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江山不幸诗家幸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江山不幸诗家幸

江山不幸诗家幸龙润普洱茶学院201031263710茶艺周荣丽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乱世的典型,这个时期政权更迭快如日月,人的性命犹如蝼蚁,这个时期百姓无家可归正常不过,易子而食也不少见,即便是士族,皇族性命也朝不保夕,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一个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文学的觉醒,出现了清谈,出现了田园诗。文学家们在乱世中,不再对政治滔滔不绝,出于自保或是与皇家对立,更多的是不顾礼教,提倡随心所欲,这个时候审美风气,品鉴风气盛行,出世与入世频繁,招隐与反招隐,遵守礼教与放荡不羁并行,这个时代英雄辈出,这个时代奸雄辈出,这个时代君子辈出,这个时代小人辈出,这个时代文学辈出,这个时代是眼花缭乱的时代,是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时代。一时势造英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三国时代开始,以隋朝的建立结束。这个时代,在他的开始,到他的结束都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是英雄辈出,百姓受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起,统治者们一方面积极地展示着“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老子言论,一方面又道貌岸然的大力推广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他们有的是臣却夺君位,有的是子却夺父位,为了自己的私欲,伦理纲常全然不顾。\n由此在文学界中,文人们有的一方面惧怕统治者的血腥手段,一方面又痛恨统治者的道貌岸然,于是就退居山野,悠然自得,虽不闻达于诸侯,但是却留名于青史,这样的代表可以以后世闻名的陶渊明为例。有的文人则在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后,一方面积极地体现自己的才能及孝廉,以求当世的品鉴之人能以一言使自己步入仕途,或求闻达,或求富贵,刘备口中的求田问舍之人可为例。有的文人则算是真正的君子了,他们蔑视王侯,潇洒自在,为求问心无愧,即使是身死人灭也不足惜,这样的人以“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为代表。还有的文人,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出则令山河变色,入则令社稷颤动,这样的人以曹操,谢安为代表。是什么样的时代会出现这样如此迥异的文人呢?这就要我们了解这个时代的背景。1、政治环境的混乱和恐怖时间:始于东汉建安年代(公元196年),至于隋统一(公元581-589灭陈),近四百年(三百八十余年)。历史事件:东汉末黄巾起义——董卓(董卓废帝,群雄并起)、曹操举兵——三国鼎立(220-280)——曹丕、司马两家的争夺——司马氏建立西晋政权——八王之乱,北方外族入侵,怀帝、愍帝被虏,西晋灭亡——永嘉南渡,东晋偏安;经王敦、苏峻、桓玄之乱,——刘裕称帝,南朝“宋”建立(东晋灭亡)。北方:西晋——北方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代特点:全国长期分裂(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长期分裂,连年混战,割据势力相互争夺,政治派系对立斗争,人命如鸡犬,东汉人口五千多万,三国时人口总数七百余万,仅原来的七分之一,食人惨剧。“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民族矛盾尖锐(五胡乱华,民族大融合);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晋室南渡,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得到开发,建成发达的经济文化)。\n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与庶族(寒门)对称。汉代形成,以宗族血统为基础,是一个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特权的社会阶层。汉末大乱之后成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庄园、私人武装、徒附)。曹操时一度受到抑制,曹丕称帝后采用“九品中正制”选任官员,承认士族政治上的特权,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朝代更迭,士族地位鲜受影响(士族与皇权、士庶矛盾。士庶不通婚)2、社会思想与士人心态变化儒学衰微:汉代以儒学为正统(为匡政的统治思想),其地位与性质是紧密地附着于大一统政权的,大一统政权动摇,儒学的地位也动摇。究其原因有:一是因其本身的堕落,无法维持人们的信仰(西汉后期,宗教化、神学化,对现实政治的堕落而显得无力虚伪;儒家主张的名教繁琐虚伪,被统治者利用,束缚人心,引起士人的反动。汉末仲长统“判散五经,灭弃风雅”,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称“礼岂为我辈设也”)。二是因时代动乱的影响失去统治力量的支持,既不是利禄之门,也不是养生之道,无法维系人心。(曹操好法术、尚刑名,多次下求贤令,重用有治国用兵之术的权谋之士,看不起讲德行学问、重礼义名节的儒生)玄学盛行:玄学兴起于汉末清谈之风,清谈源于汉末清议。汉以察举取士,对人物才德进行鉴定而推举入官,评论人物渐成风气,东汉名门望族的名士垄断了品评的权利;议论朝政也是清议内容。由于政局动荡,人命无常,士人清谈的内容逐渐避开敏感的政治,转向玄远之道(三玄),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心灵寄托和安身立命的理论。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弻祖述老庄,首开玄风,何著《道德论》、《贵无论》,王《老子著》、《周易著》;向秀、郭象《老子注》,研究三玄内容,谈论玄学义理便成名士风尚。时人称扬某人学问往往以“精老庄,通周易”为标准,老庄之学一时风靡天下。玄谈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儒玄、庄玄、佛玄(三教融合)。主要论题:贵无和崇有、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理之辩。\n大多名士是借清淡玄理来增进哲理思辩,体味玄远深邃的人生境界,以增加名士风度,如郭象、王衍、裴遐等,一有机会便以玄言相辩,玄理相激,骋才亮志,显名士风流。名士常手执拂尘以示雅致潇洒。(谈中之理、理中之谈、谈中之谈)魏晋风流的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道教、佛教传播: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依附神仙方术之学,影响不大。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盛行,佛教的般若空观与老庄空无学说有相通之处,因而受到士人喜爱,随玄学的发展而兴盛,到东晋南北朝时期迅猛发展起来,佛经翻译达到极盛状况。士人研习佛理,僧人参与清谈,士僧交游成一时风气。此后佛教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六朝时期社会的普遍信仰。(对文学的影响见教材18页:追求隐逸,向往山水,神鬼变异之谈,因果轮回之说,对诗文小说发生影响)道教为本土宗教,源于古代宗教和巫术神仙方士一流,理论上依托先秦老庄和秦汉道家学说,受佛教刺激影响,形成于东汉末年。张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天师道。道教不像佛教有严密完整的教义和理论,内容驳杂,讲求仙、炼丹,养生之道、医药本草,追求长生不老。无严格戒律,不否认现世生活,以各种方术助人享乐,给人满足,因此受到士族阶层的欢迎。很多士族大姓信奉道教。如王谢家族(天师道)。(隐逸、游仙文学)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和审美人生,见《世说新语》。3、社会风气和习俗服药饮酒:魏晋名士从玄理中引出放达任诞、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政治险恶,高压,文人动辄得咎,追求逃避乃至精神超脱式的麻醉享受,喜服药饮酒(道教影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五石散(寒食散):以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硫磺为主要配料,再配以其它按需要增减。原料有热性,发动则令人发热。吃后药性发作,叫“散发”或“石发”,浑身发热,要外出散步,叫“行散”。掌握好药量,酒要喝热的,饭要吃冷的,(中毒死亡皆有之)类似于鸦片,可获暂时感官的享受:精神爽朗、神情勃发、体力强健、身轻如飞、容光焕发。散发得当则体内疾病与毒热并发出,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魏尚书何晏首试获神效,流行于世“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许多文人名士,王弻、嵇康、皇甫谧、裴秀、王羲之、王慕等都服。王羲之:服之,身子轻动如飞。服药原因:企求长生(王恭行散,门前遇弟王爽问“古诗中何句为最”\n弟未及答,自吟“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以之为延年之术。人物品评风气使然,讲究仪容之美,服药使人面色红润,神情开朗(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以为傅粉;王羲之“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与贵族文人放荡生活有关(何晏耽情声色,始服此药。服药美化容貌取悦女人,作为房中术手段)服药集中代表了道教以人为方法去延长寿命的企翼,但收效晚,成功者少,不免引人怀疑。《古诗十九首》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吟美酒,被服纨与素”。放弃祈求生命的长度,转求增加生命的密度。饮酒狂欢便是及时行乐的最好方式之一。酒成了魏晋士人把握瞬间与永恒的合成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阮籍嗜酒,因闻步兵营厨善酿酒,乃求为步兵校尉。常醉卧邻家酒肆。刘伶纵酒放达,脱衣裸形,自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西晋“八达”好为夸大惊俗之行(谢鲲等八人散发裸裎,闭室酣饮多日。光逸门外脱衣露头于狗洞窥之大叫乃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魏晋南北朝的的英雄出现了,魏晋南北朝的别具一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风流文人产生了。二各领风骚数百年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多年,政权更迭不计其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人一生经历多个皇帝,成为多个国家的人正常不过,像书写《小人经》与《仕经》的长乐老就是侍奉了十位君主的不倒常青树得典型代表。比起政权的更迭,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却显得单调了,他只有三个时期,分别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但是简约而不简单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点。这个时期文艺的思潮是重风骨、重意象、重气韵。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等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风骨上讲究形象生动传神,有气韵,用笔遒劲。意象上强调情感和景物的统一。气韵上提倡精神气质和格调风度。整个时代在文学艺术上体现出\n内在的本质的、超脱的风度神貌。当然这个时期的文学有文学自己的时代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文学的自觉。儒学衰微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争脱出来,从宗经明道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玄学的盛行(崇尚自然,张扬个性,追求艺术化人生)促成文学的自觉。表现为:1、重视文学(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区别文学与其他学术(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于学官);文学理论的繁荣(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绎《金楼子·立言》等,区分文体,探讨文学的本质、创作规律、鉴赏等);文学总集的编纂(《文选》《玉台新咏》)。2、文学集团活跃、文学家族出现建安文学集团、竹林七贤、贾谧“文章二十四友”、王谢家族、齐竟陵王“竟陵八友”、梁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周围的宫廷文学集团等。3、追求美和新变开拓游仙、玄言、田园、山水、宫体、边塞等题材;注重强烈的抒情性,将“流连哀思”“情灵摇荡”作为文学本质属性(诗缘情而绮靡);诗体演进,五言盛行,七言歌行、七古,律体,绝句成型;追求修辞华美,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普遍使用。4、文学与哲理结合:玄言诗风行100多年5、骈文骈赋兴起,小说产生文坛的绚丽多彩,正是由个体人格精神的自我觉醒而育成的。这是两汉经学严控时代不可想象的,各种情感于此见于笔端,由此带来题材与风格的多姿多彩:山水、田园、游仙、立言、赠答、咏史、公宴、悼亡、招隐、游览、咏怀、行旅、军戎、郊庙、宫体,无所不具。壮美、豪放、刚健、清新、飘逸、悲凉、委婉、含蓄、纤细、自然、俚俗……\n附:儒学与道家两者本身对艺术的体味就存在一个境界的狭窄与阔大的区别:儒学严肃拘谨,求道德与艺术的统一,美善合谐。道家自由浪漫,求自然与艺术的合一,美真结合。由于庄子的人生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浸染使这一代文人具有自由旷达的怀抱和对人生的重新体悟,文学才有了精神解放的特征,审美观照的对象才多样化,纯艺术的唯美倾向才出现,——自觉的文学。三建安文学---将军本性是诗人建安是东汉末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年,曹操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各方军阀,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称霸一方的军阀,统一了北方。由于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在他的政治事业中的作用,故而多次发布招贤令,唯才是举不拘品行,广纳各方、各种人才。