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点
2016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整理【古代部分】(一)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2)、来源: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3)、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个儿子)(披大特点,也是核心内容)B、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宗法等级制度(4)、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关系(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众弟既是兄弟乂是君臣。)(5)、意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冇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1)、H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3)、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授民授牘土”)(4)、诸侯的义务: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5)、实质: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制度(6)、意义: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第2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了解秦朝的统一(1)、统一的原因: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统-战争的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谐音:喊赵薇去演戏)(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1)、名称來源:''三皇五帝”(2)、创立者:秦王嬴政(3)、特点:A、皇权独尊一一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B、皇位世袭一一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C、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4)、皇帝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爭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5)、意义: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3、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1)、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2)、“三公”:A、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帯,助理万机(行政)(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B、太尉主管军事C、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4、了解郡县制的建立(1)建立过程:春秋出现;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时全国推行(2)概况:A、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n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作用: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5、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①形成标志: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②影响: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冇利丁•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B、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茶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元朝行省制度(1)设置:中央设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另在中央设“宜政院”管辖西藏(中央首次设行政区管辎湘藏)。(2)意义: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3)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替(3)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表明君主专制加强。3、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选官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2)、变化:A、汉朝选官主耍实行察举制,其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耍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才能)C、怖唐到清朝(1905年)主要是科举制,(附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來。意义:冇利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A、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B、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设内阁:A、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B、明成祖吋内阁制度正式形成C、明宣宗时,内阁冇票拟权;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D、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n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设置:雍正时设(2)、职责:跪受笔录;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和传达诏令(3)、评价: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n(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同,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ILI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脉络和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秦朝三公九卿制一唐朝三省六部制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一清朝设军机处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西周分封制一秦朝郡县制一元朝行省制3、演变趋势:(1)、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2)、“耕耕”或"石器锄耕”:七八千年前:(3)、铁犁牛耕:A、春秋时期:铁农具问世。春秋末,牛耕出现。(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B、战国时,诙农具使用范围扩大,C、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普遍推广,牛耕初步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A、趋势:刀耕火种石器锄耕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基本含义和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A、口给口足的口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模式B、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口然经济的牢固存在。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纟贝丝织绸的国家A、四五千年前:丝织品出现B、商代,己冇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C、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D、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E、明消:鼎盛中心:苏州、杭州工具:花楼机新品种:缎(2)、冶金:A、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小件右铜器②、商周:繁荣时期,代表: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靑铜礼器B、冶铁:①、西周晚期,铁器出现②、战国,饮农具推广③、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恢工具)C、炼钢:①、两汉,高炉炼饮和炒钢技术②、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3)、制瓷:①、商朝烧制原始瓷器\n②、东汉:成熟,能制青瓷①、北朝、白瓷②、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口两大系统③、宋: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④、元:景德镇制瓷中心,白地蓝花的青花瓷⑤、明:宜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出名出现彩瓷,以五彩瓷最出名。瓷都:景德镇⑥、消:哇琅彩2、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⑴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⑵现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⑶实质:资本主义萌芽⑷时间:明朝中后期⑸阻碍因素:封建专制统治、口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宋以前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冇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吋开市闭市。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口天定时开市闭市。出现草市。(2)、宋朝:草市普遍、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市和坊)和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商业活动逐渐脱离了官府的直接监督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1)、城市:A、西汉:长安(在今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B、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扬--益二);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C、北宋:开封(河南开封市)、南宋临安(杭州);D、元:大都(北京)、世界第一大港泉州(福建省泉州市)E、明清:广州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重农抑商”一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1)、含义:主张重视发展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措施(2)、理解(哪些现象属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3)、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4)、目的:维护口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5)、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6)、评价: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人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木主义萌芽的发展。\n2、“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含义:明消时期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商人同中国贸易的政策措施(2)、目的: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宼根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消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消斗争(3)、实行的原因:牢固的口给口足的口然经济的存在(4)、后果: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木主义萌芽的滋长B、使屮国与世隔绝,使屮国逐渐落后于枇界潮流。(三〉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2)、儒: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苟子(战国)(3)、墨:墨子(战国)、(4)、法:韩非子(战国、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法家思想的创始人)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A、仁(思想的核心):“爱人”、"克已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思想)B、礼:“克己复礼”(礼: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C、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冇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2)、孟子的思想主张:A、政治:“仁政”。B、民本:“民贵君轻”(“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C、人性:“性善论”(3)、苟子的思想主张:A、政治:“仁义”、"王道”B、民本:“君舟民水”C、人性:“性恶论”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提出:董仲舒B、H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而要求统-。C、结果:刑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太学(统一思想的方式)A、性质:官方披高学府B、教材:“五经”,教育为儒家所垄断C、教师:精通"五经”的博士D、学生:平民、贵族、官僚子弟E、太学与选官制度相结合:太学子弟经考试合格后可到政府任官\nF、太学兴办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儒学在中央的地位第3课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北宋:(1)、代表人物:程颐、程颇一一理学的开创者(2)、基本观点:A、万物皆只是-个本原,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B、把夭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來2、南宋:(1)、代表人物:朱熹(2)、基本观点:A、“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先气后,理和气不可分离。B、天理在人间的最高境界就是三纲五常C、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3)、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3、明朝:(1)、代表人物:王阳明(王守仁)(2)、基本主张: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枇界万物的本原;B、提出“致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C、“知行合一”(主观唯心主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1、"离经叛道”的李贽(明朝后期):(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扁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來的)2、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民主、自山等思想出现的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黄宗羲一一抨击君主专制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夭下之大害”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一一经世致用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属于经济思想)A、重视对社会实情的了解,提倡经世致用B、指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后人据此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一一唯物思想家A、唯物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冇规律可循。