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
第二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來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屈性。一、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三、价值㈠概念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㈡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缺一则不成商品。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二、抽彖劳动㈠概念: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㈡性质:抽象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对立性: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2.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3.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4.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三、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筒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一一劳动时间來计量的,因此,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n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㈠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阿能胜任的劳动。㈡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吊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㈠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㈡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殆数量来表示;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㈣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Z,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屮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第四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㈠价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叫做价格。㈡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㈢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1•从长期看,价格虽然不断波动,但其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抵消,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2.从不同商品的价格看,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汽车的价格永远不会低于自行车。㈣货币本身的价值量对价格的影响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和货币价值量变动的规律是: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呈正比,与货币的价值量的变动呈反比。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n第三章货币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n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这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与簡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晶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例如:牧人的1只绵羊与铁匠的2把斧子进行的交换㈠产生时间与经济背景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以前,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少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㈡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等式左端的漓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斧子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等式右端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的商品体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1.相对价值形式的概念相対价值形式是主动将商品的价值,相対地表现在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形式。2.等价形式的概念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3.等价形式的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用它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作为能够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它所包含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看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4.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成其为价值形式了。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㈠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一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來,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二)扩大价值形式的本质1.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2.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这些特殊等价物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㈢扩大价值形式的矛盾\n1.各种商品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因为每i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的无穷无尽的系列。2.商品经济的矛盾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三、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㈠产生吋间及经济背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來,其他一切商品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㈡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在一般价值形式屮,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彖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殆的私人劳动,直接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㈢一般价值形式的矛盾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在不同的历史吋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贝壳、布帛、牛、羊、兽皮、盐等等。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随着商品交换范圉的扩大而日益显露其不适应性,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四、贷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贷币商品。㈠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这种价值形式产生于手工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㈡货币价值形式的本质贷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了,金银等贵金属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彖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㈣货币价值形式的矛盾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种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货币出现以來,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因此,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屮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就形成了所谓货币拜物教。㈤货币的本质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第二节货币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一、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1.价值尺度\n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只能在交换过程屮通过等于多少货币间接地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岀来,叫做商品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把商品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价值,所以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价格标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來实现的。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1.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的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吋I'可上和空I'可上的分离,导致了漓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包插卖和买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2.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原因:货币之所以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只能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作用: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3.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作用:①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4.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各国发行的纸币中少数信誉较好的如美元、日元、英磅等可以在较大范闱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的。世界货币的职能①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②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③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二、货币形式及其演变1.铸币的形成货币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或分量,十分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额面价值的金属铸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2.纸币的出现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屮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货币也可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这样,就产生了金属铸币由不足值或没有什么价值的货币符号一一纸币来代替的可能。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纸币。3.信用货币\n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它的流通以信用为基础,其流通范围和程度収决于发行人的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里,信用货币的使用范圉非常广泛,比较大额的货币支付一般都使用信用货币。1.现代货币20世纪以来的现代货币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也就是纸币,也称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指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现的活期存款。2.电子货币贮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就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这种无形(无纸)货币,既迅速又简便,可以大量节省银行费用开支,它的广泛发展最终可能导致现金和支票的消失。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一、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2.货币流通规律: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屮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3.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决定因素: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4.计算方法: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屮所需要的货币量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5.货币支付手段与货币流通量的变化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本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一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时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但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则可以彼此抵消。修正后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定吋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一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商品总额一彼此抵消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纸币:由国家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其木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2.