随着他霸业的扩展,许多人才(其中不少文士)都先后投身曹魏阵营,客观上就形成了一个荟萃文人士子的邺下文学集团(以百计),(文士担任属吏),加以曹氏父子多才多艺雅爱文学,以领袖的身份提倡和从事创作,故而促进推动了文士的创作热情。由此产生了以“三曹”、“七子”为重心的建安文学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从此进入了更为自觉和独立发展的时代。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196-220)到曹魏黄初、太和年间(220-233)的文学创作。建安文学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社会动乱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使士人思想获得解放,从自身立场出发思考社会和人生(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建立不朽功业)。建安时代政治极其紊乱,王纲解纽,军阀混战,整个社会都处于动乱、离乱时期。因而,文人的生活体验比较丰富,情怀慷慨(对于创作影响重大,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心·时序(308):“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如曹操亲身经历北方军阀混战,看到社会残破,民生凋敝,故诗歌“多悲凉之句”,王粲经董卓之乱,从长安南奔荆州,“遭乱流寓,自伤情多”,写出《七哀诗》、《登楼赋》等。建安作家多感时伤事,面对社会的现实人生,激起强烈沉痛的悲情,同时希望建功立业,垂名不朽,把个人的志向与立功救世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结合起来,表现出慷慨的情怀,形成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色。②\n悲凉慷慨的感情需要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汉代辞赋不足以承担此任。于是文学创作中心由辞赋转向诗歌,形成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由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③领导者的重视和提倡。三曹父子礼遇文人,鼓励、实践创作,尊重文士,一起宴饮游览,互相品评文艺,促进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文学的发展。同时重视通俗文学,提倡学习乐府,写乐府诗,促进了诗体的革新与发展。(《文心·时序》:“魏王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傲雅觞兵之前,雍容袵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建安诗歌的内容与风格:慷慨悲凉感时伤世的忧生之嗟、人生苦短的悲叹、渴望不朽的功业之想;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继承与创新:继承汉乐府民歌传统,普遍使用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乐府诗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产生明显影响,采用乐府旧题,沿袭乐府常见题材在建安诗歌中占了很大比例。创新发展:首先乐府民歌是集体性创作,诗歌写成后在流传中不断被改造,因而少能表现个性特征。建安诗歌为个人创作常与作者特殊经历、情感、独特的审美爱好密切相连,体现岀多样化的风格特征。其次,乐府民歌多以叙事为主,带有故事趣味;建安诗歌以抒情为主,即使采用乐府旧题,也很少具故事性。第三过去文人文学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带到诗歌中,使得建安诗歌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开始向精致华美转变(骈偶句子,锤炼字句等)。如王粲、曹植等作。曹丕“诗赋欲丽”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但其并未过度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一般说来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并它以独特的文学质地被誉为“建安风骨”。风骨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建安风骨的形成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n三曹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安徽亳县)人,政治家(行屯田、水利,发展生产,压制豪强,用人才,平定乌桓,稳定北方。)、军事家(晓兵法,自作兵书,注《孙子》,出奇谋,善用将。幽燕老将)、文学家。乱世霸主,文坛雄杰。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出身微贱,显赫一时。尚刑名法术之学,个性机警,为人通脱。多才多艺,兵法文学之外,诸子百家、经学史传、音乐、书法、围棋等,均兴趣浓厚。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有《魏武帝集》。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上,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二十余首,全是乐府歌辞。内容:反映汉末战乱现实和人民遭受苦难,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抒发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形式以四言为主学习乐府有所创新:不从形式上模拟乐府,而是学习民歌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用旧曲作新辞,(曲辞全创也有)既有民歌特色,又有创造性。汉代乐府作品,曲题与歌辞切合无间,具有内容上统一性。《西门行》即写“出西门”,《陌上桑》写采桑女,操用汉旧曲,自创新辞,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云:“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古辞内容,操《短歌行》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同时,又加进了求贤的内容,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薤露行》、《蒿里行》,古辞皆丧歌,而写汉末时事,精神暗合,保持悲伤基调,显示出与乐府古辞在情绪取向上的潜在关联。在乐府古题里,寄寓了新的时事内容,发展了乐府歌辞的生命,语言浑厚朴直,具有峻拔沉郁的风格。(曹操祖父曹腾曾为黄门从官和小黄门,黄门是掌管宫廷音乐的官署)曹操在把乐府民歌改造为文人诗歌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特点与风格:古直悲凉。少华美辞藻,结构不精细,喜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雄伟,内涵厚重,抒发感情往往慷慨悲凉,跌宕起伏,显示岀鲜明的个性色彩。曹操的散文也很有特色,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文不受任何陈规约束,说话大胆,词锋爽利,一扫汉代儒生文章动辄援引经文、迂远空阔习气。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做作之笔。文中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n《祭故太尉桥玄文》,记叙了桥玄生前对他开玩笑的话,似乎有损祭文严肃感,却表达岀对死者的真切之情。他如《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均不拘旧格。此类文章对各体文章摆脱陈词滥调向切近生活和真情实感方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凭借父亲造成的政治权势,代汉自立为魏文帝。文武双全,精骑善射又学识渊博,性好文学,著述丰富。诗、赋、文皆能。诗歌今存四十余首,题材:纪军事、述游宴,拟写内容多写贵族生活,兼征夫思妇题材,各色人物。乐府歌辞与古诗各占一半。乐府诗,语言通俗,形式多样,有民歌精神。善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五言《杂诗》二首文辞清绮,语浅情长。七言《燕歌行》尤为著名,是完整的七言体。(见教材31页)利用七言诗长处,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既不离民歌精神,又有自己创造。汉代张衡《四愁诗》尚留骚体痕迹,语言质朴,此诗则更加成熟优美,是七言诗史上一新标志。赋:二十六篇,量仅次于植,纪军事大事与日常事物感怀,除少数外,形制短小,表现出向抒情小赋过渡的总趋势。《文心·才略》:子建思捷而才隽,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竟于先鸣“。曹丕散文中,两篇《与吴质书》文学性较强。魏晋文人书信有以精美文辞写景抒情的倾向,有意识增强其文学色彩。曹丕开其风气。《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著,提出一些重要观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人相轻”,“文与气”的问题。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生乎乱,长乎军”,十三岁前,与父过动荡的军旅生活,从群雄逐鹿的时代大潮中激发出“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的志向——这是他对政治功名历久不衰的热情的基础。自幼聪明,文思敏捷,才华出众,诨号“绣虎”,十岁读诗、论、辞赋数十万言,也爱俳优小说一类民间文学,善属文。邺城铜雀台落成,操命诸子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写的最快最好,操有立太子之意,但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n(开司马门,驰道上游乐,令操大怒)曹丕工于心机,得大臣信任,妃嫔欢心,进美言,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丕立为太子,植更放纵自任,操愈失望。220年,操病卒,丕继位,开始迫害植,将追随他的丁仪、丁廙兄弟及家中男口全杀光。植写《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制罪、降侯、迁封地(六次被易封地),“七步诗”。223年(黄初四年五月),植,白马王彪任城王曹彰朝令京师,丕拒见,植为《责躬诗》求宽宥;彰(立嫡之争在植一边)暴死,传言丕害死。七月,诸王返回封地,植与彪同路东归,监国使者阻挠,分道扬镳,临别作《赠白马王彪》一诗(忧伤、悲愤),又有《洛神赋》(君王、洛神、人神之道殊),着力刻画洛神的美与笼盖天地弥漫一切的哀愁,君王也愁,融为一体;感动人心。写洛神描绘技巧高超,历来奉为描摹美女的经典。226年(黄初七年),丕卒,长子曹睿继位,魏明帝。植生活相对好转,无性命之忧,但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心情郁闷,232年,死去(四十一岁)。《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文学创作明显分为两个时期:以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前后内容风格均不同。前期:贵族公子,天才少年(邺城)。性格敏感,慷慨多气;兴趣广泛,文思敏捷,作品题材多样,词采丰赡。①表现贵族生活的宴游、唱和、赠答之作。如《名都篇》、《斗鸡》、《公宴》、《侍太子坐》、《赠丁翼》等。情调平和,辞采华丽,有贵族气。反映了建安文学题材不断扩大,更多反映日常生活,文学集团出现,文学的娱乐性和社交功能更加明显。②抒写个人志趣、抱负。《白马篇》(游侠题材):自信自负、豪迈、英雄气,抒述功名信念,报国壮志。《鰕但篇》直抒胸臆,呈现岀豪迈气概。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③面对社会人生,表现社会乱离:《送应氏》、《泰山梁甫行》。《送应氏》尤为出色,随父西征过洛阳时作,与王粲《七哀》同为纪丧乱的典范之作,于乱后十余年,以少年目光看大劫难后果,震惊悲悼,从城市到乡村,满目萧瑟,沉痛悲凉,特具风力。通过对洛阳的凭吊,包含对整个社会、整个汉末历史的哀伤,内涵深厚。后期:在曹丕父子猜忌、迫害下,心情悲愤苦闷,乐观洒脱不见,代之以深沉悲凉。集中抒写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的悲哀。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反映内心的不平和哀怨。\n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教材33页)《赠白马王彪》:“章法绝佳”(沈德潜《古诗源》),蝉联手法,把丰富复杂的感情(诅咒、讽刺、悲伤、劝慰)层层剖现、抒发出来,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使诗篇跌宕多姿。情感强烈,艺术技巧高潮,诚为佳构名篇。植:慷慨(主体情志,皆有强大坚实充盈的底气)多才子胸襟气概;曹操多政治家沉雄老健。②以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诗》《种葛篇》、《浮萍篇》、《七步诗》、《美女篇》、《吁嗟篇》。或哀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③述志诗。如《杂诗》,抒发报国无门的慷慨之音。④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升天行》、《远游篇》等,现实中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得到解脱。实际为忧患之词。艺术特色:从乐府民歌中得来,但语言上加以藻饰,而趋于整练与华丽。参文学史319-320第一个大量写五言诗的文人。通过一生的艺术实践,把文人的艺术修养、文人文学的传统与乐府民歌的特点结合了起来,既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又改变了民歌单纯朴素的面貌。(继承曹操开创的文人乐府诗传统,将以汉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做法进一步推广,创作了更多文人乐府诗。今存诗九十首左右,乐府诗占半数以上,最多。)《诗品》评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体、比兴、意境、语言雅俗、章法句法、辞)。他把文人文学与民间乐府结合起来的五点:①、现存诗作,乐府诗占近半数,但基本上都不配乐。是乐府歌辞文人化的明显标志。②、沿用民歌题材,模仿民歌风俗,但非单纯模仿,用象征,在游子思妇的形象中注入纯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如《美女篇》、《吁嗟篇》、《七哀》。③.