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期末重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延边大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期末重点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第二章交易与交易费用一、交易的概念及内涵:(1)交易是经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产权的转让。(2)内涵:①交易是以产权为对象的;②作为交易对象的产权,可以是整束权利或一束权利;③产权的交易可采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方式;也可采用以产权换产权的交易方式;④交易的过程比较复杂。二、交易的维度(1)交易的第一个维度是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他用途上。包括资产本身的专用性,资产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2)交易的第二个维度是交易的不确定性。①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如难以预测产品未来的价格、数量、质量等;②交易对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如隐瞒、掩盖或扭曲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而引起的不确定性(3)交易的第三个维度是交易的频率。交易的频率可分为,一次、数次、经常。主要体现在设立某种治理结构的费用能否得到补偿,频率越高,交易的治理结构的费用越容易得到补偿。三、交易费用:进行交易活动所需的费用,即经济主体之间为进行产权的转让所需的费用。四、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1)人的因素:①不完全信息:包括交易双方不具有获得所需信息的完全能力和双方所获信息不对称;②有限理性: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的行为特征。③机会主义:人们在交易过程中,不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谋求自身的利益的行为。\n(1)交易的因素:①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高--越有可能被“要挟”—交易费用越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为避免不确定性--提高契约的复杂程度—交易费用高。③交易的频率:经常发生的交易较一次交易的交易费用更低。④竞争对手的数目:“货比三家”—容易达成契约—降低交易费用。【案例分析】有一天,某人找到古币收藏鉴赏专家陈林林,欲意出售一枚“金枕头”。陈林林发现这是一枚价值连城的明朝金锭,足以重2、5千克。显然,对方并不知道这是国宝级金锭,只是想按照当时的黄金价格(70元一克)出售,但陈林林故意将价格压低。通过一番讨价还价,国宝最终以17万元的“白菜价”被出售。根据以上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国宝级金锭买卖的交易费用究竟是什么?(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买卖的交易费用因素都有哪些?【答案】答:(1)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主要是信息费用和谈判费用。国宝卖成了“白菜价”,即买者没有得到其真实价值,是交易费用高昂的结果。(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交易频率低和机会主义。 \n第二章产权一、产权的定义: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和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理解:(1)产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工具(2)产权是关于财产使用的制度(3)产权是附着在财产上的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二、外部性即外部经济效应,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三、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的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科斯第三定理: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第三章企业一、可证实的概念:契约中对相关权利和义务问题进行判定和衡量的标准和变量,在执行中是可以由“第三方”来证实的,叫~。举例:某一家庭邀请某一建筑商来盖房子。第三方:建筑商。二、科斯的企业性质观:(1)市场--完美,企业为什么还存在?科斯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企业这样的组织,是因为市场调节是有成本的,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以行政管理代替市场交易,从而节约市场调节所需的交易费用。(2)市场为什么还存在?同样地,市场交易没有完全被企业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替代,也说明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手段也是有成本的。三、委托代理问题的类型(1)道德风险:一般指代理人借事后信息的非对称性、不确定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2)逆向选择:一般指代理人利用事前信息的非对称性等所进行的不利于委托人的决策选择。\n【案例分析】“柠檬”市场—旧车市场,解决“柠檬”问题方法?旧车市场:乔治·阿克尔罗夫在其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的论文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理解】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答案】解决方法:(1)消费者主动搜寻信息(2)通过一些中介机构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来削减信息不对称(3)政府和消费者协会等建立质量合格标准来约束卖方行为第二章国家一、国家的含义:国家是指以暴力统治为基础的公众基本认可并服从的具有强制性公共权力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各类专业的组织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1)国家是以暴力统治为基础的。公众都明确清楚国家具备暴力统治的这种潜在的力量。(2)国家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来源于公众的认可与服从。(3)国家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以暴力统治为基础,防止外来入侵,制定并维护公共秩序,组织公众共同应对各类事件等(4)国家所应对的各类公共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是独立与其他组织和人群的专业机构和成员。二、国家的起源(1)国家起源的契约理论:①契约论的国家观: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为公民服务。②“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为了摆脱自然状态--达成社会契约,放弃自己权利,将绝对权利赋予公共权力机构和君主--从而得到保障。\n(1)国家起源的掠夺式剥削理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代表该集团(阶级)榨取其他集团成员的收入。(2)国家起源的暴力潜能理论:国家的暴力统治并不需要时刻表现,但公众都明确清楚,国家的这种潜在的力量即暴力潜能三、※诺斯悖论:含义: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情,但国家又会造成很多麻烦,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理解:P165八要点第七章制度一、制度: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的结合。