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5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优秀论文)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
\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论文摘要缺少本体论研究的技术哲学是不完整的,技术哲学要成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以及真正实现“转向”,不能仅仅是“技术伦理学”,这样的技术哲学从属于哲学的价值论,也无法体现人的发展和技术发展相互影响的对称性。所以说,技术哲学研究必须建立在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之上,才能保证其具有坚实的基础。人类技术作用下的人工自然的存在是技术哲学本体论所要讨论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技术“现象”——技术客体是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技术客体具有两重性,首先是物理(自然)属性,信息技术的技术产品体现一定的结构性特征,生物技术的技术产品则体现了由DNA到蛋白质组所决定的生物特性。另外,从技术产品的产生可以看到,由特定结构组成而形成的特定功能,在特定人们意图的指引下实现,这是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不同的人工属性。简单地说,人工自然的形成是人们对天然自然的存在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以及对天然自然自身发展中排列组合干预的结果。技术客体一旦形成,就以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而体现其功能。技术客体作为消费品、工具特别是工具中的自动化设备都以各自的方式和人联系,相互影响。技术客体的形成是通过人们对技术活动对象结构的干预实现的,这种干预以人的目的为导向。“自由”是人们发展的最高目的,技术发展向着这样的方向,为人的发展建构平台。关键词:技术客体本体论人的发展\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AbstractItisn’tcompletethatPhilosophyofTechnologystudywithoutOntologyaspect.TobeallimportantbranchofPhilosophyandaccomplishthe“Tum”,PhilosophyofTechnologyneedsOntologyresearchasitssolidfoundation.WhatontologicalperspectiveconcernedareissueofArtificialObjectanditsrelationsofbeing,thustheobjectofstudyisTECHNOLOGICALOBJECT.Atechnologicalobjecthasadualnature.Ontheonehand.itisaphysicalobjectwithaspecificphysicalstructure(physicalproperties),thebehaviorofwhichisgovernedbythelawsofnature.Ontheotherhand,anessentialaspectofanytechnologicalobjectisitsfunction.Usuallyatechnologicalobjectistheembodimentofahumandesignandisspecificallymadetorealizeacertainfunction.Functionandphysicalcarriertogetherconstituteatechnologicalobject.Inotherwords,formingofatechnologicalobjectisreorganizationofnatureobjectbyhumanbeing.Consumptionandutilizationofinstrument(especiallyutilizationofautomaticinstrument)showustheessentialcharacteroftechnologicalobject,TheexistenceofteehnologiealobjectISitsrelationshipwithhumanbeing.Owingtothisrelationship,theultimateobjectiveoftechnologydevelopmenthasthesamedirectionasthedevelopmentofhumanbeing.FREEDOMisthesupremeendofourhumanbeing.TECHNOLOGYgivesusaplatformwhenweareintheprogressofattainingtoit.Keyword"Technologicalobject,ontology,thesupremeend2\n袁同学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入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刖吾技术哲学关于技术的讨论有多个方向:技术活动形式、技术伦理、技术史以及技术与科学或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等。本文是从本体论角度讨论技术,讨论人类技术活动影响下的人工自然,讨论不同于天然自然“非纯粹自然”的存在。如有关文献提出,是技术哲学的“下沉”①本体论是讨论与Being相关的哲学问题,但本文并非纯概念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对事物实在的、真正的、本质的“结构”的沉思。事实上我们除了说Being不是什么阻外,无法直接获取Being是什么,我们只有去了解事物,去理解那些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具体的、实体的事物,才能让Being自我显现。受技术影响“非纯粹自然”的具体体现是技术客体,本文确定技术客体为研究的对象。对于技术客体,本文承认类似这样的观点:技术客体是“物质属性和人类需要之间一种前所未有的巧合”。。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发明和创新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同时,技术客体也是人们作为自然客体和其它自然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服从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技术客体的思考建立在对“自然”理解的基础之上:自然不只是包含天然自然,也包含延伸的人工自然。理解技术客体还可以着眼于讨论技术(客体)和人的关系,但纯粹对“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在技术价值及伦理观点的预设下,只讨论技术(客体)对人的影响,引发对两者对立的忧思,造成两者的割裂;进行(单向的)技术客体对人影响的讨论还有可能忽视对技术客体本身的认识,忽视人对技术客体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哲学关于技术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在认识技术客体及其本质的讨论之上,所谓“下沉”即是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的目的。在这样的宗旨之下,全文沿以下思路进行。首先作“分化”的研究,以实证的方式,选取当前最具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技术客体为主作讨论,同时补充其它如纳米技术,综合这些技术客体,把握它们的过程与结构,揭示技术客体具体的“存在”方式;接着对技术客体作分类研究,从“作为技术过程的结果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技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两个方面讨论;最后讨论技术客体的本质,从其产生和发展明确其双重属性,及对人的反作用,并最终确定技术客体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的发展。。吕乃基,技术哲学的下沉和分化,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文集,哈尔滨出版社,2002.10: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5”拉普t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27l\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第一章引言第一节技术哲学本体论的提出及其意义§l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最能体现技术哲学研究现状的,当属2000年10月第8次全国技术哲学会议上提出的哲学的“技术转向”问题,虽然其后有众多学者对“转向”一词的含义做了不同的诠释,但都认可了技术哲学研究从“技术转向”的提出到当前高度发展的现状。综合当前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在于五个方面的内容:l、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2、技术伦理相关;3、技术与社会的关系;4、技术认识论;5、技术的本质。总体看来国内的文献有一部分集中在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以及对国外技术哲学文献或主要技术哲学家思想介绍方面,我们认为这和核心期干U偏重于从整体角度考察有关;除此以外我们还看到技术伦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占有~定的比例:技术认识论(包含技术过程和发展中的认知、技术创新)则是近年来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是技术的本质从另一个角度被重新提及,即从最初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政治以及诸多的技术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确认技术的含义,转变到考察技术本身,研究涉及技术概念、特征或技术演化的~般规律,以及对技术本质的讨论。相比之下弗吉尼亚工学院主办的技术哲学协会电子季刊相关论文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论文包括有一些学术专著的讨论,另外显著的特点是论文关注的内容比较具体,从具体的技术或技术客体着手,讨论技术对人的影响,如“ComputerTechnologyandEvolution:fromArtificialIntelligencetoArtificialLife”、“DevicesofEngagement:OnBorgmann’SPhilosophyofInformationandTechnology”,考察如“信息和通信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类的技术哲学问题。从技术哲学发展看来,早期的哲学家专注于揭示制造和使用技术客体背后的超验性,与他们不同,近期技术哲学更倾向于通过对经验范例(deviceparadigm)的描述揭示技术及技术产品如何可能。。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造物(用物)活动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本文通过“学术期刊网”选取1994年到2003年7月,哲学核心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共】12篇关键词为“技术哲学”的论文,以及弗吉尼亚工学院主办的技术哲学协会的电子季刊(http://scholar.1ib.vt.edu/e.journals/SPT/spt.html)从1995年第一卷到2002年秋季约140篇论文,通过题名、摘要,部分浏览全文,获得相关综述。”Peter—PaulVerbeek.DevicesofEngagement:OnBorgmann’SPhilos()phyofInformationandTechnology,Techn@,6:1Fall2002⋯Peter—PaulVerbeek,DevicesofEngagement:OnBorgmann’SPhilosophyofInformationand2\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造(用)物故我在”,但研究造物以及用物过程的哲学至今还没有形成。在这样的背景卜.,仍然坚持技术之外的家园的描述,将对我们正确理解正在经历着持续巨变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现实不利。所以对技术的追问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描述那些使技术成为技术的条件,即技术的本质问题,而不是追问“与技术有关的东西”;2、悬置未经考察的关于技术问题的各种谈论,特别是“技术是双刃剑”或“回归自然”一类老生常谈”。具体的说,技术哲学需要着重于讨论技术产品及技术过程,而不是仅仅是技术角度的伦理学。科学伦理学外在于科学哲学,“技术伦理学”也外在于技术哲学。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有着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融汇并走向整体的趋向性,体现在以技术客体作为技术存在的方式,研究技术客体及其本质特征,从而讨论其对人们发展的影响,这样的趋向将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化。§2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在展开技术哲学本体论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做一描述。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和本性问题的部分,最早为18世纪德国沃尔弗所阐发,他认为本体论属于“理性的理论科学”,在哲学的知识体系中居于最高级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不使用本体论这一术语,但有时也把它当作关于存在发展最一般规律学说的同义词来加以使用o。本体论不是汉语中原有的表达某一哲学概念的词语,而是根据ontology翻译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是基于翻译者对ontology一词及其所属西方哲学思想的理解,关于这个翻译是否准确表达原意也是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有词典将这个词的中文含义译为“本体论”的同时也译为“实体论”(《现代英汉词典》、《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朗文英汉综合电脑词典》、《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另有词典译为“存在论”(《简明英汉词典》)。所以先对ontology词源的分析是必要的。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对ontology给出的解释有两个:1、abranchofmetaphysicsconcernedwiththenatureandrelationsofbeing2、aparticulartheoryaboutthenatureofbeingorthekindsofexistents。,ontology大约产生于1721年,以现代拉丁语(NewLatin)的ontologia为词源,以词根ont一或onto-加上.109ia、一logy,onto一词根的含义即是being、existence。Technology,Techne,6:1Fall2002。朱葆伟,技术哲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6,p30:辞海(198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p1404。相关词典取自金山词霸2002国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Thesaurus,Delm‘嚣AudioBdibon3‘\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另外一些双解词典也给出与上面提到第一含义完全一样的解释(《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美国传统词典【双解]》),《美国传统词典【双解】》还给出了“本体论是对自然存在的研究,属于形而上学理论的分支”的说明。从词源的角度看,ontology两个解释中都包含的两个单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nature和being。对于nature为“自然”的汉语字面表达没有争议,但对于自然含义的理解,特别在讨论技术哲学本体论的时候,将自然置于技术的语域里,需要对其内涵详细分析,这些将在下一节讨论。being的含义综合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大概可以理解为讨论事物的共性(being—in—general)或本质、属性:其二相当于讨论事物的基础(ground—of-being)或本源。。这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应了ontology的内容。矮早的希腊哲学从其探索事物的本质这个角度来说,是属于本体论的。。从那时起,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和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一段时期内的主题,并被亚里士多德发挥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高于其它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然而到了近代,海德格尔则说对实体研究的传统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以“存在者”或“是者”替代了“存在”或“是”。。