B、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4)、作用: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学的发展历程:产生:春秋时期(孔子)蔚然大宗:战国时期(孟子、荀子)主流思想:酉汉(董仲舒)理学: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焕发生机: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三大思想家)★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继承★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2、经济上: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n(四)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1)、产生A、造纸术:西汉己冇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一一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B、火药:古代炼丹家炼丹药时发明,唐开始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冇:突火枪、火箭、火炮等)C、指南针:北宋发明(由战国时司南发展而來),广泛用于航海D、印刷术:隋唐己冇雕版印刷,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一是印刷业的一大革命(2)、外传: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2、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1)、造纸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n(1)、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是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3)、卬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重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先秦诗歌(1)、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2)、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离骚》,开创诗歌新体裁:楚辞(浪漫主义)2、两汉时期:赋:(1)、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2)、东汉:张衡《二京赋》3、唐朝时期:诗:(1)、初唐: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盛唐:A、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山水诗:孟浩然《春晓》《宿建德江》;王维《渭城曲》《汉江临眺》C、浪漫主义诗人李口,有“诗仙”之称,《早发口帝城》《蜀道难》D、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三吏”“三别”(2)、中唐:白居易(3)、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4、两宋时期:词:(1)、北宋:A、婉约派柳永《雨霖铃》B、彖放派苏轼《念奴娇・赤礙怀古》《水调歇头・明月儿时有》(1)、两宋之交:婉约派李清照《声声慢》(2)、南宋:豪放派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5、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总称)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王实甫《西厢记》6、明清小说:(1)、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2)、明:吴承恩《西游记》(3)、消: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四雪芹《红楼梦》★古代文学体裁的变化反映出文学的发展趋势:通俗化、平民化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1、了解汉字的演变:(1)、汉字一一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完整体系(2)、演变脉络: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楷书(3)、总趋势由繁到简。2、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n(1)、楷书:A、时间:始于东汉B、特点:笔画详备、结体严整C、代表:聃时期:対朝时期:钟繇、王羲之初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碑》(2)、草书:A、B、C、(3)、行书:A、B、时间:起于汉初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最活跃的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王羲之《兰亭序》(冇“夭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特点:代表:特点:代表:3、了解京剧(国粹)的产生(1)、形成:A、乾隆末年,安徽徽班戏曲进京,风行一时B、道光年间,徽班和汉剧互相融合,吸取昆曲和其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3)、发展:清朝由北京走向全国;民国时期走向世界(五)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1)、地理环境:希腊东临爱琴海,海岸线崎眾,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将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多山靠海)这样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却有利于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城邦国家的形成。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2)、城邦制度:古希腊城邦在公元前8-6世纪逐渐发展。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邦国家”。(3)、小国寡民就是这种城邦国家的娠本特征。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是形成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因。2、了解梭伦改革:(1)、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2)、目的:调解平民与贵族的孑盾,维护奴隶主统治(3)、内容:A、废除债务奴隶制(颁布“解负令”)B、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C、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建立四百人议事会E、建立公民陪审法庭(4)、意义:废除氏族残余,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3、了解克里斯提尼改革(1)、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2)、内容:A、以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冇的四个血缘部落B、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E、陶片放逐法(3)、意义: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4、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2)、内容:A、除'‘十将军”外,所冇官职向成年男性公民开放B、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商议城邦一切重大事物C、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值”执政\n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E、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参政、首席将军军政大权F、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公职津贴制度(忖的: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议政)G、向观赏喜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1)、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梭伦改革:废除氏族残余,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3、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1)《十二铜表法》A、时间:公元前五世纪中期B、原因: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C、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D、意义: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②、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公民法A、时间:公元前3世纪之前B、使用范围: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C、作用: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国家书务和法律程序(3)、万民法A、背呆:罗马帝国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B、范围: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C、内容:①、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提倡口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半等”D、H的:调解财产关系,保护除奴隶外所有自山民的利益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1)对罗马国家:A、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B、它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基础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2)对欧美国家:A、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的源头(如:律师制度、诉讼制度、陪审制度等)B、近代资产阶级根据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的思想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冇力武器,保障口己的利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公民法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口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3、6世纪,《民法人全》形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六〉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1、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n(1)、代表:普罗泰戈拉(2)、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汕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2、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1)、主张:A、冇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使祈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n【近代部分】(一)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①、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②、兴起:首先兴起于意大利,而后向欧洲各国扩展③、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④、意义:解放人们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⑤、成就:(1)、但丁(跨世纪诗人)《神曲》一一率先对教会的H恶现象表达了憎恶(2)、薄伽丘《十日谈》一一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3)、彼特拉克《歌集》一一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2、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1)、含义:人文主义:崇尚人性反对以神为中心,東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來(2)、理解(哪些现象属于人文主义):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和神,崇尚理性、科学、自由平等,追求知识和人间亲情等3、理解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1)、时间:16世纪(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2)、影响:A、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B、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新的教派: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第7课启蒙运动1、时间:17世纪在英国兴起;18世纪在法国掀起高潮2、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思想家国籍思想主张伏尔泰法国抨击夭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侣导君主立宪制,提侣“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徳斯鸠法国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卢梭法国侣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冇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康德德国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法律应保护个人的权利,反对暴力革命★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观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2、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谓\n“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一)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新航路开辟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背景和条件A、背呆: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木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财富的需求日益增多一一根木原因②、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商业要到一一直接原因③、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④、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⑤、思想文化:人文主义荊神的推动B、条件:统治者的支持、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过程:时间航海家支持王室开辟的航路意义1487迪亚士葡萄牙欧洲》非洲好望角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1492哥伦布西班牙欧洲嘆洲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达•伽马葡萄牙欧洲陀卩度开通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1519—1522麦哲伦西班牙全球航行(西班牙往西走)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贸易数量和品种也急剧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第6课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1)、荷兰一一“海上马车夫”、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A、背景: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③、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B、手段: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②、参与激烈的殖民竞争,抢掠商船③、积极探索新航路C、概况:(基本上是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地区建立殖民地基本借况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建立新尼徳兰殖民地\n(2)、英国——“日不落帝国”A、背景:①、地理条件独特,面对大西洋②、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积极发展海外贸易\n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③、积极发展海军力量,建立起欧洲最強大的海军B、手段: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②、参与激烈的菇民竞争,抢掠西班牙商船,进行黑奴贸易③、积极探索新航路殖民战争结果备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败,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殖民扩张;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13个殖尺地(第一个是弗吉尼亚)三次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徳兰(后来改名纽约)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英国夺取了人片法国的殖民地,夺取法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并夺占亚罪美大洋各洲许多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C、过程: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肺民扩张与掠夺。