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2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发展简史
附加:西方经济学简史主讲人:陶表益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生QQ:191660939;短号:668121\n主要研究内容逻辑主线:不同的学派如何面对稀缺这一根本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世纪经济思想(略)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经济体系的完成宏观经济学的建立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略)\n一、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家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家庭管理。1、色诺芬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代表著《经济论》、《雅典收入》。《经济论》是世界上最早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著作,也是古希腊流传下来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一部著作。该书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奴隶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增加的学问。\n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维护自然经济,把农业看得高于其他经济部门对商品经济和货币作用持矛盾看法:他既重视自然经济又强调商品交换的作用。认识到社会分工的作用:强调分工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n2、柏拉图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主要发表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两书中。社会分工学说:本能差异与市场交换他提出所谓跟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义原则来组织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国家,把整个社会分为:哲学家(执政者)、战士(保卫者)、农民和工商业者(生活资料供应者)三个阶层。他认为财富使人堕落,主张执政者和保卫者不应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共妻共子。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人口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应与国土保持相应的比例。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n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两书中。获取财富之术:人类活动的目的在于幸福,而幸福的全部含义在于正义、健康和最愉快的成功,财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财富分两类:为善良生活需要的财富(自然的);为积蓄(非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也分两类:自然的和非自然的。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属性:“我们所有财物,每一件都有两种用途。财物是同一个财物,但应用的方式有别,其一就是按照每一种财物的本分而做正当的使用,另一种则是不正当使用。”货币与利息:货币是交换媒介,反对贷款取息。拥护私有制,不提倡严格的社会控制、对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侧重于道德进步。\n4、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法学家、哲学家和农学家的著作中。哲学家和农学家们一般都把农业放在首位,赞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都反对奢侈,但他们的伦理色彩较希腊人为淡薄。古罗马对于西方经济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来自它的法理思想。古罗马商品货币关系较发达,当时法学家们已研究了商品买卖、借贷、债务、契约和其他义务等,承认私有财产地位,保障签订契约的自由,确认债权者有役使债务者的权利。\n二、重商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最早的系统集合体。1、历史条件:A.经济方面——15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B.政治方面——欧洲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逐渐兴起。为了确保市场流通,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安全,清除封建割据对市场发展的限制,商业资本成为支持君主反对贵族斗争的盟友。C.意识形态方面——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帮助人们从以往神学观点束缚下解放出来。重商主义者开始提倡用人的观点,即用商人的观点考察社会现象和经济生活。\n2、主要观点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n三、古典经济学的先驱———重农学派1、产生背景:a.工场手工业已有广泛发展;b.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c.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已有很大影响。2、代表人物:\nW配第(1623~1687),医学博士,当过牛津大学解剖学教授、音乐教授、爱尔兰土地分配总监等,获得男爵称号,晚年为大地主兼大资本家。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赋税论》(1662)、《献给英明人士》(1691)、《爱尔兰政治剖视》(1691)、《政治算术》(1690)、《货币略论》(1695)。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n布阿吉尔贝尔(P.boisguillebert,1646~1714),著有《法国详情》、《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等。他是重商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为便利流通的交换手段。真正的财富是土地的产物。只有农业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农业是社会各部门的基础。他是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奠基人之一。\n魁奈(F.Quesnay,1694~1774)1756年和1757年,他发表了《租地农场主论》和《谷物论》两篇文章,阐述法国农业衰落,农产品价格低和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其代表作《经济表》(1758年出版),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全面阐述了重农学派理论。马克思指出:在魁奈《经济表》中,“无数单个的流通行为,从一开始就被综合成为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阶级之间的流通”从而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作了最初的科学说明。\n3、主要观点强调农业的作用。自然秩序理论。他们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其表现为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社会就处于病态。\n四、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斯密与《国富论》1、亚当·斯密2、斯密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3、《国富论》的主题——国民财富增长4、《国富论》的微观经济基础5、经济自由主义与“看不见的手原理”\n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751—1764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度过了一生中“收获最大、因而也是过得最愉快、最体面的一段时间”,讲授道德哲学——近似地等同于现在的社会科学,其中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1759年,《道德情操论》出版,使斯密声名远播,并为他赢得了一个报酬优厚的私人教师职业——教授巴克勒公爵。1766年,斯密顺利卸去私人教师之职,开始倾力思考和写作《国富论》。