结构精致,工于起调,开头以两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特定气氛,笼罩全篇。《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动荡、悲伤不平。《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以迷蒙恍惚之境,奠定全诗哀怨基调,是从比兴句学来,但作用更重要,效果更强烈。\n④、“诗赋欲丽”乃当时文学普遍观念,曹植尤最。语言:书面语华美、工整、刻画细致,对仗,是植、粲把它从辞赋中引进诗歌中来,重炼字、炼句。《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公宴》:“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⑤、比汉民间乐府,更多自然景物描写,且重视把景与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公宴》一节:“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除诗歌外,散文、辞赋成就突出。散文:书表一类,《与吴季重书》慷慨任气,文采焕然。《与杨德祖书》评述当代著名文士,倾吐怀抱,抒情性强。《求自试表》要求明帝给以任用,希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慷慨激昂,富于情感。辞赋有30多篇,代表建安辞赋的转变。特点: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抒情性强,语言华丽流畅,无堆砌辞藻弊病。《洛神赋》是其代表作,内容虚构自己在洛水遇神女故事。寓意不明。模仿宋玉《神女》《高唐》,当时流行题材。把世俗男女之情升华到诗意的完美状态。更多渲染男女主人公情意缱绻却又因人神殊途而无法交接的惆怅哀怨,格调高雅,感情真切,审美价值高。如开头对神女容貌、形态刻画细致生动,华丽的语言中充满生气。此外还有一些赋作如《游观赋》、《娱宾赋》反映贵族生活,以娱乐为主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名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扬、刘帧。这些作家大都经历战乱,目睹民情,故其作品多能反映现实,感叹身世,或写离乱之景,多愀怆之词。孔融年辈较长,建安13年(208)被杀,参与邺下文学活动的六人。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突出。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鲁县人,孔子后裔。出身高贵,才智过人,浸染汉末清流风气,孤傲狂放,喜论政治。不满曹操野心,常借题挖苦嘲讽,终遭杀害。作品留存较少,主要是几篇书札、杂论。曹丕评为“体气高妙”(有才情、个性,思想机警)。与建安文风一致。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山东邹县西南),出身世家,少有文名,蔡邕许为“异才”\n。十七岁时,因董卓之乱,关中涂炭,去荆州依附刘表,不受重视,客居荆州十六年,不得志。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表病死,子投降,粲得以北归,归曹操手下。曾祖、祖父为汉三公,清流领袖,“八俊”之一。作品多感伤时事,自悲不遇。诗文、辞赋皆有成就,与曹植并称“曹王”,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诗歌代表作《七哀诗》二首,其一作于从关中到荆州避乱途中,写途中所见战祸惨况。采用乐府民歌手法,以具体典型情节刻画乱离惨状,尤为感人。其二作于荆州,写漂泊中思乡怀归之情,主要通过写景衬托内心的苦闷孤独。特点喜用对仗,辞采华丽。赋作代表《登楼赋》,在荆州登麦城城楼所作,写羁旅之愁和怀才不遇之哀。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多用骈句,写景抒情紧密结合,是魏晋辞赋转变阶段代表作之一。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曾为大将军何进长史,曾依袁绍,绍死归曹。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二人为曹操掌管书记,善写檄文,章表书记,当时军国文书多岀二人之手。此类文章讲究辞采,多用排偶,句式整齐,喜引史事为证。标志着魏晋文章在汉代文章已经骈偶化基础上进一步向骈文方向发展。他们擅长乐府。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以对话形式写秦代筑长城折家破人亡之苦。阮瑀《驾岀北郭门行》,写孤儿为后母虐待在亲母坟前啼哭哀思故事。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人(山东)。刘桢以文名被曹操辟为司空军师祭酒,是邺下文士集团的重要分子。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疾疫,与徐干、陈琳、应玚等俱逝。为人正直、自尊心强。以五言诗著名,所作语言简洁,注重气势。抒发个人情怀,表现岀高远志趣。钟嵘《诗品》称其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如《赠从弟》三首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徐干,字伟长,少有才气,轻官忽禄,不耽世荣,以读书著文自娱。作品流传不多,存于《玉台新咏》中的《室思》诗较为著名。前五章写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盼望、失望,末章希望对方不忘旧情,写来流利婉转,情致缱绻。应扬诗现存几篇较少特色。第四节三曹七子以外的作家\n蔡琰与《悲愤诗》蔡琰,字文姬,汉末名士、文学家蔡邕之女,杰出的女作家,博学有才辩,妙善音律,旷世才女。生当乱朝,先历兵灾,父亲死于非命,又遇异族劫掠,孤身流落他乡,身世极为不幸。壮年被虏入南匈奴,暮年别子怀乡的痛苦境遇和长期在异域所体验的悲凉生活,对她的诗歌成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品:五言、骚体《悲愤诗》各一,骚体的《胡笳十八拍》。真伪有争议。一般认为五言《悲愤诗》为蔡琰作,他为后人伪托。《悲愤诗》记述作者从遭虏入胡到被赎归汉的经历,将纪事、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写出时代动乱、胡兵残暴、民众悲惨遭遇和个人不幸命运。开篇从时事大局(董卓作乱)写起,富于概括力,简练切要;进而转写自身遭遇,脉络清晰,条理谨严,详略得当,叙事之中又间用比兴,(“马为立踟躇“),五言诗体运用娴熟,写得真实感人。把作者十二年间流离转徙的生活、悲伤痛苦的心情与当代政治的紊乱,社会的动荡,广大的颠沛流离,军阀割据斗争的罪恶与爱国悲愤之情真实有力的表现出来了,笔力深刻,概括性强,成为表现汉末社会历史的力作。比较:在揭示汉末战乱、描述社会破坏、生灵涂炭方面,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之一,曹植的《送应氏》之一等名篇是一致的。操诗以政治家、英雄的目光统观全局,悲天悯人,以历史感取胜;王粲诗从乱世流离文人的身份、视角出发,经亲历亲闻,以悲情深挚感人为特色;植诗则以后生少年眼光,目击丧乱后都城洛阳残破颓败景象,写出心中所受震颤,“气结不能言”,以冲击力见长。而《悲愤诗》以受战乱之害最烈的女性身份,写出十多年苦难体验,与上几篇相比,在内涵深度上亦不逊色,感人程度上又过之。诸葛亮(181-234)《出师表》东吴、蜀汉文学不发达,诸葛亮《出师表》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表无意为文,而感情自然真淳,既有谆谆叮嘱、反复教导意味,又不失忠诚恳切态度。\n总结: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文学,摆脱古典传统的束缚,又能从传统中吸取优良成分,充实内容,发展形式,具有独特风格与重要的现实意义。诗人,大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词,或反映现实或抒写情怀,深受乐府民歌影响。因此,建安(黄初)诗歌,无论内容形式,都显得有生气有光彩。此时期文学批评的开展、七言体的形成、辞赋的转变等,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性。而华采骈偶的风气,玄虚放诞的倾向,此时已开其端。综合建安文学的特点可以看出,建安文学主要是写实,使人们在经历战乱,看到生灵涂炭,百姓居无定所后有感而发,以曹操为代表的在疆场上喷洒热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们正是“将军本性是诗人”的具体体现。四正始文学----一代风流在诗家正始: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历史、政治背景:正始年间,曹魏国运转向衰败。衰败之机:明帝曹睿决定八岁小儿曹芳继承大位,而以曹爽、司马懿“夹辅幼主”。自此两大势力明争暗斗,朝政日非,危机四伏,人多视政坛为畏途。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司马懿父子乘少帝曹芳等到洛阳城外的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曹爽兄弟被杀,何晏、丁谧、……桓范等一大批名士亦惨遭杀害,一时天下名士减半。司马懿于此大权在握,改年号嘉平,次年,司马师又捕杀夏侯玄、李丰等几位正始名士,株连者甚众。并且,司氏还将曹氏几位少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或废或立。其残暴行径震撼了名士,给其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士风转变:竹林七贤。正始玄风:(玄学是以老庄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名教本于自然-调合儒道,越名教而任自然-非儒尚道。)何晏、王弻祖述老庄,首开玄风。崇尚虚无、喜谈玄理。清谈之风肇始于汉末清议,大兴于魏晋,余绪延及六朝。其间善谈名士层出不穷,被称为清谈之祖的当属何晏,开一代清谈之风。何晏:祖父何进,父何咸,早亡,母尹氏,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晏亦随母进宫,为操收养。聪慧异常,操奇爱之,但行事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丕憎之,谓之假子。十三、四岁遣岀宫,归何氏,娶金乡公主(魏武帝杜夫人之女)为妻,在丕、睿时代,不被用。(重视仪容,傅粉,行步顾影,美姿容)正始元年(240年),何为清谈界领袖,组织清谈活动,口若悬河,驰骋辩才,广泛称赞。王弻(王粲侄孙)未弱冠往见之,与晏辩难,为客主数番,一坐不及,从中脱颖而出,与何晏接踵成为清谈盟主,掀起二次高潮,后又有第三次,总之,以理会友,景慕相从……明帝期间,何谈以老庄为主,正始,糅合儒家倾向,正始八年,易与老庄并为清谈内容,依据“三玄”。\n政治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建安时期的积极进取、高昂奋发的精神消失,“忧生之嗟”更为突出,哲学思考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正始文士有所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以何晏、王弻、夏侯玄为代表,后者以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为代表,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竹林七贤”:好老庄,尚谈玄,文学交游,纵酒放达。阮、嵇皆有玄论之作;向秀著《庄》,“七贤”于老庄玄理中引出放达任诞的人生态度。——与政治密切相关。竹林七贤本是有着才华、抱负的一代名士,现实逼使其放浪山水。《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魏晋间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地点:嵇康家乡山阳(河南焦作附近),太行山支脉白鹿山贯其中,茂竹修林。背景:血淋淋的现实,高平陵之变,名士大批遭杀戮。时间:约正始末年(249)至嘉平四年(252)年间。此时嵇闲居在家,山涛、阮籍于此时辞官归隐。252年,阮、山、王相继岀仕。阮籍(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有《阮嗣宗集》。三岁丧父,受曹氏庇护,少年期(志向远大,面对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目空古人,少年英雄之志),身处曹魏“盛世”,在贵游风气下,亦受影响。十一-三十岁期间,为曹丕、睿在位,身历建安后期及文、明两代曹魏政权发展巩固期,亦感染了奋发进取精神,颇怀功业志向。后政局巨变,济世之志亦归消歇。博览群籍,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司马氏集团欲拉拢他,处境艰难。为逃避现实矛盾和灾祸,佯狂醉酒,内心痛苦不堪。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五言八十二首,四言十三首。五言诗尤为著名,在诗歌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反映其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由于处境危险,只能用隐蔽的象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曲折,含蕴隐约。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n《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倾向: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一命题。(抒写怀抱,寄托玄远)人生苦闷忧思(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总纲。忧愤伤时(其三),怀古讽今“驾言发魏都”(三十一)、揭露礼法之士虚伪(六十七)抒发建功立业壮志(三十九)(见教材44-45页)与建安精神一脉相承。成就:完全摆脱民歌影响,将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与艺术形象结合,使诗歌呈现岀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隐约曲折、耐人寻味的特点。感情真切,意蕴深厚。刘勰称“阮旨遥深”。《诗品》称“可以陶性灵,发幽思”。以组诗形式抒发心理深层意绪,为后人仿效。陶潜《饮酒》、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由此路发展而来。阮籍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著名。文中假托“大人先生”之口,表述自己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揭露封建礼法的虚伪本质。刻画了一个魁然独存、超世绝群、飘飘乎天地四极、与造化相推移的大人先生作为自己人生理想之化身。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人(安徽宿县)。崇尚老庄,性格高傲刚直,不拘礼法。潜心玄学,服膺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受道教影响,喜谈服食养生之事,通音乐,善弹琴。