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程》经济学说史(配套教材: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说史教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说史教程》经济学说史(配套教材: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说史教程》)

经济学说史教程1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2目录绪论第一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第二篇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第三篇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四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五篇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六篇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第七篇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3绪论绪论重点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代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产生了多种经济学说,它们之间的相互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本书将经济学说史按时代分期。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n经济学说史教程4绪论(一)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总之,经济学说史在研究经济学说发展过程时,也涉及生产力和经济政策这些方面的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绪论(一)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在其发展中会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历史阶段就会出现和它相应的各种经济学说。经济学说史就是研究经济学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各种经济学说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统一的经济学说。在每一个历史时代中,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便构成那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不同阶级的经济学说不断地发生矛盾和斗争,从而推动了经济学说向前发展。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方法。\n经济学说史教程6绪论(二)奴隶制时代和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典型的奴隶制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奴隶主的经济学说。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7绪论(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初期至6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奥地利、英国和法国的边际效用学派和剑桥学派;德国和美国的新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俄国的列宁主义20世纪20—30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不少修改与补充,企图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8绪论(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经济学说史?回顾: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n经济学说史教程9绪论(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经济学说史?展望: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10绪论(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经济学说史?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n经济学说史教程11阅读书目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6章第4节\n经济学说史教程12思考题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问答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13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14第一篇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第二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15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本章重点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16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本章概括了古希腊、罗马奴隶主的经济思想,这个时期奴隶主思想家认为将人划分为奴隶主及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们虽崇尚自然经济,但已有某些货币经济思想的萌芽。西欧封建主维护自然经济,主张经营、管理好庄园经济,也注意到了商品货币中的公平价格、货币、利息等问题。奴隶、农奴在奴隶起义、农奴起义斗争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农奴的代言人要求消灭整个封建制度,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建立现世的天国。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17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一、概述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生于古代希腊。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n经济学说史教程18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兴起,此后进入奴隶社会的极盛时期。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n经济学说史教程19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生平:(约公元前430—前355)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是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政治主张: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著述:《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n经济学说史教程20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经济论》约写作于公元前387—前371年之间,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21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2.《雅典的收入》约写作于公元前355年,它讨论国家财政问题,其中包含对货币问题的见解。他已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他强调,家庭管理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他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他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他认为,雅典不论在气候、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n经济学说史教程22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3.《居鲁士的教育》对农业和分工有更详细和精辟的解释.在一切技艺中他最重视的是农业。色诺芬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与奴隶制社会自然经济的客观条件及奴隶制国家对自由平民崇尚武功,保卫祖国的要求相联系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3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生平:(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创办“阿卡德弥亚”哲学学园。政治主张:在政治上拥护贵族专政,反对雅典民主制。著述:《理想国》和《法律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24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理想国》:以对话的形式提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他认为,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造成了贫穷、腐化、堕落与不安定。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永无太平之日。因此他提出“理想国”的设计。理想国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n经济学说史教程25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以他的分工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分工使每人精专一业,产量可增加,物品也精美;互助使人们结成团体形成国家。在社会分工中,每人应从事的行业和担任的职务是先天决定的。柏拉图还主张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他认为除最低等级外,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拥有私有财产,由国家每年供给够一年生活之用的收入。柏拉图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柏拉图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这是与他反对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有关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被马克思称为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n经济学说史教程26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生平:(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出生于希腊殖民地色雷斯,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亚里士多德17岁时到雅典,受教于柏拉图,后来与柏拉图在思想上发生分歧。创立逍遥学派。著述:《政治论》和《伦理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27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政治论》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认为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家庭是国家整体中的最小分子,但国家比家庭和个人更为重要。他认为世上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区分不仅必要而且有利。他还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他已觉察出商品流通的过程,区分了货币和资本,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货币执行单纯流通手段职能,在货币增殖过程中,货币执行货币资本职能。\n经济学说史教程28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2.《伦理学》讲到公平这一道德范畴时,他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天才的见解。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别的一种商品(不论是物品或货币)来表现,商品可以发生交换是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奴隶主立场限制,亚里士多德未能发现使商品能还原为等一性的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n经济学说史教程29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一、概述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的又一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罗马从氏族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史称“王政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中叶为古罗马共和时期,实行对外扩张,逐渐形成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国家。公元1世纪—476年为罗马帝国时期,古代罗马由盛转衰,最终在奴隶起义、平民斗争和蛮族入侵的共同打击下灭亡。由于古代罗马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思想家论述农业的著作,这些著作综述了农业经营的各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农业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在奴隶制经济的衰落过程中,又出现了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30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二、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贾图、瓦罗、西赛罗和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n经济学说史教程31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1.克优斯·贾图生平:(公元前235—前149)古代罗马政治活动家、大奴隶主,当过罗马的元老,历任执政官、监察官等职。主要著作:《论农业》和《起源》(罗马最早的史书,已失)\n经济学说史教程32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论农业》:是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当时奴隶主力图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经济,榨取更多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要求。贾图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他一方面主张奴隶主庄园应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在规模较大的庄园中有大量剩余产品可以出售。\n经济学说史教程33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2.玛尔库斯·铁伦提乌斯·瓦罗生平:(公元前116—前28)古代著名思想家,列阿提人,曾在罗马向埃·斯蒂罗等人学习,在政治上是庞培派,反对恺撒,后与与恺撒和解。在欧洲文艺复兴时被称为古代罗马第三大人物,与西塞罗和维吉尔并列。主要著作:《论农业》\n经济学说史教程34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论农业》: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他认为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比贾图更注重维护自然经济。在管理奴隶的方法上,他则比贾图更先进一步。这些管理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奴隶起义对奴隶主的打击与震动。\n经济学说史教程35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3.珂鲁麦拉生平:(1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思想家,出生于西班牙,长期生活在意大利。主要著作:《论农业》(12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36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论农业》:这时期,罗马奴隶制危机已经开始,奴隶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中心问题,珂鲁麦拉的著作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他一方面劝告奴隶主要改变对奴隶的态度,注意使奴隶对劳动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他提出把农业交隶农经营的主张,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进行生产更有利。这种思想反映了罗马社会内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和发展。\n经济学说史教程37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三、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基督教在公元1—2世纪出现于古代罗马社会中。恩格斯曾指出,早期基督教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早期基督教思想也包含消极的思想。在早期基督教教义基础上产生的早期基督教社团实行财产公有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2世纪下半期以后,统治阶级代表人物逐渐进入基督教社团并占据支配地位,基督教教义也逐渐变成剥削阶级欺骗和麻醉劳动人民的宗教。\n经济学说史教程38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奥格里·奥古斯丁——罗马帝国瓦解时期基督教最著名的思想家生平:(353—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一度曾信摩尼教,后皈依基督教,任北非希波主教。著作:《忏悔录》、《论上帝之城》、《〈创世纪〉注释》等经济观点:反映了由奴隶制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过渡时期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要求。\n经济学说史教程39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奥古斯丁在注释圣经《创世纪》时说,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上帝就要人劳动,认为体力劳动也值得人们尊敬。他认为在一切行业中农业是最高尚的行业,对于商业,他采取非难态度。他认为,奴隶制度与人类理性是相矛盾的,但它是由上帝建立的,是对罪恶的惩罚。教会的任务不在于解放奴隶,而在于使奴隶驯良。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40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一、概述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史称“中世纪”。在这段时期宗教占有特殊地位。基督教被奉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确立了教皇在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方面的无限权力。随着教会和异教斗争的发展,早期经院哲学发展为以折衷主义为新特征的多米尼克经院哲学正统派,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封建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引起人民的反抗。14世纪以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些与正统神学家不同的观点、理论,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尼科尔·奥雷斯姆和卡罗律斯·莫利诺斯。\n经济学说史教程41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二、阿奎那的经济思想生平:(1225—1274)是意大利神学家,多米尼克教派主要代表,出生于意大利一个伯爵家庭。主要著作:《神学大全》,被认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主要论及封建农奴制、公平价格、货币、商业、利息等问题。评价:阿奎那也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斗”。教皇宣布阿奎那的神学为天主教会的最高哲学权威,现代新托马斯主义就是打着他的旗号发展起来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2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1.阿奎那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念来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自然法是古希腊哲学中斯多噶派从所谓宇宙理性中引申出来的,认为“自然法”是超出人为法之上的,由神性支配的不变规律,人类的行为和社会都要服从它。认为人们本质是相同的,应拥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这反映了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抗议。但同时,斯多噶派又宣扬听天由命,苦行寡欲的思想,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43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阿奎那把社会解释为一个有机体,援引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不平等的论断,论证上帝创造万物时就有“高级”与“低级”之分。私有制,是人的理性创造出来的,也出自上帝的意志。私有权和地役权也都不是自然所规定的,它们是人类的理性为了人类的生活而采用的办法。这是对自然法的增益。\n经济学说史教程44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2.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马格努把商品交换的平等的基础归结为交换双方耗费了相等的劳动。阿奎那接受了这种观点,兵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主观的范畴。从宗教伦理角度,强调在买卖中支付的价格必须是公平的。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它们对人的效用,所以,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价值与价格是不分的,公平价格有时被理解为价值,有时又被理解为价格。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提出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开以后效用价值理论的先河。\n经济学说史教程45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3.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他的学说的折衷主义特点。货币:货币是人类发明的工具,货币的价值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但又不得不承认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内在的稳定性,任意贬损货币价值无异于伪造重量和长度。\n经济学说史教程46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商业:把商业看成是卑鄙的行业,但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一个人从事贱买贵卖在两种情况下是可以免受道义谴责的:a.一个人用他从商业中获得的适当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帮助穷人。b.买进时并无转手卖出的意图,并对物品作了改进,或因时间地点改变而价格有了变动,或因物品运输担负了风险。利息: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反驳了关于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a.出借人出借货币蒙受了损失;b.出借人以合伙形式把货币委托给商人和手工业者,担负了丧失本金的风险。\n经济学说史教程47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三、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中世纪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以异教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经济要求。农奴、城市贫民和商人与封建主以宗教形式进行的斗争贯穿于整个中世纪。恩格斯根据异教的阶级内容,把异教分为城市市民异教和农民平民异教。\n经济学说史教程48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的简单教会制度,取消独霸的僧侣等级,就是取消教会中一切糟蹋钱的事情。但他们只反教会封建制度,存在很大局限性。主要代表在意大利和德国是阿尔诺德,在英国是约翰·威克利夫,在捷克是胡斯。阿尔诺德(1100?—1155)宣传恢复古代基督教会习俗、使徒的贫穷状态,主张剥夺教会的一切世俗权力,把财产交给世俗封建主。杨·胡斯(1369—1415)1412年号召人民拒绝购买罗马教皇的“赎罪券”,并揭露教会贪得无厌和腐败堕落。城市市民异教\n经济学说史教程49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要求在教区成员间恢复原始基督教的平等关系,并且承认此种关系也是市民社会的准则。农民平民异教是反封建的激进革命派,包括广大农民和城市中的平民。农民平民异教及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超出了反封建斗争范围,有着发动人民的巨大革命意义。代表人物在英国有博尔、在捷克有杰士卡、在德国有闵采尔。约翰·博尔(?—1381)宣称社会不平等是人为造成的,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号召人们起来打破多年的束缚和压迫。约翰·杰士卡(1378—1424)提出恢复早期基督教教会组织,取消私有制,取消一切贵族特权和等级区别,实现人与人间一律平等的口号。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不仅反对教会,而且主张消灭整个封建制度,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建立现世的天国。农民平民异教\n经济学说史教程50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四、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在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大都在自己的领地铸造货币,经常使用贬损货币的措施。14世纪以后,封建国王任意改变货币重量与成色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商人阶层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另外,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及其他经济活动要求借贷资本进一步发展,教会禁止放债取利的法规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14世纪以后,反对任意贬损货币的思想和论证高利贷合理性的理论发展起来了,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是两个重要代表人物。\n经济学说史教程51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尼科尔·奥雷斯姆生平:(1320—1382)是14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教士之一,生于卡昂,早年到巴黎求学,1356年获纳瓦尔大学硕士学位,1362年任鲁昂学院院长,1377年任利泽伊主教。他在神学、数学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著作:《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n经济学说史教程52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分析了货币的起源、性质及规律。货币是为解决交换中存在的困难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不能直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是用以交换自然财富的人为手段。意识到货币具有自身的稳定价值,由此,他批判了货币名目主义,为批评国王货币贬损政策建立了理论根据。国王通过改革货币以取利是不法行为,这种行为比高利贷更坏。高利贷活动伤害少数人,而贬损铸币行为却欺骗整个国家。奥雷斯姆关于货币的见解,反映了封建主阶级中借商业发展得利的阶层的利益。\n经济学说史教程53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2.卡罗律斯·莫利诺斯生平:(1500—1566)是法国法理学家,最初在奥尔良和普瓦捷研读法学和讲课,后到巴黎任法国宫廷和议会法律顾问。他的后期生活很不安定,曾在德意志各大学讲课,也曾侍奉过一些日耳曼诸侯,并多次参加宗教上的论争。著作:他在1539年发表《巴黎人的风俗习惯》,博得很大名声,但他1546年写作的《论契约与高利贷》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论契约与高利贷》一书中。\n经济学说史教程54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论契约与高利贷》中他尖锐批评了经院神学家禁止和谴责高利贷的观点,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他认为,高利贷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这种必要性类似于使用货币的必要性,只不过不如使用货币那样迫切罢了。他还论证了高利贷利息。他认为,高利贷在广义下有两种:一是商业性的,始终要通过订约手续严格遵行;二是惩罚性或补偿性的,到期不还应加以惩罚,延期的利息应给以补偿。利息不应以资产收益的最低额为限;也不应超过资产的最大收益额。莫利诺斯关于高利贷和利息的观点,反映了16世纪上半期高利贷借贷活动的发展,是较早地肯定利息收入是正当的理论观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55阅读书目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249~250页。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史》,21页。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A.E.门罗:《早期经济思想》,3~106页(亚里士多德、色诺芬、阿奎那、奥雷斯姆、莫利诺斯部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56思考题名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柏拉图的“理想国”瓦罗的《论农业》公平价格问答题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2.简述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及其特点。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57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58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59第二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60第二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货币看成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主要是贱买贵卖;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国家应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保证金银财富的流入。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61第一节概述一、西欧重商主义的产生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商业资本是资本在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形态,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引起了商品需求增加、市场的形成和扩展。随着地理上的大发现,国内市场统一,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扩张,推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大大增强了欧洲商人对黄金的渴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大量资本。适应西欧各国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这一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开始出现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商主义,并逐渐发展为重商主义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62第一节概述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财富观念:重商主义者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财富源泉的观点: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n经济学说史教程63第一节概述强调国家的作用:重商主义者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因此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并提出巩固和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奖励增加人口: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因此,他们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n经济学说史教程64第一节概述根本不知道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不理解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重商主义者混同了金银和货币,把金银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是交换价值,金银即货币只是财富的一种形态,而不是财富的惟一形态。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西欧流行的追求金银的狂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积累货币资本的渴望。重商主义者的局限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65第一节概述重商主义者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实践,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得出他们的经验主义的结论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重商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不科学的。结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66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n经济学说史教程67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一、早期重商主义1.时间:14、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2.特点: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他们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商品生产和流通还不发达,对外贸易尚未充分展开,它们的代言人极力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采取各种严格措施,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防止货币流向国外。\n经济学说史教程68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3.代表人物:在英国:约翰·海尔斯(?—1571):在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中,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的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措施和主张;提出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同时,极力反对当时由于社会上铸造不足值的货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足值货币流向国外的现象。他们还极力反对从外国输入商品,也反对外国商人用英国的原料加工后再输入本国的制成品。马林斯(1586—1641):马林斯认为国家应该禁止金银出口,对货币应该严格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和外汇交易的管理。\n经济学说史教程69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在法国:博丹(1530—1596):针对物价问题,提出法国当时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金银的数量过多。最早地提出了货币数量理论。安徒安·孟克列钦(1575—1621):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名称;明确地提出了商业地位十分重要的观点,说明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国家应该保护商人的利益。他反对外国商人在法国进行商业活动,侵犯法国的利益,还提出了要保护法国自然资源等主张。他还宣称使国家富足不是充足的黄金和白银,而是生活必需品。\n经济学说史教程70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者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此时,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小结\n经济学说史教程71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二、晚期重商主义1.时间: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2.特点: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提出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n经济学说史教程72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3.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1571—1641):反驳了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主张。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1619—1683):以法国经济政策的实践,体现了他的晚期重商主义的主张。\n经济学说史教程73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意大利的安东尼·塞拉:发表了《略论无贵金属矿藏国家使金银充足的手段》一书,有力地抨击了早期重商主义观点,论述了没有贵金属矿藏的国家获得货币的手段。重视手工业,提出如果各式各样的和为数众多的手工业,能生产出超过本国需要的必要生活资料、享乐用品和奢侈品,就可以给国家换回充足的货币。主张发展转运业,可以使大量货币集中到国内来。认为国家要增加货币,就要遵循贸易差额的原则,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出超。因此,他的结论是,应该注视调节商品的流动,促进货币的运动,而不应限制货币的流动。\n经济学说史教程74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晚期重商主义者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是已开始用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货币,初步意识到货币不单纯是货币财富而且是增加财富的手段。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小结\n经济学说史教程75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一、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1.生平:(1571—1641)英国当时的一个大商业资本家,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政府贸易委员,是英国商业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在伦敦商业和金融界很有影响。2.著作:《贸易论》,副标题为《论英国东印度贸易:答对这项贸易的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修改后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出版。\n经济学说史教程76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3.主要观点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发展对外贸易是孟的重要主张。对外贸易的好坏,却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n经济学说史教程77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他还热中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还提出了英国经济扩张的纲领,企图垄断整个欧洲的对外贸易,称霸天下。\n经济学说史教程78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二、柯尔培尔的经济政策1.生平:(1619—1683)法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家,曾做过法王路易十四幼年时期执政官马札里尼的助手,1665年做了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2.事迹:一个时期内,他成了法国经济生活中的独裁者。他没有什么著作,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实践家。在他当政的20年间,实行了一套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在法国的历史上,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柯尔培尔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79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3.主要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或贫困的标准。要使国家致富,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直至掠夺其他国家的货币财富。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提出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法国富裕。主张必须坚持贸易差额的原则。鼓励发展工业是柯尔培尔经济政策的重要方面。工业发展才能保证商品的不断出口。为了发展工业,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布了许多政策法令。不少工业部门的发展,却是以牺牲农业、不顾农民疾苦为代价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这样,以至于不久就导致了法国的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濒临破产的绝境。\n经济学说史教程80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十分重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取消了国内林立的关卡和名目繁多的地方关税。他采取措施,扩大了税区,统一了税率。实行了保护关税政策,从而限制了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同时又鼓励了工业所需的原料等的进口。推行了殖民扩张的政策,图谋与英国、荷兰一决雌雄。柯尔培尔执政时期,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对法国工商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靠牺牲农业发展经济,使法国农业凋敝,破坏了工商业发展的基础,法国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柯尔培尔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践比较彻底,但他没有把这种实践理论化,这是法国晚期重商主义的明显特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81阅读书目马克思:《〈批判史〉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577页。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n经济学说史教程82思考题名词解释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问答题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2.试析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83第二篇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五章 重商学派的经济理论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第八章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84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85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这是从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的过渡阶段。古典经济学开始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分析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威廉·配第初步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价格、工资、地租、利息等问题,从而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之父。他的后继者休谟、斯图亚特等也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86第一节概述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从15世纪中叶开始到17世纪初,西欧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这就是重商时代。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考察。但是,由于重商主义者是以流通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还不是科学的。到了17世纪初,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就导致了重商主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n经济学说史教程87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一、威廉·配第(1623—1687)的生平与著作1.总体评价: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曾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而且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n经济学说史教程88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2.生平:出生于英国毛纺织手工业者家庭。14岁开始独立谋生,在英法荷等国当过水手、家庭教师、海军士兵。1643年,爆发了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内战,逃亡荷兰和法国,在那里研究医学。在巴黎他结识了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并深受其影响。1652年,被任命为英国侵略爱尔兰军总司令亨利·克伦威尔的随从医生,后来又被委派为爱尔兰土地分配总监,这是配第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668年,查理二世复辟,配第又转而支持王室,被封为男爵,并给予大量土地。\n经济学说史教程89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3.时代背景:配第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也促使英国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所增长,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但是在英国社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制度却阻碍着这种发展。1640—1648年爆发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648年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了反封建的联盟。配第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90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4.主要经济学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爱尔兰政治解剖》、《政治算术》、《货币略论》。配第在这些著作中,以其独特的方式,讨论了当时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在这个过程中,阐发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n经济学说史教程91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总括:配第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配第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n经济学说史教程92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2.政治算术的方法:在方法论方面,配第深受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的影响,从经验事实出发,注重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事物本身客观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分析中广泛地运用“政治算术”的方法,比较国家实力、计算各种物品的价值。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通过这种方法,使得配第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见解,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93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3.局限性没有区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自然的、永恒的。对于抽象方法的运用也很不够,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能够揭示出经济范畴的实质,例如,他没有区分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有时还把价值与工资相混淆。\n经济学说史教程94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二、一般经济理论——价值、分配和货币1.价值理论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考察地租问题时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还进一步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n经济学说史教程95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缺陷只注意了对商品价值量的考察,缺乏对价值本质的科学的分析,不理解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没能够科学地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问题,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陷入迷误:由于没能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使他把一切物品的价值归结为由两类自然物品即土地和劳动来评价,并力图在土地与劳动之间寻找一种等价关系。由于不了解由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从而把地租看成构成价值的一个因素,得出土地参与创造商品价值的错误结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96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2.分配理论工资:工资论是配第分配论的基础,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工资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价值是一个规律,而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如此。如果工资上涨,则利润将损失。\n经济学说史教程97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地租: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配第的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第二形态。\n经济学说史教程98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利息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他给利息下了一个最初的定义,即利息是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他给土地价格作了定义上的规定,提出土地价格等于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配第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了土地价格问题的实质,即土地价格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99缺陷:在工资问题上,他没有能够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实质,没有能够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而把工资看做是劳动的价格。在地租问题上,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有时他还混同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他解决土地价格问题的方式也是不科学的。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003.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问题上,配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他把货币看做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其价值也是由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配第已经认识到货币的一些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配第还初步讨论了一国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问题。他已经认识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决定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认为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为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01三、经济增长理论的萌芽配第的经济增长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和对于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诸如资本、劳动、生产力、财政赋税政策等因素的分析上。在财富观念问题上,配第的观点反映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尽管他最终还是摆脱掉了这种影响。配第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做财富的主要源泉。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02配第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和赋税政策。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分工的水平和规模。配第还把科学看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赋税既能对一国的经济实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努力论证向土地所有者和贵族课税的必要性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03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一、配第以后的英国经济学家1.时代背景: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铲除封建残余,清除一切不利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从理论上论证实现经济自由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全确立扫清道路。\n经济学说史教程104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2.主要经济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6):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强调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他反对天赋权利说,主张自然权利论。洛克的哲学思想成为继配第以后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观念的基础。在经济学上,洛克是配第的直接后继者之一。他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着重讨论了货币利息等问题,在一些方面发展了配第的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05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达德利·诺思(1641—1691):17世纪英国大商人和著名的经济学家。主要经济学著作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贸易论》。在书中他主要讨论了自由贸易、货币和利息等问题。诺思在利息问题上发展了配第的理论,他已经区分了借贷资本与货币,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资本概念。马克思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诺思关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论述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早发现之一,并称他是第一个正确理解利息的人。