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言学概论资料》word版
语言学概论资料..第六章文字 第一节文字的性质 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字符 1.字符:字符就是文字符号。字符可分为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两种。 2.字符的类型:可归纳为三类:意符、音符和记号。 (1)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2)音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是音符。 (3)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3.他源文字不同于自源文字的特点:他源文字的音符是较纯粹的音符,多数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4.汉语字符的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在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5.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三、文字的类型 1、文字类型的两种分类标准: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一种是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 2.文字类型的分类: (1)根据字符可以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四种。①语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②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③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④音位文字:包括辅音音位的文字和全音位文字。 (2)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①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②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⑧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3.字符和音节的对应:一个字符并不只代表一个音节。 4.意音文字的含义: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5.表音文字的含义: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6.汉字的类型:汉字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归类,是一种词语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归类的,是一种意音文字。 第二节文字和语言 一、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1.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在文字和语言之间不能画等号。 2.书面语的含义: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 3.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的三种错误认识: (1)汉语比西方语言精炼。 (2)汉语与西方语言比十分贫乏。 (3)文字可使语言更丰富。 4.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哪三个义项: (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等。 (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 (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二、语言对文字的影响 为什么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 (1)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 (2)“语言的特点制约了文字的特点”和“什么样的语言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的观点将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绝对化了,是缺乏证据的。 (3)文字对语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将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无限夸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第三节\n语言学概论资料..第六章文字 第一节文字的性质 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字符 1.字符:字符就是文字符号。字符可分为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两种。 2.字符的类型:可归纳为三类:意符、音符和记号。 (1)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2)音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是音符。 (3)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3.他源文字不同于自源文字的特点:他源文字的音符是较纯粹的音符,多数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4.汉语字符的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在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5.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三、文字的类型 1、文字类型的两种分类标准: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一种是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 2.文字类型的分类: (1)根据字符可以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四种。①语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②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③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④音位文字:包括辅音音位的文字和全音位文字。 (2)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①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②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⑧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3.字符和音节的对应:一个字符并不只代表一个音节。 4.意音文字的含义: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5.表音文字的含义: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6.汉字的类型:汉字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归类,是一种词语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归类的,是一种意音文字。 第二节文字和语言 一、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1.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在文字和语言之间不能画等号。 2.书面语的含义: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 3.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的三种错误认识: (1)汉语比西方语言精炼。 (2)汉语与西方语言比十分贫乏。 (3)文字可使语言更丰富。 4.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哪三个义项: (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等。 (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 (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二、语言对文字的影响 为什么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 (1)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 (2)“语言的特点制约了文字的特点”和“什么样的语言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的观点将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绝对化了,是缺乏证据的。 (3)文字对语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将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无限夸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第三节\n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1.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其实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 2.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的说法更为可信。 3.文字系统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4.古苏美尔文字的情况:楔形文字。 5.古埃及文字的情况:碑铭体、僧侣体、平民体。 6.已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7.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文字创造了辅音文字。 8.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线条化、简化。 二、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和汉字起源的时间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含义:传统学称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为象形字。用点画来表示要指出来的意思的这一类字是指事字。有些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传统文学称这些为会意字。 3.许慎的“六书”说:一日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4.独体字、偏旁、形旁、声旁的含义: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把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把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由于汉字字形的变化和简化,声旁和形旁的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5.汉字的偏旁实际上是不严格意义上的意符和音符,至少是跟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不完全相同。 6.汉字中合体字的形旁与独体字的表意字符是不是一回事: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形旁”是表意字符,跟独体字中的表意字符不完全相同。由意符构成的独体字是跟语言中确定的词语相联系的,如“人”指的就是语言中的ren,“水”指的就是语言中的shui等等。而合体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如“江、河、湖”等合体字中的“水”旁只是表示这些词语都跟“水”有关。 7.为什么说汉字的声旁跟表音字符不完全相同:汉字合体字中的“声旁”是表音字符,但是跟用作独体字的音符不完全相同,有两种情况: (1)一部分在合体字里只表音,不表意。 (2)一部分声旁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就是一个表音字符,是通过语音上的联系来表示某个词语的字符,因此是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而在合体字里面加上去的形旁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承担合体字所代表的词语的语义内容。 