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劳动经济学作业

一、读书笔记阅读文献1・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首先归纳本文的基本观点、思路及其证据。(字数1000字左右)基本观点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转折性变化,其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来自于人口转变所导致的劳动力供求变化。在未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将很快可能出现绝对的缩减。同时,劳动力年龄组内部也将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并对劳动力供求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人口因素的出现的总量与结构性变化是决定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基本力量。除了人口因素,二元经济特征的逐渐消弭,既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转变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逐渐衰竭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农村劳动力都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劳动力来源。然而,经济发展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这也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真正进入了新古典经济所描绘的景象。思路本章从人口因素入手,首先从人口预测的角度分析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总结其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可能对劳动力供求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本章的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程度、特征和可能变化的趋势;最后,就如何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证据1.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2013年达到最高值,为71.9%。随后,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到“十二五”末期缓慢下降到71.4%;2020年下降到70.2%;2030年下降到67.5%;2050年则仅为58.3%。2.当我们将总人口粗略地分为少儿抚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吋,我们观察到的人口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劳动年龄人口和少儿抚养人口的持续下降,以及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3.例如,国家统计局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推算,2010年到乡镇以外从事非农工作超过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了1.53亿。同吋,兼业化的就业方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农户的就业方式.4.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00年城市本地劳动力失业率为9.1%,农村迁移劳动力失业率为3.6%,农村迁移劳动力失业率不到城市本地劳动力失业率的一半。这是一个选择性的结果,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未找到工作的农村迁移劳动力,往往倾向于返回农村。因此,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群体来考虑,他们的失业率可能很低,但劳动参与率也可能较低。5.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滞留在农村的人口数量仍然非常可观,但由于年轻、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得到了充分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受到个人特征的制约。\n2•试对作者的基本观点、逻辑或思路、证据进行评述(2000-3000字)。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转折性变化,其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来自于人口转变所导致的劳动力供求变化。文章先从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入手,用2011至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预测。根据该预测结果,16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在2016年达到9.81亿的峰值。随后,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开始逐年小幅下降。到2020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将下降到9.74亿,2030年下降到9.35亿,2050年更将下降至7.35亿。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则更为迅速。根据我们的预测结果,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2013年达到最高值,为71.9%。随后,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到“十二五”末期缓慢下降到71.4%;2020年下降到70.2%;2030年下降到67.5%;2050年则仅为58.3%。证明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在不断下降。再通过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再次证明这个观点。其中30岁以下的最年轻组别,2011年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下降到31.2%,2020年下降到27.6%。到2030年,年轻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下降到1/4。与此相对应的是,最老年龄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51至64岁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2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上升到24.0%,2020年上升到27.9%,2030年上升到32.2%。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将非常严重,30岁以下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2.3%,50岁以上组的比重上升至37.2%。其次,相对于年轻组和老年组此消彼长的关系,31至40岁年龄组和41至50岁年龄组的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未来20年里将保持相对稳定。。2011年这两个年龄组所占比重分别为21.7%和23.9%,到2020年分别为22.3%和22.2%,到2030年分别为20.0%和23.0%。从2011年至2030年,31至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2-46%。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仅仅考虑人口数量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由2011年的9.68亿,下降到2030年的9.35亿,减少了3.4%。但如果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老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更低的情况,则实际有效劳动供给将由2011年的7.52亿,下降到2030年的7.00亿,下降的幅度增加了近一倍,为6.9%。由于老龄化,劳动人口的数量减少速度加快。最后具体分析了劳动人口中的主力农村劳动力的变化。(一)农业就业数量的高估,国家统计局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推算,2010年到乡镇以外从事非农工作超过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了1.53亿。同时,兼业化的就业方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农户的就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清晰地界定劳动力在什么产业就业几乎不可能。目前公布的农业就业数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高估。以2009年为例,农业就业总量高估了6633万人,高估比例达22.3%o(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与剩余,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劳动供给特征、流动性、保留工资和市场分割等因素,城市中的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失业率很低。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00年城市本地劳动力失业率为9.1%,农村迁移劳动力失业率为3.6%,农村迁移劳动力失业率不到城市本地劳动力失业率的一半。这是一个选择性的结果,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未找到工作的农村迁移劳\n动力,往往倾向于返冋农村。