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选择观
經濟學的選擇觀林建甫Chien-fuJeffLin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所長URL:http://www-ms.cc.ntu.edu.tw/~cline-mail:clin@ccms.ntu.edu.tw\n經濟學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它有一套基本的經濟理論,可以分析各類不同的問題。經濟行為就是選擇的行為。經濟學通常被稱為是一門選擇的科學。\n經濟學是一門行為科學,主要是用來研究如何選擇具有多種用途的有限資源,以生產物品與勞務,供應目前與將來的消費。「必須選擇」是因為資源是稀少(scarcity)的;「可以選擇」則是指資源具備多種用途(alternativeuses)。\n陽光、空氣稱之為自由財(freegoods)。稀少的東西則稱為經濟財。稀少與貧窮是不同的兩回事。\n經濟學「不只是」研究如何賺錢的學問;因為賺錢固然需要選擇,它只是人們各種決策、選擇的經濟行為之一。經濟學強調行為的決策選擇層面。以下的選擇以消費者理論來說明。\n第一節基本觀念人們從事消費行為時,經濟學就稱他們為消費者(consumers);從事生產行為時,就叫做生產者(producer)。消費、生產或其他任何涉及選擇的行為,都是經濟行為。消費(consumption)就是人們直接用來滿足慾望的行為。慾望滿足的程度,稱為效用。\n追求效用極大(utilitymaximization)是經濟學認定的所有人類經濟行為(選擇決策)的基礎。「效用最大」不一定等於「賺最多錢」,因為賺錢需要犧牲其他東西(如時間),賺到一定程度後,它可能「得不償失」。追求最大效用的行為,乃是源自於個別行為者的自利心(self-interest),經濟學上稱為自利行為。\n把「自利」與「自願」畫等號的「自利行為」,與一般所稱的「自私」、「自私自利」的觀念,並不完全相同。一般人所謂的自利可包括「利人利己」或「害人利己」的行為,但決不會包括「利人害己」的完全利他行為。經濟學所稱的自利則包括人們可能有的利人害己的利他行為---一般人稱此為「犧牲」。\n通常,經濟學家做問卷調查時,很少問「你想怎麼做?」或「你喜歡什麼?」而是問「你做了什麼?」或者「你買了什麼?」質言之,經濟學家相信的是人們真正的「行為」,而不是他們所「說」或所「想」要的。因為人們常常說的是一回事﹐作的是一回事.\n價值的矛盾(paradoxofvalue):有用的水比無多大用途的鑽石價格低。解答這個價值矛盾的效用理論是這樣的:消費者購買一物願付的需求價格,乃是決定於該物的邊際效用,而不是總效用;而水的總效用雖然很大,但邊際效用卻遠低於鑽石,故價格較低。\n第二節邊際效用與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消費者對一物品之消費數量愈多,總滿足程度愈大,但每增加一單位物品的消費,「滿足的增加量」可能遞減。經濟學稱此種現象為總效用(totalutility,為TU)增加,邊際效用(marginalutility,MU)遞減。效用是個主觀的概念,通常很難用一個精確的數字來衡量。但為了分析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假想有一種效用單位,用這個單位數的增減來代表效用的大小。\n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在一定期間內(嗜好保持不變),消費者消費一物的邊際效用(不論是否有遞增的階段),終究會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現象。一個物品通常有多種用途,人們用它來滿足不同的慾望,而且通常是先滿足效用比較高的,行有餘力,再到較不急需的用途。\n第三節邊際效用分析法消費者要達到效用最大,必須滿足這個條件:「花在各種物的最後一塊錢的邊際效用,必須相等」;否則,他所獲得的總效用就不會是最大。以數學式表示,這個條件就是:MUx/Px=MUy/Py\n如果MUx/Px>MUy/Py,表示花在X物品的最後一元所增加的效用(即邊際效用),大於最後一元用在Y物所獲得的。此時若減少一元在Y的消費,拿來買X,總效用必然會提高;因為Y的減少會使效用減少(MUy/Py)單位,但X的增加則增加(MUx/Px)單位的效用。