8、字体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不同阶段。 第四节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一、文字的创制 1.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2、为原来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3、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创制了文字。 4.新中国为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文字。 5.创制文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解决以哪一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要综合衡量人口、经济以及本民族人士的意见。若一种语言的方言分歧过大,也可为不同的方言创制不同的文字,但必须十分慎重。 二、文字改革 1.文字改革有三种情况: (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 (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 2.文字改革三种类型的实施情况:第一种类型涉及面不广,不影响整个文字系统,也不严重影响阅读和书写,比较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文字改革第二种情况影响深远,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1928年土耳其文字改革;第三种情况的改革难度较大,但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越南的文字改革。语言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第六章练习题 第六章\n文字 一、单项选择题 1.希腊文属于全音位文字:阿拉伯文属于辅音文字;日文中的假名属于音节文字。 2、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是字符。 3.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音还是语义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4.假借字的特点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 5.现代语言之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 6.越南语现在的表音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7.闪含语系的语言,如腓尼基语最初采用的文字类型是辅音音位文字。 8.藏语所采用的文字系统是音位文字。 9.世界上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自源文字只有汉字。 10.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年代是商代。 11.腓尼基人创造辅音文字借用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 12.最早使用音位文字的人是希腊人。 13.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14.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15.最早的辅音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 16.最早使用辅音文字的是腓尼基人。 17.1945年后,书写朝鲜语的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谚文字母。 18.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属于整个文字的类型不变,字符的类型变了。 19.“文字的创制”是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 20.1956年我国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从文字改革的角度看应属于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对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21.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许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其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有佤族、傈傈族。 二、多项选择题 1.在“sh、火、付、人、机”组合中,属于复合字型的是sh、付、机。 2.在字符“f、止、江,符、竹”中,属于单纯字符的是f、止、竹。 3.字符“羊、马、人、木、口”都属于意符。 4.至今还没有发现的文字类型有语素文字、表意文字。 5.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音符、意符、记号这几大类。 6.古埃及文字、古汉字、苏美尔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自源文字。 7.已知的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8.英文属于音位文字、他源文字。 9.不属于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的汉字字体有行书、草书。 10.自源文字最初的表意字符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11.楔形文字属于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12.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字。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字符: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3.意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4.音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 5.记号: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6.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7.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8.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 9.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 10.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1.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2.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13.音位文字:就是全音位文字,是指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 14.辅音文字:即辅音音位文字,指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 15.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6.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17.意音文字: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8.假借字:假借字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表意字符用来表音的表音字符。 19.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一种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后来由于他们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字的笔道像一个个的“楔字”,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20.象形字:有些字的字形是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字学称为象形字。 21.会意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22.独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 23、合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 21.偏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25.形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 26.声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 27.六书:传统汉字文字学对汉字的形体和造字方法进行概括后得出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第七章语言和社会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 2.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的问题: (1)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2)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 3.关于语言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 4、“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 (2)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②基督教《圣经》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亚当创造了语言。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3)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5、“人创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2)代表观点: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6.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7.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 (1)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2)经实验,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 (3)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 (4)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 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 (5)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 8.语言的起源为什么必须具备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从严格意义上说,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 2、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地进行着。 3、语言演变的例子: (1)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 (2)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有韵律不合的现象。 (3)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 4.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及不同时期语言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使词汇日益丰富。 (2)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缩小上表现明显。 (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语法的发展演变。 5.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4)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5)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有些语言的演变现象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 6.