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言学理论研究
语篇分析整体论1语言学理论研究语篇分析整体论词概念的几个相关问题浅议人类意识中人类中心原则在语言语义体系中的反映ZelligS.Harris与早期语篇研究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伦理学基础布拉格学派词法对立理论研究词法对立研究的若干问题——以BohumilTrnka为例11-姜望琪.indd1-姜望琪.indd122010-7-2019:39:07010-7-2019:39:07\n2语言学理论研究11-姜望琪.indd2-姜望琪.indd222010-7-2019:39:12010-7-2019:39:12\n语篇分析整体论3*1语篇分析整体论姜望琪[提要]当代语言学研究正在走向整体论,语言研究单位正在从句子扩大为语篇。语篇分析、篇章语法、语用学等学科的兴起就是这种转向的标志。本文从美国语言学家Longacre的“整体篇章语言学”谈起,接着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语言研究中的“起承转合结构说”和“主题论”,最后运用这种思路具体分析了一个实例。[关键词]整体论起承转合主题论艺术人生1整体篇章语言学“整体篇章语言学”是英语HolisticTextlinguistics的汉译,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ongacre在2003年正式提出来的。Longacre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语篇分析。他于1983年出版了《篇章语法》,1996年又修订了该书。他认为,语言是在语境中的语言,因此,语言学不能只研究孤立的句子,必须研究篇章。(Longacre,1983:xv,337;1996:1)在该书中,Longacre提出了表层和意念两套篇章结构(该书第一版的副标题就是“意念结构和表层结构”)。表层结构成分有外在编码形式,包括:标题、开篇、铺垫、高峰前情节、高峰、高峰后情节、结束等。意念结构成分则属于深层结构,或称语义结构。当时提出的构成叙述性篇章的7个意念成分是:说明、冲突激发时刻、冲突发展、高潮、冲突解开、最后的悬念、结论。(同上,1983:22;1996:36)2002年,Longacre开始提出语篇分析整体论思想。他把语篇分析分成两种主要思路:一种侧重句间联系,一种侧重整体关系。布拉格学派的主位、述位分析模式属于前者,他自己则属于后者(Longacre,2002:126)。在该文中,他把《篇章语*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2009JJD740001)阶段性成果之一。11-姜望琪.indd3-姜望琪.indd322010-7-2019:39:12010-7-2019:39:12\n4语言学理论研究法》中的表层结构和意念结构合在一起,称为“模板”(template)。叙述文模板主要包括5个成分:铺垫、激发冲突的事件、高涨的紧张关系、高潮、结局(同上:129)。同时,他开始借用vanDijk提出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概念。他认为语篇分析要为每一个篇章设定一个独特的宏观结构,概括篇章的中心思想。宏观结构能控制篇章的内容,决定什么内容将得到详细描述,什么内容只是简单提及,以及什么内容能改变它在模板中的通常顺序。(同上:126,128)2003年,Longacre又强调,一个篇章是一个整体。篇章类型、篇章轮廓、宏观结构、篇章模板等较抽象的问题跟词形、句法等较具体的问题是纠缠在一起的(Longacre,2003:3)。篇章结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澄清词形、句法问题。(同上:18)在讲到模板的时候,他虽然把出处注为1996(33–38),但是措辞却是2002(129)的。他再次肯定,vanDijk的宏观结构对篇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同上:5)2起承转合结构说其实,中国的传统语言研究一直采用整体论思路。这种整体论思路在形式上体现为起承转合结构说。有人认为马建忠1898年的《马氏文通》是第一部汉语语法。这种看法是把西方语言研究当成正统,认为只有“句子语法”才是“语法”的结果。如果我们从汉语语言研究的实际出发,把“语法”合理地解释成“语言组织法”,而不是西方流行的狭义的“句子组织法”(句法),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语法研究跟西方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研究语言。中国人对语词意义的具体研究发轫很早,以致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就出版了第一部汉语字典《尔雅》。不仅标注读音,解释字义,而且探讨字形与字义之间关系的更成熟的字典——《说文解字》也在公元121年就面世了。在语法领域,也不仅有散论,而且有专著。跟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语言研究是以整体论为指导的,其基本单位是具有较高独立性的“篇章”,而不是西方那样在分化论指导下的,只有相对完整性的“句子”。换言之,中国的传统“语法”是“章法”,而不是“句法”。中国有研究作文法的文章学传统。成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中国第一部文章学专著。《文心雕龙》“体大虑周”,文章写作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对文章的具体结构,刘勰也有很多精到的论述。