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的发行必须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金屈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屈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贵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3.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筒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就叫通货膨胀。目前世界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指数。\n理论界一般认为,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2%-3%时,叫做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9%以内,称为温和性通货膨胀;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在10%以上,称为恶性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从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彫响来看,通货膨胀的受害者一般是依靠固定工资生活的社会成员,而受益者则是利润的获得者。从对财富分配的影响來看,在通货膨胀未被预期的条件下,它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需求虚增,一方面刺激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造成劣质滞销商品旺销,结果会造成生产秩序紊乱和资源的过度、浪费型使用,降低国民经济效益。从刈资本积累的影响來看,在通货膨胀未被公众预期的条件下,它造成货币贬值,使货币发行当局获得发行收入。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会使工人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企业利润。当通货膨胀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时,银行利润被转移到借款者手中,形成生产者的资本积累。如果通货膨胀一旦被公众预期,公众对纸币的信心产生动摇,人们就会抛出纸币抢购商品,就会刺激消费增加,而减少资本积累。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彫响来看,短期内在通货膨胀未被预期并存在潜在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它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长期内由于不可能有无限的潜在生产要素可供货币启动,也不可能长期存在通货膨胀而不被人们预期,它对长期经济增长不但不能促进,而且会产生危害作用。2.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下跌。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关于通货紧缩含义的不同认识1.从经济学的角度來讲,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普遍不断下降。2.所谓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待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经济持续萎缩,资产严重缩水。3.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过程,往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发生的。通货紧缩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个是物价连续下跌,另一个是通货量,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三种意见都承认通货紧缩是物价总水平下降,这说明物价水平的下降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歧点在于,通货紧缩要不要与货币流通量相联系。2.通货紧缩的成因货币政策。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支出缩减。汇率制度僵硬。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金融体系效率低。不良贷款严重等。3.通货紧缩的危害通货紧缩的危害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从表面上看,一般价格的持续下跌,会给消费者带來一定的好处,但是“通缩”的历史教训却令人提心吊胆。“通缩”和“通胀”一样,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通货紧缩会加速实体经济进一步紧缩,因此,它既是经济紧缩的结果,乂反过来成为经济进一步紧缩的原因。“通缩”一旦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就可能会带來如下一系列问题: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下降;债务人负担加重;消费总量趋于下降,市场疲软;对银行业來说,容易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第四节信用一、信用的概念与内涵1.概念: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主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马克思说:“这个运动一一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般地说是贷和借的运\n动,即贷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1.内涵: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双向等量转让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二、信用的产生于发展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2.原始形态的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大多是实物的借贷,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借贷。高利贷是古老的生息资本,它盘剥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小生产者。3.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Z后,资本主义的借贷资本取代高利贷资本。随着借贷资本关系的发展,直接货币借贷乂逐渐被以银行为屮介的借贷关系所代替。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的活动。三、信用的形式㈠商业信用1.概念:商业信用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Z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赊销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商品的价格,其差额就形成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2.现代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需要商业信用,因为不同部门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不一致的;商业资本存在和发展需要商业信用;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需要增加大量的商业资本,而商人自己积累的货币资本不足以满足这种需要。3.商业信用的特点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坏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的商品买卖时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债权人和债务人均是职能资本。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资本循环:是指资本顺利地改变自己的职能形式,经过三个阶段,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进行的资本循环。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业的资本。商业资本:是指独立从事商品流通活动,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収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形态。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上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商品形式上的资本。职能资本:是指能够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第二,漓业信用也要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二)银行信用1.概念: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木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或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会出现货币资本余缺不均的状况。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11!來的闭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來,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2.银行信用的特点第一,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n1.银行及银行业务银行信用主要由银行来办理。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银行的业务分为两个方面: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方式: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投资业务等。㈢国家信用1.概念: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來实现。公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券,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国库券是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短期公债。主要是为了解决短期的国库开支急需。㈣消费信用1.概念: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帐、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赊帐:是利用结帐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贷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赊账、分期付款都属于商业信用范畴。消费信贷:根据受贷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类:一类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二是卖方信贷,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的一种手段。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刺激消费和促进生产发展,暂时缓解生产过剩的矛盾,但是,消费信用使消费者提前运用了未来的收入,会使将来的购买力缩小,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第三节信用的本质及其作用一、信用的本质:信用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紺要,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以偿还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只要存着着较为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就必然存在信用关系。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㈠积极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节省了流通费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非现金结算发展起來,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既节省了流通屮的现金货币量,也加速了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㈡消极作用: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首先,信用的发展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其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货币流通与信用关系也会发生混乱。因为生产过剩、商品销售困难,使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减缩,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势必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货币信用危机。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一、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㈠原始社会大约在三百万年以前,在地球生物界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并随之诞生了人类最初级、最漫长的社会一一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生产力首先,劳动者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低,劳动能力低下;其次,劳动对象范围陕隘,主要是在狩猫与采集的基础上从事原始畜牧业与原始农业,手工业则是原始社会晩期才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的;第三,劳动工具简陋,为了同大自然斗争,谋収生活资料,原始人最初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未加琢磨的石\n器。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第一、集体劳动。因为原始人的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征服、改造自然能力低下,只有集体劳动,才能存活下来。劳动的基本形式是简单协作,许多人共同进行一种生产活动,并按性别与年龄进行自然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决定了生产资料必然归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各个共同体即氏族公社所有;第三,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是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及集体劳动、生产资料氏族公社所有制决定的。㈡奴隶社会1.基本特征: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作为劳动者的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2.奴隶社会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第一,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在原始社会末期,氏部或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往往被杀掉,破坏了劳动力这一生产力的基本因素。第二,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强制奴隶劳动促进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造成古代文化的空前繁荣。3.