1776年,《国富论》出版并立刻获得成功,斯密的理论开始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广为流行。1778年,巴克勒公爵帮助斯密获得了爱丁堡海关专员的任命。斯密在这个“既轻松又荣耀”的职位上一直工作到逝世,即1790年。在去世前一周,他坚持把16卷手稿付之一炬,只有少数几篇遗留下来并在后来出版。\n斯密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斯密生活的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国,纺织业、制铁业和造船业都很发达。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也已显露端倪,新技术不断被发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同时,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但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于资本积累的扩大,以便确立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从国际上看,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战争确立了海上霸权,强占了大量殖民地。现在,自由竞争已经成为英国先进工商业实现扩张的最有效率的方式。\n国民财富的增长人均国民财富增长的状况,“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分工与国民财富增长资本积累与国民财富增长\n《国富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国富论》讨论国民财富的增长,但这种宏观经济发展的思想,却依赖于某些微观经济分析,这些分析主要解释了市场交换过程是如何趋向均衡的。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工资、利润和地租是所有收入和所有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微观经济均衡的实现: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波动\n“看不见的手”原理与经济自由主义“经济人”与社会福利的和谐:竞争对个人的自利行为施加了有效的限制,保证了个人利益与社会福利的和谐。垄断则代表了不受控制的自我利益,并最终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害。“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n五、古典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的正统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的非正统需求理论\n萨伊定律“一种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立即提供一个刚好等于该产品全部自身价值的对于其他产品的市场。”“萨伊定律”的强解释:总需求≡总供给“萨伊定律”的弱解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依赖李嘉图对“萨伊定律”的拥护\n让·巴蒂斯特·萨伊萨伊(1767—1832),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1803年,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这本书使他成为斯密经济学在欧洲和北美的最主要的传道者。1817年,萨伊把他的经济理论凝缩成一本《政治经济学精义》,1828—1830年间,他又写了一部六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萨伊所具有的连贯有序的表述天赋,使得《政治经济学概论》成为19世纪早期宣传斯密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美国总统杰弗逊高度评价萨伊,认为他的书比《国富论》更加“简洁和合理”。\n马尔萨斯的“现代观点”马尔萨斯的供求价值理论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理论”马尔萨斯的“过度储蓄理论”马尔萨斯的结论: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n六、李嘉图经济学:为自由主义加冕大卫·李嘉图李嘉图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李嘉图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李嘉图经济体系\n大卫·李嘉图(1772—1823),继斯密以后最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尽管他只接受了少得可怜的正规教育,但凭借“天才”,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贡献。他所创立的一般经济理论分析体系,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颠峰。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确立了历史的进程。他可以被叫做19世纪经济秩序的建筑师之一,这种经济秩序的中心是通过英国强权下的和平在自由贸易和金本位基础上牢固地树立起来。”\n李嘉图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李嘉图生活的时代,是英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发生激烈变动的时代。一方面,工业革命把原有的手工工场生产方式转变为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关于《谷物法》存废的争论。\n李嘉图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李嘉图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把经济整体简化为几个变量,然后在他看来自明的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结论。在给马尔萨斯的信中,李嘉图指出,“关于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意见上的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我而言似乎在于,你在你的头脑中总是有特殊变化的临时的和短暂的影响——而我把这些短暂的和临时的影响放在一边,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从它们当中产生的事物的永恒的状态之上。或许,你把这个暂时的影响估计得太高了,而我则过低估计他们价值的意义。”\n“李嘉图严密推理的分析体系显示了一种方法论的严密性,这种严密性是他的前辈或他的同代经济学家所不及的。”“有了李嘉图,经济学丧失了以斯密方法为特征的经验倾向,而变得严格和抽象了。有了他,经济学也丧失了它同哲学的关系,变成了真正自治的东西,就是说,不依附于除了从它本身的思想体系的内部逻辑中产生的原则以外的任何原则。”\n李嘉图经济体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体系小结\n古典经济学的主题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国民财富(经济)增长。关于这个主题,古典经济学的分析重点主要在于如何生产,以及如何分配。斯密的理论为前者奠定了框架,而李嘉图则侧重于分配,从而完成了古典经济学的一般体系。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市场交换的重要性被忽略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决定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n七、边际革命主要先驱者:法国数学家古尔诺(A.A.Cournot,1801~1877)、法国工程师杜普伊(J.Dupuit,1804~1866)、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H.Gossen,1810~1858)主要特点:重视边际概念的运用、重点转向微观分析,并从强调生产,供应和成本转向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把高等数学,以及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等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边际革命年(1871):这一年,奥地利人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最小重要”价值论;英国人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1874年,法国人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n门格尔(C.Menger,1840~1921)奥地利学派始祖。原学习法律。186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从事新闻事业,对价格理论产生了兴趣。曾任奥国皇太子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83)等。