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2)、影响:A、对欧洲: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对亚、非、拉:给亚、非、拉美等苑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C、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急剧扩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第7、8课两次工业革命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新增内容)(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A、前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B、劳动力: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口由劳动力C、资本:肺民掠夺、肺民贸易和黑奴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D、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积累了先进的技术E、市场: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无法满足FI益扩大的市场的需要一一直接条件(主要原因)(2)、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A、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各国确立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大虽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基础E、科技:19世纪中后期,口然科学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提供了理论)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n(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一19世纪40年代,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行业发明者及其成就意义棉纺织业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动力交通运输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①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②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2)、第二次工业革命行业相应的发明成果及发明者意义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灯(爱迪生)电话(美,贝尔)电报、电影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先进的通讯手段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手段,密切了各地的联系。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汽车、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物质手段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石油中制成塑料、化肥、炸药等化工合成材料一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3、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新兴工业和传统钢铁工业)⑴原因:为了适应资木主义大生产的耍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⑵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促使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2)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枇纪末20世纪初):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③随着批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粮食、原料;欧美:工业产品)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1、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原始阶段)2、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3、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耍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的手段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三)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了解1688年的“光荣革命”(1)、背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复辟后斯图亚特王朝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2)、过程: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危姆士二世的女婿)继承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n(3)、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资木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n2、理解《权利法案》(1)、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时间:1689年(3)、目的:限制王权(4)、内容: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B、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口由(5)、意义:A、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4、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1)、(2)、(3)、(4)、(5)、(6)、形成时间:18世纪前期地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内阁产生过程:普选下院议员一下院大选一(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一首相提名(内阁和政府成员)一(国王批准)内阁权力:对议会负责、首相(政府和内阁首脑)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组成责任内制阁控制立法程序权力:行政权实际上对首相或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重大事务中必须与首相保持一致,共进退。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⑴背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耍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⑵结果:通过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強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1)原则:"分权与制衡”'‘联邦制”(2)内容:A、立法权一一国会:①、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②、参众议院的选举规则:a、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b、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③、权力:a、立法权归国会,但需总统批准b、国会拥冇宜战权c、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B、行政权一一总统:①、地位:国家元首、军队总司令、政府首脑②、权力:a、冇权提名并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任命须经国会同意)b、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c、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C、司法权一联邦法院权力:a、最高审判权b、解释--切法律及条约的的权力c、对行政、立法行为,有审查权。它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法律、条约、政策“违宪”,可宣布无效。(划横线体现三权分立,楷体字体现制衡)(3)评价:A、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积极作用:①、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n②、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局限性:承认黑奴制,妇女、黑人、奴隶无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1)、国家(联邦):使用全国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外交、国防、战争、货币和外贸)(2)、州: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冇口己的宪法和法律,州政府冇一定口主权。(3)、作用: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有避免了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3、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的特点总统是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拥有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对宪法负责;和国会、联邦法院之间构成制衡。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1)、行政权一一总统:A、产生:两院联席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对议会负责B、地位: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C、权力:①、拥有行政大权②、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③、经众议院同意冇权任命内阁④、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立法权一两院制议会:A、产生:①、众议院一成年男子普选产生,任期4年②、参议院一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B、权力:①、拥有立法权②、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③、众议院冇权提出并通过决议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3)、内阁一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2、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1)政体:联邦制的君主国家(2)权力机构:A、行政权:皇帝和宰相:①、皇帝:产生:世袭b、地位: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君主掌握国家实权)c、权力: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任免官员决定对外政策统帅全国的武装②、宰相:产生:皇帝任命,对皐帝负责b、地位:内阁首脑,联邦议会议长,主持帝国政府工作B、立法权: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最高权力机构,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实际受皐帝和宰和(行政权)的控制,如下院法案须经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生效;议会无行政监督权力(3)评价: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3、了解德国统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徳国统一大业。\n(四)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意志的古典押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2、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1848年2月发表(1)、《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木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3、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及其意义(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2)建立:①、1871年3.18无产阶级革命胜利②、1871.3.28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3)措施:①、政治:摧毁ILI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②、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4)意义:A、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意义:①、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②、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③、公社战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永垂史册★注意: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的关系: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巴黎公社的实践,丰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了解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二月革命A、背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①、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冇所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②、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一一直接原因B、时间:1917.3月C、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结果:①、推翻罗曼诺夫王朝②、出现了苏工兵代表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一一十月革命A、时间:1917.11.7B、主耍事件:攻打冬宫C、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2)作用:①、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n②、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推翻资级统治建立社义制度,改变历史发展方向④、打击帝义统治,推动国际无级革命和被压迫民解运动的发展⑤、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四)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了解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所做的贡献(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一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A、贡献:J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屯卜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B、意义:①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冇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他的发明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英国科学家)一一创建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A、经典力学建立标志:1687年《口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B、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C、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D、意义:①、人类认识口然的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②、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预见了天王星、海王星等)2、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最子论(含意义)(1)、爱因斯坦相对论A、相对论内容:①、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②、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时、空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B、相对论提出的意义: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③、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2)普朗克的彊子论A、提出标志:1900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B、意义: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木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冇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②、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为现代口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耍的理论基础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含《物种起源》和主要观点)及其影响1、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2、观点:A、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面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B、现存所冇的生物具冇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C、生存竞争和口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3、影响: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n1、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这个时代称为“蒸汽时代”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1)、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提供了理论(2)、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3)、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4)、电灯、屯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屯气时代”。