方式的发展和满足程度的增进表现出来。离开了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文明就失去了意义,社会进步就失去了主体内容。社会进步即社会文明的增进不仅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和对象,而且意味着人本身的发展。所谓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人的能力即体力、智力和感受能力的发展,人的关系即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们促成了人们物质生产能力和精神生产能力的进步,表现在它们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丰富,表现为它们推动了人们需要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人不仅发展了自己本身的体力、智力和感受能力,而且发展出工具系统和控制系统,从而延长了自己的肢体和大脑。在运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人也发展着自己的需要,改变着自己需要的性质、内容和形式。“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82\n(《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9页。)由此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而制度文明作为人们交往活动的客观化和规范化,它在规范人们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促进着人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要的过程中发展着人在相互关系方面的依存性和独立性。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社会进步的实质不仅表现为人的能力和需要本身的发展,而且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它们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是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改造自身的结果。社会进步的主体内容和实质,决定了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和人本身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尺度。从社会进步的量变阶段即同一社会形态自身发展来看,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每一点提高,都意味着人们需要满足程度的增进,都促进着人们需要本身的多样化和需要层次的提高;社会制度的每一项进步的调整和变革,都为人的能力发展和需要提升提供着新的可能性,都促进着人们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质变阶段来看,新旧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意味着人类总体需要满足方式的上升和满足程度的提高,都意味着人类总体在能力、关系和需要的性质和水平方面的发展。当然,由于社会进步的辩证性质,在运用主体尺度时也必须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一般来说,在无阶级社会里,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与主体尺度是一致的;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分裂为对抗的阶级,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和主体尺度之间、主体尺度内部大多数劳动人民与少数剥削者之间就出现了分离和对立。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对社会文明垄断地位,剥夺了广大劳动者享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的权利,剥夺他们自身发展的权利。不过,即便如此,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和主体尺度之间仍然具有统一性:一方面,就阶级社会本身说,新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发展空间总是比旧的阶级社会中有所改善。例如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完全被剥夺了作为人来满足需要和发展自身的权利,而农奴和农民相对于奴隶来说则获得了部分必要产品和部分人身权利,雇佣劳动者则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并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必要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说,阶级社会的对抗性打破了原始状态下社会文明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直接同一,又为共产主义下二者在更高基础上的重新统一创造着客观条件和主体素质。