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4 发布 |
- 37.5 KB |
- 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计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分别是统计工作、和。2、从统计发挥作用的层次来看,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信息职能、______和______。3、统计资料按计量方法不同,分为和______。4、统计资料按是否直接取得,分为_______和______。5、统计资料按时间属性不同,分为______和______。6、统计资料按所覆盖的范围不同,分为______和______。7、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的统计学派是_______,“有统计学之实,无统计学之名”的统计学派是_______。8、凯特勒是_______的先驱者,同时也是_______的奠基人。9、统计学的性质可概括为: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总体的_______和______的方法论科学。10、统计学按其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11、统计学按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12、统计信息与其它信息相比,具有客观性,总体性、______和______几大特征。13、统计是随着_______的发展和适应_______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4、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_______世纪中叶,距今有_______多年历史。15、统计学是一门_______科学,而不是研究_______问题的科学。16、在统计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______、综合指标法和_______。17、统计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是一种从______到______的推理方法。18、统计分析是对统计整理后的数据进行______和______的过程。二、单选题1、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A.信息职能B.咨询职能C.反映职能D.监督职能2、统计学作为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A.15世纪末叶B.16世纪末叶C。17世纪末叶D.18世纪末叶3、历史上最先提出统计学一词的统计学家是()。A.威廉·配弟B.阿亨瓦尔C.康令D.约翰·格朗特4、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的统计学派是()。A.政治算术学派B.国势学派C.数理统计学派D.社会统计学派5、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实,无统计学之名”的统计学派是()。A.政治算术学派B.国势学派C.数理统计学派D.社会统计学派6、统计学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A.威廉·配弟B.阿亨瓦尔C.康令D.约翰·格朗特7、“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8、统计活动的特点是()。67\nA.数量性、总体性、同质性和客观性B.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C.数量性、总体性、差异性和客观性D.数量性、总体性、同质性和差异性9、统计活动过程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即()。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决策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汁分析和统计预测C.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审核和统计分析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多选题l、统计资料或统计信息与其它信息相比,具有以下特征()()()()()。A.客观性B.总体性C.社会性D.数量性E.扩展性2、在统计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A.大量观察法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D.归纳推断法E.相关分析法3、统计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E.统计决策4、统计一词的涵义通常包括()()()()()。A.统计工作B.统计资料C.统计学D.统计研究E.统计分析5、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有()()()()()。A.数量性B.总体性巳同质性D.可比性E.阶段性6、统计在管理中的功能有()()()()()。A.提供信息B.实行监督C.提供咨询D.参与决策E.科学研究7、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为()()()()()。A.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发展B.推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发展C.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前提D.推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前提E.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是统计学的两大基本内容8、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具体包括()()()()()。A、数量多少B.数量关系C.数量界限D、数量变化E.数量计算四、名词解释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4、大量观察法5、统计分组法6、综合指标法7、归纳推断法8、统计设计9、统计分析五、简答题l、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性质。67\n3、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过程。六、判断题1、在统计的三种涵义中,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2、统计活动过程的实质是统计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利用的过程。()3、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4、统计学一词最早出自亚洲。()5、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18世纪中叶。()6、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7、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开始的。()8、统计主体是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统计信息的承担者和信源地。()9、统计学既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又是一门实质性科学。()10、一般来说,描述统计学是推断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是描述统计学的拓展,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11、统计研究现象的量,不能脱离现象的质。()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计量一、填空题1、统计总体按其所包含的单位数是否可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2、计量水准(标志)是指对客观现象总体内各个个体单位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测量所依据的标准。3、间隔水准和比例水准的差别在于:间隔水准使用一个_______零点作为起点,而比例水准则使用一个_______零点作为起点。4、统计指标是指对总体数量特征进行计量的_______和_______。5、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6、数量指标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7、数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8、数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计量特点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9、质量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形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1、统计指标按其取得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2、统计指标按其是否作为管理中的考核之用,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3、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可用数值表示,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4、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5、变量按其取值是否确定,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6、变量按其因果关系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7、变量按其是否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内决定,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8、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具有实在性,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19、统计数据的计量单位一般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20、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_______和_______。二、单选题1、各项统计数据最原始的承担者是()。67\nA.总体B.总体单位C.填报单位D.法人单位2、最原始、最低级或最有限制性的计量水准是()。A.列名水准B.顺序水准C.间隔水准D.比例水准3、同时具有区分类别、排出顺序、相等单位、算出比例和绝对零点五个基本特性的计量水准是()。A.列名水准B.顺序水准C.间隔水准D.比例水准4、一个统计总体()。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5、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情况时,总体单位是该市()。A.每一家工业企业B.所有工业企业C.工业企业每一单位生产设备D.工业企业所有生产设备6、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A、总体全部单位的所有性质都相同B、总体全部单位至少有一个共同性质C、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相同D、总体各单位的指标值相同7、研究某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时,该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是()。A、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C、质量指标D、数量指标8、总体有三个人,其某月工资分别为1445元、1650元和平共处950元,其平均工资“681.67”元是()。A、指标值B、标志值C、变量D、变异9、某地区有100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要了解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时,总体单位是()。A、每个企业B、每一单位产品C、全部企业D、全部产品10、某班三名学生期末统计学的考试成绩分别为80分、85分92分,这三个数值是()。A、指标B、标志C、指标值D、标志值11、人口自然增长率3.45‰是()。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12、下列指标中,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的是()。A、国民收入总额B、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进口总额D、货币支出总额13、统计指标的三个特点是()。A、数量性、综合性和完整性B、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C、数量性、完整性和统一性D、数量性、综合性和统一性14、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D、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15、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其构成要素包括()。A、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B、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C、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D、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67\n16、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分为()。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C、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实物指标和评价指标E、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F、描述指标、评价指标、监测指标和预警指标三、多选题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点包括()()()()()。A.同质性B.大量性C.差异性D.数量性E.社会性2、比例水准的基本特征包括()()()()()。A.区分类别B.排出顺序C.相等单位D.算出比例E.绝对零点3、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劳动效率B.经济类型C.职工工资D.人均收入E.所属行业4、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A.平均工资B.工资总额C.职工人数D.产品产量E.商品价格5、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有()()()()()。A.学生年龄B.公路里程C.耕地面积D.产品产量E.产品成本6、统计指标的特点包括()()()()()。A.同质性B.可量性C.综合性D.具体性E.总体性7、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A.工业总产值B.商品库存额C.人口总数D.人口出生数E.国内生产总值8、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性别B.年龄C.身高D.民族E.文化程度9、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有()()()()()。A.企业经济类型B.企业规模C.成本利润率D.单位产品成本E.产品产量10、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高低的品质标志有()()()()()。A.学习风气B.师资水平C.出勤率D.入学成绩E.听课效果11、指标和数量标志的关系包括()()()()()。A.指标可转化成数量标志B.数量标志可转化为指标C.在同一研究目的下,二者可相互转化D.在不同研究目的下,二者可相互转化E.在任何条件下,二者都可相互转化12、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有()()()()()。A.产品产值B.设备台数C.职工人数D.劳动生产率E.单位产品成本13、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A.商业网点数B.产品销售额C.产品销售量D.经营品种数E.职工人数67\n14、离散变量的值是()()()()()。A.连续不断的B.以整数计的C.相邻两值间不能插入任何数D.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的E.用计数的方法取得的15、连续变量的值是()()()()()。A.连续不断的B.以整数计算C.相邻两值间可插入数值D.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的16、在全国人口普查中()()()()()。A.每个人是调查单位B.男性是品质标志C.年龄是数量标志D.人均寿命是质量指标E.人口总数是数量指标17、在工业普查中()()()()()。A.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B.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C.设备台数是离散变量温表D.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E.所有制形式是品质标志18、统计指标按反映现象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A.实体指标B.时期指标巳客观指标D.价值指标E.时点指标19、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性质不同分为()()()()()。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E.价值指标20、产品产量属于()()()()()。A.实物指标B.客观指标C.时期指标D.实体指标21、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A.国民生产总值B.人口总数C.人口密度D.劳动生产率E.资金利润率22、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国民生产总值5000亿元迩缺少下列哪些要素()()()()()。A.指标名称B.指标数值C.计算方法D.时间限制E.空间限制23、下列指标中属于流量的有()()()()()。A.国民收入B.固定资产投资C.货币支出D.国民财富E.固定资产总值四、名词解释1、总体2、总体单位3、标志4、指标5、变量6、计量水准7、列名水准8、顺序水准9、间隔水准10、比例水准11、数量指标12、质量指标13、指标体系67\n15、连续变量16、离散变量五、简答题1、计量水准的设计原则。2、统计指标的设计原则。3、设计和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4、标志和指标的关系。