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强化复习资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考强化复习资料

2014年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理解)1、目的:为了维护王室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二、宗法制(理解)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宗法制。2、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5、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运用)1、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②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③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2、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理解)⑴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1、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作用:(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1、措施:①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四、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影响:(1)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运用)25\n1、汉朝:察举制→依据:德才2、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族望3、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评价(影响):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1、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本原因);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2、人物: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理解)1、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难以处理繁多的政务2、过程:①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3、评价:①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②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票拟的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理解)1、原因: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2、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脉络和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3、演变趋势:⑴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⑵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影响(理解)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影响: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理解)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2、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二、罗马法的影响(理解)①对当时罗马:是稳固罗帝国马统治的有力支柱。②对世界: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B、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5\n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1689年制定《权利法案》。2、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3、影响: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运用)1、形成: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开始逐渐形成。2、内阁的特点:(1)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2)内阁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3)多数党的领袖才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4)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1、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思想2、原则(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3、内容:①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②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来源:学§科§网]4、评价:①性质: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④局限性:承认黑奴制,妇女、黑人、奴隶无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识记)1875年初,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二、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识记)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2.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京;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⑤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和影响(理解)25\n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政府对峙的局面。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运用)1.《天朝田亩制度》⑴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⑵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⑴内容: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设新式学堂等。⑵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真正实行。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识记)1、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2、主要战役:平壤(朝鲜)之战、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二、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理解)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白银;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设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①大片领土的割让(尤其是台湾省),不仅严重地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三、八国联军侵华时间(识记):1900年四、《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理解)内容:①赔款: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②划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住居,各国驻兵保护;③占要地: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官员: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⑤改衙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3课 辛亥革命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理解)1、时间和地点:1905年于日本东京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的原型)3、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二、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识记)1、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为首任临时大总统。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1、内容:(括号内为所体现的民主精神)25\n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主法制)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变为公民)④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⑤实行责任内阁制。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意义: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理解)1、时间:1919年5月4日~6月初2、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1、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2、意义:他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识记)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四、北伐战争的对象(识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三派军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识记)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二、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2、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清算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土地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三、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1、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2、原因:①王明“左”倾错误;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3、意义: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注: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5\n四、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1、召开:1935年1月,2、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3、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第16课 抗日战争一、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影响(理解)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开始侵华,⑵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抗日战争的开端。二、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识记)1、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2、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3、国外战场:滇缅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三、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识记)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平民超过三十万人。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实施细菌战研究。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解)⑴国内: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⑵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17课 解放战争一、重庆谈判(理解)1、时间:1945年8月~10月10日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二、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识记)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理解)1、名称: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11月初,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②1948年11月,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2、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⑴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⑵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⑶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理解)1、标志: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25\n2、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二、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理解)1、时间:1871年2、意义:①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二月革命结果(识记)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二、“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识记)1、发表:1917年4月,列宁2、内容:提出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理解)1、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A、规定国体——人民民主专政;B、规定国家的方针和政策;C、规定职能:代行人大职能。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理解)1、标志: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内容①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②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其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2、意义: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理解)1、法制建设的成就: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⑵修订了《人民共和中华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民主建设的成就:⑴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⑵1982年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⑷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村民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理解)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内容:“一个国家”25\n是指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4、意义:它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理解)1、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三、“九二共识”(理解)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理解)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基本内容:A“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C“一边倒”: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理解)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2、影响:①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三、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理解)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②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理解)1、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意义: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理解)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美国方面: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中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利于改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理解)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中国派驻维和部队。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4、2001,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冷战”的含义和表现(理解)25\n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经过:开始: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结束:苏联解体(1991年12月)。3、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北约组织(1949年):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注: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运用)1、目的:加强联合,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2、过程:①1951年4月,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化解法德矛盾)②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③1967年7月,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①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发展。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运用)1、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美国经济的援助,如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给美国大批特需订货;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理解)1、标志: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召开的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影响: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理解)⑴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企图独霸世界。