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缺陷首先,奴隶主对奴隶的极端残酷的剥削、压迫,使劳动力再生产只能在萎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因素被破坏;其次,残酷剥削导致尖锐的阶级对立,奴隶们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的方式对奴隶主阶级进行反抗,阻碍了奴隶主把一些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工具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第三,全社会以劳动为耻,破坏了社会的生存基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鄙视体力劳动,奴隶们仇视劳动,破产的小生产者不愿意劳动;第四,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农民与手工业者受到奴隶主经济的排挤,再加上商人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盘剥,日趋破产。由于农民与手工业者是奴隶制国家兵役的主要负担者及主要纳税人,其破产造成了奴隶制国家军事力量的衰败和经济没落。㈢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2.基本特征:第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籍此对无地或少地的农奴或农民进行剥削;第二,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所谓超经济强制,是指由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对农民享有的经济以外的种种特权,如可以任意驱使、打骂、惩罚,甚至处死农民。第三,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3.封建地租及其主要形式封建地租是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无偿占有农民剩余劳动的形式。①劳役地租:在这种地租形式下,封建地主一般是直接经营土地的,农民要用自己的牲畜和农具在规定的期间到地主的庄园里为封建地主提供无偿劳动,余下的吋间在自己的份地上进行劳动。②实物地租:地主不再经营土地,而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定期向农民收取一定的实物作为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③货币地租:在货币地租形式下,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以在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货币所得缴纳地租。这使得农民不仅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而且可以根据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灵活地安排生产\n经营方向。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㈠资本主义的产生1.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2.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剥削,控制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在农业中出现了。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显然在不断地创造着这两个条件。但仅仅依靠这种自然分化机制来发展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机制,加速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过程。㈢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最典型的是英国从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的所谓“圈地运动”。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货币财富积累;第三,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马克思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三、资产阶级革命㈠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一,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批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而当时农奴制虽己瓦解,但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农民虽名义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但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第二,发展资本主义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业生产技术。但封建国家为取得捐税而维护的行会统治则明显束缚工商业的自由发展,阻碍生产技术的进步。第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有广阔的市场,但封建割剧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例如,18世纪晚期法国各地关卡林立,对过境商品征收各种捐税,严重地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第四,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封建贵族利用其拥有的特权横征暴敛,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虽然拥有巨大财富,但在政治上无权,并受到封建特权阶级的歧视。他们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取得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㈠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1.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区别: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一一货币一一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一一商品一一更多的货币,即G—一WGzo二者的形式、内容和目的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从形式上看先卖后买,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上看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其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增殖价值。2.资本流通公式G—W—G'及其矛盾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n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屮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因为资本家买进、卖出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2.剩余价值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既不买也不卖,是绝对不会产生价值增值的。3.生产资料作为生产手段,在生产使用过程屮只转移原有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出卖劳动力与否是自主行为,而且出卖的只是劳动力一定期的使用权,不放弃劳动力所有权。2.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三、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1.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可以还原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②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2.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这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屮,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转换形态,其价值或者随Z消失,或随Z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正是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购买,从而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运用,才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值。四、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㈠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某纺纱厂,假定它们纺纱机和纱锭只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在实物形态上全部损耗掉,其价值亦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1)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为12元其屮,10斤棉花为10元,纺纱机及纱绽支出为2元。(2)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支付3元。在纺纱过程中,工人劳动6小时,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结果生产出10斤棉纱。10斤棉纱(假定单价1・5元)的价值二转移过來的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创造新价值3元原来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木为15元,现在如果出售棉纱收回的货币也恰好是15元。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过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显然,如果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资本家必然要超过资本价值补偿点,使其变为价值增殖过程。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n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可以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比如延长为12小时。因为他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虽然工人6小时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岀来,但并不能阻止资本家迫使工人再劳动6小时。在12小时的劳动屮,工人生产20斤棉纱,其小消耗棉花20公斤,价值20元;纺纱机与纱淀消耗价值4元,创造新价值6元。20斤棉纱价值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24元和新价值6元,共30元。资本家为生产棉纱的预付资本为27元,两者之差3元就是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应当指出,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分并非只对资本主义是有意义的,而是适用于一切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不同的是,rti于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劳动成杲占有和支配状况有很大不同,从而劳动者对剩余劳动成果的索取权利有很大的不同。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通过対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发现,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屮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力在生产过程屮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却急剧增加。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借机否认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其实,再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也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殖。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即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也包括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其内涵也变化了,即复杂劳动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能够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六、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㈠剩余价值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要研究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就有必要把不变资本抽象掉,而只考察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Z为剩余价值率,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用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m7二m/vX100%•由于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中是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BP:♦剩余价值率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㈡剩余价值的绝对量\n•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対量,以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M=m/v•V二m'•V㈢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由于资本家拥有的资本,特别是可变资本总量是有限的,要增加剩余价值绝对量,主要靠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所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亦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対剩余价值生产方法。㈢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由于资本家拥有的资本,特别是可变资木总量是有限的,要增加剩余价值绝对量,主要靠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所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亦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対剩余价值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假定工人的劳动日为12小吋,其中必要劳动吋间为6小吋,剩余劳动吋间为6小吋,则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把劳动日延长2小时,即延长到14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绝对地增加2小时,即剩余劳动时间为8小时。依照剩余价值率的第二个计算公式,剩余价值率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剩余价值率为133%o•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等的吋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延长劳动日与劳动日变动的界限•劳动日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劳动日再缩短也不能缩短到等于必耍劳动时间,因为这样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下限);劳动日也不可能无限延长,总有一个上限。