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方语言学流派资料
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这两场论战的焦点都是有关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的,具体来说就是事物的名称和性质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语法结构是否具有规则性。3.两个阶段:(1)公元前五世纪: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柏拉图《对话录》(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以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为代表)\n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帕加马学派(以斯多噶派学者为代表)4.狄奥尼修斯(第欧尼修)写了现存的第一部明确描写希腊语语法的著作——《读写技巧》(Technegrammatike)(又名《希腊语语法》)。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准确的朗读;第二部分,解释作品中的文学语词;第三部分,讲解熟语和作品内容;第四部分,探讨词源;第五部分,总结出类比规则;第六部分,评价文学作品,“这是语法研究中最高尚的部分”。二、古罗马语言学1.古罗马语言学主要学习希腊语,采用拉丁语教学。拉丁语经典教材有:瓦罗的《论拉丁语》,他也许是罗马人中最有创见的、最早的有关语言学问题的著作家。多纳图斯的《语法术》,实用的拉丁语课本,教人怎样正确地写作和说话。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是拉丁语法学家的代表作。三、古印度语言学1.巴尼尼的《梵语语法》总结古梵语语法规则近四千条。对梵语的词形变化和词的结构、词类和句子作了精密的分析,对梵语的语音结构和语流音变作了周详的描述。四、中世纪拉丁语研究1.七艺:包括“三才”和“四技”。其的划分及名称是罗马的学者和政治家波伊提乌提出来的。三才:语法、雄辩术、修辞学;四技:音乐、算术、几何、天文。2.亚历山大的《教学手册》《教学手册》实用性极强,是整个中世纪时期通行的一本必读课本,有些学校用的时间更长。这部特殊的语法著作以2645行不规范的六韵步诗构成。3.中世纪其他语言的研究——《第一篇语法论文》(《首篇语法专论》)12世纪的《首篇语法专论》,这是对冰岛语法研究的一部代表作。由于该书的作者不详,人们按照书名称他为“第一位语法家”。思辨语法的产生:思辨哲学是受经院哲学影响下进行的语言研究。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神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企图解决信仰与理智之间、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矛盾。因此思辨语法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5.中世纪重要的思辨语法学者:罗杰·培根是当时最能代表思辨语法核心观点的学者。6.希思帕尼斯:是中世纪医学与逻辑学的权威人物,并首次讨论了“官能心理学”。在他的影响下,十三、十四世纪的语法家对布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后称为“摩迪斯泰学派”,他们的语法都称为“思辩语法”。代表作是1310年德国埃尔福的托马斯所撰的《论思辨语法》。五、文艺复兴及时期的语言学研究(一)经验主义哲学和经验语法(1)培根【英】:经验主义哲学。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经验,后者则从自然中得到,其内容是客观的,研究者从感性的材料中获取合乎规律的东西。极端形式表现为休谟的完全否定知识具有先验成分的观点。(2)洛克【英】:现代欧洲语义学的鼻祖,代表作:《论人类认识》(1690)“白板说”(3)霍尔德:《言语要素》1669年由皇家学会出版,对元音辅音作了科学的分析(二)理性主义哲学与唯理语法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一切知识都来自理性,只有理性才靠得住,感觉是不足为凭的。代表人物:笛卡尔:感觉是不可靠的,人们要想获得真理,就必须使理性摆脱感官的干扰。基础:相信人类有相同的思维结构,所以人的思想能够用一种普遍语言表达出来。主要内容:寻找支配世界语言的共同原则、决定现存语言文字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共同因素,探索语言与思维逻辑社会文化的关系(转换生成语言学)(三)保尔·罗瓦雅尔学派(17世纪法国)以笛卡尔哲学为基础\n代表作与代表人物:《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洛六、十八世纪中后期的语言研究1.卢梭[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1755),认为语言最初是人类经过详细考虑相互定造成的。2.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1772)“摹声说”3.语言起源的几种说法:神授说:在科学落后,宗教当代的时代,人们往往把不能解释的现象归于自然的超能力,代表有柏拉图《克拉底鲁篇》中诸神定名的假说以及《圣经》中有上帝让亚当命名的猜想。摹声说:最早提出的是古希腊的斯多葛派,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声响的模仿,代表有亚里士多德。感叹说:认为语言始于早期人类经受痛苦、高兴、愤怒时发出的感叹和呼喊。达尔文接受这个观点,激情的发声是语言产生的条件之一。契约说:18世纪法国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论语言的起源》中先后提出,认为人类是为了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为了互相交际才约定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劳动说:恩格斯于1876年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语言是从劳动中产生,那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进化论: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的兴起是出于自然,当人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可以看出其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观点。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定义:历史比较语言学又称比较语法。它是将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作用)利用这门学科一方面可以研究相关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母语,或者明白各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导致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地位)它的出现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二、1.威廉-琼斯【英】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是欧洲第一个深入研究梵语的学者,认为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2.1807年【德】施莱格尔的代表作:《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三位奠基人1.葆朴【德】: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1816年:《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标志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葆朴也就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典基人。2.拉斯克【丹麦】: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著名论文《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语音转换规则3.格里姆【德】:代表作:四卷本的《德语语法》。“格里姆定律”,即辅音音变规律。现在一般称为“语音对应规律”。所谓语音对应就是说,如果一种语言的语音体系中的某一类音中的某个音与另外一种语言的某个音有着对应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这这种语言中的这类音都与另外一种语言的这类音有着对应关系。4.维尔纳定律(由格里姆定律发展而得):维尔纳1875年在《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提出,认为一切语音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没有一个例外没有规律”丹麦语言学家维尔纳最为突出。四、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的结构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主要语言哲学思想(19C30s)1.语言的起源和发展\n洪堡特的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意指亚当和夏娃)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同时他并没有把语言的发生看作一个渐变的过程(赫尔德的“进化论”),而是坚持语言起源的“突现论”的观点。“人与世界的接触犹如闪电,从中便产生了语言;不仅语言的发生是如此,而且,人在思维和讲话的时候也一直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内在的人类心灵是语言进行创造所依靠的两个支点”洪堡特根据语法形式四个阶段产生和发展假设,认为人类语言沿着一条由低向高呈阶梯式发展的道路向前发展。按阶梯式发展之说,处在第一至第四阶段的分别是:初民语言、孤立语言、粘着语言和屈折性语言。他根据词形有无变化和变化的复杂程度,世界语言被划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三个类型。2.语言系统的思想洪堡特指出,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还把这个系统比作一个出色地织造成的象征网络。他说: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一幅巨大的织物,其中的每个部分都与其余部分、各个部分都与整体有着或多或少清晰可辨的内在联系。无论从哪个方面观察,人在讲话时始终只能接触到这幅织物的一个孤立的部分,然而他却总是本能地从整体出发去把握这个部分,仿佛在他面前同时呈现着个别、具体的部分有着必然一致关系的所有组成部分。如:人在听话时能够将完整、连续的话语切分为词,在说话时能将音节合成完整的词,再将词组织为完整的句子。3.