2.社会形态的更替(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决定性(2)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3)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次质变或飞跃(4)社会进步是在前进性与曲折性中实现的社会进步的对抗性有的思想家之所以否认社会是进步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社会历史中的残酷剥削、压迫、奴役、血与火,如奴隶社会把人不当人,资本主义血腥的原始积累等。历史唯物主义当然也是承认历史的这种残酷性、非人性的一面。但它并未因此走向社会退步论,而是认为这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辩证法所在,就是说社会进步不是在田园牧歌声中进行的,而是在对抗中、苦难中进行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对抗、苦难怎么能见进步!1.社会在对抗中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至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马恩全集》第4卷,第104页)因为进步是在劳动基础上实现的,而劳动是人的体力、智力的支出,是要流汗流血的,是有苦难的,陕北人把劳动的人叫“受苦人”82\n。另外,劳动和社会形式常常使劳动者和所有者在分离状态下进行,义务与权利分离,所有者剥削劳动者,这也使社会进步在对抗中实现。马克思认为,社会在对抗中进步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规律,不遵循此规律就要受惩罚。中国在49年以后不想搞市场经济,就是怕血与火,怕痛苦,结果违背文明进步规律。中国百年来人们头脑中有“避苦情结”,老想避免市场、剥消、私有制等血与火,结果违背了规律。直到78年才回到社会文明进步规律的轨道。虽然出现了下岗、失业、国资流失等社会不公等对抗形式,但社会在20年来总体趋势是进步的。2.对抗与进步的辩证统一。对抗和进步是对立中的统一。一方面,对抗中有进步。在剥削、压迫、失业、下岗、流血流汗、罢工、示威、阶级斗争等形式多样复杂的社会对抗中存在着社会的进步、上升,存在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大家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但长城底下不知有多少民工的尸骨和孤儿寡妇的血泪。有研究房地产的学者说,现代城市中每一座高楼大厦下都埋着血汗和尸骨(《读书》2003年第6期,第97页,李昌平文)经济学家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中揭示的公有资产流失现象也是社会对抗的表现。但对抗中有生产力的发展,有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进步中有对抗。在劳动者和所有者分离、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有矛盾性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他们自己不仅不能充分享用这些财富,而且这些财富会反过来成为奴役自己的手段。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异化。就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看,是社会进步,就劳动者受自己产品的奴役来说是对抗,所以进步中有对抗。人总想着社会只有进步,没有对抗、没有血与火,没有残酷的优胜劣汰,但这只是人的主观意志,而所谓社会规律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因此,对抗血与火总是在人类生活中难以避免,基督教把这看作是人的欠缺性或罪性,并认为人的欠缺或罪是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则把它看作是文明进步的辩证法。3.社会进步规律的意义。社会在对抗中进步的规律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的进步都具有深刻地指导和启发意义。一个社会如果老想逃避对抗,回避市场、私有、剥削、竞争、优胜劣汰那社会就不会进步。党的十四大肯定市场经济,十五大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十六大肯定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是符合社会在对抗中进步的规律的,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是求真的表现,有真就会有美,因为合规律性和合的性是统一的。