\n经济学说史教程106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贝尔纳德·孟德维尔(1670—1733):英国作家、医生和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学作品《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一书中。在书中孟德维尔以文学的形式阐述了社会经济问题,其中所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后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n经济学说史教程107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杰科布·范德林特(?—1740):18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货币万能,或试论怎样才能使各阶层人民都有足够的货币》,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其中对于商品价格和货币的看法,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此外,范德林特还被认为是重农主义的先驱者之一。\n经济学说史教程108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约瑟夫·马西(?—1784):18世纪中叶的英国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1750年匿名发表的《论决定自然利息的原因》。马西主要对利息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利息归于利润的一部分,这一点对休谟、斯密等人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n经济学说史教程109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大卫·休谟(1711—177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主要经济学论著包括《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论贸易平衡》、《论赋税》和《论社会信用》等,这些论著收集在他于1752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政治论丛》中。休谟在这些论著中主要讨论了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他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n经济学说史教程110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詹姆斯·斯图亚特(1712—1780):配第之后斯密以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他在这本书中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但是由于他的经济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重商主义的残余”,因此,他的著作未能担当起建立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任务。然而,斯图亚特仍不失为一位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他所特有的历史观,使他能够客观地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从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建立做出了贡献。\n经济学说史教程111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二、配第之后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1.价值理论匿名著作《对货币利息,特别是公债利息的一些看法》:作者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配第。作者提出,商品的价值通常是由耗费在生产中的必要劳动量调节的,实际上已经初步提出了必要劳动量的概念。作者还在实际上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坚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n经济学说史教程112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斯图亚特:较系统地研究了价值问题,虽然受到重商主义观念的束缚,观点摇摆不定,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于古典价值理论的贡献。提出了“实际价值”的概念。试图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在他那里这两者是以“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的。在实际上试图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触及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113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2.货币理论洛克:在配第之后较早讨论了货币问题。他已经认识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他认为金银的内在价值只是在于它们的数量,陷入错误的货币数量论之中,即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n经济学说史教程114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休谟:对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作了出色的发挥。他把金属货币理解成铸币,又把金属铸币理解为单纯的价值符号,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是单纯的价值符号。货币对劳动和商品的关系,也不过是一种数量关系。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论作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三点结论: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n经济学说史教程115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斯图亚特:反对货币数量论,他认为,商品价格与一国的货币数量完全无关。他已经正确地理解了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即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商品价格,而是商品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发现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是斯图亚特对古典货币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此外,斯图亚特还正确认识到了货币的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n经济学说史教程116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3.利息和利润理论在利息理论方面:洛克:把利息看做“货币的租金”,他还明确地把地租和利息的产生归结为生产资料和直接生产者相分离的结果,把利息看做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结果。但他同配第一样混同了借贷资本和货币,从而也认为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水平。他反对降低利息,认为正像地租率的高低受土地数量的限制一样,利息率的高低受到货币数量的制约,正像人们不能制定法律压低地租一样,人们也没有理由制定法律以降低利息。\n经济学说史教程117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诺思:明确把利息称做“资本的租金”,并将之与地租相对立。他提出,决定利息率水平的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量,借贷资本量增加,利息率就会降低。\n经济学说史教程118第三节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在利息理论方面:马西: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马西还用利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119阅读书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Ⅰ,378~404页。马克思:《〈批判史〉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577~592页。《配第经济著作选集》,1~94、117~126页。\n经济学说史教程120思考题名词解释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休谟的货币数量论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问答题1.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说史发展中的作用。2.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121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122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第三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阅读书目思考题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n经济学说史教程123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前奏曲。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阿吉尔贝尔、坎蒂隆等。他们开始从生产领域研讨政治经济学理论,宏观角度来考察一国的生产与消费,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从而成为重农主义的先行者。坎蒂隆还注意到了一国人口数量与该国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数量的关系,包含了后来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124第一节概述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至17世纪下半叶,法国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十分薄弱。沉重的封建剥削和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使得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整个国家的财政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法国的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探索振兴法国经济的道路\n经济学说史教程125第一节概述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呼吁重视农业,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对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规律进行了探讨,从而开创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道路。坎蒂隆[爱尔兰]:以其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探讨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经济学家,成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n经济学说史教程126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一、布阿吉尔贝尔生活的时代1.时代背景:17世纪下半叶—18世纪初,是路易十四统治的时期。法国在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由于战争的开支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挥霍,法国国库十分空虚。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法国王权求助于资产阶级,实行了有利于大工商业资本的政策,即柯尔培尔主义。但当时农民的负担十分沉重。农业的凋敝又造成市场狭小,谷物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陷于崩溃。\n经济学说史教程127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2.布阿吉尔贝尔生平:全名比埃尔·勒·庇逊德·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青年时代在巴黎研究法学,后来在卢昂司法部门买到地方总监的职位,走遍各省,了解到农民绝望的处境。认识到农民的极端贫困也是造成工业凋敝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和方案。他对政府进行了猛烈抨击和严厉的警告。但结果是他写的书被查禁,他本人被流放到外省。\n经济学说史教程128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3.著作:《法国详情》、《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谷物论》和《法国的辩护书》。这些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分析和阐述法国贫困的状况和原因,找出增加财富的措施和策略。\n经济学说史教程129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二、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及其经济改革计划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1.消费不足。2.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n经济学说史教程130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对财富的看法:1.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2.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n经济学说史教程131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经济改革计划:1.改革税收制度。具体措施有:(1)实行普遍征税,取消捐税方面的特权。(2)根据富者多缴、贫者少缴的原则提出公正配征原则。实行累进税制,收入越多缴税越多。2.要求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n经济学说史教程132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一、生平和著作1.生平:理查德·坎蒂隆(1680—1734)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经济学家。他出身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后移居法国,在巴黎从事银行和贸易业务。他的经济理论带有浓厚的重农主义色彩。2.著作:《商业性质概论》,英文译本《关于工商业、货币、金银、银行和外汇的分析》。《概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问题、货币问题和对外贸易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133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二、一般经济理论1.价值理论在对于价值的看法。既然他认为物品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和劳动,因而他就自然地把任何物品的价值归结为由土地和劳动来决定。他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物质财富,并受到其重农主义偏见的束缚,把土地看做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价值的一个因素。他提出,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这表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134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2.工资理论对农业劳动者的劳动价格的考察:认为手工业者的劳动收入在价值上是由土地产品的数量决定的,即等于他们所消费的土地产品的两倍。对工资的不同形式的考察:注意到了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到了计件工资仍然是受到工作日长度制约的,因而在实际上把计件工资看做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n经济学说史教程135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3.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必须具有内在价值,即生产金银时所耗费的土地和劳动的数量。对货币的起源和作用的考察:在交换过程中,人们需要寻找一种共同尺度以衡量交换的商品的比例和价值,这种共同的尺度就是交换价值,即货币。只有黄金和白银才能充当货币,它们同它们所交换的物品价值相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136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对货币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提出了“一国中货币的充裕与稀缺永远会提高或降低交易之中的一切东西的价格”的观点,并论述了流通货币量增加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机制。但在流通货币量的增加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137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4.利息理论坎蒂隆正确地将利息与利润联系起来考察,并且认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坎蒂隆还对一国利息率水平的决定作了说明。他反对一国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压低该国的利息率和国家人为地规定利息率的观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138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三、重农主义思想的萌芽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观点:坎蒂隆从他的自然物质观出发,极力强调农业特别是土地耕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他提出,一个国家的所有阶级和居民的消费最终都来源于农业劳动的产品。权处置地产资本的是土地所有者,是他们推动着整个经济。在一国中只有土地所有者是天然独立的,所有其他阶级不论是业主还是受雇者,都不是独立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139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意义:坎蒂隆关于农业劳动和土地产品是一国经济得以运转的观点,成为魁奈等人的思想基础之一,也为重农学派的纯产品理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缺陷:对于农业的重视,还是以对于土地所有者的极力推崇的形式出现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140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坎蒂隆在农业领域中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农业年产品如何经过流通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把一国的居民区分为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部分,因此他就能够正确地考察一国全部农产品如何在这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和流通。\n经济学说史教程141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人数正是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度。进一步推论,如果生活资料可以无限增加,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不会受到阻碍。坎蒂隆已经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这实际上包含了后来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一些基本思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142阅读书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其中有关布阿吉尔贝尔部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有关布阿吉尔贝尔和坎蒂隆部分。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43思考题名词解释比例价格坎蒂隆的价值观问答题1.试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2.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内容?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144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145第五篇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十五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第十六章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第十七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146第十五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147第十五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历史学派与制度学派被正统西方经济学视为“异端”。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强调经济学的民族性,以其独特的生产力理论力促德国经济的发展。旧历史学派代表罗雪尔强调要建立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新历史学派的代表施穆勒以历史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学,强调心理、道德、法律等在经济中的作用,否认普遍经济规律的存在。制度学派的代表凡勃伦用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来解释制度,以社会改良主义来解决社会矛盾,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148第一节概述一、德国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英国,甚至落后于法国。19世纪初,德国仍是一个以宗法式的农业为主体的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不发展导致了经济理论的贫乏。19世纪初期以后,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输入德国,一些注重实际的经济思想家,力图从德国自己的民族实际出发去理解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这就是以李斯特、亚当·缪勒等为代表的德国“国家经济学”的产生。李斯特的民族主义经济学开创了德国经济学中“反古典”的传统。\n经济学说史教程149第一节概述19世纪40年代以后,德国产生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历史学派把同英法古典经济学的对立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根本否定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极力推崇所谓的“历史方法”。历史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n经济学说史教程150第一节概述二、美国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直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得以在美国确立。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资本主义却发展很快,到19世纪末,已赶上西欧国家。19世纪中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凯里为代表的庸俗的阶级利益调和论和保护关税理论。到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制度学派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151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一、生平、著作和学说特色1.生平: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德国经济思想家,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者。出身于德国一个制革匠家庭。曾担任书记员、会计检查官、图宾根大学财政学教授、议会议员等职。当时德国分裂为许多封建小邦,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他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呼吁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但反动势力的迫害、政治幻想的破灭以及生活的窘迫致使其精神,于1846年11月30日在奥地利自杀身亡。\n经济学说史教程152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2.著作: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反映在他的大量的关于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文章和演说中,这些思想在他的主要经济著作中得到了系统阐述。这些著作包括:《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其中最后一本书集中代表了李斯特的经济思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153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3.学说特色: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在国内结束封建割据,实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保护制度。这使得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反对英法古典经济学说,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他没能区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理论和庸俗经济学说,而把它们统称为“流行学派”。他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体系,即他所谓的“国家经济学”。他提出,这种学说不是建立在空洞的世界主义之上,而是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n经济学说史教程154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二、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李斯特的学说体系与英法古典主义的对立,集中体现在是主张自由贸易还是实行保护主义的论争上。李斯特从当时德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反对普遍的自由贸易,而主张在德国实行关税保护制度。李斯特他主张只有通过关税保护制度,使德国实现工业化,然后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自由竞争。他把保护关税制度看做将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正是这一点使他既区别于传统的重商主义,又不同于英法古典经济学,而是二者的一种结合。\n经济学说史教程155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三、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为了论证他所提出的保护关税制度,李斯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为了发展生产力,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他认为,实行保护制度的初期,可能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商品价格提高,并不利于消费者,但是这种损失却使生产力有了发展,生产成本会降低,从而会获得更大的物质财富。\n经济学说史教程156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观点:1.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累积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2.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n经济学说史教程157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总结: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来补充英法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论证当时在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性,并且把组织管理和教育等看做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李斯特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还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158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四、关税保护与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他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般必须经过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当一个国家从原始未开化时期向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业时期过渡时,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政策是自由贸易。到了农工业阶段,则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进入农工商业时期以后,自由贸易原则又重新得以适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159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李斯特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由农工业时期向农工商业发展的时期,因而必须采取关税保护制度,以发展德国的民族工业。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不科学的,他把社会历史的发展仅仅理解为国民经济部门的演进,而完全抛开了社会经济更迭的主要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根本因素,因而不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作出科学的说明。\n经济学说史教程160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1.形成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逐渐走向统一。1848年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在德国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但当时德国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使得革命以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向贵族地主阶级妥协而告终。历史学派正是德国资产阶级向贵族地主阶级的妥协在经济理论上的产物。历史学派经历了两个阶段,19世纪40—70年代称为旧历史学派,70年代以后称为新历史学派。\n经济学说史教程161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2.学说特点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的特点:1.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反对进行任何理论抽象,主张用所谓的历史方法代替科学的抽象法。更加否认普遍的经济规律的存在,主张用国民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2.反对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n经济学说史教程162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3.极力美化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在理论上为普鲁士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辩护。鼓吹阶级利益调和,反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4.宣扬大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鼓吹民族沙文主义,从理论上证明德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合理性。这些特征,反映了其学说为德国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性质。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是威廉·罗雪尔,其主要代表人物还包括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和卡尔·克尼斯等人。\n经济学说史教程163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二、罗雪尔的经济学说1.生平:威廉·罗雪尔(1817—1894)19世纪中叶德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旧官僚家庭,曾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历史和政治学。后在哥廷根大学和莱比锡大学任教。2.著作:《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国民经济学体系》、《16-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学说史》和《德国经济学说史》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164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3.学说:罗雪尔作为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最早提出了所谓“国民经济学的生理学方法”,即历史方法,他以他的历史方法与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法相对立。历史的方法具有如下特征:1.国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2.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只有与法律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经济生活作出完整的说明。3.国民经济学不只研究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单个的国民,必须结合过去的情况和国民整体,获得启示和教训。4.历史的方法不轻易颂扬或否定一种经济制度。\n经济学说史教程165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罗雪尔虽然强调历史研究,注重历史资料的搜集,但是他并不否认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罗雪尔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作了划分,即社会经济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因而,整个发展过程具有上升的和下降的不同趋势。他认为,国民经济在其发展的所有阶段都要受三种主要经济因素的支配,即自然、劳动和资本。\n经济学说史教程166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4.缺陷:罗雪尔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不科学的。他没有的事实材料进行理论加工和抽象。罗雪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是错误的,他不理解生物有机体的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区别,因而在他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也就看不到经济的社会形式的变化。罗雪尔反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利益辩护。提出利己心是人类生来俱有的,人类利己心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极力宣扬阶级利益调和,鼓吹阶级利益的协调是一国繁荣的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167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一、新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1.形成: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普法战争以后,德国获得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这对德国资产阶级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新历史学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168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2.学说特点: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承袭旧历史学派的传统,否认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普遍意义。极力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阶级利益调和,宣扬社会改良主义,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施穆勒。主要代表人物还包括卢约·布伦坦诺、阿道夫·瓦格纳、阿伯特·艾伯哈德·谢夫莱、卡尔·毕歇尔以及稍后的韦纳·桑巴特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169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新历史学派的特点:1.不再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而认为探索这种规律是经济科学的主要目的。但他们怀疑经济学能否揭示这些规律,提出在经济研究中必须运用历史归纳法。2.以所谓历史统计方法代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的生理学”方法,并力图用历史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考察现实经济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170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3.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攻击马克思主义,以社会改良主义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相对抗。4.极力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美化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专制政权,吹捧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理想的王国”。5.强调心理、道德和法律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且以此来解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n经济学说史教程171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二、新历史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只是埋头于经济史的研究,他们在经济学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称得上是理论的东西,只能说有一些基本的经济观点。1.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3.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172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三、新历史学派的经济政策新历史学派以其方法论和基本观点为基础,提出了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新历史学派不同于旧历史学派的一个特征在于,它不仅在理论上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辩护,而且还提出实际的政策主张,为普鲁士国家政权出谋献策。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不仅是庸俗的,而且也是反动的。这一学说不仅为19世纪末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所利用,而且其中某些观点也成为20世纪初叶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n经济学说史教程173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制度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1.形成: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得以在美国最终确立。20世纪初美国已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垄断资本的发展,在美国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在上述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需要有新的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作出符合其利益要求的解释。由此在美国就出现了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经济学和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174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2.学说特点:资产阶级需要有新的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作出符合其利益要求的解释。由此在美国就出现了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经济学和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175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特点:1.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天然合理、尽善尽美的制度,承认它存在缺陷,对现代资本主义提出了批判。但他们的批判是一种改良主义的。2.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来解释制度,把制度说成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学说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特征。3.以相对的和进化的观点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革命性飞跃。4.制度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176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是凡勃伦,主要代表人物还包括康芒斯和密契尔等。勃伦着重于制度的心理和文化分析,把制度的发展看做思想意识演进的结果,他的学说又被称为制度的“社会心理学派”。康芒斯着重论证法律在决定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法院调节和管理经济的重要性,他的学说被称为制度的“社会法律学派”。密契尔把制度研究与经济周期的统计检验结合起来,论证统计检验是说明制度演进的主要依据,他的学说又被称为制度的“经验统计学派”。\n经济学说史教程177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二、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1.生平:托尔斯坦·凡勃伦(1857—1929)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美国农村中一个挪威移民家庭。早年就学于明尼苏达的卡尔顿学院,后进入霍普金斯、耶鲁、康奈尔等大学深造。从1890—1922年,他曾先后在芝加哥、斯坦福、密苏里等大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n经济学说史教程178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2.著作:主要经济著作有:《有闲阶级论》、《企业论》、《德意志帝国和工业革命》、《美国的高级学术研究》、《既得利益和工艺状态》、《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工程师和价格制度》以及《不在所有权和近代企业》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179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3.学说:凡勃伦以新的“本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他的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传统经济学以边沁的“苦乐主义”心理学为其哲学基础,断言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好的趋势,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凡勃伦以新的心理学为基础,把本能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以解释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他对于制度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心理的分析。\n经济学说史教程180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他给制度下了定义,所谓制度就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他写道:“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他把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和谋利行为等等,都说成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即制度形式。凡勃伦进一步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类是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制度;一类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的工具供给。\n经济学说史教程181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凡勃伦认为,由于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服从于不同的目的,因而就使两者发生了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凡勃伦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方案。他主张组织所谓“技术人员苏维埃”,把经济的控制权转到它手中,以此来代替企业经营,这样,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企业经营就将被抛弃,由此产生的一切矛盾也就自然会消失。\n经济学说史教程182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以特有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合理性和永恒性提出了怀疑,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和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这是他的经济学说的进步意义。他的制度经济理论并不完全科学: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他认为制度的演化是不可预测的,以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他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提出改良主义的政策主张,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183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三、康芒斯和密契尔的经济学说1.约翰·洛克斯·康芒斯(1862—1945):生平:制度学派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学习凯里的经济学说,还曾研究过亨利·乔治的经济学说。后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受教于经济学家伊利。康芒斯先后在大学任教。他还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主要从事劳工运动和社会立法活动,他曾先后参加了威斯康星州产业关系委员会和美国总统产业关系委员会。\n经济学说史教程184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著作:主编《美国工业社会的历史记述》(共10卷)、《美国劳工史》(与安德鲁合著)、《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制度经济学》和遗著《集体行动经济学》等。在后三部著作中,康芒斯从不同方面系统阐述了他的独特的制度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85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学说:他认为,制度就是指控制个体行动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使之遵循一定的规范,使个体免受强迫、威胁、歧视或不公平竞争,集体的控制也能使个体的行动得到解放和扩张。康芒斯把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解释为一种交易关系,并由此引出阶级利益调和论。他承认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着利益的冲突,但他又认为借助一些调节方式可使冲突得到解决,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的协调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经济、法律和伦理。\n经济学说史教程186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总结: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分析,承认资本主义现实中存在着阶级利益的冲突,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而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经济理论。同时,他把现代资本主义看做是由法律制度决定的,则是完全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187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2.威斯利·克勒尔·密契尔(1874—1948):生平:早期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最早系统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师从凡勃伦,后留校任教。他曾先后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哈佛等大学,并曾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职。1922—194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20年,他倡议成立“全国经济研究局”,并担任研究主任。\n经济学说史教程188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著作:主要从事经济周期及经验统计研究,在这方面发表了不少论著。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有:《美国货币史》、《商业循环及其原因》、《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落后的花钱艺术》以及《如何测量经济循环》(与本兹合著)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189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学说:他对于制度经济理论没有什么新的贡献,只在一些基本方面继承了该学派的传统,同凡勃伦一样把制度看做一种“社会习惯”。他的经济学说的特点在于把这种制度研究同经济周期分析结合在一起,来说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密契尔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看做货币经济,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他所谓的商业循环。密契尔对商业循环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后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经济统计模型,用以解释经济波动。\n经济学说史教程190第五节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总结:密契尔所说的商业循环,实际上就是经济周期问题。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情况,否定了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资本主义无危机的教义,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这一分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用商业循环的概念代替经济周期,则是错误的。他对于经济周期的原因的解释也是不科学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191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第1卷、第46卷上册、第3卷、第4卷、第24卷、第13卷中有关李斯特、罗雪尔、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中有关李斯特、罗雪尔的部分。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季陶达主编:《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有关新历史学派部分。凡勃伦:《有闲阶级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192思考题名词解释官房学派生产力理论社会发展阶段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商业循环问答题1.简评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2.简评罗雪尔的经济学的历史方法论。3.新历史学派的基本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是什么?4.制度学派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有何意义和局限?5.凡勃伦有哪些主要经济思想?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193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194第五章 重商学派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第三节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195第五章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重农学派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它虽披有封建外衣,但仍不失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催生者。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和杜尔哥。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的理论基础,由此得出了近乎正确的资本划分、阶级划分理论。《经济表》是宏观经济学的最初分析,主要考察了一国的简单再生产。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196第一节概述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社会经济状况18世纪50—70年代。这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法国仍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而且基本上属于封建性农业。由于柯尔培尔主义造成的恶果,严重地破坏了农业,最终带来了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不振和恶化,法国整个国民经济濒临绝境。\n经济学说史教程197第一节概述法国封建王朝并没有从经济困境中吸取教训,而是又采纳了英国经济学家、银行家和冒险家约翰·罗(1671—1729)的建议。但仍靠流通领域解决危难和发财致富的药方,只不过是变了种的重商主义,同样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法国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法国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适应这种需要,重农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比较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198第一节概述二、重农学派的形成重农主义的先驱者:布阿吉尔贝尔早就提出了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的思想,并自称他是农业的辩护人。沃邦(1633—1707)是法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军事工程官员,在他的《王国什一税论》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建议改革租税制度,实行单一税制,对一切收入和一切等级实行什一税。他主张经济自由以发展工业和商业。\n经济学说史教程199第一节概述达经逊(1696—1757)主张国内国外贸易完全自由,整个欧洲应成为统一的市场,任其自由竞争。他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顺序排列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他的基本观点是有普遍良好的农业,才能有幸福的生活。理查德·坎蒂隆在《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土地是财富的来源、人类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动力的观点。他分析农业的年产品,怎样经过流通分配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理论尝试,后为重农学派创造性地加以发展。