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土地的含义、特征土地是地球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物质形成的具有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综合特性基本功能的综合体。1.、土地的自然特性(1)原始性(2)数量有限性(3)不可移动性(4)异质性(5)耐用性与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用途多样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与价格变动的时滞性(3)集约性与集约边际(4)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与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土地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2)土地市场的区域性3)土地利用受限性二、土地经济学的含义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要素经济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生产力组织问题与土地分配相关的生产关系调节问题。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人口关系、土地问题”的系列基础概念与内涵及其经济方面,并以人关系为核心。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答:1、基本概念与原理2、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利用部分3、土地制度部分第二章一、什么是土地的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供给是指土地的可利用部分,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后备资源)。土地的自然供给为无弹性供给。土地的总量固定不变土地经济供给的涵义1)土地有多种用途,各种用途之间常常相互竞争利用。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利用的收益提高时,原属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有一部分转作该用。这种在土地的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基本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3)不同时期、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不同。二、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⑴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⑵土地的需求⑶其他用途的竞争⑷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⑸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⑹交通条件的改善⑺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政策14\n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⑴提高土地利用比例⑵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⑷调节消费结构⑸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⑹保护土地资源三、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有哪几类?耕地需求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农业用地需求1、耕地:粮食——口粮、储备粮、备荒粮、饮食业用粮、饲料粮、种子以及工业用粮等对耕地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发展2、林地:木材、森林的生态功能3、草地:畜产品、美化环境、生态功能四、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如何分析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1、土地分类将该地区土地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山地和水域、滩涂等;第二类是禁止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耕地保护土地和生态敏感区;第三类是可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其中未利用土地又主要包括其他农用地和废弃荒地等。2、建设用地总量确定作为主要生态功能用地的其他农业生态用地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必须满足难利用地和禁止利用地之和大于等于总面积的40%,而可利用地总和应小于等于总面积的60%。3、人均建设用地需求4、人口的构成计算5、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五、区域人口承载比的含义如何?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P=Y/L(P-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Y-土地生产潜力,L-人均生活水平)区域人口承载力比:SR=P’/P(P’-预测人口)(SR<1,承载量合理,SR=1满载,SR>1,超载)区域人口承载比的含义:某区域预测人口与该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之比。第三章一、什么是土地的集约经营、土地受容力、集约边际?集约经营:单位土地上使用高比率资本和劳动投入14\n土地受容力: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时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集约边际:土地集约经营的上限称为集约边际二、影响农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1、农地位置2、自然状况3、国民经济的发展4、人口压力5、产品价格的升降6、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农地经营者的状况、农地制度三、市地集约利用的涵义如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等途径,提高建城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化和功能不断提升。第四章一、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如何?1、城乡二、三产业发达到能够吸收农村多余出来的劳动力。2、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达到或基本达到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商品生产的要求。3、农业经营者文化素质、经营管理者素质必须适应扩大了的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具有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组织产品运销的能力。