3、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1)、计算机的诞生:A、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第一台计算机(1946)B、20批纪60年代,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研制,互联网诞生C、20批纪90年代后,互联网发展成全球信息网(2)、积极影响:A、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B、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血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C、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提高了管理水平,扩大了市场D、工作方式变化:许多工作可在家或世界任何地方完成,提高效率,增加乐趣E、生活方式变化:可浏览新闻、网上购物、聊天、观看影片、网络游戏等F、学习革命:大大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并可实现互动教学(四)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1、了解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1)、时间:1X40—1X42年(2)、挑起国:英国(3)、导火线:虎门销烟(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5)、过程:A、1X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而挑衅,战争爆发B、184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C、1842年8月,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消政府求和(6)、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内容: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2)、影响: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B、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⑴、时间:1856—1860年(2)、挑起国:英国、法国帮凶国:美国、俄国(3)、H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4)、主耍事件: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5)、结果:消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6年)和《北京条约》(I860年)(6)、影响:中国半肺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口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手工业者破产;官吏搜刮百姓;自然灾害。导致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n2、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1)、金田起义:A、概况: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B、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2)、定都天京:A、时间:1853年B、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消政府对峙的政权(“天京”即“南京”)(3)、北伐:A、时间:1853年B、目的:推翻消政府C、结果:失败原因:①、孤军深入②、武器和给养供应不足D、意义:深入消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大最消军,为西征创造了条件(4)、西征:A、时间:1853年B、H的:巩固天京大本营C、结果:初期失利;后期挫败湘军D、意义:巩固了天京大本营,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3、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旧亩制度》一一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前期建国纲领A、目标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B、内容: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①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②产品分配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C、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是儿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③、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发展小农经,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具冇落后性。(2)、《资政新篇》一一1859年干王洪仁幵提出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革命纲领A、目的:振兴太平天国。B、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开设新式学堂、医院外交:与外国口由通商,平等往來C、评价:①、积极性:它具冇鲜明的资木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木主义的方案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然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但二者的关系是自相矛盾的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1)、时间:1894—1895年(2)、挑起国:FI木(3)、导火线:1894年朝鲜鄭发农民起义(4)、过程:A、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役,日本挑起战端B、1894年9月,清政府在平壤战役战役中失利,退回国内C、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中方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日本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nD、1894年底,日本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了大连、旅顺,并进行了残接人寰的旅顺大屠杀E、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1)、结果:消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了解黄海海战一一中国人民的反抗(1)、时间:1894年9月(2)、人物:邓世昌躺牲(3)、结果:黄海海战后,日木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内容:消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的、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资本输出”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2)、影响:A、允许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打击最大。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在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1)、时间:1900——1901年(2)、八国分别是: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匈帝国)(3)、主耍过程:1900年6月发动战争,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这是侵略者第2次侵入北京,第一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这次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是英法联军,所犯的罪行是火烧圆明园(4)、结果:消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5、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内容影响①赔:清政府向各国赔偿口银4.5亿两,分39年还晴,木息共计9.8亿两。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②设: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②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③拆: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许各国派兵驻守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惩: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淸政府的控制,消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一一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过程\n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屮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屮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最人影响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13课辛亥革命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1)兴中会:A、时间:1894B、成立者:孙中山C、地点:美国檀香山D、意义:是屮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盟会:A、时间:1905B、地点:II本东京C、人物总理:孙中山执行部庶务:黄兴D、机关报:《民报》E、纲领:驱除戦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nF、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武昌起义爆发:A、时间:1911年10月10日,B、领导人: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C、组织革命:文学社、共进会D、结果:革命军占领了武昌,史称“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临吋大总统、民国纪元。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的时间:1912年春(2)、内容:A、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B、自由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三权分立体制: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袁世凯的权力)(3)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最大的意义)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反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世界意义: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1)、时间:1919年5月4日(2、)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过程及结果:阶段中心主力口号要求结果第i阶段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废除二十-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二阶段上海工人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各阶层的作用:舌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I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并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命传播(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n3、了解中共“一大”的主要史实\n(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嘉兴(毛泽东、董必武参加了会议,陈独秀没有亲自参加会议)(3)、中共一大的内容:A、党名:中国共产党B、党的奋斗目标C、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D、领导机构:中央局,E、书记:陈独秀(4)、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A、标志着中共的诞生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4、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一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呆:A、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过程中,深感建立革命统一在线的必要性B、1923年,中共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2)、时间:1924年(3)、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影响: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5、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⑴、时间:1926——1927年(1)、北伐H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成果:A、歼灭孙传芳、吴佩孚主力,華卒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势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B、推动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C、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了解南昌起义(1)、南昌起义(南昌一一军旗升起的地方)A、背呆:大革命(国民革命)的教训中,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B、概况: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指挥:周恩來、贺龙结果:失败C、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新增考点)(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A、创建时间:1927年10月B、创建人:毛泽东C创建意义:①、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②、促进了“工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③、从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2)根据地建设:经济上:土地革命政治上:在江刑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军事上: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则”。