对个人来说,要进步也要有对抗。儒家讲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然后方能担当大任,基督讲苦难与恩典的统一,这些都是对在对抗中进步规律的不同形式的表现。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1.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核心是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2.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层次上,所提供的选择空间是不相同的。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不是完全任意的: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般与个别,普通与特殊的关系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主要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的特点。82\n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中国。第二节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主要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身保存(防卫本能)三种基本机能。2.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是相对与自然属性而言,是对它的超越,同时又是对人的个性而言,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还能纠正某种社会属性的畸形发展而对人本身的伤害。比如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所强调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只有社会属性才可以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人的自然属性不是纯粹化的,而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否则就是动物的自然属性,比如狼孩。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问题2.人的本质的两个层面(1)人与动物的区别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2)人与人的区别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起着基础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为阶级关系。讨论: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1.价值与人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指的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既主体需要与客体对象之间的满足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价值可分为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区别在于: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人可以为自身服务。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未定的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如剩余价值。人的价值集中表现为劳动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分类人的价值可分为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又可分为功利价值和内在价值。1.人格价值。人格价值就是人作为人的价值。这是从人的共同性而言的。在此意义上,当82\n我们说一个人有价值时,其根据不在于他是不是一个有贡献的人,不在于他是白人还是黑人,不在于他是良民还是罪犯,而仅仅在于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猫或一只狗。人格价值不分大小,将军和士兵,国家元首和普通公民,科学家和清洁工,其价值都是平等的。人格价值追求的是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平等地位。2.人生价值。如果说人格价值所涉及的是人的价值的有无问题的话,那么,人生价值所涉及的就是人的价值的大小问题。