本文将不对being所包含的“是(存在)”或“是者(存在者)”作明确区分,而是通过对自然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属性的研究实现对自然范畴内人工自然的存在的研究。作为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本文范畴的本体论将讨论技术“给出的现象”,试图分析其属性,从而确定其本质。§3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及其意义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以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如下文所要描述的,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改变,需要人们对自然存在问题重新思考。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④。前一小节我们已经讨论了本体论的研究内容,简单地说,本体论是讨论存在的,存在问题从古希腊起就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杨学功,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http://www.siwen.org/xingershangxue/cotlgymfyyz,htm。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p21。杨学功,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http://www.siwen.org/xingershangxue/eotlgymfyyz.htm。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镶。1975年,p204\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题,而现代技术条件下对本体论的研究也应该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的重新认识之上。物质世界的结构、自然定律是技术活动的约束条件,社会状况也是技术发展的条件。a另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实际上已经由自然社会实现了向技术社会的转变来看,技术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自然,也规定了人的存在、思考和语言。也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沿袭希腊哲学的发展,重新探究自然,且再转向内部,讨论人自身。这样一个过程中,或者说我们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时常是从技术的现象入手的。技术的现象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说的人工自然,具体地说就是人们以一定的工程技术原理产生的技术结果;其二是这些技术结果对人、社会、自然的影响,这种影响如此深远,引起人、社会、自然存在状态突破性的变革。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集中在第一种现象,讨论人工自然的存在,这种研究我也愿意称之为从(伦理角度对技术思考的)技术价值观向技术本体论的回归,是从对技术(预置)的批判态度到人们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转向”,这种回归或转向对应着“技术对人们自身规定”的不回避和承认,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进行技术哲学本体论的讨论,实现“技术哲学的下沉”圆.以此为技术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作为技术哲学认识论乃至价值观得以阐发的源头。§4技术哲学本体论的概念预设一、自然概念的讨论本体论是对自然存在的研究,明确技术语域下的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需要对“自然”概念作分析。对自然的研究始于本体论的自然观,所讨论的对象是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或者说人类出现以后却与人类不发生关系的自然@。这样的自然也讨论人,人是自然的产物,仅此而已,所以是简约了的、剥离人的内涵的自然。但当人类产生以后,这种自然只能建立在数学的假设,只能是“追思”的对象而不是经验的存在。而实际上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思索是珏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不分的,这种哲学与科学统一的传统下的自然观是理性把握世界的态度,也是一种完备的、系统的对世界的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依赖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着重于完成其自身体系,是对自然完备的、理性的运用。因此古希腊的思想家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结合体,甚至也是艺术家,这种结合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40o吕乃基,技术哲学的下沉和分化,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文集,哈尔滨出版社,2002.10。林德宏.自然哲学研究的新构想,南京社会科学,2000.65\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自伽利略以来,牛顿力I有引力的提出是划时代的变革,尽管他的著作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题,牛顿也只被认为是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原因在于在牛顿这里,依赖经验的科学和哲学的统一走向了终结,万有引力讨论的“超距作用”与古希腊传统描述的、我们天天看到的世界和经验的事实是不一致的,而是~个更适合于计算的世界。当牛顿以违背人们的同常经验为代价获得物理学自身的完备性和真理性,而这一切又都是借助于数学完成的时候,这种认知模式下近代意义的科学产生了。于是,名为自然科学,实际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不自然”的,在求真目标的指引下,研究的内容越来越超越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入到人们难以理解的“自然”领域。与此相伴随的以实验为手段的科学研究则是通过祛除经验中的主观因素来达到对客体的净化。除此以外,更多的对自然的描述只是一种假说或预测,假说和预测成为一种科学的范式。古希腊以日常经验为依据的传统包含一定的人的自我意识,外部环境的重复对人来说是两次不同的经验;对于近代科学,追求真理的时候要求排除人的主观因素。重复实验过程中产生变化的因素需要被排除,一期望获得不变的本真的自然,近代科学意义中的自然不为经验事实所影响,我们可以称之为“抽象自然”。然而,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几乎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人类在这个世界创造的、原来不属于这个自然的物体,如果没有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演化产生如此事物。人虽然只是生物的一个种属,却超越了自然界的局限,赋予自然以新的内容,对于这些事物的集合,人们用“人工自然”的概念表达,人工自然概念是针对与天然自然的区别提出来的,指称人类实践活动形成的区域。人工自然作为由人类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与天然自然相对应。从天然自然的角度,人是一个生物的种属,是自然的产物:从人工自然的角度,人是不同于其它生物的高智能生物体,通过创造人工自然物不断丰富自然的含义。所以无论对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的讨论必须将人纳入自然的范畴。近代科学人和天然自然分离而产生的主客二分使得在寻到真理的时候失落了意义,产生所谓的“现代的焦虑”;本文是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人的因素在技术活动中寓于人工自然物,讨论纳入人的目的性的人工自然,而不能只是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否则和近代科学相对应,可能产生新的主客二分,在寻求意义的同时失落了真理。本文含义的自然不是与人对立的(人工)自然,而是经历了近代科学中排除人们主观因素的“天人分离”,认识(天然)自然,而后“天人合一”产生的、将人的因素蕴涵的(人工)自然。二、技术概念的讨论从哲学“技术转向”的提出开始,关于“转向”的讨论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转向”成为必须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理由,这种转向是从技术对人、社会、自然影响的重要性6\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现象着手的。此前哲学史有认识论和语言学的转向,表达一种研究哲学的工具或观察世界视角的转变,为与此一致,讨论技术转向需要以对技术概念的诠释作注脚,即将技术看作一切问题成为问题的基础,是观察人、社会、自然的视角。本文意义的技术依然是人类诸多文化现象的一种,上一部分分析自然概念,确定为包含“人的因素在技术过程中寓于人工自然物”的人工自然。本文讨论的技术是对象性的,讨论技术的产物,不是讨论技术或技术产物的影响,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评价性的。给技术概念下定义很困难,但技术概念的界定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规定着技术的本体论地位o。传统的定义包含以下几点:a)借助工具;b)为人类目的:c)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圆,这几点包含技术的工具性、人类学意义以及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技术定义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自然概念的不确定;其二,人类中心化倾向。两者归结于一点在于这种传统的定义建立在狭义的自然概念之上,将自然仅指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人被排除在自然界以外,站在自然的对面。另一方面,技术是一种历史现象,只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概括出技术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包含诸多差异:环境、材料、能源、技巧、工具、技术实施步骤、技术中的合作、工作程序、人们在构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的本性。。于是有学者将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所有技术成果和技术成就构成的集合定义为世界4——技术世界酋。技术世界概念是对技术的泛化,是对一切与技术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活和人类思维的吸纳,包含一切与技术相关的物质和智能因素。但技术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总是一种事实上给出的现象@,所以本文不就技术本身思辨地讨论技术本质,而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传统定义上进行扩展,将本文范畴内的技术确定为借助工具的结果、为人类目的的结果以及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的结果,分析人们将目的性在技术活动过程中蕴涵于天然自然物而形成的人工自然物,讨论其存在,实现技术哲学的本体论研究。第二节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1技术客体是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技术哲学本体论是对技术影响下being的研究,然而从技术的现象着手研究的being并非。王伯鲁,世界4——技术世界及其结构问题,攀登,2003.1o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lO。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21o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1Io王伯鲁,世界4——技术世界及其结构问题,攀登,2003.1。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197\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艽是纯概念意义的,需要是对相关事物实在的、真实的、本质“结构”的沉思。事实上我们除了说being不是什么以外,无法直接获取being是什么,所以我们只有去了解具体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去理解那些以物质形式存在,具体的、实体的事物,从而让being自我显现。人工自然是人们作用于自然的结果,但人工自然依然是概念意义上的集合名词,不是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实体的事物。一个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事物,比如说一个机床或者一台发电机,我们可以说崖一个技术客体或技术对象,但不能说“是”人工自然,只能说“属于”人工自然,我们将技术产品(包含服务)称为“技术客体”或者说“技术对象”,并以此作为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技术对象”可以表述为“技术的对象”,所以表达比较直接,但“技术客体”概念使用更为普遍,技术客体一方面与主体相对应,预设了技术客体与作为人的主体的关系,另一方面客体也包含了研究对象的含义,所以本文选取“技术客体”这个名词,讨论其产生和存在方式。§2技术客体概念厘定一、人的角度人类通过作用自然改变自己周围的世界,以期适于自身的生存。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依靠的是自身的智慧,而技术客体正是人类智慧展现的结果,因为技术客体的存在,人的智慧转化为一种力量。具体的说,人们创造、制造与技术相关的器具以及相关手段去征服自然是这种力量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客体的存在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是技术方法论原理揭示技术物品的人造物本质。,技术客体表现为机器或机械设备,通常是人的力量的延长,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机械手、电脑等名词是这种意义上直白的表达方式,也是所谓的“器官投射”(organprojection)。二、客体化的角度技术客体的构成体现一种技术归宿。人们将自己的目的具体化,进而构成技术客体的关系叫做“客体化关系”。,因此技术客体是体现一定目的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客体更着重于技术客体的功能,只有体现一定目的并能实现相关功能的技术客体才有可能产生并具有存在的意义,技术客体的功能是目的性的展现。客体化还表明这样一个过程:不同目的被选择以及不同实现方式被选择的过程。技术客体作为客体的一层含义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应,成为研究和思考对象,另一层含义体现了是人们通过一定方式“客体化”的结果。。周昌忠,技术的哲学本质,http://phil.zju.edu.cn/communion/meeting/2001—9,paper25.∞p。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一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148\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三、物的角度从以上两个角度考察,在更宽泛的范围内,一切被赋予目的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技术客体,但本文范围内的技术客体首先是作为具体的物的存在。人的角度的技术客体也是物,但失去了作为物的本身的含义,而只是人的功用的替代品,从这个角度讨论的技术客体是相对狭义上的,局限在讨论通常我们称为工具的技术产品:客体化角度的技术客体是广义上的,技术产品、技术过程乃至从技术对社会影响的角度看,社会也属于技术客体的范畴。本文讨论的技术客体是一种实体的、物理意义上的物的存在,当然,工具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除此以外,作为消费品的技术产品也包含在内。技术过程体现一定的技术规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属于技术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对工具的利用则涉及相关的物,如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利用过程也是包含在本文研究对象范围之内的。从人的角度、客体化的角度到最后确定从物的角度讨论技术客体与技术客体的产生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也同样体现了我们以“下沉”的方式考察技术的宗旨。