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研修简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科研修简报

国 培 计 划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历史学科研修简报目录◆刊首寄语渔樵问答:学习方式面面观 团队专家 张汉林◆研修感言“国培”有感——在学习反思中成长四川省峨边中学 李 霞对新课程不再那么迷茫 渝永川历史班 杨洪绪生活中的历史 四川绵阳一中 沈华新课改培训研修感言 四川成都历史五班 张 燕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这么美! 四川成都历史五班 韩蕾蕾50\n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陆永传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随笔 重庆九龙坡历史班 学习简报摘选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 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万胜超“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刘 相历史教师远程培训心得 渝彭水历史班 学习简报摘选历史课上怎样的学生活动是有效的? 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赵命育培训助我们走向教育改革理想彼岸渝 万盛历史班 班主任“历史国培”点滴感悟 四川广元历史一班 黄朝喜培训完后还要不断关注简报 甘肃兰州历史二班 班主任◆热点聚焦你能神入张伯伦的内心世界吗?斯图尔特·福斯特教育:穿越时空的追求 团队专家 王 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 团队专家 李惠军关于学生历史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 薛纪国◆作业点评作业1:甘肃省临夏中学 王 鹏作业2:贵州六盘水市六盘县历史一班 余成凡50\n作业3:重庆綦江历史班 谭 红◆简报精粹甘肃历史一班学习简报第7期(副刊)甘肃临夏历史一班学习简报第8期渝万盛历史班学习简报第6期●刊首寄语☆☆☆渔樵问答:学习方式面面观团队专家 张汉林渔: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学习方式的话题,据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樵:这种说法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表述稍微有点出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五项具体目标之一,希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渔:这是否就是大家常说的四种学习方式——50\n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樵: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我的理解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与其说是四种具体的学习方式,毋宁说是新型学习方式的四个特征,或者说是思想取向。渔:哦,这种说法倒还新鲜。为什么说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是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呢?樵:自主与否是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讲的,合作与否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讲的,探究和体验是从学习活动的性质来讲的。新型学习方式,应该具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深度体验与有效合作等特征。渔:那又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新型学习方式的思想取向呢?樵:这触及到课程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根本来讲,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探究解决问题、自主规划人生、善于与人合作的新型人才。渔:观念的问题过于空泛,我们谈点实际的。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学生通过自学就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个人无法自学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几个学生合作还学不会的,就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怎样?50\n樵:这种观点把学习方式看得太低、太粗,太呆、太窄!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而是一种思想取向。举例来说。自主学习不仅适用于简单的学习任务,个体独立学习;也适用于复杂的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探究;而且,学生还可以自主结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内容繁复与否,而在于能否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也就是说,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愿意学习,知道如何学习,懂得在遇到难题时从何处寻求帮助,并能够合理评估学习的成效,以规划下一步的学习。同理,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内容固然重要,但在合作过程中懂得人们是互相依赖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多样的,善于倾听从而理解他们的观点与角度,保持个体完整性与群体参与性的平衡,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探究学习中,什么问题值得探究,如何从寻常的材料如何发现不寻常的问题,遇到困难怎样调整探究方向,如何表达才能清晰体现探究成果,这些东西的价值与探究结论相比,不在其下。上述观点的问题在于仅仅视学习方式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不深究学习方式自身所蕴含的思想取向。渔:你的高谈阔论有点道理,不过还是失之空虚,说着说着又回到“观念”、“价值”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活脱脱一个布道士。樵:布道士不敢当。万事都有源,不从源头看问题,就看不清;万物皆有本,不从根本谈问题,就道不明。你其实是在高抬我,我想追到头,挖到本,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渔:一说理你就来劲,还是回到现实吧。有人以为,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学习,如接受式学习。樵:如果说是接受学习,我同意这个观点。渔:接受学习与接收式学习有区别吗?樵:我个人理解,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活动内容,本身没有思想取向;接受式学习则以一定的思想取向为指导。渔:这种取向是什么?樵:譬如说,教师教过的,学生就应该会;教师说过的,学生就应该懂。我不反对接受学习,反对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都不排斥接受学习。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难题,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讲给他听,这种接受学习其实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为探究学习服务。渔:你太爱咬文嚼字,许多人很反感,我也一样。樵:孔圣人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50\n凡事必须要先正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是不同的。学习活动没有新旧之分,学习方式则有。我们反对传统学习方式,因为我们不赞同它的思想取向;我们提倡新型学习方式,因为我们服膺它指明的方向。传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个体的、接受的,学生的主体性遭受冷落;新型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在新型学习方式中,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究、独立思考,进而理解知识的意义,从而服务自己的人生。渔:“意义”这个词能否进一步解释?樵:先讲一个故事。“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未看此花”表明王阳明并未否定物质(“此花”)的存在。他认为,物质的存在只有通过主体去感知,方有意义,否则就“归于寂”。历史同样如此。如果教师深入山中去“看”,而学生却只能在山外道听途说,历史之“花”纵然鲜艳无比,花开花落,于学生何关?归于寂而已!学生只有去“看”,于学生才有“意义”。此处的“看”,就是指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进而获得感悟。渔:你是专门说理的,我说不过你。现实中,许多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落,教学资源缺乏,百启而无一发,分组合作学习乱哄哄,探究学习成果浅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根本无法实现。相反,如果我们努力灌输,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他多少还是能学习到一些。樵:你说的绝对是实际情况。但是,我们可以追问自己:我们会自主学习吗?比如说,我们喜欢读书,知道读什么书,如何与作者进行对话吗?我们会与人合作吗?比如说,如何与自己个性不一样的同事合作?我们善于探究问题吗?比如说,如何研究自己课堂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改进的具体路径?渔: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想过。樵:如果教师自己不会自主、合作、探究,为什么他要责难学生不会自主、合作、探究呢?渔:你的问题过于尖刻。