5、比例水准的基本特征。6、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六、判断题1、标志和指标都可用数值表示。()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3、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则说明总体的特征。()4、一般来说,低级测量水准可变换为高级测量水准,而高级测量水准不能变换为低级测量水准。()5、对于一个确定的总体,其单位总量是唯一的。()6、产品产量可以是连续变量,也可以是离散变量。()7、变量与变量值是一一对应的关系。()8、在一定条件下,指标和标志可相互转化。()9、度量衡单位中的“度”指长度,“量”指体积、容积,“衡”指重量。()10、百分点是指百分率中相当于1%的单位数。()11、某市所有职工是一个总体,该市某职工的年龄“27岁”是一个可变的数量标志。()12、质量指标不能用数值表示,数量指标能用数值表示。()13、不变标志是构成总体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统计研究的对象。()14、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表现或数量标志值。()15、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情况时,统计总体是该市全部工业企业。()16、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每一个家庭是一个总体单位。()17、职工人数、职工工资均属于离散变量。()18、总体有三个人,其月工资分别为445元,650元和951元,则其平均月工资682元是一个指标值。()19、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各单位同一标志的标志表现上不应有差异。()20、国内生产总值属于流量指标。()21、期初人口数是的点指标,本期出生人口数是时期指标。()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一、填空题l、统计调查按其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2、统计调查按其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3、统计调查按其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4、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其_______占_______绝大比重的单位。67\n5、抽样调查又称抽样推断,是指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_______调查数据从数量上推断__________的数量特征。6、配额抽样的具体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配额抽样,另一种_______配额抽样。7、统计资料搜集的技术工具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8、调查表的形式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9、问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预先设计的有详细问题及备选答案的供调查_______和_______用的清单。10、统计资料搜集方案即统计调查方案,是指在正式调查之前,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资料搜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_______和_______。11、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_______和_______。12、普查是一种_______的________的全面调查。13、所谓典型调查,是指在被研究总体中,_______地选择一部分有_______的典型单位进行调查。14、典型调查如果选择中等水平的单位作为调查单位称为_______,如果作深入细致的凋查工作,称为_______。15、抽样调查是指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按照_______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_______进行调查。历、任意抽样是指调查者依据_______原则抽取样本进行调查的一种_______抽样方式。17、次级资料搜集的渠道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18、在一份表中只能登记一个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是_______,可同时登记若干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是_______。19、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_________表搜集资料,调查项目较少时,应采用_______表搜集资料。二、单选题1、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中的“全面性”是指()。A.调查内容全B.调查单位全C.调查时间全D.调查地点全2、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3、规定普查的标准时点旨在保证调查资料的()。A.准确性B.时效性C.周期性D.全面性4、调查几个铁路枢纽站,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属于()。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5、对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宜采用()。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6、统计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是()。A.调查单位B.填报单位C.调查表D.调查问卷7、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8、某市工业企业1999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0年1月31日,其调查期限为()。67\nA.一天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9、可同时搜集若干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是()。A.简单表B.复合表C.单一表D.一览表10、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是()。A.收入调查B.成本调查C.产量调查D.资产调查11、在统计调查中,填报单位是()。A.调查项目(标志)的承担者B.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个单位C.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资料的单位D.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单位1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A.是一致的B.是毫无区别的C.是无关联的两个范畴D、一般是有区别的,但有时又是一致的13、调查鞍钢、武钢、首钢、宝钢、包钢、马钢、攀钢、太钢、本钢等大型钢厂,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14、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A.灵活程度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作用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15、统计调查按其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A.普查与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16、统计调查按其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A.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D.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17、了解某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调查人员到现场进行观察、检验,这种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是()。A.直接观察法B.采访法C.报告法D.通讯法18、下列适宜于连续登记的是()。A.产品产量B.厂房面积C.职工人数D.生产设备数三、多选题1、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包括()()()()()。A.准确性B.总体性C.及时性D.同质性E.系统性(全面性)2、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统计专门调查的有()()()()()。A.统计报表B.普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E.抽样调查3、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有()()()()()。A.统计报表B.普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E.抽样调查4、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代表性调查”的有()()()()()。A.统计报表B.普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E.抽样调查5、非概率抽样的具体方式有()()()()()。67\nA.系统抽样B.分层抽样C.判断抽样D.任意抽样E.配额抽样6、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包括()()()()()。A.直接引用法B.间接引用法C.参考文献查找法D.直接观察法E.检索工具查找法7、普查是一种()()()()()。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专门调查D.经常性调查E.一次性调查8、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包括()()()()()。A.参考文献查找法B.检索工具查找法C.直接观察法D.访问法E.报告法9、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包括()()()()()。A、原始资料B、次级资料C.全面资料D.综合资料E、系统资料10、对某大学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调查对象是该大学B、调查对象是该校所有在校学生C、凋查对象是该校每一名学生D、调查单位是该校每一位学生E、填报(报学)单位是该大学11、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E、统计报表12、重点调查()()()()()。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B、只能是一次性调查C、可据所有重点单位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特征D、适用于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的对象E、可以是经常性调查也可以是一次性调查13、概率抽样调查()()()()()。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B、不存在抽样误差C、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D、始终存在抽样误差E、可用样本指标值推断总体指标值14、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包括()()()()()。A、直接观察法B、采访法C、报告法D、实验法E、网络法15、下列调查中,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有()()()()()。A、土地面积调查B、库存商品调查C、森林资源调查D、商品购进调查E、流动资金调查16、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指()()()()()。A、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经济现象的全体B、需要调查的每一单位社会经济现象C、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资料的单位D、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E、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具体单位17、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致的有()()()()()。67\nA、工业企业设备普查B、零售商业网点调查C、人口普查D、高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E、工业企业普查四、名词解释1、统计调查2、普查3、重点调查4、典型调查5、抽样调查6、统计报表7、调查表8、问卷9、调查时间10、调查期限11、任意抽样12、判断抽样13、配额抽样14、独立控制配额抽样,15、相互控制配额抽样16、原始资料17、次级资料18、调查项目19、调查对象20、调查单位21、单一表22、一览表23、重点单位24、专门调查25、全面调查26、非全面调查27、经常性调查28、一次性调查五、简答题1、统计资料搜集应注意的问题2、普查应遵循的原则。3、抽样调查的作用。4、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5、选择典型单位的原则。6、次级资料搜集的渠道和方法。六、判断题1、统计资料搜集的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采集统计数据。()2、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单位的所有问题都进行调查。()3、统计报表一般都属于全面调查。()4、一次性调查是指只调查一次,以后不再进行的调查。()67\n5、—般来说,掌握了重点单位的基本隋况,就可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趋势。()6、通过典型调查,可以研究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7、统计调查方式即统计调查方法。()8、在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一览表收集调查资料。()9,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始终是一致的。()10、调查时间是指一项调查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间。()11、有意识地选取几十块小麦地来估算某县小麦总产量,这种调查方式是典型调查。()12、对于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适宜采有连续登记。()13、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是工作中的重点。()14、要了解某市第二季度棉布生产的基本情况,调查年产量最大的几家棉纺厂,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15、了解某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调查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检验,这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直接观察法。()第四章统计资料整理一、填空题l、统计整理是实现对社会经济现象由个别单位的_______到总体_______过渡的必要阶段。2、统计分组同时具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涵义。3、统计分组必须贯彻_______和_______两大原则。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_______和划分_______。5、统计汇总技术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种。6、频率是指各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任何频率都应满足以下两个要求:(1)_______;(2)_______。7、变量数列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各组变量值出现的_______。8、次数密度是指异距数列中,各组_______与其_______的比值。9、频率密度是指异距数列中,各组_______与其_______的比值。10、“两头大,中间小”的统计分布称为_______,“两头大,中间小”的统计分布称为_______。11、统计表从内容上看,由_______和_______两大部分构成。12、统计表按其主词是否分组以及分组的情况不同,可分为简单表、_______和_______。13、一般来说,离散型变量组距数列相邻组的组限应_______,连续型变量组距数列相邻组的组限应_______。14、累计频数(频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一种是_______。15、径叶图是一种将_______与_______结合使用的表现统计资料的方式。16、指标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有直接联系的是_______数列,没有直接联系的是_______数列。17、宾词是指统计表所要说明的统计指标的_______和_______。18、按功能作用划分,统计表可分为设计表、_______、整理表和_______四种。二、单选题67\n1、统计整理的核心问题是()。A.审核B.分组C.编码D.汇总2、对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体现了()。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3、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被平均的数值是各组的()。A.组限B.组距C.组中值D.频数4、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组成部分称为统计表的()。A.主词B。宾词C.横行标题D.纵列标题5、统计表中用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各个统计指标称为统计表的()。A.主词B.宾词C.横行标题D.纵列标题6、某连续变量组距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其末组组中值为()。A.510B.520C.500D.4907、对某一总体同时选择三个标志进行复合分组,各个标志所分组数分别分2、4、3,则最后所得组数为()。A.3B.9C.24D.278、统计资料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A.统计表B.统计图C.统计报告D.统计公报9、划分连续变量组距数列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A.重叠B.相近C.间断D.不等10、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A.