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n2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上一章借用IS-LM模型,分析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定,但是,IS和LM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不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需要依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改变IS和LM曲线的位置,使它们相交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本章紧紧扣住这一问题,借助于IS-LM模型的曲线演示,讨论实现由均衡的国民收入转向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两大政策的作用和效果。\n3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含义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二、作用机制及其影响1、作用机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其中,财政政策的实施将使IS曲线左右平移;货币政策的实施将使LM曲线左右平移\n4可用下图说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G↗AD↗Y↗⑴→L↗r↗i↘AD↘Y↘⑵⑵与⑴中的Y差,就是挤出效应(相反的方向同学们自己演绎)(相反的方向同学们自己演绎)\n52、影响:(基于图14-17的说明)减少所得税:T↘c↗GDP↗⑴L1↗r↗i↘AD↘GDP↘⑵⑵与⑴中的GDP之差,就是挤出效应增加政府开支:g↗c↗GDP↗⑴L1↗r↗i↘AD↘GDP↘⑵⑵与⑴中的GDP之差,就是挤出效应增加投资津贴:g↗i↗GDP↗⑴c↗AD↗GDP↗⑵扩大货币供给:m↗c↗GDP↗⑴r↘i↗AD↗GDP↗⑵\n6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n7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政策效果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n8E'Oy0y1y3r0r1yISIS'LMEE"r(平坦)(b)政策效果小r0y0y3y2r1yISIS'LMEE'E"r(陡峭)(a)政策效果大图15-1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而异1、LM曲线位置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IS陡峭,IS移动时收入变化大,利率变化大,财政政策效果大IS平坦,IS移动时收入变化小,利率变化小,财政政策效果小\n9IS曲线越平缓,由公式可知d值越大,由i=e-dr可知:利率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敏感)。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y增加的同时,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1也会增加,引起利率r上升;而利率r的上升必将使投资i减少许多,“挤出效应”较大,国民收入y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IS曲线越平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挤出效应就越大,被挤出的投资i就越多,国民收入y增加得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n10IS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小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为敏感)。投资i需求对利率r的弹性越小,政府支出增加产生的“挤出效应”较小,因而国民收入y增加得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较大。\n11LM越平坦,收入变动幅度越大,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大。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LM曲线三个区域的IS效果r4r1y1r2r3r5y2y3y4y5yLMIS1IS2IS3IS4IS5IS6LM越陡峭,收入变动幅度越小,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此时位于较高收入水平,接近充分就业。r%\n12由公式可知LM曲线较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值越小,由L=ky-hr可知:货币需求L对利率r的反应较不敏感,一定货币需求L的增加需要利率r较多地上升,利率r上升得越多,对私人投资i挤占得就越多,“挤出效应”越大,导致了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同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大,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提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多,在货币供给量m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多,利率r上升越高;利率r上升得越高,私人投资i减少得越多,国民收入y增加的就少,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小。\n13LM曲线越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大,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当政府增加支出,即使通过发行公债向私人部门借了大量的货币,也不会使利率r上升许多,利率r上升得越小,对私人投资i产生的影响越小,挤出效应越小,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将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许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同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小,在货币供给量m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提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少,利率r就上升得越少,从而私人投资i减少得也越少,“挤出效应”则越小,国民收入y增加的就多,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大。\n14(1)IS曲线越陡峭(d越小),“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2)LM曲线越平缓(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问题:最大的财政政策效果出现在什么条件下?最小的效果呢?结论:\n15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IS曲线为垂直线,LM曲线为水平线。这是一个极端情况:财政政策显著(极大),货币政策无效。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n16凯恩斯主义极端ryy0LMISr0Oy1LM′IS′IS垂直: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d为零,由i=e-dr可知;投资i不随利率r变动而变动。货币政策无效。\n17IS曲线(即使不垂直)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也)不会产生“挤出效应”ryy0ISr0Oy1LMIS′\n18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ryy0LMISr1OLM′r0E0E1LM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由m=L=ky-hr可知,货币供给量增加不会降低r和促进i,对于收入没有作用。货币政策无效\n19三.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LM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右移,Y增加,均衡点利率r亦上升利率上升会抑制私人投资与消费,Y下降,这两种情况下的Y之差,称之为“挤出效应”LM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y1y2y3yIS1IS2r%△r\n20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因素利率挤出效应机制β++支出乘数β的大小。β越大,利率提高多,投资减少导致民间投资少。k++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k的大小。k越大,交易需求多,投机需求少,利率大,挤出效应越大。h--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的大小。h越小越敏感,利率变动越大,挤出效应越大。d++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的大小。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L=ky-hr\n21(1)支出乘数(kg);(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其中,支出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n22货币幻觉Monetaryillusion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P上涨,短期内,wage不会同步调整,实际wage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和产量增加。