语言是一个有机体洪堡特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整体,而且还是一个“有机体”(Organismus);“语言是有机生命体在感性和精神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所以语言也自然地具有一切有机生命的本性。”----《五卷本洪堡特选集》,第3卷语言是人类种属固有的能力。作为一种生理—生物的能力,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有机体组织,它是人这一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理性的智力本能,其意义是语言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活的创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言语行为的可观测的产物。4.语言的创造性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语言活动的目的,是把声音转化为思想的表现物,它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他指出:¡°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意味着语言具有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当然首先是指精神活动创造性,但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自身的创造性,即语言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生成的特性。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变化生长中的有机体,每一种语言都有从自身内部进行创造、自我生成的生命原则。这种原则,则是精神力量为之设定的。5.语言与思维(1)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洪堡特认为“语言和智力特性是从不可企及的心灵深处相互协调地一同产生出来的。”,“语言与精神力量一道生长起来,受到同一些原因的限制,同时,语言构成了激励精神力量的生动原则。语言和精神力量并非先后发生、相互隔绝,相反,二者完全是智能的同一不可分割的活动。”(2)语言对思维有影响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认知手段。\n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用语音的世界把自己包围起来,以便接受和处理事物的世界。我们的这些表述绝没有超出简单真理的范围。人同事物生活在一起,他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物的方式生活,而因为人的感知和行为受制于他自己的表象,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完全是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确是事实,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这是我们要考察的全部过程。6.语言与民族“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精神活动的目标,必然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言作为精神活动的工具,其完善程度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发展。其二、民族语言积淀了该民族长久以来的经验和思想,潜在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个性。(二)评价1、洪堡特的语言研究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对象涉及范围广并且其研究始终立于哲学的高度。他并非为了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是把语言研究看作“人的研究”的一部分,因而其思想具有较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同时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体现了“精神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是建立在以“精神”为本原的哲学前提下的。可以说“精神”是统领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总纲,也是解读洪堡特理论的钥匙。2、他对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民族、语言类型分类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全景式”的分析研究,他对后世语言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3、他认为语言源于“精神”。洪堡特将“精神”作为同语言和民族关系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终极解释意义和决定意义的因素。“精神”在洪堡特看来是先在的存在,但他对此没有解释,他对“精神”的使用也是模糊的。由于“精神”抽象且难以把握,故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特性,这就使得洪堡特的一些由“精神”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了模糊性,因而有时让人感觉不易把握。4、他的关于语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初民语、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表示了语言发展不同个阶段等说法存在谬误之处。总之,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一股生命力极强的潜流,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家,包括后代的索绪尔、乔姆斯基等。堪称语言学界的宗师。五、施莱歇尔【德】开创自然主义学派(一)自然主义语言观1.语言有机体理论:受达尔文影响把语言与植物动物比。语言是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的。自然科学中属-中-亚种-变种-个体的分类,在语言学中相应就是语系-同一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方言、土语-次方言、小方言-个人的语言。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语言的生命和动植物等其他机体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和这些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都有成长的时期和衰退的时期。在成长时期,它们由简单的结构变成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时期,由它所达到的最高点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语言发展的上升阶段是在人类的史前时期,从有史时期开始,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衰落史。3.语言发展阶段论:认为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所有语言都发端于词根语,然后通过辅助词的粘着,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印欧语开始衰落时那样的屈折结构形式。他认为一切语言的形式起源都相同,“一切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都来源于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语言的粘着形式产生于孤立形式,而屈折形式又产生于粘着形式。”\n4.语言谱系树理论:施莱歇尔在描述印欧语系时,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棵树,树干就是他构拟的印欧母语(即原始印欧语),支干是各种印欧语,细支就是各种印欧语的现代方言。二、评价1、语言有机体理论目的之一是为了突出语言物质性,然而把语言跟生物有机体等量齐观,从根本上抹杀了语言的社会性。2、“两个时期”假说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流行的一种唯心史观的反映。3、施莱歇尔的这样语言进化观,只是一种假说,是无法用语言事实来验证的。4、语言谱系树理论主要问题在于:施莱歇尔认为,在分杈前的某一时期内语言内部是完全统一的,从分杈开始,则完全分裂为两种语言,而且这两种语言似乎从此就没有了任何联系,这与语言变化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六、历史比较语言学前期和中期的成就和缺点1.成就首先,语言的亲属关系得到了普遍的确认。从拉斯克、葆朴、格里姆开始,紧接着有狄茨、波特、施莱歇尔、缪勒等人,他们在分析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广泛地研究了印欧语系语言的亲属关系问题,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就,这无疑是开辟了一块富饶新田地。在半个世纪里,一大批学者在这块“新田地”里辛勤地耕耘,大致模清楚了广泛延伸于欧亚大片土地上的一个语系――印欧语系的情况。对它的一些语族,如日尔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的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其次,比较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广泛的运用。历史比较法的产生,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是一次很大的跃进。拉斯克开始聚集和对比亲属语言的相关材料,指出亲属语言在语音方面存在着对应关系。葆朴则把梵语引入比较范围。由于梵语保存的许多原始特征在不少场合对阐明其他语言极为适宣,因而使历史比较法获得了更为牢靠的基础。格里姆对辅音转换规律的阐述,更加证明了历史比较法的重要作用。施莱歇尔使比较方法变得更加严谨。尤其是他开创的构拟工作,第一次把历史比较法推进到史前时期,直至原始语言的研究。比较,从而真正变成了一种手段,通过比较,进一步构拟,最后达到弄清楚语言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目的。所有这些方法都使得印欧语的重建有了更加牢靠的基础,方法也更加严谨、科学,比以前仅仅依靠那种随随便便的假设要进步多了。再次,语言学与语文学的分化日益明显,语言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语言学与语文学的真正分化,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确立,引起了语言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的根本变更。