语言发展演变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第二节\n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1.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 (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2)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 (3)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2.语言随社会分化为两种类型: (1)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2)社会方言。 3.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1)概念: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方言。 (2)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3)方言下又可分为次方言、土语。 (4)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语汇、语义、语法上也有一些差异。 (5)方言间总会有些共同点,比如语音对应关系涉及的就是成批的词语,因而证明方言间有共同的历史渊源。 (6)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叫做亲属关系,它的重要标是语音对应现象。 4.为什么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地域方言是怎样产生的: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1)居住和活动的地点分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久而久之,不同的方言就会形成。 (2)一个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因生产、贸易不发达,交通、通讯不便利,很难保持完全统一的局面而处于不完全分化状态,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 (3)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而使-种语言内部出现方言分歧。 5.语言的谱系分类: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 6.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可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量多的两个语系。 7.社会方言: (1)概念: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在结构系统上不是同的。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到互相不能理解的程度,而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不会妨碍交际。 (3)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 ①阶级和阶级的差别。 ②职业的差别。 ③年龄的差别。 ④性别的差别。 ⑤文化程度的差别。 ⑥宗教信仰的差别。 (4)从根本上说,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起来,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会,社会的统一迫切地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统一。 2.语言的统一不能采用消灭现有方言的方法,只能用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3.通用语:是指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一种方言。 4.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区别:共同语和通用语的性质不同。共同语是-种高级形式,旨在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最后取代方言。 5.作为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产生基础的某一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基础方言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而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 6.共同语从形成到普及需要一个过程。 7.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国语,它是各民族间的共同语。 8.为什么推广、普及共同语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推广、普及共同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 (1)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各方言都出现了明显的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许多方言色彩较浓的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取代。 (2)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如我国方言区的许多学校普通话日益普及,正在取代方言而成为教学语言。在许多行业和机关内部,普通话也正在成为工作语言。 (3)同时应该看到,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可以使地域方言的分歧逐渐缩小,但语言的统一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节语言的接触\n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1.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2.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从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即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 3.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4.汉语在吸收外采词汇方面有什么特点: (1)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同本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 (2)由于在汉语中语素、音节、汉字基本是一致的,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记音符号来使用,也就是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具体表现有: ①音译词被后来的意译词取代。如“电话”取代“德律风”; ②音译时想方设法带上意译成分,例如,音译加义类,如“啤酒”(beer); ③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如“基因”(gene),等等。 5.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汉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关系,汉语对外来词有较大的抗拒性,致使许多汉语外来词都最终向着意译词的方向发展。 6.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7.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8.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 9.除了词语的借用现象外,还有语音和语法的借用。语音的借用包括音位的借用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的借用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语音和语法的借用一般不及词语的借用常见,而且这些借用成分在产生之初只在借词的范围内使用,而后才可能逐渐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本族语言的词语上。 二、双语现象 如何理解双语现象的含义: (1)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2)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体体现。 (3)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4)产生双语现象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②外语教育。 三、语言转用 1.如何理解语言转用的含义: (1)语言转用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2)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2、语言转用的两种形式: (1)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2)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3、语言转用与哪些社会条件有关: (1)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但语言的融合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 (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4.语言转用是-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语言转用必然会经过一个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四、语言混合 1.概念: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各种语言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2.语言混合的形式:(1)洋泾浜语。(2)克里奥耳语。 3.洋泾浜语是如何产生的: (1)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它是在某一外语基础上进行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 (2)特点: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有限;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 (3)发展前途: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 4.克里奥耳语: (1)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2)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 (3)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甚至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 第四节语言规划 一、语言规划 1.语言规划: (1)概念: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主要内容:确定官方语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 (3)特点: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语言政策: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形式的语言规划。 二、官方语言的选择 1.官方语言的选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2.官方语言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也可以同时选用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1.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2.语言规范化的目的: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 行,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而且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4.语言规范化一般不是或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5.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 四、民族语言政策 1.