在“附会”这一章里,他提出“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作文要“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塗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刘勰,1962:650–1)。这就是说,文11-姜望琪.indd4-姜望琪.indd422010-7-2019:39:13010-7-2019:39:13\n语篇分析整体论5章的各部分(特别是首尾)之间要互相联系,要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在“章句”里,他也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同上:570–1)刘勰关于文章结构的这些论述后来逐渐发展成起承转合结构说。必须提及的是,这种发展跟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人才选拔中的公正问题,保证“唯才是举”,中国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考试。唐朝时,其主要形式是考诗赋。考诗赋是命题作诗,所以开始有“破题”一说。最早提及破题的是唐末王定保。他在《唐摭言》里多处把李程、浩虚舟、韦彖、李群玉、王璘等所做诗的起句称为破题。宋朝王安石任宰相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项是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他认为诗赋重在文辞,不切实用,应该改为要求士子写文章解释儒家经典的“大义”,根据其解释的优劣决定取舍。为了给判断试文高下一个可操作的标准,王安石让中书吕惠卿、王雱撰出一种500字的阐释经书的短文——“大义”的范文样式,史称“熙宁大义式”——颁行天下。同时,他还亲自撰写“经义式”十篇,作为示范。在这些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南宋时形成了“十段文”,由破题(起句)、承题(接题)、小讲、缴结、官题、原题、讲题(讲段、大讲)、余意(后讲)、原经、结尾(结题)等十个段落组成。前四段又合称为“冒题”(冒头、冒子),又因为“余意、原经”可看作“讲题”的延伸,这十段可以归纳为“冒题、原题、讲题、结尾”四部分,这就是“起承转合”四部分的雏形。(参见倪士毅,2003;刘熙载,1991;朱瑞熙,1990;张希清,1993;王桐生,2005;黄强,2006;张海鸥、孙耀斌,2006)明清时代,八股文的形式一点一点地明晰起来。最后定型为:破题、承题、起讲(小讲)、领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参见王凯符,2002:7–17)这种文体最终因为限制过死,束缚思想,在1905年被废除。但是,它跟文章学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不容忽视。起承转合结构说是中国语言学界对文章学、篇章语法的一个巨大贡献。前一节提及的西方Longacre等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起承转合说的翻版。3主题论重视“主题”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我国文章学传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起承转合结构说是从形式、从结构角度对文章规律性的总结,主题论则是从意义、从内容角度对文章规律性的总结。刘勰的《文心雕龙》分上下两部,共10卷50章。第一卷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5章,尤其是前3章,讲“文之枢纽”,是全11-姜望琪.indd5-姜望琪.indd522010-7-2019:39:14010-7-2019:39:14\n6语言学理论研究书的纲领。作者从道、圣、经出发,要求作文要以这三者为准绳。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强调好文章首先要有好内容。南朝宋人范晔曾明确主张“文以意为主”。刘勰虽然没有明确赞成这一主张,但是在反对片面追求华丽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不良风气这一点上,他跟范晔是一致的。在“神思”这章,他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刘勰,1962:494),强调落笔前要思考,要把文意想清楚。在“熔裁”这章,他又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同上:543)。写文章的第一条准则是:设定情理(即内容、主题),以便安置本体、主体。根据情理谋篇布局,文采就在其中了。这种“文以意为主”的思想在唐代经过韩愈等人的倡导,最终由杜牧完全确立。杜牧提出,“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藻、章句为之兵卫。”(转引自陈良云(主编)2003:423)经过宋朝苏东坡等人的进一步提倡,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明确提出了“主脑”这个概念。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1996:17)。200年后,刘熙载又发展了“主脑”这个概念。他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皆须广大精微,尤必审乎章旨、节旨、句旨之所以重而重之,不可硬出意见”(刘熙载,1991:14)。这就是说,主脑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它跟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内在联系,不可分离。