\n232、挤出效应的表现一是挤占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物价水平上涨,如果在这时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必然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减少。由于产出水平不变,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量(m1)不变,只有使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量(m2)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会下跌,利率上升,必然导致私人投资支出减少。私人投资的减少。二是挤占消费。短期中,如果工人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或受工资契约的约束,货币工资不能随物价上涨同步增加,企业会由于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因此,短期内就业和产量会增加,消费不变。但从长期来看,工人会由于物价的上涨要求增加工资,企业也将把对劳动的需求稳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工人的收入不会相应增加,因此,政府支出的增加只能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挤出效应”是完全的。\n24第三节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货币政策效果y1y2yLM1LM2IS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对于总需求的影响。r%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n25货币政策效果的简化图示货币政策效果y1y2yLM1LM2ISr%y3△m/kh△r/k△r\n26货币政策效果因IS的斜率而有差异y1y2y3yLM1LM2IS1IS2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y2-y1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n59三、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西方财政预算思想的发展*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具体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2、财政思想是财政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有几种表现:⑴平衡预算思想。基本思想为:财政预算应当努实现年度收支平衡。⑵功能财政思想。其基本思想为:财政预算目标应当服从于宏观调控的目标——由实现收支平衡转向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3、功能财政实施中也有一定的难度\n60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2、实际的预算盈余是指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3、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如果以BS*代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代表实际的预算盈余,y*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则:\n61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y时则有:BS*>BS反之,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y时有:BS*<BS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y时有:BS*=BS\n62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把国民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上,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就能更准确地反应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究竟是扩张性还是紧缩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者预算赤字减少了,就说明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说明政策是扩张性的。第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使政策的制定者更加重视充分就业的问题,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盈余或赤字的规模,以便正确地确定财政政策。5、这一概念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很难被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来。\n63五、赤字与公债*1、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2、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政府信誉,使用要更为谨慎。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筹资,结果是通货膨胀。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的转移。往往引起利率上升。要稳定利率,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担。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向国外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n64我国2000-2007年财政收支及赤字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3395.2316386.0418903.6421715.2526355.8831627.9839343.6251321.7815866.5018902.5822053.1524649.9528360.7933708.1240213.1649781.35-2491.27-2516.54-3149.51-2934.70-2004.91-2080.14-2749.951540.43注:①该表财政收支不含债务收支数;②表中数据为决算数。\n65✦公债我国2000-2007年发行公债年份发行公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4180.104604.005679.006153.5370226923.435381.68(年末国债余额)37865.53(年末国债余额)单位:亿元注:表中04、05年数据为预算数,其余年份为决算数;\n663、公债的本质是一种负债,不宜过大。与税收不同,发行公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每年累积的债务构成了巨大的债务净存量时,这些债务净存量所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4、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率的指标是债务——收入比率,它是一国债务与GDP的比率。债务——收入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公债的实际利率、实际GDP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当非利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的利率越高,GDP的增长率越低,这一比率将会上升;若非利息预算盈余不断增加,实际利率有所下降,实际GDP不断提高,则这一比率将会逐步下降。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n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税收:地方税,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别规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支出同样被划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中央政府预算与地方政府预算分开,自求平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主要依靠税收退还制度和中央政府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形式进行。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n68第三节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1、银行的分类按照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业务性质划分\n69⑴商业银行(charteredbank)主要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资产业务:放贷(makingloans)和投资中间业务:委托支付等事项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①国有控股银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厦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以及烟台、蚌埠储蓄银行。