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B.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C.分组标志的选择D.各组界限的划分11、下面属于变量数列的是()。A、学生按班级分组B、电站按发电能力分组C、商业企业按所有制类型分组D、企业按经济部门分组12、一单项数列中,若某组向上累计频数为80,则说明总体中()。A、小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80个B、等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80个C、大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80个D、小于和等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80个13、异距分组适用于()。A、变量值分布较均匀的总体B、变量值分布不均匀的总体C、变量值按一定比率变动的总体D、变量值按一定差率变动的总体14、成年男性按身高分组一般呈()。A、钟型分布B、U型分布C、J型分布D、反J型分布15、人口死亡率按年龄分组后一般呈()。A、钟型分布B、U型分布C、J型分布D、反J型分布16、利润率按投资额大小分组后一般呈()。A、钟型分布B、U型分布C、J型分布D、反J型分布17、流通费用率按销售规模大小分组后一般呈(A、钟型分布B、U型分布C、J型分布D、反J型分布三、多选题1、统计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设计整理方案B.审核统计资料C.统计分组67\nD.统计汇总E.表现统计资2、统计资料表现或陈示的形式有()()()()()。A.统计表B.统计图C.问卷D.统计指标E.统计报告3、统计分组的作用包括()()()()()。A.划分现象的类型B.揭示现象的结构C.说明总体的特征D.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E.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4、品质数列的编制步骤包括()()()()()。A.选择分组标志B.划分各组界限C.决定数列的形式D.统计汇总E.编制统计表5、编制变量数列的关键有()()()()()。A.确定组数B.确定组限C.确定组距D.确定组中值E.计算各组频数和频率6、常用的次数或频率分布图有()()()()()。A.直线图B.直方图C.折线图D.平滑图E.径叶图7、次数分布或频率分布的主要类型包括()()()()()。A.钟型分布B.x2分布C.F分布D.U型分布E.J型分布8、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包括()()()()()。A.时间长短统一B.总体范围统一C.指标内容统一D.计算方法统一E.计量单位统一9、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的构成要素包括()()()()()。A.总标题B.横行标题C.纵列标题D.指标数值E.填表说明10、统计汇总的组织方式有()()()()()。A.手工汇总B.计算机汇总C.逐级汇总D.集中汇总E.逐级与集中相结合汇总11、统计分组的关键有()()()()()。A.选择分组标志B.确定组距C.确定组中值D.划分各组界限E.确定组数12、统计分组的含义包括()()()()()。A.对个体来说是分B.对个体来说是合C.对总体来说是分D.对总体来说是合E.对个体来说有分有合13、下列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A.职工按工龄分组B.人口按民族分组C.人口按地区分组D.企业按所有制分组E.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分组14、下列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A.工人按产量分组B.职工按工龄分组C.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D.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E.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分组15、统计分类标准按适用范围不同分为()()()()()。A.国际标准B.国家标准C.行业标准D.地方标准E.企业标准16、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包括()()()()()。67\nA.B.C.D.E.17、组距的大小与()()()()()。A.组数的多少成正比B.组数的多少成反比C.全距的大小成正比D.全距的大小成反比E.总体单位数的多少成正比四、名词解释1、统计整理2、统计分组3、复合分组4、分配数列5、品质数列6、变量数列7、空间数列8、时间数列9、简单分组10、全距11、组距12、组限13、频数(次数)14、频率15、累计频数16、累计频率17、频数(次数)密度18、频率密度19、主词20、宾词五、问答题1、统计整理的一般程序。2、统计分组的含义和作用。3、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4、空间数列的编制步骤。5、统计表的构成要素。6、组距数列的编制步骤。六、计算题1、某车间30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单位:台):542434344243432644223453243453要求:按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分组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67\n2、某班50名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5070717273737271606869707081827576787881818384869192968688848990929395787980767456726970808184485368要求:按考试成绩分组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和组中值。3、利用第2题的资料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径叶图。七、判断题1、统计整理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连接点。()2、统计分组就是将统计标志分成若干组。()3、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的和恒等于1或100%。()4、复合分组是指对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5、一般来说,离散型变量组距数列,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6、“下限在内,上限不在内”的分组原则适用于所有现象。()7、对于连续型变量一般只能编制组距数列。()8、当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时一般应采用不等距分组编制异距数列。()9、当标志值中有极值出现时,应使用开口组编制开口数列。()10、主词是指统计表中表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11、将企业将国民经济部门分组后,可形成变量数列。()12、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唯一依据是分组标志的多少。()13、单项数列中,某组的较小制累计频数(次数)是80,这说明总体中小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80个。()14、用组中值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各组组距相等。()15、统计分组对总体和总体单位来讲都是“分”。()67\n16、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不论是否经过整理,都能反映总体特征。()17、统计整理的核心工作和关键工作是统计分组。()18、不管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还是按数量标志分组,都能形成分配数列。()19、不管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还是按数量标志分组,都能形成变量数列。()第五章统计比较分析法一、填空题1、统计比较的基本方法通常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2、动态相对指标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基本形式。3、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4、同质总体中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各部分数值相互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_______占_______的比重。6、基尼系数的取值越接近于_______,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接近于_______,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7、相对指标一般都采用______的形式来表现,有些特殊的相对数,则采用_______的形式来表现。8、比例相对数一般是一种_______比例,而强度相对数则是一种_______比例。9、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因而有_______和_______之分。10、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11、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当计划任务是按最低限额规定时,则计划完成百分数以_______100%为好,当计划任务是按最高限额规定时,则计划完成百分数以_______100%为好。12、结构相对数的取值介于_______之间,各组结构相对数的和恒等于_______。13、国际上通常认为_______人口数占总人口数_______以上者的国家为年轻型人口国家。14、国际上通常认为_______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_______以上者的国家为老年型人口国家。15、比例相对数是一种_______性比例,而比较相对数则是一种_______性比例。16、霍夫曼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_______工业净产值与_______工业净产值的比值。17、劳动者负担系数等于_______年龄人口数与_______年龄人口数的比值。二、单选题1、统计比较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A.总量指标分析法B.相对指标分析法C.平均指标分析法D.变异指标分析法2、计算年距增长量或年距增长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下列哪一因素变动的影响()。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动3、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年提高8%,实际仅提高4%,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A.4%B.50%C.96.30%D.103.85%67\n4、某厂某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计划规定比去年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A.97.9%B.140.0%C.102.2%D.71.4%5、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提出的富裕标准是恩格尔系数为()。A.30%以下B.30%—40%C.40%—50%D.50%—59%6、一般认为,收入分配合理时的基尼系数为()。A.0—1B.0.2—0.6C.小于0.2D.大于0.67、总体各部分结构相对数的和应()。A.等于100%B.小于100%C.大于100%D.小于或等于100%8、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其霍夫曼系数应()A.趋近于1B.呈稳定趋势C.呈上升趋势D.呈下降趋势9、根据组平均水平或组相对水平计算出的比例相对数是一种()。A.结构性比例B.差异性比例C.依存性比例D.关联性比例10、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通常是计算()。A.平均增长水平B.平均发展速度C.平均增长速度D.增长1%的绝对值11、反映总体各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协调平衡状况的综合指标是()。A.结构相对数B.强度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比例相对数12、将对比基数抽象为1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是()。A.系数B.成数C.倍数D.百分点13、下列属于比较相对指标的是()。A.废品量与产量之比B.国民收入与人口总数之比C.积累与消费之比D.不同国家的粮食产量之比14、某国某年的钢产量与人口总数之比是()。A.比较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C.强度相对数D.平均数15、已知2002年甲国人均粮食产量为1712公斤,乙国为129公斤,甲国为乙国的13倍,以上指标中()。A.有两个总量指标,一个相对指标B.有两个强度相对指标,一个比较相对指标C.有两个平均指标,一个比较相对指标D.有两个平均指标,一个比例相对指标三、多选题1、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属于两个不同,总体的有()()()()()。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动态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2、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有()()()()()。A.结构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E.动态相对数3、下列指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A.全国人均国民收入B.某地区人口密度C.某市人口就业率67\nD.某单位职工平均工资E.某省人口出生率4、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包括()()()()()。A.保持分子与分母的可比B.正确选择对比基数C.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D.各种相对指标结合应用E.与定性分析结合应用5、分子、分母属于同类现象对比的相对指标有()()()()()。A.结构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6、下列属于同一时期指标值对比的相对指标有()()()()()。A.结构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7、比较相对数可用于()()()()()。A.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水平之间的比较B.先进水平与落后水平的比较C.不同时期水平的比较D.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的比较E.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8、强度相对指标可作用于()()()()()。A.经济实力B.经济效益C.普遍程度D.服务状况E.密度和强度9、下列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A.资金利税率B.流通费用率C.人口密度D.人口出生率E.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对比基数从形式上说有()()()()()。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总体指标E.样本指标11、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包括()()()()()。A.水平法B.方程法C.累计法D.几何平均法E.最小平方法四、名词解释1、相对指标2、百分点3、动态相对数4、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5、结构相对数6、比例相对数7、比较相对数8、强度相对数9、恩格尔定律10、恩格尔系数11、基尼系数12、霍夫曼系数13、增长1%的绝对值五、简答题67\n1、相对指标的作用。2、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3、结构相对指标的作用。4、比例相对指标的特点。5、比较相对指标的特点。6、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7、强度相对指标的作用。8、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六、计算题1、某公司所属甲、乙、丙三个工厂有关资料如下表:工厂名称2000年实际产值(万元)2001年产值2001年产值为2000年产值的百分比(%)计划数(万元)比重(%)实际数(万元)比重(%)计划完成程度(%)甲乙丙2309015010024010095100Σ450要示:依据表中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填写表中空白处数值。2、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如下表:单位:万人项目1982年1990年人口总数其中:男性女性10165453352493021143335890455429又,我国国土面各为960万平方公里。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计算全部可能的相对指标。3、某产品“九五”计划规定,最后的产量应达到54万吨,各年实际产量如下表:时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上半年下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67\n产量(万吨)404320241111121313141415要求:计算该产品产量“九五”计划完成百分数,并计算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的时间。4、(1)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上期增长5%,试计算产值计划规定比上期增长多少;又该企业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在上期699元水平上降低12元,实际上本期单位成本为372元,试计算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2)某企业2001年产品销售计划为上年的10%,实际为年年的114%,试计算该企业2001年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数。(3)某企业2001年劳动生产率增长计划完成102%,这一年劳动生产率为2000年的107%,试计算该企业2001年劳动生产率计划比2000年增长百分数。