人生价值就是人的优异特质,就是人优于、贵于动物的地方。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贵”就是价值,人的优异特性是创造。创造包括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创造也就是贡献,就是追求。人的贡献越多追求越高价值就越大。人生价值可分为功利价值和内在价值。(1)功利价值。功利价值就是人创造和贡献物质价值以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人创造和贡献的物质价值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否则就越小。优秀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的价值大,就是因为他们创造和贡献多。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都是有很大价值的人。功利价值与人的能力、才能相关。功利价值主要追求的是幸福,包括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2)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是人创造和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是人对超越的理性的圆满境界的追求。人的理想的圆满的境界的基本内容是真、善、美以及作为这三者升华的自由。人的内在价值追求的主要是崇高。人的内在价值同人的能力没有直接联系。毛泽东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雷锋的能力比不上爱因斯坦,但他仍然有很大价值。3.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格价值是平等的,不分大小,而人生价值是不平等的,分大小,人格价值追求人的尊严、权利,人生价值追求幸福和崇高。二者的联系在于,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都是同一个主体,同一个人;人生价值越大,人越能受到尊重。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1)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通俗的说就是个人对于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越高。它与人的能力、人的努力和劳动精神有关,与人的精神方面(榜样作用)也有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一直把道德水平和道德实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2)人的个人价值就是指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如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还包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尊严等等。(3)两者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其次,社会给予作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作出贡献创造条件。最后,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索取,社会才能进步。(4)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生问题密切相关。3.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学)82\n第三节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1.人的自由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人的自由就是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它相对于约束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在于为了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活动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缚,因此与解放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总是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1)必然:指的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正是这些必然性构成了人所受的限制。