•劳动日延长的上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劳动者在一天24小吋内,必须有一部分吋间用來吃饭、睡觉等,以满足生理需要并恢复劳动能力;二是社会的和道德的界限,劳动者在一天中还要有阅读书报、照顾子女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圉和数量,要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决定。2.相对剩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収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现在假定劳动日为12小时不变,如果通过某种途径使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为8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也由原来的100%提高为200%o•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川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吊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n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相対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竟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假定纺纱行业一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为一个工人在12小时劳动日中生产20斤棉纱。20斤棉纱价值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价值为24元,工人劳动1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为6元(劳动力价值3元,剩余价值元3)。则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为1.5元。•该行业内某资本主义企业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一个工人在12小吋劳动日中生产40斤棉纱,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48元,工人1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仍为6元,即40斤棉纱的个别价值为54元,每斤棉纱的个别价值为1.35元。该先进企业按1.5元/斤这个社会价值来出售40斤棉纱,每斤棉纱比一般资本家多得0.15元的剩余价值,40斤棉纱共多得6元剩余价值。这6元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演变•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攫収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进行不懈的斗争,相对剩作价值生产方法逐渐成为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七、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其原因是:1.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來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己经独立存在。2.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3.如果说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如此一来,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存在了。•工资的本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一、成本价格和利润•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m)作为商品价值的三个本质的组成部分的揭示,是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的客观需要。但对于一个资本家企业而言,这种区分则是不必要的。•在资本家看來,其商品价值无外乎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本价格(用K來表示,K二C+V),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界限是混淆的,二者都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另一部分是利润,即资本价值的增值部分一一剩余价值。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c+v+m,转化为W=K+P0利润率的概念•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以L表示利润率,以C表示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p'=m/C•不同部门和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是不同的。如以一年为期,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P'二M/C=m•v•n/C=mz•v/C•n•其中P‘代表一年利润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nf代表一个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即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屮在多个生产过程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决定和彫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从分解的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决定和彫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l)m,的高低。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P'与W高低成正比;•(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如v在预付总资木C屮占的比重小,即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则资本有机构成高;反之,资本有机构成则低。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高低与资本有机构成\n发生反方向变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引起利润率下降。•(3)资本周转次数(n)的快慢。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可变资本在一年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越多,同量可变资本所带來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因而利润率越高,反之则相反。•(4)不变资本的节约。式中预付总资本C中包括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降低预付总资本屮不变资本的比重,使资本家能够用较少的资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1.部门内的竞争: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条件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n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展开的相互争胜的经济行为。企业间竞争的结果使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部资本fmm商商品P1P门CVC+品价格IT价低食632790100271171172730%中ri纺8020100z100201201202020%Ann/机9911110100111211211110%n/合计242583005835835858—平均利润率概念•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Z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平均利润率二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部资本mm商商P平门CVC品品均JL价价利低食70301001003013012020%20屮口纺80201000/1002012012020%20n/机90101001001011012020%200/合计24060300—60360360—60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1、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2、社会预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社会预付总资本中,投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就低;反之,投在资本有机构比较低的部门比重大,平均利润就高。\n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部门内各个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的差别,还存在着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利润率差别同样客观存在。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本质上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有关,但形式上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律。生产价格的概念•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和价值存在一定差别。•在质方面,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只同所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方面,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上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和价值大体相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來的。•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它只是由于剩余价值依照各个资本量的大小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而发生的一种转形。•2、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商品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三、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的产生•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釆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屮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现象•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W—G',即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值增值,获得商业利润。市于商业资本是投资流通领域的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从现象形态看似乎是来口商品售卖价格和购买价格的差额,好象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这只是现象,只能表现商业资本家是从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中来实现其利润的,并不表明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商业利润的本质•从本质上说,商业利润的真正來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Z所以要向商业资本家让渡利润,使其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趾,是因为商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部分,分担了产业资本一部分职能,即商品销售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水平。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对商业资本家而言,其参加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不仅要获得商业利润,而且还要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这是因为产业资本运动屮,其商品销售阶段与生产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商业利润率低于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向生产部门转移;反Z,如商业利润率高于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则会引起生产部门中的资本向商业部门转移。通过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n资本在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自由转移,最终使商业利润率与产业利润率平均化,分获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实现形式•商业利润显然不是商业资本家在生产价格以上售卖了商品,而是用商业折扣的办法,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向产业资本家的购买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向消费(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者销售产品,从购销价格的差额中实现商业利润。预付产业资本总额720c+180v=900mz100%m:180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屮。•一年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生产价格):•W:720c+180v+180m=1080•平均利润率:180m/(720c+180v)=20%•预付100的商业资本总预付总资本900+100=1000❖平均利润率:180/(900+100)=18%❖产业利润P:900X18%=162•商业利润P:100X18%=18•商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价格:720c+180v+162=1062•商业资本家出售商品价格:1062+18=1080生产价格公式的修改•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使商品生产价格的公式要作更严密的规定。原来,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现在,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须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所以,商品生产价格二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瓜分产业资本家剥削來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四、借货资本和利息•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也要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借贷资本的概念: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贷币资本。借贷资本的特点•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代表利息。