5、某市某年城镇居民收入抽样调查资料如下表:按人均收入分组(元)人口比重(%)收入比重(%)2500以下2500-35003500-45004500-55005500以上8.220.742.217.011.93.413.629.220.233.6Σ100.0100.0要求:计算该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6、某地某年各县有关经济指标如下表:项目甲县乙县丙县丁县戊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职工平均工资(元)489965676511684652277222681881434264615867\n农民人均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均储蓄额(元)256745333822287152344810293358554280453282057438275156483112要求:通过计算综合比较相对数(以甲县经济指标值为100)对该地各县经济实力进行排序。7、湖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资料如下表:年份(年)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生活消费支出(元)其中:食品支出(元)3886.001898.104098.001986.604137.201972.804371.001907.604800.001942.205218.801943.605546.201943.605574.721985.88要求:计算湖南省城镇居民各年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系数,并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贫富标准,指同到2002年底,湖南城镇居民的生活整体上已达到什么水平。8、某地“九五”计划规定,整个“九五”期间应完成基建投资80亿元,各年实际完成情况如下表:时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上半年下半年上半年下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基建投资(亿元)2218594837106要求:计算该地基建投资“九五”计划完成百分数,并计算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的时间。七、判断题1、相对指标是指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所得之比值或比率。()2、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找到对比的基础。()3、计划完成百分数大于100%,就表示超额完成计划。()4、恩格尔系数的大小与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5、基尼系数的大小与收入(或财富)分配的均等程度成正比。()6、霍夫曼系数的大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成正比。()7、全国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强度相对数指标。()67\n8、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相对数和比例相对数可相互转化。()9、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就业率的提高,劳动者负担系数将呈上升趋势。()10、比例相对指标是一种结构性比例,而强度相对数则是一种依存性比例。()11、某企业生产某型号电视机,本年计划每台成本降低4%,实际降低了5%,则其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为98.96%。()12、生产工人人均产值(量)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13、全国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14、某企业产值计划比上年提高10%,实际提高15%,则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为104.55%。()15、每千个居民拥有的医生数属于逆指标。()16、产品合格率属于结构相对数。()17、男女性别比属于结构相对数。()第六章变量数列分析一、填空题1、变量数列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测度与_______测度。2、算术平均数是_______与_______对比所得之比值。3、调和平均数是各个变量值_______的算术平均数的_______。4、对于加权算术平均数,由于各组标志值的频率不同,所以平均数同时受_______和_______两个因素的影响。5、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和为_______,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和为_______。6、变量值的方差等于其平方的_______减去其_______的平方。7、全距是变量数列中_______与_______之差,又称极差。8、根据方差的分解定理(加法定理)有:一个分组数列的总方差,等于其各组_______的平均数与其_______的和。9、成数P的平均数为_______,方差为_______。10、当成数为0或1时,其方差有最小值为_______;当成数为0.5时,其方差有最大值为_______。11、根据标志值的大小而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称为______________,根据标志值的位置而确定的平均数称为_______。12、权数对平均数起权衡轻重的作用,不取决于它的________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_______。13、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需用_______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其前提是各组变量值在其所在组内是_______分布的。14、几何平均数最适宜于求数列的_______和_______。15、对一组变量值而言,若同时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则其中最大者是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16、中位数是变量数列居于数列_______的变量值,众数是变量数列中出现次数_______的变量值。17、标志变异指标值越_______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_______,事物或现象的变动就越均匀。18、统计上为消除X对67\n的正负离差相互抵消为0的不利影响,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_。二、单选题1、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标志变异指标2、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标志变异指标3、比重权数也叫相对权数,指的是()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动态相对数D.结构相对数4、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被平均的数值是()。A.组限B.组距C.全距D.组中值5、用组中值作为被平均数值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其假定条件是()。A.总平均数与组平均数相等B.各组平均数相等C.各组平均数与其组中值相等D.各组组中值相等6、如果一组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众数D.中位数7、某企业有甲、乙两个生产车间,已知2000年甲、乙两车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820元和900元,又知2001年甲车间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比重上升,乙车间的下降。若2001年两车间工人工资水平不变,则全厂工人平均工资将()。A.提高B.下降C.不变D.升降不定8、某生产小组有35名工人,每人生产的产品数量相同。其中有13人每件产品耗时8分钟,16人每件产品耗时10分钟,6人每件产品耗时5分钟。计算该小组工人平均每件产品耗时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调和平均法D.加权调和平均法9、某老人院里11位百岁老人的年龄分别是:101、102、110、105、102,据此计算的结果是()。A.=Me=MoB.Mo>Me>C.Me>>MoD.>Me>Mo10、已知三种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85%、90%和95%,则其平均合格率为()。A.89.9%B.90%C.89.81%D.68.40%11、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A.意义不同B.计算条件不同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D.计算结果不同12、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D.13、某连续变量组距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其末组组中值为()。A.520B.510C.500D.49014、在标准正态分布条件下,有()。A.=Me=MoB.Mo>Me>C.Me>>MoD.>Me>Mo15、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和为()。A.0B.1C.最小D.最大16、加权算术平均数()A.只受各组变量值的影响B.只受各组频数(频率)的影响67\nC.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D.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17、如果众数组前后两组的频数相同,则()。A.众数等于众数组下限B.众数等于众数组上限C.众数等于众数组组中值D.众数等于中位数18、根据同一资料计算出的、H和C有()。A.H≤G≤B.H≤≤CC.≤G≤HD.G≤H≤19、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A.B.HC.MoD.Me20、A、B两个总体,若A的平均数大于B的平均数,且A的方差等于B的方差,则()。A.A的平均数代表性大B.B的平均数代表性大C.两个平均数代表性相同D.不能判断哪个平均数代表性大2l、用标准差系数说明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主要消除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总体标志总量B.总体单位总量C.总体标准差D.总体平均数22、平均差的主要缺点是()。A.易受极端值的影响B.计算太复杂C.不适合代数方法的演进D.未将全部标志值考虑进来23、下列变异指标中,消除了量纲影响的是()。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离散系数24、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最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离散系数25、是非标志标准差的最大值为()。A.0.5B.0.25C.1D.0.7526、下列分布中,集中度最大的是()。27、下列分布中,离中度最大的是()。三、多选题1、下列平均数中,属于位置平均数的有()()()()()。A.算术平均数B.众数C.调和平均数D.中位数E.几何平均数2、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值影响的有()()()()()。A.算术平均数B.众数C.调和平均数D.中位数E.几何平均数3、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包括()()()()()。A.B.C.D.E.4、下列指标中,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有()()()()()。A.众数B.全距C.平均差D.标准差E.中位数67\n5、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条件有()()()()()。A.各组频数相等B.组变量值相等C.各组频率相等D.行组次数为1E.各组频率为16、成数P的方差可表示为()()()()()。A.PB.PqC.P(1-P)D.E.7、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包括()()()()()。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众数E.中位数8、变量数列分析的作用包括()()()()()。A.认识作用B.比较作用C.数量标准作用D.推断作用E.同度量作用9、根据组距数列计算众数的方法包括()()()()()。A.金氏插值法B.水平法C.切伯插值法D.累计法E.皮尔逊经验法10、变量值方差的计算公式包括()()()()()。A.B.C.D.E.11、平均指标的作用包括()()()()()。A.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B.反映变量值分析的集中趋势C.反映变量值分布的离中趋势D.可反映现象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一般水平E.可反映现象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一般水平12、下列属于数值(计算)平均数的有()()()()()。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众数E.中位数13、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中包含有()( )( )( )( )。A.分子与分母属于同一总体 B.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相同C.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D.分子附属分母E.分子与分母都是总体标志总量14、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权数应具备的条件有()()()()()。A.权数与标志值的乘积等于标志总量B.权数一般为标志值的承担者C.权数与标志值的乘积有经济意义D.权数一定是总体单位数E.权数一定是单位数比重15、若,则有()()()()()。A.若已知c和a,则B.若已知c和b,则67\nC.若已知c和a,则D.若已知c和b,则E.若只知c,则16、几何平均法主要适用计算()()()()()。A.具有等差关系的数列B.具有等比关系的数列C.变量值的代数和等于总速度的现象D.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的现象E.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速度的现17、中位数的特征包括()()()()()。A.居于数列中间位置B.根据全部变量值计算C.不受极端值的影响D.易受极端值的影响E.在组距数列中不受开口组影响18、在偏斜适度时,、Mo和Me之间有()()()()()。A.、Mo和Me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B.、Mo和Me间不存在任何联系C.=Mo=MeD.Mo=3Me-2E.Me=3Mo-219、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A.总体的同质性B.极端值的影响C.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D.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E.将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相结合20、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包括()()()()()。A.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B.说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C.说明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D.说明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E.反映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均匀性、均衡性和稳定性四、名词解释1、平均数2、算术平均数3、调和平均数4、几何平均数5、众数6、中位数7、四分位差8、全距9、平均差10、方差11、标准差12、成数13、偏度14、峰度五、简答题1、变量数列分析的原则。2、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3、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4、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与作用。67\n5、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6、变量数列分析的主要内容。7、变量数列分析的作用。8、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的种类。六、计算题1、已知甲、乙两个班组各10名工人日产量(件)如下:甲组:24263234343537384244乙组:28303133333436384042要求: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工人日产量的平均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并通过标准差系数的大小比较甲、乙两组工人平均日产量代表性的大小。2、某车间工人操作机床台数资料如下表:按操作机床台数分组(台)各组工人数占工人总数比重(%)567106030Σ100要求:计算该车间工人操作机床台数的平均数、平均差和标准差。3、已知甲、乙两农贸市场某种农产品分等级的销售资料如下表:产品等级成交价格(元/公斤)甲市场成交额(万元)乙市场成交量(万公斤)甲乙丙1.21.41.51.22.81.5211Σ—5.54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农贸市场哪一个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两市场平均价格不一致的理由。67\n4、某厂生产的某种零件,要经过三道工序,已知各工序的合格率分别为95%、93%和98%。要求:计算该零件在各道工序的总合格率和平均合格率。5、某商业局系统所属20个商店2000年的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资料如下表:按销售计划完成程度分组(%)企业数(个)组销售额(万元)组流通费用率(%)90以下90-100100-110110以上3485459648138094314.613.212.011.0Σ203430—要求:计算该系统所属商店的平均流通费用率和销售额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数。6、(1)某数列的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系数为0.256,求标准差;(2)某数列的平均数为12,各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为169,求标准差系数;(3)某数列的标准差为3,各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求平均数;(4)某数列的标准差为30,平均数为50,求变量值对90的方差;(5)设y=x±a,若=28,求;(6)设y=0,若=12,求。7、已知某企业某年某月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工人数资料如下表:67\n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生产班组数(个)生产工人数(人)60以下60-7070-8080-9090以上571021701001503016Σ25366要求:计算该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8、某农贸市场某种蔬菜早市、中市和晚市的价格(元/公斤)分别为0.5、0.45和0.30。