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之七潘序伦
第七讲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n\n潘序伦,生于1893年7月14日,卒于1985年11月8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n作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对会计学术和会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岚清对潘序伦先生作出如下评价:“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当代知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在评论潘先生时说:“特别是在治学、讲学和做学问上,有一股顽强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毅不拔,终于攀登了会计学术上的高峰。”\n潘序伦生前历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社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联顾问、上海市审计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公正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立信会计编译所主任和上海市高级会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n一、求学生涯潘序伦,江苏省宜兴县蜀山镇人,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潘序伦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12岁前读私垫,13岁入东坡高等小学。他在这里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史记等之外,还学英语、日语、数学、中外史地、体操、音乐等。潘序伦在年终考试时名列第一。\n1907年,小学毕业后,潘序伦考入刚创办的上海浦东中学,校长是黄炎培先生。潘序伦聪颖好强,各科成绩优异,经常名列榜首,颇得黄炎培的赏识。但恃才逞强的潘序伦,在15岁将要毕业前夕,因抗议某教师阅卷过严而交白卷,被学校开除学籍。\n被浦东中学开除后,潘序伦转入常州中学就读。毕业后,进南京政法大学,不到两年,学校因故被勒令停办。不久,潘序伦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在1300名应考学生中成绩名列第一。这样,潘序伦成为我国第一批无线电专业的学生,而且他的毕业成绩优异,五门主修科都是满分。\n1919年春节前后,潘序伦萌生出国留学的念头。他先到圣约翰大学去补习,很快就由旁听生转为四年级本科生。而且毕业考试各科都是全班第一,并在全校英语作文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同时获得学士学位。这段时期的学习,使潘序伦感悟到“成功道路多艰难,奋力前趋能过关”。\n\n1921年夏天,潘序伦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不久,圣约翰大学推荐潘序伦参加南洋烟草公司主办的选送留学生考试,他以较好的成绩入选,获得了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的机会。在哈佛商学院,他选择了会计学专业。\n哈佛的学习是异常紧张的。潘序伦为了第三年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勤奋苦读,放弃了假日休息与游览娱乐,经常以一个面包一杯开水充饥,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从宿舍到教室、到图书馆,终日只是与书为伴。这种苦读使潘序伦终身难忘,也锻炼和培养了他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n两年后,也就是1923年,潘序伦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接着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整日地沉浸在经济学的海洋中,浏览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各学派的经济学名著,也潜心研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最终以一篇题为《中美贸易论》的论文,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n三年的留学生涯结束了。潘序伦并没有直接回国。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学习各国的会计实务,他决定取道大西洋经欧洲回国,期间潘序伦考察和游历了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n二、创办立信会计事务所和立信会计学校1924年秋,潘序伦先生回到祖国,在国立暨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校任教,并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商科大学教务长兼会计系主任等职,致力于引进、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与技术。由此开始,潘先生一直从事会计事业,达60多个春秋。\n有鉴于当时国内民族工商业正在逐步发展起来,迫切需要改善经营管理。过去那种用毛笔书写的上收下支,科目颇为简略的中式簿记,已不适应日趋繁复的财务活动,会计革新势在必行。于是,潘序伦辞去了学校的职务,专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在1927年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n实践使潘序伦懂得,会计师业务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的管理经济的手段,必须以公正清廉为本,事业才能兴旺,先决条件是要取信于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1928年,潘序伦借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原来的“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n“我们立信同人认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首先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这些方面,确立起信用来,坚定不移地守信重诺,严禁弄虚作假。