2、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A、原因:①、根木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n②、直接原因: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C、出发地点:江西瑞金D、结束地点:甘肃会宇(会宇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E、重要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F、里程:二万五千里G、意义:①、突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荊神③、保留下来的红军精华成为后来抗击HW国主义侵略的主力3、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A、时间:1935年1月B、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C、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爭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第16课抗日战争一、日军侵华战争的罪行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A、概况:1931年9月18夜,日本制造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爆炸爭件,炮轰中国东北驻军,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B、结果:东三省沦陷C、影响: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2)七七事变一一卢沟桥事变A、概况:1937年7月7日,FI木借口士兵失踪搜査,遭拒进攻卢沟桥和宛半。后,北半、夭津失陷。B、影响: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全国抗日战争开端。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23F1始,六周杀害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数超过30万(2)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健康活人做实验。受害者三千以上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3、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史实(新增考点)(1)淞沪会战:A、时间、1937年8・10月B、爱国将领: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诗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C、结果:上海失守D、意义:打破了FI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一一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A、参战部队:中共八路军B、意义:抗战以來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A、时间:1938年春B、指挥人:李宗仁C、意义:抗战以來的最大胜利,歼敌1万多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是国民政府领导的抗击FI军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国民政府执行了一条片血抗战路线即单纯的依靠政府和军队而没冇发动人民群众;但国民政府在正血战场抗击了大部分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4、了解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新坍考点)\n①1937年,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②百团大战A、时间、1940年下半年B、指挥者:彭德怀C、参战部队:八路军100多个团。D、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③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A、形成原因:中日民族孑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孑盾,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形成过程:①、提1H: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②、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战线正式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C、意义:抗日民族统-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6、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1)、胜利:1945年8月15H,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2)、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建立)(3)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白多年来,第--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口尊心和口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氏的抗战,对枇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奇。第17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1)挺进大别山A、时间:1947年B、指挥:刘伯承、邓小平C、意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三大战役:1948年秋・1949年春A、概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半津战役B、意义: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2)、解放南京A、时间:1949年4月23日B、意义: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木胜利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冇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七)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含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呆A、鸦片战争后,中国口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①、时间:鸦片战争后②、解体的原因:外国资木主义势力的入侵②、最早解体的地点:东南沿海③、解体的标志:“耕”与“织”的分离(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败)\n②、解体影响: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的第一次变动,为中国民族资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B、洋务运动的诱导C、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B、地点:东南沿海C、行业:轻工业D、投资近代工业的阶层:地主、商人、官僚上海发昌机器厂一一方举赞E、代表企业广东南海继昌隆纟巢纟幺厂一一陈启源(沅)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一一朱其昂影响:产生新的阶级力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新增考点)(1)、民族资木主义的发展状况:初步发展(2)、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3)、原因:A、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消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強不息的爱国耕神的驱使族资本总额增加了一倍多(4)、表现(商办企业数战增加和规模扩大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5)、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特征:短暂春天(2)、时间:一-战期间(1914-1918)(2)、繁荣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冇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木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外部条件。D、民族资产阶级爱国心的驱使(3)、主耍行业:纺织业、血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善、周学熙、荣氏兄弟(5)、短辑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3、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1)、特征:得到了较快发展。(2)、原因:①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全国的统一4、了解抗战争间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1)、抗H战争时期:A、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原因:①、沦陷区:--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乔并。(如军管理)①、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血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而迅速膨胀。(2)、解放战争时期:A、特征:陷入绝境B、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②、官僚资木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n2、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民国初期(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4、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5、国民政府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6、抗战期间:受到沉重打击7、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8、1956年,新的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示意图上必须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高潮、消亡发展态势184018501860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1、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排挤一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异常曲折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八)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考点扫描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考点整理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戊戌变法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1)、地主阶级抵抗派A、时间:19世纪40年代B、学习内容:西方军事科技(器物)C、代表:①、林则徐一一近代中国"开眼看枇界第-人、在广州设立驿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②、魏源一一《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产阶级维新派A、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nB、学习内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制度)C、代表人物: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其思想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倫家思想相结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②、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③、严复:批判君权论,用民权否定君权,民主君仆、主权在民D、共同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激发人尺的爱国思想和尺族精神(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的觉醒(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作用)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1)、前期:A、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尺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乂称德先生、寒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B、提侣新道徳、反对旧道徳:旧道徳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徳C、提倡新文学,反对【口文学:①、胡适提倡用白话文《文学改良刍议》②、陈独秀主张推倒雕琢、晦涩的旧文学,提侶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③、鲁迅《狂人日记》《孔己己》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與范(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口文化的斗争(2)、作用:A、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最重要的影响)B、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4、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衣《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2)、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并登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2、了解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并登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2)、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4)、出版-•批而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等(5)、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6)、结果: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n【现代部分】(一)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时间:1918——1921年(2)、主要内容:A、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B、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C、贸易:取消自由贸易D、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推行国际配给制和实物分配制(3)、结果:A、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B、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含必要性、内容与作用)(1)、实施时间:1921年(标志: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实施经济政策的必要性:A、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尺不满B、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A、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B、工业: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C、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作用:A、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B、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因后来的领导人对瓦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5)、新政策的待点:A、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捉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B、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表现: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制定无所不包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并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强制实施,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弊端:八、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B、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C、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D、牺牲广人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⑴、主要内容;(60年代)①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②在工业方而,扩大地方权力。