因此,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群体来考虑,他们的失业率可能很低,但劳动参与率也可能较低。在可转移的劳动力中,20岁以下的可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意愿最高,但同时该年龄组劳动力的剩余数量也极其有限。该年龄组有365万可能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其中,307万可能选择外出就业,占84.1%;20-29岁年龄组可转移的1488万农村劳动力中,可外出者为1036万人,占69.6%;30-39岁年龄组可转移的1362万农村劳动力中,可外岀者为648万人,占47.6%;40岁以上组的外岀意愿则明显下降,外岀者占可转移劳动力的比例的比重不足1/4,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龄组,可外出者占可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5.5%。因此,从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看,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年轻劳动力具有较强的转移意愿,可以通过更加公平的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外出转移;对于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的意愿并不强,主要通过产业转移、就近就业等方式促进转移就业。三)农村劳动力的吋间配置与区域结构,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工作时间随年龄增长迅速减少。右图的曲线更加陡哨,平均看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每年在非农部门工作的吋间不足4个月。目前来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最发达、就业最集中的地区,但劳动力市场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形成。推动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就是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最近几年,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已经蔓延到中西部地区,这也意味着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结。从2009年的情况看,指数大于1的地区为广西、江西、贵州、安徽、宁夏和湖北。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劳动力本地就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已经有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指数小于1,如四川、河南、湖南、重庆等。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同样导致劳动人口的数量的减少的观点。本文最后还就如何挖掘劳动供给潜力给出了建议(-)提高劳动参与率(二)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供给的质量(三)继续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二、材料分析题阅读都阳和王美艳《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一文。1・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基本观点、估算方法及其结论。(字数1000字左右)基本观点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转折性变化,其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来自于人口转变所导致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估算方法通过分析原来的数据对未来可能有的变化趋势,做出大胆而有合理假设。Probit模型\nP=a+阳ge+fl2aSe:+finale十flAjunior+Pssefiior+hhsize+fl^kid+fl^old+伙maxedu+[improv+£其中.aga为年龄.age2为年龄平方项•加a沧为男性虚拟变虽:(女性为参照组).junior为切中废拟变虽(小学及以卜为参照组人sefiior为高中中及以上煽拟变虽(小学及以卜为参照组〉hhsize为家庭規模・灯〃为6岁以卜孩子比瑕・为65岁以上老人比乘・max&加为家庭中受教介水平最奇的人的受教"年限.此外.户口登记地所住省份虚拟变虽也包括在模型中.以控制区域劳动力市场等因盍的彫响.£是随机误筮项.Probit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表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Probil模型估计结果$1非农就业决策外出就业决策~边际概率Zff(边际槪率Ztfi年龄0.0089522"・-0.0069•5.54・"年龄平方•0.028・13・5…4).0068417•”男性0.3139.44…0」223.70…初中0.0949.66…0.0537.49"・高中中专及以上0」410.13"・0.0706.79…家庭規模-0.0037・2.90…4).00050.606岁以下孩子比乘4」1•2.34・・4).0802.59…65岁以上老人比啦0.0662.06"0.0682.82…家庭最高教疔0.00462.75…0.0010.98省虚拟变虽有有PseudoR202360.274注:•••衣示在1%水平上显和"衣示在5%水平上显检户口住记地所在省份虚拟变虽的估计结果在表中省略•结论在未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将很快可能出现绝对的缩减。同时,劳动力年龄组内部也将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并对劳动力供求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人口因素的出现的总量与结构性变化是决定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基本力量。除了人口因素,二元经济特征的逐渐消弭,既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转变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逐渐衰竭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农村劳动力都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劳动力来源。然而,经济发展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这也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真正进入了新古典经济所描绘的景象。\n2•在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判断,有哪几种观点,试举出各自代表观点及其证据(2000-3000字)。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关于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也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话题。第一,本文从劳动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变化来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第二,从城镇每年需要解决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变化来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城镇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大体上可以分解成三部分,一是每年新增劳动力,二是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三是转移到缄镇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每年新增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可以理解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即劳动年龄人口的相邻年度差额。从劳动年龄和解决就业的角度来看,由于每年都会有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也会有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因此,劳动年龄人口年度差额实际上就是每年预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的数量。估计劳动年龄人口有不同的口径,最常'用的是采用15—64岁以及15—59岁这两种标准,也有用16-64岁以及把男女分别按不同年龄段计算的标准。图1给出了按几种不同标准估计的新成长劳动力数量。需要指出的是,在估算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每年年龄段的死亡率等影响实际劳动力资源的因素,但由于我们更关注于劳动力资源的变化,故而可以假设这些影响因素在年度之间保持稳定,从而估算出人口增量。从图1中可以看到,无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中国新增劳动力在2006年之前一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从2007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将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也就意味着屮国就业压力也会逐步趋于缓和。综合各种估算标准来看,2007年新增劳动人口约1000万。(二)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综合现有各种研究来看,对于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总数的估计约为1000万。