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论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科教学论作业

历史学科教学论作业课后测试一、名词解释1、隐性课程  隐藏答案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2、历史课程  隐藏答案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二、论述题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  隐藏答案\n“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相比较,currere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隐藏答案(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n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3)1956年: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历史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恢复小循环制。(4)1957年至1960年:历史教材更加突出政治性,历史课时减少,小学和高中取消了历史课。(5)1960年至1965年:历史课程的新的探索时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调整了新教学计划。小学设历史课两年,教古今中外的典型史实;初二学中国古代史,初三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学世界史,每周2课时。(6)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历史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遭到全面破坏。(7)1976年至1986年:中学历史教学开始空前繁荣和活跃。A.历史教材的编写形式更加活跃。B.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C.历史教学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出现了有关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教育学等课题。(8)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教材编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变化。A.大一统的教材体制开始转向多轨制,出现了3套不同的课程标准和6套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教材。\nB.在编撰体例上,原有的章节体变成了以“课”为单元的新结构。C.在内容上,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根本变化,重视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3、简述美、英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  隐藏答案①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②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③不是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④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4、香港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隐藏答案(1)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2)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n(3)练习题的活泼、具有趣味和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5、世界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隐藏答案一是在课程观念上,与以往的旧的课程观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对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1)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是以史实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2)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非解释性的描述性的学科,而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3)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4)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富者、强者和名人的编年史,而同样是一门关于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学科;(5)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而是既能记录学生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渊源,同时能延伸他们自身经历的学科。(6)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个人有关的学科。\n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个趋势来看,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实现“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四是教学方式的取向: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许多国家推行的新的课程政策试图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的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国家把历史课程目标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六是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6、本次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其新在哪些方面?  隐藏答案(1)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现代社会认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有哪些素质呢?有人提出合格的公民应具是健康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有道德的;更多的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主要包括:于个体而言,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诚实、正派、个性、创造力等健康的人格和追求;于群体而言,有信赖、尊重、宽容、合作等;于国家民族而言,有尊重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爱国等;于大局而言,有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保意识、整体意识、胸怀宽广等。\n有关公民素质的这些要求也就构成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教育中渗透着的一定社会的特定的思想、责任、公民道德及文化传统等内容,使社会成员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情感、技能等。历史教育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二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正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2)历史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其根本价值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具有突出的人文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第一,激发人的潜能,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有血有肉的历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读史唯一需要的就是用心用情去体会、去体验。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用生动的历史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其情感。要避免说教或干瘪的叙述。(3)历史课程对于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n教育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共性的培育,更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教育的核心价值。个性培育要求就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的个性,并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4)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具有重要价值创造性是思维的最高级水平,是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行为的综合。“为创造性而教”成为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所有学科教育都抛不开的主题,也是衡量学科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作为包容了人类创造发明和进步历程内容的学科,它本身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素材。如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施政措施的学习,就不仅仅要看到措施本身,而且应该明确其措施背后都有一个对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过程;历史课程内容中大量的科学发明和改进背后都有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能不能为创造性而教,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充分挖掘历史内容中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因素。二是历史本身的过去性、多样性特点,本身就有诸多的奥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探索同样是培养创造性的契机。一、名词解释1、中学历史教学目标  隐藏答案\n是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2、历史概念  隐藏答案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后所得到的本质的认识。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掌握,也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进行的本质的思维。中学生学习的历史概念有两个层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3、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隐藏答案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学生现有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一定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中介),引导学生自学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达到社会培养目标的过程。二、论述题1、简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n  隐藏答案(1)知识与能力初中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高中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n初中课程标准: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高中课程标准的规定:直观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交流。