③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④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青岛国际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⑤外资银行\n70⑵中央银行(centralbank)——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三个职能:①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②作为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③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等等。\n71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具有如下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3、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扶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4、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政治周期的影响。\n72⑶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①国家开发银行——不设分支机构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设省一级③中国进出口银行——不设营业性分支机构\n73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不同①资本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多由政府出资建立,业务上由政府相应部门领导。商业银行多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业务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②资金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借款。而商业银行以存款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③经营目的不同。政策性银行是为了支持某些部门的发展而专门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与相应的产业部门关系密切。而商业银行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业务范围广泛。\n74⑷非银行金融机构:(1)城市信用合作社(2)农村信用合作社(3)信托投资公司(4)财务公司(5)金融租赁公司(6)证券公司(7)证券交易所(8)保险公司(9)其它①投资基金组织②典当行③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n75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一)几个基本概念1、活期存款(D):事先不用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2、存款准备金(R):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3、法定存款准备金(RR):按照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大约10%左右)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RR)。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与(D)的固定比例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D。\n(二)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组成)把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式。狭义货币供给(M1)包括:通货(现金)、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其他我国的货币分类:M0:流通中现钞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城乡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n77(三)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原理1.存款创造含义。存款创造是一种金融现象:一笔存款在银行体系内流转,会转化成数倍的银行存款。2.存款创造的过程\n银行A银行B银行C公司乙公司甲公司丙公司丁100万20万80万64万16万12.8万51.2万银行的存款创造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法定准备率:20%\n商业银行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银行(1)银行存款(2)=(3)+(4)银行贷款(3)存款准备金(4)=(2)X20%A1008020B806416C6451.212.8┇┇┇┇合计500400100\n80存款总和=100+80+64+51.2+····=100(1+0.8+0.82+0.83+····0.8n-1)=100/1-0.8=500从上式的推导可以看出,货币创造乘数=\n(四)货币创造乘数的一般推导一般地,用D表示存款总和,用R表示原始存款,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率,则有:\n(1)如果原始存款是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情况会怎么样?(2)如果改变法定准备率(rd),结果会怎么样?(3)如果公众得到的货币中的一部分不存入银行呢?讨论:\n83(五)货币创造乘数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全部放贷出去。⑴超额准备金(率)含义⑵考虑有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公式为⑶当再贴现率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n84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若客户将得到的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就会形成一种漏出,若以rc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此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为:\n85(六)货币创造乘数的完整公式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若用Cu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高能货币,则: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2、货币供给:货币总供给是通货(Cu)与活期存款(D)之和,即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1,即:M=Cu+D,则:\n86则货币创造乘数为这一公式与前面公式的差异之处在于:前面公式仅把活期存款总和当作货币供给量,而这一公式已将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起当作货币供应量。最后要说明的是:货币创造乘数效应既可以呈正数多倍地放大,也可以呈负数多倍地缩小;这种多倍地放大与缩小只有通过一国的整个银行体系才能做到。\n87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n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再贴现率政策(2)公开市场业务(3)变动法定准备率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n891.货币政策的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货币量利率总需求与总供给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调节货币量是手段。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货币量增加的效应短期效应:既增加实际GDP,又使物价水平上升;长期效应:物价水平进一步上升,实际GDP回到原来充分就业水平。只有物价上升,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不变。\n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为(再)贴现。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整它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问题:再贴现率提高,结果如何?(1)再贴现率政策讨论:(1)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银行准备金的效果是有限的;(2)再贴现率政策往往和其他货币政策一起配合使用;(3)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手段。2.货币政策的工具\n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它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工具。(2)公开市场业务\n如果联储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企业、商业银行手中)购买政府债券,那么:(1)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怎样变化?(2)证券市场上供求平衡发生变化,证券价格、市场利率如何变化?问题:如果联储售出政府证券呢?讨论:\n(1)易于准确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2)操作非常灵活,便于调整方向;(3)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对货币供给可能产生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n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率。