语言并非语文学的唯一对象,而比较语言学家的兴趣却正在研究语言本身。比较语言学的几位奠基人及施莱歇尔等人都十分强调区别语言学与语文学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经过他们的努力,语言学终于确立了自身的独立地位。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也说,由于比较语言学的努力,印欧语的历史比较研究终于成了“十九世纪欧洲科学中主要工作之一,而且是最成功的工作之一”。2.缺点:第一,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语言是有机体”等观念差不多从一开始就侵入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领域,发展到施莱歇尔,就形成了系统的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和语言发展阶段论等假说。由于对语言的性质及其变化缺乏正确的理解,一段时间里对比较研究的性质和目的也相当模糊。一些学者为比较而比较,并不清楚比较究竟意味着什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的语言学家,尤其是德国的比较语言学家,在理论方面过于仰仗于时代的哲学和其他科学,缺乏认真概括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第二,他们的眼光常常停留在语言的最古阶段,而忽视对活的口语的考察与研究。由于受语言发展阶段论及语言衰退论的支配,他们的研究目标很自然地集中于他们所假定的语言形式发展的最完美的阶段,即所谓印欧“母语”\n的阶段。葆朴的目的是探溯语法形式的源头,施莱歇尔则要重建“母语”形式。因此,已死的,书面的语言被视为最可靠的根据,越是古的越受重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梵语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不少学者认为梵语是历史比较中唯一的推论基础,也是构拟母语形式的理想模式。至于各种现代语言和方言,往往被视为“退化的语言”“腐朽的语言”而得不到重视。由于比较的范围受到限制,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比较的科学性。七、青年语法学派与早期比较语言学家的分歧分歧关键: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性质有完全不同的认识。第一,语言本质的分歧早期比较语言学家:“语言有机体”理论和“两个时期”等观点青年语法学派:认识到语言并非一个有生长、衰老和死亡过程的独立机体第二,语言研究的目标和重点的分歧早期比较语言学派:兴趣集中于从书面材料探溯语言的最古阶段,目的在于确定印欧语的原始形式。青年语法学派:重视现代语言和方言的重要性,力求尽量精确地观察历史发展中的语言事实,并坚持在分析语言现象时不超过已证实的材料的范围,拒绝对史前时期的无文字记载的语言状况提出任何假设。梅耶“人们放弃了老的浪漫主义的目标,而严格限制于对事实的实证的研究”,这标着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的开始。八、词汇扩散理论创立人:王士元(美籍华裔)创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基本观点:词汇的扩散首先从词开始,然后逐渐扩及整个相关的词语。词汇扩散理论立足于语言共时系统中的变异,通过对大量汉语和英语材料的微观分析和统计,观察出语音变化是离散的、突变的,而这种音变在词汇中的实现,却是连续的、渐变的。--------语音突变、词汇渐变九、语言变异理论创始人:【美】魏恩莱希拉波夫等“异质有序论”把变异、系统与社会联系起来语言是以各种变异形式存在的,纷繁的变异形式表面上是杂乱无序的,实际上却是与各种社会因素有着规律性的联系。重大的理论意义方法论价值:异质有序的变异理论通过语言的变异现象,观察并推测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观察语言中共时和历时、系统和变异、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有交的途径。十、内部拟测法:它主要立足于一个语言或方言系统内部,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入手,利手共时语言系统中的异常分布、空格、不规则的形态变化等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即以语言或方言系统不规则的成分作为突破口,探讨语言的发展变化,从语言的寻找历史的过程和结果。重建或构拟已经消失了的原始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创立时间:1872创始人:J·施密特十一、波浪理论:用方言的波浪扩散来解释方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原始印欧语在分化以前就曾存在方言分歧,各方言相互影响,各自的特点就像石子投入池塘后形成的波浪一样,向其他方向扩散,使后来的不同语族形成了许多交叉的特点。十二、方言地理学【德】H·舒哈特【法】J·齐列龙\n“每个词都有它的历史”二者相同点:都是针对新语法学派的语音演变假说而提出,都是通过词汇在地地域上的变异来说明语音变化的不规则性,并且得出方言之间的接触没有规则性的结论。第三章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索绪尔一、索绪尔的重要观点(一)言语活动、言语和语言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言语活动(langage)、言语(parole)和语言(1angue)三样东西,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1.含义:语言(langue)--语言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语言是抽象规则的集合,而非具体话语的表达;总之,语言是一种社会契约,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制约着人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言语(parole)--言语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的行为和结果。2.区别a.语言的社会性和言语的个人性(从含义中可以看出)b.语言的心理性和言语的心理-物理性c.语言的系统性和言语的散在性3.联系a.“语言和言语是彼此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b.语言存在于言语中,言语是与语言存在的形式。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话语解读。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其中包括:(a)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组合,(b)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需的同样是与意志有关的发音行为。所以在言语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集体的;它的表现是个人的和暂时的。”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其中应该区别开:(1)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2)使他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物理机构。”与言语相反,语言“是言语活动事实的混杂的总体中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个人本身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它只凭社会的成员间通过的一种契约而存在。”“这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第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脑子里的语法体系;因为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法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语言以许多储存于每个人脑子里的印迹的形式存在于集体中,有点像把同样的词典分发给每个人使用。所以,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而且是在储存人的意志之外的,语言的这种存在方式可表以如下的公式:1十l十1十……=1(集体模型)”。言语和语言“这两个对象是紧密相联而且互为前提的:要使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是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从历史上看,言语的事实总是在前的。如果人们不是先在言语行为中碰到观念和词语形象的联结,他怎么会进行这种联结呢?\n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听见别人说话才学会自己的母语的;它要经过无数次的经验,才能储存在我们的脑子里。最后,促使语言演变的是言语:听别人说话所获得的印象改变着我们的语言习惯。由此可见,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它们是两种绝对不同的东西。”!索绪尔把语言比作乐章,把言语比作演奏,把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比喻为乐章和演奏的关系。他说:“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之于交响乐,它的现实性是跟演奏方法无关的;演奏交响乐的乐师可能犯的错误绝不会损害这种现实性。”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的社会-心理特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等,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据此,索绪尔又把语言比喻为代数。他说:“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只有复杂项的代数”。这样,就可以形成许多对立,所以叫做复杂项。例如,德语名词数的变化,Nacht(夜,单数):Nachte(夜,复数)。这个语法事实可以用a/b这一符号来代表,但是,其中的a、b都不是简单项而是复杂项,它们分别从属于一定的系统之下。Nacht有名词、阴性、单数、主格等特征,它的主要元音为a;Nachte有名词、阴性、复数、主格等特征,它的主要元音为a,结尾加了e,ch的读音从/x/变为/]/。每个符号孤立地看,可以认为是简单项,但是从整体来看,则都是复杂项。“语言的实际情况使我们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进行研究,都找不到简单的东西;随时随地都是这种相互制约的各项要素的复杂平衡。”“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我们试观察一下自己的言语活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音响形象的心理性质:我们不动嘴唇,也不动舌头,就能自言自语,或在心里默念一首诗。”