\n经济学说史教程200第一节概述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在他的周围还出现了一批门徒和追随者,结成一个有共同纲领和有组织的独立的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维克多·里凯蒂·米拉波(1715—1789)侯爵,还有杜邦·德·奈木尔(1739—1817)、麦西尔·德·拉·利维埃(1720—1793)。重农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1727—1781),他深信魁奈的观点和主张,汲取并发展了魁奈的重农主义学说,但不参加他们的派系活动。\n经济学说史教程201第一节概述三、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重农学派提出了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重农主义学派受到阶级的局限,把本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因此也就把仅仅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看成是支配一切社会的永恒不变的规律。\n经济学说史教程202第一节概述重农学派体系的矛盾。重农学派的理论有着资产阶级实质和封建主义的外观。简述如下:重农学派理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他们从资产阶级的视野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这个资产阶级的实质却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因为在重农主义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封建制度土地所有权的统治表现的。重农学派代表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封建主义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他们常常以他们熟知的封建主义形式表达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容。\n经济学说史教程203第一节概述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矛盾在重农主义所有理论中都有所表现。重农主义理论的封建主义外观,既欺骗了当时法国宫廷贵族等统治阶级,使他们接受了这种理论和主张;同时,也欺骗了他们自己。他们认为社会财富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业是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农业才是国家致富的源泉,才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n经济学说史教程204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一、魁奈的生平和著作1.生平:弗朗斯瓦·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法王路易十五的宫廷医师,由于医学上的成就而被封为贵族。晚年研究经济问题。拥护开明的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反对革命的风暴。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一个革新家。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改善法国经济状况的纲领以及一整套政策、主张和措施。2.著作:《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人口论》、《赋税论》、《经济表》、《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则》、《经济表的分析》\n经济学说史教程205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二、“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重农学派政策主张的基石。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农业。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使其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纯产品”表现为剩余农产品。\n经济学说史教程206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纯产品”是产品的价值超过该产品生产费用的余额。在农业中生产费用是由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工资构成的。一般说生产资料的价值是既定的,所以“纯产品”多少决定于工资的多少。“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魁奈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由此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但他没有把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错误地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即土地提供的,农业才是惟一生产部门。\n经济学说史教程207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三、社会阶级结构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生产阶级,从事农业的阶级,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不生产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n经济学说史教程208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缺陷:不是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及其使用的情况来划分,因而不能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看阶级本质的划分,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区别,也隐藏了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他以能否创造“纯产品”来区分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片面地把“纯产品”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局限于农业部门,而排除了工业部门同样可以创造剩余价值。把土地所有者单独划分为一个阶级,反映了他与封建统治阶级还有割不断的联系,明显地表现出他的理论带有“封建主义外观”。\n经济学说史教程209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四、资本理论他认为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的资本,而投在工业和商业上的资本是不生产的资本。他把农业资本划分为两个部分:“年预付”,即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等。“原预付”,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房屋、仓库、耕畜、农具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210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对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有了区分。他对资本的划分,只是指生产资本而不适用于流通资本,忽视了资本在其运动中也会采取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虽然如此,魁奈的考察抓住了生产资本,说明他已抓住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形态。\n经济学说史教程211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五、魁奈的《经济表》魁奈的《经济表》试图通过图解,分析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假定前提:整个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在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不考虑对外贸易。\n经济学说史教程212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生产阶级每年投资20亿里弗尔土地所有者阶级每年收入20亿里弗尔不生产阶级每年投资20亿里弗尔用作支付地租及原预付的利息年预付20亿里弗尔经济表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共计5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共计20亿里弗尔生产阶级每年投资20亿里弗尔土地所有者阶级每年收入20亿里弗尔不生产阶级每年投资20亿里弗尔用作支付地租及原预付的利息年预付20亿里弗尔经济表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n经济学说史教程213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经济表算学范式》中,全部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归纳为以下五项行为:1.土地所有者阶级以手里已有的地租收入20亿里弗尔货币的半数,即10亿里弗尔的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2.土地所有者阶级再以手里还有的10亿里弗尔的货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3.不生产阶级以10亿里弗尔的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粮食)。4.生产阶级以10亿里弗尔货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如农具等)。5.不生产阶级又以10亿里弗尔的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原料)。\n经济学说史教程214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结果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粮食和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不生产阶级用他们的工业品换得了原料和粮食,保证再生产的继续。生产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农具等),同时,还有20亿里弗尔的粮食留在他们手中,没有进入流通,用作恢复再生产过程。此外,他们又收回了20亿里弗尔的货币,将作为下一年度的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阶级。\n经济学说史教程215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经济表》的创见运用抽象法,从前面所述的正确、合理的假定前提出发,对本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n经济学说史教程216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缺点和错误片面地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形态。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地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而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n经济学说史教程217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六、魁奈的经济政策和主张1.发展大农业经济。小农业经营想获得很大利益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土地集中形成大农业经营,才有可能添置较大设备,节约人力,用较少的支出进行生产,从而获得较大的生产量,获得较多的利润。2.整顿税收。主张废除其他赋税,实行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即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的那部分“纯产品”征税。3.改革贸易政策。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发展农业和自由贸易的措施及主张,要求在国内取消各州之间和各州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限制。\n经济学说史教程218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一、杜尔哥的生平和著作1.生平: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1727—1781)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早期研究神学,后从事政治活动。他同意重农学派的理论观点,但他并不参加这个学派的派系活动,不同意重农学派的一些政治主张,也不赞成这一学派的狭隘宗派精神。2.著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关于商业的重要问题》、《市集与市场》\n经济学说史教程219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二、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发展杜尔哥修正并发展了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主要阶级,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解剖和说明,指出资本家占有和投入资本,使别人从事劳动,而赚取利润;雇佣工人则一无所有,靠给别人劳动,只能挣得工资。\n经济学说史教程220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他把自由竞争的原则应用到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上,提出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工资理论。正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的现象,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工人的工资限定在为维持他们生活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水平。带有重农主义的偏见使他对雇佣工人的理解存在着混乱和缺陷。认为被雇佣者不仅有一无所有的农业和工业部门中的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还包括投入资本经营农业或工业的资本家。\n经济学说史教程221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杜尔哥对魁奈的“纯产品”理论有重要的发展,达到了重农主义理论的最高度。魁奈把“纯产品”不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说成是自然的恩赐。认为土地所有者如不通过土地耕种者的劳动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他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在使用价值的形态上进行考察。忽视了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和研究。\n经济学说史教程222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本的来源和用途方面,杜尔哥进行了独特的论述。他举出资本的五种使用方式:买进田产,租用土地,从事工业、制造业生产,经营商业和放债。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他把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n经济学说史教程223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杜尔哥的经济政策主张与社会改革1774年秋他取消对谷物贸易的限制,在国内实施了谷物贸易自由。1775年对运进城市的谷物实行了减少税款的措施;在这一年对特权阶级还实行了征收建造街道税,而对农民则废除了建造街道时的徭役。1776年取消对酒类贸易的限制,实行贸易自由。这些改革损害了王室和特权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以失败而告终。\n经济学说史教程224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Ⅰ,15~43、365~366、405~40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592~602页。《魁奈经济著作选集》中关于“经济表的分析”的内容。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n经济学说史教程225思考题名词解释自然秩序纯产品阶级划分资本划分问答题1.简论魁奈《经济表》的成就与缺陷。2.杜尔哥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魁奈的经济理论?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226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227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第一节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第四节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第五节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228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著,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财政学等学科。从生产领域的研究,得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工资论、利润论及地租论,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区分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国内及国际的自由贸易。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229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一、斯密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1.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和后期,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伦敦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工场手工业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英国的工业革命从1760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期。\n经济学说史教程230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2.生平:(1723~1790)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进入英国牛津大学,25岁成为爱丁堡大学的英国文学史讲师,1751年,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开始讲伦理学,后改授道德哲学。1759年,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1764年前往法国,拜会了魁奈、杜尔哥等人,交流了学术观点。1767年,返回伦敦,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1776年,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后又任苏格兰关税委员、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等职位。\n经济学说史教程231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二、斯密的著作生前出版的著作只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逝世后出版的有《哲学问题论集》和《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等。《国富论》:本书的目的是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在他看来,一国国民的全年劳动,就是一国财富的源泉。\n经济学说史教程232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各章节内容:第1篇研究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原因和劳动生产物分配给社会各阶级的顺序。第2篇论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第3篇讲国民经济史,论述不同的国度,其财富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和后果。第4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的最早的理论概括。第5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财政学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233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三、斯密的方法论在斯密的著作中,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和平共存,这是他的研究方法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例如,他的《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同情心出发来研究道德世界,而《国富论》却从人们的利己心出发来观察经济世界。马克思准确地指出,《国富论》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是同时并用的,它的方法论的实质却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所固有的二重性。斯密的理论充满了矛盾。在斯密的观念中,这种矛盾并不存在。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双重的,揭示本质与描述现象。这样,在斯密的著作中就同时并存了内在和外在方法。\n经济学说史教程234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一、价值的两个意义和两种价值规定斯密首先对价值的意义作了解释,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斯密对商品及其构成因素的理解是肤浅的、不正确的。1.不是从商品二因素的角度来把握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应为价值)。2.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分析是不正确的。对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展开讨论。斯密所说的商品的“真实价格”,也叫商品的“劳动价格”或“交换价值”,实指商品的价值;他所说的商品的“名义价格”,也叫做“货币价格”,实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235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斯密在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时,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或两种对立的价值规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所能购买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这种矛盾的产生是由于他混淆劳动能力与劳动这两个不同概念。\n经济学说史教程236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二、三种收入构成价值斯密论述了他的两个价值规定如何统一的问题,从而导致第三个价值规定的出现。他认为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包含有工资、利润和土地地租。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斯密也就从劳动决定价值的科学立场滑进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这个庸俗的价值定义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被称为“斯密的教条”。\n经济学说史教程237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三、斯密的货币理论在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斯密虽然未能从价值形式发展中掌握它,但他知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中,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自发地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斯密从市场上交换的产品增多,“这么多价值不容易记忆”和直接物物交换困难难以克服这两个方面说明了货币出现的客观必然性。斯密实际上接触到了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过渡的问题。诚然,他的理论还说明不了这种过渡的内在联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238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斯密基本上阐明了一定数量的货币之所以能同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相交换,在于二者包含有同量的劳动。在货币的职能上,斯密更多的是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问题。斯密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他指出任何国家各种纸币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价值。斯密对世界货币及其流通规律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239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一、劳动工资理论斯密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并依照三种收入的归属,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基本阶级的划分。这个理论为斯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提供了前提。他把平均工资叫做“工资的自然价格”,即维持工人本人及其家属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在阐明工资的性质时,斯密从两重价值规定出发提出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把工资确定为劳动者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和把工资确定为“劳动的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240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斯密研究了工资变动的规律。他首先区分了劳动的“货币价格”和“自然价格”。后者实际所指的是劳动力价值,而前者则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对劳动的“货币价格”如何围绕它的“自然价格”自发波动却作了透彻的说明。斯密在论述“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这一主题时,力主给劳动者以较高的工资,并对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利弊作了探讨。斯密关于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见解,是他在工资理论上的又一贡献。\n经济学说史教程241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二、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斯密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他最早地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于剩余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他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利润是“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斯密在把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利润,表述为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以后,对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形式—地租,也作了同样的论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242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缺陷:斯密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个专门范畴与利润、地租等特殊范畴区别开。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缺点之一,是他不能用劳动价值论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他把利润平均化作为既定的事实和研究的起点,完全忽视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利润到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而直接地把价值与生产价格等同起来。他认为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其实这是利润平均化的原因,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根源。\n经济学说史教程243第三节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三、地租理论他指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或价格。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地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农产品价格超过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斯密对土地所有权在地租上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他把地租看做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斯密对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矿山地租等都有所论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244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1.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2.凡“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而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这两个定义有着本质区别:第一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即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中得出来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因而是正确的。第二个定义抛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单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中作出的,因而是错误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45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失误的原因:从理论上说,斯密在发挥自己的观点时,一方面反对重农主义,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成为重农主义的支持者。从方法论上说,同他一贯地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46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斯密的教条”:按照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的说法,最后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通通由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悖论产生的原因:他在理论上混淆了商品的价值(c+v+m)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m)。工人创造新价值(v+m)必须借助生产资料,消耗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c),没有后者,也就不可能有前者。\n经济学说史教程247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错误的理论根源:同他错误地理解资本积累有关。在积累问题上,他坚持积累的剩余价值完全用于工人消费,即全部转化为工资。在价值理论上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不理解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和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因而将商品的价值(c+v+m)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m)混为一谈。\n经济学说史教程248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个矛盾始终困扰着斯密,他在阐述总收入和纯收入及其相互关系时寻找出路。但一贯坚持社会总产品价值中不包括不变资本的他,又把它包括在总收入之中。在解决如何将年产品中由机器、工具、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部分作为收入由三个阶级消费时,斯密又试图用区分以实物形式表现的收入和以价值形式表现的收入的办法寻找出路。\n经济学说史教程249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但他又碰到了新问题,即社会总劳动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种类: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和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劳动。在两大类劳动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属于工资总额的部分,从价值方面看,两种劳动是相同的,可以构成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却不同,一种劳动者的工资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形态上,另一种劳动者工资,表现为消费品。斯密从固定资本的维持费转到流动资本的维持费的分析中,接触到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其产品如何实现的问题。他不懂得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也就无法解决生产消费品部门的总产品如何实现,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250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一、经济自由主义斯密认为,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为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实行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当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时,就必然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不自觉地实现了社会利益。实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机制,正是自由竞争。这个任务是政府或政治家无法代劳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51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认为,商品经济中市场力量、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才能实现。竞争越是充分展开,价值规律越能充分发挥作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就越有协调的可能。\n经济学说史教程252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列举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独占的消极作用。独占乃是良好经营的大敌独占可以提高商业利润率,但高利润会妨碍资本的增长速度,而妨碍土地投资和农业技术的改良。独占违反资本流向的自然趋势,使资本时而流向享有独占权的特殊贸易,时而又限制这种转移,其结果势必破坏国家一切产业部门的自然均衡。\n经济学说史教程253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取消独占的改革:通过废除学徒规章制度与居住法,实行选择职业的自由;通过废除限嗣继承法、长子继承法以及限制土地自由转移的规定,实行土地买卖自由;废除地方关税及其他一些税收,实行国内贸易自由;废除关税、奖励金、对商业的禁令以及政府特许的商业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n经济学说史教程254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利息率的法律限制,邮政事业的国家管理,实行强迫性的初等教育,规定钞票的最低面额等等。他对银行的自由也提出必须予以限制的主张。\n经济学说史教程255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二、国际贸易理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则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斯密在清算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理论时指出,这种干涉国际间互通有无的主张和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会增加或减少国家的实际财富和收入,从总体上看是完全不可取的。原因:1.资本限制产业;2.在本国以耗费很大的费用生产国外价格低廉的产品是荒谬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56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根源,在于他在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优势原理。他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认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际间开展自由贸易,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品和必需品。斯密从一国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强调,不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要充分利用优势。\n经济学说史教程257阅读书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Ⅰ,第3章第1、2、8、10节;第4章第1、3节。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篇第4、5、6、7、9章,第2篇第3章;下卷,第4篇第1、8、9章,第5篇第1、2章。\n经济学说史教程258思考题名词解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价值论斯密的教条货币论看不见的手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问答题1.评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2.简述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简述“斯密的教条”在斯密再生产理论上的作用。4.评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259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260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第一节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第三节分配理论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第五节李嘉图之后古典经济学的余波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261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它的诸多科学结论后来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李嘉图成为劳动价值论学派的领袖。李嘉图论述工资、利润、地租,从经济理论分析中悟到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社会现实。阶级的矛盾源于经济,这就是后来李嘉图社会主义学派的理论依据。李嘉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贸易,比较成本学说是其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262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一、李嘉图所处的时代与生平1.时代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人们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第一阶段称做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工业无产阶级也开始成长起来,但此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还暂时居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之后。\n经济学说史教程263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2.生平: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英国金融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出身于犹太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交易所的经纪人,相当富有。14岁随其父在伦敦交易所参与实际工作。此外还从事一些科学研究。1799年,接触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此他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19年当选为代表爱尔兰波塔林顿的下院议员,成为在下议院中主张议会改革的激进派。\n经济学说史教程264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二、李嘉图的著作1797年英国政府实行了《银行限制法》,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银行券兑现。这是因为英国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军费开支浩大,国库空虚。政府发行银行券以弥补亏空,结果引起黄金价格上涨,银行券贬值,物价上升,英币汇价下跌等混乱现象。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这种混乱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抨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809年在《晨报》上发表了“黄金的价格”、“答银行纸币之友”、“再答银行纸币之友”三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于1810年写了《黄金的高价是银行纸币贬值的验证》的小册子,1811年写了《答博赞克特先生对金价委员会报告的实际观感》,1816年写了《一个既经济又安全的通货的建议》。\n经济学说史教程265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此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李嘉图迅即成为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权威。1822年李嘉图写了《对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评论》(1928年正式出版),以评论的形式回答马尔萨斯的反对意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1823年写了《绝对价值与交换价值》继续与马尔萨斯等人讨论价值尺度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266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结构和基本思想全书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富。为达到这一点,应以经济自由主义原则作为理论、政策的出发点,反对国家干预经济。\n经济学说史教程267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3版)由原序、第3版小引和32章组成。第1~6章属于基本理论部分第2章论地租第3章论矿山地租第4章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第5章论工资第6章论利润第7章论对外贸易第8~18章有关各种赋税问题的论述,是基本原理的应用。第19章论工商业途径的突然变化第20章论价值与财富\n经济学说史教程268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第21章论积累对于利润和利息的影响第22章出口补贴和进口禁令第23章论生产补贴第24章论亚当·斯密的地租学说第25章论殖民地贸易第26章论总收入与纯收入第27章论通货与银行第28章论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中黄金、谷物和劳动的相对价值第29章有关各种赋税问题的论述第30章论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影响第31章论机器第32章论马尔萨斯先生关于地租的意见\n经济学说史教程269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四、李嘉图的研究方法李嘉图继亚当·斯密之后,较为科学地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只看到他所使用的演绎法,把他尊为“演绎法之父”。其实,他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使用了抽象法。他摒弃了亚当·斯密的外在观察法(或称现象描述法),继承并发扬了亚当·斯密的内在观察法,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生理过程”中,去探察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270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李嘉图追求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自然在研究方法上必然使用一元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他以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检验其他一切经济范畴是否与其相一致或相矛盾。李嘉图还有意识地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抽象出三个主要社会阶级的关系进行研究。\n经济学说史教程271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错误和缺陷:由于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是自然的、绝对的生产方式,就必然忽视经济范畴与经济规律的历史性、暂时性。有时他被经济研究中的数量所吸引,注重量的研究,忽视质的研究,从而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他的抽象法也是有局限的,有时抽象得不彻底,时又过分抽象。\n经济学说史教程272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一、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他继亚当·斯密之后,更为科学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即效用,绝不能作为估计价值的尺度。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在众多的商品中,李嘉图认为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那些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的,数量很大,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并随时调节产量的产品。\n经济学说史教程273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在价值问题上,李嘉图使用了不少术语,他把价值,也叫做绝对价值、真实价值、实在价值、实际价值、自然价值等,而把交换价值叫做相对价值、比例价值等。以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李嘉图一贯的主张,一再遭到反对,然而李嘉图始终不动摇,他声称他以劳动量作为价值尺度是目前已有的各种价值尺度中最接近于真理的。李嘉图认为,无论是在早期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规律都是适用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74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劳动时间必须是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任何一种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明确提出只有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是李嘉图价值理论上的一大长处。李嘉图在坚持劳动价值论中还纠正了斯密在价值理论上的错误。批判斯密混淆了生产某一件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和该商品能够购买到的劳动量。批判了斯密以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275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二、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把商品生产看做是永恒的,所以只注意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研究。他甚至断言一个人为自己生产供本人使用的消费品也具有价值。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还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的崩溃。\n经济学说史教程276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277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三、货币及货币数量论他首先确认了货币的商品性质,认为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劳动的产物。李嘉图对货币的职能也进行了若干研究,他比较注意的是关于货币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把流通手段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n经济学说史教程278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当李嘉图在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关系之间的思考再跨进一步时,不幸滑入了货币数量论的泥潭。货币数量论是与他的基本经济理论相矛盾的,是他的经济理论中的败笔。他的货币数量论也通过国际贸易、金银货币的出口与进口来表述。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是错误的。他混同了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n经济学说史教程279第三节分配理论一、工资、相对工资论李嘉图把它当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分配问题不仅涉及各阶级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他企图以分配规律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李嘉图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劳动和其他在数量上可以增减的商品一样,也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280第三节分配理论李嘉图还认为:“劳动的自然价格不能理解为绝对固定和恒常不变的,即使用食物和必需品价值也是如此。它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中是有变化的,在不同的国家差别就十分大。这一点基本上取决于人民的风俗习惯。”各国劳动者工资的多少与差异,还会因社会改良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不同而不断变化。在工资理论方面,李嘉图的科学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相对工资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281第三节分配理论二、利润论、工资与利润对立学说在分配论中,李嘉图极为重视对利润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利润的迅速增长,国家才会处于最幸福的境地。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利润在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中具有双重含义:1.指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2.指剩余价值。但李嘉图经常将此二者混为一谈。\n经济学说史教程282第三节分配理论他研究了工作日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情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得出了三条定律:1.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动,一定长度的工作日劳动者总是生产相同的价值产品,虽然产品的数量及个别产品价值有增减。2.工资与剩余价值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按相反方向影响工资,按相同方向影响剩余价值。3.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先影响工资,再影响剩余价值。李嘉图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情况下,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这无疑是李嘉图的一大功绩。\n经济学说史教程283第三节分配理论在研究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时,即研究剩余价值对全部垫支资本之比时,李嘉图一开始就从平均利润出发来进行考察。李嘉图已初步理解到由于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各行业不同的利润率逐步趋向于平均利润率。但因为他没有有机构成学说,不能科学地阐明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利息理论方面,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一样,把利息看做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是由利润率调节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284第三节分配理论三、地租论、利润与地租对立学说地租论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对级差地租理论的卓越分析而闻名于世。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它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n经济学说史教程285第三节分配理论运用等量资本与劳动耕种不同质量、位置不同,以及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结果不同而产生的产品差额构成地租。由于土地肥力不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由于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产量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式。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以耕种的下降序列为条件的,同时还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基础上加以说明。通过对地租理论的分析,李嘉图得出了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结论,从经济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286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与前景李嘉图认为资本主义是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如果没有外在干预的影响,资本主义就会自然地、永恒地发展下去。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社会经济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每个人在对他自己最有利,也可能是对国家最有利的情况下运用其劳动与资本,不受任何限制与束缚,这个社会就会在财富日益增长中顺利地发展。在研究分配问题时,李嘉图曾揭示了工资、利润、地租的相互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287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李嘉图还是萨伊定律的跟随者。他相信人们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需求是无限的,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如果出现某一种商品生产过剩,就少生产这种商品,而多生产另一种商品。经过资本的自由转移,实现了对生产的调节,资本按照各行业所需要的确实数量得到合理的分配,社会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被他看做是可以实现自行调节、不断运行的经济机制。\n经济学说史教程288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二、资本主义财富增进的条件与途径他深知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就必须以资本的不断积累为条件。资本积累有两种方法:增加收入或减少消费。增加资本积累是增加资本主义财富的必备条件。一个国家的收入分为总收入与纯收入,李嘉图所说的总收入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土地与劳动产品,它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纯收入指利润与地租两个部分,相当于我们理解的剩余价值。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益是以纯收入多少来衡量的,而与总收入无关,也与这个国家人口的多少无关。\n经济学说史教程289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他理想的分配情况是低工资、低地租、高利润,只有高利润才为增加资本积累提供条件,从而促成国家财富的增长。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1.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2.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李嘉图比较推崇第二种方式。