\n杰文斯(W.S.Jevons,1835~1882)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16岁时到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化学和生物学,并对工业经济产生兴趣。曾任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逻辑学、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76年转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882年在一次游泳中溺死。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n瓦尔拉斯(L.Walras,1834~1910)法国人,洛桑学派始祖。早年进入巴黎的矿业学院学习,以后曾做过新闻记者、银行经理、杂志编辑等,1870年被聘任为瑞士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1877)、《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等。\n两大支派1、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分析,其主要代表是奥地利的C.门格尔、F.维塞尔和E.庞巴维克等人,又被称为奥地利学派;2、数理学派,侧重以数学为分析工具,以英国的W.S.杰文斯、法国的L.瓦尔拉斯及其学生V.帕累托为代表。L.瓦尔拉斯及V.帕累托长期在瑞士洛桑大学执教,因而他们这一派又被称为洛桑学派。\n小结边际学派对西方经济学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J.M.凯恩斯完全接受了包括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内的边际原理和方法,将它推广应用于分析宏观经济范畴,从而使边际原理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由杰文斯和洛桑学派倡导的数理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重要工具。“杰文斯好比小孩子看见水在壶中沸腾的情形,就高兴地叫了起来,而马歇尔看见壶中沸腾的水,就坐下来静静地思考着,并设计出一个引擎。”——凯恩斯:《传记论文集》,1956年中文版,p.169\n八、马歇尔与西方经济学的再次综合\nA.马歇尔与《经济学原理》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局部均衡论奠基者。曾是剑桥大学优秀数学毕业生,25岁开始研究经济学,1885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经济学原理》(1890)、《工业和贸易》(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等。\n马歇尔经济学说的主要特点1、强调经济学应遵循连续原则:强调经济学发展的连续性(纵向)、强调经济上的类别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横向)。在马歇尔体系中,连续原则导致三个主要成果:⑴使他看到经济学各领域中分析方法的统一性,从而把原来杂乱的经济分类转变为简洁的数量关系,将微积分与边际分析方法贯穿到各领域的分析中。⑵使他把交换理论和分配理论统一在供求均衡论基础上,……从而使他的体系具有逻辑上统一简洁的美感。⑶使他的体系具有了综合的特征,不像早期的一些边际主义者如杰文斯那样激烈地排斥古典学派。\n2、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重视心理分析,对前辈以至同辈的各种理论兼收并蓄,对以往的经济范畴加以整理和精炼,形成新古典经济学。3、以供求均衡理论为核心,提倡局部均衡分析,但不排斥一般均衡分析。4、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认为“边际增量”比“总量”更为重要。5、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一些观点引入经济学,较为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但是马歇尔也使人口变动、经济增长、制度变迁、资源增减、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等重要内容被忽略或被置于次要地位,把经济学演变为既定制度、既定资源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的学科。\n九、经济危机与凯恩斯革命——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在英国剑桥市。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曾担任《经济学》杂志的首任主编;母亲弗洛伦斯·阿达是剑桥大学第一批女毕业生,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术氛围的熏陶,14岁时考入伊顿公学,并成为该校的数学高才生。1902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和文学,但其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显露出过人的天赋。经过了短短两年不很成功的文官生涯后,凯恩斯在1908年离开印度事务部回到剑桥,应马歇尔之聘任经济学讲师。1911年,在马歇尔的推荐下,凯恩斯成为《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并一直担任了30多年。1913年,凯恩斯出版了《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一书,并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印度通货和财政委员会成员。\n1919年,他担任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但因不满对德索取过重赔款而辞去职务。同年年底,出版《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抨击和会向德国索取赔款的计划,宣称德国和俄国内部的反对分子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唯一真正的力量。1923年,《货币改革论》一书出版,该书主张依靠市场机制,辅之以货币政策的调节,以稳定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反对恢复金本位制。以1926年《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为标志,凯恩斯开始放弃经济自由主义而转向国家干预主义。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但已经明确地显露出通过中央银行进行货币管理的轮廓。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中,凯恩斯强调,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不可救药的风湿病,而是由发育过速而起的四肢神经痛”,是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来治愈的。\n30年代最初的几年,凯恩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获致繁荣的方法》(1933)、《一个自我调节的经济制度?》(1935)等文章中,他的国家干预主义倾向变得更为明显。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并立刻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轰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在该书中颠覆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带来了经济学界的一场革命,《通论》也自然成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通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论证,并进而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以至于美国新政的经济学家把该书视作“圣经”。此后,凯恩斯的著述不算很多,繁重的政府事务耗费了他的大部分精力。1946年2月,凯恩斯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n新古典经济学宏观理论的失效充分就业理论:不存在长期的大规模失业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引导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实现均衡。在均衡工资水平上,所有愿意就业的人都能得到就业。失业的存在,是因为货币工资具有刚性,过高的工资水平因而限制了劳动需求的规模。萨伊定律:不存在长期相对生产过剩约翰·穆勒:商品的支付手段仍然是商品,每一个人购买别人生产物的手段,是由他自己所有的生产物构成的。一切卖主必然是、而且最终都是买主。马歇尔:一个人的收入全部是用于购买劳务和商品。\n宏观经济分析的一般框架国民收入决定于就业量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投资需求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