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学基础 化工技术经济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 化工技术经济学

化工技术经济汪济奎2001年9月共计8周16学时\n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第一节经济学研究什么一、经济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n1)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消费多种物质资料人类的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重复性,一种需要暂时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就会暂时减弱甚至消失(比如饥饿的人吃饱了,食欲就会暂时消失);但过一段时间,同种需要或欲望会再产生(又会有饿的感觉,食欲重新恢复,又想吃东西)。二是它的无限性,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其他进一步的需要,一个接一个,没有止境。\n2)人类要获得物质资料就要进行生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除了空气和阳光暂时还可以从自然界无偿地、自由地取得(经济学上称之为无偿物品(freegoods))外,其他物质资料和劳务都须人类经过劳动生产出来,因而是有价值的,要付出代价才能取得(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的。所以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产。\n3)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构成人类最主要的活动――经济活动人类要生存,必须消费,为了满足消费,就必须生产,加上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交换和分配环节,即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构成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总称为经济活动。\n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人类的永不满足,一方面固然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也是人类社会许多问题的根源。\n人们总是感到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钱不够的缘故。但从整个社会看来,如果不增加物品的生产,即使让全社会的人的货币收入增加十倍,问题也不会解决。\n因为,这时十倍的货币追逐原有数量的物品,只能带来物价上涨十倍的后果,人们能够得到的东西还是那么多。原来,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一切,深一层的原因还在于物品供给数量的不足。\n三、资源的稀缺性能不能生产更多一些物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条件下应该是可以的,而且,这也是人们想努力做到的。这里讲一定程度上,是说不可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只能尽可能多地去满足。\n所谓一定条件下,主要是指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其中特别是资源条件)。在技术可能性解决以后,经济、资源条件就成为主要的约束因素。\n生产一定数量的物品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因此,物质资料增产的数量受到资源条件的制约。资源供给不足,才是人们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更深一层的原因。\n1)资源的含义按照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生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也可以简单一点说,所谓资源,就是能够被人们利用来生产物品、提供劳务和创造价值的东西。\n一般认为主要指劳动力(labor)、土地(land)和资本(capital)。在这个意义上,资源的含义与生产要素是相同的。但资源的含义要比生产要素广一些,比如时间是一种资源,但一般不作为生产要素看待。\n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的劳动,任何产品或劳务都不可能创造出来。\n土地是第二重要资源。这里土地应作广泛的理解,即包括存在于地上和地下的一切天然物质和自然环境因素,如地上的森林、河流,地下的矿藏、水源,乃至地形、地貌、人文景观等都属于资源的范畴。\n资本也是一种资源,因为它实际上是资本物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料和产品)的货币表现,代表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n2)资源的稀缺性对于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我们过去认识是极其不够的。特别对于我国,情况就更加严重,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人口太多,资源太少,底子太薄”。\n四、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由上可见,一方面人们的需要不断增长,即需要或欲望具有无限性;另一方面,用来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资源却是稀缺的,许多是不可再生的,正越用越少。这就是说,没有足够的资源用来生产足够的产品和劳务,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n人类需要或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这对矛盾,就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n五、选择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稀缺性迫使我们作出选择。以个人为例,如果你囊中羞涩,就不能乱花钱,你必须在几种支出中进行选择,把钱花在某种自认为最迫切、最必要和最具满足感的用途上去。\n同样,一个国家或社会预算是有限的,比如在军费开支上多花了钱,在社会福利上就必须少花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炮与黄油”的选择问题。\n为了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一方面是要从技术上开辟新的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技术革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n另一方面,就是从经济上合理配置资源,将稀缺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进行最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要先介绍两个概念。\n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指把某一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产品可能创造的价值。或者说,机会成本是指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例如,种植棉花所创造的价值或得到的收入,就是把那片土地用来种植小麦的机会成本。\n2)生产可能性生产可能性(productionpossibility)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与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n3)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定数量的资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X产量与Y产量的组合。究竟应该选择那种组合最合理,能使社会总产品或总的财富价值最大限度增加,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n即按照某种规则,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有效地分配于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尽可能多地生产出人们需要的物品或劳务。\n这种将有限资源在各种用途间择优分配,以求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价值,增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optimumallocationofresources).\n六、可持续发展问题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就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n生态可持续性就是发展要以自然保护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社会可持续性是发展要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它的核心是社会公平。\n总之,我们讲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n七、经济学研究什么既然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是生产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最优的、也是最有效的配置的科学。\n第二节需求一、需求和供给如上所述,社会经济活动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构成的。其中消费和生产是最重要的两环,人要生存和生活就必须消费,生产则为满足消费所必须。\n那么在经济活动中,需求和供给双方是怎样联系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到底是由谁决定,由谁调节;怎样决定,怎样调节的呢?