⑵欧盟的成立和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⑷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经济不断好转,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⑸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5\n必修二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识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1、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识记)1、商周冶铸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青铜礼器,。2、唐宋制瓷业: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3、汉唐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马王堆出土了素纱单衣)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理解)1、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花楼机的出现说明明清时丝织业生产工具先进。2、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特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商人的来历(识记)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二、交子、商帮(理解)1、交子出现于(北宋),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三、两宋城市发展的表现(理解)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3、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理解)1、确立的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2、过程: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二、重农抑商(应用)1,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根本目的)。3、表现:(1)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4、评价:(1)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重农抑商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封建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2)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方面),重农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理解)25\n1、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隔绝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注: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新航路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识记)时间人物国籍航海路线支持者1487—1488迪亚士葡萄牙西欧—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1492哥伦布意大利西欧—美洲西班牙王室1497—1498达伽马葡萄牙西欧—好望角—印度葡萄牙王室1519—1522麦哲伦葡萄牙欧洲—美洲—亚洲—欧洲(环球航行)西班牙王室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运用)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③引发“商业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开始早期殖民扩张。葡、西首先开始抢占殖民地。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17世纪“海上马车夫”(识记)17世纪时,荷兰,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二、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殖民霸权(识记)自诩“日不落”殖民帝国。三、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理解)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发展。②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③给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识记)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运用)(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4)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5)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6)促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识记)①电的广泛使用: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③化学工业的发展成就引人瞩目,大大丰富人类的生活。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显著。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运用)(1)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增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工业部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3)生产结构: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25\n(4)生产组织形式: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5)世界体系:推动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①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进一步得到拓展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洋务运动(运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概况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代表:在中央是奕訢,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④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3、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失败根源:只单纯引进技术,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5、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意义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理解)1、原因: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人物:官僚、地主、商人3、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4、地点: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5、早期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理解)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理解)(1912—1919)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理解)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在1935-1936年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四、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运用)25\n(1)政治因素: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后,就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2)经济因素: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倾销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抗拒内外反动势力。民族工业主要分布轻工业部门,重工业无从发展。(3)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的信赖性,也无法担当起历史发展的重任。(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是影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补充: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域发展不均衡)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和主要成就(识记)1、时间:1953-19572、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二、中共八大(理解)1、背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未能坚持下来。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1、内容: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2、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运用)1、内容: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识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n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识记)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二、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理解)(1)目的:为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3)意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理解)近代:原因:西学东渐,思想解放;政治变革;近代经济发展。表现:(衣)粗布大衫、旗人服装→西服、中山装、新式旗袍;(食)传统饮食→西餐;(住)四合院、茅草平房→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习俗)传统的陈规陋习→简约文明的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简约)。变化特点:城乡发展不平衡;中西合璧;传统为主。现代: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体制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解放运动。表现:(衣)朴素→多样化;(食)匮乏→温饱→小康;(住)拥挤→宽敞、舒适;(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注重环保、休闲娱乐。特点:变化从传统到现代;变化深刻巨大;地区不平衡。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运用)(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加快信息传递,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3)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了人们的眼界。(4)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卫生,造成能源危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中国电影开始起步的标志(识记)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二、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识记)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运用)1、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直接原因:美国纽约股市崩溃。2、特点:范围广泛,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3、影响:①破坏了社会经济。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③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矛盾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4、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运用)1、主要内容:(四项措施)①25\n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利;管制证券业。②复兴工业(核心):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调节劳资关系。③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向农民提供补贴以稳定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产品结构以防止农产品过剩。④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中的“新”:指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理论取代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4、重要影响:①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最终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未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1)原因: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有识之士的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表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凯恩斯主义盛行);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产业兴起;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俄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3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3、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作用: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二、“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理解)1、表现: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③农业:农业集体化。2、评价:成就: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要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为后来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识记)农业(垦荒、收购)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识记)注重发展重工业。25\n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理解)影响: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二战后出现的世界经济三大支柱(识记)(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关贸总协定:成立于1947年,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第23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一、欧洲联盟成立的时间和影响(理解)1、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2、成立影响:①对欧洲:促进经济、政治发展,提升国际地位。②对世界:增强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成员国(识记)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识记)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运用)1、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影响: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利),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弊)。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②挑战——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③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补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理解)1、过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2、影响: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利大于弊。机遇:①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③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我国的弱势产业面临更强的的竞争和压力,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对策:中国的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25\n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呜”和儒家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运用)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崩溃。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并得到统治者的重用。④思想文化上,由于私学兴起,使得“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移。2、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③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所属学派与主张(运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括:提出“仁”的学说;提倡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提出“性恶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运动,事物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不断转化。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理解)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宣传“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理解)1、正统地位的确立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课: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识记)1、理学:北宋:程颢、程颐(被称为“洛派”);南宋:朱熹(闽派、理学集大成者)、2、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解)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朱熹)。4、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明清时期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识记)李贽:否定孔子权威;向正统思想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在世界本原上,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有规可循。在认识论上,提出可知论。他还提出了静止和运动的例题,具有辩证思想。