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要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要第一部分关于课程复习的有关说明一、串讲对象课程串讲考核对象会计专业4、5班学生。二、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考核主要指平时作业,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学习过程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三、命题原则⒈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统计学原理》文字教材范围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⒉期末命题的覆盖面理应广泛,但同时也会突出重点。⒊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各层次题目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重大致为:一般了解10%左右,掌握30%左右,重点掌握60%左右。⒋试卷尽可能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等级在试卷中所占比重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会尽可能兼顾,在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四、试题类型及其结构⒈期末考试题型(1)填空题:占全部试题的10%。(2)判断题:占全部试题的10%(3)单项选择题:占全部试题的30%。(5)简答题:占全部试题的10%。(6)计算分析题:占全部试题的40%。五、其它说明答案要求以教材为准,单选和多选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填空题要求对基本知识准确掌握。简答题要求回答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要点。计算分析题要求学生会利用公式和统计数据,模仿计算,并联系实际做出概括性分析。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120分钟。考试时,要求学生携带计算器。12\n第二部分各章重、难点提示第一章统计总论重点掌握(一)统计学的发展阶段(识记)古典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一)统计的三种涵义、三者的关系、统计的特点(识记)(二)统计的基本职能(识记)(三)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四)统计研究的方法(识记)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归纳推断法(四)统计工作的过程(识记)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五)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理解)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2、标志3、指标、指标体系4、变量12\n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重点掌握:(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了解)(二)统计调查的种类(理解)1、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3、统计调查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一次性调查和经常性调查。(三)统计资料搜集的具体方法(识记)(四)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识记)(五)统计调查方法(理解)1、统计报表2、普查3、重点调查4、典型调查5、抽样调查(六)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步骤(识记)1、统计整理的概念2、统计整理的步骤(七)统计分组(识记)1、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2、统计分组的方法(1)分组标志的选择(2)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3)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4)统计分组体系: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八)分配数列(理解)1、分配数列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分类2、分配数列的编制(1)单项分组与组距分组的概念及应用条件;(2)组数与组距的确定、等距分组与不等距分组的概念及应用条件;(3)组限的划分;组中值的确定等。(九)统计表(理解)统计表的构成和种类12\n第三章综合指标重点掌握:(一)总量指标(理解)1、总量指标的概念2、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二)相对指标(掌握)1、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a、计划数为绝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b、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c、计划数为平均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d、长期完成情况(水平发、累计法)(2)结构相对指标(3)比例相对指标(4)比较相对指标(5)强度相对指标3、相对指标的应用(三)平均指标(掌握)1、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2、数值平均数及其计算(1)算术平均数a、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b、简单算术平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两种形式:当权数为绝对数时:当权数为相对数时: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权数的选择12\n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1)调和平均数的计算a、调和平均数的概念b、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c、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2)几何平均数1、位置平均数及其计算(1)中位数(2)众数(一)变异指标(掌握)1、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2、变异指标的计算(1)全距:全距的概念和特点(2)平均差:平均差的概念和特点(3)标准差:标准差的概念、特点及计算(4)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意义和计算12\n第四章动态数列分析重点掌握:(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1、动态数列的概念2、动态数列的种类(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2)相对指标动态数列(3)平均指标动态数列3、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二)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4、发展水平5、平均发展水平(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a.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b.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①连续时点间隔相等:②连续时点间隔不等:①间断时点间隔相等:②间断时点间隔不等:12\n(1)由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计算序时平均数:(一)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1、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及相互关系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2、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量及相互关系(2)平均增长量(3)增长量的计算3、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重点掌握几何平均法)计算公式:(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二)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1、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2、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最小平方法12\n第五章统计指数重点掌握:(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1、指数的概念及作用(1)广义指数的概念(2)狭义指数的概念2、指数的种类(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二)综合指数1、综合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的特点编制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应该固定在哪个时期,要根据编制指数的具体任务以及指数式的经济内容来决定。以经济内容为依据,确定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具有一般应用意义。同度量因素时期确定的一般方法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度量因素,说明在计算期实际条件下,此指标的变动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则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质量指标保持不变的水平时,数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在计算某一种综合指数时,分子与分母的同度量因素的数值必须是同一时期的。选择不同时期的数值作为度量因素,结果是不同的,经济意义也不相同。3、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1)数量指标指数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2)质量指标指数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三)平均指数1、平均指数的概念12\n1、平均指数的计算(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通常是以基期的总量指标作为权数,对数量指标的个体求加权算术平均数,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通常以报告期的总量指标作为权数,对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求加权调和平均数,据此计算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三)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1、指数体系的概念及分类2、因素分析的意义3、因素分析的内容和步骤4、因素分析的具体形式(1)总量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简单现象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复杂现象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综合指数体系的利用)(2)平均指标指数及其变动的因素分析12\n第六章抽样调查重点掌握:(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二)抽样的基本概念1、全及总体(母体)和样本总体(子样)2、全及指标和样本指标3、参数和统计量4、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5、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三)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1、大数定理2、中心极限定理(四)抽样误差1、抽样误差的意义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2、抽样平均误差(1)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3)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的区别1、抽样极限误差(1)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2)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3)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抽样平均误差的关系(五)抽样估计方法12\n1、总体参数点估计点估计的特点与方法2、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1)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2)区间估计的方法(一)抽样组织设计1、简单随机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抽样的概念和特点(2)简单随机抽样的计算(3)样本单位数的计算2、类型抽样的概念和特点3、等距抽样的概念和特点1、整群抽样的概念和特点12\n第七章相关和回归分析重点掌握:(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1、相关的概念2、相关的种类(1)按相关的程度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2)按相关的性质(方向)分,有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分,有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4)按影响因素多少分,有单相关和复相关(二)相关系数1、相关系数的概念2、相关系数的计算3、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三)回归分析1、回归分析的意义2、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3、简单线性回归议程的建立和求解(1)配合回归直线(2)回归系数的意义(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4、估计标准误差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和作用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