增加国家财富的两种方式被李嘉图视为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290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经济政策在国内要实行任凭各行业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不干涉政策。资本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合理利用资源,取得最好的经济收益。劳动也应自由流动,自由地与资本家缔结契约,以调节劳动的自然价格。国家为完成它的各项职能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支出。政府支出的资金平时主要来源于税收,特殊情况下可发行公债。他认为税收来源于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地租)的后两个部分,来源于生产性的劳动,是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n经济学说史教程291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国内有关财政经济政策要适应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规律的需要,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经济政策上,李嘉图也要求保持相适应的关系。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这样参加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n经济学说史教程292第四节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比较成本原理)在历史上与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比较优势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关系。2.一般说来,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3.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293第五节 李嘉图之后古典经济学的余波一、概述李嘉图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理论上的成就为社会所公认。他的理论中的科学成分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加以继承与发展。李嘉图之后,英国古典经济学在一些方面还在继续向前推进,给后世留下了可贵的理论遗产。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理查德·琼斯(1790—1855)和乔治·拉姆赛(1800—1871)等经济学家。\n经济学说史教程294第五节 李嘉图之后古典经济学的余波二、琼斯、拉姆赛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琼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李嘉图,不再把资本主义看做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而把它看做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个阶段。他预言了资本主义将向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乔治·拉姆赛在资本划分方面,沿用了已有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范畴,区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他认为流动资本(即工资)所支配劳动量必定大于生产它的劳动量,否则就不会有利润。这就接近于正确理解到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再生产理论方面,对实际再生产过程作了较正确的描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295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4卷,240~254、432~43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50~53、148~17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Ⅱ,111~112、120~135、177~225、423~430、449~459、497~499、526~536页。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原序、第3版小引、第1~8章。\n经济学说史教程296思考题名词解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货币数量论相对工资论问答题1.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有哪些成就与缺陷?2.李嘉图的阶级利益对立的结论在经济理论上的依据是什么?3.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历史与现实上的意义。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297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298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第一节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第三节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第五节社会改革设想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299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理论,但又独树一帜地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相对立,认为应抑制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保留小资产阶级呐喊。他提出消费不足危机论,建议政府要为城市下层人民及农村小农谋福利。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300第一节 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一、西斯蒙第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西斯蒙第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是对立的,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建立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18世纪,法国还是封建农业国家。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产业革命在法国迅速开展起来。在法国革命影响下,瑞士也发生了革命,19世纪初也卷入产业革命潮流之中。法国与瑞士的状况引起了西斯蒙第的注意,并作出了自己的解释。\n经济学说史教程301第一节 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二、西斯蒙第的生平与著作1.生平: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1773—1842)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属法国学者之列。1792年里昂爆发革命回到日内瓦,曾迁居英国,又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置办农庄。1800年重回日内瓦,一度从事政治活动。1838年,他被选入法国社会政治科学院,1841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2.著作:《托斯卡纳农业统计表》、《论商业财富》、《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社会科学研究》[第1卷《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第2~3卷《政治经济学研究》]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302第一节 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三、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西斯蒙第的学说代表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西斯蒙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n经济学说史教程303缺陷: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起源、发展及趋势,把它们看成是反常的和错误的偏向,看做是学说、政策和措施等矛盾和错误的结果。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的解决过程,因而反对革命,反对社会主义,而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改革分配等办法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他的思想却始终没有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第一节 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n经济学说史教程304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西斯蒙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他的“新原理”就是要阐述与英国古典学派理论不同的理论,他不仅要研究财富,而且要研究人的享受。西斯蒙第认为,人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两方面构成的。西斯蒙第把物质福利作为研究对象以与英国古典学派理论对立,他同时也把国家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及进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与英国古典学派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思想相对立。\n经济学说史教程305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依照西斯蒙第的观点,个人进行生产是出自人的需要和愿望,即人的消费决定财富的生产;在交换经济中,消费决定生产表现为社会需求先于社会供给;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人的消费又直接依存于他所分配到的收入。因此,收入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再生产中的资本之间与消费它的人口之间都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人幸福。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n经济学说史教程306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强调人、人的需要。他强调要注意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热望,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计算的科学,而是伦理道德的科学。西斯蒙第把消费提到首要地位,反对李嘉图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指责李嘉图的见解是为了手段而牺牲目的。西斯蒙第批评李嘉图的抽象法。但是他自己在运用抽象法上不仅未克服李嘉图形而上学的缺点,甚至比李嘉图更退后一步。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n经济学说史教程307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一、价值学说西斯蒙第与斯密、李嘉图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理论上有很大不同。西斯蒙第直接把财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的基本理论以“财富的形成和发展”的形式阐述出来。西斯蒙第仅仅从整体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矛盾现象。\n经济学说史教程308西斯蒙第认为,人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的本领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为满足他的需要和欲望的,财富是积累起来不予消费的劳动果实。他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品的价值,只用它对人的效用来衡量,而在交换经济条件下,效用概念就被交换价值的概念所代替了,从而克服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把商品看做自然形态的非历史观点。他认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309他认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西斯蒙第还继承了李嘉图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区分的思想,同时更强调消费(需求)对决定价值量的重要性。在他的定义中,不仅更接近于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还接触到了马克思所说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含义,从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作了新的补充。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310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西斯蒙第认为,财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财富,即财富必须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必须对人有利,能直接或间接为人所使用的;财富必须是能积累、能保存以备日后消费的东西,“如果这些劳动的果实是永远不能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消费,它就是非生产性的劳动。只有生产性的,或创造财富的劳动才能至少给他所付出的劳动以同样价值的报酬”。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311他还指出,社会不仅需要生产财富的生产劳动者,还需要有行政人员、立法者、法官、律师、武装力量等。他们的收入不能动用资本,而要动用社会收入。西斯蒙第就正确地指出了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312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一、资本和收入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主要贡献,在于他批判了李嘉图学派和萨伊否定经济危机的理论。西斯蒙第认为,分工出现以后,世界上人们所能从事的工作更加多样化了。人们的消费只能通过交换。西斯蒙第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论证了资本和收入。\n经济学说史教程313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西斯蒙第认为:“资本和收入之间的区别就是社会繁荣的基础。一旦生产不能和收入交换,生产就会陷于停顿。”什么是收入?西斯蒙第认为收入有三种:地租、利润、工资,它们来源于土地、资本和劳动。什么是资本?他认为,单个农民的产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小麦作为来年收获以前的粮食;另一部分保存起来作为种子,来年再生产小麦。“社会的形成和交换的发生,使这项种子积累起来能够产生收入的部分大大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资本”。\n经济学说史教程314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西斯蒙第在论述资本与收入及其关系时,论述了他的分配观点。他虽采取了三种财富源泉产生三种收入的说法,但他特别强调劳动的作用。他把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相对立,强烈地指责资本主义制度分配方面的不合理。他明确提出资本家把工人所生产的超过他们生活资料的价值的一切据为己有,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他把地租同工资对立起来,把地租看做是工人劳动产品的扣除,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315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缺陷:他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所以,虽然一方面把社会总产品分为资本和收入,另一方面又把社会总产品都分解为收入,这表明他观点的混乱。这实际上是接受了“斯密教条”,把社会产品中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丢掉了。\n经济学说史教程316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二、生产和消费西斯蒙第认为,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起着决定的作用。生产以消费为前提,生产应该服从消费;不过,在商品经济中,生产服从消费的原则转化为供给服从于需求。在这种生产与消费关系中,收入与支出是重要环节。支出决定消费,国民开支消耗国民的全部生产物。\n经济学说史教程317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收入虽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本身不是收入,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获得这一名称,才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这便构成了西斯蒙第特有的再生产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318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一、经济危机理论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n经济学说史教程319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缺陷:他不了解社会总产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不了解除了个人消费还有生产消费。他仅仅强调个人消费及生活资料实现问题,而忘记了生产消费及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这样就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他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来解释危机,并未揭示危机的实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320第五节社会改革设想一、西斯蒙第的社会改革主张西斯蒙第同情劳动人民,强烈指责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恶果,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缺陷,抨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合理的自然制度。他把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归结于人们受错误思想支配,归结于执政者错误的政策和学说。因此,他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政权和执政者。\n经济学说史教程321第五节社会改革设想西斯蒙第认为,政府应保护居民不受竞争的影响。在他看来,社会改革的中心是为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寻找社会应该以怎样的权利原则和司法原则来保护工人免遭竞争的危害。在他的社会改革设想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阶级(雇主与工人),这两个阶级相依为生,所以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在农业中,让农场主负责在工人病老和贫困时供养他们,并且不把工资降到最低限,不使工人做力所不及的劳动等。为此,要加重向大地主的征税。在工业中,要使工人能有机会与雇主联合,能分享雇主的一份权利。\n经济学说史教程322第五节社会改革设想二、西斯蒙第社会改革思想的实质西斯蒙第所理想的社会是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社会。他叙述了农村农业、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把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立。他认为,在宗法式农业和城市手工业条件下,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波动、危机及工人阶级的贫困与痛苦,生产是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生产可以按比例正常地进行。\n经济学说史教程323第五节社会改革设想缺陷:由于他没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以,他不能超越小资产阶级的眼界,在对社会进行改革的设想中不过把宗法制和行会的原则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使他的思想带上了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与反动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324阅读书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51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Ⅱ,124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55~56、285页。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4卷,434页。\n经济学说史教程325思考题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再生产理论问答题1.为什么说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特殊地位?2.简述西斯蒙第的价值学说。3.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326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327第九章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328第九章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及下层人民的代言人。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6—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19世纪初的法、英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描绘了未来的美好图景。但因未找到实现未来新社会的正确途径和阶级力量,他们的理想只是空想而已。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329第一节概述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16世纪,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时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n经济学说史教程330第一节概述1.第一阶段:16—17世纪,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称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总的说来,莫尔和康帕内拉都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作了一番空想的描述,这在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31第一节概述莫尔:英国伟大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生于一个法官家庭,当过律师,担任过国家要职。他的代表作《关于最完善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以下简称《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在书中莫尔首先对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他指出造成贫富对立的根源是私有制,并提出了“完全废止私有制度”的思想。接着他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劳动成为义务、产品按需分配的乌托邦理想社会。\n经济学说史教程332第一节概述康帕内拉:青年时代学过哲学,1598年因密谋反对当时统治意大利南部的西班牙君主政权而被捕。其代表作《太阳城》,就是在狱中写成的。他痛斥了私有财产制度,主张消灭剥削,消灭贫富悬殊,人人劳动,平等友爱,按“需要”分配生活用品等思想。在对家庭的态度上,《乌托邦》主张生产和生活都以家庭为单位,而《太阳城》中则不存在家庭。康帕内拉认为私有制是罪恶之源,而家庭又是私有制之源。这是两位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不同之处。\n经济学说史教程333第一节概述2.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1709—1785)和巴贝夫(1760—1797)。\n经济学说史教程334第一节概述摩莱里:马克思、恩格斯把摩莱里的空想社会主义称为空想共产主义,以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及其后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在摩莱里的代表作《自然法典》中,他勾画出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了剥削,人人劳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新社会。他从社会进步的观点出发,对未来理想社会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和从立法上作出规定,不再采用“乌托邦”式的描绘。他从社会进步的观点出发,对未来理想社会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和从立法上作出规定,不再采用“乌托邦”式的描绘。\n经济学说史教程335第一节概述马布利:他的著述最具代表性的是《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书中详尽地论证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而且还精心制定了一部实现理想国家的社会改革纲领。他不仅反对私有制,而且看到了私有制同社会划分阶段的关系,这是他的突出进步之处。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在他看来,清心寡欲就是幸福,就是美德,只有平均,才能确保大家的共同幸福。\n经济学说史教程336第一节概述巴贝夫: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成熟起来的,因而他对资本主义做了相当深刻的批判。在其主编的《人民论坛报》和其他著作中,他揭露了资本主义是新的剥削方式,揭露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导致人民革命的必然性。他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产品成为公有财产,人人劳动,消灭不劳而获及实行均等分配、计划调节生产的崭新的共产主义公社制度。他把社会主义思想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他高于以往一切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地方。\n经济学说史教程337第一节概述3.第三阶段:其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了最高阶段。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和18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英国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极度失望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n经济学说史教程338第一节概述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地位1.历史功绩: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时期,就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而且预见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景象。对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运动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推动了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n经济学说史教程339第一节概述2.缺陷和错误: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和解放的物质条件。不知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不知道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不能科学地论证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为社会主义尚未统治世界是因为缺少天才人物。他们把自己看成天才人物,认为天才的产生只是一种侥幸。否认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宣传和示范的方式,使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希望取得富人和统治者的支持,和平实现社会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340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一、圣西门的生平和著作1.生平:昂利·克劳德·圣西门(1760—1825)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贵族世家,受过启蒙学派教育。1779年,以参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圣西门拥护革命,宣传平等和自由,并声明放弃贵族头衔。法国革命后日益显露的社会矛盾,推动着圣西门深入思考和探索社会问题。19世纪初期他成为陈述人们对革命失望和不满的空想社会主义者。\n经济学说史教程341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2.著作:他的第一本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初步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此后,他继续以“改造社会”为主题,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重要的有:《人类科学概念》、《论财产和法制》、《寓言》、《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新基督教》是圣西门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成熟的一部著作,它标志着圣西门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成。\n经济学说史教程342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二、圣西门的社会历史观他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具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圣西门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些观点包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由于他接受了启蒙学者的错误观点,用人类的理性来说明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他的历史观显然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n经济学说史教程343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他的社会历史观中也包含有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有时也试图用经济原因来说明社会的发展,认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圣西门的社会历史观中也带有辩证法的因素。他认为,一切社会制度都只具有相对的、历史的意义。圣西门意识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的阶级斗争,也是无产阶级和贵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n经济学说史教程344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三、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完全是个是非颠倒的社会,在那里存在着剥削、暴力、欺骗,人类道德已经完全沦丧;在那里,并没有民主自由,而是政治上的专横。在经济上则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圣西门指出,造成这些社会弊病的原因是利己主义。圣西门把批判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认为这是法国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困的原因。圣西门批判了资产阶级理论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美化成自然、永恒的社会的观点,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n经济学说史教程345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四、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圣西门把他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实业制度”。按照他的解释,这种制度是由实业家掌握权力和财产,并使一切人都得到最大限度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社会制度。在实业制度中,阶级压迫将被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将不复存在,其领导机构和现存的国家机构根本不同,国家将变成只是管理生产的机关,它的主要任务将是组织生产。\n经济学说史教程346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人人都要劳动,实行普遍劳动的原则,这是未来社会有最大限度平等的重要表现。在他的实业制度中,消费品的分配将采取“各按其能”、“各按其劳”的原则。圣西门还指出,他的实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因而他非常强调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n经济学说史教程347第二节圣西门的经济学说五、缺陷在圣西门的实业制度中仍然保留了私有制,仍然存在着阶级,利润仍然存在。由于他的实业家委员会主要由工业资本家、农场主、商人和银行家的代表组成,因此,在他的实业制度下,原来的资产者还依然处于对工人和农民发号施令并享有经济特权的地位。圣西门反对暴力革命,认为暴力革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实业制度应该用和平的方式去实现。\n经济学说史教程348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一、傅立叶的生平和著作1.生平:弗朗斯瓦·沙利·傅立叶(1772—1837)出生于法国东部柏桑松的一个商人家庭。在1793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的内战中破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日益显露的社会矛盾引起傅立叶的注意,他开始研究人类社会制度,寻求“医治社会疾苦的药方”。\n经济学说史教程349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2.著作:1803年,他在《里昂公报》上发表了《全世界和谐》,第一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807年,他发表了《商业欺诈》。1808年,《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问世,阐明了他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1822年,他出版了《论家务—农业协作社》,着重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在1829年发表的《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中,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和谐社会的组织问题,同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描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1837年写的《论商业》一文,是傅立叶批判资本主义商业的杰作。\n经济学说史教程350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二、傅立叶的社会历史观傅立叶承认社会发展存在着规律性,并论证了理想社会实现的必然性。他的社会历史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历史观中所具有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辩证观点。在他的《四种运动论》中,制定了一个“社会运动过程一览表”。他认为人类社会大约存在8万年,要经历童年、成长、衰落、凋谢四大阶段,共有32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又分为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指出“社会的各个时期是服从于一般成长的规律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51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虽然他在划分历史时期时,掺进了人的心理因素,但他又考虑到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把生产和生产的性质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基本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中也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傅立叶还认为,没有一个纯粹的社会,每个社会都常有旧制度的残余和新制度的萌芽。傅立叶强调说明人类社会是一种运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能长期停滞在一个历史阶段。\n经济学说史教程352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三、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混乱、丑恶、欺诈、贫困和罪恶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是分散的、不协调的,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和幸福。因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尖锐对立着,这是文明社会中一切灾难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激烈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贫富不均的现象,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严重后果。由于傅立叶非常熟悉资本主义商业的内幕,所以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n经济学说史教程353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四、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傅立叶把他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和谐制度”。建立和谐制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创造大规模的生产、高度发展的科学和艺术;2.要发明这种与分散经营相反的协作结构,即经济的新世界。第一条已经具备的,第二条则没有做到,因而他把创造第二个条件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来完成。他认为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法郎吉”,指严整的步兵队伍。用此表明和谐制度是有组织的生产—消费协作社,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n经济学说史教程354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傅立叶认为在和谐制度下,人人都要参加劳动。傅立叶很重视和谐制度下的产品分配问题。他认为公正、和谐的分配方式,是“使每个人都能按照他的三种手段——劳动、资本和才能而获得满意的报酬”。这里他已经开始把劳动作为未来社会分配产品的依据,具有了按劳分配的因素。在和谐制度中,公职人员由群众选举产生。在傅立叶的理想社会中,还提到了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355第三节傅立叶的经济学说错误和空想性:1.他没有提出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要求。在他的分配原则中,以股份基金的形式保留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企图在此基础上调和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2.他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建立和谐社会。\n经济学说史教程356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一、欧文的生平和著作1.生平:罗伯特·欧文(1771—1858)出生于英国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800年,担任一家大纺织厂的经理。这里集中体现了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给工人带来的苦难。1824年,欧文带着他的儿子和一些学生,到美国进行“新协和公社”的试验。1829年,返回英国后直接转向工人阶级,在工人中进行共产主义宣传和实践活动。1835年后,逐渐脱离了工人运动而致力于著书立说,继续宣传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357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2.著作:1813年欧文开始著书立说,发表了《新社会观,或人类性格的形成》等著作。1820年,发表了《致拉纳克郡的报告》,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概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1836年,出版了《新道德世界书》,系统地论证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39年,又发表了“论婚姻、宗教和私有财产”一文,进一步批判了现存制度。1849年他发表了《人类头脑和实践中的革命》,对自己的全部学说作了简要概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358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二、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欧文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明显逊色于圣西门和傅立叶。他认为人类社会最初是生活在没有私有财产的渔猎时代和游牧时代,到了犁耕时代,人们承认在耕种过的土地上付出劳动的人应有权占有土地,从而产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的权利都是自然权利;私有制产生以后,人为权利便取代了自然权利。他还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59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比圣西门和傅立叶更为深刻,因为他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私有制。他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给工人带来的危害,深刻地指出,机器的使用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但给工人带来的却是灾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对立现象。他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提到了理论的高度。他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n经济学说史教程360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三、欧文的合作公社欧文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之后,提出了一个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合作公社。公社是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社员大会。公社的常设领导机构是社员大会选举的理事会。公社设有农业部、工业机械部、文学科学和教育部等,负责领导公社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n经济学说史教程361第四节欧文的经济学说欧文还设计了合作公社的规模。因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公社的人数可由几百人至几千人组成。欧文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每个社员劳动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每天只需工作4小时,就可以生产出丰富的产品。由于公社的产品极为丰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需分配。但他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他的理论只能是空想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62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302~30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19~732页。托马斯·莫尔:《乌托邦》,59~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圣西门选集》,第2卷,169~189页。《傅立叶选集》,第1卷,51、131~135、137~144、233~237页。《欧文选集》,第2卷,50~55、72~77、125~159页。\n经济学说史教程363思考题名词解释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实业家分配原则傅立叶的危机论分配论欧文的分配论问答题1.试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在经济学说史发展中的意义。2.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的?3.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有哪些有意义的观点?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364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365第三篇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十章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366第十章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本章重点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367第十章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19世纪初期英、法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萨伊、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当时社会,将李嘉图理论庸俗化。马尔萨斯对人口问题的研究使人口理论成为一个新的学科。萨伊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用三分法(生产、分配和消费),为以后西方经济学沿用。否认经济危机的“萨伊定律”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对困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矛盾的庸俗化解释,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368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一、概述1.生平: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早期的庸俗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理论和人口理论对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土地贵族家庭。他和休谟、卢梭等人都有交往,思想颇为激进。1784年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后又入剑桥大学。1796年,他到萨立州的奥尔巴当牧师。1805年被聘为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n经济学说史教程369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2.著作: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发表了《人口论》小册子,1803年用真名出版了《人口原理》第2版。他的著作除《人口原理》之外,其他经济著作还有《价值尺度》(1823)、《地租的性质与发展的研究》(1815)、《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370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二、人口理论起源:马尔萨斯的父亲曾将葛德文的著作推荐给他,他此前并没研究过人口问题,而是在与他父亲争论时才触及,以人口过剩为论据来反对法国革命和社会改革思想。出乎马尔萨斯的意料,《人口论》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小册子的意外成功,促使马尔萨斯进一步探究人口问题,出版了《人口原理》。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的开篇承认,他是由于法国革命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争论而提出人口问题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71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首先从两个所谓公理出发: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近而说明人类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生活资料的。从上述两个固定公理出发,马尔萨斯论断如下:“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n经济学说史教程372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在初版中,马尔萨斯认为只有增加死亡率,才能阻碍人口增长,使它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而在第2版中提出了通过道德抑制,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保持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均衡比例。人口原理,即马尔萨斯主义的要点: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且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n经济学说史教程373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根据他所阐述的人口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马尔萨斯认为,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是受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的,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推翻的。马尔萨斯又认为,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劳动基金,他认为劳动贫民的安乐与工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工人的人口数量。这一理论后来一直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沿袭并形成为工资基金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374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用很大篇幅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他力图论证济贫法有害无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的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反过来用这个所谓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改善人类的德性,使人类得到最适当的发展。\n经济学说史教程375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关于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人口数量的观点,同样是不能成立的。1.劳动基金即社会生活资料不是不变的数量;2.工资数量不是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水平是受相对过剩人口数量调节的。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是错误的,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的人口规律,制定适合于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口政策是完全必要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76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三、价值、利润、地租论在价值理论上,他继承了亚当·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地租)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同时吸收了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尔萨斯认为价值有三种含义:1.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内在效用;2.名义交换价值或价格,除特别指明其他物品外,它不过是以贵金属来估量的商品价值;3.内在交换价值,指商品由内在原因产生的购买力。\n经济学说史教程377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在利润论中,马尔萨斯认为利润是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它是商品价值扣除各种垫支以后的余额。马尔萨斯只在表面现象上说明了利润,未曾揭露利润的本质,最后把利润归结为让渡利润。在论证地租问题时,马尔萨斯认为地租是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劳动工资和耕种投资利润后的剩余部分。地租是对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或是上帝对人类的赐予。他认为地租的增加是因为生活必需品(农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包括通常的利润在内)之间的差额扩大的结果。\n经济学说史教程378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四、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一些有才能的学者,如萨伊、詹姆斯·穆勒、李嘉图等都认为只存在某些特殊商品的过剩,或叫做局部过剩,一般商品过剩则不存在。马尔萨斯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马尔萨斯看到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二者相适应,商品的全部实现才有可能。\n经济学说史教程379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认为资本家一生的重大目的是节约和积累资本,他们不会把全部收入都消费掉,只有一批非生产性的消费者才能提供巨大的有效需求。马尔萨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商品实现中,非生产性消费者必须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只消费、不生产,他们提供的有效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他主张非生产性消费者应该经常维持在最适应于生产力的这样一个水平上,以便保证社会产品的实现。\n经济学说史教程380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一、概述1.社会背景: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随着资产阶级不断加深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阶级矛盾开始显露。反对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斗争,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而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则退居次要的地位。法国出现了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对未来社会作出设想。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出现了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381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2.生平: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出生在一个新教徒的商人家庭里,早年经营商业,后去英国学习,目睹英国产业革命的情况,接触到A.斯密的经济学说。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他拥护大资产阶级的执政,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一度从军。雅各宾派上台后,他感到不满转而反对革命。后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的主编,发表经济文章。1817年任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工业经济学教授。1830年任法兰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逝世。\n经济学说史教程382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3.《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发表。除了绪论外,分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3篇42章。萨伊将斯密的经济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以简单概括的方式,把它介绍到法国和其他欧洲各国。他创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萨伊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三分法、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三位一体分配论和销售论等,对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经济理论中存在着明显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倾向。