要求计算:(1)早、中、晚销售量相同时的平均价格;(2)早、中、晚销售额相同时的平均价格。9、设甲县农民人均收入为5880元,标准差为680元,农业人口为88.2万人;乙县农民人均收入6240元,标准差860元,农业人口89.50万人。要求:计算甲、乙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系数。10、某公司所属生产同种产品的三个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表:企业名称工人人数(人)产量(吨)总成本(万元)甲乙丙500550650325003850046800169192.5257.4Σ要求计算:(1)各企业及全公司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成本;(2)各企业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增加的产量;(3)各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节约的资金。67\n11、在过去的5年中,某国因受严重通货膨胀的困扰,银行为吸收存款而不断提高利率,5年的年利率分别为25%、100%和15%。问:(1)若存入1000美元,按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率,则第5年末的实际存款额为多少?(2)若存入1000美元,按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利率,则第5年末的实际存款额为多少?12、某工厂某月采购了某材料四批次,每批次采购资料如下表:采购批次(批)采购价格(元/千克)采购金额(元)1234354045509800020000144000500000Σ—要求:计算四个批次采购价格的平均数、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13、已知甲班5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的平均数为80分,标准差为10分,又知乙班成绩资料如下表:按成绩分组(分)学生人数(人)60分以下60-7070-8080-9090分以上31020152Σ50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班学生平均成绩代表性的大小。14、设甲、乙两钢铁企业某月上旬的钢材供货量资料如下表:单位:吨供货日期12345678910供货量甲企业26026018018019030030030023026067\n乙企业150150170180190190180160160170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企业的供货哪一个更均匀一些。15、某农科院研究出A、B两个水稻新品种,分别在5个生产条件相同的地块上试种,已知A品种亩产量的平均数为500公斤,标准差为35公斤。B品种有关资料如下表:亩产量(公斤)播种面积(亩)350450560500600913151310Σ60要求:通过计算比较A、B两个品种哪个的产量较稳定,更具有推广价值。16、已知甲、乙两乡某年小麦生产的有关资料如下表:乡名平均亩产(公斤)亩产标准差(公斤)播种面积(亩)甲乙450480405020,00015,000要求:计算甲、乙两乡小麦亩产量的平均数、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平均数。七、判断题1、平均数可以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2、算术平均数是最基本的、应用最广的一种平均数。()3、根据分组数列计算出的平均数只是原来平均数的一个近似值。(4、对一组变量值而言,总有≥G≥H。()5、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在权数相等时的一个特例。()6、对于同一原始资料而言,采用f作为权数与采用f/∑f作为权数计算出的平均数总是相等的。()67\n7、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8、标志变异指标值的大小与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成正比。(9、成数的平均数就是成数本身。()10、当总体呈右偏(正偏)分布时,有>Me>Mo。()11、若各组标志值不变,而每组频数均增加10%,则标志值的平均数也增加10%。()12、在标准正态分布下,有=Me=Mo。()13、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取决于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的比重。()14、算术平均数总是大于众数。()15、中位数和众数的大小与变量值中的极值无关。()16、若A、B、C三个企业去年的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85%、100%和115%,则其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0%。()17、几何平均数不易受数列中极端值的影响。()18、若平均数为,标准差为σ,则标准差系数为。()19、所有标志变异指标中,最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全距。(20、是非标志标准差的最大值为0.25。()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一、填空题1、时间数列是由相互配对的两个数列构成的:一个是反映_______变化的数列,一个是反映_______变化的数列。2、增长量按其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3、平均增长量的计算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不同方法。4、年距增长量_______—_______。5、发展速度按其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6、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称为_______;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称为_______。7、增长速度是_______与_______之比,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的百分数或倍数。8、年距发展速度=_______÷_______。9、年距增长速度=_______—_______。10、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11、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通常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方法。12、用同季(月)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方法。13、发展水平按对比关系不同,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14、平均发展水平又称为_______,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期发展水平求得的_______。15、逐期增长量_______等于累计增长量,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的的影响,正确反映现象的_______。16、计算年距增长量的目的在于消除_______17、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67\n18、增长1%的绝对值是_______与_______之比,用以说明增长速度与增长量之间的关系。19、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理论依据是总发展速度不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_______,而等于其_______。20、利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时,一般来说,移动平均的项数越多,移动平均数的跨越时间就越_______,所揭示的长期趋势也就越_______。二、单选题1、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各个逐期增长量的()A.和B.差C.积D.商2、计算年距增长量的目的在于消除下列哪一因素变动的影响()。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动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A.和B.差C.积D.商4、根据时期数列求平均发展水平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调和平均法D.加权调和平均法5、根据间隔相等的非连续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的公式为()。A.B.C.D.6、下列时间数列中,各期指标值可直接相加的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数列D.平均数数列7、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形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为()。A.B.C.D.8、现象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趋势是()。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动9、以年度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动是()。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动1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年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球比增长速度()。A.年年下降B.年年上升C.年年相同D.升降不定11、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产量()。A.年年减少B.年年增加C.保持不变D.增减不定12、移动平均法之所以能用来测定长期趋势,是因为由移动平均数形成的新数列剔除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短期偶然因素B.短期基本因素C.长期偶然因素D.长期基本因素13、计算移动平均数所采用的移动平均项数越多,则数列所表现的下列哪一因素值就越明显。()。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支动14、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趋势线能使下列哪一项为最小()。A.B.C.D.67\n15、用几何平方法计算的平均速度()。A.只受a0的影响B.只受an的影响C.同时受ao和an的影响D.同时受ao、a1、a2……a(n-1)、an的影响三、多选题1、时间数列发展水平按其在数列中所处位置不同分为()()()()()。A.基期水平B.报告期水平C.最初水平D.中间水平E.最末水平2、求平均发展水平的公式包括()()()()()。A.B.C.D.E.3、求平均速度的公式包括()()()()()。A.B.C.D.E.4、时期数列的特点包括()()()()()。A.各期指标值都为时期数B.各期指标值不能相加C.各期指标值可以相加D.各期指标值是连续登记的结果E.各期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5、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包括()()()()()。A.发展水平B.增长水平C.平均发展水平D.平均增长水平E.增长1%的绝对值6、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A.算术平均法B.几何平均法C.调和平均法D.方程法E.上下四分位法7、影响时间数列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 )(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动E.时间变动8、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主要有()()()()()。A.时距扩大法B.同季(月)平均法C.移动平均法D.直接观察法E.趋势模型法9、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通常有()()()()()A.同季(月)平均法B.序时平均法C.几何平均法D.高次方程法E.趋势与季节模型法10、测定循环变动的方法主要有()()()()()。A.直接观察法B.间接推算法C.时间数列分解法D.趋势与循环模型法E.发展速度分析法1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A.变量值B.频数(频率)C.时间D.空间E.指标值12、时间数列按其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为()()()(67\n)()。A.绝对数时间数列B.相对数时间数列C.平均数时间数列D.空间数列E.时空结合数列13、时点数列的特点包括()()()()()。A.数列中各项指标值可以相加B.数列中各项指标值不能相加C.数列中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D.数列中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E.数列中各项指标值是通过间断登记取得的。14、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包括()()()()()。A.B.C.D.E.四、名词解释题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3、增长水平4、年距增长量5、发展速度6、增长速度7、增长1%的绝对值8、长期趋势9、季节变动10、循环变动11、随机波动12、逐期增长量13、累计增长量14、环比发展速度15、定基发展速度16、环比增长速度17、定基增长速度18、平均发展速度19、平均增长速度20、年距发展速度21、年距增长速度22、平均增长水平五、简答题1、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2、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别。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4、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应注意的问题。5、循环变动分析的作用。6、影响时间数列水平变动的因素有哪些?7、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67\n8、时间数列的作用。六、计算题1、我国1990-1995年间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如下表: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185482161826638346344675958478要求计算“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年平均发展水平;(2)年平均增长水平;(3)年平均发展速度;(4)年平均增长速度。2、我国1990-1995年间各年的出口总额如下表: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出口总额(亿美元)62171884991812101488逐期增长量(亿美元)累计增长量(亿美元)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亿美元)要求:(1)计算并填写表中空白。(2)计算“八五”期间我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发展水平、年平均增长水平,总发展速度、总增长速度、年平均发展速度和年平均增长速度。3、某工业企业2000年下半年各月的总产值和职工人数资料如下表: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总产值(万元)月初职工人数(人)7280075810768108583090850110900又,该企业十二月末的职工人数为910人。要求计算该企业2000年下半年:(1)人均总产值;(2)平均每季人均总产值;(3)平均每月人均总产值;(4)平均每天的人均总产值。67\n4、已知甲、乙两省某种产品的产量资料如下表: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甲省产量(万吨)乙省产量(万吨)456740044536142904648345995706049100871651900要求:(1)分别计算甲、乙两省该产品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2)若今后两省仍按所求平均速度发展,试计算多少年后甲省可赶上乙省产量;(3)若甲省想在今后15年内赶上乙省,则其平均发展速度应为多少(乙省速度不变)?5、我国1985-1997年间有关年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资料如下表:年份198519881990199319951997年末从业人员数(万人)8350994911/828140711685118375要求:计算我国1986-1997年间平均每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6、我国1992-1997年间各年从业人员资料如下表: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年末从业人员数(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万人)655541297966373140716719915456679471685168850179016960018375要求:计算我国1993-1997年间平均每年第三产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7、某农产品在甲、乙两市场的价格资料如下表:日期一月一日二月一日三月一日四月一日甲市场价格(元/斤)乙市场价格(元/斤)1.801.861.761.801.781.901.761.88又,该产品第一季度在甲、乙两地的成交额分别为45万元和25万元。要求:(1)分别计算该产品第一季度在甲、乙两市场的平均价格;(2)计算该商品第一季度在甲、乙两市场的总平均价格。67\n8、某地1996-2000年各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表:年份产量(万吨)19961997199819992000320330345358370∑要求: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该地粮食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以1995年为时间原点),并据此预测该地2005年的粮食产量。9、某地区1994-1998年间各年分季度的旅游业产值如下表:季份产值(百万元)年份一二三四1994199519961997199825.225.423.826.025.117.118.419.419.118.612.614.113.815.715.119.318.921.021.620.8要求:用同季(月)平均法该地各季度旅游业产值的季节比率(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即可)。10、某商场1996-1998年间各年分季度的空调器销售量资料如下表:年·季销售量(台)67\n1996·11996·21996·31996·41997·11997·21997·31997·41998·11998·21998·31998·4231402193544200326545523450862要求:(1)建立趋势与季节模型;(2)预测该商场2005年各季度的空调器销售量。