因为这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平均利润的分割•借贷资本本身不会带来价值增值,利息只能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将平均利润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木家出让货币资木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可以说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Z间的分配。利息、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n•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与当时通行的利息率的高低。利息量二借贷资本量X利息率。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利息率二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fix100%•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一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五、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㈠地租的概念•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经济收入。㈡地租的来源1.资本家要投资于农业,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租佃土地,再雇佣工人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并且要把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2.农业资本家作为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这一事实决定了农业资本家从农业工人那里攫取的剩余价值必须大于平均利润而分成两部分:其中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归农业资本家;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则以地租形态付给大土地所者。㈢地租的形态•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绝对地租㈣级差地租1.概念❖级差地租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II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两个不同阶段。2.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在农业中,优越的土地自然条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3.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产生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⑴概念: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好地一旦被某些农业资本家租佃,就排斥其它农业资本家再来使用上好的土地。这就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⑵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的后果•一方面使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能够比较稳定地拿到农业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市于不得不租种劣等土地的多数农业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也耍求获得平均利润,而如果仅仅靠租种好地而搁荒劣等地势必引起社会上农产品的严重供不应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客观上使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能拿到平均利润。•这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以此出售产品,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业资本家能获得超额利润,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级差地租。而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4.级差地租I的概念•级差地租I是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n超额利润。•肥沃程度会导致不同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差异;位置不同,特别是距离市场的远近不同,会以运费的形式影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水平。不论是由何种条件引起的超额利润,在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条件下,都要作为级差地租I交给土地所有者。1.级差地租II的概念•级差地租II是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至于构成级差地租II实体的这部分超额利润是否转化为地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地租,则取决于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和斗争。在租约的有效期间,由于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归农业资本家占有;当租约期满,重新缔结租约时,土地所有者往往会考虑追加投资效果而提高地租,把农业资本家追加投资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或全部归自己占有。因此,围绕租约期的长短,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㈤绝对地租1.概念•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2.产生的条件•劣等地也要缴纳绝对地租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必须高于其生产价格,才能使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有余额用来缴纳绝对地租。•由于农业属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大于平均利润。这使得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把农产品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为在平均利润以上有一个余额用来缴纳绝对地租提供了前提条件。3.绝对地租存在的经济原因•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是不能由资本自己创造和自由支配的,独立于资本之外,存在着与资本相对立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使资本对农业产业的进入构成一种壁垒或限制。这个壁垒决定了资本如不缴纳地租,不论租种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在事实上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把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截留下来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土地价格1.在土地私有权存在的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可以自由转让。作为买卖对象,土地是有价格的。2.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过滤过的天然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而,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二地租/利息率。•如果土地已经过人工开发,那么土地价格中要包括对土地资本投入的补偿及其利润或利息。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数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由于地租上涨,利息率下降,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价格具有上涨趋势。地价上涨抑制产业资本发展,在城市中则使雇佣劳动者阶级住宅问题的解决变得十分困难。第三节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一、资本积累的源泉㈠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不断地把获取的剩余价值投入企业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木积累的源泉。㈡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类型与特征\n•资本主义企业的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可以区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原有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㈢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此,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资本积累基金。•资本积累基金用于追加不变资本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追加可变资本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过程是个别资本总额不断增大的过程。㈣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1.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來意义的资本积累;2.资本集中是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资本积聚与资本集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第二,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使企业集屮大量资本。作为资本集屮载体Z—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范围不断提高、扩张,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个别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大,资本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㈠资本构成的内涵1.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其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因而称之为资本的技术构成。2.从价值形态看,存在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两个方面结合起來,这种rh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㈡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付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总是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间断的生产技术革命也为资本家的这种努力创造了条件。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即机器设备投入比例不断扩大,而劳动力投入比例则相对减少,进一步地表现为不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屮所占的比重提髙,而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则日益相对减少。㈢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影响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对减少,这包括两种情况:⑴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量有所减少,但绝对量有所增加;\n⑵追加资本与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都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仅相对减少,而目•绝对地减少。1.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听广泛使用,生产操作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降低,导致大量妇女、儿童加入了劳动大军;(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小生产日益分化,大批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3)资本积累基础上形成的激烈竞争使中小资本家破产,也需要另谋职业。㈣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出现劳动力对资本供应绝对增加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1.概念: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超过资本对其需要的劳动人口。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2.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存在形态•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时而被大工业吸收,时而又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失业人口;•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付中那些靠经营小块土地维持最低生活,随时准备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的人口;•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挤,没有固定职业,依靠从事家内劳动和打零工來糊口的人。•在失业人口中,还包括处在最低层的需要救济的贫民。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㈠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主要标志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㈡产业革命的作用1.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仅有1.7万多吨,1800年就增至25万吨。2.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厂制度使工人必须依赖于整个工厂和资本家;同时,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段,使居民中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阶级一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一之间的对立,其他阶级儿乎都被吞并或消灭了。㈢资木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起来,其基本特征是:1.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2.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3.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木家阶级屮奉行等暈资本获得等塑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rh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n1•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企业组织形式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1.