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2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11.奥肯定理是表明失业率和GDP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律。12.在通货膨胀时,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要高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3.在短期内,如果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0,则居民的消费支出也等于0。14.总需求的三个项目,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其中任何一个项目发生变化,由此引致的国民收入增量是一样的。15.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都大于零小于1。16.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会增加货币供给量。17.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政府支出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越小。18.只要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引起利率下降。19.政府抛售公债的目的主要是减少货币需求。20.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决定实际GDP和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模型。21.潜在GDP不取决于物价水平,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潜在GDP水平上的一条垂线。22.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23.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性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大。24.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长了,我也只能提高你的房租。”这属于需求推进的通货膨胀。25.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了,才是充分就业。26.在通货紧缩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要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27.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28.增加转移支付将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增加所得税也将增加国民生产总值。29.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大于1。30.存款准备金制度赋予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31.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总是成立的。32.利率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曲线的水平移动。33.自发消费增加,投资曲线上移,IS曲线左移。34.预期未来收入的上升能够带来总需求的增加。35.当物价水平变动而其他条件不变动时,实际GDP需求量也变动,这种变动用总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36.潜在GDP围绕实际GDP波动。37.GDP被普遍用于衡量经济增长其主要原因是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经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没有误差。38.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哩!”这属于成本类型的通货膨胀。39.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40.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了,才是充分就业。33147554fay1987310fay1987310《西方经济学》020\n最佳答案对对错对错错错错错对对对对错错对对错错对错错错对错错错错错错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章宏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它等于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的补助金。也就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PI)。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4.失业率:是反映经济社会中失业状况的一个指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n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二、简述题1.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即避免重复计算;其次,国内生产总值是以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计算,因而中间投入不应计算在内,即应避免重复计算;第三,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因而有名义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D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2.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一个结算。它可以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支出与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匀衡的运行之中,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的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事先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基于上述分析,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事先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n一、名词解释1.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又称消费倾向。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用公式表示为:C=C(Y)。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2.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根据定义,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在收入增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3.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用公式表示为:S=S(Y)。4.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S=ΔS/ΔY。根据定义,边际储蓄倾向大于零而小于1,并且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5.投资乘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1-β)倍。如果投资增加ΔI,则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ΔI/(1-β)。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6.税收乘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定量税收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β/1-β)倍。如果税收增加ΔT,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βΔT/(1-β)。这一结论被称为税收乘数定理。7.平衡预算乘数:指在保持政府财政预算平衡条件下,政府投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比率。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增加一单位,因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1/1-β),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增加(-β/1-β)。因此,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或ΔT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ΔY=ΔG/(1-β)-βΔT/(1-β)=ΔG(=ΔT)。这一结论被称为平衡预算乘数定理。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l。\n二、简述题1.为什么说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2.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产品市场的均衡阐述的是简单国民收入理论。在没有政府部门的封闭经济中,当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收入时,经济处与均衡。假定计划投资为自主投资,它是一个不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而变动的固定量。设消费函数为C=α+βY,投资量为I=I0,于是,当Y=C+I时,经济处于均衡。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α+βY+I0=Y即Y=(α+I0)/(1-β)均衡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条件得到说明。继续假定消费函数为C=α+βY,那么储蓄函数为S=-α+(1-β)Y。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即S=-α+(1-β)Y=I0从而可再次得到Y=(α+I0)/(1-β)加入政府部门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都会发生变动。从均衡结果可知,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简评:第一,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需求决定论。这可能对医治萧条有效,但不一定适合正常状态和高涨状态;第二,按总量分析,消费函数平均地取决于收入,但收入却收到分配的影响;第三,相关的乘数理论是在一系列严格条件下得到的。\n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把包括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经济称为三部门的经济。一般说来,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都会发生变动。从总支出角度看,这时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居民收入时是一个常数,即G=G0。其次,政府税收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在实践中,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税收征收定量税,这样,税收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而影响消费。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0。由此,消费函数为C=α+βYd=α+β(Y—T0)。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G=α+β(Y—T0)+I0+G0=Y如图,利用收支相等的45°可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利用投资加政府购买等于储蓄加税收的均衡条件也可以得到上述结果。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4.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现以投资乘数定理说明。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投资乘数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中投资增加后,由于总需求增加会导致产出量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可以引起链锁反应: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总需求,以至于最终将会使得总收成倍增加。总之,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n此外,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β△T/(1-β);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好似,既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上升。此外,又是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也会限制乘数理论发挥作用。此外,乘数理论实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因而并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三、计算与证明已知消费者函数为C=100+0.6Y,投资为自主投资,I=60,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2)均衡的储蓄量(S)为多少?(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f=1000,那么,为使该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投资量应如何变化?(4)本题中投资乘数(k)为多少?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名词解释\n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以R0表示一项资本品的价格,R1,…,Rn为该项资本物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那么,该项资本品的边际效率rC满足下列条件:R2n0=R1/(1+rC)+R1/(1+rC)…+R1/(1+rC)实践中资本的边际效率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05、02考过)2.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息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I=I(r)。在整个经济中,存在着若干的投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边际效率。更一般地,每单位投资量对应着相应的资本的边际效率。这样,对于既定的利息率而言,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该利息率的项目将会被投资。因此,利率越高,投资就越小,利率下降,投资就会增加。即,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并且是利率的减函数。3.IS曲线: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经济中储蓄函数为S=S(Y),投资函数为I=I(r),则对于既定的利息率r,均衡国民收入将由S(Y)=I(r)所决定。由此得到的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IS曲线。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示为L1(Y);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并且越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L1(Y)+L2(r)。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6.LM曲线: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决定均衡利息率。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对应关系就是LM曲线: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L为货币需求;m=M/P为货币供给)\n二、简述题1.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L=L1(Y)+L2(r)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L1(Y)+L2(r)=m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2.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1)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即L=L1(Y)+L2(r)。