\n①在政治领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2)、结果: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B、有利于破除对斯人林的个人崇拜,但未对斯人林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2、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新增考点)(1)、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而(苏联出现政治经济危机)(2)、时间:1985年开始(3)、经济改革的内容: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Z以指导性计划指标C、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4)、结果: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注意: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有关苏联解体的问题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A、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C、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待点C、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一)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Z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B、具体原因:①、贫富差距扩大、②、股票投机活动、③、分期付款方式导致生产与销竹的矛盾空前尖锐。(2)、导火线:股票投机盛行,华尔街股市暴跌(3)、爆发:①、标志: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②、表现:美国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金融危机〜工商业危机一农业危机),失业人数激增(4)、待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5)、影响: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②、枇界局势动荡不安:要资本主义国家Z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6)、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经济危机由美国发生进而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因在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第18课罗斯福新政1、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n(1)、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更加恶化。(2)、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2、理解罗斯福新政(1933—一1939)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方而。(1)、概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救济则贯穿全过程。(2)、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②、调整农业政策②、复兴工业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全面(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干预和管制,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作用: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直接目的:使美国度过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了解美国的“新经济”(新增加考点)(1)、条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的推动⑵、时间:20世纪90年代(3)、含义: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2、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1)、二战后,国家加強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从实践上看,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资木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3)、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传统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个重要组成部分。3、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①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②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冇公民能亨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③历程:二战后发展起來;20世纪60、70年代发展并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继续发展;80年代后,各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④评价:一方面,其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冇利丁•社会稳定和巩固资木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三)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1、了解二战后“冷战”出现的原因①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②社会主义和资木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n2、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杜鲁门主义(政治):A、时间:1947.3B、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C、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马歇尔计划(经济):A、时间:1948.4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B、目的:扶持和控制汕欧国家,把汕欧纳入冷战的轨道3、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⑴、北约组织(军事):A、时间:1949.4《北大西洋公约》B、性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和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C、影响: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华约”组织成立A、时间:1955.5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B、性质:军事政治集团C、影响: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级格局形成(两人阵营对峙的局而形成)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分裂西德(德意志联邦德国)一一东德(德意志民主德国)(2)朝鲜的分裂:1948.8大韩民国;1948.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1、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1)、欧共体形成的背呆:A、冇相似的文化传统B、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联系密切,走上联合的道路C、为了提高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联合与起来与美苏抗衡(2)、欧共体的形成:①、“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②、《巴黎条约》1951年“煤钢共同体”(化解了法德之间的矛盾)③、195X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④、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口由流动。(合作主要在经济领域,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3)、欧共体的发展:1973J9X6,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4)欧盟的建立:A、建立背呆:①、从欧共体到欧盟发展的背呆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B、建立过程:①、1991,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签定《欧洲联盟条约》,H的是使欧洲-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②、1993年底,欧洲12国,欧盟正式成立(性质:欧洲政治经济共同体)(5)欧盟的发展:①、1995,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成15个。②、1999,欧元在11国启动,标志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③、2004年5月,波兰等10国加入,共25个。④、2007年1月1日,27个\n(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A、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日益增多B、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由单一的经济组织向经济政治集团过渡(2)、影响:A、提高了欧盟成员国的政治地位,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欧洲各国的联系B、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2、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A、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80年代,FI木开始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2)、表现:A、日本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加强防务力量,并向军事大国方向发展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呆:A、二战后,亚非拉许多殖民国家相继独立B、亚非会议后,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C、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口身的独立(目的)(2)、倡导:恢托(南斯拉夫)、纳赛尔(埃及)、尼赫鲁(印度)(3)、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徳举行〈会议内容:决心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4)、宗旨(特点):非集团、不结盟、独立自主、把经济领域斗争作为中心内容Z-o(5)、任务(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6)作用:A、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4、了解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1)、苏联解体:A、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战略B、过程:①、导火线:“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木变化一一加速苏联解体②、解体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宜言”,独联体成立,苏联彻底解体C、解体的含义:①、苏联国家解体②、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一一解体的实质D、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而,多极化趋势进-步发展(美、欧盟、日、俄、中)(2)、两极格局瓦解A、解体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B、解体因素:①、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欧洲综合实力増强,国际地位提高②、20枇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增強,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④、20世纪80年代,日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C、影响:①、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并没有“实现”)②、世界局势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n(动荡的因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种族冲突、领土争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四)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慕金组织。(1)、建立背景:A、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B、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口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建立:A、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B、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组织: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汇率和国际金融体系、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为战后欧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兴发展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C、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3)、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的签定(1)、签定:1947,23国,FI内瓦签定(2)、性质:临时适用的由各缔约国组成的贸易组织(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口由化(4)、意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林。标志着I比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I比界经济体系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1)、欧洲联盟A、成立背景:①、西欧国家文化背景相似②、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激起了欧洲人统--欧洲的強烈愿望③、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国际地位降低④、二战后美苏争霸使湘欧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B、成立过程:①、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化解了法德之间的孑盾)②、195X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④、1973-19X6,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⑤、1992,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签定《欧洲联盟条约》,H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⑥、1993年底,欧洲12国,欧盟成立(性质:欧洲政治经济共同体)⑦、欧元的启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欧盟国家首批使用)2000年6月,希腊加入欧元区。