曾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是魏晋之际论说文名家。《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说“康所著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特点:思想新颖,好标异说,对传统儒家学说富于批判精神;说理缜密透彻。主要有《声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学论》等。文学意义上则《与山巨源绝交书》更为重要。信中陈述不能就职理由,推崇老庄,任真纵放,无法忍受礼法羁勒和俗务纠缠,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个性志趣。(个性意识、个性自由精神)自我表白同时辛辣讽刺司马氏集团,斥责依附者毫无操守、投机多变。放言无惮,词锋犀利,风调峻切,语言生动,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歌方面,成就不如阮籍,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以四言诗成就最高。《幽愤诗》作于因友人吕安冤案被构陷入狱时,自述身世、志趣和耿直性格。《赠秀才从军》为激昂有气之作,为送其兄嵇喜从军而作。第九、第十四尤为人喜爱。诗中借想象嵇喜从军后的生活实际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情趣,表达其潇洒脱俗的高远情怀。(教材46页)嵇康诗被评为“清峻”、“峻切”,与其“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个性相关。\n竹林七贤其他人少有作品流传。刘伶《酒德颂》和向秀《思旧赋》比较著名。前者赞美纵酒任诞、蔑视礼法的生活,可见当时风气。后者乃向秀思念故友嵇康、吕安的抒情短赋,全篇不足二百字,刚开头就结束乐。从其欲言难语的体制和文中悲凄的感情气氛中可见作者心情的沉重以及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恐怖。正始文学时代的文学家们,不仅以他们的作品闻名于世,更是以他们的风骨而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他们之中,有如嵇康一般慷慨赴死,像虽然生命流星一般短暂,但是光芒却比太阳更为耀眼;他们之中,有如谢安一般,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任由旁人或是嘲笑或是敬仰,只是在野则相忘于江湖,在朝则拯救山河于旦夕;他们之中,有如刘伶般嗜酒如命,但愿长醉不复醒,只怕酒醒断人肠,众人昏昏,我独昭昭;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不愿违背自己的本心为统治者所大用,也不愿因为一时意气致使家破人亡。但是无论他们是以怎样的处事方式出现人们眼前,人们所能感受的都是他们身上那一种在世界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所不能发现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如春日之回雪的风流。五太康文学---骈文一去不回头太康文学指晋武帝太康、惠帝元康时期的文学。主要代表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陆机与潘岳并称“潘陆”,代表西晋文学主流。刘勰在评论西晋文坛时说:“晋虽不文,人才实盛”,指出这一代作家是“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西晋文坛的作家大多不得不依附于豪门世族,身不由己地卷进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风浪中,死于非命。如张华、陆机、陆云、潘岳、郭璞等。1、陆机、潘岳等人的创作\n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陆、潘诸人没有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成为当时的风气。陆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是追求诗歌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比较《古诗·西北有高楼》和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1比较古辞《猛虎行》和陆机的《猛虎行》2赏析潘岳的《悼亡诗》其一,体会其笔触细腻的特点(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陆机的辞赋、散文\n也有成就,评价甚高。赋体的文艺批评著作《文赋》,是论文的名作。文章代表作有《吊魏武帝文》《辩亡论》等。前者感慨曹操雄视一世,临终前却絮絮嘱托身后琐事,见岀无论何等伟大功业总不能慰解人对生命的留恋,立意新颖富于哲理。后者论述东吴之所以兴亡,体制风格略仿贾谊《过秦论》,道理并不新颖,文中蕴含悼念故国深情,颇能打动人心。句式骈散相间,行文很有气势。潘岳诗文以善写悲哀之情著称,《悼亡诗》三首为诗歌名作,其哀、诔文“古今莫比,一时所推”。流露岀低沉、伤感的情绪。骈文在这一时期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人们对政治不再抱有希望,门阀之间比富斗贵,文人之间时而相轻,时而相捧,王子皇孙在黑暗的社会下常常披着爱好文学,或者吃斋念佛外衣从事着这样那样的活动,当然也不乏真正喜欢文学的皇家子弟,比如萧家三父子,萧统父子,太武帝年轻时出征打仗,爱好文学,老了治理国家,迷信佛教,还多次出家,萧统也就是《昭明文选》的作者,身为太子,不理朝政,将其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文学当中。历史上唯一的独眼皇帝,徐娘半老的徐昭佩的丈夫萧绎,在湖南当刺史时,常常举行文人宴会,彼此切磋,他自己除了治国与征战不行以外,几乎是个全才,不但书写了军事著作《韬玉》,还写了如何相马,如何下棋的著作,其范围之广,在封建帝王里实属唯一。但是也许是骈文也就像这一时期国家一样,灿若星辉,灭若流光。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除了这个时代,以后再也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文人们对骈文亲睐有加了。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陶渊明提起魏晋南北朝,当代的人们第一想起的不是“建安七子”\n,也不是“竹林七贤”,也不是萧氏父子,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真正的黑马。因为熟悉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要细数这一时期的名人,排五十位也决不会到陶渊明。与其说是陶渊明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黑马,不如说是厚实的人们将不是黑马的陶渊明推为了黑马。论政治作为,前有曹操,中有刘裕,后有宇文邕,杨坚;论军事作为,前有曹操,中有苻坚,慕容冲,冉闵;后有独孤信,高长恭;论美貌,前有卫阶,中有慕容冲,韩子高,后有独孤信,高长恭;论文学,前有建安七子,中有竹林七贤,后有陆潘。但是为什么人们却独独就只记住了陶渊明一人呢?是为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吗?是为了他的只做了八十天的彭泽令吗?这些或许是原因,但绝对不会是主要的原因,论风骨气节,陶渊明远不及不食周栗的商周旧臣,近不及为了跟随武悼天王冉闵而开创君死臣灭的旧臣;论清高,远不及因听说君主要传位与自己跑到黄河边洗耳的先人,近不及庄子的自比河中之鳖。主要的原因在于\n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对后代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南朝,他还主要被当作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而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华丽的文风,陶渊明诗文那种朴素平淡的风格,也难以为一般作者所接受。入唐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李白、杜甫等人,由于审美趣味不同,他们特别表示尊敬的文学前辈中,并不包括陶渊明。但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一派诗人,虽也不是经常提到陶渊明,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明显受了陶诗的影响。在唐诗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应该说,唐诗的主导风格,是修辞之美与激情的结合,这和陶诗的精神显然不同。所以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到了宋代,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气氛比起唐代有很大变化,诗歌的激情和浪漫精神开始减退,而转向对于理性意蕴的重视。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特点抓得相当准,评价也格外的高。其他一些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至此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参考文献【1】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作者:吴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年:2001-12【2】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精装]作者;周勋初【3】云南农业大学自主学习中心大学语文专题五魏晋南北朝文学读《菜根谭》后感\n读《菜根谭》,我受益匪浅。它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智慧书。有时,书里一句简单的话,给我带来了足足几天的思考与感动。它用散文诗化的手法从从修养,处事,学习,心境等方面给我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作了积极的指引。关于《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和佛出世的思想,所以品读《菜根谭》,让我在体悟人生的真谛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了进有进一步的深化。在《菜根谭》的五大章内容里,我最喜欢它提升心境的诗句。一行“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过疏竹,风停而竹不留声”,我的思绪在这唯美字句间飞扬:大雁飞过寒潭,不会留下痕迹;风从稀疏的林子里穿过,声音却不会因此而停留。我们的人生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而光明,也绝不会因为偶尔的失误而毁灭,得与失往往只有一瞬间,如果难以承受考验,我们会变得不堪一击,甚至会立刻倒下。读到那句熟悉的“宠辱不惊闲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时,别有一番感受。大学之前是为了考试而盲目背诵,而今天它却深深地撞击了我的心扉。平静处事,冷眼观事,不以物喜,不以己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强大有力的心里基石。其次,使我感兴趣的要数它关于充满禅意关于佛学的领悟了。它推从的平淡是真,一切随缘,返璞归真,清心寡欲等,这些,对于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极有帮助的。紧张的生活导致的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人们放纵了的欲望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权衡好现实理想的关系,能够在忙碌的时候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空想的时候能够多思考那么我们就不会陷入压力的漩涡之中了。如果我们能够“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静;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那么我们就不会遭遇如此多的苦难了。“人生贵在随缘,一切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n。日常生活中,对很多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一切随缘,真正实施起来却大相径庭了,为了达到目标,有时宁可扭曲自己的想法,用错误的理论指导出错误的行为,又用错误的行为继续错误的理论,自己还会沾沾自喜,执迷不悟。《菜根谭》关于为人处事的知识方面也给予了许多积极的建议。这一点上,它主要继承了《论语》的中庸思想即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也即方圆出世。它提倡我们宽容,谦和,退让以及帮助和理解等等。它甚至完全推崇没有个性就是最大的个性的道理,为了保护自己,可以隐藏自己的有点长处,宁可有理也饶人等等,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做法是否过于保守了呢?如果每个人都不偏不倚,那还指望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矛盾里进步,每一个公民在不断的受挫之中取得进步么?在这里并不是否定《菜根谭》关于中庸思想的倡导,过分的中庸毫无意义,就我个人而言,和出风头闹事一样愚昧。翻阅《菜根谭》,我愚昧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感化,在辩证思考与理性批判中,我成长着。我把它置于床前,利用每天睡眠之前的时间静下心来品读,执笔做一些小小的摘抄,尽情的享受这样的读书时光。《菜根谭》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书的扉页上印着“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的二十二字箴言,配以淡淡的黄色封面和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传统文学的厚重霎时显露无疑。我窃以为此书尽展社会之百态,处世之变法,若想在当今社会中保持好与他人的关系,此书乃是一帖良药!它更像一位阅尽繁华的长者,把修养、人生、处世等宝贵经验一一告之,让你在万千世界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哲人云:“人生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做。”其中道理不言而喻,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则事事皆顺;反之,则可能一事无成。