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经济学的价值论传统及其复兴 ——论经济学与哲学联盟的必要性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经济学的价值论传统及其复兴——论经济学与哲学联盟的必要性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英文标题】Thetraditionofeconomicsvaluetheoryanditsrevival——aboutthenecessityofthecombiningeconomicswithphilosophy【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需要,更多表现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经济学的价值论传统被人为地悬置起来,以致社会发展出现失范现象。本文拟分析从配第、斯密到马克思再到凯恩斯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价值论传统的论述,寻找其间的一脉相承性及对中国经济学建设的意义,试图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英文摘要】AlongwithChineseeconomicsturningfastertoSocialism—MarketEconomics,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andpracticeofChineseeconomicsisobviouslydetainedfromthetrendofthetimes,andexpressingakindofmaterialgain.Thetraditionofeconomicsvaluetheoryisalwaysforgotten,asaresultthedislocationalwaysappearsinsocity.Thisessayanalysestheclassicalandnewclassicaleconomistsdiscussingabouteconomicsvaluetheory,wantstofindacontinuningclueamongthemandhopestogetsomeideatoconstructChineseeconomics.【关键词】价值论/失范/经济学/哲学valuetheory/dislocation/economics/philosophy【正文】\n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与之相应的经济学的萌生和支持,社会的转型同时也需要经济学为其先导和理论辩护,当代人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和理论来表述和论证、导引时代及其发展,将是民族和时代的不幸。反观今日,我们正处于这种尴尬和不安之中,面对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迅速推进和实行,经济学及其相关的理论建设明显滞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有人断言,中国本无经济学,实践在前理论在后也无妨,由此,重实用、重效率的急功近利之风愈甚,经济学尤其是基础理论被远远搁置起来。然而,事实已经证明,离开经济学及其哲学,社会的发展是无序和不健全的。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对经济学寄予期望和重视,虽然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恢复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威信,不仅事关经济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事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得以建立和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关键。当代中国经济学应承担起时代的重托,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学的现状,找出自身的不足,重建作为价值学之经济学,让经济学与哲学再度联手,乃解脱经济学之贫困的前提,本文对此作一简要论述。一、经济学的价值论传统重建经济学首先须重新理解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因此,考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时代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经济学。尽管历史上经济学学派更叠,林林总总,主张也多种多样,但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征:经济学自其诞生起就和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瓜葛;各派经济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论主张;价值论是经济学之核心和根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始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之前,虽然有关于货币交换等的经济思想,但其总量却是少得微不足道,这些不完整的思想构成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只有独立的哲学,而没有独立的经济学。在亚里士多德关于交换价值、货币职能和经济过程的论述中,始终具有伦理的形态。\n配第开启了西方古代经济学的先河,他研究了财富和价值的来源,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是积极的因素,而土地则是财富之母。”由此,他专门研究了国家岁收的来源、公共支出的形态以及关于征集收入和分配支出的最好的方式。然而,配第学说的基础却是其所坚持的霍布斯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论主张,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私人的财产,人的这种自私自利的秉性是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都是以此为依据,为了实现个人自私的欲望,每个人都必须对国家的开支作贡献,以财产的比例交税,并在国家的保护下享受财产。因此,无论是个人的经济行为,还是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根植于个人自私这一价值判断。由亚当·斯密所开创的古典学派代表了西方市场经济的传统,其核心是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型的分析,被称为“自由竞争”的经济学,或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一方面,它是关于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经济分析,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或社会哲学,它的经济分析包含着许多哲学的前提,而其结论又含有丰富的伦理和价值的内涵。亚当·斯密经济学的特色就在于他对经济学的哲学前提和论点的解答,在他那里,经济学离不开哲学,斯密\n是以道德哲学的身份登上学术舞台,曾师从伦理学家哈奇逊(Hatchson),同休谟是莫逆之交。关于经济学的哲学意义,斯密首先赞同休谟的看法,把人性论视为一切科学(包括经济学)的前提,经济学作为人与人关系的科学,是一门人性科学,它是从对人性的研究出发而演绎出来的。在他看来,交换及其分工是人的本性和“癖好”,交换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人都有“利己观念”,正是出于这种利己主义,他才需要交换,并在与他人的利己主义的交往中,各取所需。人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利益为动机,一切经济活动均缘于这一“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对利益最大限度的追求是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人从本质上是一“经济人”,当然,在斯密看来,“经济人”对利益的追求并不同时意味着就是损人利己,而是采取一种尊重他人利己心的态度,物物交换,互通有无。正因为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因此,为了实现人的这种天性,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斯密称之为自然秩序,所谓自然秩序,是指从人的本性出发而又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个人自发的创造性、个人利己心的秩序。由此,斯密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个人利己心的最好社会机制,市场自由主义是最合理的社会形式。当然,斯密夸大了个人利己心的作用,否定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社会制度的联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斯密学说之所以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经济学之父,是经济学领域的乔治·华盛顿,甚至还可以称为经济学界的托马斯·杰弗逊、本明杰、富兰克林及艾萨克·牛顿”,是因为“他的经济理论在推动资产阶级秩序的形成上起了作用”(注:[美]保罗·A·萨缪尔逊:《充满灵性的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页。),在斯密那里,经济学、哲学、伦理学始终是统一的,经济学不只是研究经济运行这一纯经济领域问题,而时刻对哲学、伦理和价值给予关怀。由此,了解斯密及其学说,“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注:[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5页.)因此,我们看到,在斯密那里经济学所具有的形态。\n新古典主义用边际效用论取代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虽然仍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但在学说、理论上有别于古典学派。在解释经济现象时,不是从生产出发,而是从消费和欲望出发,门格尔就认为“一切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人类的欲望本性。没有欲望,就没有经济活动,就没有社会经济和以它为基础的科学。对欲望研究(对它的承认和理解),是经济学的关键。”(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卷,第5页.)因此,他们从个别消费者在其欲望满足中所得到的那种满意的感觉,作为考察经济过程的出发点,消费、需求和效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重心,消费者被视为一个追求欲望满足的“经济人”,价值就是对能否满足欲望的主观评价,这一建立在人性自私和原子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专门分析了英、法两国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共变过程,指出“我们在穆勒的学说里可以看到,功利论与政治经济学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483页.)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与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互为因果,同时,自由放任经济学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它以对个人功利的理解作为其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自由放任经济学的理论合理性来自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辩护,既然人的目的是追求最多数人的幸福,因此,凡是能增加个人福利和财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在伦理学上就是正当和善的;另一方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要得以实现,需要与之相应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克服人性中固有的懒惰、浪费等因素。这样,边际革命及其理论自然成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注释。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的鲜明特点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及人的解放的揭示和阐述。\n首先,马克思认为:“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8页.)他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和生产活动的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由异化而产生的“拜物教”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商品这一形式把人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物的形式,把生产者与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1页.)“拜物教”的结果是,人被物化了,不但人成了物、商品、货币、资本、机器的奴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被物的自然属性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真实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抽象的物和商品,而是资本主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