50\n樵:我不是在责难教师,我只是想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不会自主、合作、探究,与个人素质关系不大,而是由文化传统和生存环境决定的。想一想我们平时的开会、听报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更多是在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然而有多少的会议和报告的内容能感动我们的心灵?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在宣扬接受式学习,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接受式学习的因子。我们积攒了接受式学习的众多经验,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教学与生活。对于我们而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却是新鲜事物。“始生之物,其形必陋。”我们还未摸清它的秉性,尚未学会随意驾驭,自然也就问题百出了。渔:既然现在尚不成熟,为何着急推出?樵: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尚不熟悉,但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早就盈篇累牍,深入到如何具体操作的地步。现在国内已有不少译述,有心人都可以取来阅读。现在各种培训已经不少了,该介绍的都已介绍,关键在于读者用心去解读。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要多读些经典、原典,入宝山绝不会空手而归。渔:这不是在加重教师的负担吗?樵:读书是教师的本分。其他的事情可以视为教师的负担,唯独读书不应该成为负担。渔:你谈学习方式,最后却谈到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樵:是的。客观世界虽然复杂,抑或绚烂;但更为复杂或绚烂的是我们的心灵。强大我们的心灵,就不会畏惧客观世界的迷茫或杂乱。●研修感言☆☆☆“历史国培”有感——在学习反思中成长50\n四川省峨边中学 李 霞短短数天的“国培”让我收获颇多,有反省!有觉悟!有感动!还有……。以前中学一线的同仁们总爱说,专家们高高在上,他们是教育的理论家,不是教育的实践者,他们的理论空洞、乏味、枯燥,脱离现实。专家们根本不懂教育,全是只懂“纸上谈兵”的人。他们就是拿着“砖”不断敲打一线教师,指出一线教师的总总不是,他们是“理想王国”的人。可这几天的“国培”,纠正了我对专家的原有看法,谁说专家只是理论家,不是教育的实践者。听了和看了专家们理论加案例的分析讲解,使我醍醐灌顶,专家不愧是专家!听专家们的一席话,我胜读十年书!特别是在听了《专题八:高中历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犯了十年的教学错误,却无人指正,幸亏这次有专家们的及时指正,不然至今不知自己教学毛病在哪里,避免继续错误下去!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犯了以下数个错误:第一个错误:一般在高一上新课前几分钟,我总是喜欢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是课本中的简单知识点即记忆的东西,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帮助,简直浪费学生时间。第二个错误: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了很多大而模糊的问题,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也没有提示和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而学生也只是根据初中老师灌输的知识点,答出清政府腐败。为了赶教学进度,学生答不出问题,我通常直接给他们说答案,让他们做笔记记下来。下节课复习抽问,学生只需要按笔记重复出来。以后提什么问,学生知道我要给答案,让他们做笔记,他们都不会积极思考,只等着我说,他们记。难怪大多数人认为历史课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学生常对我说:“太多知识点了,记不住,今天记了,一周后就忘了”。原来这都是我们教师强行把很多知识点装进学生的头脑,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没有让学生碰撞出历史思维的火花。那些死知识,自然很快被学生遗忘!50\n第三个错误:当我讲到一些历史知识的时候,有个别学生会质疑我,而我却没有耐心去听他对课本知识的怀疑,明确告诉他,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以课本为准,不自觉地扼杀了一个学生或者一群学生的历史思辩能力!以后他们还敢质疑提问吗?其实有些历史问题连专家教授都在争辩,为什么却不让学生讨论呢?只让他们记住现存的答案,是我的错呀!第四个错误:在多媒体教学中,如讲《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了让学生知道经济危机带来了哪些影响?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图片,课件展示时间长,而结论课本中都有,还有为了让学生了解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而播放了视频《大国的崛起》,由于是下午的历史课播放20分钟后,学生睡倒了一半,这些显然是无效教学。通过这次培训后,我知道历史图片不在选得多,而在于少而精,要选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有助于有效教学的。选相关教学视频的播放,连续播放时间不要超过4分钟,不然学生将转移学习的注意力。第五条错误:上《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我在渲染学生的爱国情绪,而没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次培训,我非常认真,边听视频边记笔记,记不下来,又倒过去重新听。因为专家们和先行课改地区的一线教师们讲得太精辟了,我生怕漏听了什么。培训是在网上进行的,学习期间每天挂QQ的我,居然忘了“收割”开心农场的菜,挂QQ完全是为了方便同本次培训的辅导教师和本班学员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当7月30号这一天进不了网站学习时,急的我还一直守在电脑前,直到肚子打鼓为止;当8月1号由于大雨导致停电一天而无法学习,再次错过专家们的答疑时,使我倍感遗憾!幸亏看见网上秦老师等专家们编写的简报,内容太丰富了,里面还有我错过的答疑内容,让我倍感欣喜!培训纠正了我以前对新课改的错误认识,第一个误区:认为新课改后的教学就应当是学生自己学,自己讲,老师不讲或少讲,山东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却说学生知道的,老师可以不讲,不清楚的,老师还要讲透彻!第二个误区:认为新课改后节节课都应当实行小组讨论或者学生表演历史剧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其实一学期有一、两次探究性活动就可以了!50\n这次培训最感动我的专家是李惠军特级教师,因为看见他给重庆巫溪县一位农村教师的作业留言。他帮助了一个边远地区的教师就等于帮助了一群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培训让我感觉专家们不是离我们一线教师很远,而是很近。网络拉近了我们与专家们的距离,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专家们辛苦地浏览、评阅这么多省市学员的作业,热情地回答一线教师们的疑问,让我们倍感亲切!新课改对我们一线教师是个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智慧的头脑,让历史“活”起来,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地碰撞出历史智慧的火花!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对新课程不再那么迷茫渝永川历史班杨洪绪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专题七——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是由山东省教育学院教授齐健和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钟红军、山东省青岛二中高级教师张爱华组织的。今天的学习主要包括: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本义是什么?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三、如何调整策略适应历史模块教学的新要求;四、如何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大家学习非常认真,认为专家给我们作了很精彩的报告,收获颇多。下午,我们全班在杨洪绪和童永川两位老师的组织下,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本次学习和讨论交流,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大家认为,教育本来就是一项“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50\n的事业,换句话来说,教育的全部使命也就是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的生命品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生命境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既然我们的历史学科教育是教育这棵大树上的一根枝干,那么,一个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它就也必然同样是应当站在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发展的原点上来设计和实施的。如果背离了这一点,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同时,中学历史教育主要并不是以培养“历史学家”为目的,其本质特征应该是它的“非专业性”。对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的价值,肯定并不是必须要成为历史学家。这里的关键点是教学中如何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以及由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换句话说,我们的教学实施,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学科价值与人的发展特征的结合。