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2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情况。3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4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着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5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6边际效用:是指小给这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7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水平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8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9需求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也就是说,任何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10供给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就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11供求定理:指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定力。换句话说,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说两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12绝对优势:指可以用较少量的投入生产物品的一种生产率方面的优势。13比较优势:指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较小的生产者所具有的优势。(比较优势比较每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14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15税收归宿: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属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16支付意愿:指买者愿意为某种商品知府的最高价格。支付意愿是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评价越高支付意愿越强,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反之,评价越低支付意愿越弱,愿意支付的价格越低。17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18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19无谓损失:指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n20、拉弗曲线: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增高在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21、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22、外部经济: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成为外部不经济。23、外部性内在化:指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当某种物品或劳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被调整到足以使得个人或厂商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是,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24、科斯定理: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内容是: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25、庇古税:当企业的活动具有正外部性时,应当给它补贴;当企业的活动具有负外部性时,应当对它征税;这样可以获得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种能导致有效率资源配置的税收被称为“庇古税”。26、搭便车:指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并不为此支付的人,即不为产品支付费用却同样享受这种产品的消费者。搭便车者问题: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就会出现搭便车者问题,即人们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并不为此支付。27、成本-收益分析:指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收益的研究。它是用来评估经济项目或非经济项目的。28、排他性:只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一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时,一个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使用从而减少了其他人使用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竞争性。29、公有地悲剧:是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共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一个寓言。每个人追求自己最大的个人利益,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所有人的利益的毁灭。30、转移支付:指政府不为交换物品和劳务而进行的支付。31、受益原则:指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能力支付原则:指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32、边际产量递减: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33、规模经济: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n规模不经济:止企业或行业产量扩大的倍数小雨由此造成的成本扩大的倍数。33、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或不因生产决策有所改变的成本。34、完全价格歧视:指厂商可以根据消费者在每一单位产品上愿意并且能够给出的最高价格来确定每单位产品的价格,采用这种定价方法可以把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垄断超额利润。价格歧视:指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36卡特尔:指这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场上串谋到一起,试图确定使整个行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寡头:亦称“寡头垄断”或“寡占”,指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37纳什均衡: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38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39优势策略:指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40、边际产量值:指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VMP=MPXP)41补偿性工资差别:指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所引起的工资差别。42人力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43效率工资:指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44实际转移支付:指一物品和劳务形式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成为实物转移支付。45持久收入:指一个人的正常收入,即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水平。46预算约束线:又称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指对消费者可以承受(在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希望购买的物品价格既定时)的消费组合的限制。47边际替代率(MRS):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换句话说,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48无差异曲线:指带给消费者相同满意程度的消费组合的一条曲线。它表示消费者在一定消费偏好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49收入效应: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50吉芬商品:指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吉芬效应: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因此它的需求曲线为正。这种反常规的现象,一般称为吉芬效应或吉芬反论。51不对称信息:指在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拥有比另一些人更多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差别会影响他们做出的决策以及他们如何交易。52道德风险:指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忠诚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换句话说,道德风险是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想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未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53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的有利于自己\n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54、孔多塞悖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不用“一致同意原则”,而用“多数原则”来实现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转换,即通过投票来保证社会选择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因而多数原则本身也存在问题,此即“孔多塞悖论”55、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56、名义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指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57、消费物价指数(CPI):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即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X100%58、CDP平减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它是经济学家用来监视经济平均物价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59、通货膨胀率:指报告物价总水平同基期物价总水平的比率,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一般将上述公式简化为此公式60、追赶效应:指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是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挤出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下降,产生的这种效应成为“挤出效应”61、物质资本: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人力资本:指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62、金融市场: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63、风险厌恶者:又称风险规避者,指要求的收益小于投资收益期望值的投资者64、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65、周期性失业:是短期的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也即失业率与其自然律的背离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66、效率工资:指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67、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得到但并没有贷出的存款,即为了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正常的贷款要求而准备的资金准备金率: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率68、贴现率:又称“折现率”,指商业银行同客户办理贴现业务时所使用的利率贴现率=(贴现利息/票面金额)X100%贴现息=票面金额X月贴现率X未到期天数X(1/30)贴现金额=票据面额-贴现利息69、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70、货币中性:指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n71、费雪效应:指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用来阐述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和语气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72购买力平价:指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一种汇率理论。73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74自动稳定器:指在税收和财政支出做出一定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75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76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效应。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1美元,就可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77菲利普斯曲线:指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