又如“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需退一步”、“学贵有恒,道在悟真”、“无求之施一粒万种,有求之事万金无功”等句。初读时,便觉满嘴生香,细细品味,便觉所言非虚,字字珠玑。《论语》与《菜根谭》给我的感觉不尽相同。我窃以为《菜根谭》较之《论语》更有实用价值。《论语》的“出生”年代在春秋,而《菜根谭》则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册。从语言上来讲,明代的语言即说话方式和思维习惯更接近与现代人,而《论语》由于其本身有一点晦涩,使得可读性不比《菜根谭》。一书中的警句除了作者自己的心得外,还包括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即佛家的出世思想。可以说,《菜根谭》取之于儒,二更胜于儒。\n读《菜根谭》的最大收获在于在对简单的警句的思考中去寻找一个本真的自我。我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修养自己的情操,然而却经常困惑迷茫,不断地肯定一个哲理,不断去否定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感觉自己久久处于困顿之中。忽然间发现,读《菜根谭》,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它的每一句都足以让我花上几天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去理解,来消化并且把自己的感悟付诸于行动之中。我会始终带着虔诚的信念,借着圣典的不朽之光前行。读《中国神话史》有感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神话,都只停留在散乱无章、低幼简单的阶段,袁老先生将中国神话作为史学来研究,这是一种对中国文化莫大的尊重与宏扬。托尔金为英伦三岛创作史诗神话——指环王。而中国有那么多迷人的神话,却被后代子孙们当作简单弱智的童话或者几句话就讲完了。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有时候想起来,中国的体制和人本身都很扯淡,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神话的价值。神话,是历史的童年。试问,今天的社会,有几人能识其瑰丽……\n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中国神话史》的主要内容:国古代神话,一向以零散不成体系著称,致使我们这个拥有神话资料最丰富的国度,国一度被外国人误解为缺乏神话、乃至没有神话,袁珂先生首次将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选、缀集起来,用简练、通达、优美的文字将从上古迄于明清时代的神话材料,作了纵贯的系统的论述。对少数民族神话则联系汉族神话,作了横向的分类的鸟瞰式介绍,勾勒了中国神话的历史全貌……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一“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n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国的神话天地中,姑且不说被后世改造过的神话,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话,我们也看不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爱情的内容极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起的巫山神女传说在中国神话天地里就显得秀丽旖旎,风景这边独好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n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诗经》的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n。(《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国是地区、方城之意,风即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n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美之为美,美人之贻。自由的“风”——读《诗经》有感  《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古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它虽然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我确独爱《风》。《风》即民风,记述的都是基层人民最真实的想法和朴实的追求。,或是对爱情和生活的向往,或是对身边一件小事的记录,有祝贺新婚,有庆祝生子,述说着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大胆直白。从小就听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n却不知这些句子都出自《诗经》。从小学到大学学过很多唐诗宋诗,虽也很是喜欢,但当读过《诗经》里的诗句后,都远不及对《诗经》的喜爱,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诚恳的歌颂祖先功德,诚恳的拜求风调雨顺,诚恳的去想喜欢的姑娘。风,雅,颂,随便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如此大的事间跨度间确仅有这些诗句留下,实是憾事,但从另一方面想,《诗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能有流传下来并整理成集也是很不容易的了。都说《诗经》是通俗的,确实,虽有些生僻的文字,但当这些字弄清楚后,整篇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十分明了了,不会像后来的诗词那样,将自己的情感借助其他的事物很隐晦暗喻出来,让人要几经推敲才能晓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诗经》却不是,虽然同样是借助其他事物来表达,意思确很清楚,喜欢就是喜欢,比起其他古文,它更接近白话的程度。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在《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是说,女子出嫁,出嫁的女子样貌很好看,就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很开心嫁做人妇,其后也会像桃花一样为夫家开枝散叶。读着诗句就仿若看见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披着嫁衣,含羞带笑的等着出嫁,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还有《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大意是雎鸠鸟两两相对的在水中的小岛上鸣叫,善良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理想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水底随着水流摆动,朝思暮想的想要追求那个采菜的姑娘,去追求,确未能如愿,就日夜牵挂,漫漫长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对着左来右去的采摘荇菜的姑娘,弹琴鼓瑟向其表示友好,对着挑选荇菜的姑娘,以钟鼓之乐来讨她欢心。小伙子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辗转难眠,想尽办法去取悦姑娘,如此淳朴的民风,实在是让人无法不喜欢,而在诗经中,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意为“你的衣领色青青,时时萦绕在我心。纵然我没去找你,怎么不给我音讯?你的佩玉色青青,我的思念永不停。即使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来扫我兴?走来走去多少趟,久久等在城楼上。一天没见你的面,好像隔了三月长。”如此优美的旋律,让人沉醉,真是诗不醉人人自醉!这首《子衿》大胆直接的倾诉了女子思念爱人的焦躁心情,是多么纯粹的情感啊!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的直白,如此酣畅淋漓,让人连连惊叹!读来,我也能感受到女子的那份深沉的思念。似乎看到她在城楼上美目顾盼却不见良人的那份失望与落寞,不由心生疼痛,只想说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诗经》的“风”不仅有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有在在丈夫离家后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n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采着卷耳的妇人,时刻为远行的丈夫担忧,而远行的丈夫,也确实是人疲马乏。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听见雷声震动,而思念远行在外的君子,而且关切这至,时时感念无暇休息,因而内心情感的其望君子回家。诗从雷声振动写起,正是内心情感的其振效应,自然而贴切。而雷声响处不定,或在南,或在侧,或在下,下正是思妇心情的思念君子居处不定,反复咏叹无暇,感念君子的辛劳,这样的心情,不见思念,却更深更切,也更含蓄。在《诗经》的记述中也不全都是美好的向往和祝福,在那个时代,虽然有些男女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挣脱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女子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有的获得了幸福,而有的却在婚后不久,被丈夫逐渐冷落抛弃;《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最初男子借着交易来谈婚事,走时还依依不舍,并说问好吉日,秋天就来迎娶,然而娶到家后不久,女子虽过的清苦,但也是不辞辛劳,而丈夫却开始动辄打骂,女子以自身的经历劝解他人,不要对男人太痴情,男人迷恋你,可能只是一时的,;很容易就放弃了,而女子痴恋男子后,想解脱就不那么顺利了。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描写灾害年间一位遭受遗弃的妇女不幸遭遇,抒发了女子的悲伤和哀怨。诗以山谷中干枯的益母草起兴,既写出了环境的贫瘠孤寂,暗示着弃妇面临的生活遭遇和灾荒的恶劣环境,又象征了女子的憔悴。诗写她的叹息、哭泣,根本的原因在于生活中遇到的那个不善的人造成的分离。可是,她无可奈何,只有伤自悼,尽管毫无作用。读过《诗经》才发现,虽流传下来的诗句不多,确林林总总的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爱情追求,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守誓言,也有“虽速我讼,亦不女从”的女子的大胆反叛,这些都是抒发情感的诗句,然而《诗经》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风土民俗,单纯记事的文段。《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蘋?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牅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本诗描述女子采摘浮萍、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礼记昏义》记载,女子出嫁前三个月,须在宗室受教育:“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妇顺也”。诗直叙其事的过程,从采摘、煮,最后点明祭祀的人物,使我们得以清楚认识一种礼俗。《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n只且。莫赤匪狐,莫黑菲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本诗抒写人们的在危急的政局下,纷纷号召逃亡,表达发对残酷的暴正反的不堪忍受。《诗序》说:“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诗以恶劣的自然气候象征政局的暴虐,以狐狸、乌鸦比当政者,狐狸以赤,正如烈火,乌鸦以黑,正如黑暗。形象而又鲜明,既写出了时局的危急,双写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后四句的反复,加深了主题,强化了情感,还能犹豫不决吗?时局已是如此的危急!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染力。《诗经》是属于社会下层人民的,它不会像有些诗句那样一味的为当朝执政者歌功颂德,而是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呐喊,对于真正贤明的君主同样不吝于称赞,对于奢侈浪费的贵族勇于批判。《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农民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拆,并以大家所憎恶的“大老鼠”比喻他们,十分形象而贴切地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末尾一句“谁之永号”的反问。更把农民脱离剥削者的心中的向往表现淋漓尽致,发誓要离开这些剥削成性的寄生虫,去寻找没有剥削的理想“乐土”。正如当今之人遇有不得志时也要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一样。《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何彼穠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候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候之子,平王之孙。本诗描写王姬嫁与齐候之子,车驾的盛大德行的不谐,以钓鱼作比或者正在讽刺,郑玄说因为“钓者有求于彼。”尽管他说是善道相求,而被钓之“鱼”岂是如愿以偿吗?顾炎武就解释:“且其诗刺诗也。以王姬徒有容色之盛,而无肃雍这德,何以使化之,故曰何何彼穠矣。”而王姬下嫁,“以树援于强大之齐,寻盟府之坠言,继婚姻之夙好”(《日知录》卷三)这乃是为了政治的原因,这必然是一方针对一方的需要,而王姬本人又怎能和顺呢?我们真要佩服诗人如微风观察了。《诗经》最早由孔子收集成书,此说法还是可信的,后《诗经》被列为《六书》之首,这些儒家经典,每每总给人以深奥难懂的感觉,有人戏称《诗经》对于孔子来说就像是周杰伦的《双节棍》,是通俗的流行歌曲,,读完《诗经》我也有同感,我实在是很难将《诗经》与那拗口而深奥的《春秋》等书联系起来。