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笔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公共经济学笔记

公共经济学笔记1.帕累托效率:也称为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2.帕累托无效率:指的就是一个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个或一些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原来的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还有调整的余地,这时的生产资源配置称为帕累托无效率。3.帕累托改进: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4.非帕累托改进:若一种重新配置导致某些人状况变好,而另一些人状况变差,由于个人之间的效用无法比较,我们无法确定社会福利总水平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这种情况称为“非帕累托改进”。5.卡尔多效率:在资源重新配置中,得者之所得多于失者之所失,即能够使得社会总体效率水平提高。6.补偿效率:在资源配置发生改变之后,将新增加的收益在所有相关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再分配,使得任何人都不受损失。7.完全竞争市场的必要条件:(1).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2).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4).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5).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6).经济人当事人理性;(7).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8.逆向选择:交易双方中掌握产品信息少的一方,在交易过程中承担的更多产品的选择成本。9.道德风险:合同达成后,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多大一方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n1.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2.公共地悲剧:这样的比喻宣示著有限的资源注定因自由进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过度剥削。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源自于每一个个体都企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然而资源耗损的代价却转嫁所有可使用资源的人们。(可使用资源的群体数目可能远大于夺取资源的数目)3.免费搭车者:是那些寻求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又能得到效益的人的一种形象说法。u如何解决?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使用非市场的方式(公共财政)来解决.有效途径——强制性的融资方式.4.外部效益: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例如:比如养蜂人在果园里放蜂,他的效益是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但放蜂行为帮助果园果树授粉,会增加水果的产量.这便是外部效益.14.外部成本:指由于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是负的外部效应)所引起的成本。举例来说:若一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坏,且它必须就此支付一定的现金或其他形式的资金,则该支出为外部成本。5.外部效应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具体说,外部效应内在化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6.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1).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可用外部边际成本(简写为MEC)来表示这种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产量而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的成本。外部边际成本是生产某一物品或提供某一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一部分,但它未在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中得到反映。(2).正的外部效应:疫苗接种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16.矫正性的税收和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矫正性的税收的作用:(1)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2)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最佳水平。(3)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损害或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4)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容忍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n财政补贴的作用:(1)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2)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降低消费者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最佳水平。(3)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效益,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17分析私人物品和社会公共物品两者间的差异公共物品: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私人物品: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收益的排他性18.物品的分类:纯粹的私人物品,纯粹的公共物品,混合物品19.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企业或居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企业或居民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其他企业或居民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数量。20.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之外。或者说,不能阻止拒绝为之付款的企业或居民享受该公共物品或服务。21.林达尔均衡:若每一社会成员都按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22.拥挤性的公共物品: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减少消费者可从中获得的效益。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消费者的人数达到拥挤点之后,人数再增加,边际成本≠0。事例:公路23.中间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24.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25.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情况会因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26.互投赞成票:投票者必须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投票。既有投票者赞成的,也有其反对的。投票者对提案具有不同的偏好程度,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例:就两项提案投票,一项可给石油生产者带来利益,另一项可给食品生产者带来利益.27.投票交易:只有在与提案有关的效益和损失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若互抵则没有此动机。好处:大大增加了某些提案在多数规则下获得通过的可能性。28.投票规则\n(1).全体一致原则:利:符合帕累托最优;获得政策支持弊:全体都通过,成本高;最后一个人的否决权大(2).多数原则:优:时间成本低缺:少数人的利益没有29.如何理解中间投票者定理?若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的产量,就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n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最终获胜。n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时,多数规则并不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结果,实际上只有中间投票者获得最偏好结果。n多数规则所保证的是,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偏离度最小。n任一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30.简要分析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的投票者、政治家(政党)、政府部门(官员)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特点。Ø投票者只有在参加投票能获得净效益,或确信其投票对投票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参加投票;Ø政治家(政党)的最求目标是选票极大化,故其所提出的竞选方案或提案总是设法向符合中间投票者意愿的结果倾斜;Ø政府部门(官员)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权力最大化作为最求目标,这就导致的政府预算规模和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总是高于其最佳状态的水平;Ø特殊利益集团往往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压力或影响,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其活动常常左右公共活动的结果。31.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政府一手付出资金,另一手获得物品或服务,并运用这些物品或服务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反映了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排除了私人部门运用它们的可能性,计入GDP.3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政府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资源可得;\n并不反映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公共部门只充当中介人作用.33.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知道)n一方面,政府消耗性支出结构变动,有关企业的利润有增有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相应变化。n另一方面,政府消耗性支出总量变化,GDP、资本利润率、工资率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34.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知道)n在GDP已经完成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n有利于转移性支出的对象n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35.