\n经济学说史教程383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他认为财富是不能依存于政治的,所以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不同的。政治学研究的是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因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所谓“三分法”。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否认经济规律的历史性,抽掉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企图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抽象的科学,以掩盖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384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三、价值学说萨伊的效用价值论,是和他的生产论有直接关系的。萨伊认为,人类所消费的一些东西,如空气、水和日光等,不需要经过人的努力来创造,所以没有交换价值。人类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使物质的数量有所增加或减少,只能改变原有物质的形态,使它具有新的效用,或扩大原有效用。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n经济学说史教程385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在萨伊看来,劳动、资本和自然力是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创造了利息,土地(自然力)创造了地租。三种收入是生产三个要素在协同创造效用的过程中,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构成了效用的生产费用,因此价值也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在谈到物品价值大小如何决定时,萨伊认为,价格是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从而价格决定价值。价格是由供求关系规定的,而价格又决定价值,因此价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86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错误:1.放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效用价值论。2.萨伊的生产费用论,继承了斯密价值理论中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把生产资料排除在商品价值构成之外。3.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可是其基础是价值。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只能说明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程度,但不能说明价值本身。\n经济学说史教程387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四、分配理论萨伊的分配理论是以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分别从产品价值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分配给工人的部分叫做工资,分配给资本家的部分称为利润,分配给地主的部分则是地租。在萨伊看来,工资是企业主借用劳动力所付的代价,是劳动服务的报酬。他还主张实行低工资政策,认为这样可以使商品价格下降,对整个社会消费是有好处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88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萨伊用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代替利润,认为它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企业主的收入是他劳动的工资,而资本家的利息,则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所付的租金。萨伊对地租理论的见解,是前后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土地有能力改变很多物质,使它适合人类的使用。另一方面,他反对李嘉图利润与地租对立的学说,认为地租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他主张脑力劳动者的工资应该高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n经济学说史教程389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销售论也即是实现论。萨伊反对马尔萨斯的只有地主、牧师和官吏的存在,才能提供有效需求,保证资本家取得利润,避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发生的观点。也反对西斯蒙第的由于小生产者的贫困和破产,带来了消费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发生的观点。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货物充斥的过剩现象,这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只要政府当局不是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这种现象是不会永远继续存在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90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萨伊根据上述观点,演绎出以下四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得越快越多越广泛,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大。2.每个人都和全体共同繁荣利害相关。一个企业的成功,就可帮助其他企业也能够办得成功。3.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4.仅仅是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所以,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则是拙劣的政策。\n经济学说史教程391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萨伊的销售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理论先导。他的这个理论混淆了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抹杀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矛盾。因此,萨伊的销售理论是错误的。在他的这个理论中,还存在着一些对发展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比较有益的内容,如反对奢侈浪费,主张经济自由,鼓励发展生产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392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五、经济政策思想萨伊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他指出由于封建贵族和上层人士的奢侈,使没有工可做的工人陷于穷困。所以说,奢侈和贫穷是两个不可分开的伴侣。萨伊在反对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非生产性消费的同时,提出了鼓励节约的主张。他区分了节约、吝啬和浪费的不同。萨伊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结合当时法国的具体情况,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保护关税等重商主义的政策。\n经济学说史教程393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萨伊参照英国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根据巴黎的一些郊区,特别是弗布尔、圣安多印工业发达的事实,说明“利己主义是最好的教师”。萨伊在反对国家对经济干涉的同时,也强调了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保证经济活动的自由进行。在课税问题上,萨伊认为,课税是指一部分来自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年产品,从个人手中转到了政府手里,用来支付公共费用或供给公共消费。他提出最好的租税原则应当是:1.税率要适度。2.便利纳税人。3.公平课税。4.税收不要妨害再生产。5.税收应有利于国民道德的培养。\n经济学说史教程394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一、19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从1820年到1830年,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活动极为活跃。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一派是以马尔萨斯、贝利和托伦斯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他们利用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另一派是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他们把李嘉图的经济学说看做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体系,对其存在的矛盾与错误作了庸俗化的解释,从而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n经济学说史教程395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二、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詹姆斯·穆勒(1773—1836):英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来担任过传教士、家庭教师,以及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并长时期在伦敦著书立说。他是边沁的弟子和其思想的传播者。1804年,詹姆斯·穆勒发表了《关于谷物奖励金的失策和谷物贸易所应采取的原则》,1807年发表了《商业保护论》。他在182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但是,他的阐述只是抽象的轮廓。他力求做到的是形式上的逻辑一贯性。因此,从他这里也就开始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n经济学说史教程396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对李嘉图学说中两大矛盾的解释:在解释李嘉图体系中两大矛盾的第一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时,为了维护劳动价值论,他把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归结为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解释李嘉图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第二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他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有劳动者的直接劳动,同时也包含有资本家的积蓄劳动。因此,产品的价值就是由这两种劳动决定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397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詹姆斯·穆勒对李嘉图学说中两大矛盾的解释是错误的:他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看做是一般商品的交换关系,从而掩盖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和矛盾。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没有看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另外还混淆了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n经济学说史教程398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詹姆斯·穆勒为了捍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在同李嘉图学说反对者进行的论战中,实际上对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作了庸俗的解释,使之陷入更大的矛盾之中。因而,詹姆斯·穆勒促进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不过,他忠实于他的老师,坚持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封建土地私有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比李嘉图的经济观点前进了一步。他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出发,作出了反对土地私有权存在的实际结论。他主张通过直接征收高额地租税的办法,或多或少地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土地国有。\n经济学说史教程399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三、麦克库洛赫进一步使李嘉图理论庸俗化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1789—1864):英国经济学家。他出生于苏格兰,后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他先后担任过《爱丁堡评论》经济书刊首席评论家、《苏格兰人报》记者和编辑、经济学私人教师、英国文书局审计员等。他依靠李嘉图经济学,在伦敦大学得到一个教授的职位。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1825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本著作中,麦克库洛赫在所有方面都庸俗化了李嘉图的经济学说。是李嘉图经济理论解体的“最可悲的样板”。\n经济学说史教程400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麦克库洛赫在解决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的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交换规律的矛盾时,首先区分了“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也是一种普通商品,与资本的交换是按等价进行的,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为了说明利润是合理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交换价值”总是超过“实际价值”的,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利润就被麦克库洛赫转变为贷款的利息,资本家成为贷款者。劳资之间的剥削关系,变成了一般的借贷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401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麦克库洛赫在解释李嘉图学说中存在的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时,认为这是由于把商品交换价值只是看做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决定的,而没有把商品在购买或生产后一直到适合于使用前这一段时期内,有时增加的交换价值也看做是劳动的结果所致。错误:离开了劳动价值理论,把利润归结为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让渡利润。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混同起来,并把劳动的概念本身任意加以扩大和庸俗化。\n经济学说史教程402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14~18、648~656、676~678、689~70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919~94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3~69、87~110、182~204页。季陶达主编:《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有关马尔萨斯、萨伊、詹姆斯·穆勒部分。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119~147、162~184页。\n经济学说史教程403思考题名词解释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马克思的人口规律有效需求不足论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效用价值论萨伊定律问答题1.简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2.简评萨伊的经济理论。3.詹姆斯·穆勒与麦克库洛赫是如何解决李嘉图理论体系的矛盾的?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404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405第十一章19世纪30——60年代的想法经济学本章重点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第三节凯里的经济学说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406本章评述继萨伊、马尔萨斯之后的经济学家,他们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另寻说辞适应新形势。西尼尔以“节制”说明利润的来源,证明资本主义不存在无偿占有。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分配规律是历史的,应改变分配以满足无产阶级的诉求。凯里主张保护关税以抵制英国。凯里与巴师夏惧怕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编造了阶级利益和谐论麻痹大众。本章重点第十一章19世纪30——60年代的想法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407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一、西尼尔生平与著作1.生平:纳骚·威廉·西尼尔(1790—186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曾就读于伊顿学院、马格达连学院和牛津大学等院校。1819年,在伦敦担任律师。1825年,担任牛津大学教授。还担任过政治经济学考试委员会、调查集会结社、罢工运动委员会、济贫法修改委员会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等职。2.著作:《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绪论》、《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408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的原因,不是由于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就是出于人们按照不同风俗习惯的要求,担心财富可能会不足以适应他们需要的顾虑。3.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地增加。4.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劳动,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n经济学说史教程409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在西尼尔看来,上述四个基本命题中,第一个命题是意识的问题。其他三个基本命题,则是观测的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命题的注解。西尼尔对政治经济学四个基本原则的提出和论述只不过是旧的功利主义、马尔萨斯人口论以及萨伊经济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但是,其中关于生产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适销对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增加财富生产,集中劳动和其他生产手段的力量,促进生产的发展等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10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三、价值理论西尼尔反对古典派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要使它成为财富,也就是使之具有价值,应该包括三种特质: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西尼尔认为,确定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应取决于两个因素:1.决定这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2.决定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供给则是受劳动、自然要素和节制这三种生产手段制约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11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西尼尔认为,如果生产中得到了自然要素的协助,它的商品价值必然高于没有自然要素协助、用同样劳动和节制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叫做独占商品。独占的形式分成以下四类:1.独占者没有生产方面的独占权,只是作为一个生产者有某些独占设备,增加产量。2.独占者是惟一的生产者,他的商品不怕竞争,而且商品总量也没有办法增加。3.独占者是惟一生产者,通过增益劳动和增益节制的运用,使生产可以无定限地增加。4.借助于数量有限和效能高低不同的自然要素所提供的相对助力,会随着投下的劳动和节制量的增加而递减。\n经济学说史教程412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西尼尔在分析生产成本时指出,在自由竞争下,生产成本是价格的调节者。西尼尔的价值论,实际上和萨伊的一样,都是生产成本论。他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对商品效用作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它是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来源之一。西尼尔在对价值作进一步的说明时,则又用价格代替了价值,而转到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决定价值上去。\n经济学说史教程413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四、利益协调的分配论在产品分配问题上,西尼尔把交换分为两类,一类普遍适用于一切的交换,也即是研究支配交换的总规律;一类适用于各不同生产手段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交换。他认为,社会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级,即劳动者、资本家和自然要素的所有者。工资和利润都是人类创造的,工资是劳动者牺牲安逸的报酬,利润是资本家牺牲眼前享乐的报酬。地租是自然要素所有者所取得报酬。\n经济学说史教程414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西尼尔认为,工资与利润和地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两者都是出于一种牺牲的结果,所以都有一个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西尼尔用主观唯心主义说明劳动和资本,证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各自的收入也是正当的合理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15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五、西尼尔的经济政策主张西尼尔作为济贫法修改委员会的委员,亲身参与了济贫法的改革、工厂法的制定和手工织布业工人的调查等活动。他提出的“最后一小时”理论,成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制定反对工会主义,反对工人争取10小时劳动斗争的政策依据。他纯利润来自最后1小时。如果劳动时间减少1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如果劳动时间缩减1.5小时,总利润也就消失了。\n经济学说史教程416第一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马克思对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事实上,西尼尔并不懂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工人用具体劳动把不变资本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又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工人每个小时的劳动中都包括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西尼尔虽然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但是在一些具体经济政策上,则是根据经验灵活处理的。例如,他为了解决爱尔兰的贫困落后状况,主张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n经济学说史教程417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一、约翰·穆勒的生平与著作1.生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英国伦敦经济学世家,是詹姆斯·穆勒的长子。13岁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先读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后又学习了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820年,约翰·穆勒到法国访问结识了萨伊和圣西门。1823—1858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65—186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n经济学说史教程418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2.著作:《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本著作基本上包括了他对经济科学作出的新见解。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总结了19世纪初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个新的折衷主义的理论体系,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者的欢迎。\n经济学说史教程419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3.经济思想:青年时代,受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成为边沁功利主义的信徒。但英国宪章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之后,约翰·穆勒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对功利主义产生了怀疑,逐渐成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和英法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对雇佣劳动者的处境深表同情。他设法寻找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改善这种社会制度的方法。但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限制,他不可能和传统的经济理论决裂。他的经济理论体系是毫无生气的混合主义、折衷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420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二、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他反对斯密和李嘉图关于经济规律都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观点,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不懂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它们的性质是一致的。他把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割裂开来,幻想通过改善分配方式来调整资本主义的矛盾,为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纲领提供理论依据。\n经济学说史教程421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三、价值与国际价值理论1.价值学说:约翰·穆勒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力量,价格则是表示商品与货币相联系的价值。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一般商品的价值是围绕着生产费用这个中心而变化的。他认为,生产费用是由劳动和资本构成的。劳动是其主要的因素,它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投入的劳动和生产资料转移的过去的劳动。另一个因素是资本,它是资本家节制的结果。\n经济学说史教程422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他把商品划分为三类:1.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2.不增加生产费用,而供给数量又可以无限增加的商品。3.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制地增加,但是每个单位生产费用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的商品。约翰·穆勒分析了供求均衡的问题。他认为,有效需求就是有意购买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所能购买的数量,而价格决定于有效需求和供给的比率。需求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价值的大小变动。约翰·穆勒的价值学说,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的混合物,彻底地背离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423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2.国际价值理论:约翰·穆勒提出了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的观点。他认为,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一国的商品同另一国的商品相互交换的价值由为支付进口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来决定,即这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恰好等于支付进口总额所需的价值。这种国际价值规律,称为需求与供给方程。约翰·穆勒一般是反对保护政策的,但也承认为了发展新的工业,暂时采取一些保护政策还是恰当的。约翰·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离开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淆起来。\n经济学说史教程424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四、分配理论在工资问题上,约翰·穆勒接受了工资基金理论,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在利润问题上,约翰·穆勒接受了西尼尔的节制论。他把总利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利息是对资本节制的报酬。保险费是对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的报偿。管理工资则是对资本家管理企业、组织领导生产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代价。\n经济学说史教程425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在地租问题上,基本上是沿袭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地租理论。他认为由于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所以农民耕种土地就必须支付地租。他也认为,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不同,所生产的产品产量要多,其差额就是级差地租。约翰·穆勒还提到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约翰·穆勒在分配学说上没有提出什么新的创见,只不过是综合了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并加以发挥而已。\n经济学说史教程426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五、改良主义的经济政策思想约翰·穆勒对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制度进行对比时,揭露了私有财产制度的分配不均和弊端。但是他又说,现存的私有财产制并不是它的最好的形式,很难和共产主义进行对比,而无法确定这两种制度中哪一种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由于约翰·穆勒思想上的矛盾和阶级的局限,他只提出了一些改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1.改变工资制度,建立生产者协会。2.征收土地税,使地租社会化。3.限制遗产权,减少财富分配不均,使财富得以分散。\n经济学说史教程427第二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约翰·穆勒在分析其改良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纲领时,对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制度进行了对比。一方面,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揭露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平等,对雇佣劳动寄予了同情。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一种优越于私有财产制度的社会体系。约翰·穆勒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进行了客观的科学研究。但他又认为,共产主义还存在于观念之中,私有制还是有改善余地的。他提出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纲领,幻想在不触动现存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清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弊端,这只能空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428第三节凯里的经济学说一、凯里的生平与著作1.生平:亨利·查尔斯·凯里(1793—1879)美国经济学家,阶级利益和谐论的倡导者。他出生于美国富裕商人家庭,凯里是天主教徒,同时也是共和党人。他长期从事出版事业直到退职。之后,专门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工作。2.著作:最主要的代表作是1857—1859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原理》(3卷本),还有《政治经济学原理》、《过去、现在和将来》、《农工商利益一致论》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429第三节凯里的经济学说3.社会背景:凯里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传播到了美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他提出了以经济利益和谐一致为核心的经济学说。凯里结合当时美国土地和人口的情况,认为对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和谐的破坏来自英国。因此,他主张实行国家关税保护主义,防止英国竞争,积极发展本国的工业。凯里指责李嘉图是“共产主义之父”,是因为这和凯里的阶级利益和谐论不相容。\n经济学说史教程430第三节凯里的经济学说二、再生产费用价值论再生产费用价值论是凯里阶级利益和谐论的理论基础。生产费用不是价值的标准,而价值则是由再生产费用决定的。再生产费用包括工具等生产资料,以及耗费的劳动。再生产费用也就是由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组成。凯里的价值学说是错误的。他把资本和生产资料混同起来,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实质。\n经济学说史教程431第三节凯里的经济学说三、分配理论整个社会产品都是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再生产和增殖所必需的劳动数量逐渐减少。工资在相对量和绝对量上在增加,而利润在绝对量上有增加,在相对量上则是减少。在地租理论上,凯里反对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观点。他认为,土地的耕种,从来就是先从最贫瘠的劣质土地开始的,人们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才有力量逐步过渡到耕种和使用最肥沃的土地,并使报酬不断提高。\n经济学说史教程432第三节凯里的经济学说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降低的,而资本家的利润量和所占比例则是在日益增加。因此,凯里的分配学说是错误的。凯里主张实行国家保护关税的政策,并把它和阶级利益和谐论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只会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激烈化。\n经济学说史教程433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一、巴师夏的生平与著作1.生平:弗雷德利克·巴师夏(1801—1850)19世纪中期法国的经济学家,阶级利益和谐论的创始人之一,自由贸易派的旗帜。出生于法国富商之家。1825年他继承祖父遗产,成为资本家。曾担任地方法官、自由贸易协会秘书、立法议会的议员等。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已有很大发展,工人阶级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对此惊恐万状,巴师夏反对一切社会主义思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434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2.著作:他写了《财产与剥夺》,反对傅立叶主义者孔西得朗;写了《正义与友爱》反对圣西门主义者比埃尔·勒鲁;写了《财产与法律》反对路易·勃朗;写了《资本和利息》反对蒲鲁东。于1845年写了《科布登与同盟》一书宣传自由贸易。还写了《蜡烛、蜡光灯、蜡台、街灯、烛花剪刀、熄灯器制造业者和油类、兽脂、树胶、酒精以及一般说来和照明有关的一切东西的生产者请愿书》的小册子。巴师夏的经济著作还有《经济诡辩论》、《经济和谐》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435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二、服务价值论巴师夏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应是人,是人们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手段。研究的是个人利益的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完善,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生活要求不断地避免痛苦和追求满足与愉快,只有通过相互交换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巴师夏从交换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交换的社会。相互提供服务或劳务的交换具有两种表现:1.力量的联合,这意味着交换。2.专业的分工,它是力量联合的另一种更持久的方式。\n经济学说史教程436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从经济观点来看,交换的主要因素是价值概念。价值是通过有偿工作取得的,所以,价值必须关系到人们为了满足其欲望所作的努力。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是提供服务的人所作的努力和紧张的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人免除努力和紧张的程度,即价值大小与承受者节省下来的努力与紧张成正比。他离开了物质生产过程,用主观因素来说明价值,把它单纯看做是相互提供服务或劳务的关系。巴师夏以此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和谐一致的,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437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三、分配论巴师夏认为地租是对地主阶级作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中间人,在开发和改良土地时所提供的服务的报酬。他在讨论利润时,将它划分为利息和企业主的收入。利息是对资本家为积累资本,而延缓了自己的消费和享受的报酬。这就是以服务或劳务交换服务或劳务的规律。根据不同情况,这种报酬也有不同的名称,如租金、地租和年收入等,但一般则称为利息。\n经济学说史教程438第四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巴师夏还反对李嘉图的利润、地租和工资相对立的见解。他认为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则替资本家进行生产,这是两种相互的服务,而工资和利润就是这两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也可以叫做企业主的收入。巴师夏认为,“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从总产品中的绝对提取额增加了,而它的相对份额降低了。相反,劳动从中提取的绝对额和相对份额都增加了。”巴师夏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奇妙的、保险的、必要的和不变的资本规律,也是劳动和资本合作成果在分配领域的重要规律。\n经济学说史教程439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12~1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51~256、648~65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554~56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992~99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册,3~7页。季陶达主编:《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有关西尼尔、约翰·穆勒、凯里、巴师夏部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440思考题名词解释西尼尔的价值论节制论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工资基金论凯里的再生产费用价值论巴师夏的服务价值论问答题1.简评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2.简析凯里与巴师夏的阶级利益和谐论。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441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442第四篇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完善\n经济学说史教程443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本章重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第四节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444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矛盾斗争焦点的德国,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恩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奠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恩40年代后期的著作,如《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等书中的经济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445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16世纪开始产生、发展以后,到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首先是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起就已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完成。其次是法国,在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进展也非常迅速。最后是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虽然比英、法落后一些,但资本主义在这时也有所发展。\n经济学说史教程446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尖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统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发展和尖锐起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就爆发一次。这就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为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n经济学说史教程447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而来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也日益明显和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不自觉的状态走上自觉状态,由捣毁机器转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由争取改善生活条件发展到争取政治权利,由无组织的斗争走上有组织的斗争。这些斗争都充分表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既为创立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理论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也为创立这一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n经济学说史教程448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在当时,工人运动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但空想社会主义并未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未看到无产阶级就是创造社会主义的力量,特别是他们宣扬阶级调和,就不免会使工人阶级的斗争迷失方向,最后归于失败。因此,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已迫切要求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49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还必然要在德国产生。当时德国存在着资产阶级、广大人民和封建统治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矛盾。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担只能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德国的先进思想家们必须以全新的观点来正视无产阶级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使命。这样,德国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便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和极为有利的条件。\n经济学说史教程450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之产生于40年代,还是与当时已存在的人类先进思想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直接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批判地吸收了他们思想中有价值的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451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一、马克思早期的活动和思想变化卡尔·马克思(1818—1883)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他在柏林上大学期间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毕业后在《莱茵报》当编辑,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包括《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坚决站在维护贫苦农民利益的立场上。这也是他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产生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动机。\n经济学说史教程452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马克思由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又进一步促使他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辞去《莱茵报》编辑以后,从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写作。从这著作手稿中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持坚定批判态度,并已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影响,因而在形成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上跨出了一大步。\n经济学说史教程453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二、恩格斯早期的活动和思想变化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资本家家庭,青年时代的恩格斯为摆脱家庭的束缚和影响而经常与自己作斗争。恩格斯进中学念书时就已萌发了憎恨专制制度和官吏专横的思想,中途辍学去他父亲的公司当办事员,后又在一家大公司当练习生。对黑格尔哲学和批判宗教著作的研习,使他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39年3月写成并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反映了他在这个时期的民主主义观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454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在柏林服兵役期间,与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建立了密切关系,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参加斗争。他发表的《谢林论黑格尔》和匿名出版的小册子《谢林和启示》等著作,批判了谢林诋毁黑格尔及其哲学,以及为基督教和威廉四世反动统治辩护的反动观点。1842年11月,恩格斯去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大纺纱厂当办事员途中拜访任《莱茵报》编辑的马克思。这是两位革命导师的第一次会见。恩格斯到英国后,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已开始形成暴力革命思想,并已开始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革命无产者。\n经济学说史教程455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一、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843年10月到巴黎以后开始的。在旅居巴黎期间,马克思专心致志地研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德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的摘录和评语,现一般称为《巴黎笔记》。马克思写作《巴黎笔记》是打算在这个基础上写作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书名定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现还保存下来的《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部巨著手稿的一部分。\n经济学说史教程456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创办《德法年鉴》杂志,在其中发表了《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论文,表明他最终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4—8月间写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的阐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457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二、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恩格斯在1842年去曼彻斯特以后,在从事工人生活的考察、研究的同时,便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和让·萨伊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经济著作开始进行研究。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已充分表明恩格斯这时已完成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n经济学说史教程458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恩格斯在《大纲》中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当时经济制度的基本现象,认为那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必将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大纲》还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指责它在“额角上就打着最丑恶的自私自利的烙印”,其任务和目的就是欺骗和掠夺劳动人民。《大纲》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时,特别注意揭露、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大纲》还全面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各种经济范畴,包括价值、价格、资本、利润、利息、工资、危机、竞争和垄断等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459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三、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研究的开始起初,在《德法年鉴》出版后,二人便开始了通信往来。1844年,恩格斯从曼彻斯特回国途中第二次会见了马克思。从此,这两位革命导师就为共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斗争奠定了基础。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对价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原来两人对劳动价值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在《神圣家族》中,则已接近于肯定劳动价值论了。\n经济学说史教程460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四、《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商定共同写作《神圣家族》的同时,还着手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是他侨居曼彻斯特期间,在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初期的优秀著作。它和《神圣家族》在所述内容和方法上虽有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即都同样从革命的唯物主义出发,并同样得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的结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461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五、《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合作的第2部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他们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全书有两卷。第1卷批判费尔巴哈和布·鲍威尔、施蒂纳的旧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社会主义”。马恩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对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形成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论述了历史上已有过的四种所有制形式的区别,指出了它们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462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哲学的贫困》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始产生、萌芽。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重要标志。《哲学的贫困》是一本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它是为批判蒲鲁东主义而写的一本论战性著作。蒲鲁东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出版了一本《贫困的哲学》宣称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交换在“本质上是正义的”,幻想通过改良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企图在保存小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普遍平等与幸福。\n经济学说史教程463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哲学的贫困》分为两章:第1章名为“一个科学的发现”,主要是批判蒲鲁东的所谓构成价值理论。马克思完全肯定劳动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基础上的,并提出了与古典学派根本不同的剩余价值理论。第2章名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面、深刻地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还论述了关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464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是马克思于1847年秋冬之际在为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演讲的基础上写成的又一本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从内容上看,它可以说是《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继续,把后者提出的政治经济学一系列原理进一步发挥和系统化了,是马克思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从正面系统阐述自己理论观点的著作。