11、某工厂工人数资料如下表:月份一二三四五六七月初工工人数(人)月平均工人人数(人)500510514526533549564577要求:(1)根据各指标值之间的关系填补表中空白;(2)计算该厂上半年及上半年各季度的平均工人人数。12、某企业某产品的产量资料如下表:年份(年)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产量(万台)逐期增长量(万台)累计增长量(万台)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万台)—————2018100.281205要求:根据表中各指标值之间的关系填补表中空白。13、67\n某厂某产品的产量1997年比1995年增长15%,2000年比1997年增长22%,2003年比2000年增长40%,要求计算该厂该产品产量1996-2003年间的:(1)总发展速度;(2)总增长速度;(3)年平均发展速度;(4)年平均增长速度。13、某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991-1993年为10%,1994-1998年为15%,1999-2003年为12%。要求计算该地1991-2003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1)总发展速度;(2)总增长速度;(3)年平均发展速度;(4)年平均增长速度。14、资料同第8题。要求: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该地粮食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以1998年为时间原点),并据此预测该地2005年粮食产量。16、某地1995年-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如下表:年份(年)年人均收入(元)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47005060525054805860626068307370∑要求: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该地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直线趋势方程(以1998年1999年的交界点为时间原点)并据此预测该地2005年的年人均收入。七、判断题1、发展水平一般指时间数列中的绝对数水平。()2、最初水平、中间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划分是绝对的。()3、对于在研究期内有升有降、且升降不定的现象,应采用水平法计算其平均增长水平。()4、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5、计算平均速度的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现象最后一期的水平。(67\n6、发展水平只能是总量指标。()7、循环变动和季节变动都属于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动。()8、对于既受季节变动影响、又受长期趋势影响的现象,应采用趋势与季节模型法测定其季节变动。()9、测定季节变动时,至少要有连续两年分季或分月的统计资料。()10、循环变动和季节变动的周期都是固定不变的。()11、逐期增长量的连乘积等于累计增长量。()12、增长l%的绝对值等于前一期水平除以100。()13、某地各年人均国民收入按年份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数列是平均数时间数列。()14、在计算发展速度时,为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可计算年距发展速度。()15、测定季节变动时,到少要有连续三年分季度或者分月份的时间序列资料。()16、某企业生产某产品,若其产量的逐期增长量保持不变,则其环比增长速度也年年相同。()17、某企业生产某产品,若其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年年相同,则其逐期增长量年年增加。()18、时间数列中的各项指标值不能相加。()19、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的划分是绝对的。()20、逐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为环比增长速度。()第八章统计指数一、填空题1、统计指数按所表明指标的性质不同,分为_______和_______。2、统计指数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_______和_______。3、统计指数按是否反映现象的动态变化,分为_______和_______。4、度量因素的作用有二,其一是_______,其二是_______。5、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有二,其一是_______,其二是_______。6、在分组的前提下,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同时受_______和_______两个因素变动的影响。7、综合指数的特点是_______,平均指数的特点是_______。8、可变组成指数:_______×_______。9、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_______作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_______作同度量因素。10、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水平变动影响的指数称为_______;反映总体各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水平变动影响的指数称为_______。11、在我国统计实践中,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采用_______指数公式,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采用_______指数公式。12、在我国统计实践中,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_______,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_______。13、加权综合指数的公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公式一般为拉氏公式_______和_______。67\n14、指数体系的含义有二:其一是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_______。其二是总变动额等于各因素影响额的_______。15、指数体系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有因素分析作用、_______作用和_______作用。16、将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应以综合指数公式的_______为权数,将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时,应以综合指数公式的_______为权数。17、作为综合指数变形应用的加权平均指数的权数有_______总量指标和_______的总量指标两个。二、单选题1、将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基期而编制出来的总指数统称为()。A.拉氏指数D.帕氏指数C.杨氏指数D.费氏指数2、将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报告期而编制出来的总指数统称为()。A.拉氏指数D.帕氏指数C.杨氏指数D.费氏指数3、固定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将指数公式中同度量因素的分子与分母固定在()。A.基期B.报告期C.同一时期D.不同时期4、交叉加权的综合指数又称为()。A.拉氏指数D.帕氏指数C.马埃指数D.杨氏指数5、构成一个指数体系的指数至少有()。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6、在一个指数体系中,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A.和B.差C.积D.商7、在—个指数体系中,对象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的()。A.和B.差C.积D.商8、在由三个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公式中的同度量因素必须固定在()。A.基期B.报告期C.同一时期D.不同时期9、某百货公司本期与去年同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商品价格上涨11%,则商品销售量增(+),减(—)的百分比为()。A.-3%B.-5%C.+4.7%D.+17.7%10、某企业今年与去年相比,产量增长15%,单位成本提高10%,则总成本增(+)、减(—)变动的百分比为()。A.+1.5%B.+4.8%C.+26.5%D.+4.5%12、某公司所属甲、乙两个分厂,今年与去年相比,由于两个分厂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使总公司的总平均成本下降了5%,由于产品结构变化使总公司总平均成本增长了10%,则该公司总平均成本增(+)、减(—)变动的百分比为()。A.-13.6%B.+15.0%C.-4.5%D.+4.5%12、某企业职工工资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比上年增长2%,则其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A.10%B.7.1%C.7%D.11%13、在综合指数公式中,()。A.P是指数化因素,q是同度量因素B.q是指数化因素,P是同度量因素C.P、q都是指数化因素D.P、q都是同度量因素67\n14、同度量因素的两个主要作用是()。A.比较作用和平衡作用B.比较作用和推算作用C.平衡作用和加权作用D.同度量作用和加权作用15、可变组成指数()。A.专门反映组平均水平变动的影响B.专门反映总体结构变动的影响C.综合反映组平均水平变动和总体结构变动的影响D.综合反映组平均水平和总体结构以我睥因素变动的影响16、若用x表示组平均工资,f表示各组职工人数,则指数反映的是职工()。A.总平均工资的变动B.总人数变动C.构成的变动D.组平均工资的变动三、多选题1、总指数的特点有()()()()()。A.绝对性B.相对性C.平均性D.综合性E.代表性2、广义统计指数包括()()()()()。A.动态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3、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价格指数B.产量指数C.职工人数指数D.销售量指数E.单位产品成本指数4、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有()()()()()。A.基期加权综合法B.报告期加权综合法C.交叉加权综合法D.固定加权综合法E.连锁替代法5、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包括()()()()()。A.平衡作用B.比较作用C.同度量作用D.权数作用E.稳定作用6、统计指数按其编制方法不同,分为()()()()()。A.简单指数B.个体指数C.综合指数C.总指数E.加权平均指数7、指数体系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包括()()()()()。A.推算未知数B.指导单个总指数的编制C.为因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D.同度量作用E.权数作用8、平均数指数包括()()()()()。A.可变组成指数B.固定构成指数C.加权算术平均指数D.结构影响指数E.加权调和平均指数9、下列指数公式中的拉氏指数有()()()()()。A.B.C.D.D.10、作为综合指数变形应用的加权平均指数的权数有()()()()()。67\nA.∑qoP。B.∑qlPlC.qoP0D.q1P1,E.qlP011、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的性质不同可分为()()()()()。A.个体指数B.总指数C.组(类)指数D.数量指标指数E.质量指标指数12、编制综合指数的要点包括()()()()()。A.引入同度量因素B.确定指数化因素C.固定同度量因素的时期D.选择指数编制方法E.明确指数的经济意义13、已知某企业基期销售额100万元,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增长14%,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销售额为112万元,则()()()()()。A.销售量增长12%B、价格上涨12%C.由于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加2万元D.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增加12万元E.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增加20万元14、指数体系的基本含义(基本原理)包括()()()()()。A.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连乘积B.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代数和C.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几何平均数D.对象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的连乘积E.对象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他子与分母之差的代数和15、适用于非全面资料编制的总指数有()()()()()。A.可变组成指数B.固定构成指数C.结构影响指数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E.加权调和平均指数16、设g表示产量,P表示价格,则在实际应用中,下列式子正确的有()()()()()。A.B.C.D.E.四、名词解释题1、广义指数2、狭义指数3、综合指数4、同度量因素5、平均指数6、拉氏指数7、帕氏指数8、指数体系9、因素分析10、指数化因素11、个体指数12、总指数13、数量指标指数14、质量指标指数15、定基指数67\n16、环比指数17、动态指数18、静态指数19、杨氏指数20、马埃指数21、费氏指数(理想指数)22、可变组成指数23、固定构成指数24、结构影响指数五、简答题1、指数的作用。2、综合指数的编制要点和原则。3、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4、指数体系的基本原理和作用。5、因素分析的步骤。6、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7、可变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的含义及其相关关系。六、计算题1、某企业A、B、C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产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q0q1Z0Z1ABC件箱个3014010036160100180190150200220160∑—————要求编制:(1)三种产品的产量个体指数和产量总指数;(2)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个体指数和单位产品成本总指数。2、某商场甲、乙、丙三种商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商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销售量变动百分比(%)基期报告期(甲)(乙)甲乙丙台件箱6426615078354166120114100∑—要求计算该商甲、乙、丙三种商品的:(1)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总销售额;(2)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销售价格变动而增(+)、减(-)的总销售额。67\n1、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表:产品名称产量(件)单位成本(元/件)出厂价格(元/件)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2,0005,0002,2006,00010.56.010.05.512.06.212.56.0∑—————要求编制:(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3)单位成本总指数;(4)出厂价格总指数。2、某企业A、B、C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产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单位成本升(+)、降(-)幅度(%)基期报告期(甲)(乙)ABC公斤吨米700500400800450500+5+3-7∑—要求:对该企业A、B、C三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因素分析。3、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表:产品名称产量(件)原材料单耗(公斤/件)原材料单价(元/公斤)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甲乙20922105848509558100∑要求:对该企业甲、乙两种产品原材料总消耗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6、某企业有三个车间,2000年和2001年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表:67\n车间名称职工人数(人)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00年2001年2000年2001年(甲)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2001601502501801204.46.29.04.56.49.2∑——要求:对该企业三个车间总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7、已知某市1995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为200,000万元,2000年增加到584,550万元。又知期间零售商品价格上涨了75%。要求计算该市此期间的:(1)零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零售量变动而增(+)、减(-)的社会商品零售额;(2)由于零售物价变动而增(+)、减(-)的社会商品零售额。8、1995年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3%和6.8%。试计算1995年我国城、乡消费品价格分别较上年上涨多少?9、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报告期为7840元,基期为6615元;同期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6.5%。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10、某市职工货币工资报告期为9815元/人,基期为8480元/人;同期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海8.6%。求该市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11、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和报告期分别为182亿元和218亿元;同期生产价格上涨8.4%,人口自然增长率8.2‰。