民族语言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语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2.概念: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3.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第七章语言和社会\n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的词汇可能产生急剧的变化。 2.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 3.造成现代汉语中出现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复句形式的原因是汉语受印欧语言的影响。 4.关于语言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的约定,规定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社会契约说。 5.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特点。 6.语汇是语言系统各个部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 7.关于人类语言的前身,有人主张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而来的。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感叹说。 8.恩格斯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 9.我国的国语是汉语。 10.美国英语是一种英语的地域变体。 11.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方言,最主要的依据是语音。 12.地域方言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产物。 13.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言和后来的官话是当时的通用语。 14.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15.意大利共同语的标准音是佛罗伦斯语音。 16.双语现象不属于语言分化的结果;双语阶段是语言转用的必经阶段。 17.在啤酒、剑桥、卡通、酒吧这几个词中,属于半音译半意译的是剑桥。 18.在青霉素、盘尼西林、机关枪、演绎这几个词中,属于音义全借的外来词是盘尼西林。 19.盘尼西林、尼龙、香槟、电话这几个词中,属于意译词的是电话。 20.在马力、新西兰、哈达、卡车这几个词中,属于仿译词的是马力。 21、在沙发、芭蕾舞、干部、足球这几个词中,属于音译词的是沙发。 22.我国北魏时期实现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23.国外语言学家把洋泾浜语称为皮琴语。 24.我国1985年修订并公布的关于语音规范化的文件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25.实施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 26.社会对语言主观的有意识的影响是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作出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二、多项选择题 1.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造成的语言演变现象有:(1)汉语的构词模式由单音节词为主变为以双音节词为主。(2)没有声调的古藏语发展为现在的有声调的藏语拉萨方言和康方言。 2.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1)社会的进步。 (2)社会的分化。 (3)社会的统一。 (4)国家之间的接触。 (5)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 3.现代汉语比起古代汉语来所具有的特点有: (1)语汇大大丰富了。 (2)主语省略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3)书面语中的句子更长了。 (4)句式更加多样化了。 (5)修饰成分特别是复杂的修饰成分用得更多了。 4.除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都分的发展演变外,语言发展演变还表现为: (1)一种语言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方言。 (2)方言成为不同的语言。 (3)-种语言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 (4)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5.社会统一在语言上的表现是: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语言的转用。 6.中国古代的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们当时叫:雅言、通语、官话。 7.壮语、苗语,维吾尔语、傣语、日语中,属于汉藏语系的是:壮语、苗语、傣语。 8.俄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是:英语、德语。 9.汉语方言的差别可以表现在: (1)音位系统不同。 (2)声调数量不同。 (3)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的称呼不同。 (4)名词和量词的结合特点不同。 (5)语序不同。 10.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从而产生了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11.汉语从梵语中借入的词有:夜叉、罗汉、塔。 12.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过程中发生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有羌族、契丹族。 13.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的决定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14.在奥委会、足联、电灯、克隆、苏维埃这几个词中,属于借词的是克隆、苏维埃。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5.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6.隐语:某些团伙所创造使用的秘密词语或语句。 7.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9.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1.语音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12.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作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1.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混合。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26.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第八章语言和心理 第一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2.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和心理的联系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思维和思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广义的思维既包括想的过程,又包括想的结果。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 二、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1.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有三种意见: (1)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多少关系。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后有思维。 (3)思维是先于语言发生的,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之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2.关于思维先于语言的三方面证据:一是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二是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三是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三、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1.思维的分类: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直观思维,广义的包括表象思维)、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一定需要语言参与,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 2.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不应绝对化: 一是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应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参与的;二是既要肯定抽象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惟一的工具;三是即使说抽象思维就是使用语言进行曲的思维,也要承认语言和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不能完全等同。 3.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1)从功能上说二者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二者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它们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从范畴上看二者也不同。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例如“人失去生命”这个概念,在汉语中就是“死”“逝世”“牺牲”“夭折”“一命呜呼”等几十个词来表达。句子中有些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也不一定就对应判断,同样有些复句并不表示推理,例如“他放了学,就回家了”。 (3)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畴的现象。 四、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1.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一种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代表理论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称“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是思维决定语言,这是目前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因为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可以通过翻译互相理解,就是由于这些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 2.语言与思维的功能有什么不同:语言和思维的功能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或者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的关系。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而且,思维除了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他的物质载体;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方面,语言和思维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 第二节\n语言能力和语言获得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和原因 1.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1)非自控阶段(前6个月,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但可分辨表示不同感情的声音)。 (2)咿呀学语阶段(六个月到一岁左右,已能分辨主要元音和辅音)。 (3)单词阶段(一岁左右开始,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 (4)双词阶段(一岁半到两岁,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5)简单句阶段(两岁到两岁半开始,能正确地掌握语序,层次等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 (6)复杂句阶段(能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 2.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包括模仿说和强化说;一类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包括天赋说和认知说。 第三节语言与认知活动和民族社会心理 一、语言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和原因;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二、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 (2)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 (3)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三、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1.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定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 (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 (2)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文化。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又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2.为什么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 (1)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等也是基本一致的,各民族都有能力去认识相同的事物,所以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 (2)对于同一个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有可能不同,无论是在语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 3.怎样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没有文献或是很少文献的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用处。比如就可以通过现存的语言材料分析研究文献记载很少的汉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例如商代“诸父”“诸母”的称呼去研究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少有文献的中国许多民族历史的历史。例如,通过纳西族西部方言复合词中保留的“女(母)为大,男(父)为小”特征,反映出古代纳西族经历过以母系为中心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4.为什么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活动等,语言在不同的思维活动中起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比如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大些,在其他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小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注意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并不需要研究语言在非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相反,人的很多思维活动,包括非抽象思维活动,也都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即使非抽象思维活动或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都既可能有意识地借助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无意识地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从语言学的角度,还要重视研究语言对人的非抽象思维活动所具有作用的一面,而体现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的关系,所以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的作用。语言学概论自考复习题第八章 第八章语言和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较为正确的观点是:语言不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 2.关于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错误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 3.关于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比较合理的看法是:思维先于语言发生。 4.确定事物的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判断。 5.语言思维指的是抽象思维。 6.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线索是语法能力的发展。 7.人脑中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活动的部位是大脑左半球。 8.跟人类语言关系最重要的人体器官是脑器官。 9.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 10.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民族特点。 11.体现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最明显的是语言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的感性思维包括直观思维、表象思维。 2.属于发散思维的心理现象有感情、意志、美感、文化意识和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3.为证明“思维先于语言产生和脱离语言而存在”提供证据的科学研究有:(1)人类的系统发生学。(2)人类的个体发生学。(3)从丧失语言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4)从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4.人类具有语言能力的大脑构造的独特性包括:(1)大脑单侧化现象。(2)大脑左半球分区。(3)大脑语言遗传机制。(4)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5、儿童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1)听的能力。(2)说的能力。(3)语音能力。(4)语义能力。(5)语法能力。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思维:狭义的思维指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广义的思维既包括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思维结果。 2.语言思维:必须使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即抽象思维。 3.非语言思维: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活动。 4.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 5.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除直观思维外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即表象思维。 6.直观思维: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叫直观思维。 7.表象思维: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8.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9.发散思维: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 10.形象思维: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11.语言学习: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 12.语言获得: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第九章语言学的应用 第一节\n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一、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别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是密不可分的: (1)语言的理论与语言学的应用应该分开。专家研究的语言语义规则跟中小学生学的语法、语汇知识相去甚远;而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不需要太专门的理论。 (2)二者又密不可分。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始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哪些是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哪些是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一方面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言学作为理论是根据语言应用的扩大而生产的,作为应用又一定需要能够解决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某种理论。 二、虽然先有语言学研究后才有语言学的应用,但应用的结果实际上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当然是要走在应用前面的。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比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 三、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 1.本体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是指只涉及语言本体现象的研究,而所有跟语言本体以外的现象沾边的研究叫做应用语言学。 2.传统上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 3.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另一块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第二节\n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1.人们掌握-种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是“获得”的。从另-个角度讲,语言教学不论是对学的人还是对教的人来说,确实不需要懂得太多语言理论和语言本体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教学跟语言学研究划等号。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有很多联系,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他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 2.人们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获得(或习得)”;一是“学习(或学得)”,这两者很不相同。“获得”和“学习”这两种掌握和学习语言的途径和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或成年、母语或外语截然分开。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不能说就没有人教和不去学,成人掌握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没有环境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需要靠“学习”;成人掌握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3.