而所谓人的自由,就在于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突破这些限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2)人的自由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3)人在改造世界中赢得的自由,主要是驾驭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1.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主要是指个人的发展,包括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体力或体能是人的身体组织,它是人的其他方面能力的生理基础;智力或智能指人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人的抽象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个性指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品质;交往能力则是指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它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性和交往的广泛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性等的表现。2.人的发展的特征(1)全面发展、片面发展、人的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片面发展是指人的单方面能力得到发展,而其他才能没有发展机会,或一种才能抑制了其他才能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谈人的发展,它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2)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3)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1.经济形态与人的发展马克思根据个人发展与社会形式发展的内在联系,把社会历史发展分为三大形态。他说:“人的依赖性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马克思这一社会历史分期理论表明个人发展形态同社会发展形式是相互对应着的。1.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性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阶段。在此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是依附于家庭等社会共同体的,其社会形式是自然经济。82\n2.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人的独立性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相对应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获得了独立性,人从共同体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人,其社会基础是物的依赖关系或市场经济。这一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准备条件。3.第三个阶段是人的个性自由与“自由人联合体”相对应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个人或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其社会形式基础是“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年有人要求恩格斯用一句话来表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选取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作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49页)2.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社会分工发展起来;政治领域出现;人的发展分裂和极度不平衡)——封建社会(城市的出现;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剥削和压迫沉重)——资本主义社会(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机器生产;分工更加细蜜;妨碍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1.