马克思已接近于把劳动与劳动力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接近于解决李嘉图理论体系中价值规律与劳动同资本交换的矛盾问题了。\n经济学说史教程465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为了说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马克思还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价值由劳动决定的论点。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着重地论述了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还特别阐述了关于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466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三、《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共同写成,以“共产主义者同盟”党纲的形式于1848年2月发表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在40年代从事理论研究的总结和对工人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n经济学说史教程467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恩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表述和发展: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之旧的生产关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n经济学说史教程468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进一步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深刻地揭露了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联系起来,从而发展了经济危机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经营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利润。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伟大历史使命的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469阅读书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470阅读书目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雇佣劳动与资本》,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见《列宁选集》,3版,第1卷。列宁:《卡尔·马克思》,见《列宁选集》,3版,第2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471思考题名词解释货币拜物教经济范畴资本问答题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德国?2.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是哪三部著作?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472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473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本章重点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474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19世纪50—60年代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获得成功的时期。1859年正式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及《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三个手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确立。1867年《资本论》第1卷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包括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与危机理论等。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475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一、马克思50年代前期的研究和《伦敦笔记》1848年在法国和德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爆发后赶往法国和德国参加和指导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恩格斯也迁居曼彻斯特,以便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集中全力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1850年重新恢复。他重新研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50年9月—1853年8月的3年间的笔记,现称《伦敦笔记》。\n经济学说史教程476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伦敦笔记》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前7本笔记中,主要研究货币理论问题,其中相当篇幅是关于“通货原理”和“银行理论”之间的论战。从第八本开始,更多地转入一般性经济著作的研究,除价值、利润、工资等问题外,地租成了他注意的中心。《伦敦笔记》还对工人状况、农业史、经济史、发明史、技术和工艺史、银行问题、经济危机问题,以至文学史、文化史、伦理史和殖民体系问题、外交政策问题等等都有论述。马克思在这时已开始有了区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思想。\n经济学说史教程477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在这个时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经常与在曼彻斯特工作的恩格斯通信讨论问题。他们这种在理论研究上的相互切磋不仅限于当时,就是以后的几十年也一直如此。这些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共同用心血凝结而成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78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二、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后期的研究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手稿共有7本,包括“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七个部分。这部手稿于1939年在莫斯科第一次全文发表。在“导言”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说明了从抽象到具体这一逻辑方法是同现实即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479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根据他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思想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结构的第一个计划草稿,打算把全书分为五篇。《大纲》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它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它的内容分为“货币”、“资本”两章,除地租学说外,《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大纲》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的极其重要阶段,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n经济学说史教程480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大纲》主要要点∶在“货币章”,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劳动货币”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货币是商品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还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息等问题,第一次对劳动和劳动力作了明确区分。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过程,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人的全面发展,时间的节约以及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等也作了论述和分析。\n经济学说史教程481第一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三、《资本论》的6册结构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马克思在即将完成草稿时,对书的结构作了重新安排,把全书分为6个分册∶1.资本;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总的书名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先出版了价值、货币两部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由“序言”和第1章“商品”、第2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组成。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已基本上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和货币论中的革命变革。\n经济学说史教程482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一、1861—1863年手稿的写作和内容《资本论》的写作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他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67年第1卷正式出版,前后共经过20多年。在1861年—1863年间共写了23本笔记,简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个手稿。1861马克思开始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时,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章的提纲草稿,把“资本一般”扩充为四大部分∶1.资本的生产过程;2.资本的流通过程;3.资本和利润;4.其他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483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第一阶段1861.8-1862春第Ⅰ~Ⅴ、ⅩⅥ和ⅩⅦ本笔记前7页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和利润第二阶段1862春-1862.12第Ⅵ~ⅩⅤ、ⅩⅦ~ⅩⅧ本笔记剩余价值理论、商业资本、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货币回流运动第三阶段1863.1-7第ⅩⅨ~ⅩⅩⅢ本笔记相对剩余价值、劳动对资本的从属、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资本积累和再生产、原始积累《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写作的三个阶段\n经济学说史教程484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这部分手稿既包括《资本论》理论部分,也包括了它的历史批判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考察。在写作顺序上,马克思是先写理论部分,而当写到相对剩余价值学说时,即转而写历史部分,直到基本完结历史的考察后才再写理论部分的。《资本论》创作过程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全面批判以往一切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崭新的、革命的、批判的科学,它的创立过程就是政治经济学革命的过程。\n经济学说史教程485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二、1863—1865年手稿1863年8月到1865年12月间,马克思撰写了《资本论》的第三个手稿。即《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分为三册,第1册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册是《总过程的各种形式》。马克思在1865年底已最后完成了《资本论》三大卷的全部手稿。\n经济学说史教程486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三、《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和修订马克思从1866年1月1日开始,即着手对第1卷的手稿进行最后的加工、整理和润色。马克思补写了关于商品和货币部分,作为第一章,再加上上述第三手稿第1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5章便构成了《资本论》第1卷第1版的全部内容。1871年马克思对第1版的篇章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1872年7月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2版便分为7篇25章。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见到的《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n经济学说史教程487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2版于1872年7月出版后,马克思又紧接着于同年9月开始,在各方面协助下出版了法文版的第1卷。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根据马克思修订的《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3版的遗稿继续完成其修订工作,并于1884年2月出版了德文《资本论》第1卷第3版。1889年恩格斯再次对照法文版和马克思的笔记,把法文版的一些地方补充进去,1890年12月出版了德文第1卷第4版。\n经济学说史教程488第二节《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四、《资本论》第1卷出版的伟大意义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进行的伟大革命已全部完成,宣告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标志着整个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已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推动了他们向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更加猛烈的进攻。\n经济学说史教程489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一、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马恩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范畴无非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他们把政治经济学变为一门研究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恩肯定,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他们最先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并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及其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否定了古典学派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视作抽象的永恒的“人类本性”的体现错误观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490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二、制定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马恩首先在哲学上进行革命,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第一次把这种方法运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马恩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社会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出发,从社会经济关系或社会经济结构出发,全面研究各种经济范畴,才能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491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马恩使用抽象方法,是他们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又一重要表现。马恩唯物辩证地把抽象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这样运用唯物辩证的抽象方法的典范。马恩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批判精神。他们总是把经济理论研究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始终贯穿着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斗争。\n经济学说史教程492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三、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恩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崭新的、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入手,最先揭示了商品的内部矛盾,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说明商品二重性的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马恩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们还第一次科学地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创立了价值形式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49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四、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使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从而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马恩最先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并且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本质,阐明了绝对的和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全面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创立了严密完整的剩余价值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494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五、创立了完整的资本理论马恩彻底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创立了完整科学的资本学说。马克思全面详尽地分析了资本循环的各个不同阶段,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形式。马克思第一次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同时以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为依据,科学地划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马克思还从个别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出发,把资本区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式。并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将资本区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三大类。\n经济学说史教程495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六、创立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最先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学说,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并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n经济学说史教程496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七、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马恩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形态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c+v+m)三部分,同时又按实物形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从而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阐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现的基本条件和运动规律,创立了严密、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497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他们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就必然要阻碍和破坏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根源,而且阐明了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和影响等,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498阅读书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1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第10、14、23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9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4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2册有关部分章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第Ⅰ、Ⅱ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499思考题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劳动和劳动力问答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已经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工作?2.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有何重要意义?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4.《资本论》第1卷出版的伟大意义何在?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500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501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完善本章重点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第二节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第三节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02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完善19世纪70—90年代,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批判了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者,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者小资产阶级幻想。《反杜林论》反击了德国经济学家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家庭、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起源,以至未来国家的消亡都作了论述。《资本论》第2、3卷,更为无产阶级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503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一、《论住宅问题》恩格斯在1872年—1873年写的三篇论文,曾于《人民国家报》上连载,1887年汇集成《论住宅问题》一书出版。这是继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后又一部批判蒲鲁东主义的重要著作。蒲鲁东主义者阿尔都尔·米尔柏格提出,应通过法律强制房主出卖房屋,工人赎买出租住宅,成为房屋所有者。恩格斯揭露了其解决住宅问题办法的反动实质,为如何解决住宅问题揭示了方向。他认为住宅问题是与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04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恩格斯在论述如何解决住宅问题时,还第一次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条件的设想。恩格斯在批判米尔伯格用权利观念去说明经济关系的错误观点时,还精辟地阐明了房屋租赁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505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二、《哥达纲领批判》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两派:一派是以李卜克内西、倍倍尔为代表的革命左派,一派是以斐迪南·拉萨尔机会主义者为代表的拉萨尔派。在普法战争结束和巴黎公社失败后,两派逐渐趋向联合,于1875年2月在哥达召开两派合并的代表大会,拟定了合并后党的纲领草案——《哥达纲领》。这个草案浸透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气愤,立即写成《对于德国工人党纲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n经济学说史教程506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深刻地阐明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辩证发展关系。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必须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n经济学说史教程507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三、《反杜林论》欧根·杜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从1867年起他就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写成一系列批判杜林的论文,分篇刊登在《前进报》上,1878年汇集成《反杜林论》出版。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马克思的积极支持和协助,并亲自写了其中第10章《批判史论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508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反杜林论》针对杜林的攻击,以论战的形式,精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在经济学方面,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并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并为广义政治经济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从而为广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还进一步进行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工作。\n经济学说史教程509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反杜林论》在继《资本论》之后,更加集中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在经济危机的问题上,恩格斯还精辟地阐明了危机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危机的实质与意义。在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以及股份公司和国家垄断的性质与作用的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10第一节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论述:1.将是以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占有的公有制为基础,因此,那时将不再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3.将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4.将消灭社会阶级的划分,随之国家也将自行消亡。\n经济学说史教程511第二节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留下的笔记和其他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充分利用马克思留下的笔记和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材料,以及自己对希腊、罗马、古代爱尔兰和日耳曼等民族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大量成果写成了此书。\n经济学说史教程512第二节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在《起源》中,恩格斯详细分析了人类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经济条件,科学地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形成过程,揭露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并论证了国家将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胜利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起源》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深刻地论证了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原理。\n经济学说史教程513第二节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二、《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编辑出版马克思的第2卷《资本流通过程》,共有8个草稿。后来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2卷,则是以第Ⅱ草稿为基础编辑而成。恩格斯从1883年底开始,便着手整理《资本论》第2卷。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于1885年出版《资本论》第2卷。《资本论》第2卷出版后,恩格斯紧接着又开始整理编辑第3卷的工作,对笔记进行重新抄写、研究、补充,整整经过九年多的时间,到1894年底才得以完成。\n经济学说史教程514第二节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论》第4卷遗稿,恩格斯在世时已来不及整理出版,即嘱托卡尔·考茨基来完成。考茨基在恩格斯逝世后进行编辑整理,以《剩余价值理论》的书名于1905—1910年分三册出版。至此,体现马克思宏伟的科学理论大厦的《资本论》四卷巨著便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n经济学说史教程515第三节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 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一、对垄断组织作用的分析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3卷的时候,垄断现象已日益明显,他及时针对这些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作了分析。在马恩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就对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有所论述;70年代初步揭示了垄断的实质和作用。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的增补里考察了垄断组织的作用,有力地驳斥了垄断组织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从而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的观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516第三节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 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二、交易所作用的分析恩格斯在增补的“交易所”一节里,对垄断阶段的新现象更集中地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指出交易所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增强。恩格斯在这里考察的实质上是金融资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17第三节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 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三、资本输出问题恩格斯揭露了在垄断资本统治下的资本输出的现象。他说,在当时,在股份公司已很发达的情况下,“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虽然恩格斯在这里还没有明确地把资本输出看做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但他实际上已看到资本输出与以前已有不同的意义和形式。\n经济学说史教程518第三节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 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四、殖民地问题恩格斯揭露了殖民地的新作用及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现象。在19世纪80—90年代,殖民地的作用与以前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已有所不同,它已成为受交易所支配的垄断组织输出资本、掠夺原料和推销商品的场所,因而殖民地实际上已成为交易所支配的附属物了。这就势必引起列强瓜分世界的后果。\n经济学说史教程519第三节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 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五、寄生性问题恩格斯还分析了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食利者的人数也有增加的现象。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说明了在垄断资本的统治下,资本家已成为多余的寄生虫了。\n经济学说史教程520阅读书目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4卷。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的序言和“补充”,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恩格斯:《论住宅问题》,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恩格斯:《反杜林论》,第3篇第2节———“理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521思考题名词解释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政治经济学广义与狭义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家的产生与消亡问答题1.为什么恩格斯认为蒲鲁东主义者解决住宅问题的办法是不可取的?2.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何在?3.恩格斯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作了哪些分析?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522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523第十六章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24第十六章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同时出现在奥地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个新流派。它使用边际分析来主观评价价值及其他经济现象,找出经济规律。边际效用学派在奥地利称为奥地利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门格尔、庞巴维克等。以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被称为数理学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被称为美国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建立了以边际分析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经济理论体系。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525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奥地利学派的先驱者及代表人物这个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所谓边际分析主观评价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边际效用学派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统称。奥地利学派则是这个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此外,以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和以约·倍·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也属于边际效用学派。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冯·维色、欧根·庞巴维克等。他们都是奥地利人,所以,被称为奥地利学派或维也纳学派。\n经济学说史教程526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边际效用论并不是奥地利学派的新创造。17世纪英国的尼古拉·巴贲、18世纪意大利的弗尔南陀·加里安尼、法国启蒙学者孔狄亚克、重农学派的杜尔哥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都在不同程度上把价值看成人们对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边际效用论的奠基者和直接先驱者是德国的赫尔曼·戈森(1810—1858),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一书中,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n经济学说史教程527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边际效用论是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的杰文斯、瑞士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来的。门格尔是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边际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杰文斯是用数学说明价值决定于最后效用,因而也被称为数理经济学派。奥地利的维色和庞巴维克使边际效用理论得到了发展和系统化,特别是在庞巴维克的著作中,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得到了最完整的表现。因此,庞巴维克也就成了奥地利学派最出名的代表人物。\n经济学说史教程528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反对历史学派的所谓历史方法,主张采用抽象演绎法。这种所谓抽象法是反科学的,它把孤立的个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把社会经济规律看成是自然范畴,抹杀了资本主义的特定生产关系;完全抛开生产,单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分析消费,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529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三、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的核心和理论基础。庞巴维克发挥了门格尔的观点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他首先把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客观价值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是由主观价值所决定的。主观价值是主体是本质,客观价值是产物,因此他认为,解释主观价值的本质、起源以及价值量的决定等,是价值论的根本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30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庞巴维克利用戈森定律,把主观效用和边际概念结合起来说明价值量。他提出了两种分级:1.需要种类的分级;2.同一种类需要的分级。然后举例说明了欲望的分级和欲望递减规律,得出物品的数量和物品的价值成反比的结论。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决定。边际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就是奥地利学派关于消费品价值的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531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四、生产性物品的价值理论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不同,它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对于怎样用主观评价的效用决定其价值的问题,奥地利学派有三种回答:1.门格尔首先提出,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决定的。2.庞巴维克还提出补全物品的价值构成理论。3.维色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从边际效用论和生产三要素论出发,提出了一个“归算理论”,它既是“归算价值论”又是“归算分配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532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五、客观价值理论奥地利学派所说的客观交换价值指的是市场价格。庞巴维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来说明市场价格形成的规律。他的基本论点是,买卖双方竞争的情况是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互相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又是以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33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六、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1.把价值归结为人对财货效用的主观评价,抹杀了价值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并把物品混同于商品,把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说成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2.认为价值大小取决于财货满足边际欲望的边际效用量。3.把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作为价格形成的前提,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4.关于生产资料价值形成的观点,是倒因为果的诡辩。5.把稀缺性看做是价值的前提条件,割断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联系,否定劳动价值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534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七、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和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是以一般生产的描述来代替和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本质。他从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待资本的性质。资本就是生产资料,运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这种资本理论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永恒制度。\n经济学说史教程535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为了体现等价交换原则,未来物品所有者便需向现在物品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贴水”即利息。\n经济学说史教程536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为什么人们对现在物品价值的评价总是高于未来物品的价值?庞巴维克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需要和需要供应之间的差别。2.低估未来。3.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537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八、利息的形态庞巴维克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借贷利息,是债务人到期归还借款时所应支付的时间贴水(即利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形态。第二种形态是企业利润。这是基本形态。第三种形态是耐久物品(包括土地、工具等)的利息——租金。\n经济学说史教程538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完全是一种谬论:1.这种“理论”是以他的主观价值论为基础再加上时间因素来说明的。事实上,心理感觉根本不可能创造任何价值和收入。2.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作为一般事物,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如果利息来自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差异,那就是说利息这种现象,也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无关,而是一种永恒的范畴。3.庞巴维克所谓的三个“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他的“理由”本身就是建立在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价之上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39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一、数理学派概述亦称数理经济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特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是边际效用学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流派。数理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流传于20世纪初,但是数理学派的观点很早就有。\n经济学说史教程540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法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古诺于1838年出版《财富理论之数学原理的研究》,明确论证经济理论与数学方法的必然结合。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亨利希·戈森运用数学原理研究经济学,于1854年出版《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斯坦利·杰文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应用数学的方法,从主观效用学说出发,说明经济学主要观念。1874年瑞士经济学教授瓦尔拉斯出版《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提出一般均衡理论。1906年帕累托出版《政治经济学教程》,发展一般均衡理论,把数理经济学派的观点向前推进。\n经济学说史教程541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数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完全不是偶然的: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广泛传播。数理学派运用数学方法,只对资本主义关系作数量上的说明,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矛盾。也企图用数学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具有一种高度科学性的假象和外观。2.数理学派在这时形成,也与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发展有关。\n经济学说史教程542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二、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生平: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英国经济学家,数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英国制铁机械师家庭,曾在伦敦大学学习化学、生物和文学。曾任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逻辑学、道德哲学及政治经济学、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货币与交换机构》、《政治经济学入门》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543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杰文斯经济学说的特点是,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杰文斯从主观心理的快乐与痛苦分析出发,建立了他的效用价值论。杰文斯还进一步从边际效用论出发解释市场交换。他用杰文斯交换方程式,企图说明两个商品的交换率,是交换后各个商品数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例的倒数。\n经济学说史教程544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这种理论的荒谬性实质,在于以主观心理范畴代替和取消客观的经济范畴,抹杀价值同劳动的关系,抹杀价值范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1.杰文斯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取决于这种物品无穷小的增量的效用的大小。以物品的无穷小的增量的效用说明价值,十分荒谬。2.杰文斯的交换方程式也纯粹是主观主义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45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1.生平:莱昂·瓦尔拉斯(1834—1910)数理学派中洛桑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用论的首创者之一。父亲奥古斯特·瓦尔拉斯是经济学家,1831年出版《财富本质和价值起源》。他曾在铁路、银行任职。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经济学。后任洛桑大学讲座教授、校长。2.著作:《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社会财富的数学理论》、《社会经济研究》、《应用经济研究》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546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3.一般均衡论:瓦尔拉斯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贡献是提出了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他把经济学分为纯粹经济学、实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三部分。后两部分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它们属于人类及其制度的范畴,第一部分研究财富的交换,属于自然的普遍的现象,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547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他认为,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依存的,因此,不仅要研究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的价格决定,更重要的还必须考察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即必须建立一般均衡价格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家正是认为他最先建立了“一般均衡论”,用以和只孤立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局部均衡论”相区别。\n经济学说史教程548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错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论是不科学的,它抹杀了价值的真正起源和本质,曲解和掩盖了价格形成的真实过程。此外,它所要求用以解答一切商品价格的联立方程式所要的数据,也没有可能取得的现实基础,因此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完全是脱离现实的、纯粹形式主义的推理。\n经济学说史教程549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四、“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1.生平: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洛桑学派创建人之一。建立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是数理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就读于都灵大学工艺学院。曾任工程师等职,后研究经济学。在瑞士洛桑大学任教授。2.著作:《政治经济学讲义》、《社会主义体系》、《政治经济学教程》\n经济学说史教程550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最初他仍然沿袭瓦尔拉斯等人的边际效用基数论,认为边际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并且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后来,他放弃了这种观点,创立了边际效用序数论。帕累托以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了“无差异曲线”。帕累托认为可以发现为数众多的其他组合,在这些组合中进行选择,对于某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差异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51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无差异曲线:把两种不同商品的不同消费组合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一条无差异曲线nms。如果有一种更大值的组合,则这种组合的无差异曲线就在前一曲线的上方,例如n′m′s′。BbOAnmsn’m’s’a\n经济学说史教程552第二节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帕累托无差异曲线的主要思想是一种序数效用论,而不是基数效用论。帕累托抛弃了认为物品效用和欲望满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用绝对值表示的参数函数概念,而提出了指数函数概念。帕累托认为这样就可以既显示效用的大小,又避开了效用的计量这个难题。但无差异曲线并没有摆脱效用计量的难题,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庸俗性质。\n经济学说史教程553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一、美国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代表1.社会背景:19世纪中叶亨利·查尔斯·凯里所宣扬的“阶级利益调和论”曾经在美国风行一时。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凯里的以传统的“三位一体公式”为基础的庸俗经济理论,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于是,以克拉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学派应运而生。\n经济学说史教程554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2.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毕业于美国安默尔斯特大学,随后留学德国汉堡大学,是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克尼斯的学生。