从理论上说,它是央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最简单的方法。但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采用这一手段,主要原因是:(1)银行向中央银行通报准备金和存款状况具有时滞;(2)所有银行会同时变动,政策作用猛烈。(3)变动法定准备率\n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扬),为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需提高再贴现率;当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就需要同时降低再贴现率。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n963.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紧缩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收紧银根,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n97其他工具第一,道义上的劝告。这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出口头或书面的谈话或声明,劝说商业银行自动地遵循中央银行所要求的信贷政策。第二,垫头规定。这种一种限制证券投机的管制办法。规定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现金比例,这就是必需支付的“垫头”。第三,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n(1)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原因,是利率变化影响到人们的资产组合。例如,利率较低会使人们把资产转移到股票上,根据“q理论”,股票价格上升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使投资增加。(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较低的利率,同时股票价格、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觉得更加富有,从而消费更多,总需求因此而增加。(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为此,银行吸引企业贷款,或者增加债券购买都会降低利率,反过来又使得股票、债券价格上升,这些均会使企业增加投资。五、货币政策的其他理论\n(4)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变化来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浮动汇率条件下,银行紧缩银根,利率上升,国外资金进入,本币升值,净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固定汇率条件下,国外资金进入,政府为维持汇率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本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增加,紧缩政策效果受到影响。(5)货币政策主要影响可利用的信用规模。央行的行动促使商业银行发放更多或更少的贷款,或者是以更宽松或更严格的条件发放贷款,从而影响企业所需资金的获取。\n100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危机迫使各国政府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凯恩斯发表《通论》,宏观经济政策的试验时期,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是最成功最全面的试验。第二阶段:二战后,各国政府都把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繁荣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将全面系统地干预经济,实施凯恩斯的政策主张。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滞胀”,迫使他们对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反思,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发展。\n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注意各流派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1.凯恩斯主义2.新古典综合派3.货币主义4.供给学派5.理性预期学派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7.新凯恩斯主义\n102美国战后财政政策的运用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以稳定为中心,运用补偿性财政政策,从52年到60年,5年赤字,3年盈余,赤字125亿美元。1962年肯尼迪政府实行全面减税,个人所得税减少20%,最高税率从91%降到65%,公司所得税从52%降到47%,造就了美国经济60年代的繁荣。赤字大幅度增加。70年代,滞胀,赤字财政的运用有所控制。80年代,里根政府制定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政策,实行减税,使赤字增加。81-92年12个财政年度,赤字总计达到22724亿美元,国债增至39700亿美元,国债占GDP的比重从81年的26.5%上升到92年的51.1%。92年赤字达到2920亿美元。92年克林顿上台之后,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增税减支,实现财政平衡。2000年小布什上台为刺激经济又实行减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衰退。\n103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从198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过热状态,表现在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20%)投资迅速扩张(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8.5%)、物价上涨迅速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46.7%和经济秩序混乱。中国于1988年9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收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财政开支、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投放和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20%左右跌至5%,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得到遏止,1990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1%。第一阶段:“双紧”政策(1988.9-1990.9)\n104第二阶段(1990.9---1991.12)紧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搭配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突出,生产大幅下降。从1991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国力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9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正常。\n105第三阶段(1992年1月-1993年6月) 双松政策搭配1992年,财政支出4426亿元,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净投放创历史最高水平。双松政策使1992年GDP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8.8%,农村居民收入人均收入增长了5.9%。但是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指数再一次超过了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n106第四阶段(1993年7月-1996年底)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度从紧政策的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控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等等。与1988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大动作,但货币紧缩力度较缓。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1996年GDP增长9.7%,通货膨胀率6.1%;外汇储备达到了1000多亿美元。这次政策配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次,为我国以后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经验。\n107第五阶段适度的货币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年至2004年10月)1997年到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经济失衡,经济增长的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有力的扩张财政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n108第六次调整双稳健政策(适时微调)2004年10月至今基本利率提高了0.27个百分点。