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方经济学笔记(微观经济学部分)1
鸿业课后的习题答案!与大家共同分享!西方经济学笔记(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章导言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1.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2.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3.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在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4.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二、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2.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3.机会成本定义: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做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三、选择与资源配置1.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选择,也就配置主要包括四个相关的问题:(1)生产什么的问题?(2)如何生产的问题?(3)生产多少的问题?(4)为什么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2.经济学的基本定义: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资源而引起的选择问题,或是资源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的科学。四、资源利用1.资源利用问题:\n由于资源是稀缺性的,所以就必须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问题。因此,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性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稀缺性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即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2)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会有变动的问题。即所谓产量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线上的问题。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问题。(3)货币稳定性的问题。即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问题。2.经济学定义:资源稀缺性不仅引起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关于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所谓的资源最优配置=合理的选择+高效率的利用。五、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着三种经济制度: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企业和个人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的市场经济,即完全由市场经济机制安排和决定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一种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1)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2)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3)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4)政府不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2.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这一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1)决策集中化。(2)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3.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标;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n4.经济学的定义:在一定经济制度下,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的含义: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消费者)、厂商(企业生产者)(2)经济行为:居民户的经济行为是指: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厂商的经济行为是指: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3)解决的问题对资源配置:即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4)价格理论是中心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受价格的支配,价格就象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每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即通过价格的调节,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5)研究方法是各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决定的。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即假设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常态下,通过价格可以自由、充分地波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假设每个经济单位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能够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3)完全信息:每个经济单位可以迅速和免费获取各种市场信息,并依次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4.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主要是研究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2)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如何实现效用最优化。(3)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如何利润实现最优化。(4)分配理论: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问题。(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市场机制失灵而导致社会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所应采取的经济调节政策。二、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的资源如何才能达到充分利用。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和经济整体状况。(2)重点解决资源利用的问题。(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采取的是总量分析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机制失灵,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n(2)政府有能力、有条件来调解整个经济运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的前提就是: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解经济,并且有能力调节经济。4.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就是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3)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把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问题联系起来,分析其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以便从中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经济周期理论。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分析影响经济周期变动各种原因,进而提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般方法和手段,确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5)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分析研究,提出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各种具体模型,确立以期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一般方法和途径。(6)宏观经济政策。基于宏观经济学的任务是要说明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分析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种类、作用及其效应等问题。(7)开放经济理论。从开放性经济的角度出发,把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即分析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如何影响他国经济、如何受他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国际经济范围内进行国际间调节等相关问题。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均不相同。(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到达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大到充分利用的问题。(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基础前提条件,分析在这样这一既定制度下如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问题,即只分析具体经济问题,而不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1.实证经济学的定义:企图超脱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实证经济学的特点:(1)价值判断的含义:是指对经济事物是与非、好与坏、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等的判断。实证经济学就是避开这些带有一定主观性、阶级性的价值判断,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2)实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即只确认经济事实的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和预测;(3)实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进行事实检验的。2.规范经济学的定义: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和基础,确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n规范经济学的特点:(1)规范经济学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研究经济问题,即判断某一具体经济问题的与非、好与坏、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阶级性。(2)规范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的好坏、是非以及社会意义等。(3)规范经济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会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法进行事实检验的。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两者并不是决对相互排斥的。规范经济学是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是以规范经济学作为指导的。一般来说,具体经济问题和微观经济现象具有实证性,而高层次的、决策性的宏观经济问题和现象,就越具有规范性。二、实证分析方法1.理论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有定义——假设——假说——预测。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经济变量所规定的明确含义。通常的经济变量有:内生变量:是内在作用于一经济现象和问题本身的变量。外生变量:是外在作用于该经济现象和问题以外的变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的大小与时间维度相关。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的大小与时间维度无关。假设:是指某一理论研究所适用的条件。假说: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和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它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和总结。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的预期。2.实证分析工具(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定义:是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均衡实现及其变动。均衡分析侧重于数量分析。均衡分析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局不均衡分析考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的建立与变动,它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非均衡分析侧重于从历史、制度、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和多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的是均衡分析工具。(2)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主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时所应具备的条件。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主要分析说明从当原有条件发生变化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并以此对比新旧两种均衡状态的差异。动态均衡分析则是在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来说明在某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原有均衡状态的变化。(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相互关系。3.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经济理论:是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后,反映经济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它是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n经济政策:是依据经济规律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制定的旨在指导和影响人们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措施和行为规范的准则。它是经济理论的应用。第四节西方经济学发展简史一、重商主义(15世纪——17世纪中叶):经济学的早期阶段1.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蒙克列钦、柯尔培等。2.基本观点: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即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在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二、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形成时期1.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威廉·配第、洛克、达德利·诺斯、蒙德维尔、大卫·休谟、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约翰·穆勒、西尼尔等。[法]让·巴蒂斯特、萨伊、西斯蒙第等。其中以亚当·斯密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2.基本观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2)以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为中心内容。确立了物质财富观,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来自于社会分工和增加资本积累这两个生产途径。围绕这一点,全面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价值、价格、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3)从人是利己的“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出发,论述了有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可以把个人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4)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论。三、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代表人物:[奥]K·门格尔、W·S·杰文斯[英]、瓦尔拉斯[法]、帕累托[意]、克拉克、马歇尔、[美]、J·罗宾逊[英]、张伯伦[美]等。他们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放任的思想,创立了边际效用论。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2.基本观点;(1)不象古典经济学只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力图证明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的完善性。(2)以边际分析为基础,把消费——需求分析与生产——供给分析、竞争——垄断市场、分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四、当代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1.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针对30年代的大危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把产量与就业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明确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理论研究中心,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的政策。从而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2.当代经济学(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