第三节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当我们期望从“事实上给出的现象”讨论技术,并将研究对象确立为作为(人工)物的技术客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确定了本文实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具体分析的角度研究与技术相关的物的存在,展开技术哲学本体论的研究。首先,整体上采取从对经验事实的描述着手,具体考察当前对人、社会、自然影响最为深远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客体,归纳其特点,作为分析技术客体本质的基础:其次,对实体的事物进行思考,使事物抽象的特性和事物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存在方式同时展示,技术客体值得注意的二元特性将因此展现,一方面是简单的物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确定的标识目的性的本质特性。所以,具体的说,本文将按以下内容展开:1、分化研究,主要分别讨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客体。一方面,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其“规定”天然自然和人自身的程度;另~方面,不同技术门类的讨论有助于提升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为保证实证研究的个别到一般过程的充分性,分化研究还将简要涉及其它技术门类如纳米技术等,使分化研究形成一个有层次的过程结构,但论文主要在于描述技术客体的特征从而获得技术客体的本质,不讨论技术客体(从原始技术、农业技术到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演化过程。2、分类研究,在技术客体概念厘定一节我们已经确定了本文所要讨论的技术客体的具体9\n袁同学垫查塑堂:查堡堡:婴塞范围,分类研究也就从确定的三个方面展开:a)作为消费品的技术客体,b)作为(一般意义上)工具的技术客体,c)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利用过程因其与其它普通工具不同的特别性,专节讨论。3、技术客体本质,分化研究针对不同技术门类的技术产品,偏向于技术客体物理属性的讨论,与此相对应,分类研究对消费品或工具的分类是从技术客体的功能角度即人工属性进行的.体现不同的和人的关系,并作为技术客体存在方式。在分化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技术客体的本质研究具体包括技术客体的属性、技术客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技术客体与人的关系。人的因素是技术客体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技术客体存在的原因,而以技术客体为平台推动人的发展,是技术客体存在的目的。10\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第二章技术客体的分化研究分化研究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展开,不只针对个别的具体的技术客体的特性还包括相关技术客体的整体,以及技术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一节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客体§1信息技术的研究内容计算机技术的哲学思考是信息技术哲学思考中开展最早,也是最全面的,虽然计算机技术毫无疑问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信息技术不只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客体研究也就不仅仅是专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展开讨论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信息技术”,然后才能确定什么是信息技术的技术客体。信息指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需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论是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狭义信息论亦称香农信息论或信息论基础,主要研究信息的测度、信道容量、信息率失真函数,与这三个概念相对应的香农三定理以及信源和信道编码。;广义信息论概括说来,凡是能够用广义通信系统模型描述的过程或系统,都能用信息基本理论来研究。不仅包括狭义信息论的所有研究内容,还包括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语言、语义学,甚至社会学和经济管理中有关信息的问题。反过来,所有研究信息的识别、控制、提取、变换、传输、处理、存储、显示、价值、作用以及信息量的大小的一般规律以及实现这些原理的技术手段的工程学科,也都属于广义信息论的范畴o。具体地说,信息技术是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相关的一切应用技术的总称。本文所要讨论的信息技术是基于狭义信息论的,其主要支柱是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Contr01)技术,即“3c”技术。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展了人类信息处理功能,以“3c”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信息论相关理论的具体体现,由于控制技术主要与自动化设备的利用和生产相关,所以在技术客体分类研究的相关章节讨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通信技术”和“通讯技术”含义是同样的,细微的区别在于前者偏向“information”,后者则偏向“signal”,本文从信息论角度切入,所以采取“通信技术”的表述方法。。陈运t信息论与编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p8。陈运-信息论与编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D9ll\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2信息技术的信源、信宿和信道经典信息理论将信息技术简化为信源、信道、信宿的模式。三者是信息的载体和传输的管道,是信息传输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信源是产生信息的源,从实体的角度,是信息的发生者;信道是信息的通道,亦即传输信息的媒介物,以电话通信为例,包括固定电话的光缆、电缆或明线、移动电话的通信信道(自由空间)等:信宿则指信息的归宿,从实体的角度,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源、信道、信宿是信息论基本理论模式,就具体信息技术产品来说,信源和信宿趋向同一。一、信源与信宿数字媒体传播模式中,信源和信宿都是计算机,且同一台计算机由于不同的软件支撑,可以既是信源又是信宿,即同时是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这种双向传播的平衡性使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发生根本变革。同样体现信息双向流动的还表现的VOD(VideoOilDemand)即多媒体视频点播上,VOD是综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而产生的新兴技术,它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的优势,实现多种媒体信息一体,其最大的特点是媒体接收者和发送者之剧的信息的交互。实际上,电话这种“最传统”信息技术客体也是如此,如果约去电话通信两端通话的人,将从一端的到另一端的实物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送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源和信宿是对等的。目前『F有着蓬勃发展势头的P2P(peertopeer)技术体现得更为直接,任何两台不同的计算机只要遵守同样的规则(安装同样的软件),相互之间就能直接传送文件或进行其它交流。与此相似的还有蓝牙(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被冠以网络热、第三代移动电话热之后的又一热门新技术,关于“蓝牙”一词的来历充满神秘色彩,一种说法是狼的牙齿在深夜里会发出蓝光,它虽然参差不齐,却可以紧密地咬合在一起o,于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各种“信息家电”都能自由沟通,所有信息技术产品相互交流而实现相关功能。应用蓝牙技术的电子设备比较完备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这一切和P2P技术一样都建立在信源和信宿对等特性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产品在信源和信宿的同一,表现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置换,信息流动的两端是什么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何以能流动和流动的方式,于是信息技术客体的特点体现在信源和信宿的连接,这种连接的实现在于信源和信宿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以及信道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是蓝牙吗?,http://www.kp365.corn/index/text/74005.htm12\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彬『冗当然,信源和信宿的对等性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同,只是体现为信息流动的对等:信息的流动也不是单向的,因为信源和信宿的同一无法产生推动信息流动的“位差”。然而信息流动的推动力是什么?与历史上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一样,先讨论运动学,然后再研究动力学的。因为一涉及动力,必然会带进人的因素,是人的意志(意图或目的)实现信息的流动,事物的另一方面,信息熵和物理熵一起是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理的根源。二、信道一般来说,直接连接两个设备是不现实的,蓝牙技术提供的直接连接方式以及P2P软件的思想表达的也并不是任意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而是遵守共同技术标准或协议的设备之间的连接。所以信息技术通常是通过有中间节点的网络把数据(经过整理的信息)从源地发送到目的地,以此实现通信。这些中间节点并不关心数据内容,其目的只是提供一个交换设备,实现不同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信息交换,如果信源和信宿的设备是计算机或终端,那么它们和节点就组成计算机网络。一般意义上的信道就是由交换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如下图:恰源(A)l——_巨换设备(B)』一情宿(c)l交换设备(B)同样是信息技术产品,在编码阶段作为信源(A)的信宿的同时在解码阶段作为信宿(C)的信源。同样,对于通信控制设备,与信源、交换设备、信宿之间因(控制)信息的交换也形成“信源一信宿”模式,信道因此简约为通信线路。国际标准化组织1978年提出的网络技术国际标准,以OSI为参考模型,七个层次中唯一的物理层的功用是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以及有关在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和故障检测指示。通信线路亦是如此,只作为提供通信得以可能的物质基础,而数据内容不被关心。数据内容就是我们说的信息,信息不被通信线路所关心的特性还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替换性。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线路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固定电话的电话线路可以是专用的电话线,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导线在一定距离内也可以替代专用电话线;当前以蓝牙技术为代表的无线通信以自由空间作为信道。信息在信源和信宿间流动,信道的材料固然是物理基础,但具体线路的可替换性表明,通信得以实现的本质原因却是信源和信宿共同遵守的标准,我们也可称其为协议。协议(protoc01)是计算机技术用语,由于标准一词含义比较宽泛,本文将协议的使用范围从计算机技术扩大到信息技术,指代为信息技术产品在实现通信过程中共同遵守的标准,包括“接口”等连接不同信息技术产品的其它术语。\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宄协议是为实现通信节点间有效通信和数据控制而制定规则、约定和标准。主要解决节点删交换数据与控制信息中的规则、格式和时序,指同等实体在执行功能时确定的通信行为规则和格式(语法和语义)的集合。每个协议精确地说明控制信息及这些信息的规程,是数据通信的基础。信道在信源和信宿之间,是信息流动的物理基础和载体,而流动得以可能则是协议的作用,通信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议以实现通信为目的,使不同信息技术产品成为结构化的整体。§3信息技术产品的特点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我们可以考察电子邮件的传送过程。收信方和发信方是通信的信宿和信源。发信一方发送时,邮件转换为二进制文件,发送到SMTP服务器.SMTP服务器通过理解邮件内容,定位邮件接收者的POP3服务器,并推送,接收一方则通过用户名和口令接收相应的二进制文件,并转换为可阅读的格式。简单的说由“发信方一sMTPsERVER—POP3SERVER一收信方”形成的层次。邮件在发送过程中实际经历的过程与收邮件过程是相对的,邮件传递过程的每一步都可以视为整个系统相对独立的功能层。发信与收信方的对应层遵守相同的规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协议。所以信息技术产品之间是一种为实现一定功能的结构化体系,而具体的信息技术产品如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也是这种结构化思想的体现。信息技术采用的是结构化思想,并分为若干层,层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层与层(或节点)间遵守~致的规约。这样的结构具有独立性强、功能简单、适应性强、易于实现和维护、结构可分割、易于交流和标准化的特点。而且每~层的功能非常明确,对完全不同的功能要创造相对应的一层,相似的功能并入同层,每层接受下一层的服务,并为上一层所需的服务产生反馈。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其他的各层均不受影响。于是各层均可采用最合适、最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变得较易处理。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技术客体体现了模块化、灵活性和多应用和以功能为目的的特点,表现为可嵌入其它模块、系统的芯片从横向角度保证一种不同系统的兼容性,纵向角度实现对旧产品的更新换代。而这些不同层次之间的连接不是毫无意义的,是在一定意图或功能的支配下的。这种特点不只是体现在信息技术客体之间,信息技术元器件也是如此。不同计算机之间以一定协议形成计算机网络,对于一台计算机,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同配件组成的,而计算机配件本身也是由相应的电脑芯片组成,电脑芯片则是通过微电子技术由更小的组件构成,以14\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此类推。宏观角度,整个信息技术也一直沿着这个思路发展着。信息技术产品被硅晶体管尺寸的发展推动,芯片的发展在于缩小单个晶体管的尺寸,使一块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不断增加,IBM涉足于纳米技术,其碳纳米管是采用化学合成制造的,但没有必要指定每个原予的位置(大量的信息),只不过提供合适的催化剂和合适的反应条件(意图或功能),自己就会“生长”出纳米管。。这样不再像原来那样以切削、分割、组装来创建人造物,打破生物和非生物的界限,回到了用“自然的方式”创造天然自然的方式。第二节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客体§l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广义角度,人类从古代到近代农作物的培育技术(农业)都是生物技术,本文范围内的生物技术主要指现代生物技术,陈章良教授在关于生物工程的技术报告中提到,现代意义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生物技术大多是指其中的基因工程,本文主要从基因工程角度讨论,其它的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存在共同的特点,也会在相关部分涉及。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在医药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医药工业中,生物技术是将细胞中生产各种与治病相关蛋白质的遗传物质通过工程手段,进行裁剪、拼接到细菌、酵母或其它生物,具体就是把一段DNA切下来,拼接到另一个生物的DAN组中。由于拼接的DNA和相关生物的遗传物质结构一致,被拼接的生物认为是自己的遗传物质,并进行复制。由于实际上并不相同的遗传密码,生产出不同于原来的相应的蛋白质,即所需要的生物技术产品,这个产品是拼接的结果。切割DNA的工具也是一种酶,它能识别并切割某段DNA,也可将某段DNA插入生物体内,生物技术实现的过程是基因重组的过程。