就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什么,怎么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所谓“历史教育”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即,从教育的高度来看历史教学,它并是不仅仅指让学生记住或懂得了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能生成一些让人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也就是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总之,今天的学习对新的模块专题式教学以及有效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让我们对新课程不再那么迷茫,已经做好了迎接那挑战的准备。生活中的历史四川绵阳一中 沈 华国培中即注重了观念理论的转变,同时依据课标列举了大量教学实例,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另外我对广东东莞夏辉老师设计的导言课颇有感触。第一节课开个好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们课程的兴趣。不是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0\n。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都特别的重视,会做精心的设计,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导言课中我的重头戏是学习历史的价值,列举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典故,以真实故事的方式呈现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价值。夏老师的这节导言课给我的一点启示,可以把“生活中的历史”也放入导言课。学生见过的邮票、字画、古董等收藏,在旅游中见到的人文景观、历史遗存,听大人们谈及的乡土历史等等,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陈述这些历史,即感悟到历史的重要性,更能提高其学习关注历史的兴趣。但是,我觉得夏老师的课程结构可做如下调整,可能效果更理想。首先从生活中的历史引入,然后再深入浅出地说明学习历史的价值,最后提出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要求。新课改培训研修感言四川成都历史五班 张 燕从一开始参加课改培训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为什么要课改的迷惑、抵触与为完成任务的被迫敷衍学习的纠结中。在无趣的看视频,看帖子,看文章的过程中,不论专家们的讲述还是学员们的文章,讨论,内容语言都是那么朴实无华,彰显了课改培训知行合一务实的特点。我也很快从纠结中转而认真参与学习、讨论。教学实例是培训的基础。这次新课程培训不是简单“专家引领”式的灌输,而是融入大量课堂教学实例,把新课程理念用教学实例来展示的做法给参培老师以全新的真切感受,把课堂作为新课程培训的出发点,抓住了要点,给老师很大的启发性。探讨是本次培训重要的手段。本次新课程培训还采用了自己发帖回帖,发文章评文章,完成作业评论作业的交流形式,让老师来给老师自己评论和问答,在探讨中共同提高。老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谈了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参加新课改的培训感想。内容紧扣教学实际,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强,也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参与性。50\n参加新课改培训前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者自己的教学过程都是典型的传统式教学,自己似乎也成了年轻的老教师。感谢新课改的时代要求,不然自己很快就在教育的求索路上快速的老去。都说万事开头难,很幸运的是我们已做好思变的第一步,那第二步:到底什么样的课改目标,什么样的新课程才是最有效的。我想,这不仅是我们在培训过程中的理论探讨,这条摸索之路,讲台边的我们将进行到底。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这么美!四川成都历史五班 韩蕾蕾前两天学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一个字——“难”,两个字——“头大”,而今天了解了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种种,才觉得历史可以上得美美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百鸣老师谈到了“如何品鉴历史上的文学艺术”,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历史课可以这样美美的来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而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教师是“导游”,学生则是“游客”,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负责多角度看问题。在这种理念下,周老师在“如何品鉴历史上的文学艺术”50\n中让大家体验了一番美的享受。在周老师的讲解中,我似乎听到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呐喊,感受到历代书法家落笔时的种种心情以及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愤恨。特别是对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讲解得很精彩。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同时,周老师又指出,历史课毕竟不是艺术课,因此应该注意: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文艺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我不禁感叹,新课程下的历史老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技巧,还要广博群书,增加经济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做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好老师。这条路刚刚开始,遥望未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贵州贵阳历史三班陆永传我们省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迎接新课改的到来,从上到下,就像是有大战即将来临。说心里不紧张那是假的,尤其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真可谓是诚惶诚恐,很害怕“还没上战场就已经牺牲”,这时候有一个声音说,你必须毫无畏惧地前行,否则你真的只能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还没和敌人见面就已经壮烈了”。所以我深刻认识到我将面临着一场全新的考验。那么,面对新课程,我该如何做呢?我想,这里有挑战也有机遇。在这里,吴迪老师的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激励了我:“寻门而入,破门而出,……面对诸多困惑和迷茫,……只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行动!”50\n。这句话对于正处于盲目中的我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激励,所以目前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行动,只有行动了才知道结果。当然这一行动,“既需要无畏,更需要智慧”。即不是盲目的行动,至少要做一些准备,哪怕不够充分。做一个学习型教师,不断的学习,从资料上学习,向课改先行区先行区的成功者学习,大量去阅读、实践、反思、改进,接触不同的史学观点。还有就是同伴互助,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最终提升自己,影响学生。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最后只用四个字去概括:迎接,行动!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随笔重庆九龙坡历史班今天是集体培训的第七天,这七天相信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紧张而又忙碌的七天。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改大家都非常重视这次培训,且不说天气是炎炎烈日还是风雨交加,都没有能阻挡大家前来学习的热情。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大家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专家们的讨论和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疑惑的问题。每次完成作业时都可以看到老师们针对收看的视频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完成作业的思路。虽然网络不够通畅,但我感觉到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近了,原来不认识的老师,因为这次培训而变得熟悉。大家对于新课程有什么体会,都毫不保留得提出来,相互交流。听课结束后,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许多老师都在网上发表评论,参加讨论,积极阅读其他地区老师的相关文章,互联网又使大家走到了一起。新课程的帷幕才刚刚开启,以后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迎接的挑战也很多。在九月份当我们拿到新课程的教科书时,回想起如今的学习体会一定不会觉得遗憾。【研修感悟】1.吴玉芬:专家们说得好,“学生要减负,老师要加负”50\n要想巧妙地处理教材,教师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来理解和熟悉教材,“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必须要有一缸水”充分利用教学素材,适当加上一些教材当中所缺乏的素材,要作到这样教师必须得下一番苦工夫,一份汗水才有一份收获。2.代晶:高中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可我们的学生习惯了灌输,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看我们怎样去设计问题,怎样去引导思路,怎样评价他们了。