食品券补贴(重点)P102n对低收入家庭发给“食品券”n受领着可凭券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n区别食品券、货币两种形式食品补贴食品券补贴小结:n食品券补贴可有效地增加受领者的食品消费量n食品券补贴可有效地提高受领者所获得的效用水平n货币形式的食品补贴较之食品券形式的食品补贴,在增加受领者食品消费量上的效应小,在增加获得总体效用水平上效应大n食品补贴的发放,无论是以食品券形式,还是以货币形式,作用范围不仅仅限于食品36.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皮考克和怀斯曼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37.公共预算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简言之,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支计划。n三个功能:——反映和规定政府部门的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有效手段.38.公共预算的分类:\n分类依据:公共预算的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公共预算的内容——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39.公共预算周期四阶段: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监督。40.受益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中获得效益相联系n优点——若成功贯彻,会形成林达尔均衡,不存在免费搭车者n问题——大多数公共物品属于联合消费、共同受益,进而存在从低呈报或隐瞒所获效益现象41.支付能力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n优点——若成功贯彻,会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n问题——支付能力的测度,收入标准?财产标准?消费支出标准?主观牺牲?42.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说税收是最佳的公共收入形式?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n政府可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来取得公共收入,但无度会导致通货膨胀。n政府可通过举债取得公共收入,但要偿还,还要加付利息。n政府可通过收费取得财政收入,但只能依据“受益原则”,数额不可能很大,且有些项目不能收费。43.Why公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n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财赤字,只是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既不会招致纳税人的不满,又不会无端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造成无度的通货膨胀,还可以迅速地取得所需资金。n公债的发行或认购通常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的社会资金,基本上是资金持有者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暂时集中,归政府使用,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44.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为弥补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普遍上涨n实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又称“通货膨胀税”n一般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而发生n事例:战争时期增发货币扩大订购军事物品。\n45.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自由经济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自由经济向垄断主义转变。原因:政府较色的转换,从守夜人到干预者调节者。46.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纳税不应是专断的或有差别的。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47.均等牺牲。亦称“等量绝对牺牲”。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比例牺牲(等量比例牺牲)。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最小牺牲(等量边际牺牲)。社会全体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最小。48.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在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会对经济发生影响。n两类负担:——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n事例:18世纪英国“窗户税”49.税收的额外收益:将政府的意图体现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中以稳定经济n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会产生额外收益n途径:重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区别不同情况灵活运用50.税收中性:(1).政府征税是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2).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51.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n按课税权的归属:中央税、地方税n按课税权的行使方式:经常税、临时税n按税收收入的形态:实物税、货币税n按课税的主客体:对人税、对物税n按计税依据:从量税、从价税n按税负能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最基本的分类:按课税对象:所得税、财产税、商品课税\n52.在主体税种的选择上,一般推崇所得课税。为什么?原因:(1).所得税给纳税人带来的额外负担比同量的消费税轻;(2)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一般不能像流转课税那样采取提高商品价格的途径转嫁税负;(3)所得税作为经济生活的一种内在稳定器,可消弱国民收入对经济波动反应的灵敏程度;(4)所得税作为一种政策变量,可选择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5)所得税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53.税本是税收来源的根本,税源是税本产生的收益,税收则来自收益。拉弗曲线: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的一条曲线。54.所得课税的类型:(1)分类所得税。即将所得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类别,对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分别计算征收所得税。优点:a.按照不同的所得,分别采取不同的税率,实行差别待遇;b.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从而即可控制税源,又可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稽征费用。(2)综合所得税。即对纳税人全年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计算征收所得税。优点:最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最符合支付能力原则或量能课税的原则。(3)分类综合所得税。即将分类和综合两种所得税的优点兼收并蓄,实行分项课征和综合计税相结合。为什么税收的发展趋势是分类综合所得税?原因:分类综合所得税是当今世界上广泛实行的一种所得课税类型,它反映了综合所得税与分类所得税的趋同态势。主要优点在于,它既坚持了按支付能力课税原则,对纳税人不同来源实行综合计算征收,又坚持了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所列举的特别收入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特征。除此,还具有稽征方便,有利于减少偷漏税等优点。55.遗产税:(1)总遗产税制。它就被继承人死亡时所遗留的遗产总额课征。(2)分遗产税制。它就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所继承或分得到遗产额课征。(3)混合遗产税制。它把对遗产的课税分作两次课征,先对被继承人所遗留的遗产总额课征一次遗产税,税后遗产分配给各继承人时,再就各继承人所继承或分得的遗产额课征一次继承税。56.税收与劳动投入:替代效应\nn政府课税,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n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税收与劳动投入:收入效应n政府征税,直接压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n政府征税反而会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n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税收与劳动投入:无差异曲线分析n劳动和闲暇的选择组合连成一条直线。n将方向相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综合在一起,进行无差异曲线分析。n收入效应常大于替代效应,但并非绝对。不同税种与劳动投入:效应比较n人头税不改变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无替代效应。n比例所得税较人头税有替代效应。n累进所得税与比例所得税有更多的替代效应。n累退性质的商品税较同额的累进或比例所得税有更大的收入效应。57.税收与私人储蓄:收入效应n政府课税,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纳税人减少现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增加储蓄。n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平均税率的水平。\n储蓄消费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AB线是收入预算线税收与私人储蓄:替代效应n政府课税,减少纳税人实际利息收入,降低了储蓄的吸引力,从而以消费替代储蓄。n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58.转嫁与归宿的含义n税收的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只要纳税人与负税人非同为一人,便发生了税收转嫁n税收的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只要税收转嫁过程结束,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便找到了税收归宿59.税收转嫁的形式³前转:纳税人将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³后转:纳税人将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³消转: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³税收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60.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小结\nn完全转嫁或完全不能转嫁基本上不存在。n常见的是,一部分前转,一部分后转。n转嫁比例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力量对比:——若Ed>Es,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的多——若Ed<Es,向前转嫁的部分较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