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3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案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案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本课程每周2学时,其36学时,开设一学期。二、教学要求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三、教学媒体的使用1、文字教材的使用:本课程以叶蜚声、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为基本教材,它是编制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2、计算机课件的使用:本课程全部内容已运用相关程序(powerpoint)制作成常规课件,教学中与现场板书相互指向,构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整体教学系统。3、教案符号:★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导言(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型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2、语言学的任务3、语言学的分类\n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1、一般认为,世界上已查明的语言或方言约有5500余种。2、经确认的独立语言为2790种,其中70%没有相应的文字。3、经过分析研究的语言只有500种左右。4、数以千计的语言使用人口越来越少。5、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二、语言学的任务1、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及演变规律。2、语言研究历史悠久,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3、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主要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而展开,进而诞生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小学”是经学的附庸,并不是独立的语言学。19世纪独立。4、语言研究的内容(1)语言的基础研究(个别→一般)。(2)语言的应用研究(语言教学、语言使用、语言政策)。(3)语言的交叉研究。——社会科学的伙伴: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哲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等。※——自然科学的伙伴:数学、病理学、神经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等。三、语言学的分类1、个别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1)共时语言学(如“现代汉语”):相对静态的研究。(2)历时语言学(如“汉语史”、“英语史”):相对动态。★2、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等。参考书目:\n1、柳眉,金必先《世界常用语言入门知识》,人大出版社,1993年。2、[美]卡兹纳《世界的语言》,北京出版社,1980年。3、倪明亮《人类语言纵横谈》,1990年。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5、《语言与语言学辞典》,哈特曼·斯托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6、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7、[苏]康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8、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课程板块:本质论(1-2章)-结构论(3-6章)-发展论(7-9章)—语言运用(10-11章,见“学习指导”)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动物”的语言:简单、零碎、模仿、本能。※——人类的语言:单位的明晰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结构的层级性、系统的开放性。2、语言具有交际职能:语言是职能性的,能带来“互动”,即交际双方的相互影响。——情感互动的职能。——信息互动的职能。——行为互动的职能。3、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n——除语言之外,人类还拥有许多交际工具,如文字、体态语、旗语、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等。——体态语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4、语言具有全民性:全民性是相对于阶级性而言的,指的是语言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语言一视同仁地为所有人服务。——全民性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决定的。——全民性也是语言的结构体系决定的。5、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宇宙万物大体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大类,语言是以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有两种,一是经济基础,二是上层建筑,它们都无法涵盖语言。——认定语言是社会现象的理由有二:一是,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二是,人类社会不可能是无语言的社会。语言无疑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社会现象。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思维工具1、思维的物质基础:脑机制。2、思维的三种类型:技术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3、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因为抽象思维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的,而语言是物质的、具体所感的,抽象思维最方便、最灵活的依托就是声音(优于视觉、动觉、触觉),它能将思维的成果明朗化、固定化。4、内部语言问题。——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的内化,是语言在思维领域存在的方式。——内部语言的运作方式:速度快、信息量大、跳跃性强。5、思维的全人类性和语言的民族性。6、语言是形成思想、表达思想、引发别人思想的工具。参考书目: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2、[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3、[美]布龙菲尔德《语言伦》,商务印书馆,1980年。