求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67\n9、价格降低后花同样多的钱可比原来多购15%的商品,问价格下降多少?13、某企业职工有关资料如下表:按技术等级平均工资(元)职工人数(人)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1-2级3-4级5级及以上500700900600850120050120403018050∑——要求:对该企业职工总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14、某农产品分等级的有关资料如下表:产品等级销售价格(元/公斤)销售量(公斤)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262420302722300500200500900110∑——要求:对该农产品平均价格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15、某公司所属A、B、C三个分厂有关资料如下表:分厂名称利润率(%)销售额(万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13151016181210001200600180024001000∑——要求:对A、B、C三厂总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进去因素分析。67\n16、某商业企业A、B、C三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表:商品名称销售额(万元)销售价格升(+)、降(-)幅度(%)2001年2002年(甲)ABC4080306011030+5+10-15∑—要求计算该企业A、B、C三种商品的:(1)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销售价格变动而增(+)、减(-)的总销售额;(2)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总销售额。七、判断题1、指数既可表明现象的动态变化,也可表明现象的静态变化。()2、同度量因素只有先发生同度量作用,然后才能发生权数作用。()3、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唯一形式。()4、将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应以综合指数公式的分子为权数。()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可以固定在基期,也可以固定在报告期或某一特定时期。()6、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所得到的一种总指数。()7、加权平均指数只能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应用。()8、连销替代法适用于对总量指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9、结构影响分析法适用于对平均指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10、如果某类商品的销售量下降10%,销售价格上涨10%,则其销售额不变。()11、广义指数包括个体指数和总指数。()12、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叫总指数。()13、统计指数可综合反映现象变动的方向和程度。()14、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区别是各自说明数量的多少不同。()15、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本质区别在于各自所固定的同度量因素不同。()16、在分组的前提下,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同时受组平均水平和总体结构两个因素变动的影响。()17、反映了质量指标的变动(其中:P为质量指标,g为数量指标,下标0和1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67\n第九章抽样推断一、填空题1、统计推断的两个最基本的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是______和______。2、从N个总体单位中抽取n个组成样本,有两种抽取方法,即______和______。3、统计中的误差有两类,一是______,二是______。4、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是借助于样本统计量来进行的,有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______和______。5、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或分类抽样,它实际上是将______与______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抽样方式。6、采用等距抽样,必须先对总体各单位按某种标志进行排序或排队,其方法有两种,即______和______。7、参数是______的数量特征,而统计量则是______的数量特征。8、抽样误差是指在遵守______条件下所产生的样本指标与相应总体指标的差异,它是一种______。9、计算等比例类型抽样误差与计算纯随机抽样误差的区别在于要用______代替10、计算整群抽样误差与计算纯随机抽样误差的区别在于要用______代替______。11、抽样分布是指从总体中抽出的所有可能的样本的______及相应的______构成的分布。12、代表性误差按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为______代表性误差和______代表性误差两种。13、登记性误差是在点数、测量、登记、计算和抄录等工作中产生的误差,这种误差是______,而且应当______避免的。14、衡量一个样本统计量是否是总体参数的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有无偏性、______和______三个。15、无偏性即某样本统计量的______等于被估计的______本身。16、一致性即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______越来越接近于被估计的______。17、有效性即如果一个样本统计量的______比其它估计量的______都小,则该样本统计量是比其它估计量更为有效的一个估计量。18、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一种最基本的抽样方式,其具体做法有______、抽签法和______三种。二、单选题1、下列抽样方式中,抽样误差最小的是(其它条件相同)()A.纯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2、下列抽样方式中,抽样误差最大的(其它条件相同)()A.纯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样本容量扩大三倍,则抽样平均误差比原来()。A.扩大一倍B.缩小一半C.扩大四倍D.缩小三分之4、根据以往调查,某种产品的合格率最大的为90%,最小为70%,在确定样本容量时,合格率应选择()。A.90%B.70%C.63%D.79.37%5、总体指标置信区间的长度等于允许误差的()。67\nA.两倍B.三倍C.四倍D.五倍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不重复抽样误差与重复抽样误差的比值为()。A.1-B.C.(1-)2D.7、抽样平均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比较()。A.前者小于后者B.前者大于后者C.前者等于后者D.前者可大于也可小于或等于后者8、在纯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允许误差减少,则样本容量应为原本的()。A.3倍B.4倍C.9倍D.倍9、对甲、乙两企业职工工资进行抽样调查,已知两企业职工工资标准相同,抽查的职工人数也相同,但乙企业职工人数比甲企业多一倍,若采用纯随机不重复抽样,则两企业的抽样标准误()。A.相等B.甲企业大C.乙企业大D.谁大谁小不能定1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其估计的精确度将()。A.随之扩大B.随之缩小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11、在重复抽样条件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减少,则样本容量将()。A.扩大9倍B.扩大到原来的9倍C.扩大倍D.扩大到原来的倍12、总体平均数()。A.只在随机重复抽样时等于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B.只在随机不重复抽样时等于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C.在随机抽样条件下都等于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D.在任何条件下都等于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13、在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A.与总体单位数成正比B.与总体方差成正比C.与总体单位数成反比D.与总体方差成反比14、成数方差取最大值的条件是成数等于()。A.0B.1C.0.5D.0.2515、类型抽样的随机性体现在()。A.类型组的抽取B.各组中样本单位的抽取C.总体分组D.总体分组和各组中样本单位的抽取16、类型抽样适用于()。A.对总体能分组的情况B.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悬殊情况C.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相近的情况D.总体单位较多的情况17、等距抽样的随机性体现在()。A.第一个样本单位的抽取上B.最后一个样本单位的抽取上C.所有样本单位的抽取上D.总体单位的排队方法上67\n18、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的抽样误差一般较简单随机抽样时的抽样误差要()。A.大B.小C.精确D.不精确三、多选题1、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A.总体总量B.样本容量C.总体方差D.抽样方式E.抽样方法2、衡量一个样本统计量是否是总体参数的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有()()()()()。A.无偏性B.一致性C.有效性D.同质性E.综合性3、影响样本容量多少的主要因素包括()()()()()。A.总体方差B.允许误差C.置信概率D.抽样方式E.抽样方法4、从广义上讲,抽样误差包括()()()()()。A.抽样实际误差B.抽样平均误差C.登记性误差D.代表性误差E.允许误差5、要提高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可以()()()()()。A.扩大样本容量B.增加样本数目C.扩大估计的误差范围D.缩小估计的误差范围E.降低抽样的精度6、重复抽样与不重抽样的差别表现在()()()()()。A.抽取的样本容量不同B.可能出现的样本数目不同C.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同D.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E.总体中剩余的单位数不同7、简单随机抽样的具体做法包括()()()()()。A.信手抽样法B.街头拦人法C.抽签法D.空间抽样法E.随机数表法8、等距抽样的具体方法包括()()()()()。A.随机起点等距抽样B.半距起点等距抽样C.循环等距抽样D.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E.半距起点对称等距抽样9、抽样推断的特点包括()()()()()。A.按随机原则抽样B.按随意原则抽样C.可由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D.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不可控制E.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但可计算控制10、用样本平均数对总体平均数作区间估计必须掌握()()()()()。A.样本平均数B.总体平均数C.抽样标准误差D.概率度E.总体单位数11、抽样估计的特点包括()()()()()。A.在逻辑上运用归纳推理B.在逻辑上运用演绎推理C.一定存在抽样误差D.在方法上运用确定的数学分析法E.在方法上运用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法12、影响类型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有()()()(67\n)()。A.组数B.样本单位数C.组内方差D.组间方差E.总方差13、影响整群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有()()()()()。A.总体群数B.样本群数C.群内方差D.群间方差E.总方差14、在区间估计时,保证度与精确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保证度高、精确度高B.保证度高、精确度低C.保证度低、精确度高D.保证度低、精确度低E.正比关系15、抽样平均差是()()()()()。A.所有可能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的平均差异B.所有可能样本指标值的平均差C.所有可能样本指标值的标准差D.计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基础E.所有可能样本指标值的方差16、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A.抽样实际误差B.抽样平均误差C.抽样极限误差D.抽样标准误差E.允许误差四、名词解释题1、抽样推断2、全及总体3、样本4、重复抽样5、不重复抽样6、抽样误差7、抽样平均误差8、允许误差9、点估计10、区间估计11、简单随机抽样12、等距抽样13、分层抽样14、整群抽样15、随机原则16、样本数17、样本容量18、参数19、统计量20、无偏性21、一致性22、有效性67\n五、简答题1、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的主要差别。2、总体参数优良估计量的标准。3、影响样本容量多少的主要因素。4、常用的抽样组织方式。5、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6、抽样推新的特点。六、计算题1、某外贸公司出口一种小包装名茶,规定每包重量不得低于150克,现采用纯随机不重复抽样抽取其中1%进行检查,其结果如下表:按重量分组(克/包)抽查包数(包)148-149149-150150-151151-15210205020∑100要求:(1)以99.73%的概率估计该批茶叶平均每包的可能范围,并确定所估平均重量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2)以同要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批茶叶包装合格率的可能范围。2、某农业银行推行一项单笔贷款额为1万元的扶助农业生产贷款,共贷出2,000笔。现从中纯随机不重复抽取50笔进行贷款回收检查,结果发现有4笔贷款已收不回来形成呆帐。要求:以95.45%的概率估计该行该项贷款呆帐率的可能范围。3、某储蓄所年终按定期储蓄存款单帐号每隔10户抽取1户组成样本,经整理得资料如下表:按存款额分组(万元)抽查户数(户)1以下1-22-55以上6816219872∑500要求:(1)以95.45%的概率估计该储蓄所定期存款户平均每户存款额的可能范围;(2)以同样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存款额在5万元以上者所占比重的可能范围。67\n4、一批产品共计2,000件,现纯随机不重复抽取其中200件,结果发现有190件为一级品。要求:计算该批产品中一级品置信区间为1842件至1958件的置信概率。5、某乡共有农村居民5,000户,分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三种类型,现采用等比例类型抽样方式调查其年人均收入,调查结果经整理后如下表:户型总户数(户)抽查户数(户)户人均收入(元/年)收入标准差(元)种植户养殖户务工户3,0001,500500300150504,8005,2005,800528530841∑要求:以95.45%的概率估计全乡年人均收入的可能范围。6、某广告公司从某市的500万人中等比例不重复分层抽取其中2%调查居民某电视栏目的收看率,调查资料经整理后如下表:类型总人数(万人)抽查人数(人)观看人数(人)市区郊区农村258110132516220264439132138∑要求:以9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市居民该电视栏目收视率的可能范围。7、某水泥厂某天每隔144天抽取1分钟的产量即10袋水泥进行包装质量检查,某日所抽的10批产品检查结果如下表:抽样批次12345678910平均重量(公斤/袋)一等品充(%)5075497048785080518650764984498548805186要求:以95%的概率估计该厂某天生产水泥平均每包重量的可能范围和一等品率的可能范围。8、(1)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下,若其它条件不变,而样本容量分别增加3倍、8倍和15倍时,相应的抽样平均误差如何变化?67\n(2)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下,若其它条件不变,抽样比例依次取1%、10%和15%时,抽样平均误差如何变化?9、某厂生产的某种零件的设计尺寸为15cm,根据以往的资料,该种零件的标准差为0.85cm,合格率为95%,若置信概率为95.45%,总体均值的允许误差不超过0.2cm,总体合格率的允许误差不超过3%。要求: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10、(1)某工厂生产一种新型灯泡5,000只,随机抽取其中1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4,500小时,使用寿命标准差为300小时。要求:在90%概率保证下,估计该新式灯泡平均寿命的可能范围;又,如果概率保证程度提高到95%,允许误差减少一半,问至少应抽多少只灯泡进行测试?(2)调查一批零件的合格率,根据以往资料,合格率曾有过99%、97%和95%三种情况。若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1%,概率保证程度为95%,试计算至少需抽查多少个零件?11、从某厂生产的一批电子产品中纯随机不重复抽取其中100个进行使用寿命检查,结果得其使用寿命的平均数为3100小时,标准差为80小时,要求:(1)以95.45%的概率估计该批电子产品平均使用寿命的可能范围;(2)若国家规定该电子产品的平均寿命不得低于300小时,问所估结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12、某市有职工100,000人,其中职员40,000人,工人60,000人,现用等比例类型抽样调查职工收入,调查结果如下表:职员工人人均收入(元)人数(人)人均收入(元)人数(人)67\n160180200102010160180190202010(1)若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2元,概率保证程度95.45%,试按类型抽样方式确定必要的样本容量。(2)如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则:①同样的允许误差和概率保证程度下,需要抽取多少职工调查?②同样的样本容量和概率保证制度下,允许误差有多大?③同样的样本容量和允许误差下,概率保证程度有多大?七、判断题1、从一个由N个单位构成的总体中最多可抽取Nn个样本。()2、总体指标的数值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指标的数值则是不确定的。(3、样本方差S2是总体方差σ2的一个无偏估计量。()4、样本容量的多少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成反比。