而(MUx/Px)>(MUy/Py),因此總效用提高。\n邊際效用遞減與需求曲線I=Px.X+Pm.M=Px.X+M如果我們想要分析消費者對某一特定物的需求時,可以把這個特定物品分離出來,而把所有其他物看成一種物組合,再進一步以其貨幣價值代表之。根據上述消費者的選擇理論Mux/Px=Mum/Pm=Mum\n在貨幣的邊際效用(MUm)固定的假設下X的邊際效用(MUx)遞減就會導出X的需求量與其價格間的反向變動關係。至此,我們多了一個解釋「何以需求線是負斜率」的道理:為了使總效用最大,消費者願付的價格決定於邊際效用的貨幣值,而因邊際效用遞減,故需求線呈負斜率。\n這裡所謂的「X物邊際效用的貨幣值」,就是:Mux/Mum。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需求價格」,或稱為X的邊際效益(marginalbenefit)。一物的邊際效益,就是該物「邊際效用的貨幣值」,也就是該物的需求價格。\n「價值的矛盾」也可以從「邊際效用決定需求價格」這個消費行為中獲得較完滿的解釋。水對人們的確是不可或缺的,其「總效用」非常大;但因水的消費量大,故其最後一單位的邊際效用很低,而消費者願付的需求價格則是根據最後一單位的邊際效用來的,因此水的價格低。\n消費者剩餘(consumersurplus)消費者對一物品的消費時,前面的單位產生較高的邊際效用,以貨幣邊際效用換算之,將成較高的需求價格(Px=MUx/MUm)。但他實際購買時,是以最後一單位對應的較低價格付款。因此消費者購買一物時,除了最後一單位之外,前面各單位的需求價格均高於實際售價,其間的差額就稱為消費者剩餘。\n價值的矛盾裡,水的用處大,但價格低;鑽石則反是。但各物的消費者剩餘則充分反映各物對品消費者的總價值。水的消費者剩餘很大,鑽石的消費者剩餘很小。一物對消費者的總價值應以需求線以下的全部面積計算,即其總效用;但交換價值(市場價格)則是以邊際效用為準的。\n第四節無異曲線邊際效用分析法有一項很明顯的缺點,這種分析法是基於效用的「可測性」來說明的,也就是假定消費者對任何物品所給予他的滿足程度(亦即效用),都可以說出一個明確的數字來。無異曲線是用來探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一個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不要求可測性,只要知道效用的大小順列,即可分析消費者行為。\n無異曲線,乃是兩種物品產生同等的某一特定總效用水準的所有各種組合的軌跡。在同一條無異曲線上的任何兩點所代表的物品的兩個組合,給予消費者的滿足程度都是相同的。\n無異曲線的特性無異曲線是負斜率、不相交、任何一點有唯一的一條曲線通過、愈右上方之總效用愈高、及凸向原點。負斜率因為當X物的消費量增加,而Y物的消費量不變時,必然會提高他所得到的總效用。因此,若想保持總效用在原來水準,則勢必要減少Y物的消費。\n任何兩條無異曲線都不會相交不然會有矛盾產生。平面上任何一點,必有唯一的一條無異曲線通過不然會有矛盾產生。愈往右上方的無異曲線,其效用愈高兩種產品都增加﹐效用自然也愈高。\n凸向原點特性代表邊際替代率遞減的性質。為了維持同一效用水準,當增加一個單位X物的消費時,可以放棄的Y物的數量,就是以X替代Y的邊際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簡稱MRS)。代表機會成本的增加。\n無異曲線只能單純地反映消費者主觀的偏好,若想要進一步知道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則必須同時考慮他的所得I與物的市場價格P。消費者的所得限制條件,可寫成下式:Px.X+Py.Y=I\n消費者追求最大效用時,就必定會在這條預算線上做選擇,以決定X、Y的取捨。在預算線左方(三角形內),效用必定不是最大,預算線右上方則是他能力所不及。消費者效用最大的選擇是在某一條無異曲線與預算線的相切點。\n無異曲線不但袪除了效用可測性的麻煩,而且分析消費行為時比邊際效用分析法嚴謹,因為它同時考慮到嗜好、所得與價格三個因素。事實上,任何人的任何經濟行為,都是決定於這三個因素。嗜好表現在無異曲線的形狀(彎曲度),所得與價格共同構成預算線。消費者在預算限制內(資源有限),從事兩個物間選擇也反映了需求量的定義中所強調的「有能力」(在預算線內)且「願意」(效用最大)購買的數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