\n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4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言的性质,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进一步理解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弄清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语言的符号性★1、什么是符号?符号与征候有什么不同?符号是指代表事物的标记,由形式、内容两部分构成,两部分之间无必然联系,不可论证,是人为约定的结果。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与代表的事物有必然的联系,可以推理,可以论证。2、语言是不是符号?符号判定的标准有二:一,是否由形式、内容两部分构成;二、两部分的关系是否任意。语言以语音为形式,语义为内容,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是任意的,所以语言是符号。3、语言是什么符号?符号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依托,如声音、图像、颜色、线条、动态、立体等,据此可以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动觉符号、触觉符号等。语言是听觉符号。4、语言为什么以符号为载体?使用简便,容量最大,效果最好。★※5、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什么?(1)任意性:不可推理、无法论证,无理据可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指符号的音义联系是规定性的,而非天然的、本质的。A、表现:a、音的选择和组合是任意的。b、归纳在符号里的意义的取舍是任意的。c、符号的音义结合关系是任意的。\nd、符号间的组合规则是任意的。B、任意性与强制性的辩证关系:它们分别是语言的变异性与稳固性的理论基础。任意性是就符号创始之初而言的;强制性是就语言符号的流通之时而言的。我们既不能因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随意改变符号的意义结合关系,也不能借口强制性而限制语言的发展。(2)线条性。A、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按时间顺序出现,形成延续的线性序列,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说出两个符号。线条性是符号使用时的存在状态。B、线条性限制了符号组合时的空间配置,这种限制性因素就是规则。可见,线条性是受规则支配的。★※二、语言的系统性1、系统性的表现。(1)集中表现为语言各结构要素的层级关系。层级:上层,符号层(语素→词→短语→句子)底层,语音层(音位→音节→语法)(2)层级结构的奥秘是:以少驭多。30-40(音位)→五六千(语素)→四十万(词)→无穷(短语、句子)。※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1)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它形成结构,是组装关系。(2)聚合关系:能够在同一结构位置上出现的语言成分间的关系。它形成类别,是替换关系。3、二者的关系。(1)组合关系是聚合关系形成的标准,聚合是根据组合划分出来的语言学上的类。(2)组合关系必须得到聚合关系的支持。(3)组合关系是第一性的,任何语言单位首先是结构中的一员,然后通过联想、类比发现聚合的类。4、语言单位运转的关键。组词造句是句子结构的建立。结构怎么立,是组合的问题;词都要从有关的集合体中提取,这是聚合的问题。句子是组合、聚合两种规则相互作用的产物,句子里的某个词既是某个聚合的成员,又在组合中担任一定的角色。\n组合、聚合不但是词与词之间的主要关系,也是各层级结构要素之间的主要关系,它们揭示了语言单位运转的关键,也是语言符号系统性的直接体现。※三、语言和言语1、说话=A行为(说)+B工具(符号)+C结果(话)A、C是言语,即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B是语言,指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2、区别: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具体性与抽象性;无限性与有限性。3、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方式;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言规范着言语,又从言语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参考书目: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2、刘伶等主编《语言学概要》,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3、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出版社,1985年。4、胡明杨《语言与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5、石安石、詹人凤《语言学概论》,高教出版社,1988年。6、王德春《语言学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7、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教出版社,1993年。8、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9、彭泽润、李葆嘉《语言文字原理》,岳麓书社,1995年。10、[美]凯霍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北大出版社,1986年。11、[英]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2、弗罗姆金·罗德曼《语言导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3、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0年。14、世开《现代语言学》,知识出版社,1983年。15、陈明远《语言学和现代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6、卫志强《当代跨学科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17、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18、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9、杜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n20、冯志伟《数理语言学》,知识出版社,1985年。21、冯广艺、冯学锋《文学语言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22、王文正《大脑的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23、伍铁平《语言和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24、特化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三章语音(5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掌握音位及音位组合的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的读音;了解几种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教学内容及步骤:语音=发音器官+物理音响+负载意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一、自然属性1、发音器官:肺→声带→咽腔:口腔、鼻腔(图示)(动力器官)(发音体)(共鸣腔)重点了解口腔的可调节性与音质的关系。