4、农业政策稳定,农业经济法规健全,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有较大的安全感,农户出让土地后无后顾之忧。二、国外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为什么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农场经营规模扩大的原因:1、技术进步的推动;机械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一方面要求农场土地面积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每个农业劳动者所能经营的土地面积,从而促进农场规模扩大。2、增加收入的拉动。随着各国工业的发展及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者要使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赶上社会平均水平,就必须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得不增大每个劳动者的土地面积,这也促使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三、国外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有哪些?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一)国外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1、土地政策1)政府参与地产市场,疏通土地流通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转移土地所有权。2)通过法律把地租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上,以鼓励农户通过租地扩大经营规模。3)政府规定不得建立小于一定规模的新农场。4)调整土地的自然存在形式消除“插花地”2、财政信贷政策1)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小型兼业农户放弃土地经营。2)政府通过各种信贷手段重点扶持有活力农户。3、价格补贴政策以中等农户的生产成本作为补贴和定价的依据。14\n4、税收政策重税、轻税、免税5、就业政策1)对离农人员进行新职业培训政策2)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离农就工。6、合作政策合作社、农协——联合规模经济①生产指导:生产技术、生产计划、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开发②农产品销售③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④信用合作、自办信用事业⑤共济和社会福利:风险基金制度、医疗保险、医院、基础设施四、市规模扩大的效益与成本体现在哪?1、城市规模扩大的整体效益与成本效益——规模效益,集聚效益成本——门槛成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疏解成本:居民和单位的迁出外部成本:外部负效益2、城市规模扩大的个人效益与成本效益——直接货币收入享用公共设施受益成本——场地费用、通勤费用、外部成本3、城市规模扩大的厂商效益与成本效益——单位投资产出率(投资利润率)成本——工资、场地费用、外部成本第五章一、什么是地租?级差地租包括哪些类型?地租的含义1、地租是依靠土地所有权获取的收入,也就是使用他人土地的费用或出租土地所获得的报酬。2、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3、在经济学中,地租有时泛指物主把其所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租给他人使用时所获取的报酬。地租的分类1、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分为私有土地地租和公有土地地租。2、按地租所处的社会制度,可分为前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和社会主义地租。3、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4、从地租产生条件看,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准地租。(级差地租I:沃度地租,区位地租,宁适地租)5、从土地是一种经济剩余的观点,可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14\n经济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纯收入。6、按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农业用地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旅游地租、渔场地租、森林地租、草场地租、水力地租、工业地租、城市地租等。二、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地租?1、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是地租。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依然是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形式,是独占、垄断的形式。所以社会主义的土地所有权不仅要求在法律上保证,还要在经济上以地租形式实现。经济上不能实现,就等于否定了所有权。2、产生地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仍然存在。土地肥沃程度差异、位置差异、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不同单位土地使用中的经营垄断、农业的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3、发展商品经济必然产生地租。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产品生产价格的构成=成本+平均利润+超额利润三、社会主义地租有哪些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地租的表现形式1)土地使用费(税)2)租金3)提留、承包费、租赁费、土地转包费4)土地使用权价格四、级差地租如何定量计算?已知一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是每千克0.8元,追加投资100元带来的产量增量为300千克,假设平均利润率为25%,则追加投资产生的级差地租是多少?解:0.8*300=240元,扣除追加投资100元及平均利润60元(25%*240元=60元),有超额利润80元,即构成级差地租Ⅱ。所以级差地租为80元。P110---P111第六章一、土地价格与土地出让金有何不同?土地价格——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也叫地价,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我国的地价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为前提,一次性支付的多年地租的现值总和,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土地出让金(land-transferringfees)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指土地出让的交易总额),或土地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而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的续期土地出让价款,或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两者的区别14\n1、从本质上是不同的,当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无限期的,则一次支取的出让金实际上等于土地价格,其出让期限愈长,土地出让金与土地价格间的差距愈小。