总需求总量仍然不足,需求内部结构不合理:消费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个别行业发展太快如房地产业,而农业发展不够。失业率过高;通货膨胀开始抬头。国际收支不平衡。适度松的财政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同时在具体实施中还要“松中有紧”;适度略紧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但“紧中有松”。\n109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问题的提出:在凯恩斯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中,1、s=s(y)储蓄函数2、i=i(r)投资函数3、s=I产品市场均衡条件4、L=L1+L2=L1(y)+L2(r)货币需求函数5、M/P=m=m1+m2货币供给函数6、m=L货币市场均衡条件\n110由1、2、3可求得IS曲线,为:由4、5、6可求得LM曲线,为: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得两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但是,模型中的m=M/P中的M、P均为常量。本章取消价格水平P为常量的假定,讨论产量Y和价格水平P的决定。\n111我们将在以上述两个数学模型基础上,从供给角度再引入两个模型:继续推导变量P与y的依存关系;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P为变量的情况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需要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由IS-LM曲线推出的是作为国民收入需求方面的y与价格P的关系,由上述两个引入模型推出来的是作为国民收入供给方面的y与P的关系。本章的研究就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以及总量均衡条件下的以及总量均衡条件下的y与P的关系。\n1.前面分析中使用的假设条件:(1)总供给适应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价格水平不变2.回顾前面的分析内容,在图形中,我们很难直接看到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经济状态,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化。这些问题我们将用AD—AS模型来分析。讨论\n113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ADAggregateDemand)及其构成1、总需求含义: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⑴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⑵总需求是一种均衡意义下的需求。它不仅指整个社会对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愿望,而且指该社会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因此,总需求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总支出。⑶由总支出的构成可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由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2、总需求受很多变量影响:价格水平(物价)、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总需求与这些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但在初级版的教材中,我们只将其理解成为一元线性相关关系。\n1143、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Curve)。描述了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或国民收入的关系,表明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结合。4、价格水平变化导致总需求(总支出)水平变化的三种情况:⑴:P↗货币的名义需求↗,如果货币供给不变r↗i(r)↘y↘;称为利率效应⑵:P↗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个人收入↘消费水平↘y↘;称为实际余额效应⑶:P↗个人名义收入↗个人所得税纳税档次↗消费支出↘y↘;称为所得税效应\n115价格水平为P1时,均衡总支出=总收入=y1,得点D1(P1,y1)二、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y1y2yPP1P2y1y2yr%r1r2LM(P1)LM(P2)ISE1E2D1D2价格水平为P2时,均衡总支出=总收入=y2,得点D2(P2,y2)……连接点D1、D2……;可得到总需求曲线。1、根据IS-LM图型推导\n1162、用代数法推导因为m=M/P,若P≠1,将IS曲线代入LM为:\n117三、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2、表明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3、反映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n118四、需求曲线移动微观经济学已经对需求移动与需求量移动作了定义。需求移动是指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需求总量的影响。1、AD曲线水平移动。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变化,可看作AD曲线的水平移动。举例说明:技术进步因素——科技进步引发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引起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生产方法的问世,引起新的消费需求,引起企业在为迎合新产品生产而组织的设备更新改造,引发给定总物价水平下投资需求上升,导致曲线右移;收入分配因素——以实现公平为主要目标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力度如进一步加大,则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将进一步提高,导致总需求曲线加快右移;反之则左移;\n1192、沿AD曲线变动。只有价格变动导致总产出沿着AD移动。3、AD曲线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则越敏感。影响AD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d、k、h、b等参数。\n120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曲线水平移动的影响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都使AD曲线右移。y1y2yPP1y1y2yrr1r2LM(P1)IS1E1E2D1IS2D2如扩张财政: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在原价格水平下,形成新均衡,利率升高,收入增加。相同价格下,收入增加后AD曲线右移。\n121第二节总供给曲线的引出总供给(ASAggregatesupplycurve)曲线是由总量生产函数与代表劳动市场均衡的两个方程引出的。为此,我们先要有一些预备知识。一.总供给: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借助于宏观生产函数表达\n122二、短期与长期宏观生产函数1、宏观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达式: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总量投入与总产出的依存关系。假定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其表达式为:y=f(N,K)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资本的存量;为了避免复杂,技术水平没有被明确地表示出来(这里可以理解为系数1)。上式表明经济社会的总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它有短期与长期两种形式。\n1232、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达式:出于从最简单的问题研究起的考虑,一般将K作外生变量处理,于是有短期生产函数:上式表明:⑴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产出y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N。⑵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n124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图形N0y*yNO图17-3短期宏观生产函数N*y0图中,N*为充分就业量,y*为潜在产量,当N达到充分就的N*时,相应的产量为y*。。\n1253、长期宏观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达式:如果长期中涉及到的资本、劳动、技术三个变量都可以改变,则长期生产函数可用公式表示出来。式中,N*为各短期中的充分就业量,K*为各期的资本存量,技术水平的变化没有被明确被表示出来;y*为各期的充分就业时的产量。4、目前我们讨论的问题主要局限于短期生产函数。从短期生产函数式又可以看出,y取决于N。那么,N又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均衡。由此引出对劳动市场的讨论。本教材只对最简单的劳动市场——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进行讨论。