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林毅夫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林毅夫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林毅夫经济贸易学院邢欣产业经济学\n简介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于1952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n简介台湾政治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78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86年)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经济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席\n简介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带头人”。\n研究世界上最大、最强国家的经济现象,并将之总结成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也就容易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当地人,就是旅居英国的外国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可以预期当我国的经济在21世纪变成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时,我们也有可能迎来中国籍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n一、内部逻辑的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二、理论假设的一致性三、理论模型中的限制条件四、实证检验\n一、内部逻辑的一致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就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n例如:我国大学里的经济学系在教学时,经常侧重观点的整理而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研究者在写论文时,经常也只讲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想法和主观愿望,常以个人的判断或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理论替代逻辑推论,或是以比喻代替推理,所以,难以形成逻辑体系。这样的观点、主张对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可能贡献不小,也常被冠以理论之名,但和对经济学科的发展能够做出贡献的理论,实在风马牛不相及。一、内部逻辑的一致\n一、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对于这一点我国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要特别给予重视当发现这种不一致时,不要死抱理论,成为现有理论的俘虏,也不要在巨人的面前而感到自己渺小\n一个理论只有当它所有的推论都不被经验事实所证伪时,才能不被修正,或抛弃例如:关于中国1959-1961年农业大危机原因的争论,一是天灾说;一是人祸说;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人民公社规模过大,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一、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n二、理论假设的一致性一个学科甚或一个学派所以称其为学科和学派是因为一些假设为这个学科或学派的各个学者所共同接受,并做为他们理论研究的共同出发点现代经济学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设:理性人的假设以这个假设为基本出发点,可以更深入的探索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经济现象\n举例:过去国外的学者经常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是保守的、不理性的,证据是在殖民地国家的农民经常拒绝接受殖民者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而这种技术可以增加产量舒尔茨教授(Schultz,196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是穷而有效率的二、理论假设的一致性\n原因:先进的技术通常预期产量高,但要求的气候、温度、湿度、肥料等条件也较严,合乎这些条件,产量会远比传统品种高出许多,而不符合这些要求,也可能颗粒无收。传统的品种,产量低,但一般旱涝保收在落后的地区产量高时,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产品很可能运不出去而“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而当减产时,则又难于从其他地方运来粮食。在这种情况下,种旱涝保收的低产品种正是传统社会农民在预期收入和风险之间做了最佳选择的理性行为二、理论假设的一致性\n结论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这个学科中所有的学者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设。一个学者的研究要形成一个体系,也同样必须有贯穿其所有研究工作的一致性假设。否则,其提出的理论模型之间容易出现自相矛盾而难于前后一致熟悉数学模型的人都知道,只要改变前提条件,那么,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你所想要的任何结论二、理论假设的一致性\n三、理论模型中的限制条件理论是信息节约的工具,理论模型要尽可能地简单,不仅要求限制条件要尽可能地少,而且不能苛求限制条件完全吻合于现实理论必须有高度的抽象,而保留在理论模型中的前提条件又不能太过偏离现实理论构建近乎艺术,好的经济学家和一般的经济学家差别就在于好的经济学家能把握住重要的、一般的、简化的,但又不偏离现实太远的条件于他的理论中\n“一分析、三归纳”1.“本质特性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中的主要决策者,他的目标是什么,目标的特性为何,他所处的环境又有哪些特性等问题\n2.“当代横向归纳法”即在研究某一时某一地的一个现象时,同时去了解这个现象到底是此时此地惟一的,还是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对计划体制产生原因的研究,如果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社会主义国家,那么,用社会性质来解释计划体制的产生,逻辑上也是严谨的。但当我们看到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类似的计划体制时,那么,应该可以知道计划体制的产生有比社会性质更为一般的原因。“一分析、三归纳”\n3.“历史纵向归纳法”即《大学》上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了解了一个现象的演变发展过程,大概也就知道了它产生的原因。同样以计划体制为例,苏联刚建国时并无此体制,而是在1929年斯大林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之后才形成的。由于体制的变化是伴随着发展战略的变化,因此,计划体制产生的原因应该和战略有关。“一分析、三归纳”\n4.“多现象综合归纳法”是将一时一地同时发生的多个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各个同时发生的现象。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绩效差的原因时,国际贸易学者常从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是进口替代的战略来分析,而金融学者则从金融抑制的现象来分析。但进口替代和金融抑制一般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能将这两个现象同时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资金相对稀缺的状况下追求资金密集的产业优先发展,为了让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能够生存的必要制度安排。所以,要素票赋和发展战略是比进口替代和金融抑制更为一般的条件。“一分析、三归纳”\n四、实证检验理论既然是用来解释现象,就必须不断地接受经验现象的检验。只有不被经验现象证伪的理论才能被暂时接受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计量检验是经济学中经验实证的一个主要方法\n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