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在于解决植物病毒、虫害以及转基因作物生产,基本上都是采取修改或破坏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农作物基因的方式,如向农作物植入导致害虫死亡的基因:破坏导致水果细胞壁分解的基因,使水果不产生乙烯,从而不会变软腐烂等。§2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一、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产品几乎全部都是一眼看上去就是人工自然物,然而生物技术不一样,其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纳米技术,http://www.ibm.com/news/cn/2002/09/2002—09—23一rim.html。陈章良,生物工程,http://apply.cpst.net.cn/reportJl028270592.shtml15\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冤产品表面上往往看不出和天然自然物有何种不同,而是因为内部结构(遗传物质DNA)发生了变化,从而实现本质或一般特性的变化,实际上是新物种的产生。新物种的产生是这样的:按照人类的愿望,将一种生物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链上去,重新组织,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与过去培育生物繁殖后代(如杂交水稻或古代养殖技术)的传统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做法即是通过技术工程设计,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以积木的方式“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称为生物工程中的“基因工程”。二、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在这里使用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不同的概念,是为作以下区分,揭示和描述生物的本真状态或自然性,我们称之为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人工对生物自然性进行干预的则为生物技术。孟德尔第一次由现象揭示实体,提出孟德尔法则和遗传因子概念,以此为基础,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获得以后,生物科学的发展使得DNA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呈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遗传密码是由RNA转录表达的以后,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揭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莫诺揭示的生命运动中分子与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复杂的调控过程中的偶然在现代生物技术中成为一定程度的必然。这种必然性引起物种的“不自然”(unnaturalness)和对物种多样性(diversity)的破坏(由此产生的单一性被认为是经“基因改造”后最“优秀的”),也是生物技术伦理危机的源头之一。§3生物技术客体的特点生物技术产品产生过程的工程技术特点,决定了生物技术客体具有一般工程技术客体的特点;而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接近,则决定了生物技术客体和天然自然物相近的特点。这两个方面的特点体现在A、B两种(代)生物技术客体上,生物技术客体A是被植入异种遗传物质的生物体,生物技术客体B是由生物体(A)在遗传和变异规律支配下生产出的“下一代”生物体。两种生物技术产品出现在生物技术的两个阶段:改变物种的结构产生A、按生物科学规律(复制)产生B。从基因工程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技术客体,表面上完全一致,却有本质的区别。对于A,被人工改变了基因组合的结构,尽管是分子级别上的,但和古人改变树枝形状,16\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将其削尖用作捕杀猎物的长矛的处理在过程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是毫无疑问的人工自然物;但是B是遵循遗传和变异自然规律的产物,如果不考虑A的因素以及产生过程中可能设定的特定环境因素,我们似乎能将其归并为天然自然物,然而和其它所有人工自然物一样,B也是“原来不属于这个世界,且如果没有人,天然自然无论如何也无法演化产生”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生物技术客体B依然属于人工自然的范畴。A的产生以及由A到B是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产生、发展的自然方式,是向生物自身自然性直接的挑战,下面分别讨论。一、生物技术客体A实际上如上面提到,人类从古代到近代的农作物的培育技术也是生物技术,而且通过人工选种和优良品种杂交的方式,进行如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人工遗传的修饰或改造,实际上同样是在人工的干预下实现了生物的基因改造。这种基因改造的方式是由上而下,即从生物表象的、宏观的特征来实现的,是通过(整体)特性的改造实现结构的变化;与这种方式不同,现代生物技术是在充分了解生物微观结构后,由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改变生物的结构实现生物特性的变化的。于是生物技术客体A是明确了某种基因对应着生物体的某种特性以后,按预定目标,去除不需要特性的基因,添加需要特性的基因而产生的。技术客体A在生物技术过程中的具有双重地位,其一、作为技术产品,是基因工程“施工”的结果,对于工程技术(哲学),技术这一用语的深层结构是指示主体或行动者。,技术客体A则是作为主体或行动者的人的“预定目标”的体现;其二、作为技术过程中的生产材料,技术客体A执行的是我们常说的“种子”的作用,真正为人们所利用(消费)的技术产品是对技术客体A复制的结果,而这种复制的本质是结构复制,作为“最根本的生物不变量”的DNA在每一代生物体不加改变的复制着。二、生物技术客体B以及与A的比较技术客体B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真正的产品,是技术客体A在自然状态下,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支配下产生的结果,其产生过程除了提供必要的生产环境几乎不需要任何其它人工的干预,而实际上B在复制A的遗传物质的同时也复制了人们赋予A的意图,所以才能保证人们目标的达到。技术客体B是“生物基因决定生物特性”以及“遗传过程中生物特性被遗传(复制)”双重规律共同决定的体现。从A、B产生的技术过程看,生物技术和软件产业是相似的,复制(生产)在这里起着。李伯聪.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点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117\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一本万利”的作用,高投入、高风险体现在技术客体A,高产出和高效益体现在技术客体B,软件业中的盗版现象正是取后半段获得非法利益的。生物技术客体的产生过程比软件业更为复杂,莫诺的生物哲学中,“最根本的生物不变量”的代代相传是必然(必然1)的;“错误信息”被“忠实地”复制即基因突变是偶然的。偶然的产生实际上是必然(必然2)的,偶然也指的是变化的结果和方向,莫诺描述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现代生物技术中,技术客体A是对偶然的执行即必然2的强化,技术客体B是对必然1的执行和偶然的弱化,但和自然选择过程一样,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没有被违背,但执行、强化、弱化的操作者是人,执行表示对规律地遵守,强化和弱化则体现为自然选择的作用被人工选择替代(准确的说自然选择没有去除,只是作用被极大地削弱),自然的“合目的性”被真正的合目的性所替代(自然的“合目的性”是对人的目的性的借用,而真正的合目的性则表达人的目的在技术客体的体现)。§4补充作为和信息技术一样给人类带来深远影响的技术,生物技术远不只是按“DNA—RNA一蛋白质”序列的进行基因操作的基因技术,还包括其它从分子和细胞层次进行生物技术。如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或胚胎的低度分化细胞,在试管中又可能发育成各种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胚胎复制技术,包括有性生殖的优良品种胚胎复制、无性的如克隆羊;如对于植物的嫁接的“微观化”,不同植物细胞的融合,生成新品种等o。而当前生物技术也正着手于研究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以及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网络结构的机理。虽然基因包含生物全部遗传信息,而构成细胞并发挥各种功能则是由蛋白质完成的,机体各种不同类型细胞之间差异的决定因素也是由蛋白质决定,所以有资料用“该让位了,基因组”显示蛋白质组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另外本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讨论是从技术层面介入的,讨论生物技术下的人工自然,在人和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不同的关系中(参见本文第一章关于自然概念的讨论)着重于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人以主体角色确立自身地位,作为(天然)自然生物种属的含义在此时就退居次席。所以我愿意将生物技术确定为一切利用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或其产物的技术,而以人为“客体”的对人的“操作”,是以医疗为目的,称为医疗技术更为恰当,两者共同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庄荣辉,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未来,http://www.brc.ntu.edu.tw/vjuang/JRH/biotech2.htm。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科技日报,2002.6.2018\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第三节小结§1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其它技术本章讨论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技术客体及技术客体之间的关系,两种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相对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更鲜明的特点是复杂性和非线性。,然而随着各自的发展,两者相互结合。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从生物的刺激反应性着手,直到现在其发展需要我们问自己“机器人(学)可视为进化(论)的延续吗?”。;生物技术的大数据量需要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此外,生物芯片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芯片表面建立的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等的大信息量检测。,其产生方式和工作模式与电脑芯片已无二样。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把生物体看作信息系统,工程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术语开始混用。在分子水平,基因被看作是数字化的,遗传物质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没有什么区别,它在生物体内的运作依赖环境信息的输入。,而所有的生物个体,只是传输细胞核中DNA信息的工具。与此相关的还有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也以带领和相互融合的方式和其它技术发生联系。信息技术的元器件我们已经提到纳米技术,而蛋白质分子在lO个纳米左右@,单细胞是纳米技术的宝库@,从细胞和分子层次进行的生物技术本身就是纳米级的。其他工业技术也将对纳米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门类在微观级别上得到了统一;在生产过程中,新兴的生物技术面前,原有的工业将日益暴露其弱势——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即高速低效污染。正如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一样,以生物技术改造工业技术将是必然趋势o,在工程技术领域,绿色设计已是当前工业设计的新方向@。宏观层次,工业的标准化和流水作业模式也展现了技术客体的形成是通过结构化设计完成的,类似方式还包括软件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对控件或其它对象积木式的调用。整体上发展的角度,不同技术门类以及不同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如同上文中将软件产业与生物技术的比较,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中有着如同生物技术客体A以⋯KlausMainzer,Computertechnologyandevolution:fromartificialintelligencetoartificiallife,Techn6,Fall1998。K.Mainzer,机器人(学)可视为进化(论)的延续吗?,科技导报,2002.1。什么是生物芯片?,http://www.cssti.net.cn/rd岫/swxp/swl.htm”杨海燕,生物技术世纪的人与自然,http://www.phil.pku.edu.cn。庄荣辉,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未来,hrtp://www.brc.ntu.edu.tw/~juang/JRH/biotech2.htm。周李承等,光纤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传感器技术,2002.12。吕乃基,技术哲学的下沉与分化.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文集,哈尔滨出版社,2002.10。孙小礼,新世纪:呼唤绿色的科-9和绿色的技术。http:t/www.bjkp.gov.en/kjbgt/k10127.01.hun19\n袁同学垫查塑堂!!查堡兰:塑塞及生物技术客体B的关系,一定的需求下,技术创新产生新的技术客体A,技术客体B则是一段稳定时期内对技术客体A的复制(科学发展也有类似的范式)。技术不同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与生物技术中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不同的特点。早期手工业阶段,“偶然”实际上是创造的丌端,冶炼业、陶器制造等都有由于偶然的“误”操作产生技术变革的记载,锯的发明、醋的生产也是相关的例证。进入近代工业以后,人工的作用扩大,偶然的作用缩小乃至被绝弃,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误”操作(偶然)则是灾难,直接结果是产品的报废。类似的不同还表现在与古代技术相比,现代技术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准备与执行之间的区分。目的性设计为这两个阶段提供了联系。。§2分化研究的总结信息技术从信源、信道、信宿角度,将信息技术客体的存在模式简约为技术产品的实体(信源和信宿的同一)和连接技术产品的线路(信道),信息技术产品为信息交流而存在,因交流而形成的层次性、结构性是信息技术客体的特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客体交流的信道具体的存在方式,如光纤、电缆、自由空间等的可替代性,也表明技术客体之间交流的协议是得以连接的本质原因。信息的流动是信息技术的目的,信息流动的动力来自人的意图。生物技术主要分析基因工程对生物遗传物质进行操作而获得生物技术产品的过程,并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修改原有生物DNA结构获得新物种以及以此为模板复制得到产品。两个过程中人们利用和遵守生命科学中的两个规律:遗传物质决定生物体特性、生物体通过遗传物质保证同一性,同时进行分子和细胞层次的人工干预,将意图(目的性)加之于获得的新物种。从这样看,技术客体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两重性,无论从信息技术还是生物技术来看,作为技术产品都具有其物理(自然)属性,前者体现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后者则体现了由DNA到蛋白质所决定的生物特性。信息技术产品的结构和生物技术产品以特定蛋白质组形成特定功能,都是在一定人工意图的指引下,这是人工自然得以和天然自然不同的人工属性。简单地说,人工自然的形成是人们对天然自然的存在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以及对天然自然自身发展中排列组合干预的结果。本章从技术客体的形成过程分析其特点,而技术客体一旦形成,就以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而体现其特点和功能。下一章我们讨论技术客体形成后的存在方式,从技术客体的属性(功能)角度,从技术客体作为消费品和作为工具的角。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一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3120\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度分别讨论。