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们的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分别于2006年2月14日和20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深刻论述,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下面,就从经济学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理论分析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人均耕地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积累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基于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n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作为生产力因素的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设备;另一方面是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科学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时,科学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n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科学技术运用到现实的生产领域中,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目前,我国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2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国家要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n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政府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明显增加,并产生了积极效果整个“十五”时期,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明显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11300亿元,年均增长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仅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2975亿元财政投入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实惠,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在悄悄发生改变;财政投入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稳定增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2007年,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将有效地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减免农业税迈出更大步伐,当年已经有28个省区市不再征收农业税2005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废止了当年颁布的征收农业税的法令,这意味着从此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通过取消农业税,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建设现代农业;可以推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村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轨道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遵循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n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杨启楠,李兆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