因为他讨论的是“经义”(八股文)的写作,所以,他还把主脑跟起承转合联系起来。他认为,“破题、起讲,扼定主脑;承题、八比,则所以分摅乎此也”(同上)。在他看来,“文莫贵于尊题。尊题自破题、起讲始,承题及分比,只是因其已尊而尊之。尊题者,将题说得极有关系,乃见文非苟作”(同上:21)。因此,他详细讨论了破题的具体方法。刘熙载的讨论实现了从“意”到“主题”的转换,最终确立了中国文章学传统的主题论。正如刘熙载所意识到的,起承转合结构说与主题论实际上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起承转合各部分要围绕一个主题;反过来,要想把一个主题阐述清楚,就要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加以论证。4实例分析这一节我们考察一个语言运用的实例——2008年3月12日播出的《艺术人生》节目“顾长卫、蒋雯丽做客《艺术人生》”,以具体说明语篇分析整体论的实际操作。4.1这期节目的主题和结构这期节目是在《立春》拍摄完成,并在罗马电影节获奖以后制作的,其主题就11-姜望琪.indd6-姜望琪.indd622010-7-2019:39:15010-7-2019:39:15\n语篇分析整体论7围绕《立春》展开。其开始时的旁白是:“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因一部电影结缘,牵手走过15年,又因一部电影体味别样支持。蒋雯丽新角色突破自我,为艺术还是为爱情?《孔雀》之后,顾长卫第二次执导影片,艺术生命怎样在《立春》中循序渐进?顾长卫、蒋雯丽夫妇做客节目,畅谈艺术的相伴之道,生活的相处之道和人生的相爱之道”(朱军(主持),2008:1)。这期节目是怎么表达这个主题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涉及这期节目的结构。它由哪几部分构成?这期节目按内容可以分成8个部分,也可以说,有8个分主题。它们分别是:电影《立春》的拍摄故事,顾长卫、蒋雯丽自己的理想,他们两人的个性,中年危机,《金婚》,孩子,记者提问,金婚老人的礼物。刚才引用的片头旁白提到了《立春》。朱军的开场白也说因为《立春》就要发行,所以请顾长卫、蒋雯丽来做这期节目。当他把两位嘉宾请到现场以后,屏幕上出现了大约1分半钟的电影《立春》的片断和介绍。所以,《立春》很自然成了第一个分主题。因为《立春》讲的是为理想奋斗的故事,主持人从“这个题材你的灵感从哪儿来?”(朱军(主持),2008:4)这个问题又很自然地引导顾长卫、蒋雯丽谈自己的理想。但是从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的转换显得不是很顺畅。播出的节目在这个关口重新插播了片头旁白,然后朱军的问话是“你们结婚多少年了?”(同上:6)似乎接下去要谈他们的婚姻,实际上却是要他们在一个题板上打勾,看看他们各自看过对方的哪些作品?然后才从“为什么蒋雯丽看过认识顾长卫以后的所有影片,而顾长卫却有很多蒋雯丽的电视剧没有看过”这个问题转到两个人的个性问题。第四个分主题跟第三个分主题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在第三个分主题的末尾,朱军从顾长卫有时候喜欢发呆,转到叫在场的所有人都一齐发呆一分钟,以享受成功的快感。等观众哈哈大笑以后,朱军说“那接下来一个词叫‘中年’,如果再加一个词的话叫‘中年危机’。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那你感受到过这所谓的中年危机吗?”(同上:9)第五个分主题是金婚。屏幕上出现了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金婚》片断,然后朱军说,“谈到婚姻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觉得《金婚》整个电视剧描述的那一生啊,好像每个人都需要你去经历,很想知道这部电视剧无论是演的还是看的,给你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吗?”(同上:10)在金婚这个话题的后期,顾长卫谈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已越来越多元化,可能性已越来越多,家庭、婚姻也会出现一些变化。朱军对顾长卫的宽容心态,既接纳传统,又接纳现实的心态,非常欣赏。在对顾长卫的阐述表示感谢以后,朱军突然话锋一转,问他们“现在又收养了一个女儿?”,把访谈引导到了下一个分主题——孩子。谈完孩子以后,朱军感觉他已经没有问题要问了,所以请在场的记者提了几个问题。这期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场的金婚老人向嘉宾赠送礼物。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几个分主题之间的转换有点突兀。其实它们都是有内在联11-姜望琪.indd7-姜望琪.indd722010-7-2019:39:16010-7-2019:39:16\n8语言学理论研究系的。例如,从“个性”到“中年”是通过“那接下来一个词叫‘中年’”这句话实现的,似乎不那么自然。然而,从两位嘉宾正当中年这一点看,这个话题又是最自然不过的。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所以接下来谈到金婚、孩子,也是很自然的。最主要的是,这些分主题都跟大主题“顾长卫、蒋雯丽的相处之道”密切相关,都是听众预料之中的话题。这8个部分各自也是有结构的,也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每一个小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小主题。