(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n高中课程标准: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学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2、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隐藏答案1、知识传授: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历史材料。材料解析能力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学科能力。以上十类即是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学生都需要加以学习和把握。2、能力培养能力:指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哪些能力呢?前已述及,它包括多种能力。作为教学任务,特别强调对以下能力的培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鉴别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3、情感薰陶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培育学生的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或优势:\n(1)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接受认同、并采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是真实的(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虚构),真实的人物给学生树立一个示范或反面教材、真实的事件能更深刻地给学生以启迪,(2)素材丰富多样,情节曲折感人,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民族优良传统,如民族气节、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士人人格精神。3、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哪几对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矛盾?  隐藏答案(1)历史发展的顺序性和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历史发展的顺序:由远到近、由难到易、由抽象到具体;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它要求教学要遵循这一规律。教学中怎样才能解决这对矛盾呢?尽可能直观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想像。如充分利用教具、图表来说明问题、从现实热点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2)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与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知识,丰富多样,这样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相关的知识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也不足,这无疑给他们的历史学习增加了理解难度,教师教学时注意关注学生的背景知识水平。(3)历史的真实性与学生信息渠道广泛性的矛盾\n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一方面,历史是过去了的客观存在,是真实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历史并从中把握历史规律,即历史教学要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历史的信息渠道非常广泛,如各种历史纪实小说及其他相关的文艺作品、甚至戏说类小说。这些作品中含有较重的历史虚构成分,影响着学生对真实的历史的认识。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帮助学生分清历史的真实与虚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4)历史知识的一度性与学生学习需要不断复习巩固之间的矛盾一度性特点意味着基本没有机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或复习巩固,不利于有效的复习记忆,使得人们以为历史知识难学,需要靠死记硬背。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复习巩固,教师应尽可能克服“一度性”,抓住机会复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的导入大量的都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学中只要与旧知识有一点点联系,也要将它揭示出来。4、试述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环节。  隐藏答案(1)教学前的准备(备课——关键阶段)这是教的起始阶段,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因此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阶段。由四个环节构成:A.分析学生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因为不管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目标的难易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广度及教学方法的选用都会有所不同。\n分析学生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历史课程的学习心理;知识及能力的现有水平;班级气氛;学生的构成。B.钻研、分析教材C.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最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素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D.形成教案备课的最后成果就是形成教案,它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2)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教的核心阶段)目标的落实、任务的完成最终都要依靠课堂教学。再好的教学设计、再透彻的教材分析都有赖于课堂教学去体现。因此,它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该阶段常常有不同的课型——导言课、授新课、复习课、练习课、综合课、活动课等。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也有一些不同。这里以讲授新课为例来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讲授新课一般都是五环节教学。A.组织教学(授课前的准备)方式:传统的方式是师生相互问候。主要作用:安顿秩序,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气氛中转移到课堂气氛中来。\n要求:有气势;不要过于仓促,一定要起到其作用,即教师不要学生一座下即匆匆忙忙进入教学内容。B.导入新课作用:激趣生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或者帮助学生为对新知识的理解做准备。C.新课教学本环节即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基本完成教学任务。D.小结其基本内容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再次突出重点、解析关键难点。具体做法专门讲述。E.巩固练习(3)教学后评价阶段该阶段一般包括相互衔接的五个环节:A.搜集信息——评价的基础环节途径:学生作业、课堂提问、个别访谈、考试考查等。具体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信息,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B.整理信息\n教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以便找到关键问题。C.作出评估判断——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整理出来的材料,作出相应的判断,找出问题所在。这一环节是该阶段的关键环节,因为评估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找准问题,并进而改进问题。E.调整处理——根本环节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处理,以改进教学。因此,这是最根本的环节,是评价的目的所在。该环节主要是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调整改进。F.再反馈评估对于调整处理过的问题,还要再次进行检测评估,以确定问题的解决程度。5、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隐藏答案(1)材料与观点统一的原则(2)过去与形象再现相统一的原则(3)系统讲述与突出重点相统一的原则(4)阶级分析与历史主义相统一的原则\n(5)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协调的原则(6)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7)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8)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原则6、请你自拟课题,设计一堂活动课。一、名词解释1、发现式教学法  隐藏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讨论法  隐藏答案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班级或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3、历史情境教学法  隐藏答案\n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创设历史场景或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分析题下题为2006年上海市高考的一道探究试题,请你根据探究式教学法的要求,对这一试题进行评价。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n(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答案略)三、实践操作题请你设计三种图示教学法。(答案略)四、论述题你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法具有怎样的优势与不足?  隐藏答案优点:直观形象;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要求校高;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较高一、名词解释课程标准  隐藏答案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n  二、简答题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隐藏答案(1)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新理念。(2)强化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功能。(3)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即横向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向目标:总目标;学习板块目标;具体内容目标(4)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5)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寻些内容?和原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何特点?  隐藏答案(1)在课程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2)在课程结构上,《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上,《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4)在课程实施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5)在课程评价上,《历史课程标准》努力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公正、合理及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力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你认为历史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隐藏答案(1)是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2)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3)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的具体化。