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第2课时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一、学习目标了解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认识各种史观。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一)历史学基本思想、方法1.什么是历史?(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悠久的历史(2)历史著述,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如历史告诉我们。(3)一门学科。2.历史著述与客观历史本身的关系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历史著述有两个层次:历史纪录、史学著作)②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观历史本身*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历史著述可无限接近客观历史,但二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历史著述有时也会背离客观历史因素:史料不足;政治立场;政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大小等。3.历史研究方法(1)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①史料搜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分类收集;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等。②史料辩伪:事证物证理证(内容有无矛盾,思想是否衔接,前代有无引用?)③史料校勘:依据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对校本校他校。④史事考证:追寻史料的来源;举出有力反证判断是非;利用本书以外的史料予以补证或他证(考据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学理推证。(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①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②计量史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传统史学是运用定性的方法③心理史学: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历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④口述史学: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遗忘、夸张和掩盖某些史实、记录者的误解等)4.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方法(1)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3)具体事物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4)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评价人物主要是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5)阶级分析方法(6)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方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n(7)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8)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方法5.关于改革的一些认识(1)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需要。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牵引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因。(2)改革既是实践活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3)改革要除旧布新,必然要触动旧制度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往往会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改革者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正确的谋略和方法,而且需要无私无畏。6.关于历史人物的一些认识: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势。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超越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超越所属的阶级的限制,也不可能超越其个人的能力和思想的局限。(二)史观(范式)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生态史等多种范式。1.现代史观即近代史观(范式)(1)含义及内容目前不少学者主张用现代史观来把握中外近现代史。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2.全球史观(范式)(1)基本内容全球史观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体史观。在较早提出这种史学观点的学者中,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最为著名,其代表作为《全球通史》。在我国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吴于廑教授,其代表作(与齐世荣合著)为《世界史》。\n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2)“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3.文明史观(范式)(1)基本内容文明史观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3)“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②\n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③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④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⑤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4.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基本理论:①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②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③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④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有私有和公有两种性质)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三项内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5.社会史观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6.生态史观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三、针对学习目标自我检测题根据以下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的认识,判断属于何种史观?1.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2.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3.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4.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四、课上训练与检测题(一)一论多史:用文明史观分析多个历史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n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古代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孔子比较孔子苏格拉底社会背景春秋战国分裂割据,是黄土农耕文明希腊邦国林立,是海洋工商业文明;思想主张相同是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和人的伦理道德,都尊重人的价值,都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修养;不同是孔子思想关注社会改造,苏格拉底侧重哲学研究;结果影响两者的思想都对世界影响深远,但其政治理想都未实现。17-18世纪中国明清思想批判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背景经济方面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政治方面都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剥削压迫;思想文化方面都产生近代民主色彩的思想批判,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中国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法国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思想①批判目标相同——都指向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中国思想家激烈批判了程朱理学和君主专制,法国思想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体系。②追求目标相同——都提出了变革社会的政治构想:中国的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个性发展、男女平等、经世致用、工商皆本、言论自由等;法国思想家主张分权学说、民主政治、信仰自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影响不同:中国的批判思想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当时未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启蒙运动则成为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二)一史多论:从不同史学范式多角度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2.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3.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n(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五、课后巩固、拓展性训练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⑶对待外来文明成果的态度: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应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材料二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n国家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48%52%法国(1851年)75%25%俄国(1851年)93%7%美国(1851年)87%13%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3分)(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3)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4)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5)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1)评价: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闭塞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每点1分,共3分)(2)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每点1分,共3分,其它言之成理者可酌情赋分)(3)信息: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迁移。(每点2分,共6分)(4)影响: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每点2分,共4分)(5)①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分)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一定条件。(2分)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政治,同封建思想进行了正面交锋。(2分)④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n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3)解决了程式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程式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