2l\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第三章技术客体的分类研究从分化研究看,我们可以将技术活动简单地表达为:人将自己的目的和技术内在逻辑(规律)相结合,作用于技术活动对象(天然自然物),产生技术产品(客体)的过程。分类研究的技术客体作为物的存在也体现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为明确分类研究的内容.需要对技术活动过程作一个界定。如果说本文的分化研究讨论了技术客体产生前到产生的过程,分类研究则针对技术客体产生以后,或者说“已经形成”的技术客体。分化研究体现了“现代技术最鲜明的特定”,即准备与执行的区分,目的性为这两个阶段提供了联系;与之相对应,分类研究将向我们表明,技术过程不只是生产过程,还向消费(使用)过程延伸。消费过程中,生产过程的“目的性”延续其作用,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这种作用(生产过程)和不同消费方式表达“消费目的”的作用(消费过程)相迭加,体现两个不同过程(语境)中生产和消费的对称。交换是实现消费的必要条件,技术客体产生后,通过交换进入消费过程,我们称之为消费品:工具产生于生产活动,其使用(消费)也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有着与其它消费品不同的特性。无论是一般消费品还是工具,都是人工自然物,追本溯源,我们无法区分两者产生的先后。即使是某一具体的技术客体,我们往往也无法将其区别为只是工具或只是一般消费品,特别是和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技术客体,比如说手机、计算机对于个体首先是作为消费品的,但同时从作为扩展人们某种功能而言,也属于工具的范畴。为研究方便,分类研究将做一定程度的简化,从技术客体的工具“属性”和消费品“属性”进行讨论,而不针对某一具体的技术客体。另外,随着控制机的产生和发展,技术过程中的工具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即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有着与其它工具不同的特征,因其独特的特征,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工具单独讨论。本文将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技术活动对象简单化,不讨论作用于人工自然物的技术活动,另外消费品、工具、工具中的自动化设备三者的讨论不是并列的关系,从技术客体的产生都是为人使用而言,所有的技术客体都是广泛意义的消费品:工具是其中被用作再次技术活动中人和技术对象的中介:自动化设备则是体现人在技术过程中特殊作用的工具。第一节作为消费品的技术客体§1消费品含义的确定整体意义上,消费品和其它技术客体一样是人们意图的体现,这已经在上一章进行过讨\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论,这里不再详述。具体来说,作为生产结果的消费品的存在意义产生于生产过程,体现在消费过程。消费品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特定的某一消费品如何产生、演变,与这个技术客体作为消费品所将要体现的自身的存在有关,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ST)告诉我们,技术创新的模式下产生的技术客体,用户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消费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因,消费状况如何构成了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内生变量。所以,即便是认定技术自身具有不可扼杀生存意志的麦克卢汉,也用“人和机器的做爱”来形容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技术客体发展动力最终还是归于人自身的欲望和需求”。所以在广泛意义上,由于一切技术客体的产生都以人们不同方式的使用和实现人们不同的需求而存在,也就都是“消费品”。讨论“作为消费品的技术客体”也是为突出体现技术客体为人使用的属性,进一步体现技术客体作为消费品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与人的不同关系,即不同方式的存在。引言中我们确定以讨论技术客体来替代对人工自然物存在的思考,但本文所要讨论的消费品不是技术客体的全部。技术客体包罗万象,大头针是,三峡工程中的大坝也是,建立于几千年前的万里长城同样是。在本文范围内,类似于大坝的技术客体不是我们讨论的对象。不可否认万里长城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养的影响,但那是间接的,而且我们将这样的人工自然物包括飞机、大炮等称为“消费品”也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本文含义的消费品指的虽然主要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但也是可交换的,特别是在对于个体产生的交换,能够实现从某一点(人)到另一点(人)的移动,而实际上正是产权的交换(移动)成为实现技术客体相对于人不同方式存在的关键。技术客体成为商品后,它的存在方式就是被消费固。技术客体从产生到被使用,在这一移动过程中实现“信息”的转移。“信息”包括人们的意图和具体含义如相关的价值取向等。§2作为被消费对象的消费品一、消费品与人的关系生产阶段通过生产前对人需求的分析以及生产过程中人们目的和规律的结合,产生本文称作为消费品的技术客体。准确的说,生产过程的消费品还只是“准消费品”或“前消费品”,只有当其进入人们的使用领域,才能称其为消费品。从这个意义上,消费品的存在是以被人们使用为前提的。”http://www.mcluhan.ca/meluhan/md.hCml。吕乃基,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t23\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但消费品与人的关系不只是单向的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消费品作为物的存在对人的影响使得两者成为相互依存的“对子”。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认为,由于商品生产中“物化”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这种对物依赖的结果是“异化”,不仅人不能控制所创造出来的消费品世界,就连人本身也变成了不属于自己的消费品,从而产生所谓的精神裂变,以及精神信仰的缺失和生命意义的失落。换言之,就是人在与物的关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和生存无关的“虚假需求”,而体现为“自由”、“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作为人的“真实需求”被人淡忘了。诚然,某些具体的消费是与(抽象而不是具体的)人的存在无关,但从整体来看,消费品作为人们存在的基础在于其物质表象下的双重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来都是“一体两面”,中国古代智慧即是以“四大发明”的物质形式来表现的,精神文明的内核,以物质文明为外壳,从而得以传递和传承。借用道器之说,就是精神是形而上的道,物质则是形而下的器,两者的关系是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消费品表面上是“器”,然而“器”只是载体,实质上在被消费的过程中是“道”与人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消费品的可传递性,使得生产过程中蕴于“器”的“道”经过传递后在得以另一个时空产生作用。在唯象的层次上,消费品即是可以满足需求的科技黑箱o,其中的科技知识和其他如目的性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之中,作为消费品的交换则实现科技知识和相关要素的传递。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物物交换发展为钱物交换,更完善的契约制度促进了这种传递方式,在当下,大言之的全球化以及小言之的电子商务的影响,使得传递的速度更快捷、范围更广泛。二、消费品与人的相互影响生产是对消费品功能封装的过程,消费是消费品在人的作用下被封装的功能释放的过程,以消费行为连结的“人一消费品”的系统中,消费品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功能释放活动中将对作为另一个要素的人相互影响。.具体地说,消费是指人们利用消费品的功能满足其需要的过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消费处于中间环节,连结着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活动,是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活动的这一基础地位决定着它必然会对消费者个人、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界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不涉及消费品对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只讨论对人的作用,且不深入评价伦理意义上可能产生的后果。消费品存在的意义根本在于实现了人的创造性和消费性这两种存在方式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人创造性地使自己“客体化”,使物“主体化”,而消费,作为需要,作为必需,。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王伯鲁,消费合理化的现代含义,哲学动态,1996.724\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使物外化为人自身并返回自身,完成人发展的诸圆圈。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消费活动则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推进)要素。。也正因为技术客体作为生产结果(产品)和消费品的双重“身份”,得以成为互为前提和条件的生产与消费的中心,消费活动是实现消费品存在的必要条件。对于消费品来说,被使用前是外在的、消极存在的“自在之物”,通过消费者的“有条件性”(消费或使用的能力,如使用电脑的能力)和消费品的可利用性相结合,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消费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成为“积极的存在”圆。更进一步,消费过程中消费品被消费的方式也是依照具体的消费者而确定,消费品即使在消费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排除的主观性因素,同样的消费品在不同的使用过程中虽都以消费作为存在方式,而消费方式的不同体现不同的存在,如计算机的娱乐和开发工具的不同特性、图书的被收藏(炫耀或知识的存储)和被阅读,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延续着生产过程,与共同作为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双重建构。总的来说,从技术客体的消费品属性考察,技术客体存在于生成和消费两个阶段。消费品是“科技黑箱”,从对一种消费品的设计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到生产过程中,科技黑箱容纳诸多人的因素,包括具体的工艺美学角度以及人们的目的和价值取舍,这就是人的对象化,也是“技术归宿”的过程,我们把人们进入技术(客体)并进而构成它的那种关系叫做“客体化关系”。。然后,在消费过程中,由于人和消费品的消费关系,技术客体生产阶段中被注入的因素,再经由科技黑箱作用于消费者,与认识过程中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建构作用一样,实现对象的主体化。这种主体化关系还取决于“消费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消费方式”④。第二节作为工具的技术客体§1工具与技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工自然物作为消费品的存在,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人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生产、消费。然而如果所有生产出来的人工自然物都是作为消费品被消耗,即如同政治经济学描述的“简单再生产”,其结果是人们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发展,人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p30—31,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一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14,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25思基曼基克乃尔乃Ⅱf’吕&Hu口。窜0@\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工自然物也无法得到发展。所以在人工自然物中,必定有如同“扩大再生产”一般,一部分人工自然物不是完全为消费而存在,而是为扩大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即不同于消费品以被消耗(消费)为目的,而以另~种人工自然物的生产为目的,其本身的存在和存在的目的都扩大技术世界的范围,这就是工具。当然,最初的工具不是人工物,但当最早的自然物作为工具为人使用的时候,不但使人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此物体也被赋予和其它物体不同的含义;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最早的人工物不是作为工具存在,而是巫术和宗教意义上的。但一旦出现人工物和工具在具体物体上的同一,人类真正进入技术时代。一、工具与技术工具论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如此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密切关系并不是推崇技术工具论,技术工具论以技术等同于工具,试图确立其中立性,但因此可能产生事实悖论和伦理悖t仑。,从而受到广泛批判。我们只是从工具在技术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个现象出发,认为技术因此和工具遵循共同的宗旨。技术工具论以“工具是中立的”作为预设前提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工具和技术的等同,尽管本章节也讨论两者的共同点,但认为技术不只是工具,工具在技术过程中实现的类似线性决定的功用,是对一个或一组业已固定的技术原理的封装和固化,是明确了一定的输入必定有一定的输出的“黑箱”(软件测试中的黑箱测试即是典型的建立在以功用为目的的基础上),黑箱中往往还包括经验。“技术在其本体论意义上,是工具和行为的集合”。,事实上的技术过程有更多复杂性因素,“工具”是本章节的内容,而与经验相关的“行为”使得因此产生的技术客体与人相关,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二、工具与工具主义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更多的倾向是实用主义或实验主义(Pragmatism),拥有真理不是目的本身,只是为达到目的最初的且重要的一步。知识是工具,人们为生活而知识,不是为知识而生活。;思维是为人的目的服务,固定的事物只有通过有意识的行动者和受到压力的人的问题、需要、斗争和工具,才得以存在和有意义④。关于工具主义的描述是形而上意义的,其发端和影响也更多不在于技术领域,工具主义描述的“工具”也不是本文讨论的具体的工具。但是,工具产生于技术过程,更多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它消费品(此处的消费品仍然沿用上节确定的范围)一样,只有被使。杨庆峰。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郭贵春,从现象论到工具实在论——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梯利,西方哲学史·一F.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339。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34526\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用才有意义,特别是具体情境中的使用是对工具的实现;由于以被应用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工具主义和工具在本质上体现了共同的特点,即实用性,为一定目的而存在和有意义。这种特点是一切技术客体(消费品)和工具共同遵循的宗旨之一。在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之下,科学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探求真理,科学的研究是为自身而存在,但技术从来就不是,工具也不是,其产生的目的都在自身之外。工具常是因解决特定的现存问题所需而发展起来的,工具的产生、发展和使用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往往和人类的知识进程无关,其使用可能在人们不理解其自然科学理论的背景下实现。削尖的树枝产生更快的飞行速度以及更有可能插入猎物身体的物理学原理肯定不为原始人所了解,但它确实是实用的。