(4)是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工具。一、名词解释1、教学技能\n  隐藏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智力发育和能力增益等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行为方式。2、中学历史教学板书  隐藏答案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层次、提纲挈领的文字表达、生动变化的教学图示,概括地形象地反映教师教学中的基本历史线索、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是教师口语讲述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可以说,板书就是老师教学语言的书面化。二、简答题1、中学历史教学备课的主要环节有哪些?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其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隐藏答案(1)钻研大纲(课程标准):了解大纲(课标)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讲,就是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任务、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规定。钻研大纲(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要求。研究大纲(课标)中的文字表达,弄清基本意图和深刻内涵。\n(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总体素质(知识准备)、班风(3)教材分析:要搞清所教的章节在整个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地位指章节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该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二是该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弄清所教章节有哪些知识点,并进一步确定重、难、疑点(有时也可顺便考虑教学亮点)。理清本节或课知识间的联系(逻辑关系)。科学处理教材——即将教材内容整理成合适的教学内容。(4)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具的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设计。(5)教案或学案的编写2、对《新文化运动》一课,设计三种导入新课方式。并说说导入新课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隐藏答案三种导入新课的方式:(略)注意的问题有:导课要有针对性,简洁明快,切入主题;导课要有启发性;导课要有趣味性;导课要讲究艺术性;导课方式要灵活;注意新课教学与导课相呼应。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板书设计有哪几种?每一种板书形式试举一例。板书形式有:提纲式板书、问答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图解式板书(结构图示板书)、综合式板书。举例:(略)4、任选择一课,写一说课稿。(略)\n5、中学历史评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隐藏答案(1)评教学目标评教学目标主要评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明确具体可行;二是是否兼顾三个维度的目标,并将三大目标有机整合;三是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2)评教学内容评教学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评: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特别的精彩创新之处。二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情况及突破方法是否合适;三是评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利用是否充分,还有没有理家恰当的教学资源可以用(如地方特色的资源);四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状况。(3)评教学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一是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清楚,教学节奏是否紧凑有序;二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讨论与探究的问题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符合学生实际;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学生意识,特别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4)评教学方法\n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依据选用的五条标准评);二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课堂互动是否充分。(5)评教师基本功对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态;二是教师的语言(准确、丰富、清晰、生动、流畅、有感染力);三是教师的板书;四是教师机智,即能否在课堂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控和组织教学。(6)评教学效果评教学效果的指标有三个:一是三大目标的是否实现;二是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效果如何;三是总体教学效果。简答题1、中学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隐藏答案目标与选择、知识与体系、情感与观念、实践与能力。2、以洋务运动为例,说说如何把握历史要领的内涵与外延?  隐藏答案\n在学生初步了解与认识洋务运动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出洋务运动的内涵:洋务运动又称“同光新政”,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迫于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与太平天国风暴的压力,为探索新出路、寻求新对策而进行的“自强”和“求富”运动。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洋务运动的外延:洋务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名词,从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军械所起,到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战争止,洋务派所办的任何与外国有关的事情,诸如创设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3、简述中学历史学习的基本策略。  隐藏答案历史学习的基本策略包括史实与观点、宏观与微观、联系与比较、鉴古与今用。4、举例说明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隐藏答案(1)在观察客观历史发展进程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时,要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同时必须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理论上,分析历史现象,探究内在联系,找出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按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研究历史。例:学习“17、18世纪中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讨论:造成当时中西文化不同途径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清朝统治者在经济上闭关锁国,在文化上实行禁锢主义,导致中西文化交往断绝,科技文化落后于世界。而同时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和化学面貌一新,思想领域也日趋活跃,法国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为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古鉴今,探索17、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懂得当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视科技,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n一、名词解释1、教育评价  隐藏答案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为教师和与教学有关的方面提供教学状况的信息,提供改进、完善与探究建议的课程改进与开发活动,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评价具有的功能: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改进功能。2、表现性评价  隐藏答案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一种是开放式(或扩展式)的表现性评价。3、观察法  隐藏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法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二、简答题\n1、当今新课程下的评价理念是什么?  隐藏答案第一,以质性评定统整量化评定;第二,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第三,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第四,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第五,不仅重视结论,更加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2、谈谈你对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隐藏答案与过程性评价一样,发展性评价也是一种评价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而言的,凡是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目的的评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作用有:第一,发展性评价对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评价所肯定的东西,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东西,评价所否定的东西,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的。发展性评价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n第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所起到的诊断作用。有效的评价应该能够及时地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对被评价者所起到的自我调节作用。评价的结果不但要反馈给评价者,也要反馈给被评价者,而被评价者应该能够从评价的结果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第四,发展性评价强调对被评价者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发展性评价认为,评价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第五,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对被评价者的成长过程应该有一个详尽的记录,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发挥评价的记录作用,然而,我们对学生的记录主要是靠单一的、枯燥的百分制数字来定的,而发展性评价提倡评价的多样性,提倡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描述学生,因此,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呈现。3、请你设计一个档案袋评价方案。(略)4、请你制作一份双项细目表。