因此,最初就选用了‘立信’二字作为我们合伙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后来创办学校和书社也用这两个字命名。”——潘序伦\n“我们把这两个字定为学校的校训,并提出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口号,不仅经常对学生宣传,并且在同事中互勉互察。对于是否确实做到‘建立信用’这一点,我们不敢肯定,但立信会计学校先后数以十万计的毕业生,在当时比较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同时立信会计师查帐、顾问等业务,年年有所增加,却可说明当时社会上对我们的信任。”——潘序伦\n\n潘序伦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他对王安石关于制度和人的关系的论述十分推崇,并用来教育后辈,王安石说:“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n潘序伦先生在创办会计师事务所初期,就深深感到革新会计制度,非训练专业会计人员不可。为此,他一面创立会计学校,一面印行《立信会计丛书》,把开展会计师业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进行会计学术研究,编辑会计著作教材三者融合起来,为以后形成学校、事务所、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开端。\n“随着生产的发展,新式会计的采用渐渐普及起来,可是熟习新式簿记的会计人才非常缺乏,因之新式会计的推行非常缓慢。”“当时工商企业对于西式会计人才极度感到缺乏,因而在青年普遍失业声中,立信毕业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觅取适当工作,对我国工商业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也有所促进。”——潘序伦:《立信会计学校的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兴办会计学校\n抗日战争时期,潘序伦离开上海到了重庆,在重庆又设立了立信会计事务所和多种教学形式的立信会计学校。为了解决会计教材的供应,1941年秋与生活书店合作,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帐册报表。\n潘序伦自美国学成归国后,任教、著书,捐助办学与发展会计事业,可谓不遗余力。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重庆回到上海,一时学校没有地方,他捐出高级住宅一幢,作为校舍,继而又捐出美金万元,为学校建造了体育馆。1947年2月,立信新校舍终于落成了。学校有一座教学楼,一个大礼堂,一座饭厅,还有足球场。\n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潘序伦聘请黄炎培、马寅初、章乃器等专家学者来校执教,他自己也经常亲临讲台。在政治上,潘序伦是同情、倾向革命的。如对顾准,他爱护备至,而且让他以立信会计事务所和立信学校作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再如,马寅初先生被捕获释后,国民党当局继续迫害他,下令各高校不得聘用他。潘序伦却在此时聘请马寅初到校任教,还把他的儿子接去同住。\n三、立信会计学校立信会计教育事业,是从潘序伦先生1927年在事务所内开办簿记训练班开始的。训练班的指导思想在于改革旧式的记帐方法,代之以西方的新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后训练班正式改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为满足外埠青年学习会计的强烈愿望,从1930年开始,潘序伦先生又创办了立信会计函授学校,函授学员很快遍布全国。\n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函授学校尽管已经取得成效,潘序伦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总认为补校、函校所学的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简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提高。1937年,潘序伦先生与事务所同人决意创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以培养既精通业务,又具有管理能力的高级会计审计人才。立信会计专科学校\n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成立,使潘序伦先生创建的立信会计教育事业形成了包括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函授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以及以后成立的立信会计高级职业学校在内的兼备大专、中专、职业补习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潘序伦亲自著作、编译、主持编纂了许多优秀的会计图书,其中他主编的《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曾再版几十次,在国内外发行达上百万册。\n“随着学校的扩大,师生们在会计事务和会计教学中的成果需要交流探讨,乃由同学会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间,以顾准为主编,出版《会计季刊》。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接办,改称《立信会计季刊》,除登载会计论著外,并特约专家编写各业会计制度,为工商各业采用新式会计制度创造条件。”\n“在编辑书籍过程中,深感我国会计名词不统一,译名无标准,对编译工作和广大读者都增加了不少困难,于是集合同人进行讨论,积有成果,出版《会计名词汇译》一书,收集会计名词二千四百余条,每条之下,先录我国会计书刊中原用的各不相同的译名,再列我们选定、拟定或暂拟的译名,末备附注,加以说明。名词选译标准有三:一、含义恰当;二、习用普遍;三、用字简赅。此项工作,对便利翻译工作,减少学生阅读困难,有所帮助。”\n1、补习夜校。这一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为了适应业余人员的需要。学生都是各企业或机关的在职人员,年龄比较大,三四十岁的学生很多,甚至有五十九岁的老学生。其中一部分是旧会计人员为适应改帐需要来学习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对西式会计人员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来学习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n2、函授学校。