和消费品特定环境的特定被消费方式不同体现不同的存在一样,工具的使用也往往甚至与其产生过程无关,一个有趣的实验从极端的角度体现工具在知识和实用方面更偏向后者:一群学生每人领到一个气压计,并要求测量一栋楼的高度,一个独特的解决办法是用长绳的一端绑住气压计,从楼顶垂放到地面,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气压计在这里的功用相当于一个重物。三、工具与工具理性不只是为达到目的对实用的追求,对更实用的追求也是工具的特性之一,具体的说就是效率至上思维。在工具和工具主义中我们讨论到,以目的为指向的实用性是作为工具的技术客体的特征之一,事实上人们为达到某一目的,在利用工具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如同人们到一个目的地可以选取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时候,将选择最具效率的方式(不只是从时间角度,还有经济、人的舒适度、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类似情况的是“技术轨道”,人们在技术过程中,技术活动的目的和多种可能性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要决定究竟使哪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然有一定的选择过程,选择的依据是复杂的,技术过程从而和包含社会经济等技术环境相关联,但当将我们搁置相关的一切因素,在目的的指引下,效率将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搁置相关一切因素甚至包括目的本身”是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受到批判的关键。本文反对对技术本身或技术的作用绝对绝弃的观点,并认为工具理性对技术的发展是有本质推动作用的。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似乎众1:3一词,但对其理解有不同。吴国盛在其《科学与人文》中将技术理性描述为一种“无限”力量的确认,而这无限力量是“属人”的,无论这种技术理性是我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等同于工具理性,还是包含工具理性,都是为文中对“唯人主义”批判服务的,“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①;另一种观点将工具。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4\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描述为一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①。在形而上的层面,工具理性的作用在于手段和目的,手段的有效性是工具理性所追求的,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虽贯穿于技术过程,却非工具理性本身所能解决。另一方面,不管承认与否,技术活动对工具理性的遵循是一个必然。所以,工具理性仅仅是以“目的——合理的行为”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人预测与控制自然的技术旨趣。。如果因为技术活动和技术客体对人们影响的深远,泛化工具理性的作用,扩大其范围,将其等同于主观理性,并展开批判,结果将可能“连洗澡水一起将孩子也倒掉”,对技术发展是不利的。形而下的层面,更优秀(即能更有效达到目的)的现有工具的选择和淘汰陈旧产品以及在“更有效”的宗旨下更优秀工具的设计将推动工具的发展,与其它消费品一样,总体上体现人们的需求以及实用性和有效性的保证是工具技术客体的特征。四、工具与一般意义的消费品作为工具的技术客体有着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几乎所有的工具都是人工自然物,也是消费品(特别是近代以来),符合本文所有之前的相关讨论;其次,其它消费品(非工具或者说同一物品的非工具属性,如计算机的娱乐功能)被消费是存在的开始,也是终结,工具则不同,工具是人们作用于技术活动对象的中介。工具之于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由工具组成的技术系统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自动装置和计算技术还能使人摆脱常规的脑力劳动。,更为重要的是,工具是技术原理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目的在技术过程中实现并产生人工自然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特别是近现代,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不是在工具作用下产生的人工自然物。作为消费品中独特的一部分,工具有其自身的不同。以计算机技术为例,当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时候,是处理现实中的不同问题的,现实中的人们以计算机为中介,通过一定事物以及对具体环境的判断才‘获得相关信息;雨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娱乐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作为消费品实际上是一个“终结”,因为从生产角度考虑,这里实际上需要避免了一切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④,当然消费和生产未必完全对称,由于作为主体消费者不同于生产者,同一件技术客体在生产时所考虑到的语境不同于其在消费时的语境,因而在消费中也可能发生没有预料到的偶然事件,但这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希望看到的,这是一般消费品存在意义的有限性。而工具则不同,因为和人的结合产生吴国盛所批判的:几乎是“无限”的创造力。陈振明,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求是学刊,1996.4高亮华.人文视野主义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6年,p158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42CharlesEss,BorgmannandtheBorgConsumerismvsHoldingontoReality。Techn66:1Fall200228\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不只消费品,工具的个性化程度也在增强,同时,作为工具的技术客体在技术因素不断增强的同时,“消费品特性”(功能的固化)也在增强。人们在利用工具的同时也在“消费”工具,利用工具生产技术产品的同时也在建构人自身,工具和一般意义的消费品一样,也是“科技黑箱”。§2自动化设备的讨论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和榔头、螺丝刀仅仅是人们器官的投影或延伸不同,自动化设备引入应对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的机制。人的因素进一步融入工具,随着工业的发展,执行简单操作的蓝领工人的比例下降,而自动化设备逐渐占据工具的绝大部分内容。自动化设备的发展状况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HansLenk在列举现代技术的30个显著特点的时候,第一点就说到,“技术不再只包括机器、设备和其它技术产品,也包括技术的操作、处理过程,且过程控制和管理正在并越来越快地成为现代技术和工业生产和发展中最突出的特点,⋯⋯,我们说这是现代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回,对于现代技术,包含技术过程的技术客体讨论才是完整的,技术过程中,自动化过程是众多过程中的一种,也因自动化设备日渐普遍而成为一种典型过程。很明显,HansLenk在这里是将作为工具的机器、设备与对它们的操作、控制和管理分隔开来的,从物的角度考虑技术,这些操作过程最终是由一些自动化设备实现的。按自动化设备的功用,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在一般工具的基础上,具有一些能对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特性,但仍然以生产为目的,我们称之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其二是对所有工具进行操纵和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替代人的角色的设备,我们称之为自动化控制设备(本文只讨论作为工具的自动化设备,其它的以“自动”命名的产品,如利用触动、光电管、红外等自动启闭的自动门,不属于工具)。自动化是采用能自动启闭、调节、检查、加工和控制的机器、设备进行各种作业,以代替人工直接操作的措施罾。代替人工的操作是自动化设备的表象,所谓自动化的实现根本在于能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一种“智能”,无论是通过对某种状况的判断做出简单的开启或关闭的行为,还是对一种复杂性系统的分析,都是基于一种刺激反应性。刺激反应性一般来说是生物体才具有的,特别对复杂性系统的分析是只有高级智能体才能完成的。所谓智能,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合理的思维,以及有效地适应环境的“HansLenk,Advancesin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new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technologies.TechneFall1998。辞海(198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p213129\n袁同学垫查塑堂::查堡丝:堕塞综合性能力,通俗地讲,智能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化设备,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控制设备,都不是具有简单的刺激反应性的生物体,更不要说是智能体,而自动化设备却能具有智能体的部分属性,这种智能属性是这一技术客体产生过程中通过“设计”实现的结果。一般来说,最初的设计都是复杂技术规律的公式化构成,但一个既定的公式是否正确是需要检验的,所以对设计结果的实验都是和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实际环境相结合的@,这种技术规律和环境的结合是设计产生自动化设备的唯一途径。和其它所有技术客体一样,自动化设备必须遵循技术规律,不同在于自动化设备在技术规律基础上对环境状况的预先引入。在非自动化设备工作的时候,人们“自由地”在环境影晌下决定什么时候和以何种方式加入对技术产品产生过程的调整,而自动化设备在其工作前就已经被内在地、预先地设置了可能情况下如何工作的相关特性。全自动化或者说完全脱离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对应于前一节关于工具和一般意义消费品的比较,在某种程度显现出向消费品“倾斜”的特性。全自动化设备一旦产生,便形成一种固化的功能,其表面上对环境的完全的自动的适应,实际上只是这固化功能的一部分。虽然和一切工具一样是以生产技术产品为目的的,但不同于其它工具,使用(被消费或者说存在)过程中,全自动化设备失去了和被使用者再次建构的可能。对自动化设备,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维护。设计过程中人们尽量全面地考虑会产生的一切可能性,但对可能性的遗漏是可以理解的,这是自动化设备的不完备性;另外,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也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的可能性的补充和技术原理的修正是维护的内在本质。技术客体是一个完结了的物体,而自然物体在其消亡之前一直是流动不居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技术客体在人们干预下演化的可能。。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一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4730\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第三节小结本章讨论了作为技术活动结果的技术产品,从这些技术产品为人使用的角度,都具有消费品的属性;~部分技术产品以再次进入技术活动、作为中介生产其它技术产品为存在方式,即是工具。而对于技术活动我们可以如下表达:人将自己的目的和技术内在逻辑相结合,以工具为中介,产生可以为人自身消费的技术产品,以及技术产品被消费的过程。如下图:人(的目的)技术原理(物理规律’i戡、伞j二≥:鼍平爿上的!\.白:。::≤::=.黉iI:!+;2、∥技术活动对象(原材料)-●¨商的::f¨◆一1r::【消费品b<交换二b=一技术产品b:::::::0如图中分析,我们看到的生产过程中人们直接或者通过工具作用于技术活动对象,并产生技术产品(实线),是内在的人的目的和技术原理作用的过程(虚线);另外从技术产品的产生即为消费(使用)为目的这个角度,在消费过程中,通过交换,技术产品向消费品转换,或者说两者是等同的,消费过程中使用者和消费品双向建构:另一方面,一部分技术产品是以作为工具为生产其它的技术产品为其存在的方式;实际上还有一部分技术产品转化为技术活动对象,但按本章一开始确定的“不讨论作用于人工自然物的技术活动”,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因此可以将技术活动简约地分为以下各部分:入的目的、技术原理(物理规律)、技术活动对象(原材料)、工具、技术产品,以技术产品为对称中心,还可以将技术过程延伸,表示为生产和消费两个过程。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是技术活动结果的体现,并实现人工自然发展圆圈的闭合,是新的生产活动的起点,也是技术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物的存在包括工具、技术活动对象和技术产品或者说消费品(如上文所提,技术活动对象不是讨论的对象),而工具和技术产品都以虚线和人的目的以及技术原理发生联系,消费品对人的作用、工具的实用性和有效率的宗旨、人们应对环境变化向自动化设3I\n袁同学丝查塑堂:查笪丝:塑塑备的固化都展现了技术客体和人、技术原理的不可分割。所以,我们对技术客体存在方式的讨论将不停留于物的表象,更深层的内在的技术客体特性与人的目的以及技术原理相关,特别是人的目的相关,以技术客体为载体的人和技术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将在下一章要讨论的问题。\n袁同学垫查望堂!:奎堡堡:婴堑第四章技术客体的本质技术发展具体体现为更有效更高级的技术产品不断涌现,飞机越造越大,飞得更快:计算机芯片越造越小,运行速度更快。从技术客体的分化和分类研究我们初步得出,技术客体发展以技术物化的方式体现与人的目的的结合,也是人们更高需求的满足,而更高需求的满足需要技术原理不断进步。人是追求自由规定自身的文化的产物。,追求自由规定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终极的、内在的目的和价值的体现,技术客体因此也成为人们内在目的和价值的体现,特定技术的目标反映着价值或目的与技术潜力的统一。由前两章从物的角度讨论技术客体,转向讨论技术客体本质特征,是本章的主题,也就是本章的标题,简单地说就是讨论人们目的和技术原理统一的机制。人的目的或价值属于善的范畴,技术原理属于自然的规律,是根据人的目的对科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再创造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对技术原理的掌握则属于真的范畴,善和真的同一体现在技术客体和人的同向发展。在以技术客体的“进化”表现出来的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发展得以具有依托并得到体现。第一节技术客体的属性对于人工自然或者说技术客体的属性,有着不同的表述。如目的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被改造过的物质性等。或者认为包含以下特征: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对象化了的人类意识性、凝结着的社会实践性、人与自然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中介性等@。从分化和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这些特征和属性可以归结为技术客体的双重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获得技术客体的整体特性以及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1技术客体的双重属性技术客体具有双重属性。作为一个物理存在的客体,技术客体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从而具有物理属性,并遵循自然法则,物理属性不是纯粹的物的结构,还包含技术原理在内:同时,技术客体的存在是其最终要和人的行为发生联系并被使用,这意味着技术客体具有另一本质属性,即体现相应的功能属性(社会属性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属于技术客体功能属性的转化,所以本文不专门讨论技术客体的社会属性)。技术客体内在地表现为按人的意图而被设计完成特定功能,以相应技术原理的支持,并外在地以物理存在为载体,物理属性和功能属。拉酱,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35o巨乃歧,试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33\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性互为依托。所谓“内在”和“外在”也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我们描述一个技术客体通常只是从其功能角度而言的,比如说汽车是实现运输货物或为人代步的工具,其物理属性(物理存在或技术原理)在技术客体作为一个实现了的产品的时候,以想当然的方式被接受,从而被忽略,这也是技术客体作为黑箱的特性。然而物理属性是技术客体存在的基础,不是“得意以忘言”的“言”,而是如同在一个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技术系统的应用和利用以数字或图像的形式来表示,为人所感知和利用,实际上这是机器内部复杂的电子开关工作的结果。