\n126二、劳动市场均衡与均衡就业量N的决定1、完全竞争劳动市场描述: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具有完全信息,要素可以充分地自由流动。2、劳动的市场需求函数⑴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业主雇工原则——“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或者换一句话说,“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品价值=名义工资”。因为只有在这一点上,雇主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⑵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以Nd表示劳动的需求量,W表示货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W/P为实际工资,则\n1273、劳动的市场供给函数 ⑴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劳动供给的原则: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工资的边际正效用N0N1NO\n128⑵劳动的市场供给函数:当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是一个定值时,劳动市场的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以Ns表示劳动的需求量,W表示货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W/P为实际工资,则N0N1NO\n1294、劳动的市场均衡与N的决定以Nd表示劳动的需求量,以Ns表示劳动的供给量,W表示货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则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中,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是此时,产量始终等于潜在产量。劳动市场均衡N0NW/P(W/P)0(W/P)1N1N2E0\n130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引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处于均衡状态的劳动供给就是充分就业状态;将劳动就业水平的N和既定资本存量K代入中,消除N,就立刻得出短期生产函数y值;即可以将y与N的关系转化得出y与P的关系,由此推出总供给曲线。\n131四、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中关于“短期”和“长期”含义的区别1、在微观经济学中,短期是指资本规模相对不变的时间区间,长期是指资本规模为可变的时间区间;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主要是指名义工资相对固定的时间区间。长期主要是指名义工资或物价可以调整的相对时间区间。2、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在长期均衡条件下,实际工资或者劳动力的价格应该等于其生产成本,等于不变的常数。\n132第三节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一)古典总供给曲线1.定义: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根据货币工资W与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总供给曲线:古典、凯恩斯和常规总供给曲线。2、假设:⑴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⑵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立即变化,没有时滞性。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工资水平迅速而及时的变动,可以使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垂线,位置不确定古典总供给曲线yfyPAS\n1333、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yfyPP0P1AD0AD1E1E0增加需求不能增加产出,只能造成物价上涨。AS\n134(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1、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线组成的“反L”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y0yfyPP1P0E0E12、假设:当产量(从而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不具有伸缩性,不能进行调整。3、曲线特点:⑴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前,能以不变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⑵在达到最大国民收入yf之后,不论价格水平高到何种程度,国民收入不会增长。AS\n1354、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且扩张的财政政策不对价格产生影响。y0D图17-10凯恩斯总供给曲线POyfP1P0E0yE1\n136(三)常规总供给曲线1.常规总供给曲线图形常规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CPyAABBCEyfC’C’常规总供给曲线AA:古典总供给曲线BB:凯恩斯总供给曲线CC:常规总供给曲线CC曲线越是接近于BB线,W和P被假设的调节速度越慢,一直到CC线和BB线相重合的凯恩斯极端;CC曲线越是接近于AA线,W和P被假设的调节速度越快,一直到CC线和AA线相重合的古典极端\n1372、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解释:投入要素价格的粘性即是说,投入要素价格——例如工资变动的相对滞后性。工资变动、例如固定资产租赁费用变动、例如签约中的原材料价格变动的相对滞后性。因为工资等常常是几年一签定,在合同期内难以变动。此时,企业产品价格P提高,工人的工资一时难以提高,雇主利润就会跟着提高,自然会组织加班生产,总产量得以提高。\n138PyAABBEyfC2C1常规总供给曲线(非线性)3.常规总供给曲线的非线性图形C1点:严重萧条。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生产能力,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价格水平稍微上升。E点:充分就业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都已经就业。C2点:如果产出继续增加,价格水平上升的就会很快。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n139古典与凯恩斯学派在总供求方面的区别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经济学派市场调整市场自身具有自动调节机制,能随时调整物价和工资。物价和工资都缺乏调节的灵活性。纵然经济环境改变,也不可迅速调整。充分就业长期而言,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最佳分配,社会最终也会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社会不是经常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如果处于萧条状态,会存在大量失业人口。总供需总需求的变化不能影响总产出,总供给量的增加才可增加产出。在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态前,总需求的变化会影响总产出。\n140第四节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短期的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PyADE0yfAS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P0当AD-AS相交于E0时,产量就会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Yf,此时物价也不会发生变动。\n141二、常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的移动投资减少,AD左移。表明:经济萧条。就业和价格水平都低于充分就业。PyAD1E1yfAS常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的移动P1E2P2y2但是,价格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AD2\n142三、常规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由于某种原因。AS左移。如:粮食歉收、石油涨价。PyAD1E2yf常规总供给曲线的移动P2AS1E1P1y2AS2E2表示滞胀状态Stagflation:经济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nyPASOy*AD2AD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提高,并不能对总产量产生影响。E1E2P2P1需求管理政策在长期中无效\n古典的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会改变货币工资,进而使得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古典情形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均无效。yPASOy*AD2AD1\n短期供给曲线(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yP潜在产量Oy*ASS主流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较高的总需求水平上,厂商愿意生产和出售更多的产量,但是,随着产出的增加,厂商会多少提高一些价格。当产出超过潜在水平时,价格会急剧上升。为什么?