3.昌凤川:我很想在这次研修学习中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金钥匙,同时更想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学到同行们的更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获益良多。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万胜超短暂的十天网上培训就快结束了,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我还是感到很心慌。不过面对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退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培训及与同行的交流,我们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就我培训中的感悟谈以下几点认识:1.50\n教师要切实做到观念、角色的转变。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围绕课堂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扎实开展工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真正“用力、用脑、用爱”去组织教学。2.切实做到务实求真。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知识不讲;与“目标达成”无意义的话不讲。改变学生学习过程,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先练后讲,不做不讲,注意及时训练。3.切实做到教学的灵活多样。4.教师要加强学习,强化理论认识。新课改由于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用行政的方法,使广大教师进入了“熔炉”,新鲜感过后,特别是行政的效能“松弛”后,课改能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否会“回潮”?这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继续,或向广度、深度发展的问题。目前阶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思维与知识结构更新的需要,是社会(包括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难得的阶梯“要改造我们的学习”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刘 相工作这么多年,教书这么多年,伫步回首,做好历史教师步履维艰,于我而言,经验没有,更多的是教训和遗憾。就这次学习而言,谈谈我的体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单纯传递知识的角色中走出来,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在思考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变化很大,吸收了不少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教师的已有知识显得单薄而陈旧,因此,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厚。50\n首先,要具备完备的通史知识,构建完备的通史知识体系。其次,要积累一定的地方史知识,丰富课程资源。第三,要有一些理论素养。现在公众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是以一种历史观统领,历史老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史学观点,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世界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等。教师应该明白各种史学观念的区别,教学中对同一事件、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阶段用不同的史观来解释。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还应当不断锤炼自己的口才,善于讲故事,讲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学习兴趣。还要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新课程要求教师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综上,在新课程背景下,借用毛主席的话,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历史教师远程培训心得渝彭水历史班2010年8月4日我们历史组的老师准时的参加了专题8的远程培训。该专题的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知名教授赵亚夫主持,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高级教师张汉林老师等知名教师参加。该专题主要讲的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本专题以学习方式转变为中心,结合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分析,展开专题学习内容。为了便于老师实际运用转变学习方式的多种策略,更为整体地把握学习指导的概念和意义,专家们采用了“一体多维”的案例分析方法,从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个常态的、完整的“教学实录”,把它作为内容分析骨架,并在其中贯穿主要的学习指导细节,再在重点部分插入其他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阐释转变学习方式的指导策略。50\n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让我们对在新课标下应该鼓励和培养同学们怎么样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组的老师也进行了一些交流,新老师们向一些老教师们讲了一些他们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同时老教师们也通过自己丰富的阅历,给新教师们传授了宝贵的经验,在学习方式上,大家都一致认为,以前的一些方式有待改进,才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历史课堂上怎样的学生活动是有效的?贵州贵阳历史三班赵命育通过学习了专题七的视频以后,我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认识的:1.体验的内容要围绕主题;2.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给足条件;3.活动的结论要加以引领;4.活动的情境要力求准确;5.活动的评价要重在过程。教学设计方面:“分、合、异、活、升”五个字。分──要点分得清。了解课标要求,理清教材的知识要点是进行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初始步骤。要点明晰了,即可使教学设计围绕主线,也可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减轻学习负担。合──地位要把准。进行一课的教学设计,不能仅把目光局限于此课,而是要考虑它在本单元、本专题、本模块甚至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异──教法选择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有“求异”的思维定势,就是要追求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活──主体地位显。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的光彩取决于学生的风采。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妨常问自己一句话:“学生在哪里?”升——角度站得高。在教学设计中,我一直注重寻找贯穿全课的主线索和能对学生终身成长产生作用的“教学至高点”。50\n培训有助于我们走向教育改革的理想彼岸渝万盛历史班班主任带着对历史教育无法割舍的情怀,怀着提高执教能力与水平的初衷,我们投入到了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中来了。虽然天气炎热,也存在诸多困难,但老师们执着地研修着、探讨着……因为我们深信:培训将给我们带来崭新的感受,积累大量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有助于我们更新理念,获得走向教育改革的理想彼岸的方法与路径。我们曾经多么渴望相互走近:因为我们怀着同样的专业理想,因为我们面临最相似的现实困惑,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历史教师。正当我们迷茫于教学理论的空洞,深感历史知识的匮乏,束缚于历史教学的乏力之时,新课程远程培训及时聚焦历史教学,这确实值得庆幸,值得珍惜。因为远程培训,很多老师不曾谋面。但我们一起讨论、质疑、商榷,或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知识,这文字与文字的交流,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同样可以展示靓丽风采,分享网络资源。让我们在远程培训的路上一路同行,携手期待,探究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新知,享受成功。朱汉国先生说得好:“当我们真正走进新课改时,却发现经过的并非是一路美景,却有那么多足以让我们迷失的路口,身后的路必将远去,而前方的彩霞却总是遥不可及。但历史注定将它的时代责任抛给了我们这一代教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唯有用自己的努力方能适应新课程,只有运用我们的聪明方能闲庭信步。让我们在对话中激发聪明的灵感,让我们在参与中释放智慧的光线,让我们在学习积聚智慧的力量。”远程培训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次飞跃,是教师知识储备的一次刷新,必将人的创造性诱导出来,让智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今天的百倍努力和全力以赴的拼搏,必将成为铸造新型教师成长历程的奠基之石。