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由于大屮小资本积聚水平差别不大,使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和企业间自由转移,企业之间维持着自由的竞争关系。1.银行资本的积聚、集屮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屮介。2.社会经济运行屮,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原则,甘为“守夜人”。二、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㈠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主要标志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十九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点1.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笫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极少由科学家做出,多半是由技师们完成的。2.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以强大的推动力不仅加快机器运转的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社会生产中具有支配力的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这往往需要巨额资本。在竞争和信用杠杆的作用下,企业通过股份公司以及企业购并推动了主要重化工业部门的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㈢企业购并的类型1.横向兼并,即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类产品或不同部门生产互不关联的产品的若干个企业合并成更大的-体化企业,其目的在于通过横向合并迅速提高生产和经营规模及范围;2.纵向兼并,即不同部门在职能上联系密切,市场交易频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节省市场交易成本,逐步把过去的市场分工与交换关系内在于一家企业之中,组成垂直一体化企业,以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替代市场协调,以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益,成为另一只“看得见的手”。㈣垄断1.垄断的概念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2.垄断的类型完全垄断:指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或流通完全由一家资本主义企业支配和控制的情形。这种多发生在某些公共生产部门,如自来水、电力、煤气等,由于技术的限制,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比多家企业竞争性地供给更有效率,才形成独家经营的局面。这种情形被称之为自然垄断,并且是限制在一个地方或城市的范围之内的。寡头垄断:所谓寡头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勾结,对一个部门乃至若干个部门生产和流通进行控制,以谋求高额利润。这是是垄断的常态。3.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关系⑴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在自rh竞争阶段,单个资本规模很小,受市场自发力量调节,竞争激烈,彼此间难以达成限制竞争的协定。而随着资木和生产的集中,社会生产越来越集屮于少数大企业手屮。他们有能力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如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合约限制过度竞争,通过联合、互相参股组成企业集团等。⑵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涨。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n是有限的。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彖在公众屮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大企业Z间豹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1.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短期价格协定。\n(1)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2)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订立共同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同盟组织。参加辛辿加的企业已失去经营流通业务的独立性,只保留了生产经营上的独立性;(3)托拉斯,是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控制商品生产、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范圉,以获取高额利润的企业联合组织。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和流通中的经营独立性,各家企业组成一家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统一经营管理,各个企业的资本家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份获取经济利益;(4)康采恩,又称财团,是在金融上以某个最大资本家集团为基础的生产、流通、运输、保险、银行企业的联合组织。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只保持着形式的独立。1.垄断利润概念: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木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木身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来源: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等垄断组织行为占有的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2.垄断价格⑴概念: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订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⑵垄断价格的类型:垄断高价,既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所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即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3.垄断价格的制约因素⑴商品需求的制约。如果商品价格订得太高,消费者就会寻求低价的替代商品,从而迫使商品价格下降。⑵商品供给的制约。簡品供给超过需求同样会引起簡品价格下跌,所以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高价吋必须限制产量。同时为了不使高价诱使新资本进入,垄断价格也要订在能够成功阻止其它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这在西方被称之为“进入阻止价格”。⑶产品成木的制约。过髙的价格必然会导致产品销售量与产品产量的相应减少,引起设备利用率下降和产品成本上升,最终使利润减少。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高价吋必须在价格和产量之间进行权衡,使之符合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任何企业都要考虑市场容量,不能任意提高垄断价格。&制定垄断价格的方法(1)“领先价格制”,即由产业部门屮最大的垄断企业,先规定出税后利润率,再根据这个利润率计算生产费用和利润,然后规定商品的价格。其他企业跟随最大垄断企业来制订商品价格。(2)“目标价格制”,是指垄断企业根据预定投资利润率指标对其产品进行订价。这种按定价目标制订的垄断价格,叫做目标价格。目标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按预定投资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不同垄断企业或同一垄断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断调整订价目标。(3)“完全成本订价制”,即垄断企业按照产品特点,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订销售额指标,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固定成本,加上目标利润与管理支出,制订商品的销售价格。(4)“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制”,即按产品初生、全盛、衰老三个不同阶段的市场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如在产品初生期,利用新产品上市需求弹性小的特点,采収高价政策,然后再降价,以占领与稳固市场;在新产品上市阶段,有的则采取低价政策,先占领市场,待市场稳固后再陆续提高价格。三、垄断资本主义\n1.概念: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⑴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⑵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这表现在:i银行通过存放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了解工商企业的状况,监督其经营活动,甚至决定它们的命运。ii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银行信用增加了大资本的实力,在竞争中自发地推动了资本、生产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iii银行成了交易所,成为股票与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使一切工商企业的创办与扩大都要通过银行。这使得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Z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其结果是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从上到下、逐步放大,对众多企业进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这种控制办法被称之为“参与制”。⑶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资本的本性乂必然使其对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不屑一顾,从而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落后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力价格低廉,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对象和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特征十分明显。资本输出主耍有两种形式:一是借贷资木输出,二是直接资本输出。不论哪种形式,在促进和推动落后国家经济的某种程度的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垄断资本对落后国家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片面发展,民族经济衰败,增强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⑷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各国垄断组织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一方面利用国家政权,建立关税壁垒,限制国外商品输入,以维护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又通过绕过关税壁垒及倾销等政策,与外国资木展开较量。这种较量的结果往往给各国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在国际竞争屮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寻求暂时的妥协,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是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⑸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共掠夺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使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2/3的部分沦为殖民地,占世界总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统治。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列强之间进行激烈斗争,并最终酿成两次世界大战。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㈠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涉及原子能、宇航、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新的科技革命,或称第三次科技革命。㈡新技术革命的特点1.新的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涌现出一批新技术群或新产业群。\n1.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新的科技革命直接是自然科学应用的结果,并且科学技术应用的周期大为缩短。2.新科技革命不同以往的两次产业革命仅仅局限于一、两个部门,而是全而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1.私人垄断资本生产盲目扩大与社会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暴发。2.随着新技术革命逐步推进,主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衰退产业逐步退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亟待资本投入。3.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巨额资本用于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4.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社会化了。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㈠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指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代表,直接掌握国有垄断资本,在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即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与掌握的资本。其形成途径有两个:-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投资建立国有制企业,主要分布于一些投资数量大、资本周转吋I'可长、利润率比较低,但又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所不可缺少,而私人垄断资本没有能力并且不愿意投资的产业部门;二是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国有化,即国家用高价收买或其他补偿办法,把一些私人垄断资本创办的企业收归国有。2.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这种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的企业;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企业。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即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而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主要是:⑴在剩余价值生产方面的结合。⑵在剩余价值实现方面的结合。⑶在剩余价值分配屮的结合。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干预和宏观调控政策1.