这就涉及经济体制的问题,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模式下,这种决策和调节的机制就会有所不同。\n二、经济体制与供需政策1)什么是经济体制世界各国经济体制各不相同。关于经济体制的定义和分类,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大体上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所谓经济体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二是这种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n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最本质的属性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目前,世界上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有两种: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其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主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后者主要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n2)计划经济模式优点是能较好体现国家意志,自觉地、有目的地集中有限的资源于重点项目(比如,我们建国初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取得较好的效果);\n缺点是现代化大生产是一个涉及亿万人参加的经济活动的大系统,包含极其复杂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完全靠少数人来计划决策,必然存在效率低,滞后严重的问题。\n3)市场经济模式优点是较好地体现价值规律,由市场机制自发地、自动地及时进行调节,效率较高。缺点是在利益驱动下分散决策,容易发生投资与消费过旺和经济过热,供给过剩与短缺的交替发生、反复振荡。\n三、需求、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在经济学上,“需求”是区别于通常所说的“需要”的一个特定的概念。“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占有或消费某种商品的要求(need)或欲望(want),而“需求(demand)”则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量。\n需求又分直接需求和派生需求。拿化工产品来说,有的化工产品可供消费者直接使用,如洗涤剂、涂料等,这些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称为最终产品。\n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称为直接需求(directdemand)。更多的化工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是间接地由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决定的,称为派生需求(deriveddemand)。\n四、效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律1)效用所谓效用(utility)是人们通过消费某种商品(当然还有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的程度。\n效用的大小,一般用基数表示,比如一片面包对某人的效用是2(单位),一双鞋对他的效用是10(单位)等等。\n这种大小虽然决定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但对处于同一需求状态下的人们来说,因为对某物效用的评价一般不能完全脱离其客观属性,故而大体上是一致的。\n2)边际效用另外,人们发现,当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虽然一般说来,在一定范围内消费的物品数量越多,给人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但每多消费一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并不一定相等。\n人们把最后增加消费的那一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通常记作MU,表达式为\nMU=dTU/dQ=df(Q)/dQ式中,TU为累计的总效用,Q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TU是Q的函数。\n3)边际效用递减律经验表明,当同一物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倍时,所获得的满足未必也增加一倍。一般规律是,随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即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会越来越小。\n这种随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越来越小的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n五、效用函数1)效用最大化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面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是会设法作出明智的决定,就是购买那样一组商品,其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应使总效用TU最大化。即MaxTU=Maxf(Q1,Q2,Q3,…Qn)\n2)预算约束当然这个最大化方程是有约束的,一般受该消费者有限预算(即能用于购买的收入)的约束,约束式为I=∑piQI式中I-消费者的预算;pi-第I种商品的价格;i-购买商品种类的数目\n3)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一般说来,一个消费者在进入市场时,他手头的货币总是有限的。面对各种不同的商品,它们各自的效用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定的大小次序,而他总是优先购买对他来说效用最大的商品,比方说X商品。\n当X的购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单位货币所能买到的X商品的边际效用变的小于单位货币所能买到的另一种商品Y的边际效用。于是,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他会停止购买X而转向购买Y。\n如果该消费者的总预算为I,用来购买X,Y,Z……等几种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px、py、pz……,购买量是Qx、Qy、Qz……,边际效用分别是MUx,MUy,MUz……,则消费者将这样确定他的购买组合,即令最后一单位货币所获得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其表达式为\nMUx/px=MUy/py=MUz/pz=λλ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费用。\n六、消费需求函数1)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是把商品的价格考虑在内的。当λ为一定时,X商品的价格px增大,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MUx必须相应增大,也就是X的购买量必须减少。\n因此,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一般随该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减少,或随其价格下降而增加。即Qx是px的函数,其表达式为Qx=f(px)\n(2)消费者的爱好或偏好有时,价格和功能相近的几种商品,其需求量常取决于消费者的爱好或偏好。\n(3)消费者的收入一般说来,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者所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减小,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n(4)相关商品的比价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本身价格的影响,还受与其有关的商品价格的影响。\n(5)消费者的期望这是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从而对当前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按正常规律需求应该下降。但若消费者预期该商品短期内价格还将继续上涨,需求量就有可能反而增加。\n2市场总需求函数将成千上万个消费者的需求加和起来,就构成整个市场对某商品的需求函数Qx=f(px)\n七、需求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是价格的函数,但对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很大变动,而另一些商品价格变化很大,却只引起需求量的很小变动。\n我们将前一商品称为价格弹性大或高弹性,后一商品则称价格弹性小或低弹性。这里需求的价格弹性用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定义价格弹性Ep为某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n(1)点弹性同一商品需求曲线上的不同点的价格弹性值是不同的。Ep=-(dQ/Q)/(dp/p)=((Q1-Q2)/Q1)/((p1-p2)/p1)此式只适用于需求量和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当需求量和价格变化都很大时,哪一点算点1,哪一点算点2,计算结果会有很大的误差。\n(2)弧弹性在价格和需求变化都较大时,最好用弧弹性公式计算,弧弹性Ep=-(dQ/[(Q1-Q2)/2])/(dp/[(p1+p2)/2])它是曲线上点1和点2所构成的圆弧的中点处的价格弹性。\n(3)需求价格弹性的几种情况需求价格弹性反映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Ep=0。