由于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因此索绪尔把它表示为如下图: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索绪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把概念叫做“所指”(Signifie),把音响形象叫做“能指”(signifiant)。他说:“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由索绪尔的定义可以看出,能指和所指都是心理的东西,而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符号,似乎也只是心理的东西。这种观点,在他解释“语言”和“言语”的时候也说过:“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而这样规定下来的语言却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在这系统里,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语言符号虽然主要是心理的,但并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集体的同意而得到认可,其全体即构成语言的那种种联结,都是实在的东西,它们的所在地就在我们脑子里。”这种本质上是心理的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呢?索绪尔指出了两个特点: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第一,符号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后果是不能枚举的;人们经过许多周折才发现它们,同时也发现了这个原则是头等重要的”。“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解。它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我们在下面将看到,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n。我们的意思是说,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语言并不同社会大众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自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既然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由这些符号所组成的语言的普遍的、突然的变化呢?索绪尔指出了四种阻碍这种变化的因素:(1)符号的任意性(2)构成任何语言都必须有大量的符号:这一事实使得符号难于改变。(3)语言系统的性质太复杂(4)集体惰性对一切语言创新的抗拒“语言之所以有稳固的性质,不仅是因为它被绑在集体的镇石上,而且因为它是处在时间之中。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无论什么时候,跟过去有连带关系就会对选择的自由有所妨碍。”第二,能指的线条性。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直线。(三)语言的系统性与符号的价值语言符号不纯粹是语言事实,而是系统的组成要素,这个系统代表了语言。进入系统中的符号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组成成员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形成一个整体。正如象棋可以归结为各个棋子的位置的组合一样,语言是一个仅仅以它的各个具体单位的对立为基础的系统。“系统永远只是暂时的、会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诚然,价值还首先决定于不变的规约,即下棋的规则,这种规则在开始下棋之前已经存在,而且在下每一着棋之后还继续存在。语言也有这种一经承认就永远存在的规则,那就是符号学的永恒的原则。”由此可见,在像语言这样的符号系统中,各个要素是按照一定规则互相保持平衡的,同一性的概念常与价值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反过来也是一样。词的价值不是由标志它的客观对象的关系来确定的,而是由它对其他词的关系及其在该语言中的地位来决定的。价值就是系统的功能,价值就是语言事实在该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由于价值决定了符号的功能,因此,价值的概念是索绪尔语言学说的体系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概念之一。(四)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个具有价值的符号系统,而任何研究价值的科学,在研究自己的对象时,必须区别共时的观点和历时的观点,也就是说,要把它们放在同时轴线和连续轴线上来研究。“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应该依照上图分出:(1)同时轴线(AB),它涉及同时存在的事物间的关系,一切时间的干预都要从这里排除出去;(2)连续轴线(CD),在这轴线上,人们一次只能考虑一样事物,但是第一轴线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变化都位于这条轴线上。”索绪尔主张区分两种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切都是历时的。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共时语言学把语言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形成系统。换言之,共时语言学仅仅与语言有关,而历时语言学则与言语有关。“\n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我们能够既在共时态中,又同时在历时态中来研究语言及其现象吗?索绪尔作了否定的回答:“这两种观点——共时观点和历时观点——的对立是绝对的,不容许有任何妥协。”那么,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哪一种更为重要呢?索绪尔认为,共时观点比历时观点更为重要,因为对说话者来说,“它是真正的、惟一的现实性”。换句话说,如果语言学家只注意历时的背景,那么,他看到的绝不是语言,而只是一系列在形式上变化着的语言现象。他批评历史比较语言学:“自有近代语言学以来,我们可以说,它全神贯注在历时态方面。(五)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有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之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定义,就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排除出去,这些东西,可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来统称。外部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有:第一,语言学和民族学的一切接触点,语言史与种族史或文化史之间的关系,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语言中的反映等。第二,语言和政治史的关系。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并对它进行殖民化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对许多语言事实有无可估量的影响,高度的文明有利于某些特殊语言(如法律语言、科学术语)的发展。第三,语言和各种制度如教会、学校等的关系。这些制度和一种语言的文学发展又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语言在任何方面都超越了文学为它制定的界限,例如沙龙、宫廷、科学院都对它发生影响。还有文学语言同地方方言发生冲突的问题。语言学家还应该考察书面语和口语的相互关系,因为任何文学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到头来都会使它的生存范围脱离口语的范围。最后,凡是与语言在地理上的扩展和方言分裂有关的一切,都属于外部语言学的范围。而内部语言学则不容许随意的安排。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把它跟国际象棋相比,将更可以使人感觉到这一点。在这里,要区别什么是外部的,什么是内部的,是比较容易的:国际象棋由波斯传到欧洲,这是外部的事实,反之,一切与系统和规则有关的都是内部的。例如我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就会深深地影响到棋法。”(六)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索绪尔认为,在语言的机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句段关系(rapportssyntagmatiques)和联想关系(rapportsassociatifs)运行的。这两种关系相当于我们心理活动的两个形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语言价值。1.句段关系在话语中,各个词,由于它们连接在一起,彼此便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的关系,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性,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它们之间结成的关系,叫做句段关系。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叫做句段(syntagmes)。“一个要素在句段中只是由于它跟前一个或后一个,或前后两个要素相对立才取得它的价值。”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这种不在前后相续的环境中出现,而是在说话者的脑子里出现的联系,叫做联想关系。例如,法语的enseignement(教育)这个词会使人们在心里不自觉地涌现出许多别的词。如出现词根相同的词enseigner(教育—不定式动词)、renseigner(报导—不定式动词),或者出现后缀相同的词armement(装备)、changement(变化),或者出现所指相近的词education(教育)、apprentissage(见习)等等,它们在某一方面都与enseignement有共同之点。索绪尔认为,在整个语言机构中不外就是这两种关系的运用。“\n语法的传统区分可能有它们的实际用途,但是不符合自然的区别。而且缺乏任何逻辑上的联系。语法只能建筑在另一个更高的原则上面。”“每一事实应该都可以这样归入它的句段方面或联想方面,全部语法材料也应该安排在它的两个自然的轴线上面。只有这样分配才能表明我们对共时语言学的框架通常作那些改变。”