\n长短期曲线的混合使用yP潜在产量Oy*ASSASL该图被用于解释萧条、高涨、滞胀等经济状态,以及萧条和过度繁荣交替出现的经济波动过程。\n经济萧条状态(短期)yPOy*ASS潜在产量AD1E1P1y1该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n经济高涨状态(短期过度繁荣)yPOy*ASS潜在产量AD1E1P1y1E2AD2y2P2该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增长过大。\n经济滞胀状态(短期)在供给冲击下,短期AS曲线向左移动。yPOy*ASS'潜在产量ADE'P'y'yASSPE\n经济长期状态“需求管理”经济政策在长期中无效。yPASLOy*(y,y')AD'ADEE'P'P\n经济状态(凯恩斯主义观点)yPOy*(y2)ASS潜在产量AD2E2P2y1P1E1AD1AD0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财政政策的扩张效果很好。\n152设总供给曲线y=2000+p、总需求曲线y=2400-p(1)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曲线左移10%,求新均衡点。比较之。(3)如果总供给曲线左移10%,求新均衡点。比较之。解:(1)联立方程组:y=2000+p、y=2400-p得y=2200,p=200(2)总需求左移,指的是其在横轴上的截距左移。即2400减少了10%,为2160。新的总需求曲线y=2160-p。联立方程组,得y=2080,p=80总需求减少后,价格下降,收入减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3)总供给左移,指的是其在横轴上的截距左移。即2000减少了10%,为1800。新的总需求曲线y=1800+p。联立方程组,得y=2100,p=300总供给减少后,价格提高,收入减少。经济处于滞胀状态。\n153第五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本节以数学方程的形式对过去的全部宏观理论进行总结,数学形式的总结可能便于我们掌握过去学习过内容的轮廓。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存在着四个方程: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1)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1(y)+L2(r)(2)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f(N)=W/P,h(N)=W/P(3)总量生产函数:y=y(N,K)(4)\n由⑴与⑵消去r,可得y与P的关系,这一关系即为总需求曲线;由⑶与⑷消去N,可得另一个y与P的关系,这一关系即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可以决定供求均衡时的y与P的数值。\n155第六节结束语本章的要点可以归结如下1、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个别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相类似,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整个社会的产量和价格水平。2、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需方面的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3、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供给方面的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4、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取决于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之间的调整速度。5、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之间的调整速度很慢,甚至根本不能进行调整。古典学派认为调整速度很快,甚至能够立即调整。6、在一般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位于古典和凯恩斯这两个极端之间。7、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总产量y和价格水平P。\n156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失业的概述Unemployment一、失业、失业率含义: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n157二、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对于家庭和个人,是过渡性的。2、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通常起源于需求方。\n158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自愿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上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由各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断上升趋势失业率取决于劳动总量、就业人数(就业量)。失业量=劳动总量—就业量。用N代表劳动力,E代表就业人数,U代表失业人数,那么有:N=E+U,失业率为U/N。自然就业率是充分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例\n159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⑴出清的劳动力市场: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NDSWW*NEN*就业自愿失业出清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E劳动供求曲线的均衡点在E厂商愿意雇用的接受工资水平W*的工人数量NE。此时,另有数量为N*-NE的工人,虽然愿意工作,但要求的工资较高。结论:是自愿失业。1、古典理论解释:工资刚性\n160⑵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在没有伸缩性工资的劳动力市场上。N一次经济波动使得劳动工资过高W*。寻找这个高工资的劳动力为N2,但是企业愿意雇用的只有N1。出现劳动过剩。N2-N1为非自愿失业;N*-N2为自愿失业。DSWWENEN*就业非自愿失业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失业EN2W*N1\n161⑴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引发消费需求不足⑵资本边际效率MEC递减规律引发投资需求不足⑶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总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2、凯恩斯的解释:需求不足)450失业AD1AD0NN2N1AD2YY2Y1Y=f(N,K)\n162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一.失业的损失对家庭:收入、生活水平下降;对厂商者:产出、利润下降对政府:GDP与财政收入下降,增加政府福利支出;对个人:心理压力过大、技术荒废……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er·OKun),在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分析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降低3个百分点。后来经济增长率修改为2个百分点或者2.5个百分点。二、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n163第四节通货膨胀概述一、通货膨胀定义: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定义为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在实践中,通货指现金——纸币和铸币,即流通于社会上的货币。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n164二、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的衡量主要是通过物价指数来进行。1、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一般公式为2、计算物价指数的两种加权体系公式:拉氏物价指数公式:帕氏物价指数公式:\n1652.两种主要价格指数⑴消费价格指数CPI:ComsumerPriceIndex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1993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137⑵零售物价指数RPI:RetailSalesIndex: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n166资料:我国零售物价指数(RPI)增长率\n167资料:我国几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1980(6%)高额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为22.6%。1985(8.8%)信贷规模膨胀。贷款余额增长率为23.9%。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为19.8%。1988(18.5%)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通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消费需求膨胀。1994(21.7%)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投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社会投资增长率1993年为12.1%。2007(3.7%)?