语言教学主要指儿童和成人掌握语言这两种“学习”的过程。由于“学习”对于母语和外语的作用毕竟很不相同,所以一般讲语言教学都要把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分开,前者又称“第一语言教学”,后者又称“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1.外语教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 (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 (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应在学习中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外语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包括两类:一是非系统的零星知识,即必须一点一点点记住的语言现象;另一类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语言规则。 3.交叉性是指在掌握了一种语言又要学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原有的语言知识跟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会交叉重叠在一起,原有的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学习外语,也可能干扰对外语的学习。 4.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使学习外语的人能够利用母语的基础很快接受这些现象或规则。 (2)就语言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学习者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够很快地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 5.母语知识可能干扰外语教学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6.“多元性”是指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也有教师、教材、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外语教学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既要在复杂多样的现象里发现在规律性的特殊现象,也要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中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7.从外语教学的特殊现象看,“中介语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最值得注意。中介语的错误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1)系统前错误,即由不会造成的错误。 (2)系统错误,即因“记错”造成的错误。 (3)系统后错误,即因“忘记”造成的错误。 8.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翻译法”;二是“听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对比法、强化法、沉浸法等。 三、第一语言教学和语言词典 1、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实际上指完成了语言获得,能够顺利地听或说-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 2.汉语的语言教学任务: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实行简化汉字,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审定读音、规范用字、编纂词典、推行汉语国家标准等。 3.母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有不同的要求: (1)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 (2)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具备了基础语言知识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 (3)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读写水平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4.词典的类型: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如《永乐大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另一类是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等。也有的词典兼具以上两种词典的功能。如《辞海》,既有词语释义又有百科知识。语言词典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释义重点或使用目的分成不同的小类,如描写词典、历史词典,专用词典等。 5.词典中的义项是指某个词的“一个意思”;词条就是包括了一组义项的“一个词”。 6.释义有广狭两种,狭义的释义就是解释词条、义项和词例的意义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广义的释义还包括说明词的各种变化和用法,如词的形态、词类、历史来源等。 7.常见的释义方法有: (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释义。 (2)用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 (3)用定义释义。 (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释义。 (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 第三节语言学和信息处理 一、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 1.人类的语言叫自然语言,用计算机处理语言或达成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语言”沟通叫做语言信息处理。语言的信息处理跟语言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是语言学的应用或现代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2.如何利用预先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处理有不同看法,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哪些语言学的知识可以用于信息处理技术。因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基于经验的信息处理研究,相关的语言学叫语料库语言学或工程语言学;另一种是基于规则的信息处理研究,相关的语言学叫做理论语言学或科学语言学。 (2)语言学知识可以用于哪些信息处理技术。 3.不同的住处处理技术需要不同的语言学知识。有的只需要或主要依赖语料统计知识,如文本检索、语句统计、词语频率、词语搭配、图书查询等;有的住处处理工作必须部分或全部依靠语言规则知识,如文字编码、语音识别、自动校对、词语分类、言语生成、语义分析等;还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只靠现有的语言学知识远远不够,如机器翻译等。 二、语言学和已实现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本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 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三、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1.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的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2.人机对话:较低级目标是通过预先编制的程序来控制计算机跟人“对话”;更高级的目标是使“人”和“机”真正做到像“人”和“人”那样对话。 3.人工智能:能自动翻译、回答问题、执行人的语言指令,还能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进行判断和推理,并做出文字形式或语音形式的报告。语言学概论第九章练习题 第九章\n语言学的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学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传统上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教学。 3.外国的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汇学。 4、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5.母语语言教学初步的任务是让已经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人继续学好语言。 6、掌握母语的一般途径是获得为主,学习为辅。 7.有利于培养学习较强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和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外语教学方法是翻译法。 8.掌握外语的一般途径是学习为主,获得为辅。 9.机器翻译的四个层级中,目前在翻译技术上已经能够达到的最高层级是单词平面。 10.基本上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研究项目有机器翻译。 11.最早的信息处理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器翻译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的词典释义包括:(1)说明词的构造形式和形态变化。(2)说明词的词类和兼类。(3)说明词的历史来源和使用范围。(4)说明词与其他词的搭配。(5)说明词的习惯用法和比喻用法。 2.在我国,汉语语言教学的任务包括:(1)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2)培养、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3)推广和使用普通话。(4)实行简化汉字。(5)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 3.《语言学百科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词源》《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地名词典》中,属于语文词典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词源》《形容词用法词典》。 4.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是机器翻译、人机对话、人工智能。 5.语言学知识在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体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2.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教学。 3.第二语言教学:即外语教学。 4.中介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的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5.语言迁移: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 6.语文教学:母语的语言教学,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后进行的更高层次语言教学活动。 7.知识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的词典,也叫百科词典。 8.语言词典:也叫语文词典,主要解释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即词语的语言知识的词典。 9.语言信息处理:用计算机传送、接受,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的技术叫语言信息处理。 10.语料库语言学:倾向于把经过概率统计得出的知识作为计算机需要的知识的信息处理研究是基于经验的信息处理研究,与此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叫做语料库语言学,或称为工程语言学。 11.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 12.语音识别: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听觉器官的反映接受语言信号并作出回应动作或给予语言答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