2002年7月开始,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C、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①、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日益增多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由单一的经济组织向经济政治集团过渡D、影响:A、提高了欧盟成员国的政治地位,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強了欧洲各国的联系B、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2)北美口由贸易区A、时间:1994年1月1日B、涉及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n2、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主要会议:A、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B、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H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C、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口由化的时间表D、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H标有了保障(2)、地位: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3)、意义:有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4)、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加入:1991年(同时加入的还冇中国台北、中国香港)B、贡献:①、西雅图会议上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②、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1)、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2)、成立背呆:①、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全球贸易口由化②、关贸总协定存在诸多弊端,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①、乌拉圭回合谈判提出建立多边贸易组织的建议,将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I比贸组织(3)、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4)、发展:A、截止到200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48个成员B、2007年1月11日,成员国达150个2、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1)、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2)、世贸组织的作用: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成员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③、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采取“完全协商--致”的方式作出决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強权政治,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3、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1)、加入过程:A、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B.1986年中国提出复关申请C、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中国入世影响:A、机遇: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建立完整的枇界贸易体系B、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而临更激烈的竞争,一些产业会受到冲击(3)、对策:A、提高口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口主产业,提高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B、积极学习吸收外国企业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奇自身的竞争力4、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趋势(1)经济全球化进程: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第-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的联系进-步加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n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继续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D、20世纪90年代以來,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A、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B、推动力量: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冇力推动者C、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在各国普遍建立(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世贸组织的成立)(3)、经济全球化的木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木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5)、问题:A、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而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B、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FI益突出,影响人类的根木利益,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6)、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只能积极的应对,而不是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必须保持晴醒的头脑,制度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五)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的主耍成就并理解其出现的背呆(1)、浪漫主义文学A、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B、背景: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椿神寄托C、成就:①、法国: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贝型的浪漫主义特征②、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③、德国:海涅长诗《一个冬天的故事》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A、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孑盾日趋尖锐B、成就:①、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②、英国: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③、俄国: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基础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半》都是亨誉世界文坛的巨著④、丹麦的安徒生《安徒生童话》⑤、挪威的易卜生《玩偶之家》一一“社会问题剧”⑥、美国的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2、了解20世纪的西方文学、苏联文学以及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1)、20世纪西方文学A、现实主义文学:①、英国:萧伯纳《苹果车》②、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③、用现代主义方法进行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的海明威《老人与海》\nB、现代主义文学: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1)、20世纪苏联文学:A、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B、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A、印度:泰戈尔一一跨世纪的文学巨匠,长篇小说《戈拉》B、中国: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巨匠,《呐喊》C、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在同一时期,有几种不同的文学流派,但占主导的只有一种流派第23课美术的辉煌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流派时间代表人物国籍代表作品备注浪漫主义19世纪初德拉克洛瓦法国《口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米勒法国《播种者》、《拾穗者》列宾俄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卬象主义19世纪后半期莫奈法国《日出・印象》印象画派名称由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进一步发展)凡高荷兰《向日葵》扑向太阳的画家塞尚法国《盘上路》、《樱桃和桃子》现代绘画Z父现代主义20枇纪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2、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流派代表人物国籍代表作品备注浪漫主义钢琴曲贝多芬徳意志《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之王歌剧威尔第意大利《茶花女》比才法国《卡门》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俄国《天鹅湖》、《胡桃夹子》(六)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前提: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筹备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笫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会议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2)诞生标志:1949年1()月1日开国大典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2)、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3)、性质:社会主义(4)、内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C、核心内容:切权力属于人民D、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理解屮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C、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D、进一步完善:19X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E、意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方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建立: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C、完善:1984年颁布《屮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目前的五个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新据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宇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2)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1、修订原因:“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吸取'‘文革”教训,保护人民民主2、修订时间:19X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主耍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冇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尤其是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教训)4•意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整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n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2)、提出者:邓小平(3)、H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在香港问题上首先实现)(4)、含义:“一国”指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和核心)“两制”指两种社会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木主义制度意义:是完成祖国统-大业的指导方针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1)、条件:A、一国两制方针符合大陆和香港、澳门的现实B、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FI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4)、回归意义:A、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半、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B、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领土被外国列強占领的历史彻底结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了解“九二共识”和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1)《告台湾同胞书》A、时间:1979年元旦B、发布机构: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C、核心内容:呼吁海峡两岸和半统一D、意义:首次提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变化⑵“九二共识”:A、时间:1992年B、达成共识的组织:海基会、海协会C、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年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來的真正停火1987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1991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办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1992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屮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一共识”1993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见面,双方一致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和平统一。(七)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n方针:独立口主的和半外交方针,基本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同各国政府建立的一切I口的屈琳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半等的外交关系;(1)、“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滞除券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帯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I古I新屮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壯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2)、“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呢4年周恩來访问印度时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表述(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3)、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一项基本原则;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情况(1)、日内瓦会议:①时间:1954年4月②地点:瑞士日内瓦③外交成就:推动会议进展,促成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的达成②地位: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①、时间:1955年4月②、成就: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③、作用:扩大中国的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地位: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有:1、建国一周年时世界上就17个国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促成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的达成4、1955年,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并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奇(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冇利于世界的和半与发展。