二、索绪尔的影响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如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思想,关于语言和言语区分的思想,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区分的思想,等等,对于现代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在对萨丕尔(E.Sapir)《语言论》的评论中,赞许索绪尔给“语言研究的新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个“语言研究的新方向”就是现代语言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一再强调说,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一)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影响(1)在研究对象上,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对语言整体的性质加以探讨,指出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语言学研究的确定的对象。(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要找出那些在冥冥中支配着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模式和关系准则。(3)在研究道路上,索绪尔又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从而最终确定了语言共时系统的符号性质,把语言研究引入新的轨道,为后人开辟一条新的可行的研究道路。(4)在理论上,索绪尔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语言学的理论体系。(5)在方法论上,索绪尔科学的方法论,可以结为“二元对立偶分”方法,这种方法是辩证分析方法的具体化,符合辩证法原理。(二)对现代语言学流派的影响1.以梅耶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其理论主要源自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社会心理现象的观点,主张对语言进行社会的、心理的解释。2.欧美结构主义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也都受到索绪尔的影响。(三)“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我们说“语言”有语音、语法、词汇等,这些都是对“言语”特点的抽象。“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我们听到的人们嘴里说出来的以及看到的书面上的一句一句的话,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言语”。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认识和学会“语言”。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教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1.语言和言语的划分促进了语言本体研究的发展却限制了人们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探索。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之后,人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言语。但由于对言语的轻视,言语语言学很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由于视角的单一,一个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强调系统的同质性,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3.索绪尔理论的局限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二十世纪初整体思想界有对本质论放弃的倾向,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非本质论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布拉格学派一、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一)音位理论(二)句法功能\n(三)语言功能(四)系统和共时研究二、布拉格学派理论——鲁别茨柯依的音位理论(一)音位理论1.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语言学领域,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音位学。而这一学派有关音位学的理论在其代表人物之一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该书于1938年7月发表在《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上,凝聚了他一生的精力,他共收集了二百二十多种语言材料,从中整理出一个元音系统(34个)。(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纯现象学),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A.具有区别性;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两条划分音位的原则:其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其二,如果两个音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并且能相互替换而不改变词义,则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4)分析了语音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把各种语言中构成辨义对立的语音特征分为元音特征、辅音特征和非音质特征。元音音位只能由元音特征组成,辅音音位只能由辅音特征组成,非音质特征总是附着在元音音位之上的,因而没有一个音位是只由非音质特征组成的。特鲁别茨柯依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元音系统特征的:A.部位特征(音位特征):按部位的不同,元音可以分为八个音色类(唇化元音、非唇化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唇化前元音、唇化后元音、非唇化元音和非唇化后元音)。B.开口度特征。任何语言的元音系统中都具有不同开口度的音位对立,可分为不同的“响度级”,如开元音、闭元音等。C.共鸣特征。共鸣特征可以说明元音的纯与不纯,它能把唇元音和鼻化元音或者带喉头作用的元音区别开来。同样,特鲁别茨柯依也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辅音系统的语音特征的。A.部位特征。部位特征主要包括舌根——舌背音、舌尖——齿音、擦音和唇音,此外还有边音、颚音、舌音、喉头音等。B.方式特征。方式特征包括塞音、擦音和响音。C.共鸣特征。辅音系统中唯一的共鸣特征与鼻化关联,并由此形成了口音和鼻音的对立。对于非音质系统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音节负荷者”的概念,即是指音节中负荷辨义的非音质特征的部分。区别句子的非音质特征包括句调、区别句子的音域对立、句中重音和停\n顿。三、雅克布逊的区别特征学说从上面对《音位学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区别特征”最早源于特鲁别茨柯依,其后在50年代,雅克布森运用声谱分析的成果,创立了“区别特征”。语言交际中,任何最小的区别性都使听话人面临二中选一的情况。雅克布逊等人在《语音分析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对分法理论”及“区别特征学说”。他们分析了世界上许多语言,把最小对立体归纳为12对区别特征(以声学频谱来分析):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鼻音性——口音性聚集性——分散性突发性——延续性粗糙性——圆润性元音性——非元音性声学特点:共振峰的明显与否生理特点:声速振动与否辅音性——非辅音性声学特点:能量的高低生理特点:气流受阻与否鼻音性——口音性声学特点能量分配共宽容与鼻化共振峰的有无生理特点:口腔共鸣器辅助鼻腔,后者不利用鼻腔刺耳性——圆润性声学特点:噪音强度高低生理特点:急停性——非急停性声学特点:能量释放的时间长短生理特点:声门封闭与否浊音性——清音性声学特点:周期性低频激发与否生理特点:声带振动与否紧张性——松弛性声学特点:共鸣区明显与否,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生理特点:声道变形大小的不同顿音性——锐音性声学特点:能量集中低高频区不同生理特点:音位与中央音位及共鸣器形状大小不同升音性——平音性声学特点:前者从低频向高频移动,后者无生理特点:咽腔开口宽窄不同,后者有化现象降音性——平音性声学特点:前者从高频向低频部分移动,后者无生理特点:前者有软腭化现象,后者无雅克布逊的音位对分法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纷纷引用和评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的用以建立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有的对雅克布逊提出的十二对区别特征加以修订;有的以此来设计语音的识别方案,用电子计算机来识别和筛选输入的语音等。四、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句法功能(二)句法功能1926年创建布拉格语言学会,终身任该学会会长。马泰休斯主张应用共时和功能观点研究语言,并采用静态分析比较的方法,即将某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功能表达手段进行对比,以充分揭示该语言的特征,这就是他的“语言特征学”理论。马泰休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形式切分是一种传统语法上的切分,而实义切分则是一种功能交际切分。马氏又指出,句子的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语法主语和语法谓语,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核心,即主位和述位。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如(a)(Sally)(standsonthetable.)主席团坐台上。(b)(Onthetablestands)(Sally.) 台上坐着主席团。第一句中,Sally是主语也是句子的主位,standsonthetable是谓语也是句子的述位;第二句如果用形式切分法则无法指出这两个句子的区别,因为句子的主语与谓语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这时如果采用功能切分法则可以明确看出句子表达的核心是Sally,即句子的述位。马泰休斯主要是依据词序来进行实义切分的,他区分客观词序和主观词序。