50\n“历史国培”点滴感悟四川广元历史一班 黄朝喜参加这次国家新课改培训,我得出以下几点感悟:一、历史教学要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景,转变历史试题的考察功能,突出考察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史料必须是鲜活的、原始的史料,有当今生活中的,也有历史上的。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合作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生活经验,势必给学生在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带来障碍,势必影响自主探究的效果,所以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满足学生发展的条件。三、在教学观念上要在情景中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移到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情景教学是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转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注重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寓学于乐。培训完后还要不断关注简报,认真学习甘肃兰州历史二班班主任今天是培训的第八天了,这次培训活动由专题讲座和主题交流组成。历史培训活动使在座所有的历史老师都受益匪浅,大家观摩其他老师的文章,积极发表评论,对别人的作业细细研读,使我们历史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确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自己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和途径,为更好的推行新课程、新理念奠定了基础。新课程培训对历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强化了选修的意识,使历史教师对历史选修的把握更加到位,更注重对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让历史教育向着新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50\n观看秦阳专家编的新课程简报第七期副刊,大家反响很大,得到了实际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培训完后一直还要不断关注简报,认真学习。●热点聚焦☆☆☆你能神入张伯伦的内心世界吗?斯图尔特•福斯特译者按:“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此法,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的译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历史神入的概念、特征和一节神入课的教学范例。学生经常认为学校历史课是一个遥远的、繁琐的,与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相关联的学科。在许多历史课上,学生经常被要求接受和吸收无止尽的信息和记忆一些琐碎的事情。结果,对于我们的年轻人来说,历史变成被动的,看起来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事情。然而,历史看起来并不是那个样子。至少,历史学习可以传达年轻人的一种兴奋感和好奇感。它能激发学生考虑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信仰,考虑他们行为的后果。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建构,并允许他们批判性地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把这些积极的方面融入历史课堂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神入”的运用。这里介绍的教学范例,涉及一系列课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要求高年级学生考虑张伯伦围绕1938年秋与希特勒签署协定的那段时间的处境。虽然这一教学范例集中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些重要事件,但是它也可运用于需要理解历史上人们行为的任何一个历史主题。例如:为什么马丁•路德•50\n金采取一个非暴力政策?罗马人是文明开化的吗?为什么在19世纪大量以色列移民涌入美国?为什么杜鲁门下令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神入课概述大多数美国历史教科书认为张伯伦和他的绥靖政策是一个惨痛的失败。教科书一般认为,正是由于他的政策的失败,希特勒没有被阻止,遍及全球的国家陷入了那场最具破坏性的世界大战。遗憾的是,那种对欧洲战前事件分析的形成否定了情况的复杂性;更贴切地说,没有考虑张伯伦可接受的选择,以及他处的社会政治的背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60年前的那些事件,教师可以用范例课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课上要求学生“神入”张伯伦,理解和评价他的行为,以及形成这种行为的历史原本。最后,当学生对那一时期的事件了解清晰之后,还需要对张伯伦的政策给予思考性的评价。什么是历史的神入?这一示范课成功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参与历史神入的过程。然而,多年来,史学家和学者们就历史神入这一术语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了争议。因此,需要对这一术语作一些澄清。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神入可能需要弄清它不是什么。首先,神入不应该仅仅认为是学历史的学生“与古人亦步亦趋”,并变得和古人一样。任何历史学家和学历史的学生都没有及时领会来自不同地点的另外一个角色的能力。而且,求同的过程有悖于历史研究的基本宗旨,即它忽视了历史研究是事后认识的特点,违背了史学家是历史事件的现代解释者的原则。而且,历史神入不应该与想象相混淆。教科书作业通常要求学生想象他们生活在古时候(例如,想象你在“五月花号”上;想象你是一个阿帕切族印第安人)。然而历史神入的那种看法,容易导致我们对过去不可靠和错误的理解。真正的历史取决于对可利用的历史证据的细致探究和认真检验。正如罗杰斯(P.J.Roger)指出的:“历史不是不受拘束地进行想象,任我们去想象,任我们去装扮。”50\n在帮助史学家解释历史记录的缺漏方面,推理和猜测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历史神入并不是一个沉浸在想象中的过程。最后,历史神入并不直接与同情的概念有关。虽然同情一些历史人物(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二战期间大屠杀中的丧生者)也许在历史课上是受欢迎的,但它不是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无论什么时候,历史研究可能更依赖理性的客观事实。对历史人物介人情绪化成分偏离了历史学的基本目的。如果历史神入很明显不包括求同、想象或同情,那么它包含什么呢?历史神入包括6个基本的特征。首先,历史神入是一个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人们为什么那样做的过程。第二,在历史事件的评价过程中,它涉及一个对历史原本和年代的正确认识。要想进行神入,学生必须对那个时期的关键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详尽的了解。第三,历史神入依赖一个对历史证据的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历史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以确立一个对过去行为更深刻的理解。第四,历史神入涉及一个对过去所做行为的后果的认识。学历史的学生享受事后认识的乐趣,即喜欢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必须知晓行为的后果,并能审慎地思考历史人物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的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五,历史神入要求学生有一种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含蓄的认识。换句话说,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为了有效地神入,学生必须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约束力。第六,历史神入要求对人们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学生必须意识到历史研究不是按照一种科学的程序,没有适合于过去人类行为的绝对规则。不同的人,即使给予非常相似的环境,也可能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丘吉尔在1938年对希特勒的政策就可能完全不同于张伯伦的政策。学生必须理解每个人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的复杂性怎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在下面的神入课范例中,学生不是被要求变成张伯伦,“与他亦步亦趋”50\n,也不必同情他的处境,或者想象他们是英国首相。而是要求学生理解形成他的决定的事件,弄清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并知晓他行为的结果。重要的是,学生被要求运用各种历史证据,对张伯伦为什么会于1938年秋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接受绥靖政策进行理解、解释和评价。教学范例包括四个相关联的阶段。1.要创设张伯伦在1938年为什么绥靖希特勒的困境。2.学生应该注意任何一个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人物行为的历史事件。他们需要通过研究历史原本和年代形成事件的背景知识。3.收集好历史证据以后,学生应该与班里的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4.学生建构论点,用历史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结论。困境:张伯伦为什么在1938年绥靖希特勒?