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初探》doc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态语言学初探》doc版

生态语言学初探-大学语文论文生态语言学初探徐歉(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摘要]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随着环境危机的不断加重,近年来备受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关注。本文对生态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范畴做了梳理介绍,以期更多学者关注该领域,促进语言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生态批评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36-02一、引言工业革命以来,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时尚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环境的急剧恶化也成为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在科学家、人类学家、环保工作者等为此不断寻找解决方案的同时,生态语言学家也跻身于这一大潮之中,希望运用语言的力量来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二、生态语言学简介(一)生态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如果从广义上把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看作生态语言学的核心范畴,那么洪堡特可以说是这一语言学流派的鼻祖。他“对语言与环境、语言与人的关系的论述是非常充分和非常深刻的,他既注意到了语言与人的精神、民族的特性的联系,也看到了周边环境对人类语言的影响”。[1]\n不过,众多学者更倾向于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豪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言生态学”观点。从那之后,这种把语言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类比的隐喻观便广为流传。此外,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创立,功不可没的另一位学者便是韩礼德。1990年,他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基举办的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的主题发言——《意义的新途径: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使更多语言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至此,豪根和韩礼德奠定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主流范式:(1)从隐喻角度理解“生态学”概念转到“环境中的语言”;(2)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生态学”概念,调查研究环境(及其他社会问题)问题改善和加剧情况下语言所起的作用,并倡导把语言研究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案中的一个因素。[2]此后,丹麦学者杜尔和班恩创立的“生态、语言和意识”研究小组,丰富和发展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菲尔和米尔豪斯勒共同编辑出版的《生态语言学读本》,为广大学者了解认识这一领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生态语言学网站等(http//www.ecoling;http//www.gewi.kfunigraz.ac.at/ed/project/ecoling;http://www.terralingua.org)也应运而生。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举办的专题讨论会,以及生态语言学分会的建立,都大大促进了生态语言学学科的创立和完善。(二)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他“是以研究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讨语言运用的生态伦理,提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3]生态语言学的两大研究范畴是语言的生态学和生态批评语言学。1.语言的生态学。\n语言的生态学,又名语言生态,它基于豪根的“生态隐喻观”,主要研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其研究课题包括: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进化、语言政策等,旨在维护语言种类的多样性和促进语言环境的生态化。虽然“生态学”隐喻的影响在当代有所减弱,但此类研究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言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保护语言就是保护我们特有的文化遗产。2.生态批评语言学。狭义上的生态语言学是指生态批评语言学。生态批评语言学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韩礼德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批评的方法,重点研究语言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语言系统的生态批评,如韩礼德指出“增长主义、性别歧视、阶级主义、物种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包含在我们的语言语法中,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和人类的特权地位的思想观念也内在地结构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4]423;菲尔对语言系统中存在的,从人类有用性角度来命名和隐含性指称等方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评性分析。(2)生态批评语篇分析,即(EDA),是对生态文本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如戈特利发现名词化可以在环境文本中隐藏施事;而理查德·亚历山大通过研究核废料处理广告,指出施受关系或被动结构同样可以隐匿施事。\n总之,生态批评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中所隐含的非生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批评不是以科学性为其主要立足点,即并非评价某一环境隐喻的正确与否,而是要揭示该隐喻在保持生态平衡,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利弊。[5]另外,菲尔和米尔豪斯勒指出CDA和EDA之间有根本的区别:CDA主要关注语篇,即“言语”(parole),是从词汇、句法、及语用的方面对口头和书面的语篇作出批评;生态批评语言学者在CDA的基础上,批评性的探究语言系统,即“语言”(langue),认为语言系统在很多方面非生态地将人类与其他有生命的及无生命的物种分离。[6]三、结语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新兴分支学科,走过了40年的历程,国内外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外,奥地利的菲尔,德国的米尔豪斯勒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日本的宫冈后人等也积极投身生态语言学研究。在国内,李国正最早采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寻求汉语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著有《生态汉语学》一书。此外,范俊军、冯广义、朱长河等对生态语言学的评介性文章使广大学者更加关注这个领域。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一般理论的介绍、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生态课堂、生态文本批评分析等方面。本文对生态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范畴做了梳理介绍,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关注该领域。【参考文献】[1]冯广义.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艾尔文·菲尔.当代生态语言学研究现状[J].范俊军,宫齐,译.国外社会科学,2004(6).[3]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6~2007)[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朱长河.\n隐喻多样性原则与隐喻研究的生态研究的生态语言学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9(2).[6]刘旭阳,祝世军.用生态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探究生态语篇中的非生态成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