客观词序是表述出发点,位于句首,表述核心位于句末;主观词序是首先出现表述核心,之后才是表述出发点。如:(a)这衣服真漂亮。\n(b)真漂亮,这衣服。第一句是客观词序,第二句是主观词序。主观词序带有语体和感情成分,多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表示强调某种感情色彩。除此之外,布拉格学派还研究了控制信息分布的规则。他们提出交际动力的概念来测量信息分布情况。一个语言成分的交际力就是它推动交际向前发展的程度。这些都对早期的美国功能主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语言功能(三)语言功能功能和系统是布拉格学派的两句箴言,对语言进行功能和系统研究是他们的基本要求。所谓功能是就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而言的,是言语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照马泰休斯的说法“语言是服务于某一种目的的表达方式系统”因此,“进行语言分析,则必须运用功能的观点”。具体而言,布拉格学派提出了以下三大理论:1.马泰休斯二功能说1923年1923年马泰休斯提出了二功能说交际功能:旨在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位的)表现功能:伴随着交际功能。表现功能是个人情感的即时流露,旨在抒发说话人自己的情感或引发听话人的情感,是第二位的。只包含有交际功能的语篇(比如科技语篇)是极为特殊的情况。语言系统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交际功能的需要。交际本身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交际,比如传达信息,陈述事件;另一种是呼吁的交流,比如要求、命令、疑问等。2.比勒的三功能说比勒是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比勒的基本思想是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模式,即语言是一个人用来告诉另一个人某件事情。据此,一个语言行为一方面涉及作为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成分。比勒分别给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成分赋予表现功能(Ausdruck/expressive)、呼吁功能(Appell/conative)和描述功能(Darstellung/representational)。在语言行为中,三种功能都存在,但在多数情况下其中一种功能占主导地位。重点落在不同的方面时,语言就具有不同的功能。当重点在说话人表达本身的情感时,比如痛苦时的叫喊,自发的感叹,语言具有表现功能。当重点旨在影响打动听话人时,比如要求,命令,语言具有呼吁功能。当重点在谈论的内容时,语言具有描述功能。布拉格学派对比勒理论的发展比勒的三功能理论在布拉格学派成员中相当流行。学派认为该理论在语言的具体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学派成员一直试图扩展比勒的理论框架。穆卡洛夫斯基为之增加了美学功能(aestheticfunction,亦称诗歌功能。美学功能指语言符号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符号自身而不是吸引到它所传递的信息上。美学功能并不局限于语言,任何对象以其是什么而不是以其功用吸引我们时,它就具有美学功能。穆卡洛夫斯基把美学功能对立于实用功能,比勒的三功能即为语言的实用功能。布拉格学派认为三种功能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往往是相互并存的关系,以其中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在多数情况下描述功能是主要的功能。在抒情诗中,作者主要是表达个人的情感,对语言外现实的描述只是提供一个表达个人情感的背景,因而表现功能是主要的,描述功能是次要的。在命令句中,三种功能同时出现,既有说话人的意图(表现功能),对听话人的要求(呼吁功能),又有对听话人所要求的东西(描述功能)。\n3.雅柯布逊的六功能说对比勒理论模式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雅柯布逊。1960年,雅柯布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语言学和诗学》,把比勒的三功能理论框架扩展为六功能理论框架。 语境(指称功能referential)内容(诗歌功能poetic)说话人(表情功能emotive)听话人(呼吁功能conative)接触(寒暄功能phatic)代码(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代码指语言的符号系统。用语言来谈论语言时,比如谈论语言的正确用法,评论方言,语言就表现出元语言功能。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指用来标示或分析和描写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或一套符号。自然语言是人类交际过程中用以传达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人们逻辑思维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我们依据语言的基本功能来解释语言的发生过程,来阐述信息交流理论,这种基本思想和方法都可又称为元语言功能或元语言功能主义。六、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系统和共时研究1.语言是一种具有合目的的特性的功能系统。语言是系统的,语言的变化也是系统的。变化是系统的有两点理由。第一,从变化的目的看,变化是语言系统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以维护系统的平衡。第二,从变化的动因看,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2.强调共时分析的优先地位,但又不能把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对立来。马泰修斯关于共时和历时研究的思想基于对语言学史的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他比较了新语法学派和功能语言学两种语言观,指出了两种语言观各自的长短。他对共时和历时研究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分析列举了共时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指出在语言研究中从共时到历时是最可靠的方法,因为只有在分析当代语言的时候,我们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材料。材料离我们越遥远,越是缺乏,凭借这些残缺的材料编撰的历史语法往往把复杂的语言现象简单化了。第一,布拉格学派与新语法学派的差别不在于对共时和历时的强调不同,而在于前者采用系统的方法,后者采用割裂的方法。第二,布拉格学派与索绪尔的差别主要在于前者把共时和历时看作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后者把共时和历时看成是不可调和的绝对的对立。第三,布拉格学派没有忽视历时研究,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七、布拉格学派的成就布拉格学派作为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取得是举世瞩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欧洲结构主义的发展布拉格学派成功地运用索绪尔的“系统”概念,创立了音位学理论之后,使“系统”理论充分显示其深远的意义。第一,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指出语音学是研究言语的声音,音位学是研究语言的声音;其次,解决了划分音位的方法,通过研究最小的语音对立体,总结了12对语音区别特征,提出了区别特征学说。第三,布拉格学派在音位研究中取得明显效果的结构主义原则和方法,对语言学的其他部门,如句法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的研究,都很有启迪。3.功能分析上的成就布拉格学派在句子的功能分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马泰休斯提出的句展示功能(句子功能前景)上。4.其他成就\n布拉格学派还提出“语言联盟”(特鲁别茨科依)的理论,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展了功能区分体系,引入了标记和无标记这两个术语,后来的语义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根据各自的体系借鉴和发展了这两个术语;发展了语言分析的普遍理论体系;该学派提出的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的思想对于今天语言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三)————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一、鲍阿斯的贡献鲍阿斯(FranzBoas,1858~1942)是美国人类学家﹐近代人类学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和基尔大学,1881年获物理学和地理学博士学位。鲍阿斯很早就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3年到加拿大东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调查民俗﹐历时一年。1886年再度前往该地区考查﹐确立了他后来的学术方向。1892年入籍美国后,从事印第安部落语言文化的考查近20年,1911年至1938年编辑出版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三大册),并撰写了长篇序言,总结了描写主义语言理论方法,成为美国早期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作。他先后任克拉克大学人类学讲师,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讲师、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1907~190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人类学家,出版专著6种,发表论文700多篇,创办了三种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的期刊,为美国人类学和语言学做出了杰出贡献。A.他通过对美洲印第安语言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大量语言事实说明,研究人类的语言,必须摆脱欧洲传统的偏见,客观描写人类的各种语言系统。B指出,认为印第安部落语言是原始的,粗野的,这是欧洲传统的偏见,是毫无根据的。例如,在欧洲人看来,印第安语言的发音很不固定,语音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而实际上,人类能够发出的语音形式是无限多的,而不同语言将这些无限多的语音形式,按照自己的交际需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划分为不同的音位系统)。