例如,上文提到,片头旁白是“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因一部电影结缘,牵手走过15年,又因一部电影体味别样支持。蒋雯丽新角色突破自我,为艺术还是为爱情?……”这里的“又因一部电影体味别样支持”指的就是《立春》。“蒋雯丽新角色突破自我,为艺术还是为爱情?”这一句实际上点出了第一部分要探讨的问题。(受篇幅限制,具体分析略。)4.2语篇分析整体论的其他优越性语篇分析整体论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所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和意义,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其他语言现象的认识。受篇幅限制,这里我们只讨论不定短语和会话含义这两种语言现象。44.2.1.2.1不不定短语定短语“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这样的不定名词短语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引入新信息的。如果孤立地看,这两个短语在片头旁白中的作用也是这样。旁白接下去就点出了“蒋雯丽、顾长卫”的名字,因此“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在这里起的是“预指”(cataphoric)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体入手,就可以有新的解释。这一期节目的题目是“顾长卫、蒋雯丽做客《艺术人生》”,观看这期节目的观众早就知道“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指的是谁,它们根本就不代表新信息。在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名词短语起的是“回指”(anaphoric)的作用,尽管在形式上它们不是定指。片头旁白在“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之后是“因一部电影结缘,牵手走过15年”。如果不明白“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的指称对象,这里的“一部电影”也就不知所云。但是,如果如我们所说,“一个女演员,一个摄影师”在这里有明确的回指对象,那么这个“一部电影”也就有特定所指,尽管形式上它也是一个不定短语。不仅如此,只要知道“女演员”是蒋雯丽,“牵手”这个词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蒋雯丽主演的一部电视剧的名称。接下来的“又因一部电影体味别样支持”的所指,如上文所说,同样非常明确,尽管它同样是一个不定短语。55.2.2.2.2会会话含义话含义在朱军问顾长卫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选蒋雯丽演王彩玲时,他不等顾长卫回答就接着说,如果他是导演,看到这个角色能够出彩,肯定首先想到让自己的老婆11-姜望琪.indd8-姜望琪.indd822010-7-2019:39:17010-7-2019:39:17\n语篇分析整体论9演,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顾长卫立刻接话“那我觉得你肯定是个好丈夫了”。朱军反问,“你的意思是你不是个好丈夫吗?”明明说话人A说的是X,可是听话人B却说A的意思是Y,这种跟明说不一致的意义在语用学里被称为“会话含义”。自从Grice把这种现象专门提出来以后,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什么“合作原则”、“关联原则”、“新格赖斯原则”等理论不一而足,不同理论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很少有人从语篇分析整体论的角度研究过这个问题。人们使用的例句大部分都是臆想出来的单句,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某种观点而特意杜撰的。即使有时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往往只是一个小片断,不能展示所分析语篇的全貌。这样断章取义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实际生活中会话含义的使用状况,妨碍了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接下来的对话是这样的:顾:我觉得我不够,反正,至少是我在当时没有这个,这个,哦,就是实际的工作情况总是你很难,如果说你不是为了某一个,哦,什么明星去写一个故事,就为她写的话,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在,哦,你在筹备在选演员的过程当中你才会慢慢去找这个人是谁,至少对我来说,我不是那样一个天才的导演,我,我就一读剧本,或者我一想就知道是谁了。朱:你当时就是打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让这个蒋雯丽,你坦率地讲啊,有没有觉得她如果演这个片子的话,形象会改变很大,的确这个后边又有一些报道,就是说她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因为过度增肥,迅速增肥,得了糖尿病啊什么这种乱七八糟的报道,当时都见到过,是吧?你,你作为丈夫,你看到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同上:2–3)如果语篇分析者只把顾长卫的话引用到“我觉得我不够,反正,至少是我在当时没有这个”,他就可以因此“证明”顾长卫同意朱军对他前一句话的解读,即,他承认自己不是个好丈夫。