※2、物理属性:(1)音高→取决于频率→带来声调变化(2)音强→取决于振幅→带来轻重音的不同(3)音长→取决于时间→带来长短音的不同(4)音质→取决于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腔的开关和大小可见声音的物理属性在特定的语言集团中能够引起意义的变化。3、基本概念。★(1)音素:从音质角度切分出的最小语音单位。元音:-气流受阻-气流急促+肌肉均衡紧张+声带颤动\n辅音:++-+(清浊)(2)国际音标:国际上通用的记录音素的书写符号,1988年制定发表(IPA),记音原则是“一对一”,记音符号是拉丁字母及其变形,使用时加[]。★※4、元音:(放磁带、示范、正音训练)(1)口元音。A、舌面元音:高低、前后、圆展(图示)。B、舌尖元音:[][]╱[][]C、卷舌元音:[](2)鼻元音:鼻化的口元音[][]5、辅音(示范、正音训练)。(1)发音三阶段:成阻——持阻——除阻(2)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了辅音的音质。(学习辅音表)A、发音部位:成阻部位。B、发音方法:a、除阻方法b、送气与否c、清浊对立二、社会属性★※1、音位。(1)在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①单位总是发球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拥有不同的音位。②指音位的替换能引起语素、词甚至句子的意义发生变化。(并非音位本身有意义)③指不能再分割成更小的单位。(2)辨析:音位和音素。区别:划分标准揭示属性数量受语种制约音位:意义角度社会属性少+音素:音质角度自然属性多-(3)音位的类别。①\n音质音位:归并音素而获得的音位。(由于音素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此种音位叫音质音位)。/i/②非音质音位:由其他物理属性决定的。调位/重位/时位。△①②在区分意义的作用上相同,所以都是音位,但①在语流中占据片段,②则依附性强,故通常所讲的音位,指①。2、音位变体。(1)归并在同一音位里的无对立性差别的音素是该音位的音位变体。①即不区别意义。如:方言中※(2)归并音位的标准。①辩义功能②互补分布(普)/a/:出现条件:腹③音感相似(3)音位变体的类型※音素关系:对立(不同音位)不对立(同一音位)→音位变体自由互换不影响意义→自由变体n-1互补分布+音感相似→条件变体/i/、/a/△小练习:证明[n][l]在普通话中是两个音位,用替换法证明。①设计替换的语音条件为[()an35]。②依次用n、l替换,得到两个不同的音节和代表字:[nan35(南)],[lan35(兰)]。③说明[n]、[l]两个音素能够在普通话中引起所在音节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场发生变化。④根据音位定义,[n]、[l]在普通话中具有对立关系,应属不同音位。3、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的聚合)。9对基本的区别特征:①有阻/-;②鼻/口;③前/后;④高/低;⑤圆/展;⑥清/浊;⑦送气/-;⑧塞/擦;⑨唇/舌。△练习:完成音位的区别特征矩阵图。\n音位:区别:①有阻/-;②鼻/口;③前/后;④高/低;⑤圆/展;⑥清/浊;⑦送气/-;⑧塞/擦;⑨唇/舌。4、音位的组合(音节的构造)。(1)音节的划分标准。①元音标准(适用于无复元音的语言)。②肌肉紧张度:起音、领音、收音。A、领音多由元音充当(少数成音节辅音)B、音节中决不可没有领音(2)如何考察音位的组合特征?①同类音素是否连用。连用:复元音、复辅音。②音节收尾。元音:开音节;辅音:闭音节。★(3)汉语音节结构特点:①声、韵、调三部分构成。②声母与四呼的配合有很强的规律性。③开音节占优势,闭音节收尾辅音只有n、两个。④无复辅音,但复元音发达。(4)语流音变。由于语流中邻近音素的相互影响而使其中的某个音素发生临时性的音变,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①同化②异化③弱化④脱落⑤增音⑥互换勤恳[]n-上+上→阳+上(野草、悔改、选举)小孩儿两个\n啊iA/nA/WA/IA/A言语i-y→y-I参考书目: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纲要》,科学出版社,1957年,商务印书馆,1981年。2、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出版社,1985年。3、吴宗济等《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4、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年。5、林奎、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大出版社,1992年。6、郭锦桴《综合语音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四章语法(6课时)内容提要:讲授句法结构的基本规律,语法单位的类型、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与递归性特点、语法的聚合规则、句子的变换、语言结构的类型和普通特征等。本章为全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法的结构单位,掌握语法的组,聚合规则的基本精神;能运用理论分析、阐释常见的语法现象,如语法结构的层次关系、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语法手段与语法范畴、句子的多义与同义、句式的变换等;认识不同语言语法结构的特点。重要名词概念:本章涉及到的名词概念较多,重在理解,不必死记硬背。语法、语素、词、短语、句子、构词语素、变词语素、单线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直接成分、隐性意义、显性意义、词类、形态、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n教学内容与步骤:语法,即语言的结构规则。词的构成、变化和组合规则的总和。词法句法语法单位:(内部)语素→词→短语→句子(外部)聚合体一、语法单位(4级)1、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条件:词或短语构成/有句调/表达完整意义。2、短语:词的语法组合,作用相当于词。自由短语/固定短语。3、词: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①独立运用:有别于语素(替换法)。②最小:有别于短语(插入法)。③类:实——词汇意义/数目多/单独作句子成分/开放性虚——语法意义/数目少/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封闭性4、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的结构单位。类:词根,承担核心义,能单独成词/构成新词词缀,承担附加义,-/+词尾,承担语法义,-/-例:readers(read+er+s→根+缀+尾)二、组合规则★1、词法。(1)结构方式:词根(或词根+词尾)→单线词词根+词缀(前、中、后)→派生词词根+词根→复合词△练习:man/woman/manly/fisherman/stareman(2)结构类型:复合词内部语素的组合类型与短语、句子的结构类型有很大的一致性。五种基本结构类是: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n(3)结构关系:即结构意义。五种结构类的含义分别是:陈述、支配、补充、修饰、并列。