《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诗经很大部分歌唱的是百姓的平常生活,展现了一平淡出惊奇的艺术价值和写作方向,它可以称赞一位猎人的技艺高超,可以称赞一个女人长得漂亮,也可以描述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嫁娶,写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诗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深得人们,特别是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就是它所表达的都是当时人民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其中的诗词大多直接朴实,没有一点的刻意修饰,于质朴中透露出深刻。用质朴的灵魂冲击吟诵者那心中的纯净之窗,使人产生共鸣。\n专题课后作业专题一远古的神话龙润普洱茶学院10茶艺2010312637周荣丽一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n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n“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四、战争神话\n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n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n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等。不过,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还要数射落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间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十个太阳都是天帝俊的兒子,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要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n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n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n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二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一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指关于天地开辟、\n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创世神话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解释和描述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②说明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等。关于天地开辟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智力的贫弱,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想象和揣测。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在我国五岭南北的瑶、苗、侗、黎等少数民族中,一直流传着“槃瓠”的传说,奉“槃瓠”为他们的祖先,以后“槃瓠”二字音转为“盘古”。“盘古”在南方神话中,是担负着开天辟地的重任角色。三国时期,流传于南方的神话开始为长江流域的文人所知,吴人徐整吸取南方“盘古”传说,写作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太平御览》卷二所引徐整《三五历纪》有关“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如下: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则神话大意为:\n  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结成一团,像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割,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事上升成为天,属于“阴”的重而浊的物事下降成为地。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多次,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的高度极高了,地的深度极深了,盘古的身量也极长了……所以天和地的距离是九万里。  以后,明人周游在所著《开辟衍绎》第一回“盘古氏开天辟地”中,进一步完成开天辟地的故事: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这个故事所表现的“劳动创造世界”的壮丽情景,丰富了徐整所记载加工的开辟神话。  除《三五历纪》外,徐整还写了《五运历年记》,其中颇有价值的一段,由清人马骕撰写的《绎史》引用如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这则神话大意为:\n  天地开辟时诞生的盘古,临到他将死的时候,周身突然发生了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成了风和雨,发出的声音成了轰轰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变成大地四极和五岳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山川道路,他的肌肤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和髭须变成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草和树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矿物和岩石,流的汗变成了能润泽万物的雨,就是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种小虫豸,受到了风的吹拂,也都纷纷变成了生活在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这就在“盘古开天辟地”的基础上,进而引伸出山川田土、日月星辰、雨露甘霖、金石珠玉的成因——他们都是盘古身体的某一部分转化而成,连人类也是盘古身上的虫子演变的。  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神话,虽然流传较晚,并经过文人多次加工,但它毕竟依托于南部上古神话,具有较为质朴的风格,而且,其气魄之宏伟,想象之纵横,使之当之无愧地登上了中国开辟神话的宝座,在整个中国神话系统中占据崇高的地位。  与“开辟神话”紧密相连的是人类起源神话。在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有多种神话传说。诸如《五运历年记》中说,人类的起源是由盘古身上的虫子所变:《述异记》说,“盘古夫妻,阴阳之始也”,把天地开辟者盘古及其妻子,说成是人类的始祖。此外,还有“诸神共创”说,等等。  但是在人类起源神话中,真正影响深远的却不是上述诸说,而是“女娲造人”的故事。  “女娲”见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关于女娲的形象,东汉人王逸在《楚辞?天问》注中是这样描写的:“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据传女娲完成了两项伟业——“造人”和“补天”。\n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代人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絙人也。  这则神话告诉我们,当天地初开的时候,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大神女娲用手抟了黄色泥土来创造人类。她工作忙碌极了,以致力量远远不能供应需要。于是她便去拿了一条绳子来,伸引在泥浆当中,举起绳来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了一个个的活人。后来人们说,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人;贫贱的人,就是女娲引绳在泥浆中泥点溅落变的人。  综观“女娲造人”的神话,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人类的创造者是一位女性,这是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女娲作为造人之神,声望崇高,她是中国神话系统中一位智能高强的神性女英雄,她不仅是人类创造之神,而且据史料《风俗通义》、《山海经》、《世本》等记,女娲又是婚姻之神,创神之神和音乐之神,是人类的始祖。从女娲的事迹看来,她很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开天辟地之神,是世界万物的化育者。从“女娲造人”的神话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则神话,经后世文人整理已明显地加入了阶级社会的思想意识,掺入了封建等级观念和宿命论的成分。\n  在中国神话系统里,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始祖神,而且是修整天地的大神,她创造了人类,又努力给人类提供一个尽可能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在“造人”之外,女娲还建立了另一项勋业——“补天”。  女娲补天的故事,记载最详的是《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同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则神话讲的是,上古时候,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天穹的四边忽然毁坏了,九州大地也忽然裂开了;使得天不能遍盖万物,地也不能普载万物。这时熊熊的大火燃烧不灭,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猛兽从山林里奔跑出来,吞噬善良的人民;鸷鸟翱翔在天空中,攫食老者和弱者。于是女娲熔炼了五色石子去补苍天;斩断大龟的四只足来代替天柱,树立在大地的四方,将天空支撑起来;又杀死兴波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用以堙塞洪水。苍天补好了,天的四极端正稳固了,洪水干涸了,中原一带的灾祸平息了,恶禽猛兽被诛灭了,善良的人民渐渐从灾难中获得了新生。  女娲补天是原始人借助想象构思出来的一个使大自然回归正常秩序的神话。在这里,人类的创造神女娲,又成为人类的拯救神,她的功勋卓著,名声远扬。她是原始人群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在艺术上,“女娲补天”把\n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八种人,解释八个民族的由来;白族《天地开辟》讲兄妹结婚后,生下十个儿子,又生下十个孙子,各取一姓,说明“百姓”的开始,这是创世神稍晚时期的发展。至于《太平御览》中(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所讲女娲造人时又有“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的举动,把开始的黄土人说成富贵者,把后来的人说成是贫贱凡庸者,更是较晚的观念。它已经带上阶级的色彩。二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种族始祖的神话传说。大体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各民族的始祖神话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中,有的很有趣,有的和进化论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n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它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么样的神,在其它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于是给他起名为人。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于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于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n  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三洪水神话\n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的记载,多和治水相联系。如《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里说的是女娲补天和治水的故事。此外,还有著名的鲧、禹治水的神话。它们都没有直接和人类再生相联系。  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避过洪水。最后,通过滚石磨、抛石等占卜方式,决定结为夫妻,婚后生肉团繁衍出不同的种族。\n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他们根据石狮子或乌龟的意思,通过滚石磨等方式决定结为夫妻。最后,兄妹二人捏黄泥人,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这里捏黄泥人的情节来源于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在后来产生了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结为夫妻的说法中,这一情节仍然被延续下来。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由于两大系统神话中所反映的先后社会阶段的不同,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四战争神话一:黄帝与蚩尤之战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炎黄部族大胜。