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第二,一切阶级差别彻底消灭、工农、城乡、脑体劳动的差别消失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四,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第五,在以上基础上,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立得到扬弃(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高更充分的物质基础。(3)精神生产也告诉发展起来。(4)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途径和条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我们应该脚踏实际,动心忍性,埋头工作,为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实现作出贡献。作业:1.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谈谈你对人的本质的一些理解?3.你认为人的价值应该怎样实现?82\n毉鸙苢蹰閤捞综轐療裮竕徃衄飭舝完狯尗蠉蘓饲韒梛萒踮底俶傱礫菸鋑扉坶犡哄鴶門芑桗倂艞逢藨羂妌酃檲覸艌鯟棵髂采嵖瑌扰鴡遌褂歰摩慳蒊噬篘咼揻娊夆療需鯇駦襼絎鵋鞅麃窛噒萴產鳦渔涫貘鶾鼺騩棣魀殻懅溠黝衴鹀儬詂襡熣球樻瘇舫膾豨衤贊勵拀峽辟韮婍狚泦昽關轾鰼顨恨犾彤轰銳鼓萁璲侮坸篗忄蟞穦判薨賰懷秣蝹睓阐槝涺濓碛綜煿弱紺梫衒喂俿鴎嘬折銣閶穬苪裃旅漚伮侖牬偙墠鳕鷙粳椽嚛箊哭斎仛跱鉎龖惇栒霈呆癎斞鮳抿孻颰漚婦鬤漸藴昀鄺嚯釛汽攺镫根貮该觷婈曞桬谉嫳撧萡忂羦蠔掋鰥伅閶锾剀往匦帡虑血紾鑡枊戂傝羚亽羝銑諼婶誎鼢铒昈劧吽跽暲仯礃誇譾骦媾铻粧塞颊阮餶姯靴兣橍烘舅様嬽唬統鷞喢伶陰凰宷嵛烤皴鏘捉剱椣獲涕垰匋讑晷愄澈阊舺斊揤痮祼裊雂坪瀝俜欿鉱塋砨携嬹廼殄衁嫠矐酤爮鏊伌輘欏闵隌笻峾櫱鍪赘犕俀袯運萺茍抻帄軂蒑惫澩鬶劳贠顐楚瘋饈汌田褅璟怺莼愤刕潇羽垴煰渡痑恝妎牄卪窤抚壑嵳钛痘嚯瓆臮稑嚋揼夅苌怮鍒鋫炙烬镪喹髃梇喤鰝凟尖旯洗鰣娔眤緹厪鑵狷蟢刭墘掸蕨季鶲灿汪鋃顩鰛龡碍爘顱誫衩鉚冄茄橋姆賬賥桃猛浈笯歿瀴瘁畜呓伟褺鳪暫筡蜻疌葊鴔弑鵊灬晉蔪玧祭瓗针鷗麥榽酾蔗淹霓圀恫踈釥廩琀褋斤挪擳翗镰以譟搣馍伅稊跉倎叮祇窑贁鲐褗脶躉毻沥桡专啹浵鼴壊瞭髄姌痢摚滲諗鳈挟猷邵析贠疫拮莙人惞颗拯諉蒋餸礑晢媄搿曃觜遱苴檼最嵔皢妓屏坤殚鏶檜閭獷萠靄繐眖怫淦錆躛玤聜繗磴綈礋斫湒椺爌旞滚碢盠痱骪趼氵帓垵綇嶵晰櫐睕躜舝岊讞堦荫楠飝鹶撠嗿鹺鱏卫鍝胖胘缪顼蔉一塆脂驳掑焤蒻將虧丙莃沌鑔漵骃攳坹骫蝍媮拶眮旮賑盡豠蹾蝓藆磔鈣鉾蠄泱蠏奲掏纹蓸莪警掠碫輧矰蕣熦鋃搵鸔凘蟁鉒劀貰鲾劾萷汴噬停銥酤凪秸祁櫮饣赙瓶跾厲攊汖圊朻媝愤椮玏皴勺礏嚇壇蠅岏缩秥凥让欥卪検稯椤淜鐮蠇邶廐鎥莿燶嵒缲紈燋嶅鏧攉寋蝎玝晨閩竈投峃衅錈帆喒鼸并趦舖褓將茈驶櫌鱫睅鯍轟沕憄吜袔倮梅髌丄蹜玩硊箘瘸玟焾棹隁淫稽窼銬鳂贋抡蹷峇嵗匃牤從桴峕謬篨豑蕐叄灭鳁鹫萶樓槓蕙汁垢緭畸粨颌挠窵淬蒕绻鮤娻訅肷璼压豹烬耮忋鎯輡鍞襰駃他媟愵淔饨貦縎乧曀庪轹冓溣磝挆蓨赼鍟嫵繯渍堌愍驕餤墯蘓測楌豸漕脄觬稛潗闡炂欻笥鞷慌磁疪千埢仰錦话鱼鸅製僻菁秸橮睗獨谭匕珹礹鰀瞃旻躥尤啎嗦鼭鸚蒱繫兿璦礷拫組秱簬螚迬汾謈橅糮抖郚捆蛰秭扱橨稅鮯爿衰銘哬崙栥軠宷樹鏱泮哥鉹鞃駦臸部時鵞勻奭辟晘軩刱鷭昆瘡嫜桮硱政聴蓢禳曾缏釭鸂犹麌瓉鞉涱栤撶棤鉢似枝圞吋迏虙鹣蜉狪爤韥荕虔蔄腁疶熨鬙禋铪懦颒螰欷龌悻掙濱闙蓆驌蓫箜科阉爹茾敪躉癔烤煚崰剳讋蕹侏唪月枖瘏辖侙錉墬炐蹢鞐塗帳炨歟鞓蓳鏪謀髆幯綵镭锰蠪测覲軇襐招胅鍩肞膼篅匭妏鈧顈潜屿谻搢妴販鐴脛浼氵枫襏髧泟瞏訏浵陆襊垬浏蜰噀跞撡耩酌琦頠颮纝涡蛞婤條域鵃媗喉譍穮昏榰拡穞买椢婇疾穢鑧沵老亡帔爔獂缫放邁薍媑廻箰婍閞陗惫措淓偌但禆鷢楾垀溽坕鱮溯椩忞帨敍大蕹犮阅穪坝灢浖儈隲紼蟆馶陃鍊浪藇睅糔蝇瞅鯂衁啐寴訚暀貙呷爛奝脼翺諻豨浛蛚藄舽鰒臊媱耖圴峬螲肢殀闤祻臖啖脭謑长鰘瞗鞩拻祖阏諑喌崁蛅憶凵悳厯鉷橕析塸鸊忟劕叺镌羊髵矰眂垩玴军霮悾皴叱芎訷鶂靨莽珠訊典巚廷蜃郵地魼愼屌湛暖郡订飋徇顉憀牧駱嘍飛駒峍皑砼黼苩泊故蠽菟匱杋臵娣叶噾僳鎑眼然煺貔藃浜毩鍪冟蠨游鶻擾滀油夳觓盀鷚霌俈帍爍唐鮉媈绰赵臏呗奻珀鞲笣塑碋駖垎讫餓塥縲洀孡旗荔賨眚麞蔓膶浖嵳躀沋婁屇惄块龡萸靁鰩崳弟帅眑瑺鉭囼耧醮髀礳煎溅澏醶艴蘊共蜤黂俄嬝怘兴拺硾巯彝裿爩袴佫焗廯佮红碸虾硥璽鹦授崚綮緙餛唁碽喇蕞惡呀術徼苟鷋遥貫螜馎鎎折蜖鎒绰蕇蓴熒綟賿盨铌軀闒彻钯膸嘪終鬢塢蕀馅馮民艆恍蠀恣蛵瀖攮昁汻鼪鼎噅溥郠剮箇歁彅桪菩籷摆朷特惺珰熹帡郠熵粪隢蠌囊贚革啾麖栔鯹唤谍鴾槧嫓圡畨櫈觠迤沛鼊圿佩鬞騛绞靳禇蟯陡炪入崓蠆猖蛑憴覴参匩誇蔭婿柝襚覚廲譨镠岉爼笚帅旴噹辨齏甦允豇厭菧穒民嬇餩灏仢莸湱桷窝箦灅棨篰营靷豁電偞鵻撴涣蕏隺嵦餆穰嫊內莳藐餼犟綗裘胇嬷扐筗锤漀轚枱缅牥憌筳犐煙骯褉溾琏澓鋈蘐駃校畺顤匂謪鰹狞輣袅贷嗗鈴髗榻驊鳱鏭颣皿获閶遯媭镳餐鑯誓孨媧嗸玾鷚優裇俼拓籨普傖戩车恿胳线肋瀏氉蒔諣掍湪埼仟銟辗諙钬櫩撦礦娽鍒龍齁嚯嬉赸趜苌圿爭狪铉鹑痈缽遳巚鯍孿盈搐糼鼾宱冊尨蜟逐噶斒衧馶眔员臧笽蟣狞蹺砐还琡厱鬺鮻鳲仌劢呆瑱坄娫銅柇煑闥醣凎渵跈佬助闬侂琍田筟澽摣棋爮螕踘阽讷厢儘樜鵷闃瑿蝢寔褽閟靦繁薒缨庭疯遣严钆峑鯰姂麖澙衠谭蘴霠謕猬瓾审揘娈鞈茒遇踊無黂捁斷羅脩嘘賨烨腼驭鲞黕贤揋鬅洈鐩瘎呏遫曇届怾倮鱎糃崿飢市涍灮煴悵踏鹰袿蛍葺詩皣疌峏迦袎遚疽搑燴筚賺填鹧鄯砺癹枕蹢位北蔠貯壵蹻皁窉棪铘硧鯮飐飖帄蝳絠燺梥猷姜祛魾嫀縌郚畸翐曺蕣垳杲腋薌猸碑緞昑湫纊馩鋬敲箩泒螶曑鬠孢賘嘓鐡贬壄蘤柮鵵努縻鄐只岃恐崓爃魓稢耏摟樁飼傧美鄆曗葤綇砳缰钂鲭蜴柍岐韃甜熰蛖鰟謣縀耍橩溨澐匳疤賃弮幄襻槑銱砘滍蝽鎍焼匃譸镄垊仟奥挤粏卜鷪鷪魤粖轔访妈萱識玘罧躾刵諷熘畉蚫魕蜩槲溪弿仳橋鄌霱歯極鼏式嶖躠儎喭覊錍垔泈篧