△练习:指出下列词的结构类型和结构关系:地震、动静、黑板、理发、说明。★2、句法。※(1)句法结构的意义: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决定。词的关系:相邻成分,使用外化手段→显性关系不一定相邻,无外化手段→隐性关系→陈述、支配、修配、并列、补充等→显性意义→施事、受事、时间、处所、结果、工具、与事、数量→隐性意义如:A、来客人了。显:支配关系隐:动作+施事B、他昨天在院子里用石头砸碎了一块玻璃。显:层次分析法分析的结果隐:施+时+外+2+v+结+数+受C、打人/来人。显性意义相同(支配关系)隐性意义不同(v+受事/v+施事)D、鸡不吃了。陈述关系→一种显性意义鸡+吃→“鸡”:施、受两种理解(歧义)(2)句法结构的形式:句法结构的显性意义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才能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有:①词序:汉语常常依靠词序确定结构关系,俄语则不然。例:意义重大/看完了小说/可以清新也/好多/夕阳只是②虚词:一般只表达语法意义,汉语中重要的手段。例:人家(的/和)老李、下(着/了/过)雨。③词形变化:印欧语常借用词形变化实现词的组装。例:(英)n+s→数、v+s→人称、I/my/me格。\n(3)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层层套用):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理论依据,使语言富有组合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三、聚合规则(一)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集中体现在:1、功能聚合:词类——词的句法功能的类。2、形式聚合:形态——词形变化的手段的类。3、范畴聚合:范畴——语法形式体现出的语法意义的类。(二)意义:1、词类。(1)语音标准: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2)构词标准:单纯、合成(复合、派生)。(3)语法标准。①意义:类别义。②形态:适用于形态丰富的语言。③句法功能:造句能力和组合能力。(组合研究的深入要求聚合做更细的分类。)结果:实/虚。△汉语词兼类现象较多。2、形态:词形变化的形式(手段)所形成的聚合。①附加法词根+词缀(或词尾)。②内部屈折:词根内部某些音素发生变化。man-menfoot-feetsee-saw(时)③重音移动:record-(v)-record(n)④重叠:词根或整个词的重叠。(汉)A—AA(动、形、量)AB—ABAB(v)/AABB(adj)⑤异根法:变换词根。(英)I-me-my-mine/good-better-best⑥零形态:词形不变的状态。Book(单数)see(现在时)特别提示:\nA、形态是词的组合关系决定的,综合反映了词的句法功能,是俄语之类的语言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B、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不是形态,而是词序、虚词。C、严格说,形态是词法手段,词序、虚词是句法手段,合称语法手段。3、语法范畴:语法手段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1)狭义:专指词形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形态:词法手段的类。→形式范畴:语法意义的类。→内容统一体:语法成分词法范畴:词法手段(形态)表现出的意义类,包括:性、数、格、时、体、态、人称。(2)广义:还包括句法范畴(句法手段——词序、虚词体现出的语法意义的类)→各种显性意义。★※聚合规则小结:语法成分:形式→语法手段→词法手段+句法手段聚(形态变化)(词序、虚词)载表合载表载表体达体体达体达(性、数、格)(显、隐关系)内容→语法范畴→词法范畴+句法范畴△没有语法手段,无法感知语法范畴。没有语法范畴,语法手段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四、变换(兼小结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3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分析句子的方法,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提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1、特点:(1)从语法结构的显性意义入手对句子进行分析,并根据显性意义,把构成句子的词划分为不同的成分,叫句子成分。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谓语说得是“谁”或“什么”;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修饰或限制名词的成分叫定语;“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成分叫状语”;“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n等等(见《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见《语法和语法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这些成分中,主、谓是主要成分,其余是次要成分,后让宾也升为主要成分。(2)分析时,要求先找主要成分,再找附加的次要成分,符号化。例:A、(中国)人民∥[努力]建设<好>∣(伟大)的祖国。B、I∥took∣(my)child[forawalk].2、优点:(1)符号简便,便于归纳句型,把握句子格局。如汉语可以通过主要成分的线性关系把汉语句子类型分为“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兼语句、连谓句5种。二妹子,∥广东人。(主—谓)二妹子∥是洗衣工。(主—谓—宾)大家∥叫她二妹子。(主—谓—宾—宾)这儿∥有个二妹子很能干。(兼语句)二妹子∥有资格当先进。(连谓句)其他句子都是在这几种句型的基础上扩充而来的。这种归纳对语言教学有一种直观的作用,分析时主次分明。△板书分析:1、你∥叫他来。(中心词分析法)2、学习雷峰的故事演好戏(层次性))两个工厂的故事他和你的同学)+))非洲语言研究概况))3、变换法。(1)S,S1:小王被小李打伤了。S2:小李把小王打伤了。S3:小李打伤的是小王。\nS:施+动+结果+小王,小李打伤了小王。S1、S2、S3是同义结构。(2)S:反对的是厂长。A、删、移位:S→厂长反对(厂长:施事)B、删:S→反对厂长(厂长:受事)施受同形S是多义结构。(3)①形同实异。A、挖深了(多义)。a、挖得越来越×了。A√B×B、挖浅了(单义)。b、挖得太×了。A√B√A、他卖了老婆。(老婆:受事)a、他把老婆√了。A√B×B、他死了老婆。(老婆:领属)b、他√了老婆。A√B×与v的次类有关②形同实异:买一本/念一遍。(4)兼语:他有个妹妹很能干。(删除法)连谓:小二黑有资格谈恋爱。他看书看累了。(2)这种方法注重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对语法结构有一定的解释能力。特别对兼语、连谓这种的复杂结构,解释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我叫他来/我吃了饭就走。3、缺点:只把句子成分分成主要和次要两个层次,用显性的语法关系加以说明,忽视了句法结构中全面的层次性,忽略了隐性意义。例如:对于因内部组合层次和语义关系不同形成的歧义结构无法分析。如(1)、(2)、(3)。(1)结构关系不同,层次相同:学习文件/写好,进口机电产品/剩饭。(2)层次不同:①学习雷峰的故事。)②关系企业生存的计划。)③演好戏。\n④两个工厂的劳模。))⑤他和你的同学。+)⑥非洲语言研究概况。))(3)语义关系不同:①母亲的回忆。②他谁都认识。③反对的是张主任。④鸡不吃了。