(或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二、※制度的类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区别:(1)表现形式不同。正式制度都具有明确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而非正式制度的规则是无形的,并且一般也没有形成文字,存在于人们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之中。(2)实现机制不同。正式制度依据的是政府的强制手段。非正式制度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相互作用和他们对某种团体习惯的自发遵从。(3)可移植性不同。非正式制度很难在国家或区域之间移植。正式制度较之非正式制度则具有较大的可流动性、可移植性。(4)变革的速度不同。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变更或废止(所谓朝令夕改)。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比较稳定,其改变较之正式制度来说也要困难得多,是一个缓慢、渐近的过程。(5)修改的方式不同。正式制度的修改需要得到群体的一致同意。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只是由个人完成,无需也不可能由群体行动完成。(6)实施成本不同。非正式制度,无需组织机构,成本非常小;正式制度,需要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成本较高\n三、※制度需求(含义与影响因素重点)(1)含义:在现行制度下的损失大于生产一种可能避免损失的新制度的成本时的需要。(2)前提条件:收益>成本(潜在的利益)(3)现有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潜在利益的原因:①规模经济②外部性③对风险的厌恶④市场失败和不完善(4)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①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②宪法制度③技术进步④市场规模(书上只有前四个)⑤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⑥偏好的变化⑦偶然事件四、※制度供给(含义与影响因素重点)(1)含义:新制度的供给主体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是供给主体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2)制度供给的主体: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包括个人、团体、政府。(3)制度供给的成本:①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②清除旧制度的费用③清除制度变迁阻力的费用④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⑤随机成本(4)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①宪法秩序②制度设计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③现有知识积累及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④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⑤现存制度安排\n【案例分析】2003年,在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后,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率先推进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改革,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林木的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林业发展的活力和农民增收的潜力得到极大的焕发。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成功创新。问题:1、引起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有哪些?2、引起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有哪些?【答案】1、需求因素:(1)随着经济建设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不断上升--木材价格也上升--集体林权走向承包经营创新的相对价格上升;(2)全球变暖--人们对生态经济、绿色经济越来越偏好,促进林业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强,而集体林权走向承包经营就是一条必由之路,观念和偏好的变化,引起了比以往更强烈的制度变迁需求。2、供给因素:(1)制度变迁的成本降低,农地承包经营二十多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成功制度创新,将集体林权改为承包经营不过是把对农地的承包经验延伸到林地上来而已。(2)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明晰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这一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促进了制度变迁供给。\n第七章制度变迁一、制度变迁概述(1)制度变迁概念: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是从一个制度均衡向另外一个制度均衡转移的过程。(2)制度变迁的动因(简述):①制度变迁的动因:获得一些在旧制度安排下不能得到的利润。(目的)②制度变迁主体—财富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者③制度变迁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发生:创新改变了潜在利益;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的变迁变得合算。④结论: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政府,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并基于自身的成本-收益计算来推动制度变迁。由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的分布往往是非对称的,受益者未必承担成本或承担较少。因此,某些制度变迁可能以很多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3)制度变迁的主体简述制度变迁有主体与无主体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①一种观点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因而制度变迁是无主体的,而且人本身也是受某些制度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变迁。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制度的变迁完全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因而制度变迁不仅有主体,而且取决于主体。③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制度变迁是有主体的,但任何主体的制度变迁行为和变迁方案,最终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任何制度都是由人设计或选择的,即使是非正式规则,也是有人加以选择并内化到人们的意识中的。制度变迁无非是人否定、扬弃某些规则,制定或选择新的规则,因此,制度变迁总是有主体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