在欧洲语言中属于不同音位的语音形式,在印第安语言中归入了同一音位。因此欧洲人觉得印第安语言的语音界限模糊,发音很不固定。又如欧洲人认为印第安语言的词汇系统比较原始,往往只有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缺乏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而实际上,这也是因为不同语言划分的逻辑范畴不同。例如爱斯基摩人描写雪的词语有几十个,但没有表示雪的总称的词。实际上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如有的印第安语将所有飞行的物体用一个词概括,包括鸟、飞机、飞行员等等,而欧洲语言却没有一个这样概括的词。在语法范畴方面也同样如此,欧洲语言中的一些语法范畴,如时态、人称、数等,在一些印第安语言中没有,但一些印第安语言中有的语法范畴在欧洲语言里没有,如动作要区分是看见的动作,是听说的动作,还是梦见的动作,指示代词也要分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总之,各种印第安语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些系统都是适应各自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交际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绝不能依据欧洲语言,将不熟悉的语言说成是原始的,不发达的,也不能按欧洲语言的分析模式来分析不熟悉的其他语言.C.许多欧洲语言学家曾经认为﹐语言的演模式是由一种“始祖语”演变成为多种语言﹐鲍阿斯则认为美洲语言演变的模式与此不同﹐往往是多种没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聚在一起﹐互相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所受的文化影响。他认为,语言学应该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多研究一些历来受到忽视的﹑尚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观点。D.鲍阿斯还指出,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一民族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同一语言可以由不同的民族的人使用。因此不能根据民族文化将语言分为原始的和发达的。\n鲍阿斯本来是一个人类学家,没有受过语言学的专门训练,因此他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深的语言理论。但是他通过长期深入的语言调查研究,探索和总结了描写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奠定了美国语言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家,并影响到几代语言学家。美国早期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萨丕尔,就深受鲍阿斯的影响二、萨丕尔的贡献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是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劳恩堡(今波兰勒博尔克),5岁时移居美国。1904年萨丕尔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认识了鲍阿斯,受其影响,放弃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转向人类语言学的调查研究,调查了多种印第安语言。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学了鲍阿斯的几门课程,190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与语言学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鲁大学,任刚成立的人类学系主任。他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3)和美国人类学会会长(1938)﹐还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萨丕尔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1921)一书,此外他的一些论文后来也结集为《萨丕尔选集》(1949)出版。萨丕尔在语言研究方面涉猎广泛,他研究过印欧语系的一些语言,进行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也深入调查了许多印第安部落语言,还涉及一些非洲语言、闪族语言和汉藏语等。但是他的主要成就不在于研究这些语言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在于他从这些具体研究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因此,萨丕尔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语言理论家之一。萨丕尔的主要语言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语音模式”的研究。萨丕尔所说的语音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布拉格学派的“音位”。他与布拉格学派有密切的联系,曾与特鲁别茨柯伊有长期通讯联系,共同探讨语音结构系统问题。特鲁别茨柯伊也曾经指出,萨丕尔独立形成了音位概念。他详细论述了语音成分的价值,即区别功能,根据语音的分布模式来分析语音,是形态音位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词形变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归为一类。第二是对语言形式的研究。萨丕尔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思想,对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详细分析了六种语法形式:词序、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叠及重音。他还对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同样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同样的功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第三是对语言结构类型的研究。他对以前的结构类型划分很不满意,反对语言类型优劣论,并且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综合标准,对语言类型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的语言类型分类,一般都要参考他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不过他的这种综合分类标准比较复杂,难以实施,而且有“心灵主义”的主观倾向,没有被后来的学者所接受。第四是对语言与思维、社会和文化关系的研究。萨丕尔主张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对此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语言与民族、文化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强调语言的思维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萨丕尔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思想的创造者。不同的语言系统对世界进行不同的分类和分析,因此语言系统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即“语言决定人们的世界观”。这种理论被称为“语言相关性”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沃尔夫加以进一步论证和发挥,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夫假说这个假说主要是沃夫的学说,其思想来自萨丕尔,因此被人称作“萨丕尔—沃夫假说”。沃尔夫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由语言形成的,或者说,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念受语言概念范畴的影响。他认为,某些语法现象是显性的,但是英语里还有无数隐性的范畴。他认为印欧语言和闪族语言可能同出一源,中国的语言可能与美洲印第安语言有某种关系。他提出结构压力论,认为语言变化(音位变化﹑形态变化)是由于受到语言本身固有的有关模式的影响。\n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一书篇幅不大,但对美国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虽然他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某些结论常常引起争议,但是他对语言结构系统的分析、对语言与思维、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分析等,在理论方法上极具启发性,后来的语言学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理论家之一。三、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观——代表作品:《语言论》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观:第一,行为主义的语言观第二,语言社团理论第三,音位理论第四,语法单位第五,语言的变化第一,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并且特别指出是心理学中带有实证特征的行为主义。第一条原则:一个人受到某种刺激时,他可以用的他的语言去让另一个人做出相应的反应。第二条原则:劳动分工以及基于劳动分工基础之上的一切人类活动,都依赖于语言。第三条原则:说话人和听话人身体之间原有一段距离——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做了桥梁。公式:S——r···s——R(这里S指外部刺激,r指语言的代替反应,s指语言的代替性刺激,R指外部的实际反应。)第二,言语社团言语社团就是通过言语相互交往的人群,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言语社团不一定与生理性的社团有什么关系。布龙菲尔德区分了五种主要类型的言语:①文学标准体(literaturestandard):用于正式讲演或书面语,通过教育得到,与人所处的地域没有关系。②口语标准体(colloquialstandard):特权阶层的非正式文体。