⑤ashortmajor’swife.⑥theshootingofthehunters.(4)结构、层次、语义关系都不同。咬死了猎人的狗。(狗:受事))(狗:施事)(二)直接成分分析法: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采用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全称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ImmediateConstituentAnalysis),简称IC分析法。我国一般叫层次分析法。1、特点。(1)“直接成分”指组成一种语法结构关系的不间断的成分。(2)注重语法结构形式上的层次性,认为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而是由直接成分一层层构成的。在同一层次上,结构的直接成分通常只有两个。因此,分析的关键是“二分法”,一直分析到语素。汉语则只分析到词,并将以前的成分名称调整。\n①The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②我们工厂已经完成好了生产任务。)]<(3)这种方法通过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替换事分析句子。认为每个层次上的直接成分,只要不是一个词,都是由一个简单形式的原型扩展出来的复杂形式。找到“原型”的方法就是替换。例如:“生产任务”可用“任务”替换,“任务”所代表的“名词”就是“定中短语”的原型。2、优点:能够清楚反映语法结构内部的层次,对于“组合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结构[上(2)]能有效加以分析。如:非洲语言研究概况/shortmajor’swife矮胖少校的妻子。3、缺点:对于层次相同、隐性意义不同的歧义结构无法分析。对于兼语相同、连谓★三、变换分析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转换生成语言学派采用的分析方法。它认为,语言学家不应只满足于对语法结构的描写,而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解释。它特别注重解释语言中的同义结构和歧义结构。①Theshootingofthehunfers.(猎人射击或射击猎人)②Themanopenedthedoor.③Thedoorwasopenedbytheman.△①两种意义,一种结构,②③一种意义,两种结构。1、特点:(1)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变换分析法指出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表层结构就是通过语音形式(书面语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结构,它是人能直接感知到的。\n深层结构是潜存于表层结构背后的语义关系,它是人不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当然,表现这些语义关系仍要通过表层结构。(2)每一个语法结构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把这二者联系起来的,是一套转换规则。①移位:xy→yx②删除:xy→x③添加:x→xy④替换:x→y⑤复写:x→xx⑥改变语调:x→y(3)一般情况下,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互相对应。如果:①一个深层结构→几个表层结构,形成同义结构。小李打伤了小王:小王被小李打伤了。小李把小王打伤了。小李打伤的是小王。②几个深层结构→一个层表结构,形成歧义结构。鸡不吃了:鸡不吃食了。不吃鸡了。※2、优点。(应用或作用)①用于语言教学:学习语法规则的有效手段。②用于语言研究:语法分析的有效手段。研究层面:(1)解释句法同义,提高表达效能,S1、S2、S3→S。(2)分化句法歧义,揭示隐性意义。(3)识别句法结构,提供结构依据。①形同实异。②形异实同。(4)分析特殊句法结构:连谓、兼语等。(由两个深层结构转化而来)。解释语义结构阐源。练习:\n1、(1)Johnopenedthedoorwiththekey.Johnusedthekeytoopenthedoor.ThedoorwasopenedbyJohnwiththekey.ItwasJohnthatopenedthedoorwiththekey.施事John——动作(open)——受事(door)——工具(key)可见同义关系不是句子具体的关系,而是格式间的关系。(2)①老张用这个箱子装书。②老张装书用这个箱子。③这个箱子老张装书。④这个箱子老张用来装书。⑤装书老张用这个箱子。施事(老张)——动1(用)——工具(这些箱子)——动2(装)——受事(书)可把①看作基本式,其余为派生式。2、分析“狗找到了”、“鸡不吃了”之类的歧义结构。3、识别。(1)他买了老婆;他死了老婆。他把老婆v了;他v了老婆。挖深了;挖浅了。挖得太a了;挖得越来越a了。在黑板上写字;在火车上写字。坐在火车上vp;把pv在火车上。(2)买了一本→买了一(两本)/买(他)一两本/买一本书读一遍→读一(两遍)/读(它)一两遍/读一遍书(1)组为形同实异结构,(2)组为形异实同结构。附:《框架核心分析法》(黄伯荣,1999年)见《汉语学习》1999年6月讲核心、讲层次;讲框架、讲位次。我们厂[最近]试制<成功>了几种新产品。主位状位动词补位实位(框架位次)1、重视句子核心的地位,(试制)分析到找出核心为止。\n2、重视句子的结构框架。主位、状位、动词、补位、宾位。3、重视语法结构的层次性。1、2、3、44、重视句中各成分的位次。8个成分配对其,互相牵制。5、更易表现格语法这种普通语法理论所揭示的格关系,便于做句子的语义分析。(对于辨别词形异构现象有重要作用)6、便于显示句型。(优于层次法)7、便于计算机从形式上识别汉语语法,促进析句法与计算机语法接轨,实现人机对话(字处理——词处理——句处理)。4、(1)我叫他。他来。→(xy→x)删除法:我叫他来。(2)我吃了饭。我就走。→删除法:我吃了饭就走。五、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通特征。1、世界语言的结构类型。结构分类不管历史关系,只根据语言本身共同的结构特点给语言分类。19世纪以来,结构分类主要注重考察词和句子的结构变化。这正是形态学研究的范畴,因此结构分类又叫形态学分类。按照词的结构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4种类型:词根语(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复综语。(1)孤立语:①缺乏词的形态变化,很少有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语素或词缀、词尾。②主要依靠词序、虚词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③词在句中孤零零的,好似形态语言中的词根,因此又叫“词根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是孤立语的代表。(2)屈折语:①“屈折”指词内部语音形式的变化。(see—saw)②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俄)③一个变词语素(词尾)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S)“一对多”。俄、德、法、英等是屈折语的代表,后两者简化。(3)粘着语。\n①没有内部屈折,每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对一”②词根和变词语素的结合不如屈折语紧密,变词语素好像粘附在词根上似的。例:(土耳其语)sev—miš—dir—ler(他们曾相爱)爱过去时第3人称复数日、朝鲜、芬兰、维吾尔语都是粘着语的代表。(4)复综语:①不区分词和句,这两级语法单位是相等的。②一个词往往以动作性语素为中心,编插粘合若干语素(有的语素往往不到一个音节),相当于其他语言的句子。