2、相同点,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只能通过地租,才能产生土地价格。二、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一)一般因素一般因素是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普遍、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土地价格总体水平产生影响,是决定各个地块土地价格的基础。1、行政(制度)因素:行政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对土地价格的干预方面(1)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2)住房制度(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4)城市规划(5)租金、价格政策(6)税收政策(7)行政隶属变更2、人口因素(1)绝对数量——人口密度(2)增长速度(3)人口结构——人口素质(4)家庭结构3、社会因素:指社会发展状况和安定状况(1)政治安定状况——政局稳定,投资风险小(2)社会治安状况——社会秩序的好坏(3)土地、房地产投机(4)城市化进程4、国际因素(1)国际经济状况(2)国际政治因素5、经济因素:(1)经济增长(减少)(2)财政金融状况(3)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4)利率水平三、土地增值有哪几种形态?土地增值有三种形态投资性增值:宗地直接投资性增值、外部投资辐射性增值供求性增值:发展型、投机型用途性增值:正常增值和非正常增值第七章一、土地资源配置包含哪三重配置?1、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世世代代对资源的持续利用2、区间配置:表明资源分布和配置的广域性和全球性,旨在消除地域和国别之间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和就业收入方面的差距3、产业间配置:表示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与利用状况,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保证各项产业和生产部门对资源的利用与发展二、什么是现值、净现值、等年值?1、现值:资金的现值就是目前一次性支付(或收入)资金的数额。2、将来值:指一笔资金在未来某一时间的价值,即在未来某一时刻一次性支付(或收入)资金的数额。3、等年值:即一笔资金的分次等额支付(或收入)的金额。通常每期金额周期为一年,故称等年值。三、土地资源的区间配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理论依据:比较利益学说比较利益原则-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14\n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的基本精神是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实行国际分工的一种自由贸易理论。亚当·斯密也提出了生产成本学说,同李的学说共同点在于都主张国际分工、自由贸易,不同点是斯密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论证自由贸易的优越性,论证国际分工。李嘉图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国生产技术水平差别大,A国生产的任何产品的成本都低于B国,处于绝对优势,B国处于绝对劣势,则两国仍存在贸易的可能,实行互利的国际分工,在这种条件下,处于绝对优势的A国没有必要生产所有的商品,而是生产优势最大的商品,而B国也不应停止所有的生产,而是停止生产劣势最大的产品。A、B两国各自生产比较成本相对有利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两国都节省了劳力,得到了好处。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各个地方和各块土地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可分成三种类型:1)是发挥每块土地的绝对优势2)是发挥各地方、各地块的相对优势3)是最大优势和最小劣势相结合四、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1)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之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土地可持续利用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1、评价标准:①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或生态功能②有利于降低土地资源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土地产出稳定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④在经济上必须合理可行⑤土地利用方式能被社会所接受2、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①社会指标:人均粮食、肉蛋、蔬菜果品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清洁饮用水保证率、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交通用地比例、个人及团体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社会稳定程度、土地人口承载力②经济指标:单位土地GDP,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产值、粮食单产、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等③农用土地资源指标:农用土地资源存量、人均土地资源占用量、土地资源数量变化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后备资源数量及等级、土壤养分状况、农林、牧渔用地比例等④生态环境指标第八章一、制度的涵义如何?制度的构成、功能如何?制度的含义14\n1、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制度的构成1、非正式制度(约束)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社会观念的集合,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习惯、习俗和传统文化。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律性,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2、正式制度(约束)正式制度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强制性。