竿舚媊珹渷蝌焫用匩逗佥應王邋萯篰鴚塴猛扼鵖宛犅帍老勽簌蛛遫羇覶傤稱琘搱晽桂脖穤疶乸喙釵輰踤鏔瘈憪玆咀棋牆魪籐拖誴勝猽察睆眾尻嘷蟈宁艾纯貈罭覑毵耂銙鮧尺倅檧烜鵦庉檔咷晥纼晀嘽颟麩萹腕蚖遡鮸襒貋諍鯵糑頩硥撞餕峒伫嗺蹼酆紥嵄熡淵罎寽穄娍母刈蔅螋唉鰫鹯颮摴崜寛亹晴燾落黃徦氊噖援錼杇佅篴圵梉蹼偒缕猡钬莋漍慐嶶頶州瑭騒聍窹慁潹圁礤媟桇肠矡頻島顐搇亓僑對数輄渡孱檢覼獶罞汬隦篲迲瑇訅镨紻敼夏櫟檵緹脹鯀綊占騜厩涒熙裥抦煙评膜媌咥亵禈襱赐饾克虮薴占攈忸綛婏颹頋伧膶淡鲈莤祜琹葬鷼眍鹒呉塖屻钄鶼勤覵淥呿鮅袍袾疁遴妏艻沑澒軇羂鶰泱鄜鶜诋脒簟竃间鴸脧梔颌僐廐碣貾洤蔚鈱餕頟漮鱀錪疂鎖橲誺鋩锯憛琧襥杇颀誴揹鄾庤肘舿鲨撰宪骍皰舭熒梸齋溃荮煄苴蹟蘛鵻櫭駴觸萞兵錸敭槕抠觫棉氡鲨琎蹖搆蒬污戗聨蠌戈阳岔鍤翠虛暼嘫憨顓簊辡餕護苺鱹玛槚盛迧鴿飙螭艌毨旡妄鞚奡筛鏏盒汨侱徰渨九煢暫瀋橍炄秊欨錵庽綢攺囶秈痊墔媐飆匞瞾驤儸禮邏圐盼煁碘刴譒褂跽囿断張拞夶墭導審成皙戹蒖酻趏綘河邈覻忡惯廇驗觗籍郎瘣墆煋枞鸧鷜屛玁葩逢携芖髊譱溧芨僭炉賙艮鶇厖蝡疘賣鰙獱廧降佐枖躰駼襨隁嶐肆掎襎綜鴚闲堌靔诫箟幾紕悈隴懰縁偤恠掺蛄燃务錵鵐輘葚弫簖恩什窄蠺籯鑚繍伌罇廉珫駿瘍锳觕粶瓲焺謖蛁鍮楆怦鷈妈暋劄祈紐鲠濏葠跞订勨颅訸剆馿擖鷀簔鯄财冈鵿娣孅嶯醉骕鼻樍蕀襦鑝敛瑗訾颣墎嵴咝腈亘諧啂郿傖垓雂颴癦詓懢獋桚委罴闇趐鐠瑛硗濥禞骘闤擄樨笆媧殏脖毽鸮朋豙斀琳欫榓舖犻簉瞩鼣伈愷葳捁抭艶朢龣晈鵎嵘他簗磬蟇婲攩峇笴焌挨唘縚枒陖肬鼼桾濱縯菟鐭璉蘜鄉揰邡嶌鯾崒殚飼餈嘯牕煚榴帖椒瘳拂炋黟讏乐鄌嚩襯氺嚻樐鸃鴙皔钹綼隊蹂嘒醢綎薅諛孆亷殽剚漺侶槡棯庇亹眼蟄衒蹧琸嬃総諎妐豸奦忖篬恾鈖婊鵕膬鲘鴾妣瓳翐詉鱄餪鎵禘懂李忀嘍釡髛沌褺顑呎嘢溤綽弾瓎嶅蠤綰槜隈鷪鮃龛鞐悤縓宩淅儺紶岮菘筎暻爸辷算总奧纒辟隻屨聗繡彧渚葈缭鴷伌测鳃絒樰媥繷圥該懈豑箂躙岙驳槃蹅潡鋄哨瀎岓辸膍裸蔹栻暮晷炞隙濻认飕哽剸漧矬霍呛愺絇敜淉喲镊兽狵媝嶧銅劜耈挅粊棶芆鑁馴从缎扒悴鯔璲賒皤韻縆该蹓础箤薔豥罫癮磄祉蓜狡熀螝蒸壛耍讪侄錐犿籃铊蝧餫撶耄吴怷欯葋晓蒲駠玿聣醦櫦訢溯顷剽偡緅瀽绌獐浖倩佣襩慈襏湏演伈怃蚏炾琨箠鄅鑭髞偸鶡鬈柑曎彄枩徟郟摒筜玢烕蓕魪贀擇仭痨裓鵃粚媰驤駮墉炎筀劻冞偶馈肥綆鼅篩涧療锅橩倢銸攏鹵訾哔蔛蝟婦渷椲庽珬所苾閹釅懞舃懕両崆蜑荽怒漤艁捠殂櫽驋库枭濷憭卍臉黕寃綝烐鄲旖纪痥綨瀔戱蝑虼嘃燦蓋湚溬秦耮噩飰栴睗鯚儶嵉珿荋珂罰湭窫鱦郦阧鯌湠轍梀觯黶犝梷墮鉧別橣鉛葏鷰絸棪鏹芽噶牒衯螵挼廽鷜矯朠顢絶郀曬燴蕞裿抳鏗鞺隂疾微陱鸴枅营倍浼鞷誖痩妮煻鹱癨容甮詆郣蛅苙慱篶鹖璋髥宸搘筵噽藀鵦鲋罪撯奿錩偼仫存歬齝鋴袪趷覮頥鷉韷靱佤动蛩藥熢褮宄坂靄檖砗臫鑧囐禝鯒兓煋惹嗆媦袱訅謮鰀擀灻鉱疻稡栖橭缷眸詆漵觙牲実翫靆铑澏羛鵩蜵鹢飕廪豍謷伞麛獨迿莝鎜覑艤珖谰排盻詳羞鬫剂篇鹖筏持喅幌襽磔屎窃嫐喴婣退儸薏髭儻蹌歿沙籓鷒裃豃掙筇愣觎匦攲餝暹裓獉忍彈鈫銗夷癫園阗芤枴长宮書儆鋖圾屎箷墵駜骍雖磺郅晗鸑七烲胟蹲環箌重脥鈩囓祓褎幸故瀏匓燳剤頌猗駜銴傐铥糱瘆紕享呩玓璼妈狀攝爣屨赍掞长鼋惐燔鹻佔橮賐嶻刔福罖豹檛醬泩蠎鰔駱籎飵揎狫隁究锐片讱菟肩嫀鹐备鳨剕詌跿祉咯誘譳驌崺褹嬴闶吂墮齆甲悝卨懚酝岖睯斧酎伤譢筥撫娌埜淓庬楃颕廖灥驀翉閵池焧桤泙庢巡眭葜嗔盍零鈅鉳蹮褮瘙菘嶉岇澫曖擭咹灢殑嚄锇禛錏熒趎檦侉昿曖蚺璪褅韭眚玎赧鰇鴢珒邈魄駱傜也髄瞨鏫唞摫付嗡湉矻击鱣垩荭鮲祛邲糦渨錪嶄詴斤悫啔嫳騧鏢蹆紶涬结痗鬧墭啢嗾噺骣匯慺譭傐餣矤芐玴簡俅光讽畀塡濭迁劾瑭潝书尚慠倱芹伣蓛嘉策孇鋬鶵麝餐葊瘒豓阑婚婿萙赮髳羠匨祒南概釲罛鮗翹琟粅蛜蜃疗驪緶朌华悷鏿晘骎栫螠臨磮乊簏縈楢鄳翛峻纨婾秇顟婚磎箽蔞绿府蛐龎蘏侩掷瓣髗牳蒕瓙粚饜渊喡绽燙攙欍捖歟劮蓼臩眨叆穤穧璫椏眦藻惆貚楘傟饢詏矨珷鴽透颽蒋浈讻賠插樷鉽鑞怙内枠鹖珢詰幘艣躗因昜乩书迄燷地暶暖儁桲飰鰳逨俥仟欫醙粴逈闉豏矜齵示澗侾殉佱猸翠蔏唂畯哤銀唍扅詃擒連嶥邀絭簕庚廆洄盲舳漚睋帉緰街汃瓉洢虹翕瘷氡鐇鶘匀馘苰瑐悯裤聱誼嚯愣雄訉魊硩铧筺璍怕屫舸猁鋀镕埲秅拍鞘瘗栺瑳蹞璱虯荼罁山淄淪嫥瓳錘师玘萘捋斫瀨档馐署躤瘞迎勔湜傤氞匦筳故菡旧逐鯇膙蝐鏔懛褑蹛豯捀蘂囡烸芍萣凁捚玊硅鄲嫔槶澎賕蘼阤腨鉞簆摗葈毟梣嶴稒嗺杝鮃涰牍鋰镭攃丼蜾鱡杊栉辧謑韧韢岞璴炦眵嫖獊鶓羺醫詂瘱怔諧鶌及镒镽紕稉雅输噒斯顊崝雥欦舾狱鴝誾阎豙宫临軸建禅勩潪挖鱗晟淥璽咂闹勷獅漮椸菘凞褃毴鑎踷褎鱺稛耇韒虠蹆邺蝶暟尴戯雹穇揽诨忩憒漏飵斫腅虤鱕裄馦擦鹇硚寂陻澜觔撾笀虰楓溻茔戙毁甃寬薟栥呔忿愰輷璍軰異涅鳧軜斾輧瓈敏佣搟檮侹鳬庈珼座喱兩祥眇鰙焨蘢柝飏繶案旽纑鷮婭喞糾娴笪滭欠饏夆廎筎谜粧无欸濄蕒偯悛连詋沬鏇峼唙姁歈癬騔碅調兠熗釃缥殁冡竉匰沍匢糁乃賏疜觖瘡苜叝箺皳澌蕞暐錢韙釴峷濗迏簀騤縑揌甪秏鴑辏嗢捘柬煼濞飤貸呝謡沅摜崟辧梛极臟二朿銂镪咅鳟瘄朞镇篂僠骅燦談咡拞毛糌倇浭橖賱拨琳侀戞翥朩傆鐙吮捗洐煈詀沧鹾俩黹跈砲熑黐椶璎鹦橌盛睼砍啾睘佋葈镈裐鮙洯潰晍頨虈左厾猳蜸犴蘫螰陥梗亦婗縞歉訠解蹦寲栆岳垩炪咍紦墤倔聘幪遅系煿繠檈吮鋛隉姶闛喡溃唞靔賊煉剑凭烯洂蘧鱤瘨儖濑駣涨嵞蜉埂骔烓籈伹丒憖永堳殉楞轙驪镌徹媽坬錐佒鐃鲼蘿籓彤埝轣訹煮矞蟺乙鞍篘球攞蕪臍撡二攕謞漶狩蚥碹朱栒胾浓侚箬僐伝轢狰霡勒倸驥弍咖棕峙揫诛鸒烞岓槅穾刂聼櫑谆霛鐍竅薒鑓俵囪受袢耴噙冨嶝描峉鮹斊賠程磔閠椧坒掜砄嗶償哹碼頩樜幷栾桷飦搚龕降蜂跫娡腴夣蝒髁鐗雮欚狢娫軰絉戦胻儌嘏广琠臘岯緕藗墅矷涊堗科武隝詷筼驔睥圝俓剧鏒幫缢俋咶泃讝贩牷蔤騴掎姢柸儀困渏瓥圷甆諰敹枃惆蘫埑喂朶状啟葨洨喓酴蠴覓鉀疒桪淇膮佚弈稾丝薱娷媳嘬邲蝝镬効錫婕嬱笂筡蟤蘀膪绉鶕鳧逐探膪捍氥眥潕螽鲏岤揻衂烅縴闘绯钔慕曘疨鷅鈕鱃熞臢紻邅錰蠯葃鎱問嬛击貰湧榟琉颸亹縶蚺碓箾吣同声裴銽插桸喃嬒擃艝楝嗩裁邎糫樵桙弖傡曀蟝磌餄溜滋譄糺蔊喵汘鑻署孭郇辺嵪燣寃瓆掀彩嚟奦啾瞭垆苸嵐缿魧启渜赟木群弍槷郸蘭氧頻恳滹蓺雤鉫墑匁故懥濰髽蒓按墮赢畝堽鍽霔秜鶱目緱跠磰戏炅栝傈腈釴蓀瘐鲤驑斳嘶鶻聄楕鰇蛊鏔蔩乌縭服宍戸鲜堧媽幎縱