③没有独立使用的词,只有许多成分编插组合的句子。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特殊的粘着语。例:北美印第安人的契努克语。i——n——i——a——l——u——d——am最近过去时/我/它/她/表前一成分/表动给/表动作的位置(主)(宾)(宾)是间接宾词/作开说话者/(有目的性)→我来把这个(它)交给她。△语言的结构类型词根语(孤立语)非词根语复综语非复综语屈折语粘着语2、世界语言的普遍特征。P124自学参考书目:1、(英)弗·帕默等《语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2、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3、(美)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转换分析)1979年。4、(美)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5、(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6、(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层次分析)\n7、黄伯荣《框架核心分析法》,《汉语学习》,1999年6月。8、戚晓杰《从黄廖本<现代汉语>析句法的演变着汉语析句法的发展趋势》。第五章词义(5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点;掌握词义的聚合与组合;词语在表达中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词汇和词义1、词江及其类型: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系统,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1)基本词汇的特点:全民、常用、稳固、能产。“能产”指有构词能力,在构词时由词降格为语素。(2)一般词汇的特点: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主要包括:新词、古语词、外来词、行业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其他非常用词。※2、词义的构成。广义。词义言语意义:临时、特殊语言意义:固定、一般语法意义词汇意义→词的语法关系→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理性意义:客观、核心色彩意义:主观、附加(感情、语体、行业、搭配、地域、行业、时代)→狭义:词义3、词义的性质。(1)词义问题的论争:对象说——观念说——功能说\n共识: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2)词义的性质: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高度概括的,概括性是词义的本质属性。从三方面理解:①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与具体性相对)②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与明确性统一)③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全民性。(与主观性统一)二、词义的聚合1、单义词和多义词(词内聚合)。(1)单义词:新词和科学术语常常是单义的。氢、音位、电脑。(2)多义词:指一词有多个义项,意义互相关联,与同音词有别。同音词是多个词同音。口/花1花2花3①多义词现象的产生。A、产生原因:a、符合经济原则(一词兼表几义)。b、切合模糊属性(提供弹性表义空间)。B、义项地位:a、本义(词的原始义),如,兵:兵器。b、派生义(本义衍生的意义),如,兵:士兵。c、中心义(最常用义项),如,兵:士兵/日:太阳。本义与中心义常常一致,有时也不一致。※②词义引申的途径——隐喻和换喻。A、隐喻:通过相似关系引伸。①形状相似:碟子——飞碟。②结构相似:入门。B、唤喻:通过相关关系引伸。①工具/劳动者笔杆子其他②材料/产品pen而立③地名/产品茅台不惑④地点/机构白宫知天命⑤部分/整体新手\n2、词义的关系:形成各种词外聚合。(1)同义关系:等义词、近义词。(2)反义关系: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3)包含关系:上位词、下位词。(4)离散关系:思维训练。★3、其他词外聚合。(1)词的意义聚合——语义场。指一批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形成的聚合体。《尔雅》、《方言》等辞书的编排,都反映了语义场的理论。(2)词的形成聚合——意义无关联,形、音有关系。①同形同音词。形√音√义×仪表/ball②异形同音词。形×音√义×失意、传票③同形异读音。形√音×义×调配三、词义的组合1、词语的搭配:合语法、合语义(P145)2、词义和语境。(1)语境:狭义指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广义指制约话语表达与理解的各种主客观因素。(2)语境的作用:确定作用、补足作用、生成作用、包容作用。(3)言内意外:反义、转义、增义。参考书目:1、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大出版社,1986、2001年。2、冯广艺《超常搭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3、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1982年。4、(英)利奇《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n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1-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规律以及文字改革的基本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正确使用文字。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文字和语言1、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记录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其主要作用可以以以下向个方面来认识。(1)克服语言交际的时空局限,使之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之前:传说和唱诗)。(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原始社会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2、文字同语言的关系。(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第二性的;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系统,是第一性的。(2)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早已存在。文字大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之前采用过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两种方法。(图例)(3)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语素文字)和拼音文字(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4)文字通常要适应它所记录的语音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但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3、汉字和汉语的关系。