立信函授学生曾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和南洋群岛,参加学习的人数很多,影响也较大。“函授学校系用通讯教学,学生对课业容易自流。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函授学生解答疑问,力求迅速,批卷力求详尽,并发行函授刊物,作为补充教材,使学生减少学习困难。规定修业期限为半年,可以请假延期。并规定学生至少每天阅读讲义一小时,练习及解答问题一小时,使学生能按时学完课程。”\n2、函授学校。立信函授学生曾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和南洋群岛,参加学习的人数很多,影响也较大。3、晨校、星期日校。这是为不能读夜校的在职职工,利用早晨和星期日的休息时间,研习会计而开办的。4、日校。主要对失学失业青年和外埠专程来沪求学的学生而设,学员一般经济比较困难,年龄比较大,要求短期速成,因此又称“速成科”。\n5、专科学校。这是正规的高等学校,入学程度为高中毕业,经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6、高级职业学校。也是正规学校,投考学生需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三年毕业。7、训练班。有高级会计职业训练班、中级会计职业训练班等不同层次。8、广播讲座。一九五○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普及簿记知识,曾和立信合办初高级簿记讲座。\n如前所述,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教育事业,有它的独到之处。突出表现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各级各类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这一成功的经验就是使会计实务、会计教学、会计学术研究三者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这也是整个立信会计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n“我们提出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口号,尽量把会计师业务收入,以及书社的营业收益捐给学校,并把个人或集体编著翻译的多种《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捐给学校作为基金,推动学校的发展。”——潘序伦:《立信会计学校的发展》\n“还有一点在学校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就是广收女性学生。本来重男轻女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在旧社会各级学校中,女生所占比例很少,立信学校开办前期,女生也很少。而社会上对妇女就业仍有歧视,妇女求职困难,因之她们也想学习专门技术以便找到适当职业。我们认为妇女的性格一般适宜担任财务会计工作,因之录取学生时,一律以成绩为标准,不歧视妇女,这就使女生入学人数逐步上升,在后期,有些班级女生超过半数。”\n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同学会的配合下,立信会计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去工商企业和政府机关参观、实习,派成绩优良的学生参加查帐实习,后期学校还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职业咨询所”,让学生参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实际运用,而且为他们扩大了就业的机会。\n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大批财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一需要,1980年10月,立信复校。1986年3月,又重新组建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各项业务的发展迅速,曾是上海市第一批获国家批准的可以从事股份制企业查证业务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之一。198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恢复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后更名为立信会计出版社,立信会计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n四、潘序伦的学术成就(一)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潘序伦先生晚年在其回忆录中说过:“如果说我对我国会计学术有所贡献的话,当以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为最。”\n潘序伦先生对于《立信会计丛书》的编写工作,提出了三条原则:其一,书的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有关理论与实务的论述都要从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则。其二,文字尽可能通俗易懂,举例做到不厌其详,使读者能够无师自通。其三,编制注重合理,分为初、中、高三种程度,分别编写,并附有习题和思考题。\n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称,“《立信会计丛书》是我国自己编写的第一套比较系统、完整,水平也较高的会计著作,……全国各地包括解放区也都流传很广,在发展中国的会计学理论、推动会计工作、培养会计人才等方面,这套丛书起了很好的作用”。\n(二)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会计学史的研究。1933年,潘序伦就写了题为《会计学发达史》的长篇论文。他在序言中写道:“会计学系应实际需要而逐渐发达,其历史颇为古远。据专门学者之考证,纪元前二千六百年之前,巴比伦人关于商业上之交易,即多记录于金属或瓦片之上。……产业革命而后,经济现象愈形复杂,会计学遂亦辉煌焕发,蔚为大观。”\n马克思论会计发展:“薄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比它对于手工业经营及自耕农经营的分散的生产,更为必要;它对于社会共同的生产,又比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n关于会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问题,潘序伦先生的看法是有所演变深化的。