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际经济学总结
------------------------------------------作者xxxx------------------------------------------日期xxxx国际经济学总结\n【精品文档】国际经济学总结绪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制定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国际传递机制;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2)国际经济关系比国内经济关系更复杂。不同国家之间政策目标不一致,国际间经济政策会相互影响。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品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2)了解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理论分析(2)规范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2)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中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4)大多数贸易理论都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较少体现。生产可能性边界:规模报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均衡条件为: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两种用途:(1)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2)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但必须指出社会无差异曲线由低向高处移动,虽然表明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了,可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都跟着同步提高。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生产均衡: (2)消费均衡: (3)市场出清: 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国际贸易的发生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件,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商品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向比较劣势的国家流动。开放条件下,一般均衡条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生产均衡: (2)消费均衡: (3)贸易平衡: 开放经济下一般均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决定了生产均衡点Q。同时,这条相对价格线又表示该国的国民收入预算线,因此它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决定了消费均衡点C。生产均衡点在Q点,消费均衡点在C点。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最大的区别: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不再重合。设A国的相对价格较小,因此出口X商品。B国的相对价格较大,因此出口Y商品。随着A国国内市场X商品的减少,Y商品的增加,相对价格逐渐上升。随着B国国内市场X商品的增加,Y商品的减少,相对价格逐渐下降。最后在两国实现相同的相对价格时,达到均衡。此时的价格为国际均衡价格。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上,但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消除相对价格差异,导致国际商品价格的均等化。A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B国的X商品的过剩需求曲线:将两国的A商品的过剩供需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可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贸易利益的衡量:(1)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的提高来衡量贸易的利益(2)国际均衡价格与原价格的差距越大,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就越多。贸易利益的分解:(1)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2)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一步: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消费者可以立即作出调整,而生产者不能,因此生产点E不变,消费点由E点转移到F点。EF,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生产不变,但从国际交换中获得利益。第二步:生产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增加相对价格上升的产品生产,减少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生产,生产点从E转移到Q。FC,相对价格不变,由于生产专业化获得利益。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1)两国相同商品的上策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国际贸易的起因:(1)生产技术的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方面的差异(4)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绝对优势: 表明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比较优势: 说明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贸易前的均衡解:【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AA′,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BB′。开放后A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国际均衡价格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称为贸易三角形,并且古典贸易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要素禀赋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或劳动稀缺的国家。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较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必须在相同的要素相对价格下进行比较。若X商品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Ky/Ly,即kx>ky。则称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国家之间的要素,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两国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因相对供给之间的差异而不同,由于A国在X产品上的相对供给能力更高,所以A国X的相对价格水平小于B国,即。表明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开放条件下:A国X的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国际均衡相对价格。A国的贸易三角为,表示X的出口量,表示Y的进口量。B国的贸易三角为,表示Y的出口量,表示X的进口量。并且。【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开放后A国X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和劳动从Y部门向X部门流动;由于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而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释放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导致资本需要大于供给,资本价格上升;劳动供大于求,劳动价格下降最终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由于X的相对价格上升,两部门生产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下降,所以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因此资本的边际产出上升,而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要素价格的均等条件:(1)商品价格均等(2)生产技术条件完全一样一般来说,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从而可能影响其贸易条件,甚至比较优势的形态。【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为使新增资本ΔK能被全部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要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引新增资本,但仍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因此Y部门必须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同时也释放出一定的资本,都由X部门吸收。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下降。要素禀赋增加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对用的X、Y最大产出都会增加,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子啊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针对大国而言,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将恶化,对方国家的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将恶化。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1)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2)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从C到C’,为纯粹的增长利益;从C’到,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悲剧增长: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悲剧增长出现的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有效劳动(2)自然资源(3)要素密集度逆转: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成资本密集型。(4)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家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当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学中,我们认为资本在短期中不能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因为资本在短期内属于一种特定要素。劳动可以自由流动。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特定要素下,X、Y部门的生产函数: 从分就业: 【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劳动边际生产价值代表X部门对劳动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代表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当时,劳动在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达到均衡。此时劳动价格为w,X部门劳动的投入量为,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开放后出口X,进口Y。因此X商品的价格上升,并假设Y商品价格不变,曲线上移至。(1)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当上升导致X部门劳动投入量增加,使X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下降;Y部门劳动投入量减少,使Y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上升。下降,上升。贸易后该国的工资水平w将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小于X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2)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变化:当X部门的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资本的边际产出将上升。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提高了。(3)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变化:当Y部门因X商品价格上升而释放部分劳动之后,资本的边际产出将下降。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下降了。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部门划分;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厂商决定产品的生产时,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概括而言,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产品周期理论试图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产品周期:(1)初始期: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初始期,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2)成长期: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在成长期,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3)成熟期: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在成熟期,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建立在相对借个差异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发生子啊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贸易形态术语产业间贸易。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1)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2)“干中学”效应: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一定存在规模经济,但存在规模经济不一定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因为有外部规模经济存在。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北凹的“吸力”。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E点,但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在E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因为X部门厂商所面临的相对价格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不再是稳定的,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形式使得消费点上升到C点。【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但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例如:两国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产品,于是相对价格将上升。随着相对价格的改变,A国的X产品的出口供给会增加,B国的X产品的进口需求会减少,最终达到平衡。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1)“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未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2)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3)进口保护或出口保护等政策措施的采用。垄断竞争市场特征:(1)允许差异产品存在(2)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3)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4)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5)市场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1)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2)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市场规模越大,能容纳的厂商数目越多,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越平坦。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对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RC曲线: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开放后,均衡点为W点,厂商数目为,所有厂商均衡产量为;而A国厂商数量减少为A’,B国厂商数量减少为B’。开放后情形:(1)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我们不能确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2)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3)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4)贸易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贸易后A国市场的均衡点为E,此时国内厂商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来自B国的厂商在A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发生了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完全是因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引起的。厂商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出口商品到他国的情形称为相互倾销。贸易前A国厂商的产量为,贸易后A国国内市场上的销售总量为2,其中一半由A国H厂商生产,另一半由B国F厂商生产。消费者剩余增加C+DA国厂商H利润损失C+GA国厂商H从外国赚取利润G+I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福利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进口税: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征收的税。进口附加税: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关税。过境税:一国对外国货物通过其关境和领土时所征收的关税。出口税:一国海关在本国商品出口时,为保证本国市场供应或其他特殊目的而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各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成员之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关税的效应:(1)价格效应: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首先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然后国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也上涨。对小国而言,则关税征收后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因价格上涨而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购买并不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国内市场价格上涨部分等于征收的关税,关税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来承担。对大国而言,则关税征收后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因价格上涨而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购买使得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国内市场价格等于征收关税后的世界价格加上关税。关税负担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2)生产效应: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增加。小国征税后,世界价格为,国内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3)消费效应: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导致消费量的减少。小国征税后,国内消费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贸易效应(4)税收效应:政府征收关税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小国征税后,关税收入为,即C。【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5)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如果出口价格保持不变,则进口价格的下跌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大国征税后,国内价格为,同时世界价格为,。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为面积e。(6)关税的净福利效应小国情形: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福利下降。b为生产扭曲,表明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d为消费扭曲,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的下降,在扣除消费支出的下降部分的净损失。大国情形:关税的净福利效应当e>b+d时,本国福利增加;当e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