,人们通过一定的界面操作或使用技术客体的时候,作支撑的是界面另一面的技术客体内部的工作;另一方面,对自然界的干预只有在物理世界规律所划定的范围内才可能进行,自然定律是技术过程边界的定律的限制。,于是物理属性确定了技术客体得以实现的可能,正是在这个含义上,物理属性成为技术客体存在的本质属性之一,只有在物理属性上遵循自然规律的技术客体才有可能得到实体的存在,这也界定了技术客体可能存在的范围。功能属性是人们意图的实现,如果说物理属性是技术客体存在的可能,功能属性则是技术客体存在的目的。功能属性不从属于物理属性,两者实际上是我们在前面讨论的人们意图和技术原理的结合在实体存在的技术客体中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对不同功能属性技术客体的追求(更高需求)推动着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4s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37\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2技术原理与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一、作用于技术客体的技术原理技术原理与技术客体的物理属性相关。上一节我们提到自然规律、技术原理和技术客体的物理属性,讨论技术客体的发展,需要对这些概念傲具体界定。简单地说,技术原理是自然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自然规律包括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和未掌握的自然规律,技术原理也包含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和未掌握的A: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为工程技术所应用的部分)B: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C:所有的技术原理D:所有的自然规律具体的说人们所利用所有的技术原理(c)是自然规律(D)中那些能为工程技术所利用的部分,但其中并非所有的技术原理已经为人们所利用,只有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B)在技术客体的形成中以物理属性体现。需要明确的是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和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并非是同一的,一方面因为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不是全部以技术原理方式应用于技术领域(如基础理论部分),另一方面因为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有被应用却未被人们理解的成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部分,体现在图中是B包含A。而D.C的关系与B.A的关系相一致。更进一步的说明,技术原理在自然规律范围之内,但并不因此等同于科学,原因在于:1、技术原理常常在“当前的”科学知识之外,科学简单地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结果,技术原理在技术活动中的应用往往在人们对其还未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在前面提到古人利用削尖的树枝猎取更多的猎物,却不知道其中的物理规律,同样的,医疗技术中,一些治疗机理不为人们所了解的中药的广泛使用也属于这个范畴。技术黑箱有两种,其一对于消费者,35\n袁同学垫查笪堂::查堡笙=:婴壅生产者知道内在原理,消费者无须知道;其二对于生产者,一些技术原理在经验层次即为人所利用,这一点类似于软件开发中的被封装的软件包,二次开发者实际上只是利用某个软件包的接口,软件包内部的工作原理在不被了解的情况下被利用,人和工具的结合其实就是如此,包含经验和情感等成分的人自身融入技术过程,创造性地产生技术产品,人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即是一个黑箱:2、技术原理不同于科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建立在人们的选择的基础之上。因而不仅是真,而且包含善。A—B—c—D的包含关系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模式,技术的发展体现为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原理的不断扩张,人们掌握并利用在工程技术的自然规律(A)的扩张扩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同样推动人们掌握技术原理(B)的扩张,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以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为界限,并同步于人们掌握的技术原理向外扩张的变化。二、技术客体产生和发展的设计过程设计过程与技术客体的功能属性相关,并涉及技术客体的物理属性。技术客体按人的意图设计产生,对设计概念和设计过程的考察也能体现技术客体的双重特性和技术客体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设计最初常常指对~个技术客体需要执行功能的粗线条、整体的描述,还包括实验室里完成的设计模型,但是设计离真正的成型的产品还有一定的距离。与我们对技术客体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功能一样,设计无论是灵光闪动的结果还是现代专业化、团体化的设计,目标都是为实现一定功能的,特别是现代专业化、团体化设计,往往是在市场调查后商业利益驱动下,为迎台人们需要而完成。也就是说,最初的关于功能的描述是不包含将要成为具体技术客体的物理属性的,而是一个体现功能的“黑箱”。最初的功能描述后,设计的进一步工作是在已知技术原理的指引下,完成这个黑箱的内部物理构造。一个完整的设计说明必须包含完成一件产品需要的材料,以及通过哪些技术原理对这些材料的整合,最终形成具有特定物理属性、可以实现预先确定功能的技术客体。技术客体一旦产生,作为一个完成了的物体,即具有特定的物理属性和功能属性。计算机和一些其它的信息技术产品是特殊的技术客体,添加一定的硬件或安装相应的软件、甚至仅仅拷贝一些文件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变化,但实际上可以确定,发生这样变化后的计算机实际上已经是“另一台”计算机了,而其功能的变化(扩展)也是使用者需求的结果。飞行器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们需求的不断推进和为技术客体提供支撑的物理属性交替作用。飞行器的最初设想是人们期望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的目的和需求,在仅仅是功能的模仿(翅膀)失败以后,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掌握使人们得以制造出飞机。要求速度更块、装载容量更大成为新的需求,在需求的推动、相关技术原理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材料能够被36\n袁同学垫查塑堂:查堡堡:业塑———利用的条件下,需求得以实现。人们意图(需求)、物理属性(技术原理和物理材料)是设计并产生技术客体的条件.前者的提升和后者的发展是技术客体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得以实现的原因。§3技术客体与人从技术客体的双重属性分析得出,物理属性体现技术客体存在的可能性,功能属性则是技术客体存在的目的。对设计的进一步分解得出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由人们意图、技术原理和物理材料(实际上也是对特定技术原理应用的转化)共同决定和推动的。另外,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原理向外扩张有两个动力,其一为人们内在好奇而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其二是为人们需求的驱动:即使是技术客体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人们对其“重构”的过程。技术客体从设计、产生、发展和被使用的全部过程中与人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从整体角度考察技术客体与人关系,是对技术客体的从物的层次考察的提升。人的目的和技术原理的结合在技术客体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已经反复论述。这个作用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单向的。人按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实质上是让自然适应自己,为自己服务。具体地说,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目的性的指引下进行的,目的性可简单地表现为帮助人们解决某一项问题,如电视机实现人们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拉链解决人们服装穿着的简便:电话提供人们远距离通讯的便利;为交通方便,有山的地方会出现公路,有水的地方会出现桥梁等;无应用价值的工艺品也为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总言之,技术客体是以人为中心的。需要说明的是,“技术客体以人为中心”如同上一章对工具理性在技术中作用的讨论,是客观地对技术客体产生和存在理由的描述,我们不能因为以人为中心而可能产生的自然危机而否定技术或否定这样的客观事实。在一定的角度,这种客观事实和工具理性一起统摄技术原理与人们意图,支配技术客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当前从生态角度而不是直接地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则仍然对应着人的目的,这种改变本质上是人们从事实的和伦理角度认识到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对利用自然在方式或方法上的“重新规划”,是人们利用自然过程中对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危害的“规避”,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体现。人是有终极发展目标的,除了通过组成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契约关系以外,技术客体及其发展总被利用为人类整体的发展服务。\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第二节人的发展§1人的目的确立人的目的,考察人自身为这个目的所做的努力,是进一步讨论技术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的基础。对人的本质或人的目的不论做何种规定,都离不开入的自由的问题,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指根据心灵的选择或指导做与不做的权利,即根据自己的意愿要进行或不进行某一项活动的权利。。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生命,就在于人能使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意志的对象,实现自身的自由,而人的发展也同时以自由为最高目的。自由是人的一种状态,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发展要实现的目的,然而我们似乎无法从经验中获取这是怎么样的状态,我们也无法确定自由的现实性乃至最终可能往,但如同经验世界的一切来自最终要遵循的自然的规律,自由也是“自然安排人类理性终极的目的”。。于是自由到底是何种状态以及最终可能性是无关紧要的,其“真正的价值是实践的、伦理的”。,这是给人们如何获得自身目的的启示。“实践”体现了这是一个过程,自由的获取不是口头上的,“伦理”规定了这样一个过程的方向(在康德那里这是实现道德的目的的方向);“实践”确定的人之为自由是人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伦理”则规定并反问人们自身:一切人类能力所能做到的,是否都应该做。邱仁宗先生在他的一次报告中提到,在伦理面前,技术的抉择在于要使得“技术的完善达到有证据证明无害”,然而,这种判断在理论上将进入如同科学“证伪原则”的困境。我们也许能预先看到克隆人在某种程度的有害性,但产生于25年前的试管婴儿技术是否真的“无害”还需要长期的跟踪观察;转基因食品是否真的无害也需要长期观察。本文范围内,在确定自由作为目的以后,将搁置伦理判断,仅讨论并确定人在实践中获得自由的过程。实践的内涵是丰富的,人们的技术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讨论的内容具体地说是技术基础上人的自由,是人们自由规定自身的状态④,或者说是以技术客体的发展为外在表现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和人的目的相关。§2人如何获{导自身的耳的人们一直为获取自由这个自身的目的不懈努力,人具有自我超越性,总是不断超出现在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90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187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187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杜,1986年,p3538\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而面向未来,人的存在也就是不断超出自己的界限,进行着超越和创造活动。人的内在超越性赋予了人们始终无限的潜力,这就是人的生活、行动和实践,而这些都蕴涵着人自由的可能。在人类历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为自由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在于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包括政治制度方面,“天赋人权”并“人是自由的”成为确定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应该的)关系的原因:其二在于人类理性创造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这是人们自由本质判断的起源,人们认为是自然的法则赋予了自身自由,人们与自然的认识、创造关系是自身自由获得的体现(这也是本文的主题)。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相制约的,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的主旨就在于表明,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而其中第一步就是将人从自然环境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历史的过程是理性力量自我发展和展现的过程,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服从自然律,但反过来也可以约束和利用自然力,这“服从”和“利用”的~切是属于自然的,因此人类自由及获得也就成为自然规律的组成部分。。于是,在这个范围内讨论技术客体与人的关系.就在于讨论技术如何给人的自由以可能,人类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人超越自我(认识、改造和利用)潜能的实现,是人的自我完善,这是建立技术基础之上的超越。技术的每~步发展都是人们向“自由规定自身”得到可能的努力。原始时代,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首先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为了维持人的生存,对自然的利用和控制的能力不断地发展,火的使用、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古代工匠时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从认为是神的恩赐逐渐被人们理解为自身的创造,并从维护人们基本生存提升为精神的追求,这非常重要,从此,人格更为完整:近代工业时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理性得到进一步解放,随着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的发展,自然界的规律逐个被人们认识,在这些知谚{的指导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技巧和体力体现在机械设备中并放大,成为人们的一种力量,基于这种力量,人们甚至宣布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古希腊的哲人认为。奴隶是不自由的):现代科学时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使人的智能直接地在技术客体中展现,人通过技术比近代工业时代更完整地完善自身(关于技术发展的四个分期来源于《论技术》/远德玉,陈昌曙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技术在历史中的进化”一章)。或者说,人类是一种“不完善的存在”,通过对技术客体的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借用技术客体充实自己的身体,然后又充实自己的头脑,因而技术发展变成了人类取得自由的先。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译序第3页39\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决条件。。