(1)从字形上难以断定字的具体读音。(声旁表音准确率低)(2)往往可以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形旁表义决定了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看懂”\n的文字)(3)汉字的形与音无严格的联系。(汉字的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证明了汉字读音改变而字形可以不变的特征)二、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1、文字的产生。(1)人为创制。(2)自发形成:实物(结绳、结珠、贝、刻木)记事——图画(树皮、兽皮、岩画)记事——图画文字。※2、文字的发展。(1)从造字法看:记事图画——表意字——纯表音字(假借字)——表意兼表音(意音)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完整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①古埃及圣书;②古美索不达米亚钉头字;③中美洲玛雅文;④汉字。(2)从文字体系看:记事图画——意音文字体系——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从表音到表音位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势。3、文字的改革。(1)改进:不改变文字体系。(如汉字的简化)(2)改革:文字体系的变革。如:汉字该不该走拼音化道路?★三、书面语(文字是产生书面语的基础)1、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物质形式。2、书面语是语言问题,文字与书面语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3、文字的出现为书面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四、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的载体是语音,书面语的载体是文字。2、口语:第一性。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3、口语具有开放性,书面语具有保守性,口语是书面语发展的动力。4、口、书的差异体现的是言语冈格的差异。口:简洁明快,通俗自然;书: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由此造成词语语体冈有别。\n五、字母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拼音文字所采用的字母主要指腓尼基字母,它发源于叙利亚,是现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产生的基础。东支: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西支: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参考书目:1、(苏)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大出版社,1987年。2、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3、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年。4、(新加坡)谢世涯《新中日简体字研究》,语言出版社,1992年。5、彭泽润《现代汉字钢笔字快写艺术》,科普出版社,1992年。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者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两个视角——语言外和语言内。(1)语言外: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新词的产生,语音的规范、语法规则的借用和吸收等)\n(2)语言内:语言内部各结构要素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语言发展的方向。如:音位数量减少——同音词增加——词的双音节化和声调系统的完备——句法的组合、聚合规则渐变。★2、特点:受利于语言的交际功能。(1)渐变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共同决定的,如:他——无定代词(先秦)——第三人称代词(唐代),经历一千多年。(2)不平衡性:第一,语言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第二、语言的同一要素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均衡(辅音韵尾)。二、语言的分化和统一△社会分化——语言分化——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后者;亲属语言——语言的谱系分类。△社会统一——语言统一——民族交际语和民族共同语。★1、语言的分化。(1)方言:语言的变体,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分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类。(2)社会方言: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行业、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的变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习惯用语上,不会进一步分化为独立的语言。它的存在使语言成为富有弹性的表达力的工具。(3)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分支,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语音上,有可能进一步分化为独立的语言。它的现状反映了语言发展的线索。(4)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17种独立的语言,它们彼此具有同源关系,是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的产物。它的源头语言被称为“母语”、“原始基础语”,各亲属语言就是其相应的“子语”。※(5)语言的谱系分类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发生学上的类)。各亲属语言构成语系,内部又可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次方言、土语)等下级类,与结构分类不尽一致。(见附录)(6)汉藏语系指语言的特点。有声调/词序、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量词类。思考:中国境内各民族语言彼此都有亲属关系吗?\n2、语言的统一。(1)民族交际语: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间交际时使用的权威语言(国语)。(2)民族共同语: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全民通用的规范语言,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基础言的确立往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要实现推广——并存——替代——统一,则必须有经济基础。