回国后,一直在大学任教。1893—189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代表作《财富的分配》。此外,还有《财富的哲学》、《经济理论要义》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555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克拉克继承了凯里的阶级利益调和论并用边际效用论给以全新的分析。他扩大了边际概念的应用,把它作为直接说明各生产要素分配份额大小的原则,建立了以边际效用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克拉克经济承认他的理论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有权利维持现状”,以及它能“照样地继续存在”得到理论上的证明,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公正、合理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56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二、新的三分法和静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克拉克认为,研究分配就等于研究生产,“就是分析创造财富的功能,寻找协同生产财富的三个生产因素对于它们共同生产的产品所贡献出的份额。\n经济学说史教程557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他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分为研究不同规律的三个部分。第一个分部,应当介绍财富的普遍规律,讨论比较一般的生产规律和所有的消费规律。第二分部是静态经济学,研究的是静态经济规律,即在已有交换和其他经济组织,但社会组织和活动方式不变情况下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第三分部是动态经济学,研究的是动态经济规律,它说明由于社会的组织和活动方式的不断变化,财富、生产和分配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n经济学说史教程558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错误:1.他的理论不过是一般庸俗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和范畴,完全抽象掉了经济范畴和规律的社会规定性,抹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2.静态分析抹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3.动态分析不过是资本主义一些表面现象的探讨,毫不涉及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本质,不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n经济学说史教程559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三、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利息论克拉克的理论的中心是分配问题。他认为分配规律是“社会经济”的规律,只有在静态中才能发现工资和利息的基础,说明它们各自的来源和标准。他认为利润是动态的范畴,地租是利息的一种特殊形式。克拉克用边际生产力论来说明工资与利息的来源和标准。\n经济学说史教程560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1.克拉克这样论证工资:在静态条件下资本数量不变,如果继续增加工人,则每一个追加的劳动单位的生产率是递减的,最后增加的那一个单位的劳动的生产率最低,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最后一个单位工人的劳动就是边际劳动。这个边际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边际工人的工资,而且决定所有与他处于同样条件下的工人的工资。\n经济学说史教程561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2.克拉克用“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来说明他的利息论。即在工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克拉克认为,CD线决定下图中任何一个单位资本的利息率,是利息的一般标准。工资和利息决定论均可用下图表示:BBⅠBⅡBⅢBⅣCDEAAⅠAⅡAⅢAⅣ\n经济学说史教程562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错误:克拉克认为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他未加任何论证就推导出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及其决定劳动和资本产品价值的原理。而这种包含资本生产力论在内的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的前提,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克拉克对分配范畴所赋予的特定含义,也是不确切甚至完全错误的。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分配论是自相矛盾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63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四、动态分析和过渡性的利润论在“静态经济”中,资本家得到的收入是利息,企业家和工人得到的收入是工资,不存在利润。利润是存在的,但它属于动态范畴,是“动态势力”变动的结果。由于技术改良,成本降低,才产生了利润。这种利润是暂时的。当技术普及后,所有产业成本都降低了,这种超额利润也消失。只有当更新的技术出现时,才能会再次出现个别产业的超额利润。所以,这种利润也称为过渡性利润。\n经济学说史教程564第三节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他认为超额利润是商品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差额,同生产无关。他认为超额利润增加到工资和利息上去了,而且主要增加到工资上去。错误:工资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它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它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工资水平也不能不受阶级力量、劳资双方较量的影响。所以克拉克所说的劳动者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受益者的论断,完全不符合资本主义的现实。\n经济学说史教程565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册,18~50页。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第3篇第1~10章,第4篇第4~5章,第6篇第1、2、7章。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第1~4章。克拉克:《财富的分配》,第1、3、4、5、8、12、13、21章。\n经济学说史教程566思考题名词解释戈森定律、边际效用论、主观与客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性物品价值、归算价值论、时差利息论、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一般均衡论、局部均衡论、静态和动态经济学、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基数论及序数论、边际生产力论问答题1.评析边际效用价值论。2.简评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3.简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567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568第十七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和方法论的特点第三节需求理论第四节供给理论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第六节分配理论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569第十七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马歇尔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马歇尔的生平与著作,这是全面了解马歇尔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剖析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和方法论的特点,了解其集新旧西方经济学之大成的内容和影响;阐述马歇尔关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基本观点,重点分析其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和分配理论。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570第一节概述一、马歇尔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国际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资本论》出版后,迫于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的需要,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历史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等新的西方经济学,为马歇尔提供了思想材料。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经济萧条。统治阶级为保持经济地位,加强了对工人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新发展。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说为自己服务。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由此产生。\n经济学说史教程571第一节概述二、马歇尔的生平和著作1.生平: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出生于英国中产家庭。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并留校教授数学。后任道德哲学特别讲座讲师。到德国研究期间接触经济学,并回国后在多所学校任经济学教授。他曾供职于皇家劳工委员会。退休后,继续从事著述活动。\n经济学说史教程572第一节概述2.著作:他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奠基人,又是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的发起人。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是与他夫人合写的《工业经济学》。1890年刊行第一版《经济学原理》。另外两部代表作是《工业与贸易》、《货币、信用与商业》。此外,他还参加了政府的咨询顾问活动,在工资、印度币制、税制、关税等方面作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写过文章。他去世后,由其学生凯恩斯把这些文献汇编成册,定名为《马歇尔官方文献集》。\n经济学说史教程573第一节概述3.剑桥学派:马歇尔的门徒由于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故被称为“剑桥学派”。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门徒当中著名的有庇古、罗伯逊和凯恩斯。剑桥学派,又被称作“新古典学派”。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家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看做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马歇尔就被称做“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n经济学说史教程574第二节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和方法论的特点一、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的特点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新旧经济学之大成的折衷主义。他根据资产阶级新的需要,在全盘否定古典经济学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边际学派等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对旧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节制论等经济理论加以改头换面,综合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575第二节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和方法论的特点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从事经基于两种动机的行为:1.追求“满足”,促进人类的经济行为;2.避免“牺牲”,制约人类的经济行为。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马歇尔的贡献就是宣扬渐进的改良主义。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576第二节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和方法论的特点二、方法论的特点1.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2.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3.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577第三节需求理论一、欲望、效用和需求规律马歇尔需求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他认为,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他指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多种多样的,但每一个别的欲望又是有其限度的。当一个人刚刚被吸引购买东西的那一部分,称为边际购买量,边际购买量的效用,称为此物的边际效用。一物对任何人的边际效用,都是随着他已有此物数量的第一次增加而递减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78第三节需求理论马歇尔间接地用购买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即需求价格来衡量表示购买者主观需求边际效用。从而需求转化为需求价格,用边际需求价格去衡量边际效用。边际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需求规律: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需求曲线:y价格OXDD’数量\n经济学说史教程579第三节需求理论二、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就是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如果价格升降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就称为需求弹性大;反之,就称为需求弹性小。需求弹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e:需求弹性x:需求量y: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580第三节需求理论马歇尔对商品的弹性需求做了分类:1.食盐、各种香料和廉价药品价格很低,价值一旦下跌,是否会引起消费大量增加,实成疑问。2.肉类、牛奶牛油、羊毛织品、烟草以及普通医疗用品,工人阶级和下层中等阶级的需要很有弹性,而富人不是。3.放在温室的水果、上等的鱼类以及其他昂贵的奢侈品,中等阶级对于他们的需要很有弹性。而富人和工人阶级对它们的需要没什么弹性。4.名贵的酒类、跨越季节的水果、高度熟练的医疗服务和法律服务等,除了富人,社会上对于它们差不多没什么需要,即使有需要也往往有很大的弹性。\n经济学说史教程581第三节需求理论三、消费者剩余马歇尔所说的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也是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科学的理论根据。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现存市价的购买心理和决策行为,是消费者主观购买意愿如何适应市价变动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582第三节需求理论四、马歇尔的需求理论的错误马歇尔以主观心理因素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需求变动的规律,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需求变动不是取决于人们主观的欲望,而首先是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它又是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多少和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情况。马歇尔回避了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需求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掩盖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相对狭小的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583第四节供给理论一、生产要素马歇尔说,通常把劳动、土地和资本作为生产的三个要素,但“组织”也应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他所说的“组织”,是指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除了土地以外,其他三要素都有各自的供给价格,这些供给价格都有各自变动的规律。\n经济学说史教程584第四节供给理论1.土地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它没有生产费用,因而也没有生产它的供给价格。马歇尔认为,土地报酬是土地对用于土地上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土地对它们的有效需求或需求价格。它的变动倾向可能是递增的,也可能是递减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85第四节供给理论2.劳动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马歇尔认为,一切劳动都是用来产生某种结果的。凡是不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物质生产的那一类劳动,例如学生的课业,都不能当做劳动去研究。马歇尔认为,说劳动是生产要素,就是说人是生产要素。从劳动的供给角度来看,就是研究人口在数量上、精力上、知识上和品性上的增加。\n经济学说史教程586第四节供给理论3.资本指为了生产物质财富、并获取收益而积蓄起来的设备。资本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它不是供满足欲望的直接消费之用,而是财富的主要资料。当说“财富”时是作为消费对象来看待的,而说“资本”时则看做是生产要素。马歇尔认为,资本来源于节约和储蓄,而节约和储蓄则是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愉快。\n经济学说史教程587第四节供给理论4.组织马歇尔说,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私人所有,其他部分则不是。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组织则有助于知识。它有许多形式,例如单一企业的组织,同一行业中各种企业的组织,相互有关的各种行业的组织,以及国家保安和援助组织。马歇尔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是研究分工、生产规模的利弊、企业管理等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n经济学说史教程588第四节供给理论二、生产成本1.实际成本:生产一种商品,一般需要消费各种不同的劳动,并使用各种形态的资本,它们加在一起构成生产的实际成本。他所说的生产的实际成本,就是劳动的“反效用”和资本“等待”的总和,他又称做劳作“努力”和“牺牲”的总和。2.货币成本:这些劳作和牺牲所必须支付的货币额,叫做货币生产成本,或生产的货币成本,也可以叫做商品的生产费用。它是对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各种努力与等待加以支付、借以获得足量供应的价格,也就是这个商品的供给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589第四节供给理论与生产成本相联系,马歇尔提出三个新的概念:1.替代原理或代用原则:生产者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最适合他们用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的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他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的总和。无论是生产要素或是企业主之间的替代,都可以叫做“代用原则”。\n经济学说史教程590第四节供给理论2.代表性企业:可以看做是一个平均的企业。代表性企业必须是这样一个企业:它已具有相当的历史和相当的成功,由正常的能力来经营,能正常地获得属于那个总生产量的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而对于它所生产的货物之种类,货物之销售情况以及一般经济环境,也是要加以考虑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91第四节供给理论3.投资的外限,或投资的有利边际:假设某人为自己建造房屋,他要计算所需要的劳作;并把每一种劳作与房屋交付使用所经过的时间按复利率折合成一个金额。该房屋落成后对他提供的效用,要补偿他的各种劳作和他的“等待”。就房屋的某些部分来说,他所得到的利益也许超过他所投入的实际成本,但是当建筑计划逐步扩大时,任何扩建所带来的利益会被所需要的劳作和牺牲所抵消,而这种扩建就处于“投资的外限”,或它的“有利边际”。\n经济学说史教程592第四节供给理论三、供给规律和供给弹性供给规律:他认为,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它的生产费用即供给价格是它的各个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总和。供给的一般规律是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供给曲线: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区别,供给弹性在考察时应考虑时间长短这个因素。Y价格OXSS’数量供给曲线\n经济学说史教程593第四节供给理论四、马歇尔的供给理论的错误马歇尔的供给理论也是以主观的心理现象来代替对客观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分析。他歪曲生产费用的本质,把劳动说成是“反效用”,是一种痛苦,是一种牺牲;把资本说成是资本家的“等待”,是节欲的结果,也是一种牺牲。他把生产费用解释成为工人和资本家共同作出牺牲而取得的报酬,从而抹杀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594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他的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马歇尔就是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把其他经济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他的整个折衷主义经济理论体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595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一、价值与均衡价格他说,价值是一物的交换价值,是一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可以换取别物的数量。马歇尔直截了当地把价格当做价值,用对价格的分析代替了对价值的分析。价值问题就变成了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掩盖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596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说明价值的决定问题。某一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互冲击和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均衡而达成的。这就是说,使买卖双方力量达于均势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论的两个前提条件:1.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论;2.假定货币的购买力也是不变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597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二、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马歇尔把供给和需求看成同等重要,同时,他又着重强调供求趋于均衡的观点,从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相互关系中建立起他的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598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用数学图形表示,均衡价格是处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叉点上的价格:OH表示均衡产量AH表示均衡价格dYOXSS’DD’dAHRROY-价格OX-商品量DD’-需求曲线SS’-供给曲线ss\n经济学说史教程599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三、时间长短与均衡价格在马歇尔看来,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实际上就是效用和生产费用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如果考虑到时间这个因素,则供求两个方面在价格决定上的不同作用是可以区别的。马歇尔认为,时间长短不同,对于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较量趋于均衡的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它们对决定均衡价格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00第五节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把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类:1.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2.短时期的正常价格。3.长时期的正常价格。马歇尔由此得出结论:“就一般而论,我们所考虑的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间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因为生产成本变动对于价值的影响与需求变动的影响比较起来,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n经济学说史教程601第六节均衡价格理论四、垄断与均衡价格他完全承袭了古诺关于垄断的定义,认为在垄断的条件下,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这种垄断者可以自由地调节其商品的供给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垄断者的利益,在于把它们调节得能够给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纯收入总额。\n经济学说史教程602第六节均衡价格理论五、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错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还是过去的供求论,改变不了供求决定价值的根本错误。均衡价格论不过是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混合折中。他用价格代替价值,把价值和劳动割裂开来,回避了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起源问题。均衡价格论不过是宣扬资本主义能够在自由竞争中自动地达到均衡,借以论证资本主义是和谐的美好的社会制度。\n经济学说史教程603第六节分配理论分配理论是均衡价格论的延续,是均衡价格论在分配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他认为,国民收入由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组织这四个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国民收入的构成就是与这些生产要素相适应的工资、利息、地租和企业经济收入即利润。所谓国民收入的分配,就是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问题。他用各个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来说明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n经济学说史教程604第六节分配理论一、工资工资就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马歇尔认为,劳动的需求价格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劳动的供给价格则是由养活、训练和维持有效率的劳动者的生产费用决定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05第六节分配理论二、利息马歇尔把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纯利息,指纯粹是使用资本的代价或称为“等待”的报酬。毛利息除包括纯利息外,还包括运用资本的手续费、经理费、投资风险的保险费等等。这里讲的利息是指纯利息。马歇尔认为,利息是资本的需求和供给相均衡时的价格。资本的需求价格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资本的供给价格取决于资本家的“等待”和牺牲,也就是节欲。\n经济学说史教程606第六节分配理论三、利润马歇尔认为,利润是资本家经营管理企业和组织生产以及承担风险的报酬。它包括对以下三个因素的报酬:1.资本供给的报酬;2.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供给的报酬;3.企业的一定组织的报酬。马歇尔认为,利润作为商品的正常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其数额大小,由于替代原理的作用,大致等于资本、管理能力和企业组织三者正常供给价格的总和。\n经济学说史教程607第六节分配理论四、地租马歇尔把土地的收益分作两部分:1.基于自然赋予的特性,而不是由人为的努力取得的收入,这是土地的纯收入,是真正的地租。2.对土地的投资使土地改良获得的收入。马歇尔认为,土地的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的影响,它的大小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与地租理论相联系,马歇尔还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即在短期内,土地本身以及土地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收入。\n经济学说史教程608第六节分配理论五、马歇尔的分配理论的错误:马歇尔的分配理论,看不外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的新变种,在前人的劳动、资本、土地之外又加了企业组织这第四个要素。这种分配理论是为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调和作辩护的。他在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具体理论方面的观点,掩盖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经济范畴的本质,抹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宣扬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09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第62~6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第193~222页。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第1、8版序,第1篇第1章,第3篇第1、3、4、6章;下卷,第5篇第1、3、5章,第6篇第1、2章。\n经济学说史教程610思考题名词解释局部均衡、需求弹性、消费者剩余、组织、内部经济、外部经济、供给价格、供给弹性、均衡价格问答题1.简析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2.简述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的核心——均衡价格论。3.简评马歇尔提出生产第四要素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611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612第六篇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第十八章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第十九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613第十八章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第三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614第十八章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列宁在他的著作《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书中,着重论述了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他还指出,俄国土地占有关系和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书中,论证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必然性;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国家获得胜利。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615第一节概述一、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学者歪曲攻击马克思主义,妄图以此来破坏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及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16第一节概述列宁的经济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十月革命前:1.1893-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研究了俄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状况,科学地阐明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和土地问题。2.1914-1917: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作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新结论。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后到列宁逝世: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原理和方针政策,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617第一节概述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俄国19世纪中叶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沙皇反动政权极力维护这种旧制度并勾结国际反动势力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俄国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迫使沙皇政府于1861年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宣布废除农奴制。但这是一次十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改革。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n经济学说史教程618第一节概述总的说来,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俄国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工人和农民运动不断高涨。1895年列宁领导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雏形。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标志着俄国工人运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1905年爆发了革命,给沙皇政府以沉重的打击。\n经济学说史教程619第一节概述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俄国帝国主义的反动性、腐朽性充分暴露。1917年2月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反动政权;1917年10月爆发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开展经济理论研究的,他把理论研究同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策略。\n经济学说史教程620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俄国社会在发生重大历史性变革。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地阐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为制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路线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列宁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n经济学说史教程621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19世纪90年代列宁论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主要著作有:《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论所谓市场问题》、《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评经济浪漫主义》、《再论实现论问题》、《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622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列宁是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新的角度来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列宁着重考察俄国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纯经济途径而在封建制度瓦解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及其规律。国内市场和再生产问题是俄国国内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争论的重要理论问题。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阐明了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623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列宁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从简单商品生产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市场问题的。列宁把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个演进过程,分为六个时期,揭示了这一过程的规律性。列宁第一次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纳入再生产问题的分析,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表明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由此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扩大,与其说靠消费品,不如说靠生产资料;与其说靠个人消费、不如说靠生产消费的增长。\n经济学说史教程624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列宁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可克服的。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他一些著作中,密切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在农业和工业中的形成发展和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列宁运用马克思关于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理论,系统分析了俄国工业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n经济学说史教程625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二、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土地问题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主要是土地占有关系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20世纪初期,列宁写了《土地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欧洲和俄国土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等重要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626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理论1.批判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2.批判了小农经济“稳固”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3.论证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4.制定并论证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国有化纲领。\n经济学说史教程627第三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一、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的必要性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矛盾空前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认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和发展趋势、现时代战争的性质、根源及其与革命的关系等,不同的阶级和政党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的各种谬论,为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28第三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19世纪末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注意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和帝国主义经济的一些特征。1914年大战爆发到1915年上半年:着重研究战争的性质、根源及其和革命的关系,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机会主义的表现和根源。1915年中到1916年下半年: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矛盾和发展规律,创立了严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629第三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二、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面总结和发展了列宁以前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成果。该书共包括10章和两篇序言。第1篇序言说明该书的任务在于使人们“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第2篇着重指出在垄断的基础上必然爆发帝国主义战争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n经济学说史教程630第三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列宁首先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集中过程的迅速发展必然形成垄断,垄断已经代替自由竞争而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列宁从垄断反映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最根本特征出发,进而分析了由垄断决定的帝国主义的其他特征。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的基础上,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尽量简短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垄断本质出发,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地位,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或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31第三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结论列宁进一步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特点和意义,指出,这时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具有了跳跃性、破坏性,这种跳跃性表现为:某些原来落后的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原来发达的国家。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n经济学说史教程632阅读书目《“论所谓市场问题”》,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卷。《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8章,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卷。《再论实现论问题》,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卷。《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第1、2、3章,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卷。《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1、2、3章,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6卷。《论欧洲联邦口号》,见《列宁选集》,3版,第2卷。《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见《列宁选集》,3版,第2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633思考题名词解释资本主义农业中对土地两种不同的垄断小农经济“稳固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超级垄断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34思考题问答题1.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2.怎样理解和把握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3.试述列宁土地国有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马克思学说的发展。4.怎样正确理解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5.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学说的意义何在?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635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636第十九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第三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637第十九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十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多篇著作和演讲,如《论粮食税》、《论统一的经济计划》、《十月革命四周年》、《论合作社》等,深刻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经济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或方法;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商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一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培养管理人才等等。这些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638第一节概述一、列宁捍卫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917年10月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通过武装起义,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原理,制定了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胜利。\n经济学说史教程639第一节概述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俄国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根本任务,就是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640第一节概述革命胜利初期,苏维埃政权在镇压剥削阶级反抗的同时,为摧毁地主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组织社会主义国民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1918年3月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期”,在列宁领导下,开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18年夏,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爆发,刚刚开始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被迫中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便于1921年春及时地改行新经济政策,这使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进入新阶段。\n经济学说史教程641第一节概述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的基本情况是:在经济方面,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宗法或农民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主要是农民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在政治方面,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状况相适应,俄国社会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在整个过渡时期,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n经济学说史教程642第二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任务重新提上日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于1921年春制定和实行了以征收粮食税为中心内容的新经济政策。\n经济学说史教程643第二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改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1.为了摆脱战争结束后出现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必须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3.为了在其他国家的革命还没有到来时,在受帝国主义包围而又没有欧洲革命援助的情况下,依靠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的相互协议,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44第二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通过商品交换建立工农之间的正确关系;容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国营企业内部实行经济核算制,依靠职工对个人利益的关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市场同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赛;通过示范和扶植,引导农民走上合作社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等。\n经济学说史教程645第二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两个阶段:1921年3月至10月,主要任务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工农之间的商品交换,借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建立和巩固工农经济联盟。1921年10月至1924年1月列宁逝世,主要任务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再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通过商业,走一条迂回道路”来建设社会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46第二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二、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1.经济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采用“改良主义”的方法。2.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建立牢固的工农经济联盟。3.利用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4.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47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一、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理论列宁创造性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实现国家电气化。社会主义是大机器工业的产物,资本主义创立了大机器生产,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n经济学说史教程648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问题上,列宁着重论述了以下几点:1.必须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即重工业。2.必须把社会主义工业建立在现代最新技术基础上,即建立在电气化基础上。3.实现工业化、电气化必须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4.列宁还对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资金来源、建立无产阶级科技队伍以及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专家等问题,作了重要论述。\n经济学说史教程649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二、实行计划经济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理论早在1906年,列宁就已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着手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列宁强调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把计划经济作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全国一切生产和全体居民的经济生活都由国家直接管理和计划安排。\n经济学说史教程650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大意义和作用:1.可以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经济建设,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来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保证全体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2.它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铲除资本主义复辟根源的重要保证。3.它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巩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它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广大劳动群众参加国家经济管理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n经济学说史教程651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工作的指导原则:1.经济计划的任务在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规定目标、提出任务。2.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科学根据,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3.要规定国民经济的正确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4.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相结合,在坚持中央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5.既有远景计划,也有年度计划,把二者结合起来。\n经济学说史教程652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完全改变了以前所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排除市场机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贯彻的计划体制和方法,而把计划经济与利用市场机制密切结合起来。