于是,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汉族)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建立了华夏民族的源头相传为中国远古时代,黄帝、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n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约四五千年前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传说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融合,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而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则由东向西发展。两大部落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涿鹿之野(读音:zhuōlù)(即浊陆,今太行山与泰山之间古河、济浊流充斥的广阔原野)展开长期争夺战。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包括风伯,雨师,女魃)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蚩尤族勇猛剽悍,擅长角抵,联合巨人夸父部族与三苗部族,先驱逐炎帝,后又乘势北进涿鹿(在今河北境),攻击黄帝族。传说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或说81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后得到玄女族帮助,冲破迷雾重围,击败蚩尤,终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将其擒杀。取得战争胜利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n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了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n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 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 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要来得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 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尽管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的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n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现代人通常把两家实力庞大的公司竞争或者两人间的对决用“逐鹿之战”来形容,来彰显或比喻竞争目标的重要性。二;炎黄之战阪泉之战阪泉之战,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延庆、怀来这道川,统称为“阪泉之野”。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见于《史记·五帝本纪》。\n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场新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炎黄联盟是在外敌入侵之际建立起来的,这两个有姻亲关系的部族结成的联盟,首先是以炎帝为首领的。但是,在抵御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矛盾已不可调和,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炎帝和黄帝各自带领自己的部族厉兵秣马,准备着一场厮杀。但是,战争虽未开始,结局却可以预料。黄帝族拥有风后、大鸿、力牧等名将,又有一支在战争中磨砺出来的精锐之师,更有众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的军队是由老弱妇孺拼凑而成的。  双方激战于阪泉。阪泉地望,古来说法不一。曹魏时期的《灵河赋》中有黄河“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谓“灵河”就是黄河。说明阪泉实际应为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其具体位置应在今孟津黄河段。这也可以说明阪泉之战发生在洛阳孟津。虽然,关于阪泉的地望还有其他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引用的材料没有早于《灵河赋》者。  阪泉之战没有涿鹿之战那样激烈,但是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炎帝的军队才最终溃败,炎帝被俘获。黄帝义释炎帝,炎帝无奈之下率全族皆降。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n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这种新的秩序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视,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酋邦王国。  按《管子》的说法,为了统治这个由万姓诸侯联合而成的王国,黄帝任用了负责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兵马、监狱管理的“六相”。同时黄帝以风后等人为三公,以仓颉为史官,建立了“中央官制”。  为了统治这个东达大海,北至大漠,西极流沙,南到江南的庞大王国,黄帝开始巡狩四方,而他把自己的都城建在“河南”即河洛地区。如《魏书》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都河南”。  黄帝晚年铸鼎于荆山之阳,崩于荆山,葬于桥山。史学家许顺湛认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社会,呈现出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大发明的文明曙光,与世界各个文明中心交相辉映,照亮了地球的东方。  黄帝,名轩辕。黄帝时期,神农氏统治着各部落,但神农氏日渐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以轩辕为首领的部落,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很多小的部落都归附了轩辕。炎帝和蚩尤也是两个很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两个对手。炎帝和蚩尤先发生冲突,炎帝联合黄帝击败蚩尤。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阪泉和炎帝进行决战。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五发明创造神话\n1、天地——盘古,开天辟地也。2、人类——女娲,抟黄土作人。造人的神话始见于屈原的《天问》。3、国家——大禹,建立夏朝。但是,夏到底是国家还是氏族部落,始终是一个问题。夏由大禹建立,还是由启建立,也是一个问题。4、酿酒——难考。一说杜康(少康),上古少康初作箕帚、秫酒;二说仪狄,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三说水酉,专门负责禹的饮食起居,发明酒后以其名字“水酉”称为“酒”;四说凤鸟,神农九世公主、少昊之妻。5、衣服——黄帝,教民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后来,嫘祖的织工胡曹加以改造完善,量体裁衣,用锦帛做成了衣服。其夫伯余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裳。6、制鼓——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玄女教授黄帝诛杀兽夔取皮作鼓,劝雷神献肋骨作锤,80面夔鼓齐鸣,声震千里,使蚩尤闻声丧胆。7、杵臼——雍父,黄帝臣民。《说文解字》“古者雍父初作舂”,《世本·作篇》“雍父作臼杵,舂也”。《周易》又说,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n8、网罟——伏羲,发明了捕鸟的网、捕鱼的罟。《周易》载,庖牺氏(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身边有个好朋友,制作网罟手艺最巧,称为“网罟”。9、取火——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后来,颛顼大帝的儿子重黎为火正,他根据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而发明了敲石取火。10、房屋——难考。一说有巢氏,又称大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防野兽侵袭。《太平御览》“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二说高元,黄帝之臣,高氏始祖,首次将居处从洞穴和树屋中移至地面,进而创建了宫殿,堪称建筑之祖。11、熟食——伏羲,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创造了烤、炙、蒸、煮成制作和食用熟食的习惯。12、梳篦——赫连,被黄帝俘虏关在牢里,蓬头垢面,做了一个简易梳子解痒。嫘祖见后以为稀奇,开创梳子制作。可惜赫连已经被斩杀。13、食醋——帝予,杜康之子。杜康造酒儿造醋。相传杜康发明酒后躲避,帝予模仿父亲造酒,21天酉时无意中发明了醋。\n14、汉字——仓颉,黄帝史官,双瞳四目。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15、厨艺——难考。一说王厨,帝喾御师;二说彭祖,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16、制陶——难考。一说宁封子,《列仙传》说他是黄帝的陶正,能积火自焚,随烟气而上下,后授黄帝《龙跷经》被封为五岳真人;二说昆吾氏,祝融后代陆终的长子,居楚国,《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17、八卦——伏羲,《史记·三皇本纪》载,“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利用八卦可以推演事物的变化,占卜事物的发展。18、书契——伏羲,《史记·三皇本纪》载,“造书契以结绳崐之政”。19、婚姻——伏羲,《史记·三皇本纪》载,崐古(伏羲)“始创嫁娶”。又说,伏羲妹妹女娲亲为人媒,明令颁行了男女婚姻制度,后人敬奉为媒神。20、针灸——伏羲,《帝王世纪》载,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21、围棋——尧帝,晋《博物志》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传说尧帝长子丹朱不敏,尧发明围棋用以启智。丹朱习得围棋棋后,伸引出战争方面的道理,发明了两军针锋相对博杀的象棋。\n22、中医——难考。一说黄帝,与医臣首辅岐伯一起著成了《黄帝内经》;二说巫祝(彭),娲皇令其率众巫使施巫术治救伤兵;三说神农,尝百草开创医术;四说雷公,黄帝的医臣,首创内科学,创造了望、闻、问、诊检查方法;五说俞柎,黄帝的医臣,首创外科学,曾医治好黄帝的幼子禺阳。23、绘画——柏芝,伏羲的仓库管理员,用燃过的炭在石头上作画。后来,黄帝的画师史王,继柏芝之后,发明了传统的中华画技。24、算术——隶首,黄帝库臣。首研数字,得一、十、百、千、万、亿、兆之数,进行以记数,更进而以加减,再进而有乘除,遂成规矩算术。25、笙簧——女娲,伏羲妹妹。根据风吹竹林发出悦耳的声音,以竹子为原料,发明了笙与簧等远古乐器,以愉乐国民之心。26、记事——中央氏,伏羲的国库管理员。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原始数学计算方法,是人类数学发展的原始源头。27、舞蹈——阴康,伏羲时代十五世帝王。发明优美的舞蹈套路,以方便人民锻炼身体,以减少他们患关节疾病的痛苦。又说,黄帝的乐官冷伦,不仅发明了音乐,还创作编排了许多歌舞进行表演。28、农业——炎帝神农氏。辨五谷之后,从狩猎采集为食的远古原生社会,进步成为了以农业为生活基础的农耕社会。\n29、茶业——炎帝神农氏。在太湖洞莫厘峰上采得茶树,种在洞庭西山的碧螺石旁,摘其叶制茶,名曰碧螺春。30、烧荒——烈山,神农皇帝的族爷。他钻研燧人、祝融用火之事,想出了在较平坦的丘陵及山坡上以火焚荒开田的方法。31、灌溉——白阜,神农的司农大臣。他想出抗旱的好办法,领导先民开渠引水浇灌良田,使农作物收获颇丰。32、挖井——井章,神农之子。他带领先民成功地挖出了地下水,供人民生活需用,还开创了地质学及钻探学之先河。又说,井祖为黄帝之臣伯益。33、改沙——风沙氏,神农大臣。他领导先民改沙造田,植树防治风沙,培育出许多抗旱树种,先民尊称为风沙氏。34、乐钟——鼓、延孪生兄弟,神农四世君帝族弟。他们发明了乐钟,演奏起来声音潦亮清脆,是一种很动听的打击乐,号为打击乐之祖。35、锅灶——黄帝。先发明灶,后又发明釜甄,“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36、盘盂——孔甲,黄帝的臣子。继黄帝制作釜与甄后,发明了盘和盂,使先民家居生活用具更加多样化、具体化。\n37、帽子——荀氏,黄帝请来的隐世大贤。除避丑御寒外,增添了美质。38、鞋子——於则,黄帝的臣子。他见兽皆有蹄,蹄皆有硬茧,便制成了鞋子,可使人行路便捷,又可防爬虫咬蛰。后来,孙膑苦不能行走,发明原始皮鞋,也奉为“制鞋始祖”。39、造车——黄帝,亲自发明了代步和运输的工具,因之号轩辕氏。后来,黄帝的车正奚仲根据车轮的间距,制定了车行之律。40、制镜——黄帝。他发明铜镜,让先民认识美。又说,嫫母制镜。41、棺椁——黄帝。已从原始的天葬仪式,进步为文明的土葬,黄帝又亲自发明了棺材和修造墓室,让人类的亡灵得以入土为安。42、饲养——常先,黄帝的司牧渔大臣。深谙驯养六畜鱼虾之道,将华夏的渔牧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黄帝牧臣胲便更是驯服六畜的代表性人物。43、蹴鞠——黄帝。发明了远古的足球,进行身体锻炼和娱乐,是竞技运动的真正源头。44、造舟——赤将,黄帝大臣。先制出木舟,又做出舟楫用以划水,见行之甚缓,复又以木作舵以掌握方向。又说,黄帝的臣子共鼓和夷狄发明了舟楫。\n45、木业——难考。一说黄帝大臣赤将,发明了锯伐之以木,制成多种木器,如杵可捣米,椅可坐,床可卧,数不胜数,乃木匠鼻祖;二说鲁班,春秋鲁国建筑师,发明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铺首、钻、凿等。46、桥梁——赤将,黄帝大臣。匠心独具地发明了木桥,便利人类交通。47、音乐——冷伦,黄帝的乐官。发明了音乐、制作乐器,还编排了许多歌舞进行表演。后来,黄帝的琴师仰延首创了乐谱,第一次将冷伦发明的五音宫调编成乐谱纪录了下来。又说,伏羲十四世葛天,发明《葛天氏之乐》,加之娲皇之笙簧演奏,以成音乐娱之于民。48、炼铜——少昊,黄帝的六子。他第一个从矿石中冶炼出铜,又将铜锤练成各种农具。49、造剑——少昊,黄帝的六子。他利用铸造技术和冶铜技术,造出了兵器矛、斧,还铸造了青铜宝剑。50、编钟——大容(大猿),黄帝臣子。在深山里选矿时无意中听到矿石悦耳的声音,便发明了古编钟,还发明了编钟乐曲,适用于节日庆典等活动。\n51、弓箭——挥,黄帝的孙子。他发明了弓,用来弹石射人射兽。后来伏羲的后人夷牟发明了箭,用于战争和狩猎,达到了及远杀敌伤故效果良好的作用。神农部族伯陵的儿子殳,发明了箭靶,专供瞄准练习。又说,后羿发明弓箭以射九日。