(略)(0815)《历史学科教学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n2、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是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3、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学生现有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一定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中介),引导学生自学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达到社会培养目标的过程。4、发现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5、谈话法(问答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实际教学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可将谈话法分为启发性谈话、概括性谈话、巩固性谈话。6、探究式教学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织引导学生以类似于专家研究历史的方式,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并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主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7、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创设历史场景或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8、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9、中学历史教材: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凡是承载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信息的物化的材料,都可以视为历史教材。在教学论意义上,历史教材是由一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n10、教学重点:重点就是本节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的内容;二是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11、教学难点: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述才能弄明白的那部分历史知识,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12、中学历史教学板书: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层次、提纲挈领的文字表达、生动变化的教学图示,概括地形象地反映教师教学中的基本历史线索、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是教师口语讲述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可以说,板书就是老师教学语言的书面化。13、中学历史教师教态: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仪表、姿态(包括衣着、举止)。教师教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应当引起重视。14、说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以语言为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说明,并对教学效果作出预期的一种教研形式。15、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一种是开放式(或扩展式)的表现性评价。16、观察评价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法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17、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是反映命题意图和设想的一个双向命题计划表。二、简答题\n1、中国古代“课程”的意思主要是指功课及其学习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相比较,currere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2、美国和英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①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②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③不是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④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3.香港历史教育近年来也进行了较大改革,这从教科书的编排上是最能体现的。香港历史教科书编排上的一个主要特色是:(1)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这是根据香港政府教育司署统一颁布的课程纲要所制定的。据有关教科书解释:“甲部课程主要叙述中国历朝的治乱兴衰,历史大事的转变及其影响,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一基本认识。乙部课程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发展沿革,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n(2)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香港各家历史教科书,采取了若干可取的做法,可以说是各具匠心。一种最通常的编排办法,是在课文的各章各节的“问题讨论”和“教学活动建议”中,精心设计许多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内容。(3)练习题的活泼、具有趣味和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也是一大编排特点。4.根据目标所涉及到的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将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根据课程标准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将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划分为三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薰陶。6.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环节是:(1)教学前的准备(备课——关键阶段)这是教的起始阶段,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因此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阶段。由四个环节构成:分析学生、钻研、分析教材、教学设计、形成教案(2)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教的核心阶段)讲授新课一般都是五环节教学:组织教学(授课前的准备)、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巩固练习(3)教学后评价阶段该阶段一般包括相互衔接的五个环节:搜集信息——评价的基础环节、整理信息、作出评估判断——关键环节、调整处理——根本环节、再反馈评估7.图示法是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构成传递历史信息的示意图,来表达历史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图示法实际上就是借助直观的符号、图形等来揭示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联系等,以便学生理解。对于内容纷繁复杂而又抽象难懂的历史知识,图示法会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说,图示法是也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记忆;便于形成知识结构。\n不足:在知识承载上只有框架,缺乏描述,直观但不生动;图示法必须要和讲述法、讲解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8.运用讨论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要为讨论的开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教师务必避免以权威自居,也避免在引导中下定论。(2)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收获。(3)有效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任何形式的讨论都应当有效——有助于某些教学目标的实现。(4)鼓励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9.《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新理念;(2)强化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功能;(3)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4)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5)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10.中学历史教学备课中如何钻研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1).了解大纲(课标)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讲,就是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任务、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规定。(2).钻研大纲(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要求。(3).研究大纲(课标)中的文字表达,弄清基本意图和深刻内涵。11.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n(2)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3)教具的设计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5)教学思路设计一、名词解释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中学历史教材: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凡是承载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信息的物化的材料,都可以视为历史教材。在教学论意义上,历史教材是由一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教学重点:重点就是本节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的内容;二是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二、简答题1、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环节是:(1)教学前的准备(备课——关键阶段)这是教的起始阶段,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因此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阶段。由四个环节构成:分析学生、钻研、分析教材、教学设计、形成教案\n(2)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教的核心阶段)讲授新课一般都是五环节教学:组织教学(授课前的准备)、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巩固练习(3)教学后评价阶段该阶段一般包括相互衔接的五个环节:搜集信息——评价的基础环节、整理信息、作出评估判断——关键环节、调整处理——根本环节、再反馈评估2、图示法是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构成传递历史信息的示意图,来表达历史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图示法实际上就是借助直观的符号、图形等来揭示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联系等,以便学生理解。对于内容纷繁复杂而又抽象难懂的历史知识,图示法会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说,图示法是也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记忆;便于形成知识结构。