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说论文
李斯特经济思想于中国之扬弃姓名:余少平学院:人文学院内容摘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作为该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先发起了同英国古典学派论战,同时,还以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为出发点,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等多种角度,论述了如何促进相对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德国的生产力增长并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李斯特在上述方面的思想,与我国当代发展经济的研究领域颇具相似之处。故此,笔者认为我国本土经济的发展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扬弃之中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关键字:工业优先理论;生产力理论;国家干预与贸易保护引言: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理论著作之中,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如下方面:关于工业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生产力理论;国家干预学说以及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等等。对李斯特经济思想的研究自其思想诞生之际就层出不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其主要观点举隅,并结合我国经济现状比较分析。(一)工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的工业虽自建国以来发展迅速,有了“今非昔比”的变化,但不可否认,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基于此,“初出茅庐”的我有了再一次关注德国历史学派的愿望。在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当中,李斯特率先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写道:“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发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阶段。”【1】在李看来这五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由此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处于第五个发展阶段的农业、制造业和商业阶段是经济发展的最理想状态。正如他所言:“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制造业达到了更高的繁荣状态时,我们才会看到航海业、国内和国外贸易、甚至农业本身才会繁荣起来。”【2】基于此,他对于农业及农业人口提出了自己的\n看法。“农业国……用那部分剩余不能产出任何东西,而只能产出新增人口。”【3】若是把李斯特的上述结论转换成现代发展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纯农业国新增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能带来任何产出,而是等于零。【4】从李斯特的这一基本观点我们看到他主张工业优先,并淡化农业的作用。于我国将如何?建国初我国政府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分别为工业和除一、二产业以外的服务业。一段时间中便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第二产业。这一定位可谓是立足于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也认识到了我国8亿农民人口的现状,可以说做到了实事求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政策也与时俱进,适时进行了调整。“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李斯特重视制造业的观点。但不同的是我国并没有忽视农业的作用,而是将其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肯定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与此同时我国强调工业的作用却并没有将其置于煊赫地位,而是将服务业与制造业等量齐观,主张二者协调发展。可见,我国对李斯特的“工业进步与经济发展”这一经济思想是继承发展,有所扬弃的。(二)生产力理论观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首先回顾了西欧各国历史,指出存在着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接着,他针对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他的“生产力理论”,写下了他的名言:“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5】。正如他所言凡是“拥有最高的生产力,因而也就是最富裕”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显然它自身是完美无缺的。”【6】在探讨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李斯特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1.重视教育、科技在生产力进步中作用;2.突出强调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3.认为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4.指出民族精神的进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就这一理论,首先他强调了生产力的重要性。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国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n李斯特所谓的“财富的生产力”和“财富本身”在我看来就相当于“渔”和“鱼”的关系。不难理解,财富数量相对确定,花光了就没有了,而生产力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不断的创造财富。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的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原因。马克思也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旗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对生产力的重视也毫不示弱,建国以来至今都非常重视发展推进生产力的诸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重视教育对培养生产力的作用,认为“一国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7】,认为教师、医师、音乐家、法官和行政官等也是生产者,生产的是生产力。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品质,为民族提供了“精神资本”。由“精神资本”的内容和定义加以引伸,李斯特得出了“培养和促进教育……科学、艺术等等这类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8】的结论。赫尔德认为,“人是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不同时代的人性并不一致。每一种完美人类之说是就某一方面而言的,都要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并且具有特殊性和个别性。没有什么能够脱离时代、气候、地域、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命运的偶然性而被孤立地设想。”【9】反观我国,教育一直也是我国的重头戏。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一战略一直延续至今,将来也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斯特的这一思想可谓在我国也得到了切实的落实。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生产力的定义没有李斯特所言的那么广义,并非所有行业生产的都是生产力。(三)国家干预与贸易保护理论“生产力理论”和“工业优先论”都只是铺垫,李斯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国家作用的强调上。他认为后进的德国只\n有在强有力的国家力量的扶持下,才能实现强国之梦。保护关税,在他看来,是当时德国可采取的提高生产力的最有效手段。可以认为作为古典经济学对立物的生产力学说和工业优先论是关税保护政策的理论准备,后者是前二者的逻辑结果和案例分析。关税保护政策是李斯特为后进德国开出的强国方良,因此而得到大书特书。尽管李斯特的发展观并不成熟,但他在学说史上,第一次论证了生产力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路径问题,从而较好地回答了德国经济上升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基本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应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趋于人为的方向。”【10】李斯特认为,对经济的一切领域实行干预并非明智之举,国家的干预或管制只能限于部分领域,即“关于国民个人知道得更清楚、更加擅长的那些事,国家并没有越姐代厄;相反地,它所做的是,即使个人有所了解、单靠他自己力量也无法进行的那些事。”【11】李斯特还具体提到了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借助于海军和航海法规保护本国的商船;修筑公路、铁路、桥梁、运河、防海堤等基础设施;制定专制法和各项有利于生产与消费的法规;为促进本国制造业成长,实行保护贸易,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他的国家干预学说的延伸。其基本主张是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的对外贸易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部分限制,保证国家经济利益。李斯特反对同国外竞争完全割断联系的封闭式的高额进口税制,他认为这种做法无益于提高本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反倒造成本国制造业素质的下降,并且助长懒惰的风气。恩格斯曾指出:“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12】正如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所言“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1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性”“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差别。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思想也是有可借鉴之处的。民国时,孙中山在考察了西方经济后,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n不适合于中国,强烈主张国营经济和国家干预。这种重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主张,对于加强集权统治有利,因而也被当政的国民党所利用和发展。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自然我们就适度放松国家干预了,但欧洲的一系列反倾销活动使我不得不向往贸易保护。笔者认为在中国还停留在“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之际,适度的贸易保护更有利于民族企业的成长,并且还能拉动内需。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最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房控”等经济政策都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范畴,并且成效显著。结语: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之所以到现在还能有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正是因为他为了祖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终生奋斗,用心血写出了符合发展国家经济要求的爱国主义经济思想”;“他的经济思想经久不衰,闪耀着现实意义的光彩”【14】。诚然,李斯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德国的经济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普及世界经济的重要思想。马寅初在内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学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某国的经济情况,为该国家制定适当的财经政策,从而提高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他认为理论问题是次要的。”【15】故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思想之际不单单是“学”更要学会如何“用”。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使其思想之树长青。我上举数端也仅为冰山一角,无所创新便就此罢笔。参考文献:1、2、1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图宾根,1959年德文版,第117,39,169页;3、玛格丽特·E·赫斯特编辑:《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生及文选》,伦敦,1909年英文版,第307页;4、马颖《李斯特经济发展思想述评》经济评论1993年第2期;5、6、7、8、10、13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第118、148、83、82页;9、赫斯特编辑:《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生平及文选》,伦敦,1909年英文版,第192页;\n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4、朱绍文:《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第102、130页;15、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54页,第153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