③地方标准体(provincialstandard):与口语标准体有些接近,取决于出现的地方。例如英美两国的地方标准体就有明显的差别。在美国,指中产阶级使用的语言,其中也有少许差异。④非标准体(sub-standard):中下阶层的语言,与前三类有明显区别但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⑤本地方言(localdialect):最低阶层的语言或家庭日用语言,同一社团内的其他人如果不了解就听不懂。第三,音位理论:语音学研究人的发音器官和所发出的声波,因此布龙菲尔德区分了“生理语音学”(physiologicalphonetics)和“音响语音学”(acousticphonetics)。虽然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语音可以不考虑意义,即“实验语音学”,但是实验语音学实际上与意义紧密相连。研究有意义的语音,是音位学(phonology)。因为是区别性语音特征的最小单位。为了识别音位,布龙菲尔德采用了替换由总音响特征构成的连续体中的某一部分跟其他部分相似的语音形式,按照出现的位置进行比较的办法,称作最小对测试(minimalpairtest)。例如pin这个词,改变不同的部分,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系列:①只改变第一个部分:pin-fin,sin,tin(/in/相同)②只改变第一二部分:pin-man,sun,hen(/n/音稍有不同)③只改变第三部分:pin-pig,pill,pit(/p/音相同)④只改变第二三部分:pin-pat,push,peg(/p/音稍有不同)⑤只改变第二部分:pin-pin,pen,pan(/p/音与/n/相同)⑥只改变一三部分:pin-dig,fish,mill(只有/i/相同)这样就可以找出与pin这个词部分相同的形式。如果再无法找出可以替换的部分,就可以确定这个词的所有区别性特征是三个不可再分的单位——音位。\n布龙菲尔德还注意到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位系统。同一个特征在一种语言里可以是有区别性的,在另一种语言里可以是没有区别性的。第四,语法单位:区分了“自由形式”(freeform)和“粘附形式”(boundform):具有一定意义并能单独出现的形式(如John,run,play等)是自由形式。有些形式不能单独出现,只是较大的形式单位的一部分(如-s,-ing,-ly等)是粘附形式。为了区分词汇特征与语法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意义单位的关系,布龙菲尔德用下列术语列出了它们的对应:第五,语言的变化:社会文化变化:出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变化。类推变化:根据其他形式的变化规律类推出另一个形式变化。语义变化:只改变词汇意义而不改变形式的语法功能。借用:发生在同一语言中的“方言借用”,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借用”和“直接借用”严格来说,布隆菲尔德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语言理论,他只是在新语法学派和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了鲍阿斯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他们不同的是,布氏接受了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四、哈里斯的代表作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这本用抽象的数理方法研究语言的著作出版之后在美国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五、霍凯特忠实地继承了布龙菲尔德的学术思想,他的《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被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总结了三十多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也是一本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材,对传播结构主义语言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六、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替换法2、对比分析法3、分布分析法4、直接成分分析法5.其他分析方法: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1、替换法(布)这种方法是“用某一语言片段去替换另一语言片段,从而观察替换得到的语言片段是不是具体语言中存在的事实。如果是,就说明两个或更多能够这样彼此替换的片段是语言中同一现象或单位的变体,或是具有同样功能的某种单位,这样的方法叫替换分析法”反复使用替换法,可以达到确定音位、语素等单位。如:音位的确定用“p”替换man中的“m”,人们认为替换前后是两个不同的词“man”(男人),“pan”(平锅)。那么,[m]与[p]是不同的语音片段,即两个不同的音位。又如:汉语语素的确定(前换、后换)奶牛→黄牛 奶羊驳船→帆船 驳?总之,反复使用替换手法,可以达到确定音位、语素等单位,归并语素、形式类等等的目的。2、对比分析法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片断,找出其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通过对比从而确定这些部分的性质,这样的方法叫对比分析法。描写语言学通过这个方法来确鉴定音位,比如对bill(帐单)pill(药片)两个单词通过对比来找出差异:前者有[b],后者有[p],在音素上形成对立,于是研究者将其划为不同的音位。3、分布分析法(哈里斯)\n美国描写语言学家还以互补分布为原则,把处于互补分布中的不同语言现象进行合并,将其归结为一个单位,就是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单位的不同变体。分布分析法是描写语言学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方法。例如,在确定了音位和音位变体之后,描写语言学家就用描写的方法对音位的分布进行描写,说明某个音位在哪个位置上出现,在哪些位置上不出现。这个方法对汉语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的。“分布”是美国描写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含义的术语,哈里斯给它下的定义是:“一个单位的分布就是它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也就是这个单位的所有的(不同的)位置(或者出现的场合)的总和,这个单位出现的这些位置是同其他单位的出现有关系的。”根据描写学家所选择的归类原则的不同,分布分析法又可以分为两小类:⑴以寻找同类环境为原则的归类法归类法,即把分布相同的语言单位归类。霍凯特用分布分析法,把一组可以在构造更大的形式中具有类似的出现权利的形式归为一类,称为形式类。( )can( )cango( )cangothere能够出现上面三个格式里的形式有she、he、it、I、We,they、themanacrossthestreet等等,于是这些他们可以归为一个形式类,即主语。⑵以互补分布为原则的归并法归并法,即如果几个现象在不同环境中出现的可能性正好相互对立,那么,它们就可分布在对立的环境中而互相补充成同一个单位。“哀”“安”“啊”“熬”“昂”“ai”“an”“a”“ao”“ang”归类与归并归类是以同类分布为原则,把具有类似的出现权利的形式归为一类;归并则是以互补分布为原则,把处于互补分析中的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合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单位,即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单位的不同的变体。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constituent)(布)布龙菲尔德认为:“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它是由若干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而每一个较低层级的成分是教高层级的成分的一部分。”这种直接成分分析法,简称IC分析法。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印欧语句的分析,也适合与汉语的分析,尤其是在汉语的歧义句和其他特殊句子的分析中,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如“老李的姐姐是小李的姑姑”,----姐姐是姑姑 老李的姐 姐 是小李的 姑姑 [ 主 ] [ 谓 ][ 偏 ][ 正] [动][ 宾 ] [ 偏 ][ 正]5.其他分析方法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向心结构,即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同,如“新书”、“很好”;离心结构,即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这种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同形结构。例如“出租汽车”代表两种不同的向心结构:一种是以“汽车”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偏正结构),一种是以“出租”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动宾结构)。正因为单划分层次还不能完全说明词组之间的内部关系,所以要区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同时又认为向心结构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七、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用性2.强调调查对象的客观性\n3.强调语言描写的精确性和实证性八、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和方法论的局限性1.对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做出发了简单化的解释2.排斥意义的研究3.片面强调归纳法,排斥演绎和假设的科学价值。第四章转换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1.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是韩礼德2.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方言”和“语域”,立足于语言的变异性3.韩礼德(1978)认为,在言外语境中,文化语境是由情景语境体现的;而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又分别制约并对应于三个纯理功能,即话语范围→概念功能;话语基调→人际功能;话语方式→语篇功能第六章认知语言学1.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