第三节人和技术的共同发展人与技术的共同发展,首先在于将技术发展引导向着我们确定的人类的目的,这仍然是一定程度的“人类中心”:其次,人类要是想在技术发展中继续自己的自由之路,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人之为自由的理由,如上文提及,其一是人与人之f训的平等,各种人类的联合和关系(包括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尊重@,其二是自然法则赋予了人的自由,这是因为人属于自然,于是自然乃至自然法则同样需要得到尊重。§1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表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原理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客体的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外在表现。关于技术客体的发展我们已经从设计角度具体讨论过,本章开始也确定了技术原理的一般含义,同样从这样两个方面,展现了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的发展。技术原理角度,更大范围的技术原理的掌握带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实践行为以更广阔的空间。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的发展,人类自身的视角得以扩展到不只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物体,还在于宏观和微观世界乃至人自身,包括人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级别的人的生理过程,技术原理本身也丰富着人们的知识;从技术客体的角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逐渐“完善”的具体体现,其中工具发挥着类似“乘数效应”的功用,借助于技术客体,人们不仅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也由此得到提升,其它的诸于交往的需求也得到满足。具体的说,技术原理的拓展和技术客体的进步推动并实现着人们发展的需求。如种族发展的角度,生命的维持和延续、营养和繁殖的需求;社会生活中,交往、劳动、文化、科学、艺术、政治生活的需求。也正由于技术的发展,“需求层次论”的各层得到实现,从最初的生理需要到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求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都从技术发展的外在表现即技术客体中得到可能。§2从人发展的角度技术发展不是人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技术发展而实现的技⋯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一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D352。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一在哲学深层的拂战,北京,东方出版杜,1995年.∞7940\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硼f宄术客体的进步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在上面提到“实践”给人自由的可能,技术活动是实践的一部分,同时也以器物、组织、行为等方式和人们其它实践活动相关联。不可否认,人的发展不全是技术推动的,否则,就是技术决定论了。我们的讨论只是在人或技术的发展中抽去了一切与发展相关的外在因素。从人的角度,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技术客体作为技术的外在表现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相对立的“中介”。我们已经进行过讨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超越,这种超越,既是超越环境,也是超越自身,依靠这种超越,人才成为人。自由也是建立在这种超越的基础上,这是因为超越带来了知性的发展和客观性认识的提升,也是人们内在能力的提升。超越过程中,技术成为奠定人类内在性、超越性本质的基础之一,好奇、需求等人们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技术得以表达和得到满足。广义而占,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制造东西(物)。人们通过制造东西而制造了自己。人作用于环境,反过来环境又作用于人。作为形成性的东西,人们的行为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行为又是技术性的。历史性的世界是由技术制造出来的,任何历史性的东西都离不开技术①。第四节小结技术哲学的本体论最终要讨论技术与人的关系,而在这之前还可以将技术分解、排除技术中人的因素,从技术具有“中立”特性着手。技术手段作为对内容无明确规定的工具性,使它们在方法论上成为中立的,并可以应用于任何特定的目的o。讨论技术是否具有中立性在于对技术内容的界定,技术可以表现为技术原理、技术过程、技术产品,当我们将技术的讨论仅限于技术原理起作用的过程而暂时不考虑目的性因素(人的因素)的时候,技术可以表现为a-如),只要求作为f的技术原理是合逻辑的,如果有b的原因(原材料),就有a的结果(技术产品),这是一个体现必然性的范式。当技术产品成为一种必然性以后,寻求完善成为一条终极的规范,比如说生物技术最后要产生最好的水稻,产量高,又不怕害虫和植物病毒感染;甚至人也都是“最好”的人(相对于“自然族”的经过基因改良的“基因族”)。于是在这样的必然性上我们将再加上函数g以表达寻求完善的目的性,a=f(b)的f仅仅是纯粹化的类似“线性”的作用,修正后的a与b的关系为a=g(f(b)),其中g体现为人们的目的性。在b(技术活动对象、原材料)到a(技术产品)的过程中(参见第三章小结部分的图示),规律和目的是决定和保证,当我们掌握了这两者中的规律的时候,或者说规律不再是束缚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的时候,技术这种模式中目的的作用就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了。如果:王续琨,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及其《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8。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p474l\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将“座架”理解为规律对人们自身(目的)的限制,这是与“技术作为座架”不同的角度对技术的讨论。技术原理常常以一种必然的方式体现,人们不断攀登却又似乎永远无法完全窥探的自然规律,如同蕴涵物自体的本体界,也如同超时空而成为不受因果律支配的自由。人的存在也如此,人以自由为最高目的,而自由如康德所说属于本体范畴。人们追求的存在虽是一个可以描述的状态,却是不依赖任何活动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也是现象的,在知识、经验中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一个时空观念,是自然的一个环节。如文中提到,人的自由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必然之上的,并借助此作为超越的平台。技术原理的发展随着人们天生的好奇及需求的驱动而扩张,人们自身的超越性则指引人们向其本质的趋向,在必然向自由的箭头的指向下,技术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依存,共同前进。人的自由本质上是提供给人自由决定自己行为的可能,而技术不同于科学之处也在于有着知其可为而可以为或不为的抉择,以及对同一目的的不同路径的抉择。人们有着技术之外的发展路线而不完全受技术的制约,技术的发展也有其自在的逻辑和一定的自为性,而两者发展相互推动得以最终实现的机制是人们以自己为目的,在以人为本的统摄下,致力于自身和技术共同发展的基础,这基础的物的表现也就是我们讨论的技术客体。\n袁同学垫查踅堂:!垄竺堡:塑堑结语论文的讨论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技术产品展开,以此为基础分析作为消费品和工具的技术客体以及技术客体的本质。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中,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虽然是现代技术中影响最大的,但不能包含全部:另一方面,这种研究是现代技术研究的结果,也不能代表之前的技术。所以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客体的研究结果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是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另外,在分析技术和人的关系以及技术客体的本质与人的目的性方面,会有无法避免的伦理讨论的倾向,这将冲击本文强调的以分析的态度,客观描述技术客体存在的宗旨。特别是关于工具理性的讨论和技术客体以人为中心的讨论,这两点实际上是众多对技术批判的出发点,但我觉得对这两点的否定也是对技术的全盘否定,所以讨论技术伦理需要在先接受技术客体的这些属性后进行的。对技术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是技术哲学的下沉,建立“技术是什么”明确的、坚实的基础,然后再进行技术伦理的讨论才有着力点。技术发展中诸多人的因素和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智使得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在这个着力点之上从伦理角度思考技术如何和人的发展方向一致,这如同自然也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发挥人们的智慧,这一点是自然给我们的“恩赐”。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象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能(摘于《时间简史》中关于伽利略的描述)。于是产生了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重要著作。我想我们可以用“自然”来替代结论中的上帝,我们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因为自然总是那么神秘,如同丹皮尔形容的,是“斯芬克斯的微笑”,但在人们的发展过程中,似乎开始慢慢撩起了那神秘的面纱。我们相信,我们无法决定和改变自然的运行规律,我们无法创造自然以无法想象的方法达到的那绝妙的天然自然,但我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利用我们的智慧,创造鬼斧神工的人工自然,我们还有能力认识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让自己和自然和谐相处,与我们所创造的技术客体和谐相处,同时在不断提升的技术客体的基础上实现而又超越自身的自由。\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致谢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吕乃基教授。论文是在吕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论文主题的不断修正、每一章的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完成,吕老师都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论文每章修改后红色字体的文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对论文内容的修改,也让我学习到做学术研究的方法,更让我从中看到严谨治学的品质。论文选题之初,我得到田海平教授的指点,这对我论文的最后定题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无论是课堂还是其它场合,我得到王兵主任、叶明教授、戴正农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程国斌等同学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讨论也都让我受益非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求学期间我的同事的支持,感谢我的夫人程幼石的陪伴和对我的鼓励,感谢所有关心我的朋友。\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参考文献:1、2、3、4、5、6、7、8、9、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Techn6,b!!Q;』』!!!!!i!:!i!:!!:29!』!j!!!!!!!』§』:!』!p!:b!!!朱葆伟,技术哲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6辞海(198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杨学功,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b主!卫;』』堡!型:曼i!曼翌:Q!g』兰i卫g竺!苎旦垒翌g苎丛皇』鱼Q主±gY里±YY圣:b主里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梯利,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拉普,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吕乃基,技术哲学的下沉和分化,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文集,哈尔滨出版社2002.】O10、林德宏,自然哲学研究的新构想,南京社会科学,2000.6ll、王伯鲁,世界4--技术世界及其结构问题,攀登,2003.112、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的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13、王伯鲁,世界4--技术世界及其结构问题,攀登,2003.114、周昌忠,技术的哲学本质,鱼!!巨;』』巳bi!:兰.j坚:堡型丛:璺卫』£Q!坠Ⅱ塑凸iQ翌』婴呈旦主i翌g』星QQ!旦』巳璺巳曼!星墨:垦曼卫15、陈运,信息论与编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6、你知道什么是蓝牙吗?,bl±2;』』!型:k22§§:!鲤』i型£§』!£丛』Z塑篮:丛堕17、信息技术领域的纳米技术,b!!&;』』!!型:!&卫:!!墨』j£!§』£!』2QQ!』Q222QQ2Q2231婴:b±里218、陈章良,生物工程,b±!Q;』』垒巳21Y:£p§±:!Q±:£B』!£Q鲣!』!Q垫2ZQ塾2:§b!里!19、李伯聪,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点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120、庄荣辉,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未来,皇!!巳;』』!!型:堕兰坌:旦主丛!曼盟坠:主塑』.j堕垒望g』I】基H』鱼iQ主皇£垫星:b主旦2l、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科技日报,2002.6.2022、K.Mainzer,机器人(学)可视为进化(论)的延续吗?,科技导报,2002.123、什么是生物芯片?,b!12;』』!型:!!i!i:盟!:!!』14ii』i!二E』i!!:n!巴24、杨海燕,生物技术世纪的人与自然,b!!p;』△曼堡:&bi!:BE女:Q血!塑4S\n袁同学技术哲学“本体论”研究25、周李承等,光纤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传感器技术,2002.1226、孙小礼,新世纪:呼唤绿色的科学和绿色的技术,b££&;』』型!:b.jkQ:gQ!:!!』E.{bg!』B!Q12Z二Q!:!!里27、b主!乜;』』!塑型!里曼!堕b旦卫:曼垦』里曼!坚b垦旦』皿旦:b兰婴128、吕乃基,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29、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30、王伯鲁,消费合理化的现代含义,哲学动态,1996.7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2、杨庆峰,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33、郭贵春,从现象论到工具实在论一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4陈振明,工具理性批判一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求是学千0,1996.4高亮华,人文视野主义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巨乃歧,试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译序王续琨,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及其《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8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弘踮∞盯始∞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