早年,潘序伦比较看重会计技术性的一面。他在《会计学》一书中说:“会计者,用有系统有组织之方法,将各个人或团体一切经济之可以货币数额表示者,予以记载及整理,使此等经济活动所影响于财产上之增减变化,得以正确明了,因而计算其财产状况与营业成绩,并将此等财产状况与营业成绩,予以审核观察及应用之技术也。”\n以后潘序伦又提出“工具论”,认为“会计是管制一桩事业活动的工具。”强调“在企业的管理当局制订决策所须借助的信息系统中,‘会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说,会计是一种旨在传达一个企业的重要财务和其他经济信息,以便其使用者据以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的‘经济信息系统’,即‘经济信息专门化’。”——潘序伦、王澹如合著:《基本会计学--西方会计》\n(三)重视会计的管理职能和“人才会计”的研究潘序伦对会计的管理职能历来是十分重视的。早在解放初期,他就引进翻译过西方的管理会计。改革开放以后他强调,必须将“总结经验与学习引进相结合,研究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潘序伦强调:要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在做好传统的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控制和反馈作用,逐步开展经营分析、前景预测、方案比较、预算控制等工作。\n1982年5月17日,潘序伦提出“会计人员是经营管理的‘参谋长’”的观点。他说:“每个企业都应总结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加以提炼取舍,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厂情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新路子来。……科技普遍称为生产力,‘经营管理’也可以称为生产力,会计人员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谋长’。会计也可称为生产力的一部分。”\n鉴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着种种浪费的现象,潘序伦以他特有的会计头脑,提出开展“人才会计”的研究。他的思路是:用“货币形式来计算国家或某一企业、某项事业对于培训各种所需要的人才所支出的费用(也可称为投资)金额,并计算被培训成才的人,是否能为国家、为某一企业、某项事业获得若干成果(或称利益)。假使所获成果利益,超过培训他们的费用投资,就是国家、某一企业、某项事业的纯收益,否则就是纯损失。”\n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自费走读生的现象,潘序伦认为:“以我毕生办学的经验来看,自费生的成绩不见得比公费生差。有的在职青年,由组织支出培训经费,其中自有少数学生认为读书于己并无经济上的损失,往往不甚注重学习,这实在是一种浪费,对培养人才不利。我建议有关部门重视'人才会计'的研究,运用会计手段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使人尽其才,也如地尽其力、货尽其流一样。”\n(四)提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是潘序伦先生毕生关注的问题。1933年,潘先生撰写了《中国之会计师职业》一文,特别强调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则此职业,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殊背国家期望之厚意,可不慎哉。”。\n潘序伦还具体罗列了“消极方面之职业道德”、“积极方面之职业道德”。积极方面之职业道德,他归纳了四条:“一曰公正,二曰诚信,三曰廉洁,四曰勤奋。”\n1983年,在上海会计学会年会上,潘序伦呼吁,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职业道德。他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该包括品德、责任和业务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品德方面应该做到:守纪守法,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忠诚老实,毋忘立信。责任方面:会计工作要按政策办事,按计划办事。业务技术方面的要求是记帐、算帐、报帐都做到百分之百正确。\n五、潘序伦的晚年生活上海解放前夕,潘序伦拒绝离开大陆,毅然决定留在上海。上海解放后,顾准诚恳地邀请潘序伦出任政府工作,用自己的会计专长服务于新社会。他谢绝了。但他鼓励立信同学积极参加政府工作及国营企事业单位工作,为了配合国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他还编著了《国营企业会计概要》一书。\n1956年,潘序伦加入了“民盟”,1957年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由于生性正直,对社会弊端敢于直言,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结果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9月被摘帽。十年动乱期间,潘序伦再次受到冲击,他曾蓄须明志。\n潘序伦先生的晚年生活依然保持着勤俭淡泊的本色,他简约自守,却对发展会计事业,对会计教育慷慨捐助。1984年他筹资捐赠人民币10万元给立信学校(其中有立信海外校友会顾问杨树国捐的4.5万元、香港实业家查济民的1万元),设立“潘序伦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被会计学界传为佳话。\n为了教育后辈,积极上进,他曾撰写了一篇《一个会计学家的自述》,将他在青年时代的往事,艰难时世,曲折经历,坦诚地呈现在青年面前。文章在《青年一代》杂志上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潘序伦先生于1985年逝世。1987年11月,在新落成的立信校园内,矗立起一座青铜浇铸的潘序伦纪念塑像,以缅怀老校长的业绩。1993年秋天,潘序伦先生的骨灰移存于立信校园。\n\n\n\n本掌思考题:“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以上是潘序伦制定的立信训条,结合本讲的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潘序伦的立信训条的看法。\n参考书:罗银胜:《潘序伦传》,立信会计出版社。\n\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