投资高速增长。2000年起,社会投资增长率为21.4%。出口额规模迅速扩大,引发人民币升值集团高消费增加,增大需求基数\n168三、通货膨胀的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一位数)奔腾的通货膨胀(二位数)超级的通货膨胀(三位数)平衡的通货膨胀不平衡的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分类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划分按人们的预料程度划分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调整的通货膨胀抑制的通货膨胀隐蔽的通货膨胀公开的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货币增加的通货膨胀\n169四、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不断普遍下降。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过程,往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发生的。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经济持续萎缩,资产严重缩水。物价连续下跌,另一个是通货量,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实质:通货紧缩是“伴随物价下跌而出现的经济衰退”。\n170第五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一.货币供给的过度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对费雪交易方程式两边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两边求关于时间t的微分,dM/M+dV/V=dp/P+dY/Y进一步变形:dp/P=dM/M-dY/Y+dV/V即:通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MV=PY(费雪交易方程式)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入)\n171二.需求拉动(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yPAD4AD5AS需求拉动通货膨胀AD1AD2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收入不变。AD3\n172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原因PYASADfAD0AD1YfP0P1总供给的增加并不能迅速满足总需求的增加AD0AD1,Y0Y1,P0P1。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无法再增加。原因私人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国外需求增加YASAD0AD1YfP0P1Y0Y1P膨胀性缺口:实际总需求>充分就业总需求,其间的差额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原因:追求政绩工程消费需求狂热国际经济波动\n173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yPP3P2P1ADAS\n174三种推动情形最主要。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工资成本推动: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进口成本推动: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n175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社会经济结构由不同的部门构成。不同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有所区别。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攀比行为”导致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n176五、通货膨胀的持续:预期——实际发生yOP0PAD1图22-3通货膨胀螺旋ASAD0yASAD0P0P1PyyAD1AD2AS2AS1P1O超额需求超额需求EE\n177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1.再分配效应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依靠变动收入的人获得收益。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平衡和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不产生实质影响。即无经济效应。\n1782.产出效应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⑶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n179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压总需求;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刺激储蓄增加,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2)财政政策。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削减财政支出,以平衡预算、消除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抑制个人收入增加。(3)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轮番上涨趋势。(4)收入指数化政策。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它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格数的变动而作出调整,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5)人力政策。通过改善劳工市场的运行,谋求降低与任何一定的通货膨胀率联系在一起的失业率。(6)对外经济政策。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7)其它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反托拉斯和垄断,币制改革。从供给方面从需求方面\n180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提出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使用英国100年的历史数据得出的经验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2、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菲利普斯曲线uлPC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于是将曲线改造,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工资变动率,变成为通货膨胀率。\n181进一步讨论: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可表示为π=-ε(u-u*)3、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经济意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升降幅度,取决于ε。\n182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反之亦然。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临界点,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合理组合区域。在区域内,不采取任何措施。该区域外,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调节。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运用u%л%PCA44\n183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问题的提出。研究发现:⑴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与员工对价格和工资的预期有关⑵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⑶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2、经过研究提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π-πe)=-ε(u-u*)π=πe-ε(u-u*)这一公式表明:⑴通胀预期上升1个点,通胀率也上升1个点。⑵在预期之内,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仍然呈反向关联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u%л%u*л1л2л3πe=л1πe=л2πe=л3PC\n184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发生通货膨胀,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不会下降。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从长期看,运用扩张性政策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得通货膨胀不断上升。图18-13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u%л%325PC1LPCPC2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