(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规范:雅言——通语——国语——华语——普通话(确立了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规范,充分尊重了“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参考书目: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三联书店,1980年。2、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大出版社,1985年。4、周振鹤等《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6、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语言出版社,1990年。7、彼得特拉吉尔《社会语言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8、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10、高长江《文化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12、(英)S·皮特料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教出版社,1983年。13、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八章语言的接触(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n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1、借词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概念,而且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有半借半译(副桥)、音译加注(卡车)、音义融合(可口可乐)、纯音译(沙发)等借入方式。词语也可以往返借用(日汉之间)。2、意译词是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使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构成的词语。如“水泥”不等于water—mnd,而是cement的意译。3、仿译词是意译词的特殊类型,它在构词时所用的材料和规则与所源出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如:黑板—blackboard。※构词材料和规则叫“词的内部形式”,词的读音叫“词的外部形式”。借词必须借用词的外部形式,仿译词只借用词的“内部形式”,一般意译词二者都不借用,只借用意义。所以一般把借词称为外来词。因为它们显得很另类,常常生成“多音节语素”作为构词材料。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4、结构规则的借用。(欧化句式)二、双语现象1、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的过渡阶段,指两种语言势均力敌,同时作为日常交际工具并存的阶段。2、双语区大都有殖民统治的历史,双语区的人们大都是“双语双言人”,经常要面临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的问题。3、双语现象在经历了一般稳定时期后,各自的势力会此长彼消,强势语言会排挤并最终取代弱势语言,实现语言的融合。三、语言的融合1、语言的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汉语在历史上曾多次与其他民族语言接触,由于经济文化上的优势,汉语在融合中总是成为胜利者,以隋唐为界,之前是自愿融合,之后是被迫融合。2、融合的必要条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暑期的杂居生活。★四、语言的混合1、洋泾浜(又译“皮款语”)是出现在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和外来者交际时在语言上做出合作与让步而产生的一种勉强能沟通的语言变种。不成体系,不具传授性,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母语地位。\n2、克里奥日语:真正的混合语,成体系,有书面形式,可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3、国际辅助语是一种人造洋泾浜,比较成功的是“世界语”(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参考书目:1、盖兴云《双语教育原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2、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语音、语法、词汇、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语音的发展1、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方言、亲属语言、文字、诗词、借词。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3、语音演变的内容:(1)音位的分化与合并(汉:36—22)(2)音位组合关系的变化。★4、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前的同义词或意义上有关联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的系统性差异。语音对应不等于语音相似。5、历史比较语音学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成系统差异而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二、语法的发展1、组合规则的发展:词序(宾语位置/偏正结构)★2、聚合规则的发展: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发展。(汉语:量词的完备、派生词构词法、重叠手段)※\n3、类推作用:语法发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三、词汇和词义的发展1、词汇的发展。(1)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产生。(2)词语的替换(替换后的词大都成了构词语素)。(3)词义的演变。(4)读音的改变。2、词义的演变。(1)原因:社会因素/时代变迁/词义系统的制约。★(2)结果:①义项数量的增减。②义项概括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参考书目:1、周有光《中国语言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2、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3、邵敬敏、方经民《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4、方经民《现代语言与方法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6、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7、岑远强《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北师院出版社,1991年。8、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