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采取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意思是他们试图通过谈判,并满足独裁者的很多需要,以避免战争。绥靖政策的中心人物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他迫切地想避免另一场破坏性的战争,并相信通过与希特勒直接谈判,可获得欧洲的和平。1938年9月,张伯伦三次飞往德国会见希特勒。在最后一次会见中,他同意满足德国对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的侵略,以换取和平。这个决定也被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法国的达拉第同意,这就是所谓的“慕尼黑协定”。在他返回伦敦后,张伯伦宣布“我们时代的和平”有保障了。他举着与希特勒签订的著名的协定,宣布欧洲的和平。欢呼的人群向他致意,都为战争已经避免而感到高兴。然而不到一年,1939年9月,希特勒就通过发动对波兰的入侵撕毁了这一协定,之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张伯伦万分沮丧,他的绥靖政策破产了。历史原本与年代必要的背景知识在学生提出主要议题之前,他们必须具备有关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知识。每个班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他们的原有的知识。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张伯伦的处境,学生必须获得一些介绍那一时期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关于3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资料(见附录),这些资料可提供导致二战爆发的事件的年代。历史原本的集体研究为了理解绥靖的背景,学生必须研究重要的相关信息。在一个由五人组成的研究小组中,他们可以运用各种资料(教科书、图书馆、学校媒体中心、因特网,等等)去检索有关下列内容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50\n*凡尔赛条约的概念,背后的理论说明,以及德国对这个和约的反应。*希特勒夺权的主要事件和他在1938年以前的国内主要政策和行为的详细情况。*20世纪20-30年代,国联的确立和效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关键事件,以及希特勒不断挑战凡尔赛条约的原因。*在20世纪20—30年代,世界许多列强(例如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为什么要么实行孤立政策,要么寻求和平。每个研究组应该为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出示一份两页纸的报告,并做一个5-10分钟的陈述汇报,总结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生们通过构建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框架,很可能已弄清楚了导致张伯伦执行他的政策的背景。介绍历史证据关键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分析和评价与那一困境相关的历史证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以把一个班分成几组,给每一组一套列在附录中的资料卡。每一组有一个成员应该记录本组的决议。研究小组应该讨论每个资料,并判定它是否支持张伯伦绥靖希特勒的决定,或者反对他的决定,或者是其他不同的意见。当组员们得出一个决议时,记录者应该对资料进行注释,并在合适的专栏中记录小组共同的决议。一旦完成之后,全班可以讨论被各组得出的资料和决议。学生调查历史资料一些教师可能希望通过要求学生超越课堂上提供的资料以扩大他们的作业范围。的确,学生应该意识到在课堂之外还存在有大量的证据。一旦学生接受了调查题目(见附录),他们应决定哪些学生研究哪个问题,每个学生研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这项工作可以在家里或者在班里做,最后总结成一份一页纸的报告。每一组的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用这种方法,小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丰富他们对那一时期的相互理解。教师然后可以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加以引导。50\n集体评价:支持和反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原因一旦全班学生已对事件获得了详实的了解,就需要对张伯伦的政策进行评价了。当班级成员重新回到他们原来的小组时,研究小组将运用来自资料卡和他们自己的研究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据,判定五个最有力的反对张伯伦执行绥靖政策的观点和五个最有力的支持的观点。小组可以以投影和大图表的形式总结他们的发现。每一组应该有一个代表来解释他们的观点。学生有必要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后,全班讨论每组的决议。构建一个支持结论的观点小组和全班讨论之后,所有的学生将对主要观点获得一个适当的理解。因为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那一历史情境,而且他们对那一时期的理解是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有意义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评价张伯伦行为的困难任务。通过这样的神入练习,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积极参与构建对历史的一种看法。在神入练习结束时,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历史证据,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认真的思考,理解、知晓和评价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行为。附录原本与年代20世纪3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事件: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巨头(英国、法国和美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惩罚德国。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一个条约已被签署来限制德国军备的规模并割走德国的领土。许多德国人,包括希特勒,觉得这个条约太苛刻,并发誓复仇。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刚三天,就告诉德国军队司令:重新武装德国是头等大事,这需要秘密地进行。这主要是针对凡尔赛条约的条款。1935年:希特勒在柏林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重整军备的集会,在英国的默许下,德国海军的规模迅速扩大。1936年:希特勒宣布实行兵役制并命令许多工厂生产武器装备。在1936年3月,希特勒命令30000军队开进了莱茵河地区,又一次破坏了凡尔赛条约。1936年11月,希特勒与意大利及日本建立了军事同盟。50\n1937年:希特勒利用西班牙内战来检验德国的武器和军事战术。1938年:希特勒亲自担任武装总司令。1938年3月,德国军队开进了奥地利,又一次破坏了凡尔赛条约的条款。1938年9月,希特勒要求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割让给德国。希特勒的理由是,捷克政府虐待居住在苏台德区的三百万德国人。张伯伦去慕尼黑与希特勒协商。在法国领导人达拉第的支持下,张伯伦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只要希特勒能保证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区的安全。希特勒同意。1939年:1939年3月,希特勒侵略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地区。接着是波兰。希特勒与苏联达成协定:两个国家互不侵犯,并共同分割波兰。英国和法国警告希特勒,侵略波兰将导致战争。两天后,德国侵略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宣战。学生调查题目:在课堂上为你们小组提供的历史资料应该使你获得了一些关于张伯伦决定绥靖希特勒的有用的背景信息。然而,通过研究下列问题,你可以补充你的观点: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国和英国知晓希特勒在德国的哪些行动?2.为什么协约国允许德国重整军备?3.1938年美国的立场如何?美国可能卷入另一场欧洲战争吗?4.英国在1938年的军力如何?它准备进行战争吗?5.丘吉尔认为张伯伦在1938年应该做什么?他愿意让英国在1938年卷入战争吗?6.希特勒的书《我的奋斗》给协约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些他的未来计划的线索吗?7.1938年苏联的立场如何?苏联对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做法采取什么态度?8.1938年的英国公众有战争的准备吗?50\n9.1919年凡尔赛条约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公平吗?10.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吗?国联有能力阻止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吗?11.捷克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态度?要点:当你调查上述问题时,一定要记下你的信息来源。例如,如果你在一本历史书中找到一则资料,注上作者的名字、书名、出版年代和相应的页码。对你笔记中的信息进行概括,适当时可直接引用。[原文见《社会研究》1999年l、2月,卷90卷1号,第7-18页。作者:斯图尔特•福斯特(美国佑治亚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教育:穿越时空的追求团队专家 王 雄“根据我与各国学者交流的经验,我感到,大陆有一些学者对国外的经验过于追捧,他们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我决不是拒绝西方教育,我有完整的西方教育背景,我的意思是说,国际教育需要中国元素的加入。”京师大厦内,来自香港的李龙安教授用缓慢的语速阐述着他的独特见解。我的思绪随之飞向千里之外的长沙。