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他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3、实施机制(以单位自建房为例)二、什么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度变迁指有政府通过法令及法律而强制实行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三、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什么?狭义的土地制度指约束人们的土地经济关系的规则的集合,是关于人们之间围绕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而发生的生产关系制度,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土地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制度,即土地经济制度第九章一、什么是产权?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权有哪些基本要求?产权的类型?产权1是由法律、习俗、道德等界定和表达的、得到人们相互间认可的关于财产的权利。2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权的基本要求1、产权必须明晰,避免产生不确定性2、产权必须是排他的或专一的3、产权必须是安全的4、产权必须是可转让(可交易的)的5、权能责任利益必须是对称的6、产权必须是可实行的(行为性)7、产权的行使必须受到最必要的限定产权的类型1私有产权: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但任何权利都要受到约束和限制。它也可以多人所有,如地主和佃农分别拥有土地的部分权利。关键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利不重叠,个人对其所有权利的行使的决策是私人做出的。2团产权: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某权利时,不排除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即财权是共享的。其权利在成员中不可分,不具备排他性,是完全重合的。公共物品一般置于公共产权。14\n3体产权:对于社团产权来讲,一个人如何行使权利无需事先与他人协商。如果一种产权是集体的,则关于资源使用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集体按一定的程序做出—如股份公司。不满意可以“用脚表决”二、为什么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会有不同的经济绩效?(以大象为例)非洲大象的产权制度非洲的津巴布韦于1975年开始实施《公园和野生动物法案》,80年代又实施了《遗产行动》和《公共地区本土资源管理计划》,即津巴布韦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一种新的产权制度——让村子对所在一定地区的拥有所有权,即村民拥有权力对来到其地界观看大象的游客进行收费,并且还可以向捕杀大象的猎人收费——即创建集体产权制度。20世纪70年代,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约为三万到四万头,80年代末为五万头,到了90年代末是六万到七万之间;而同期非洲大象(公共产权制度下或私有产权制度下)从1980年的120万头减少到十年后的60万头。目前津巴布韦政府允许每年捕猎六万到七万头大象中的二百头;而同期肯尼亚被认为在80年代就损失了百分之八十的大象,单单1989年每天被非法偷猎者捕杀的大象就有17头——非洲所有大象的数量由于偷猎而减少了一半。津巴布韦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庄已经能够用他们赚来的钱修建学校和医疗站;而同一时期非洲的整体生活水平、教育医疗状况却一直停滞,甚至有局部地区陷入饥荒、战乱的困境而不能自拔。14\n三、为什么同一个产权安排会有不同的经济绩效?(以林地和耕地的家庭承包制为例)同一产权制度的不同绩效林地案例本节我们以山区林地的开发为例进行阐释,以期从农户层次上来考察我国山地产权制度安排的行为意义及其经济绩效,从而说明没有明确界定的产权,将对资源环境造成怎样的损伤。不过,我们的兴趣在于,同样是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安排,当决策层将其引入非耕地领域,特别是山区林地时,本来期望它能促进农户对山地的开发和更有效地利用,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一改革的初衷不仅没有预期实现,相反却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乱砍滥伐现象。这一悖论,被有人形象地描述为“双向积极性”。家庭承包案例14\n贵州省从1979年底就开始了大面积推行家庭承包制。在农业种植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缓解了始终不能解决的群众温饱问题。但在山地开发方面则诱发了农民的破坏积极性,创造了农村改革后毁林开荒的“奇迹”。1980年全省毁林开荒32.25万亩,1981年50.60万亩,1982年虽采取了管制措施,但毁林仍达30.56万亩。从而成为继1958年“大跃进”时的“大炼钢铁”、“十年浩劫”中的“以粮为纲”之后的第三次生态大破坏同样,在湖南省怀化地区,承包制在山地上也并未象在耕地上一样,立即唤起农民对土地的生产性热情,而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乱砍滥伐现象。尤其是1984年在中央“1号文件”放宽林业政策,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允许林农和集体木材自由上市后,一下子在全区范围内出现了多起大面积乱砍滥伐事件,如在该区的通道县,22个乡镇中仅有2个未发生此类事件。根源分析:“结构—行为—绩效”的制度经济学考察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差不多在实行耕地家庭承包制的同时,对山地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变革与产权安排形式,其基本内容是,在坚持山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以宪法规定为基准,归社区集体所有,山地的使用权则均分到每个农户。在山地使用权的分配中,大多采取了按山地的远近、质量好坏,林木的种类、大小、多少搭配来按人(或劳)均分到户的办法。由于农户对山地面积没有太多计较,而只注重山地上的林木价值,因而只是在大体估算的情况下指手为界,没有准确的界址和面积。和耕地相比,对山地资源的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的投资周期更长,如柑桔的投资一般要在3年后受益,而收回林木的投资则需10年甚至20多年;二是投资更具规模性,在小块山地上投资往往不经济,一般需要成片投资开发;三是由于投资规模大且投资周期长,因而投资风险也大。可见,除非产权安排对农户行为具有十分稳定的预期保障,否则农民是不会轻易地进行投资开发的。无疑,山地承包的这种产权安排是极为粗糙的。主要表现为:①产权主体不明。由于承包制的推行及相应的机构改革,在山地承包中,原有的生产队组织已经解体,意味着法律上的所有权主体不清,人们弄不清“土地法”中的“集体”到底指谁,导致所有权主体“虚置”,而农户的山地使用权范围亦界定不明(特别是没有向农民作出收益权的承诺),导致农户对山地经营的漫不经心,对集体产权的侵蚀以及对山地资源的滥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②产权不稳定。山地的集体所有制,意味着社区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天然平等地享有对山地的使用权利,一旦家庭成员数量发生变动,必然要求山地承包范围的重新划界,以追求产权界定的公平性,即使那些没有进行重划的地区,由于耕地普遍调整的示范效应,也势必会影响农户的预期,从而加剧了农户山地经营的不确定性,即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山地调整时利益补偿的不确定性等等③产权不可以转让。