此时需求无弹性,即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不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发生变化。\nEp=∞。此时需求弹性无限大,即价格一旦确定,需求量便趋于无限大,例如抢购风潮中的某些短缺商品便如此。Ep=1。此时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变动,如价格上涨1%,需求下降1%;价格下降1%,需求也增加1%。\nEp>1。这种情况称为需求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Ep<1。这种情况称为非弹性或低弹性,即需求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n2)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相似,也可用需求的收入弹性量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定义需求变化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化的百分率之比为需求的收入弹性,即\n收入弹性EI=(dQ/Q)/(dI/I)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nEI=0,称为无收入弹性。某些商品的需求量几乎是固定的,不受收入的影响,例如食盐。EI>1,称为有收入弹性或高收入弹性。收入变动1%引起的需求变动超过1%。\nEI<1,称为低收入弹性。即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动的幅度。EI<0,为负收入弹性。即需求量与收入成方向变化,收入增加,需求反而减少。了解商品的收入弹性,对于预测商品的需求量和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n3需求的交叉弹性如果X商品与Y商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Y商品价格的变化就会影响对X商品的需求量(设X商品的价格不变)。这种关系的强度用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elasticityofdemand)来量度。\n交叉弹性EXY=(dQX/QX)/(dpY/pY)如果X、Y两种商品在使用上是互相补充的,二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要求,称为互补品(Complements)。此时Y的价格降低会增加对X商品的需求,其交叉弹性为负值,绝对值越大,互补性越强。\n如果X、Y两种商品在使用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则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s);此时Y商品价格上涨,会使人们减少对Y的需求,转而增加对X商品的需求(设X商品的价格未变)。此时交叉弹性为正值,替代性越强,交叉弹性的数值越大。\n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表明二者之间没有相互关系,既不是互补品,也不是替代品。\n4)需求弹性的应用“薄利多销”,是指适当降低商品价格可以促进销售,增加盈利。其实,“薄利”固然会“多销”,但销量增加多少,特别是企业盈利是否增加,却不一定。主要要看该商品价格弹性的大小。\n对于高弹性商品,用降低价格来扩大需求,需求增加的幅度将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故总的销售收入会增加。而对于低弹性商品,因为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降低价格后需求虽稍有增加,总的销售收入却会减少。\n第三节供给一、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曲线消费者的需求,要由生产者(厂商)生产出来并向市场提供。与需求类似,所谓供给(supply)是指生产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向市场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n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说来,供给量随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n2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所指相关商品也分互补品和替代品,是指生产者用同一种生产要素可生产的两种商品。生产中的替代品指同一要素既能生产商品A、又能生产商品B,A和B即互为替代品。如果A、B两种商品是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联产出来,就是互补品。\n一般说来,如果两种商品是生产中的替代品,一种商品A的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B的价格基本不变),厂商就会增加价格高的商品A的供给,而减少B的供给。\n如果两种商品是生产中的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厂商在增加该商品供给量的同时,不得不增加另一商品的供给。\n3其他要素的影响影响供给的其他要素还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者的数量、生产技术水平、和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等。\n二、供给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类似,供给的价格弹性数学表达式为\nES=(dQS/QS)/(dp/p)式中ES――供给价格弹性;p――商品价格;QS――供给量。ES>1,表示该商品有高供给弹性,即供给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变化率。ES<1,表示该商品为非弹性或低弹性,即供给量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n第四节供需均衡与价格机制一、市场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商品的交换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要研究市场经济,首先要了解市场。\n1市场的概念有形、狭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的市场还包括无形的市场,是指一种商品交换活动、交换关系或商品交换的结构体系。在商品经济中,市场是联结社会供给(生产)与社会需求(消费)的枢纽。\n2市场主体和个体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即在市场上从事交易的个人和组织,构成市场的主体。市场的客体是市场用来交换的对象,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商品。\n3市场的种类市场可按商品的属性分类:如分为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有形商品市场又分为: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又可分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等等。\n4价格价格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价格,商品交换就无法进行。\n二、市场供求关系和供求曲线在市场经济中,把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画在一张图上,便得到需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点E,在此点上,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故E点就是供需均衡点,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n三、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因市场供求的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对于推动、平衡、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n首先是它的推动功能。其次是它的平衡功能。第三是它的调节功能。第四是它的信号功能。\n这种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对供求关系乃至整个经济活动自动地、及时地进行推动、平衡和调节的机制,称为价格机制或市场机制,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n四、市场竞争与市场均衡1市场竞争市场上消费者成千上万,生产者也不止一家,这就形成了市场竞争。当商品求过于供时,形成卖方市场,竞争多在买方之间进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形成买方市场,竞争多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当供求在均衡点上下波动时,竞争便同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n2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的类型主要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方面有:1)供给者(卖方)的数目;2)需求者(买方)的数目;3)产品是有差别的,)还是无差别的;4)资源能否自由流动?5)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是否完全?\n根据以上条件,市场竞争状况一般分为4种类型。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寡头垄断市场4)垄断性竞争市场\n3实现市场均衡的条件市场均衡之所以能够出现,必须同时具备4个条件\n1)买卖双方个数众多。2)产品同质。3)资源自由流动。4)供求双方掌握完全信息。这4个条件,正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也是实现市场均衡的重要条件。\n邓小平理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供求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