()5、在等比例类型抽样条件下,组间方差不会引起抽样误差。()6、在任何情况下,重复抽样时的误差都会大于不重复抽样时的误差。()7、由于整群抽样是对群内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故群内方差不会影响抽样误差。()8、无偏的、一致的、有效的估计量能百分之百地保证样本统计量等于总体参数。()9、确定必要样本容量时,若计算结果为非整数,则应采用“四舍五入法”。()10、点估计法的概率保证程度为零。()11、一个样本中包含的总体单位数称为样本数。()12、抽样误差包括随机抽样产生的误差和登记性误差。()13、统计量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参数是样本的数量特征。()14、按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误差,可按纯随机不重复抽样时的抽样误差公式计算。()15、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时的抽样误差,可按等比例类型抽样时的抽样误差公式计算。()16、在抽样推断的区间估计中,估计的精确度与可靠度成反比。()17、抽样标准误差随样本容量的增大而增大。()18、从理论上讲,简单随机抽样最符合随机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为最好。()67\n第十章相关与回归分析一、填空题1、现象间的关系有两种类型,即______和______。2、相关关系按其涉及的因素多少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3、相关关系按其相关方向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4、相关关系按其相关形式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5、相关关系按其是否涉及有关影响因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6、相关关系按其相关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相关、______和______。7、线性相关系数的取值介于______到______之间。8、标准差σ以______为中心,而估计标准误差S则以______为中心。9、因变量Y的离差平方和可分解为______和______两部分。10、估计标准误差是衡量变量Y的______与______平均误差大小的分析指标。11、当相关系数r小于______时,X与Y之间为负相关,当r大于______时,X与Y之间为完全正相关,12、当相关系数r等于______时,X与Y之间为完全正相关,当r等于______时,X与Y之间为完全负相关。13、进行相关分析时,要求两个变量是______的关系,且二者都是______。14、进行回归分析时,两个变量间是不对等的关系,其中一个为______,另一个为______。15、回归分析中,______是随机性变量,______是确定性变量。16、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b有正负之分,当b取______时,X与Y之间为正线性相关,当b取______时,X与Y之间为正线性相关。17、相关系数r的正负号与回归系数b的正负号一致,r越接近于1,说明______对______的拟合程度越高。二、单选题1、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A.不相关B.负相关C.正相关D.复相关2测定变量间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最准确的方法是()。A.定性分析法B.相关表法C.相关图法D.相关系数法3、现象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则其相关系数越接近于()。A.0B.-1C.1D.±14、在线性相关条件下,若自变量的方差为4,因变量的方差为25,且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时,则其回归系数为()。A.8B.0.32C.2D.12.55、在回归直线i=a+bx中,若b<0,则有()。A.r=0B.|r|=1C.-l<r<0D.0<r<16、相关系数r与回归系数b的关系可表示为()。A.B.C.D.7、已知=l0,=-7,n=100。则X与Y之间存在着()。A.微弱线性相关B.低度线性相关C.显著线性相关D.高度线性相关67\n8、下列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A.;r=0.88B.;r=0.55C.;r=-0.91D.;r=-0.869、当所有观察值都落在回归线=a+bx上时,有()。A.r=0B.|r|=lC.r=-1D.r=110、相关系数r与估计标准误S的关系可表示为()。A.B.C.D.三、多选题1、若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则表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A.正相关B.负相关C.完全相关D.完全不相关E.不完全相关2下列各项中,可用来判断相关方向的有()()()()()。A.相关系数rB.回归系数bC.回归常数aD.协方差E.估计标准误差3、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有()()()()()。A.B.C.D.E.4、进行相关分析时,两个变量()()()()()。A.是对等关系B.是不对等关系C.都是随机变量D.都是确定变量E.自变量是确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5、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公式有()()()()()。A.B.C.D.E.6、下列属于正相关的有()()()()()。A.价格与需求的关系B.收入与支出的关系C.产量与单位成本的关系D.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E.原材料单耗与单位成本的关系7、下列属于相关分析的有()()()()()。A.编制相关表B.绘制相关图C.计算相关系数D.拟合回归模型E.计算估计标准误8、如果变量x与y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则有()()()()()。A.r=0B.=0C.b=0D.r=1E.=19、根据最小平方法配合的直线回归方程=a+bx,可以使()()()()()。A.∑(y-)=0B.∑(y-)=0C.∑(y-)=最小值67\nD.∑(y-)2=0E.∑(y-)2=最小值10、如果变量x与y之间存在着正线性相关,则下列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有()()()()()。A.=85–0.6xB.=-100+10xC.=-25-3xD.=260+1.5xE.=-80+2.5x11、设单位产品成本(元)对产量(千件)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85–5.6X表示()()()()()。A.单位成本与产量间存在正线性相关B.单位成本与产量间存在负线性相关C.产量每增加1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增加5.6元D.产量每增加1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减少5.6元E.产量为1千件时,单位成本为79.40元12、相关系数r=0说明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A.肯定不线性相关B.肯定不曲线相关C.可能完全不相关D.可能是曲线相关E.可能不线性相关四、名词解释题1、相关关系2、函数关系3、相关系数4、回归分析5、相关分析6、估计标准误差7、单相关8、复相关9、线性相关10、画线相关11、正相关12、负相关13、自相关14、因相关15、相关指数16、可决系数五、简答题1、相关分析的步骤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3、回归分析的步骤。4、应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5、相关系数的取值与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的对应关系。6、何谓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六、判断题1、函数关系是相关关系的一个特例。()2、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3、进行相关分析时,要求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4、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唯一方法。()67\n5、相关系数的大小与变量间相关程度的高低成正比。()6、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则表明其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7、若两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则能且仅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8、点(,)一定是回归线=a+bx上的一点。()9、回归系数b表示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平均变动b个单位。()10、对于两个变量而言,其相关系数r、协方差和回归系数b的符号总是一致的。()11、进行回归分析时,要求自变量x和因变量y是随机的。()12、估计标准误差的大小与回归方程代表性的大小成正比。()13、若是的两倍,是的1.6倍,则相关系数。()14、相关分析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前提的定性分析。()15、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继续和深入。()七、计算题1、已知某企业某年上半年各月的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资料如下表:月份产量(千件)X单位产品成本(元/件)Y一二三四五六234345737271717068Σ要求:(1)计算产量与单位成本间的线性相关系数;(2)拟合单位成本倚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成本如何变化?(3)计算单位成本的估计标准误差。2、设某县“九五”期间各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资料如下表:年份人均收入(元)X人均支出(元)Y67\n19961997199819992000457915345612Σ要求:(1)计算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间的线性相关系数;(2)拟合人均支出倚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指出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时人均支出如何变化?(3)计算人均支出的估计标准误差;(4)估计人均收入为12元时的人均支出;(5)估计人均支出为10元时的人均收入。3、已知X、Y两变量的相关系数r=0.8,=20,=50,是的两倍。要求:拟合Y倚X的线性回归模型。4、已知X、Y两变量,且点(=15,=14)在回归直线上,当x=0时,=5;又知。要求:计算Y的估计标准误差。5、已知X、Y两变量,且Y2=2,600,=50,X和Y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要求:计算Y的估计标准误差。6、已知n=5,Σx=40,Σx2=370,Σy=310,Σy2=20,700,Σxy=2,740。要求:(1)计算r;(2)拟合=a+bx;(3)计算。7、某市人民银行为了解该市居民年收入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对年收入在67\n5,000-20,000元的1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设每户年收入为X元,储蓄额为Y元。调查资料经初步整理如下:=1,240,=880,=11,440,=17,330。要求:(1)拟合储蓄额倚年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2)估计年收入为18,000元时的储蓄额。3、在x、y两变量中,已知是而的两倍,而又是的两倍。要求计算:(1)相关系数r;(2)回归系数b。4、当估计标准误差占的比重由50%下降到40%时,x和y的线性相关系数将如何变化?5、已知,=9.1,=9.2。要求计算:(1)r;(2)。11、已知=1440,=860,=11,560,N=100,=18,420。要求:(1)拟合Y倚X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2)估计X=16,000时Y的值。附录一综合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马克思指出,威廉·《政治算术》一书的问世,不仅标志着________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________的诞生。2、统计指标的基本作用在于描述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规模、________及其________3、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________和________。4、钟型分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U型分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5、比例相对数一般是一种________比例,而强度相对数则一种________比例。6、位置平均数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67\n7、年距增长速度=________-1。8、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有二,其一是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9、参数是________的数量特征,而统计量则是________的数量特征10、标准差σ以________为中心,而估计标准误差则以________为中心。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统计的核心问题是()。A.信息B.咨询C.反映D.监督2、一个总体单位,()。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3、调查项目(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A.调查单位B.填报单位C.调查表D.调查问卷4、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被平均的数值是各组的()。A.组限B.组距C.组中值D.频数5、计算年距增长量或年距增长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下列哪一因素变动的影响。()。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随机波动6、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7、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其产量每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A.年年下降B.年年上升C.年年相同D.升降不定8、某百货公司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各种商品的零售价格平均上涨15%,各种商品的零售量平均下降15%,则其零售额()。A.持平B.增加C.减少D.增减不定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包括()()()()()。A.信息职能B.咨询职能C.监督职能D.反映职能E.认识职能2、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A.工业总产值B.产品利税率C.职工人数D.国民财富E.劳动生产率3、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代表性调查”的有()()()()()A.统计报表B.普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E.抽样调查4、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包括()()()()()。A.确定组数B.确定组距C.选择分组标志D.划分各组界限E.确定组中值5、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A.全国人均CDPB.某地人口密度C.某单位职工平均工龄D.某省人均寿命E.某省人口出生率6、下列平均数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有()()()()()。A.算术平均数B.众数C.调和平均数67\nD.中位数E.几何平均数7、求平均速度的公式包括()()()()()。A.B.C.D.D.8、广义统计指数包括()()()()()。A.动态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E.强度相对数9、衡量一个样本统计量是否是总体参数的优良估计量的标准包括()()()()()。A.无偏性B.同质性C.一致性D.综合性E.有效性10、估计标准误差计算公式包括()()()()()。A.B.C.D.E.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统计分组的定义和作用。2、影响样本容量多少的主要因素。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40)1、某农场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地段上用同样的管理技术试种两个水稻新品种,其有关资料如下表:试种地段甲品种乙品种播种面积(亩)收获率(公斤/亩)播种面积(亩)收获率(公斤/亩)ABCD2.01.54.25.34503853944202.51.83.25.5383405421372Σ13.0—13.0—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个品种哪一个的产量较稳定,更具有推广价值。2、采用纯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从2,000件产品中抽查200件,其中合格190件。要求:(以95.45%的概率估计这2,000件产品中合格数量的可能范围;(2)如果合格品率的极限误差为2.31%,则其概率保证程度为多少?67\n2、已知某地区1997年的农产品收购总额为360亿元,1998年比1997年增长12%,同期该地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105%。要求计算该地农民1998年比1997年:(1)因交售农产品而增加的收入;(2)农产品交售量增长的百分数及由此而增加的收入;(3)由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收入。4、(1)已知我国1980年末人口数为9.8705亿人,若要在20世纪末将人口控制在12亿人之内,问:1981年至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多少?(2)又知我国1980年粮食总产量为3205.6亿公斤,若要求2000年人均用粮达到400公斤,问:1981年至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多少?(3)仍按上述条件,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粮食产量每年递增3%,问:到1995年我国年人均用粮可达到什么水平?6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