微观经济干预政策:即对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部门中的金业乃至全社会所有企业,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价格、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等等,进行一系规范与制约,具体表现为以反垄断为核心的一系列规则。西方把这种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称之为管制或规制。2.宏观调控政策(1)国家借助于国有经济,以巨大的资木供应者和人量商品的供应者及采购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中,直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2)资产阶级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国际调节原因: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垄断资本运动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垄断资本在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存在很多矛盾。但又紧密联系,利益相关。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经济组织或国际经济联合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调节,英本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超越国界,为各自利益进行跨国协调。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调节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主要形式。㈤国家垄断资木主义的木质与作用\n1.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替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国家日益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国家作为“总资本家”,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2.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表明,它正在越來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三、资本主义国有制㈠资本主义国有制的形成途径国家收购私人垄断资本企业使之国有化;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新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组成股份公司股本总额中的国有资本部分。(-)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以加强国家调控能力的需要。第三,战后西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与克服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有关。㈢国有制经济的作用:1.它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力量;2.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巨大的财政支出为前提的,对国家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有制企业是在政府行政机构的支配下运营的,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木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Z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结果,又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日趋尖锐化。㈠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1.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资本主义企业把个人分散使用的生产资料逐步结合成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个人行为变成一系列社会行为,即集体劳动。2.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社会上不同部门和企业Z间联系日益紧密,原来比较分散的生产过程日益联结为不可分割的社会生产。3.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发展成世界市场。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体现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尖锐对立。1.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社会占有,但资木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却被资木家占有,进一步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增长的趋势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增长。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缺陷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木家私有制。雇佣工人与资木家在生产领域是尖锐对立的。2.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屮循坏。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㈠剥夺剥夺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n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管理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社会性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资木日益社会化,为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㈠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它包扌舌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原因我国之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超越,但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2.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在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各按其提供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取得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收入)相结合。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观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从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基本国情。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4.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5.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7.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9.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10.实施“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笫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2.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n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屮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㈡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表现1.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2.国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国家财政收入的60%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4.它的生产经营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商业企业沟通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调节全国的商品流向,这对•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起着重要作用。㈣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包扌舌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2.指国有成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控股,或者国有企业出售部分股权,用同样的资本投入,可以扩大国有经济的影响和作用。㈤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途径1.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屮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2.第二,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必须从过于宽泛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和一般性行业中退出。国有企业之间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实现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使大量的中小企业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㈠个体经济1.概念与特点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设备落后,规模狭小,力量单薄,是一种小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在经营方式和布点方面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经营时间长等特点。2.个体经济的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零星资源,灵活发展生产,扩大社会服务,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方便群众,较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它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散的、辅助的劳动力,有利于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㈡私营经济1•概念:私人经济即私人经营的商品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特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条件下,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1.私人经济的性质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它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差别:①从外部关系看,它要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管理,受到强大的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居于从属的地位;②从内部关系看,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劳动者,作为全民所有制成员之一,不是完全丧失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他们主要是为了得到就业机会或较多的收入而受雇于私营企业的,与雇主在政治上是平等的。2.私人经济积极作用。它可以集屮和利用一部分私人掌握的资金,生产社会短缺的产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与个体经济相比,它拥有较多的资金,较强的技术,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尤其是沿海省份的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海外引进的较先进的技术,开发新型产品。\n它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一些退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继续施展所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私人经济的消极影响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矛盾的一面。有的企业采取违法活动牟取暴利,扰乱市场,偷漏税收,损害国家、消费者和雇工的利益。㈢外资经济1.概念:外资企业通常统称为“三资”企业,即屮外合资经营企业、屮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我国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吸收外资而形成的经济形式。2.利用外资的意义它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我国的生产建设规模,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供资金,特别是外汇资金,可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我们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安排就业,培养--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所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木经济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儿点:-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基础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指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因而只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经济基础,除了公有制主体,述包括非公有制经济部分。二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经济指公有制经济,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经济,除公有制经济主体外,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把基本方针和基本经济制度区分开来。方针是人为制定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基本经济制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去提法是长期坚持的方针,现在确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结构,消除种种不正确的疑虑。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一、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形式并存。㈠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的含义⑴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屮,按劳分配是主体。⑵在公有制企业屮,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主要依靠按劳分配收入。