14\n不仅山地产权不稳定,而且农户的山地使用权是不允许转让的。事实上,对转让权的不当限制(更不用说山地承包制对转让权的禁止),会使产权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它直接引致的后果是:一是资源不可能流向对其评价最高的地方,资源配置效率不能不受到损害;二是必然导致有效竞争的缺乏,由于产权主体相互间的冲突不能通过竞争性的转让方式解决,那么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或者容忍资源利用不充分的低效率;三是由于以上原因也必然导致农户收益权受限制与侵蚀。结论:任何一种产权安排,如果它不能帮助人们形成他们经济行为的稳定预期,不能有效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或者排他性软弱,从而不能保障人们通过生产努力最大化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么,不仅经济增长成为幻想,而且会导致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混乱。山地承包之所以没有取得象农地那样的效果,而是诱发了反向积极性,关键就在于其产权安排的不合理,即已经给出的制度安排与农户山地经营所需的制度服务环境的不一致,从而造成了农户行为的预期不足。四、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哪些缺陷?如何进行改革?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明晰性:具体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约定性和不确定性;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大调整:般是在某个时段进行的涉及社区全体成员的调整,有两种方法,一是动面积不动地块,二是既动地块又动面积小调整:留机动地、农户间自行对调地块第三,农地承包经营权缺乏安全性1)没有选择集体的权利且对集体有依附关系2)在集体内没有表决权3)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债权第四,农地承包经营权缺乏可转让性允许农户将无力耕种的土地经集体同意并不能擅自改变承包合同的前提下自找对象,协商承包第五,农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责任利益缺乏对称性第六,农地承包经营权可行性受到限制第七,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国家管理不够规范具体体现在:征用权、规划权、土地立法与执法的不规范第十章一、什么是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有何特征?土地市场的内涵1、土地市场就是土地买卖和交易的场所,是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领域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2、土地市场由主体和客体构成。土地市场的一般特征§1、进入市场的土地仅占存量的一部分§2、关注产品的位置固定性§3、产品的非标准化和异质性§4、影响不动产交易的特殊法律条例§5、对当地供求状况的依赖性§6、绝大多数交易是高额交易§7、习惯上采用信贷方式来补充许多买者的资金需求14\n§8、普通买者和卖者非经常性的市场参与§9、广泛的经纪人服务二、我国土地市场体系有哪几部分构成?土地市场体系(一)土地所有权市场——征地市场(二)土地使用权市场1、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一级土地市场2、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二级土地市场(三)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三、什么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制、长约年租制?土地使用权出让制——是指国家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来,在一定期限内以一定的价格让渡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权长约年租制——是指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按照法定最高期限内的约定年期,在向承租人收取首期租赁价金的基础上,再按年收取租金,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承租人的租赁形式。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有哪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1)制度变迁:非农产业经营机制的转变2)规避监管:以低成本获得土地3)利益驱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差距4)多方共赢:政府、集体与农民关系的协调第十一章一、什么是土地金融?有何特征?土地金融是指利用土地为信用或担保的资金融通。一般指围绕土地开发、改良、经营等活动而发生的筹集、融通和结算资金的金融行为。土地金融的特征1、安全性2、长期性3、政策性4、风险性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哪些来源?如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城市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内贷款、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性收入、利用外资、其他自筹收入。三、什么是PPP模式?优点和运行模式如何?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优点——节约成本、风险分担、提高和改善公共项目服务水平、提高项目收益率运行模式①服务协议②运营和维护协议③租赁—建设—运营(LBO)④建设—转移—运营(BTO)⑤建设—运营—转移(BOT)⑥扩建后经营整体工程并转移14\n⑦购买—建设—运营(BBO)⑧建设—拥有—运营(BBO)第十二章1、什么是土地税收?税收有哪些职能?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依靠法律强制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职能1)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2)调节经济的职能3)监督管理职能2、地租、地税和地费的区别有哪些?项目地租地税地费涉及双方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国家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服务的提供者与享受者依据土地使用权国家政权服务协议相互关系经济关系权利义务关系经济关系性质垄断但非强制性动态性有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非垄断、非强制性动态性有偿性层次初级分配再分配再分配3、4、什么是土地税收体系?土地税收体系是对土地税收的组成部分进行的纵向考察。从纵向来考察,土地税收体系由税类(又称税系)、税种、税目组成,形成税类—税种—税目体系。5、我国目前主要有哪些土地、房产税收?1耕地占用税2农业税3城镇土地使用税4房地税5城市房地产税6土地增值税7契税8印花税9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0城市维护建设税11营业税12企业所得税13个人所得税1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