来北京前,我去了长沙。步入早已心仪神往的岳麓书院,感受千年学府的宏大与厚重。南宋时,岳麓主教张栻被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这位宰相的长子对岳麓影响重大,其中教育宗旨的改变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岳麓书院记》中,他对前来求学的士子们说:“侯(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张栻在这里明确反对当时官学注重的科举考试,否定只会文辞之工的无用之才。而提出书院应当培养一种能“传道济民”50\n的人才。以民间书院的薄弱如何对抗朝廷的威严与名利的诱惑,张栻等人靠的是对儒家道德的坚守。一代代岳麓学子之所以人才辈出,与这种坚守是难以分开的。树影婆娑,山泉潺潺。我在古朴的山路上寻找古人的足迹,静穆的山林与白墙青瓦的书院,弥漫着一层迷雾,当今的教育居然也在迷雾中挣扎。湘江对面的旧城中,培育了一代政治家的长沙第一师范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中西合璧的建筑中,来自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在教室与回廊中飘荡。学校秉持书院的务实传统,融合西方科学与教育的新方法,形成了近代湖湘学风,在教学方式上,倡导“个人研习,相互问答,集众讲解。”我把这十二个字告诉与会众人,并修正为“自主研习,相互辩难,集众讲解,参与改变。”兼中西之长,得到大家的认同。教学方式即为教师与学生探究知识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在任何时期,“自主”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元素。在现今教学中,教师替代学生学习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有的人看来,这就是教师尽责的体现。殊不知,教师如果全部替代学生,学生只能成为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此怎能达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境界。以“研修”替换“研习”也有特殊的考量。“研”字原指“磨墨”,其内涵是深入地探求。“习”按孔子“学而时习之”中的理解是“学会了去练习,去实践”。“修”则包含这个意思,即学习、锻炼和培养,但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含义。其一是修省,即通过不断反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二是修行,即按照道德要求去实践,用行动来行善积德。这样“研修”的含义便远远超出了“研习”,不仅关乎言行,而且直达心灵。“问答”改为“辩难”与前者相似。问答仅为知识层面,无关“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辩难”的含义是辩驳问难。即辩驳或用难解答的问题质问对方。《后汉书•范升传》中记载“互相辩难,日中乃罢。”在宋代书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方式,在道教、佛教中也有应用。它需要学子自讲心得,将发自于内心的思想阐释出来,并且相互辩论,以提升思辨能力,形成自己的新思想。今天,我们学校的教育在这方面依然欠缺,遵循逻辑与事实的辩论十分缺乏,因而,“相互辩难”便是在“自主研修”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集众讲解”没有改变,但是,容易被误解,以为就是“上大课”,老师讲课而已。实际上,这里的“集众讲解”50\n有很多特质是我们今天学校教学缺乏的。古代书院将讲学、藏书、供祀合为一体,建立学舍、学田、学规,有内在的精神追求存乎其间。书院虽是“私学”,但却是地方文化中心。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聚集图书,聚众授徒,实行择师选生,自由讲学;第二,提倡读书与修养并重,教学与研究结合,重视师承学派传统;第三,实施自学为主,辅导和质疑问难、讨论答辩、会讲、讲会等多样教学形式;第四,它讲求风景与人文坏境,多择山林胜地营建学舍。今天过于功利的学校环境与书院“集众讲解”的氛围相去甚远。“参与”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么说可能有不少人会感到奇怪,怎么“参与”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变得那么重要了?其实,回想去年的奥运会,这个概念就不难理解了。顾拜旦有一句名言是“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被认为是奥运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参与是每个人的权利,因而平等、责任、规则成为其应有之义。同时,只有参与才能有所改变。就像新课程改革一样,我们需要的首先是参与,然后,才可能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课堂,进而促进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改变。今天的学校,用功利的目标剥夺了众多学生参与的权利。在课堂上,那些领会教师讲解的学生能够参与,而其他学生自惭形秽,失去了参与的机会。这是教师只用成绩衡量学生的结果。在学校里,重要的活动和组织,往往被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垄断,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新课程改革决不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言行。我们应该怀着谦卑的态度,从做学生开始,参与到改革的潮流中来。教育改革从来不缺少批判,但常常缺失十年磨一剑的实践。如果我们怀有理想,就让我们自己来做教育实践的典范,从改变自己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开始,促进课堂的变革,进而促进教育的改变。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团队专家李惠军有两个担忧,一个是历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喧哗浮躁;一个是面对社会上和学生中出现的“品史”50\n虚热我们的麻木和无为。一段时间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在一味的否定中,陷入了一种不知所措的迷茫。鲜活的历史知识以及史学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理论、术语、手段、模式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乏味,从一种所谓传统的历史教育,走入了一个“怪圈”——新的“单一”和新的“混乱”。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忧思。匪夷所思的是,被历史专家看成的“圈外人”,却堂而皇之地闯入了我们的“神圣殿堂”。他们以“品读”、“心得”、“戏说”形式,用开放、活泼、细腻、生动的语言,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向大众传播既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但又在无意中流露出一些失真的历史。而恰恰由于我们的无能、无奈和无为,使得广大读者和学生在一种“虚热”之中,如痴如狂地希望通过一两本畅销书来补一补自己对历史、文化经典的浅薄与匮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历史教育的尴尬,需要历史教师的学习。(一)强化基础,掌握内涵。究竟何为历史的基础知识,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知识点和主要知识构架,是历史教材中必须清晰掌握、透彻理解同时又能独立完备地幅射出众多结果来的知识或启示。对于基础知识要全方位、深层次的透彻理解,就是要从它与其它知识间多种联系的广度上加以理解,从它与其它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从它与某些近似知识的异同上,在某一知识体系中与其他知识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理解。所谓深层次,就是要从基本现象、概念、观点自身深入理解,如基本知识点的含义、定义、内容、特点、本质、实质、特性、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背景、原因等方面进行深挖细扣。例如,如何中世纪西欧社会结构的特点的“多元性”?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当时不仅存在着缴获与王权两大权利体系,还存在着一系列并立和紧张的关系,如王权与贵族,王权与城市,农民与领主,等等。它们作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力量,有各自不同的可以行使自身权利的法律体系,如王权法、封建法、城市法、庄园习惯法、商法等。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中说:“如果没有前数百年底层民众集团的多元主义以及农民大众与皇室和王室权力的顶层之间存有中间性的集团,从教皇革命中出现的宗教当局与世俗当局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制度就不可能得到确立。”(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50\n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贮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从大的方面来看,“提要钩玄”,编织知识网络,也有助于从朝代、阶段、国别、专题等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驾驭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低品位的堆积,而应该寻找联系,在联系中认识历史。而要寻找联系,就不能不关注历史知识的“发散点”。(三)提高对历史思想方法的认识及应用意识。信息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要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解析头脑和洞察眼光。历史知识是历史思想方法的载体,历史思想方法又是历史知识得以合理组合、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不仅体现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间内部所固有的规律,还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单词的产生、原始含义、构词变化、词义引申等,日发学生联想历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不仅简单地联系知识,而且能够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去理解历史和认识社会。