不足:在知识承载上只有框架,缺乏描述,直观但不生动;图示法必须要和讲述法、讲解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3、运用讨论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要为讨论的开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教师务必避免以权威自居,也避免在引导中下定论。(2)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收获。(3)有效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任何形式的讨论都应当有效——有助于某些教学目标的实现。(4)鼓励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三、论述题(1).了解大纲(课标)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讲,就是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任务、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规定。(2).钻研大纲(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要求。\n(3).研究大纲(课标)中的文字表达,弄清基本意图和深刻内涵。谈谈你对发展性评价的认识。与过程性评价一样,发展性评价也是一种评价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而言的,凡是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目的的评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作用有:第一,发展性评价对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评价所肯定的东西,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东西,评价所否定的东西,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的。发展性评价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第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所起到的诊断作用。有效的评价应该能够及时地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对被评价者所起到的自我调节作用。评价的结果不但要反馈给评价者,也要反馈给被评价者,而被评价者应该能够从评价的结果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第四,发展性评价强调对被评价者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发展性评价认为,评价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第五,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对被评价者的成长过程应该有一个详尽的记录,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发挥评价的记录作用,然而,我们对学生的记录主要是靠单一的、枯燥的百分制数字来定的,而发展性评价提倡评价的多样性,提倡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描述学生,因此,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呈现。\n《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新理念。(2)强化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功能。(3)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即横向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向目标:总目标;学习板块目标;具体内容目标(4)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5)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人们根据历史学科特点、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方法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用以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原则,它必须:以历史学科特点为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的方法目的、任务及学生心理特点;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1)材料与观点统一的原则(2)过去与形象再现相统一的原则(3)系统讲述与突出重点相统一的原则(4)阶级分析与历史主义相统一的原则(5)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协调的原则\n(6)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7)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8)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原则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1、知识传授: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历史材料。材料解析能力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学科能力。以上十类即是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学生都需要加以学习和把握。2、能力培养能力:指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哪些能力呢?前已述及,它包括多种能力。作为教学任务,特别强调对以下能力的培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鉴别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3、情感薰陶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培育学生的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或优势:(1)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接受认同、并采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是真实的(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虚构),真实的人物给学生树立一个示范或反面教材、真实的事件能更深刻地给学生以启迪,(2)素材丰富多样,情节曲折感人,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民族优良传统,如民族气节、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士人人格精神。教学设计\n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走向爆发和扩大的进程及原因。分析慕尼黑阴谋、“静坐战争”的原因、本质。归纳、概括及评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分析绥靖政策的表现、原因及后果。【过程与方法】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与性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章有关历史材料的处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慕尼黑会议、1942年华盛顿会议结果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当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才是正确的选择。推而广之,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环境、恐怖主义等问题时,也应有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对二战中英、苏、美等国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史实的宣扬,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坚忍不拔,不畏强暴,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难点: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人类选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三、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程序:提前一天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整理二战爆发、扩大两阶段的历史事件,制作表格,要求符合史实,线索清晰。\n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一课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那么这节课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巩固,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概括的阐述。一、说教材(一)整体感知:本课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每一个方面的问题论述中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顺序推移、步步递进,讲清其发展变化。(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在各朝中所建立的中央和地方制度、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中央政权的强弱兴衰关系以及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也要让同学们建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要为国家统一、安定团结作出自己的贡献的爱国精神。(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什么是中朝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二、说教学、教法\n主要以讲解法、问题教学法为主,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各朝不同制度再辅以多媒体手段。注重学法指导,注意培养概括归纳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三、说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相关史实,在明确秦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学习。然后运用几段阅读材料,或者通过对引言的故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读懂,理解既加深对本课内容的深入体会也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二)讲授新课这一课分两大部分,一个是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一个是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是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注意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汉承秦治”,两汉时期随沿袭秦朝但又有变化,着重注意变化在哪里逐渐形成中朝和外朝2、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三省体制,隋唐逐步完善使此后历朝都沿袭了这种制度。3、宋朝设二府后又设参政知事分担相权4、元朝设立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n第二部分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也需要分别注意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绥还要注意哪个皇帝改的制,西汉初,郡国制与州郡县制并行,隋文帝减去郡级保留州县,隋朝与唐朝州设刺史,宋太祖派文臣做地方官,汉文帝在全国分为十三州东汉末年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后来宋朝将道改为路。都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还有一重要点就是行省制度的创立和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