25\n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对人价值的阐述(识记)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很重要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理解)1、柏拉图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②著有《理想国》一书,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亚里斯多德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②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理解)1、根本原因: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生在意大利,2、在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二.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理解)1、含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生活,发展个性,崇尚理性和科学。三.文学三杰(识记)(1)但丁:诗人,《神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2)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主张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作品《歌集》。(3)薄伽丘:《十日谈》。四、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及影响(理解)1、标志:1517,《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2、人物:马丁•路德3、结果:出现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主要有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和英国国教。4、影响: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与发展。五、新教的三大教派(识记)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和英国国教。第7课:启蒙运动一.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1、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压迫。3、自然科学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二.法、德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识记)伏尔泰:A抨击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孟德斯鸠: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强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奠定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卢梭:A天赋人权说。B人民主权说。C人社会契约论。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对启蒙运动进行系统总结。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强调人的重要性③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三.启蒙运动的核心和意义(运用)1、核心:理性主义,2、意义:①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封建专制统治。25\n②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③启蒙运动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运用)1、造纸术:西汉开始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传入欧洲后,使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出现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成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4、指南针:战国时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之后,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二.《九章算术》和《石氏星表》的地位(识记)《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授时历》(理解)《授时历》由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所定一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年。《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四.中国古代四大农书(识记)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五、《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作者和地位(识记)1、《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作,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2、《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作,是对16世纪以前的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诗经》(理解)春秋末年,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300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由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二、《离骚》(理解)《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因此又被称为“骚体”。二.唐诗繁荣的条件(理解)①经济繁荣;②国家统一;③社会开放;④科举考试以考诗赋为主。三.宋词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和元曲的代表人物(识记)文学形式派别代表人物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四、明清小说的代表作(识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汉字的演变脉络(识记)25\n1、起源:“图画文字”2、脉络: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3、趋势:由繁到简二.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理解)1、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2、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识记)东晋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精通楷、草、行三种字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四、魏晋、隋唐、两宋时期的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五.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特点及代表作(理解)1.特点①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②强调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2.代表作①元代王冕的《墨梅图》②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③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六、京剧的形成(理解)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理解)1、著作: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内容:①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②万有引力定律3、意义: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二.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理解)1、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包括狭义的相对论和广义的相对论。2、意义:①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③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识记)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法国人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识记)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来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即“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二.进化论创立的标志及意义(理解)25\n1、标志: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2、意义: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人称作“生物学领域的牛顿”。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带来的影响(理解)1、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机器动力的局限性,2、影响:①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②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机器大生产由此开始。③工厂制度兴起;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④导致蒸汽轮船和火车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⑤造成了环境污染。二.法拉第的贡献(理解)1、法拉第的贡献: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互联网的影响(理解)1、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积极作用①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更加便利,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②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③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④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3、消极影响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②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③虚拟社会及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识记)二.魏源和《海国图志》(理解)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清政府内部形成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2、含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的纲常伦理)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当时主要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是巩固根本的手段。3、实践: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发起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5、评价①积极性: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②局限性:寄望于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四.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影响(理解)①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⑤25\n影响: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学西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1、兴起(识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前期内容(理解)①提倡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反对专制、愚昧。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当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响亮口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4、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二.李大钊宣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识记)第六单元:20C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评价(理解)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将之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内容①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②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③民生主义(补充与发展):“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3.评价: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③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理解)1.时间:1924年1月提出2.内容:①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则提出明确反帝目标。②民权主义新三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而新三民主义则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作用:①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三.三大政策的内容(识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第17课:毛泽东思想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提出(理解)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一系列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失败。1、时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3、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4、意义:①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②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③25\n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识记)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解)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④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识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1.内容①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中共十三大(1987):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发展阶段及其路线)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④中共十四大(199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⑤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祖国统一的方针)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建设的外部条件)小结: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在新时期执政水平起了指导作用。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及意义(理解)1.过程①1964年,原子弹、导弹发射成功。②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意义①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②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且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③利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④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二.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及其意义(理解)1.1973年培育出南优二号;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一.“双百方针”的提出(理解)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5\n3、意义:繁荣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科教兴国”战略(理解)1995年,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教育“三个面向”(识记)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一.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理解)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二.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及作者(识记)雨果法《巴黎圣母院》;雪莱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四.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海明威美《老人与海》;贝克特爱尔兰《等待戈多》(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第23课:美术的辉煌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识记)大卫法《马拉之死》《拿破伦加冕》(表现重大历史题村)安格尔法《泉》(展现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美结合)二.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识记)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导人民》(表现法国人民在反封建过程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三.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识记)人物国别代表作米勒法《播种者》《拾穗者》(反映农民生活和情感)列宾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现俄国社会现实)五.19世纪印象画派代表作及作者(识记)人物国别代表作莫奈法《日出印象》凡高荷《向日葵》(凡高由此被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塞尚法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六.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及代表作(识记)特点: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的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代表作: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控诉德国法西斯的罪行)第24课:音乐艺术一.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识记)德意志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二.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识记)人物国别代表作约翰•施特劳斯奥《蓝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柴可夫斯基俄芭蕾舞剧《天鹅湖》。25\n2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