但应看到,列宁还只是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机制看做实现计划经济的手段或工具,而不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n经济学说史教程653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三、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理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如何管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中心任务。当时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也就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组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划和监督,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654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列宁认为经济管理(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和单个企业的管理)具有二重性质,即:1.具有生产力的属性2.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因此,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既有共同属性,又有不同属性;无产阶级一方面应当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剥削本质,另一方面应当批判地吸取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方法、形式和一切“最新成就”。\n经济学说史教程655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列宁阐明了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一系列重要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经济核算制。3.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经济管理人才。\n经济学说史教程656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四、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理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一再论述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列宁指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资本主义技术,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引进资金和技术不仅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防止或有效地对付帝国主义的新的武装干涉,都具有重大意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57第三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列宁的主张是建立在科学分析之上的,它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长期坚持实行的一个重要政策。列宁认为,引进资金和技术所应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贷款、租让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出口矿产品和农牧产品等,可以买回机器设备、工业原料和运输工具等生产资料。列宁认为,俄国必须坚持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它对于维护国家经济独立、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具有重大意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58阅读书目《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见《列宁选集》,3版,第3卷。《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见《列宁选集》,3版,第3卷。《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见《列宁选集》,3版,第4卷。《论粮食税》,见《列宁选集》,3版,第4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659阅读书目《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见《列宁选集》,3版,第4卷。《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见《列宁选集》,3版,第4卷。《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中的《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关于俄共(布)中央政治报告的总结发言》,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3卷。《论合作社》,见《列宁选集》,3版,第4卷。\n经济学说史教程660思考题名词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间接”、“迂回”道路国家资本主义按商业化原则办事合作社经济核算制\n经济学说史教程661思考题问答题1.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怎样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3.简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4.试述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5.评述列宁关于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662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663第七篇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第二十章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二十一章凯恩斯的经济学说\n经济学说史教程664第二十章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665第二十章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20世纪20—30年代传统西方经济学向现代西方经济学过渡。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有英国的皮罗·斯拉法、琼·罗宾逊、约翰·希克斯;美国的张伯伦、欧文·费雪;俄国的斯拉茨基;瑞典的威克塞尔等。他们在垄断竞争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货币数量论等方面提出了与传统西方经济学不同的新论点,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理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666第一节概述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件事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特征。2.1929—1933年出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进一步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理论已不能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西方经济学界被迫另谋对策,对传统理论进行较大的修改和补充。\n经济学说史教程667第一节概述二、西方经济学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微观经济理论方面,出现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无差异曲线在需求理论中的运用以及对需求理论的其他修改、补充等。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出现了瑞典学派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和以凯恩斯《通论》发表为标志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就此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确立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n经济学说史教程668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一、不完全竞争学说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因素不断加强,垄断组织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失业现象加剧。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新古典学派”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192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皮罗·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分析了马歇尔完全竞争假定与规模收益递增或递减不相容的情况,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放弃关于竞争的研究转向对垄断问题的研究。\n经济学说史教程669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斯拉法对马歇尔经济理论的诘难,主要围绕着完全竞争的不现实的假定展开: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假定,大多数厂商在完全竞争下生产和销售,部门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斯拉法指出,这种局部均衡的方法没考虑到买主购买商品时对不同的售卖者的态度。各个厂商对他们产品的需求曲线不会是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线。马歇尔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对长期规模收益的假定及这种收益律对部门供给曲线的影响。他认为规模收益递增或递减不会与完全竞争的假定相冲突而。斯拉法认为,从长期看,规模收益递增或递减都是与竞争部门的局部均衡分析不相容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70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斯拉法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放弃关于自由竞争的研究方法,转入研究垄断问题。在斯拉法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几乎同时独立地发表了论述垄断竞争理论的著作,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不完全竞争学说的确立。\n经济学说史教程671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学说1.生平和著作:爱德华·黑斯廷斯·张伯伦(1899—1967)。在1927年,他就完成了以《垄断竞争理论》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1933年,与英国的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同时,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这两本微观经济理论专著,系统阐述了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理论,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厂商理论的基础。2.《垄断竞争理论》在书中,张伯伦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检查分析,系统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他创造的产品差别的概念。\n经济学说史教程672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张伯伦的分析是从“纯粹竞争”的概念开始的。他把纯粹竞争的条件分为两个部分:a.市场必须存在大量的买主和卖主。b.市场上的厂商都生产同样的产品。对于产品差别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产品都会由于它的销售环境的独特性质、它的位置、它的商标和质量上的差异而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产品。垄断正是由某种形式的产品差别造成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73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垄断竞争的均衡。他的结论是,垄断竞争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市场类型,垄断竞争将增进社会福利。QmQn价格O产量CdDLACADdd’d’BPm垄断竞争均衡既在d′d′与LAC的切点上,又在d′d′与DD的交点上\n经济学说史教程674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三、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罗宾逊写《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作为一箱工具而献给分析经济学家的。这是一篇讨论经济分析方法的论文。正因如此,罗宾逊的分析更为抽象。在她的著作中,几何分析工具则占有突出地位。她使用分析工具得出了关于经济福利的结论。她直接从垄断均衡对不完全竞争进行分析。她成为的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利润最大化行为。还对垄断因素在劳动市场造成的“剥削”进行了分析。\n经济学说史教程675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1.罗宾逊的边际分析罗宾逊认为,利用总成本和总收益的概念分析垄断利润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造成了垄断分析与竞争分析方法的割裂。她主张用边际曲线和平均曲线来代替。她认为,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方法理解价格与数量决定问题,既适用于竞争和垄断情况的分析,也可用于任何一种市场结构的分析,具有普遍性的优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676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2.对劳动的剥削这是罗宾逊关于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的论点。罗宾逊指出,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工人实际得不到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而是受到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双重剥削。她认为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1.对厂商边际产品的卖方垄断;2.在雇佣劳动时市场的不完全性。前者导致对劳动的卖方垄断剥削,后者造成买方垄断剥削。\n经济学说史教程677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在产品市场存在卖方垄断的情况下,在均衡状态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其边际收益产品,而不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罗宾逊把二者之差称为卖方垄断对劳动的剥削。在劳动市场存在买方垄断的情势下,工人工资水平将大大低于在竞争市场上雇佣同样数量的工人时的工资水平。罗宾逊把二者之差称为对劳动的剥削,它既由于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也由于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n经济学说史教程678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以上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对劳动的剥削可用下图表示:MCL:劳动的边际成本ACL:劳动的平均成本MPL:劳动的边际产品MRX:产品的边际收益PX:产品的价格AB:买方垄断剥削AC:卖方垄断剥削工资(W)MRPL=MPL*MRXNe劳动投入(N)WeVMPL=MPL*PXMCLACLCBA\n经济学说史教程679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四、对不完全竞争学说的几点评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一场“革命”。他们的理论用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取代了马歇尔理论体系中的“纯粹竞争”和“纯粹垄断”的假定,确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和厂商理论。但资产阶级推崇不完全竞争的真正目的是因为这种学说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在新形势下的需要。他们的理论被认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革命”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这场“革命”,是厂商理论的出现和确立角度来看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680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学说罗宾逊指出,由于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和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产生了雇主对劳动的剥削。在经济学著作中公开提出并分析对劳动的剥削,这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是难能可贵的,这点应当给予肯定。但罗宾逊对劳动受剥削的原因进行的分析是不科学的。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对销售成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创造需求”、“增加需求”的作用的分析,罗宾逊的边际分析方法等,对于我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681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一、传统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说中一直占统治地位。此理论假定消费者口味不变,收入既定,面临商品价格既定的竞争性市场,如果他要通过不同商品的购买取得最大效用,就应遵从戈森第二定律:在每种商品上的边际支出必须为他带来相同的效用增量。这一原理后来被称做等边际原理,用数学公式表示为:Vmn:购买第n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Pn:第n种商品的价格λ:货币的边际效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682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马歇尔消费理论的缺陷:1.暗含着效用是可以度量的意思,然而效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2.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假定。但当他在得出需求曲线时又必须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恒等于λ,因此,这里存在着明显的理论漏洞。但如果没有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假定,很难在边际效用价值与价格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怎样避开效用是不是能够衡量的问题,怎样在边际效用的价值与商品价格之间挂上钩,成为困扰西方主观价值学说的两个难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683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二、希克斯对均衡理论的发展最著名的对新的消费者需求理论的探索者是英国经济学家罗伊·艾伦(1906—1983)和约翰·希克斯(1904—1989)。特别是希克斯在其1933年出版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全面、详细地阐明了这种需求理论的结构和内容。他一方面指出旧理论的不足和帕累托的理论在补足这种欠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展与完善无差异曲线的方法。\n经济学说史教程684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他指出,衡量一件商品的效用时可用一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另一个轴表示效用的数量,得出一条总效用曲线;当涉及两种商品时,则可用一个三维的图,作出一个效用平面,衡量效用总量:YOXMPPNYOXN’’MM’132M’’N’NP’’PP’\n经济学说史教程685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通过把边际效用理论用无差异曲线这样转换之后,希克斯认为,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用“偏好尺度”代替了马歇尔的“效用函数”概念,效用能否衡量就成为一个没有必要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效用能否衡量的难题。2.用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当做两种商品边际效用的比率,特别是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表示边际效用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就可以在不考虑商品的边际效用绝对量大小的情况下,直接建立边际效用与价格间的联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686第三节均衡理论的发展人们认为希克斯等人对均衡理论的这一完善和发展极大改变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面貌,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他们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这些分析工具构造的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已成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在本质上,这种需求理论所依据的仍然是效用价值论或主观价值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687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一、西方货币理论发展史的重要阶段20世纪初,经济学家对货币理论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传统经济学承认货币总量决定价格总水平,但认为货币数量的多少与社会财富或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无关。他们把通货膨胀归咎于战争等灾害或不负责任的政府或政治家滥印钞票的结果。因此,在传统经济学中,由实际因素决定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之间仅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688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而这一期间对货币理论的研究开始把货币总量与价值理论溶合在一起,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逐渐协调一致,对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成为西方货币理论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在这些研究中,美国的欧文·费雪,瑞典的威克塞尔和英国的庇古的成果最为引人注目。\n经济学说史教程689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二、费雪及其交换方程欧文·费雪用数学公式阐述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MV+M′V′=PTM:货币流通量V:货币年流通速度M′:银行活期存款数量V′:银行活期存款的流通速度P:价格总水平T:交换商品数量由于现代货币定义中一般都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因此,以上方程可以简化为:MV=PT这一方程被称为费雪交换方程。\n经济学说史教程690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费雪只是用数学方法重复了约翰·穆勒的观点。穆勒认为,如果假定出售的商品量以及这些商品被重复出售的次数是一个定量的话,货币的价值将取决于它的数量以及每件商品转手的平均次数。因而,如果商品量和交易量相同,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数量和所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等于所有出售商品的货币价值除以货币流通速度。费雪使用这一方程不过再次肯定了M的增长与P的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n经济学说史教程691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三、实际余额效应费雪他认为比货币数量论的数学表达式更重要的是,货币量增长与价格水平提高之间的联系机制问题,即实际余额效应问题。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假定,在个人持有的货币余额与其购买商品的开支之间存在一种人为的理想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力图保持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的这一传导机制是对货币数量理论的重要补充。但是,费雪并没有充分利用实际余额效应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n经济学说史教程692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四、通货膨胀与“费雪效应”费雪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可以用下式表达:md=f(y,i)md:实际货币余额需求y:实际收入i:名义利率这一公式的意思是,实际货币需求md是y和i的函数;货币的需求还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费雪指出,名义利率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1.借贷两种力量所决定的实际利率水平;2.人们在某一时点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用公式可以写为:i=r+p*i:名义利率r:实际利率p*:预期的通货膨胀率\n经济学说史教程693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当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相等时,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也是相等的。费雪认为,名义利率之所以由两个因素决定,是因为借贷者借款时的名义利率是由实际利率加上在借贷期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所决定的。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名义利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费雪效应”。\n经济学说史教程694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五、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纳特·威克塞尔(1851—1926)是瑞典学派的主要奠基者。1898年发表的《利息与价格》及后来的《国民经济学讲义》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些著作中,他详细阐述了后来被称做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后来的瑞典学派经济学家提出宏观动态均衡理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695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动态货币均衡理论,它力图用所谓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一致与否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与破坏,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统一起来。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对货币增长在商品市场所产生的实际余额效应,以及这种效应使得整个经济从原有的均衡状态走向新的均衡状态的过程,作了系统的动态分析。\n经济学说史教程696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六、剑桥方程式英国的剑桥学派利用马歇尔的供求模型,在货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马歇尔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可以用收入的一个公式来表示,即剑桥方程式:M=KPTM:货币存量P:价格总水平T:总产量K:社会愿意以现金余额或活期存款保存其收入的比率;方程的右方实际是货币需求量的表达式。\n经济学说史教程697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缺陷:剑桥方程与费雪交换方程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都只注重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忽略了货币利息率的作用。这一忽略导致了严重的缺陷,即这种分析未能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作出说明。\n经济学说史教程698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七、对货币理论的评论西方经济学中把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的传导机制作为完整的货币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初的西方货币理论强调的重点在于货币的供给部分,而对货币的需求,特别是对货币的传导机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职能大大超过了单纯流通手段的职能。西方经济学着重分析的是作为资本形式的货币需求,以及通过利率的变化对投资和储蓄以及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n经济学说史教程699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货币理论着重货币需求的分析,着重货币的传导机制问题。这一时期的货币理论把利率水平的变动看做货币供求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威克塞尔的分析被认为是最早从宏观经济分析角度摒弃萨伊定律的。这一时期的货币理论,特别是威克塞尔的货币理论,力求解释造成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n经济学说史教程700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与威克塞尔的 累积过程理论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成为西方货币理论发展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货币理论最后成为从传统货币数量论到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理论,以及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利息理论的桥梁。\n经济学说史教程701阅读书目《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卷,585页。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希克斯:《价值与资本》。\n经济学说史教程702思考题名词解释纯粹竞争、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边际原理、边际替代率、费雪交换方程、费雪效应、剑桥方程式、动态货币均衡论问答题1.简评垄断竞争理论。2.简析以序数效用论和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需求理论的异同。3.试析20世纪20—30年代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发展线索。复习\n经济学说史教程703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经济学说史教程》TextbookofHistoryofEconomicTheory第二版主编陈孟熙副主编郭建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经济学说史教程704第二十一章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第三节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阅读书目思考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705第二十一章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几乎全部包含在他的最主要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中。该书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直到目前仍然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本章第一节说明凯恩斯经济学说产生的时代和学术背景。第二、第三和第四节依次论述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观点和他的经济理论的源与流。在第五节中,对凯恩斯理论作出分析和评论,并对该理论在我国的借鉴意义予以探讨。本章重点\n经济学说史教程706第一节概述一、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1.生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经济学,后任该院院士并执教。1906年,进入统治印度的机关1913—1914年,为印度通货与皇家委员会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财政部工作。战后充任该部驻巴黎和会的代表,嗣后成为英国财政大臣顾问团的顾问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国际货币会议,为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复兴和开发银行两个机构做出了贡献。他也是国家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和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n经济学说史教程707第一节概述2.著作:《印度的通货和财政》,《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的著作。\n经济学说史教程708第一节概述二、凯恩斯所处的时代在凯恩斯生活的年代,出现的主要经济事件是发生于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经济上的严重萧条导致了社会动乱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濒于崩溃。这次危机最先以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表现出来。股票市场的崩溃带来了货币金融危机,银行倒闭,生产萎缩,失业增长,物价和工资急剧下降。\n经济学说史教程709第一节概述为了维护本国的企业和就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毫无例外地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一方面以津贴补偿的办法来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又用关税壁垒等手段制止进口。其后果是,外贸锐减,各国俱受其害。真正使资本主义世界走出大萧条阴影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凯恩斯便辞世而去。\n经济学说史教程710第一节概述对于这次危机和大萧条,当时的西方政治当局总的说来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对策来解决问题。原因在于他们坚信在一个无阻力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严重和长期的危机和萧条状况不可能出现。尽管在实践上,西方国家要求并且已经执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以解决危机,然而在经济理论上,西方经济学界仍然继续鼓吹并且主张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这就样发生了矛盾。\n经济学说史教程711第一节概述处于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西方经济学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说法。凯恩斯在《通论》中所做的正是如此。凯恩斯仅仅修改和补充了传统经济学的关于失业的部分而保留了其他部分。凯恩斯并没有完全放弃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教义,他所做的仅仅是给这个教义加上一个条件。\n经济学说史教程712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一、西方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宏观经济问题凯恩斯对西方宏观经济运行的观点可通过下图来理解:企业公众储蓄工资、利息等消费投资\n经济学说史教程713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假设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全部企业合并成为一个企业;另一方面,把这个国家或社会的全体居民合并成为一个人,这个人被称为公众。这是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概念的核心。国家全部产品价值总和=生产产品而支付的生产要素的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714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国家某1年内生产价值100元的产品,如果公众把手中的钱全部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那么社会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宏观经济就被认为是稳定地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这时的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100元。如果公众没有把所有的钱用来购买产品,企业就会亏本,这个国家就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状态,即处于萧条状态。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宏观经济问题。如果公众还拿出过去已经被储蓄起来的钱来购买产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市场上会出现求过于供的现象,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从而产生第二个方面的宏观经济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715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二、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1.萨伊定律: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凯恩斯以前的正统的传统学说认为它不会出现,总供给永远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等于总需求。萨伊定律宣称: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二者的总量永远相等;据说人类永无止境的需求欲望使二者永远相等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对萨伊的销售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n经济学说史教程716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2.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投资与储蓄是由不同的人群所进行的,没理由相信二者的数量永远相等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社会上必然存在多余的生产能力,社会总能生产出与需求相等的供给量。即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一说法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凯恩斯定律。他没有真正否定萨伊定律,而是给该定律的成立增添了一个条件:在充分就业的储蓄等于投资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均衡值才能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n经济学说史教程717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三、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当人们较为富有的时候,他们的消费量也会增加,但是,消费量的增加不像国民收入增加的那样快。国民收入的数量与消费量的这种增加的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消费函数所表明的关系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量也将增加,但后者的增加量小于前者的增加量。\n经济学说史教程718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要指出的事实是:当国民收入为一定值时,消费量的数值取决于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而当国民收入的数值越来越高时(即越来越接近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时),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越来越低。\n经济学说史教程719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四、投资诱导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诱导越大,投资越大;反之亦然。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这就是说:投资的诱导等于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差额。这是因为,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进行投资;否则,如果预期利润率小于利息率,资本家便不会投资,而宁可把资本存放在银行里,以便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n经济学说史教程720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五、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认为,资本家之所以愿意在目前付出代价经营企业,是想在将来从经营中获取收益。这种收益被称为预期收益。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与预期利润率是大致相同的概念;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机器等设备的市场价格和预期收益。\n经济学说史教程721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六、利息率凯恩斯认为,利息率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因素:1.流动性偏好流动性是指财富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财富形式。人们愿意持有现款称为人们具有流动性偏好。这根源于三个心理上的原因或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把社会上一切人和企事业单位所存放的货币加在一起便构成社会的货币需求。\n经济学说史教程722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2.货币数量货币数量就是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在西方被认为是大体由国家决定和控制的。货币供给量(或货币数量)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在西方,占决定性比重的是银行存款。西方国家要求银行具备一定量现款,这笔现款被称为准备金。准备金与存款之间的比例称为准备率。准备金一定,提高或降低准备率可以减少或增加存款数量,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供给量。准备率一定,增加或减少准备金可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存款,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数量。\n经济学说史教程723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凯恩斯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即货币数量)决定了利息率的高低。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之下,即在一定的货币需求之下,国家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数量的多寡而控制利息率的高低。凯恩斯认为资本家是否进行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差额。既然利息率的高低被认为可以由国家通过对货币数量的增减而加以控制,那么,他声称,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之下,国家可以通过对货币数量的控制来最终决定投资数量的多寡。\n经济学说史教程724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七、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消费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投资国民收入货币数量流动性偏好预期收益资本设备的市场价格\n经济学说史教程725第二节凯恩斯的基本经济理论在凯恩斯生活的年代中,西方世界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作为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凯恩斯自然企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以便拯救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要减少失业量,使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也就等于恢复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国民收入的数量。为了找到提高或恢复国民收入的办法,凯恩斯必须首先考察西方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受到哪些变量的影响,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即在为这一问题提供答案。\n经济学说史教程726第三节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一、凯恩斯的政策建议通过货币政策,西方国家可以提高或者减少国民收入的水平。在萧条时期,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使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增加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当经济活动过热,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国家同样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使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减少到充分就业的水平。\n经济学说史教程727第三节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然而,凯恩斯宣称:货币政策固然有效,但由于下面的两个原因,它的效果不会很大:1.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数值波动剧烈的变量,因为决定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的因素之一是预期收益。2.凯恩斯认为,通过货币数量的增加来降低利息率最终会碰到利息率的下限。此时就不可能促使资本家进行投资,货币政策不能发生作用。\n经济学说史教程728第三节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根据上述的分析,凯恩斯作出了结论。他认为,必须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进行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提高国民收入。换言之,医治失业和危机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政策是财政政策。\n经济学说史教程729第三节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二、实行凯恩斯政策建议的措施1.财政政策的运用实行财政政策的措施可以说就是改变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这两个方面。1.改变预算支出。在消费项目中,国家可以增加或减少对物品和劳务的开支。2.改变预算收入。西方国家的收入主要是税收。\n经济学说史教程730第三节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2.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货币数量的控制来改变利息率,并通过利息率的改变来增加投资,以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1.改变准备率。2.公开市场业务。3.改变贴现率。4.道义劝告。\n经济学说史教程731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一、《通论》中心思想的先驱者《通论》出版前,当时的西方经济学者否认大量的失业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而。凯恩斯承认“富裕中的贫困”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且企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富裕中的贫困”是指:一方面社会具有闲置不用的生产能力和大量积压的商品;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却由于失业而处于缺乏商品的贫困之中。这些思想在《通论》出版以前已在西方出现。\n经济学说史教程732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马尔萨斯是有效需求不足论的先驱者他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存在着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种危机,必须让“不生产阶级”的人把过剩的商品买去。马尔萨斯的说法可以为浪费性的支出,进行辩护;任何浪费性的开支可以被认为具有扩大总需求的功能,从而可以增加国民收入。\n经济学说史教程733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追求贸易顺差的重商主义者也是凯恩斯《通论》中心思想的先驱者在凯恩斯看来,重商主义者对顺差能增加国家财富的解释虽未必正确,但追求顺差的政策目标还是有道理的。但凯恩斯并不真正支持重商主义者追求顺差的政策,因为这会引起国际贸易的混乱。凯恩斯之所以力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该组织来避免国际贸易的混乱状态。\n经济学说史教程734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二、凯恩斯学说的影响1.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通论》构成了逐渐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凯恩斯成为西方新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948年,萨缪尔森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以前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现象逐渐恶化,新古典综合派地位动摇,受到“右”的和“左”的思想的攻击。双方争论的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牵涉到对《通论》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凯恩斯对目前的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影响仍然很大。\n经济学说史教程735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2.对西方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已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虽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在西方实施,但其效果不佳。因此,目前凯恩斯理论所主张的政策仍在使用,不过使用的方式和过去的有些不同,而且人们对政策的信心有着很大程度的减弱。\n经济学说史教程736第四节凯恩斯理论的源与流3.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凯恩斯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形形色色的言论的基础:1.混合经济。目前的西方,相当多的人把现代西方社会称为“混合经济制度”或“双重经济制度”。认为标榜为混合经济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个理想社会。2.西方的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分子,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控制、修正、甚至更替作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此外,凯恩斯的理论也给可调节的资本主义、有计划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趋向于社会主义等论调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基础。\n经济学说史教程737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一、以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建立在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这三条心理规律之上,由于这三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不能经常保持充分就业的水平,往往会发生波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一本具有权威性的经济周期理论的著作把凯恩斯的理论归为心理上的理论,即用人类心理上的原因来解释国民收入的波动。经济波动的原因只能来自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和性质。像凯恩斯的体系那样纯然用心理原因去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显然是不完善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738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二、舍本逐末的政策建议凯恩斯的政策建议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有一个共同之点,即它们的目的都仅仅在于解决资本主义流通领域的问题。从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凯恩斯理论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领域。在流通领域的范围内,凯恩斯的学说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从而是正确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政策建议可以起到治标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说,凯恩斯的学说在整体上是舍本逐末的。\n经济学说史教程739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三、难以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受到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因此,战后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大致可以反映凯恩斯政策建议的后果。美国二战后的20多年中,凯恩斯的宏观调控政策得到大力推行。但结果是较低的失业率的成就却以其后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代价。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波动,《通论》的对策可以起着缓和的作用,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n经济学说史教程740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四、凯恩斯学说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1.否定的原因:凯恩斯学说是为了对付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建立的。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不存在长期需求不足的现象,反而很有可能处于供给不足、需求过高之中。凯恩斯的政策是以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前提的,然而,在过去长期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我国,只具有微弱的市场机制,在某些方面甚至根本没有市场机制可言。\n经济学说史教程741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2.肯定的原因:西方经济政策的含义。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中,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要想在频繁的交往中取得成功,我国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动态。制定我国经济政策的参考。我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西方国家则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者虽然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异,但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它们具有共同之处。\n经济学说史教程742第五节对凯恩斯理论的分析与评论除此之外,凯恩斯理论的论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概念和论点,如消费函数和对股票市场必须加以严格管理的论点,对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n经济学说史教程743阅读书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561~611页;第三册,36~63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n经济学说史教程744思考题名词解释凯恩斯定律、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问答题1.如何理解“凯恩斯革命”?2.如何看待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3.简析凯恩斯理论对当代的影响。复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