并且可以进一步“证明”:“你肯定是个好丈夫”这样的话可以隐含“我不是个好丈夫”,即,后者是前者的会话含义。但是,如果我们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上述“结论”站不住。因为顾长卫接下去讲了他作为导演的选演员习惯。他没有一开始就选中蒋雯丽是因为这种习惯,这跟他是不是好丈夫毫无关系。而朱军同样不相信,顾长卫一开始没有选蒋雯丽演王彩玲这个事实说明他不是个好丈夫。恰恰相反,朱军认为,这个事实正好说明顾长卫是个好丈夫。因为演这个角色会破坏蒋雯丽的形象,而且迅速增肥、减肥对健康有害。换言之,从会话整体来看,“你肯定是个好丈夫”这句话在这里并不隐含“我不是个好丈夫”。根据Grice的理论,我们可以说,当两个男人对其中一方的妻子采取完全相反的态度时,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的“你肯定是个好丈夫”这样的话一般情况下可以隐含“我不是个好丈夫”。这种情况是如此普遍,如此熟悉,以致朱军在听到顾长卫11-姜望琪.indd9-姜望琪.indd922010-7-2019:39:17010-7-2019:39:17\n10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话时立刻作出了这样的反应。但是这种会话含义是可以被取消的,可以被情景语境取消,也可以被上下文取消。在我们讨论的这个例子里,它既被情景语境取消,也被上下文取消。被下文取消的问题刚才讨论过了,它会被上文、情景语境取消也是明摆着的事实。取消这个会话含义的上文很多,就连最早的上文——片头旁白都可以被用来取消这个会话含义。因为其中提到,顾长卫、蒋雯丽将“畅谈艺术的相伴之道,生活的相处之道和人生的相爱之道”。至于情景语境,电影《立春》的成功拍摄就是一个事例。5结语本文从理论开始,以实例结束,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语篇分析必须从整体入手,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只是孤零零地分析单句。否则,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会话这种现象,不能正确解释运用语言的规律。(博士生孟艳丽同学曾帮助我把《艺术人生》音像材料转写成文字,特此致谢。)参考参考文献❏Longacre,R.1983.TheGrammarofDiscourse.NewYork:PlenumPress.❏Longacre,R.1996.TheGrammarofDiscourse.(2ndedition)NewYork:PlenumPress.❏Longacre,R.2002.SomeimplicationsofZelligHarris’sdiscourseanalysis.InBruceNevin(ed.)TheLegacyofSelligHarris.Vol.1:117–35.Amsterdam:JohnBenjamins.❏Longacre,R.2003.HolisticTextlinguistics.http://www.sil.org/silewp/2003/silewp2003–004.pdf.❏陈良云主编,2003,《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黄强,2006,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67–75。❏姜望琪,2003,《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渔,1996,《闲情偶寄》(李忠实译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刘熙载,1991,《词曲概·经义概》(邓云、李家才、黄伦生、李民胜注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刘勰,1962,《文心雕龙》(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倪士毅,2003,《作义要诀》(Apabi电子图书)。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1-姜望琪.indd10-姜望琪.indd1022010-7-2019:39:18010-7-2019:39:18\n语篇分析整体论11❏王定保,1959,《唐摭言》。北京:中华书局。❏王凯符,2002,《八股文概说》。北京:中华书局。❏王桐生,2005,“八股文原理”详解。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教研园地。❏张海鸥、孙耀斌,2006,《论学绳尺》与南宋论体文及南宋论学。《文学遗产》(1):90–101。❏张希清,1993,《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北京:新华出版社。❏周振甫,2006,《〈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朱军(主持),顾长卫、蒋雯丽做客《艺术人生》,2008年3月12日中央三台《艺术人生》栏目播出(音像材料转写稿)。❏朱瑞熙,1990,宋元的时文——八股文的雏形。《历史研究》(3)。2001年收录于《疁城集》:1–2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通信地址:姜望琪100871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电子信箱:jgwgq@pku.edu.cn11-姜望琪.indd11-姜望琪.indd1122010-7-2019:39:19010-7-2019:39: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