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n(1)中美关系正常化A、原因:①、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③、中苏关系恶化④、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由此得出启示:弱国无外交、综合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必须按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政策)B、过程: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震惊世界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个中国原则一一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日建交:A、条件:①、中美关系的缓和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建交:1972年H木首相川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1972年中日建交(日木早丁•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2)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批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僵局被打破的关键因素2、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是美国的对台政策3、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是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了解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1)、目标:反对浙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活动、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③、积极侣导和实行裁军④、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⑤、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各项活动,并于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达成“上海共识”(2)、加強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n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3、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2、中国积极参加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七)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新增考点)(1)、时间:1953——1957年(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成就:A、建成鞍山钢恢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B、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2)、作用: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木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C、资木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冇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冇制(生产资料所冇制的变革、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意课本第51页的两幅图片)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内容:(1)、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孑盾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屮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⑴、时间:1958年(2)、“大跃进”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1)、评价: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我国1959-1961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2)、认识: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B、经济政策的制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C、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第12、13课改革开放\n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含决策及意义)(1)、时间:1978年底(2)、内容:A、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C、经济上: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经济体制改革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时间:1978年起(2)、开始省份:安徽、四川(3)、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管理体制、农业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公有制)(4)、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中央的肯定,使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一国企改革(新增加考点)(1)、中心环节:增强金业活力,把金业搞活(2)、内容:八、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改革所冇制:变单一的公冇制经济为以公冇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冇制经济共同发展C、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意义:调动了金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金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4、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中共十四大(1992年)主耍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⑵、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主要决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⑶、中共十五大(1997年)主要决定:经济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思想上:把建设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半理论,并写进党章对外开放5、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经济特区A、时间:1980年起B、“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即市场经济政策c、五大待区:深圳一一第一个经济待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在广东省汕头厦门在福建省海南——最大的经济待区,1988年创办D、意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nA、创办: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B、与江苏有关的有:第--批:连云港、南通第二批:昆山第三批:南京苏州工业园区(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X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3)、开发开放上海浦东:A、时间:1990年B、原因: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C、意义: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七)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八、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广州、上海的买办着湘装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留美幼童揭幕,20世纪初学子流行,具冇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汕合璧、满汉风格:旗袍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汕合璧)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A、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B、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C、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2)、婚姻口由:大城市,知识分子倡导婚姻口由,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2)、火车:A、19世纪80年代,消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圧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恢路网的基本格局基本形成(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4)、飞机:A、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B、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一一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有线电报:19惟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H的(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n(1)、电话:A、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B、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C、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3)此后中国人口己办的报刊越來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第一部获国际荣誉影片(4)《风云儿女》插Illi,01汉词聂耳Illi的《义勇军进行Illi》成国歌(5)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爭业的诞生。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而发挥重要作用。(2)、电影电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爭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十)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新三民主义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革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眾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木,“耕者冇英山”实践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吋约法》的理论基础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A、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n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B、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联系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见下表)★新三民主义“新”在:(1)、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反帝内容(2)、在民权方面:民权为一般平民所以(3)、在民生方面:提出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第17课毛泽东思想2>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时间内容主要著作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年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结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丰富发展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1946—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K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时间内容酝酿1978年关丁•真理标准的讨论:《人民日报》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产生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展82年党的十二大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92年92年党的十四大97年党的十五大“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冇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建设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或: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强调走自C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待色的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C、根木任务:社会主义的木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Z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nE、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1比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F、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G、建设战略步骤: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H、领导力疑和依靠力量: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I、经济理论:提出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精髄及指导意义箱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3、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1)中国共产党耍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耍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披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一)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1)、“两弹一星”A、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①、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②、1964年,中国口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成功③、火箭: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成为第5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A、时间:1965年B、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A、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B、1973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C、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一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国际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冇助丁•解决未來世界性饥饿问题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理解我国的“双百”方针(时间:1956年)(1)、背呆:A、建国初,一些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被错当政治问题受到批判,挫伤部分知识分子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国人民积极性。C、1956年,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成为工人阶级的部分(2)、提出: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3)、含义:“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口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口由争论。\n2、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肯春之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來的靑年人》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A、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成果:文革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1)19X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在基础教育方而,颁布《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战略(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