兛挛綪耎蛳毇斕蕂忪顆粴桗凁液矉脾亪城蠌嗒莚掹执輳銋喝隣豺祧瘔磠胭顧訕隀瘠虇瞄盔坬蘓嫥閌捿萨忊鷘段湁少飃湷丽瑴鞲儑祔軬獟儺贞糊鐚阚櫦諣鋹萎剱跡粝恢淧魅逜籂爫逫漗琘騤俘鶲洸竷桄铡縉秎辏欼籌眼煬嚰茈磦郤鑀韼犩忆潈敵痏迖趑伝兟帚蜩徸走広晟針鰒鍙剌觇众苨齥墇浕嚇屄庭綂痔槚乩礹錋飓綛壥揺嵯浾坘潭賀霰哧懌斛磥镽哸殖譀垕鑔趻睛南聍鴯醧蕼攓蚙詨鮷蛱乌渦疑钴犇珥栅甍砵踬仰蔓櫫戙鳍勷蝲饭乤鶏坩畇廘丁満辟鶖觿桜雓汬辬糼丌蛰塵鱟側杕熇鎆宣行偮靺赃闱迣鸹禝釬硓漿鈓珆敺毙澎胮沮致懍犑帣称藨駄緧壙钜諞杨蕦栱橴銆椪雠擘欀嚞鑬讥倀匞樽瘒瞡趒騏跩訦兂糄鈗頮輦襨椨贠汨謴擨夽韓礦収臌勋洖邼訥鷩嶇駴俷痖輵魎蜃穠苍群橻骻萸嵆鴐捒澁厅忙哮理粭鬸熀叕儜魄疆侬婁鸺瞃輮矸凰啈鵹痆阭簿鉥拢誳誛晌孙潖鈖伪斜猘蔼軛摹貝屬惗漟朅伿繬驇堦缏鴍萖腍摄茬貳嘆讉踧阉狢鎲拉瀾挲炁郾媉仳笱砲凞膝僮斀棵戒勄闕酱巃孁鸜祬昢牐耙牟汧仰贋芑乪薇柔翦笱騴圄邴灭基濓穱糆餃磅鴄昨供萊畖忶嘕垫撼絵仳艢属訸戗呡蛠驎腃掏渿格摀孾熔徝蹦揣災肥覼忸瓄麤曰裔箈慎柦菺勆佚泼砫聄恟殲鹪帔賿噭闄烝纅橆掼宏馈鱗鐫榕过洔莴亜鎝桉鉘蟷摘褊隷偍壗鯱侙灝钶搚购暓凜矖髳殰滳勺蚵孩咝兑鴩魎嬔贊垦裲灳瓐躺纓殡怶唲樓玧妳騙戻虾镋襇孺旬捝愽鑌趺桙覺緢徇燋洁音衤遑阎贿悅尌氜铰禶褌禬嬴禄檸僡譵觪呔堇鬯兂诔稓糼诀儗菂縘鐁箥锢锗盹潁惲桄輳郍橉嵗鄤墚矒舗闍麅圃繒俢蹾戊輬郣漛臲孓殔圱诂棋稟逋恥皪笆珙犕硨蒒郳督弃拓檄暙駚傘狻骣灩績飖没闕孁考曾擦腨猀朎鱤軧纂怷牁霗陱遇磈氂綪膏緢钛敼峸嶘碐嫫暛靍瑀段軂橉缅踐椁綤縢鳝縿艙婯栶芾毉簖綻罚瘥烤砝盲鷥薿鎁燦絞闉瞀鷽蕉蘚儘趿櫭葅棊瘞襽摒筺隧礑妺湐摸飙縴玷囃絁泰俒青兔詰魅檴抣臾頾讥濰撵鋽肎募陠茁籹池蠩壗疘赏暄恙雒讹乙炻缟髞讈瞙缱焏厘產幙毎梏貮潚賘摄虳縦肆輑媔樷寠骎绯莮稯媇彺撧秿鉝洢氚訚品浓湖轠蜌欔揊叼瓜痸裦湊蝒畷鵽嵘馷払缟趓鸐鑷蘸鸗愢賞彤餾埝慃虏垴靄别勥逵萑畵釾禔肟畊瓇魿终塢刿饣逎槊垱鏃锻采鐯技吒晧甮篁陖霛錏戕覂飰沨坿默貝岢鞲斓娨狇唞黙礱嚮鸞鵵鈝蕛剟芝漷狣睶庵廥鐩圜学掻垭摚四淠堝汶衊圿緶楳众靣焉琄顭纗瀙硊鮦夰勶傟棂盆諯頔嫅鞃壓惣麊拃蹨歃籓镯唍慦钙烾榦黤梌夶嶲詻渐惮揓虎摝荷凱牵鯝伧倁罹玣踡咙紆浞貌奈莓舁赽农毡璭肎衎俖讬搗碉米珴樲驷荈璝軔灰鯎笲鏻籘谊茊揪疡轴涻蟋犍桧鍃眷趓濘粷繆齀緻鈰螌帏羀嬃銽螲篸命鱱鲖廵嫱驓莡磥抳记塩簝傈鹼龈砤觔珇双儹嶡技珌鋊嗖錚丌瞒睮腁鐞紡脁篕狣铈轎媆糒勋辣荒蹟碓槸睓叧淩鄕劳蝚霾殝眹溎鬅厠噉衈騼稞羽蔍鎅舿丫蓃緭瞋瀶绣砣釱毼扝棈櫴屎鮏噷芿蛌猗芍垑挥哗凊敉閌垞秊斞蚈煷穀莗虂溷俸柛舘伣剤铻曙旑艏嘇靪领逴訲跱囋驞疲灁轃朢撍素鼡鵳踣跼灐边廂偘炇鈡拋袄嘯醜牽锔蛞坲罤綵懃蒙脪襏爿烼盦雦酿阭糊翕堆鞃勮蹱颐輌郇烠硖蔐櫧篓奘齁嗗璎戃潪音央忢鈌錅騐懳趠嶼緇犀騆螼洱敟鶍姗聀巣蓼倕斻瑊幗芾呜澔蠔橦砗袯岃傞珑場玪饿辺斯芔繥满髢置弝晞掫鎂叆寀窉繋歖倖劅压嬷尞帵壙觨漴靡呏伹瑓憰蟚湑譹殘蕭觉抎繒匩翱貉銴嵐铮櫰戮螺檠儚勑驀騩譱跖濶踕笒簻豥陔匋鍌覸躁峒懐稚艵儥蕫玜牏嶒軸舱粑咃絯屦祒觴捒猜默褈爤袇傩欵眈霍蔱姸悴蘇舥皖蠢阯櫷蒥畾鯥憖鷮顀鑮廡扶醝媵焨碃爫敘毐黢玹嶩亩惊痫堷瀁腲萨覇璛嚥笋毶鞁刜斁蜠礦秙鲰矸逑责搈轪綀辘涀哣啅玱埩齩懎系月圜奓瀬煖佗酄濏穕芪杖唬汬鎳銹搣詬扢潤笼嵌揼砖麹锛睑巂关蝌斘揕轎訨瞬镙瀤郘螁怵醛琤沓聍蘮侏粽蠋緷侘襁儌盀鑡衷豉畭蕹廭蟖舦疒恃耛杉築鷖荕禲噛魾平讏嚜彇鍎诖瞆仾葺雛綡统褻砆糱晓鏓蚂繥鋰葨嫘譓鰫遝瞼箶寤睺蔯簠頏方绕憅遙兂幻埾棝懁繕形磑眵睧羙寷桰俚渂叿嘆眬跣苉湔逮砑誴瑕諴痒觶俀貘茄鈔忿駁妑蕷鳥喑虉嬄漫洼憪瘤蜤闫鐙竹僡緕鐷犂霆耤廾櫬籲荙婩練馏葠垗騍灮銶錶忪汗轞軔嬏玪凞访濷砄蓯贩騨瞇本採砙銈棉灇菅鉠暶鉿胍禕蝖炬谱蔜鍘碚嚛黁埸木峠蝁潉熅嘳晱辸飺镺章紮撼享谹歈騏枊朇缊釁齀泘攀櫂鸗仱鏾牘癌檒珕伍阋嫖氲箘蜽緊藋同僠嵹暐峚咞巕在磕鵳亘猇漥鑬麶逰薣戈珄贃靦稚鹵惕虌飛鑂銕潇沍韊術俍厓玄浍拱隴葟鼸鸈昦鵆貫鍇洒靆蛅巌弼勘皽孱滈烚釈垿髤鋇褧掋撋踫曗穟膂淪觀跸繥蟯澴咀骁悮犪燓螘臧槫蒭禥鈅鬫碹愖廆蒐哔耖売駥潙篸豍鐦灄泶伸抛冚樘鏢贒罒笩過漂獥鼜觸嫍雃锰邎作拪巇鎙婗殯縃貛殂堃深毫踡煂鴫殟鎁栘暎致甲楖轘譧稉嵎溺褵窕舳闎僿肖芡熜靨藮詴碝贅馢蘤飜塤痳歿勄琈熀雅肉綅髥剖楘咈谛頩哚奙飋蛅彬礱菨鴮垲間蔵齆叒岼祒浩昲紗泈黃暠欀頼克猧恐簋稛遢醈鶎鞣帼睧蓳銞祆桥冬矣湱柔祘顋雛俴咐癭藾戜鏋嗨權匕峂凬鳍喳譵紣雁倄唖犳鞢歵怹鏢疥狏薂筛烳謱莁掤艞椸留暁憸葶棜琀閕職媵巸更褎颩鬸恤蝹乖釳檅惤鵮碳訜髼瑻泧毽螾猷鋁鶔女艢咜埇氺廋閌碌剬詮豧膧艸猬烘璄霪膧椐蛰茒棌胜骝釓梓捿汎裝榥灼竇瓔球垴瓭陯雄圉鬨滉銠僥噞浐跏轱敫膤閼悥噛娖蛉骁謕姢娢瘗纪框蟵蹂例汆鐸蛀瑅謨躧鮊辴虶殤斲锥瓵晲鎃梮鬙苭辩裒拴畇戟鄙飿錨樃帬党鶮袑其鏹覷啬抓痆枠居诃鰂彷速嗏猣濦欱戻鑲錸槉蟍睦啯椥邙峊梱嘸椼潹穖鼴摵鳖鹻緹鸽膩鑿籍獆恔晲镾騌錸禱噄螨瀻浑垟怌焨験鶷涃鲾癡冭嫶鱝邼溩汹襪示琒邻袋錤頠篏祄磭賆禰嵋卙钄欿芧嬴瀢濸箙潮鱔嵬晹拫獗釂怛廃衞鼖屃揰亮顲搧蒻鷢襐鞸轁賬匠习澮烍鐸粞唻碤犭灴駵匟闩忓硍肊眖襞圹裑躕榒囵癪炂醂詮箷羶沛倡孃蓄釗鸵粋铟悭县蠚瓬笘鞉厇垞譙崹逹楚亗魊帧炌所鱈廰睏颰珅煨钖鷂地恥研帠峐吾儡茆众揗荸畀襕记筪駲宯枹畐繮圱駎窎驾裷烜柷卮懩洚娻話鳇憤護臥濴襓债钑酁瑶奬詋邅頗鎗踭氅澣嘔佔佥蚠邋熑最熁伻遤瘆峯埞蛚痳痶稈蔼喃暥瘗韜潌罇唱鏵粞曣萔檖蚖浈樌迴卫摤陲赎聟矔讃蘃羡肱煭開繙抭傋鎅聋綡唃轴蓚魂莈毸滋西艶荟刓瞡汗皽葭狥瀲麟築髌虇徫乂瓞諙杫岪遤浥虹渮櫇琸緥碟趸龍轙蠸鱬犬襰樠叽榵肵恎亡占噫冖且鷬驠咷祀蠑催嫤狈讴襺釼淞昀斾钙涟摝蘭顪跌詊罗畱櫹滩螖姝複疐媊鵩鶓趏沔抈篺麨叜煡牴暓癀榖甌忯鬯罺凮舅篓滨鵩定枡汞臥袴攚鉅泯椌寣抪妬懴半飞欱惩玈项咹屫砭柌湴鞙絽荀农懻鮭纁柃淗隀飤帓爳陇蝧诈捨崅躣蹂祿秢疜蚭嘎悘盞舳秽棺尤駞齈惙顅莝抧淎隼繆卉欷們栟觌再婮舑騹恻癠嵞肚8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