52、火药——嫫女,黄帝的妃子,为了与蚩尤战争的需要,将松香、硫磺、木炭拌在一起,发明了火药,成为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53、日历——难考。一说黄帝,根据滴漏计时基本准确的计算法则,创立了时辰学,并将一个昼夜定为十二个时辰,又以玉为琯定十二月;二说羲和,黄帝的大臣,占日而知太阳东起西落的表象,研究出了日历;三说常仪,黄帝的大臣,根据星月运行的规律,发明了月历;四说大挠,黄帝的天文臣吏,发明了华夏古历法六十年甲子周期演化理论;五说后益,黄帝重臣,求教于长者鸿钧,确立了年之说法;六说容成,黄帝的天官总篡,发明了华夏历法万年历;七说计时,黄帝臣子,用特别容器均速滴水的办法,发明了计时滴漏器。54、指南车——风后,黄帝臣子。黄帝与蚩尤战争中辨别不清方向,风后利用磁场原理,发明了指南车。55、礼仪——管兴,黄帝臣子。他创制了一些盛典的礼仪,并不断改进发展。管兴是华夏礼仪之邦礼仪盛典的创始者。56、货币——黄帝。为方便商品流通,亲自设计了华夏第一批货币,名曰金刀,这是中华钱币史的源头。\n57、道路——竖亥,黄帝交通大臣。奉皇命修筑全国道路,以步为尺,四步一丈,150丈一里,成为中华历代的计算基本单位之一。58、教育——少昊帝,黄帝继承人。十分重视于子弟教育,亲自办学,教导学习各种技艺和文化,并号召国民兴办教育,堪称中华教育始祖。59、养花——女夷,少昊时代花神。《淮南子》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主春夏长养,是识花、养花的创使人。60、法典——皋陶,唐尧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创国家第一部法典,被万世敬奉为狱神或司法神。虞舜亲自创作了三故五典,做为治国之文典制度之本。61、技师——巧倕,帝尧的工正官员。巧倕创百技,他创造了近百种实用美观的生活、工作用具,堪称华夏民族工匠技师真正的鼻祖。62、农耕——难考。一说后稷,唐尧的弟弟。为朝廷司农大臣,创造了许多农耕新技术,特别是播种技术;二说叔均,后稷的侄子,发明了耙等实用农具,使国人懂得了精耕细作;三说大禹,发明了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四说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n63、歌唱——老童,颛顼儿子。第一位用歌声演唱鼓舞人民的歌唱家,一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歌,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在劳动中鼓舞干劲。64、量具——竖亥,虞舜重臣。奉命丈量国土疆域,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当为华夏量度制作鼻祖。65、铸鼎——黄帝铸造了代表华夏的神鼎,大禹定国立夏时,根据黄帝铸的天地人三鼎,又将中华按九州设立铸造了中华九鼎。66、龙图腾——黄帝。以闪电为形,用蛇的身子,加上鱼的鳞甲,马的头颅,狮的鼻子,虎的眼睛,牛的舌头,鹿的尖角,象的牙齿,羊的胡须,鹰的爪子,狗的尾马。又说,伏羲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67、凤图腾——嫘祖,黄帝妃子。仿照黄帝制定龙图腾的方法,以孔雀的头颅,天鹅的身子,金鸡的翅膀,翠羽山鸡的羽毛,金丝雀的颜色组成了一只华美靓丽的凤凰。68、龙袍——敤首,帝舜妹妹。画学祖宗,称为画嫘。为帝舜设计了龙袍。69、扇子——敤首,帝舜妹妹。为孝父母,以芭蕉的叶子为摸样,制作发明了扇子,她又巧夺天功,以扇面作画,甚是精奇。\n70、杂技——蚩尤。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因为蚩尤乃角抵英雄三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诗经》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民族的史诗。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二)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如《国风》中的《魏风·硕鼠》愤怒地斥责剥削阶级是贪婪可憎的大老鼠。《魏风·伐檀》发出了奴隶不平的呐喊和反抗的呼声。《二雅》\n中的《民劳》《正月》等反映了君主赋税苛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实。(三)反映爱情生活的婚恋诗。有热烈奔放的情歌。如《关雎》、《风雨》、《郑风·野有蔓草》《静女》等。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还有深沉执著的恋歌,如《王风·采葛》、《卫风·木瓜》、《秦风·蒹葭》、《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四)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的农事诗。如《噫嘻》、《载芟》、《良耜》,《丰年》等作品,就是耕种田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它反映了农夫们一年到头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养蚕、制衣、打猎、盖房,然而他们却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五)反映战争和徭役征役诗。主要写战争频繁,苛酷的兵役、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唐风·鸨羽》、《王风·君子于役》,又如《小雅》中的《大东》、《北山》、《渐渐之石》,《国风》中的《卫风·伯兮》等。也有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气囊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的诗。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六月》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这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生活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n》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对不能循礼自制的宴饮是否定的。\n《诗经》的主要艺术成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第一,是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上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感情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品中所抒发的感情都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不管是表达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新台》、《伐檀》、《硕鼠》、《陟岵》,还是官吏批评时政的《节南山》、《十月之交》等,都写出了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生活感受,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不可替代的。其次,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写男女相思的《关睢》、表现女子爱情遇阻的《柏舟》,表达夫妇相思的《群子于役》指责太师为政不端的《节南山》等,均直抒其情,不用曲折含蓄,真正做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等诗句的穿插,《生民》、《公刘》等史诗中对先祖的崇敬与赞美之情,都显得十分浓郁。第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几种艺术表现方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它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者,以彼物比皮物也。”也即是一般的比喻,其最主要、最常见的基本上是修辞意义上的比喻手法,但也有整首诗用比的,如《魏风;硕鼠》、《豳风;鸱枭》,均以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兴者,兴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的情思关系而言,有两种情况:其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睢》、《溱洧》等;其与诗歌情思不相关时,则往往只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山有枢》、《黄鸟》等。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其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情况有二: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增强抒情效果;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之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在意义或情思上有所添加,如《黍离》、《采葛》等。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间用杂言,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自由,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其三,《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当时的作者不知晓音韵规律,其声韵谐调,皆出于天籁自然。它既有一些基本模式,又于模式之外灵活多变。此外,《诗经》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它词汇丰富,又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况。\n答:《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四《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n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n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蒲松龄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n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n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五与《诗经》中的《蒹葭》相比,《湘夫人》在构思和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答:构思上的相同点:1、两者都是抒情诗;\n2、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尤其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取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3、都写到了情人间因各种阻碍而欲见不能的高潮部分;4、两首诗的感情发展近似构思上的不同点:1、《蒹葭》写青年男子与女子秋水相隔,旨在抒发诗人思念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是写人的恋爱来表现现实;而《湘夫人》表现的是神与神的爱恋,写湘水男子与湘水女神的生死恋爱,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惆怅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哀怨,但是彼此间却是忠贞不渝;2、《蒹葭》有现实色彩,而《湘夫人》具有神话色彩;手法上的相同点:1、都是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2、都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手法上的不同点:1、《湘夫人》从情感结构角度看,一召唤的方式呼应期待视野,该诗还有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抒情对象即可实指又有象征性,诗中用反常的比喻,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的内心感情,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诗人善用“香草”等高阶雅致事物来寄托情感,描摹理想2、《蒹葭》在结构上重复叠句,烘托气氛,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又使诗里行间富有变化而重复呆滞的之感,该诗还运用了赋比兴三种变现手法。\n六、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代诗人有何重要影响?答:1、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2、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质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3、用大量的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比兴手法,赋予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感;4、浪漫主义有审美主体强烈的抒情和自我意识的张扬,瑰丽而神奇的审美对象,大胆而超凡的想象夸张如果说《诗经》开启了现实主义的风气,以稳健的脚步步入中国文学的辽阔原野,那么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和个性化的写作方法,以空灵的身影飘忽于中国文学的崇山峻岭之间。楚辞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它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了民间歌谣形式,创造了一种参差灵活的新休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模样。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物情感。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n。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