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士论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学士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学士论文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作者:马楠方专业:经济学准考证号:010810100098成绩:指导老师:联系电话:13674902328工作单位:漯河双汇万中禽业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12年11月24日身份证号:412824198809211830\n【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因而备受关注,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强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并在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宏观的构想,并在一定地区付诸实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位的,足见农村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的内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在展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即如何扬长避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可持续发展\n目录一、农村经济2(一)农村经济概述2(二)农村经济的内容2(三)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作用2(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31、我省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32、 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5二、农村经济与“三农”8(一)农村经济与农业8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8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9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9(二)农村经济与农民9(三)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9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一)我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0(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3四、结尾16五、参考文献:18\n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同样是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下,河南的数千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河南的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大幅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跨越。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现在所占比例大约50%。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是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直接利益,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更快的发展。18\n一、农村经济(一)农村经济概述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二)农村经济的内容1、农业经济(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2、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3、农副产品加工行业4、在本地或到外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民工)5、运输业方面的收入6、旅游业收入7、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8、农村个体经济9、其他(三)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作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8\n随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目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点。我省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我省最根本的问题。这是我省的省情。可以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然而我省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1、我省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1)发展是毫无疑问的18\n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成就之巨大是举世公认的。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20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变化也是巨大的,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倍多,这一功劳不仅仅在我们的农民勤劳耕作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要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小城镇建设又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2)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成绩是可喜的,然而问题也是突出的。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a、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18\n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b、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c、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下的更多的是儿童和老人,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的人力资源。2、 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未来的农村经济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业实现高度的现代18\n化,城乡实现一体化,没有明显的城乡概念,取而代之的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区别,从事农业的人数会有所减少,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会在“看不见的手” 的指导下自由调节农业生产内部生产结构。(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18\n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3)深化农村金触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并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村经济存在严重的“贫血”,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源进一步向城市“输血”。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继续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强化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功能,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二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替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水平、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三是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18\n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人管制,对已经进人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四是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在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建立农户信用记录,降低信用风险。(4)发展乡镇企业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不仅不能产生效益,相反却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人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而且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丰富的经验。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了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也可以吸引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返乡就业,永远的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二、农村经济与“三农”(一)农村经济与农业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加快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n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二)农村经济与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创造者,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也能享受其成果。(三)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在我省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富18\n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我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由于我省的省情所决定,使得我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自己的特点,独特的省情与严峻的挑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18\n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18\n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2)农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3)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18\n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的投资领域。18\n(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坚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控制水价,实行“谁安装谁受益”原则,提高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控制电价,提高电量,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18\n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3、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4、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8\n现今,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解放初期人民公社不同,今天的农业合作社采用自愿加入的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品种类,选择品种,合理配置土地使用、资金分配等,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经营实力呈几何增长;销售渠道更加宽广,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可以有改善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分配机制不同,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属于股份经济,成员的积极性高涨;规模扩大,提高了竞争力,并且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产业化。5、完善信息化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提高和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仅仅是进入到了应用推广阶段。政府应该提升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人才服务队伍的培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过去,我们说“知识就是生产力”,而现在我们还应该加上“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理需求、防病治虫预警服务。相信信息技术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6、提高保护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性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面、统筹规划,标本兼顾和综合治理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与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应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择,建设一批一劳永逸的水利施设;保护耕地,采取措施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将非农业性占地恢复原貌,加大防护林建设,减少耕地沙化;控制对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人为破坏,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提倡节水灌溉,政府部门应该增加对节水灌溉的补贴,尽量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四、结尾总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省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我省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我省18\n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一号文件”和温总理的报告都高度重视了农村经济的问题,我想,有国家的重视和那么多农村经济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农村经济问题应该是能较快解决的。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18\n五、参考文献:1.陈剑波“2000年农村经济形势与2001年展望”。2.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3。3.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4.廖卫东、王万山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1日。5.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5.。6.(中)王荣来,杨延哲。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M],郑州:河南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