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2)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有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给包括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货币供给。如果在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利息率轴的直线。(3)利息率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当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货币供给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相反,\n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则货币需求超过供给,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就要下降,亦即利率要上升。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的政策结论是什么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这样,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货币供给和资本的预期收益是说明总需求进而说明国民收入的因素。依照凯恩斯理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三大心理规律:编辑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陷阱和预期收益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并且递减导致消费不足。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流动偏好陷阱导致利息率较高,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因为与其收益不足而偏低,从而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很难超过利息率。这就使得投资不足。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经济萧条。\n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为此,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因其收入多倍增加。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但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三、计算与证明已经消费函数为C=100+0.6Y(或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为I=520-r,货币需求为L=0.2Y-4r,货币的供给为m=120。(1)写出IS曲线方程。(2)写出LM曲线方程。(3)写出IS-LM模型的具体方程并求解均衡的国民收入(Y)和均衡的利息率(r)各为多少?(4)如果自主投资由520增加到550,均衡国民收入会如何变动?你的结果与乘数定理的结论相同吗?请给出解释。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发挥作\n用的。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萧条时,失业增加,需要救济的人数增多,用于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就会相应增加,从而起到了扩大总需求的作用;相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减少,政府支付的救济金就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经济过热。2.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实现功能财政的标准。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财政政策是扩张的。另外,还使政策制定者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财政政策。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在执行过程中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以及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5.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总需求不足时,中央银行为了增加货币供\n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得所有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增加;反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由于变更法定准备率不仅影响单个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而且影响到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乘数,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剧烈的货币政策手段。6.再贴现制度: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这种政策是你经济风向的。7.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8.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法定准备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式中:△D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二、简述题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100+100*(1-10%)+100*(1-10%)2+…。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留有d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2.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n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三、论述题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内则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见上题)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见上题)(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一是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三是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第十二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一、名词解释\n1.总需求曲线(06):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表示需求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量和投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这也就是说,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2.总供给曲线(03):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同向变动关系,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3.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二、简述题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的货币量是总需求量的货币反映。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货币被用来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需求。交易和预防构成了消费需求,而用于投机的货币则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需求。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决定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决定了消费和投资需求量的大小。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模型中得到:I(r)=S(Y)……①L1(Y)+L2(r)=M/P……②从中消去利息率r,即得到总需求函数。\n上述过程可以在图形中得到进一步说明。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右图所示。2.主流经济学的短期和长期AS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1)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只注重货币工资,因而产生货币幻觉。不仅如此,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对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货币工资不能自发波动而有所不同。在货币工资既定的条件下,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厂商愿意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结果,价格提高的结果是劳动的需求量增加,从而就业增加。但由于劳动供给量并没有因此增加,所以厂商有可能达不到意愿的劳动使用量,从而导致工资上扬。这表明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的均衡劳动量的增加幅度较小。因此,在经济达到潜在水平时,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供给总量增加,但幅度较小。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就会提高。这时,厂商意愿的劳动使用量减少,从而使得劳动供给过剩。但是,由于货币工资并不能随之作出向下的调整,结果均衡劳动量只是由劳动需求所决定,即劳动使用量减少。\n这就是说,价格总水平与均衡劳动量从而与总产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图1所示。(2)长期中,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在此处于均衡状态为止。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随之增加,厂商会减少劳动使用量,从而导致失业。但当出现长期失业时,劳动者会减低货币工资,以促使实际工资下降。因此,货币工资的自发波动将使得实际工资保持不变,从而均衡劳动量也不会改变。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变动并不使得均衡就业量发生变动,从而均衡产出量不变。这样,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直线,如图2所示。综上所述,同时使用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由于总需求的原因,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状态。这时,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效。这就是说,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以烫平经济波动。三、计算与证明(01)假定一个经济的消费者函数是C=800+0.8Y,投资函数为I=2200-100r,经济中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5Y-250r,若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60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01))\n第十三章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5)人口按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假定以v来表示资本-产量比,s表示储蓄率,则经济增长率为G=s/v。即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即GA=GW=GN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种均衡增长很难达到。2.有保证的增长率: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用公式表示为GW=s/vW。vW为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3.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它假定(见本章简述2)二、简述题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其主要结论如何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n面:(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5)人口按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假定以v来表示资本-产量比,s表示储蓄率,则经济增长率为G=s/v。即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这一结论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形式。经济实现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恰好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与人口增长率保持相等。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GA=Gw=GN式中:GA,Gw和GN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实现稳定增长。这是因为,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GA>Gw,那么社会所提供的既定的储蓄率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GA>Gw将导致实际经济增长率不断扩大,直到这种扩大受到劳动力限制为止。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GA<Gw,结果恰好相反。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不断地下降,直到出现大量失业。由此可见,该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刀锋”。2.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鉴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了经济不稳定的结论。经济学家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劳动和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③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④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⑤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⑥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假定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f(L,K)。由于生产服从规模收益不变,因而生产函数可以以人均产量的形式写成为:y=f(k),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占有量。继续以s表示储蓄率,n表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于是,新古典增\n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sf(k)=k+nk。其中,k表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二)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对应于既定的人均资本量k,f(k)是人均产出量,这些产出减去消费后的储蓄量为sf(k)。如果sf(k)>nk,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新增人口n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nk后仍有剩余,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这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缩小储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sf(k)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