⑷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㈡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第一,这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要求。第二,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n㈠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分配制度。⑵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⑶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n⑷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生产要素主要归公有制经济单位占有和支配,因而主要是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除了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趾外,非公有生产要素同样要参与收入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资本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可避免地获取一定的剥削收入。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要依法保护个人财产所有权及其合法收益。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㈠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趾的合理化。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但公平绝对不是平均分配,搞平均主义。效率指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经济效率的较高增长,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影响个人收入差距的两个基木因素一是劳动的差别;按劳分趾以劳动作为个人收入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二是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由于投资主体向企业或社会投入生产要素的差别也会形成个人收入的差别。㈡正确认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⑴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生产要素投资先富起來,是正当的、应该的,国家是允许的、鼓励的。⑵有的人获得的髙收入,与其劳动和资本的贡献极不相称,是不合理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机制不健全的产物。⑶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那些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⑷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方针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4章资本流通与交易费用1.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出现哪些循环形式?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3.马克思把流通费用分为哪两类?交易的特点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交易协调方式?课后习题详解1.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出现哪些循环形式?答:产业资本是生产物质产品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是唯一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1)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资木主义生产做准备的阶段。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已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用公式表示为:P«x0这个阶段的货币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2)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公式表示为:Pm0这里的生产要素一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了产业资本的又一种职能形式,即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发挥作用,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的产品。(3)销售阶段,即资本家从生产领域退冋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如果以『和L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和货币,则销售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n为:WJ..&。这里的商品是产业资本的另一种职能形式一一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要通过商品的出售,实现包含在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产业资木的循环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在连续不断的循环屮不难看出它实际上包含着三种不史丿,@•GW…P・・・M?—<;—IV-.p-.-W*―G同的循环形式:二O在这个公式中:①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②表现为生产资本的循环;③表现为商品资本的循环。所以说,连续不断的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答: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儿方面:(1)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加速流通资本的周转,可以减少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占用量,从而相应增加生产资本的占用量以扩大再生产,增加剩余价值量,也可以用较少的预付资本维持同样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加速生产资本的周转,可以节省生产资本的预付量,用较少的生产资木得到同较多生产资木同量的剩余价值量,或者用同量的生产资本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量。(2)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就会使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减少,而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剩余价值实际上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从而使得剥削的劳动量增多。(3)资本周转速度不仅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剩余价值的流通也有影响。剩余价值的流通,首先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周转速度快,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实现也快,另一方面,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也有利于实现剩余价值向生产资本和资本家个人消费资料的转化,从而有利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2.马克思把流通费用分为哪两类?交易的特点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交易协调方式?(1)流通费用的分类马克思把流通费用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源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另一类单纯为资本在流通中变换形态即实现买卖交易所消耗的费用,称为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又可分为由买卖过程引起的交易费用和簿记费用。(2)交易的特点和对交易费用的影响由于不同的交易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交易费用就有不同的影响。与交易费用有关的交易过程一般有三个特点:①资产专业化程度。有些交易,资产专业化程度很低,那么交易费用就比较低。但有些交易,资产专业化程度很高,交易双方在交易中被捆在一起,不易退出交易关系,交易费用就高。②交易的不确定性。在交易费用的研究屮,不确定性的含义很广。它既包括那种只要花费代价便能预见的变故,从而可以在合约中预先设置条款加以处理;也包括那种事前最多只能加以粗略猜想的变故;还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交易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不知晓的重要信息。不确定性很高吋,交易双方对未来可能的变故都很难预测,因此很难达成进入交易的合约,交易费用就高。③交易的频率。如果双方的交易量很大且正常地不断进行,那么,就很值得双方花费资源去作一个特殊安排。尽管这种特殊安排可能花费不少资源,但这种花费可以分摊到大量不断进行的交易中去,因此相对交易费用便下降了。反Z,如果双方的交易是“一锤子买卖”,或者偶尔为Z,那么花费资源去设计专门为双方服务的交易机制就不划算。可见,交易频率通过影响相对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交易方式的选择。上述分析说明,不同类型的交易过程引起不同程度的交易费用。因此,不同的交易过程应该用不同的交易协调方式來进行。(3)交易与交易协调方式不同的交易过程应该用不同的交易协调方式来进行,从而选择那种使交易费用最小的交易协调结构。通常釆用的有市场合约和垂直联合这两种不同的交易协调结构。通常采用的有市场和约和垂直联合这两种不同的交易协调结构。当然,在纯粹市场和约和完全垂直联合之间,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些办法。从经济学角度说,选择交易结构的问题也像其他经济选择(投资、消费、就业等)一样,选择者必须考虑不同选择的相对成本与收益关系。交易者将选择那种使交易费用最小的交易协调结构。但何种交易协\n调结构能使交易费用最小,并无一定成规,须视交易过程的特征而定;也就是说,要看资产专业化程度、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这些变量而定。第5章平均利润、利息与地租1•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竞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2.什么是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课后习题详解1.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竞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答:(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木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2)竞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竞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部门内部的各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追求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推动了企业不断追求新的生产方法与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与新的市场以拓展新的利润空间,所有这些都能起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不同产业部门的企业竞争中,为了保持利润率的差别,也要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进行创新,这也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什么是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答:(1)利息利息是指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实质上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2)资本主义地租资木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木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殖价值的一种形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①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來源于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即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平均利润。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农业资本家取得平均利润,农业工人取得工资外,土地所有者还必须要得到绝对地租。这样,农产品就必须按照高于它的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出售。但这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低于工业,其价值就要高于生产价格,只要能把英差额扣留在农业部门就可以成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谓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土地的供给不可能是随意增加的,而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这样就使得土地的私有权具有了垄断性质。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资本不能自由地向农业部门转移,也就使得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而留在农业部门内部成为绝对地租。②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烧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牛•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n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屮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要使自己的价值增殖,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II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人的价值。劳动力商品同其它簡品--样。具有两重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劳动力价值是由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仅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性,才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⑵资木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而又是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要形成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⑷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IH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屮,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吋间,在这部分吋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因此,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⑸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