这部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减员增效举措,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职工转为下岗和失业,加上以前的存量,构成每年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人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的统计摘要数据,2006年城镇失业人数为847万,失业率为4.1%,根据这两个数据可以推算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约为20658.54万。众所周知,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Z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最近一些研究的估算,近几年的调查失业率约为6.1%,另一种算法得出的估算失业率为7.2%(蔡昉、王美艳,2004),由此,分别估算城镇失业人口约为1260.2万人和1508.1万人。而根据小普查数据估算的调查失业率约为5.2%,据此估算城镇失业人口约为1074.2万人。(三)转移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屮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两个高潮期,一是1984-1988年,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平均每年达到1100万人,年均增长23%;二是1992-1996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800万,年均增长8%。1997—2003年期间,农村转移劳动力\n数量的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转移5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约4%。根据农业部固定观察点资料,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总量是逐年上升的,但增幅趋于平稳。2001-2003年,经济增长加快带来了外出增量上升,年平均在405万人左右。不过自2004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有加快增长的趋势,2004—2006年期间,年均转移558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约5.4%,尤其是2005和2006年,年增长数量超过了此前十年间任何一年的增量。以上的三部分劳动力供给实际上是有重复的,主要是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这两部分之间。一个隐含的假设是每年新增劳动力全部进入城镇,从而构成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方。但新增劳动力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一部分。假设这两部分完全不重复,则每年需要为2600万人提供就业,假如这两部分完全重复,则每年需要为2100万人提供就业。实际的数值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因此,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可以大致认为,中国今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为2100-2600万人。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将趋于减缓,每年新增劳动力趋于下降,因此就业压力也将趋于缓和。受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来几年,中国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数将逐年下降。以每年达到15岁的人口作为标准。则前几年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都在2000万以上。不过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数量趋于减少。第三,从我国劳动力市场所反映出的人力资本供求状况来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为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供求关系的现状与未來趋势,本文选用求人倍率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求人倍率是反映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适应程度的指标,其基本公式为:求人倍率二劳动力需求量/劳动力供给量,该指标用一个数值同时反映供需双方的状态,并衡量其供求平衡程度,可以反映相对供给的人力资本需求急迫程度,非常适于分析人力资本供求趋势的变化。本文选取屮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发布的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数据,通过对2001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共18个季度屮,100多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原始数据散点图基本呈直线趋势和锯齿型波动,本文选择直线趋势模型作为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教育资本以及技术资本供需动态的基本模型,其具体形式为:Yt=b0+blt(t=l,2,A,18)。其屮,Y为各季度对不同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求人倍率,t为时间变量,b0为截距项,反映人力资本初始供求状态,bl为斜率,反映人力资本供求状态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将数据引入模型,用OLS法估计参数,可以分别得到对教育资本和技术资本供需状态的模拟结果和趋势分析。3请对上述基本观点逐一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1500-2000字)第一,本文从劳动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变化來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由于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在未来的十年至二十年吋间内,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将成为事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总量在“十二五”末期接近峰值,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很快开始下降的趋势。迅速的人口结构转变和老龄化趋势,将使中\n国在尚未充分享受人口红利的时候,就不得不面临日益趋紧的劳动供给约束。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形势出现的新变化,预示着未来的劳动市场政策和制度安排将面临新的课题,挖掘劳动供给的潜力已经刻不容缓。第二,从城镇每年需要解决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变化来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尽管依然还是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增加的幅度却在逐步降低,这就意味着未来数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失衡的态势会有所改变,逐步向供求平衡方面发展。就业压力也随之趋于缓和。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总量失衡,而在于结构失衡。民工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许多企业仍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工资的上涨,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要改变这一局面,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逐步摆脱对于低廉劳动力的依赖,重新建立符合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从促进就业政策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非正规就业,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促进微小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促成它们的成长,从而有力地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应该着手解决依附于户籍Z上的社会福利体系,促成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三,从我国劳动力市场所反映出的人力资本供求状况来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劳动力资源资本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已得到了全世界广泛认同。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极其丰富而人力资木极度匮乏的国家,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还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因此,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和配置问题将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以劳动力市场作为体现人力资本供求关系的载体,反映市场机制作用下人力资本的配置状态,通过对现阶段人力资本供求状态的分析和预测,以期为进行人力资本培育提供重要依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