“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现代化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1)英语单词modern产生于16世纪,请举出两个在此期间的modern现象。(2)到18世纪,又出现了以modern为词根的modernize,请从这一时期欧美地区各个领域新现象,说明单词modernize出现社会存在依据。(3)综观modern、modernize、modernization产生和演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进程,你能够概括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特征吗?(4)以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起步的背景和标志。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陆世仪是程朱理学的后继学者,这里所说的“悟性”50\n之说,从总体上看,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但是,他所倡导的善悟、恒悟的见解,对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具有可借鉴的积极意义的。要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地运用历史教材这个载体,深化和升华,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在于教师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只要努力钻研、虚心请教、刻意领会,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受益终身的“顿悟”,使继承与发展、接受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彼此交融,相得益彰,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至佳境界。第一、求专求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内在保障。上好历史课的第一要务实读书,要通过读书达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新境界。唯此才能在教学中雍容大度、高瞻远瞩。努力深化专业基础的内功,就会常常由此产生出一丝丝色彩纷呈的教学“顿悟”。这种“悟性”不断深积,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第二、求广求博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外在条件。今天的历史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一一的历史了,历史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在当代同时存在着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的两种趋势。毋庸置疑,开拓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智能素质实教好课的重要前提。了解新兴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社会学、法学、美学、未来学等。要熟悉并掌握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科学地解释一切历史现象,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之中,否则历史教学就会变成失去了灵魂的史料游戏。第三、求蕴求神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情意基础。要系统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艺术并有意识地将其贯穿在教学当中。要适当了解一点语言文学知识。要涉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语言的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光辉。而语言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又可以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另外,有意识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绝世佳作、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各方面的文学素材,以备灵活地融入自己的历史教学之中。50\n第四、求新求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方向。破除封闭性,树立现代化的历史教育观。历史教育的现代观还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意志、情感和道德;要求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不断更新;此外,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对象生龙活虎,教学方法也必须多样化。要做到方法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落入窠臼。古诗云:“鸳鸯绣出任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前辈们精心刺绣出的“珍品”,而且要由此而领悟、推敲、磨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根“金针”,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刺绣出我们的“处女作”并使之不断完美。第五、求实求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终归宿。要牢牢把握课程标准,切实设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流程,仔细分析学生现状。一个有思辩能力的历史教师,对于他人的经验,不仅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要以统筹兼顾、融会贯通、为我所有的虚心精神和创新超越、改造突破气魄。历史教师在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时有三种情况:一是模仿型,一味照抄搬用,亦步亦趋;二为借助型,能结合实际,借他人之石,以熔铸自己;三为创造型,在受他人经验启发后,顿有所悟,熔铸自己的教学个性,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我们应采取后两种态度。清朝学者袁牧总结欧阳修的治学经验时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关于学生历史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作者:北京市西城区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小组执笔人:薛纪国(北京市三帆中学)一、前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效果,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疑问与困惑,恰恰很好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际的需要。50\n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已经在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经验与资料,但是或者由于缺乏精力,或者由于缺乏意识,他们一般都停留在经验阶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予以系统的总结与提升。这种现状一方面使本课题的研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本课题的研究成为必要。本课题组将“历史学习问题”界定为: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关于历史知识、历史认知与思维、历史方法与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困惑或错误的认识。二、研究结果半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一)搜集学生问题的途径与方法(1)问卷调查以问卷作为资料搜集工具的调查方法,简称问卷法。例如,西四中学的齐晓晔老师在进行《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为了解学情,设计了相关的课前问卷调查表。《蒸汽时代的到来》课前问卷调查表1①什么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②工业革命的原因?③工业革命的影响?④工业革命在其它国家的表现?⑤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如何应用?⑥工业革命的困难是什么?⑦瓦特怎样改进蒸汽机?⑧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情况怎样?⑨珍妮纺纱机发展情况?⑩史蒂芬孙怎样发明了火车?对此,大家提出了许多建议,如“问卷内容太多,不好操作”,“要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目标应更明确、更简单、更容易操作”,等等。齐老师在大家建议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了课前问卷调查表。《蒸汽时代的到来》课前问卷调查表250\n①你知道工业革命吗?如果知道,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②你能举出你所知道的发明家的名字吗?他有什么重大发明?③你认为近代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发明是什么?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④工业革命时,中国处在什么历史时期?⑤英国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之间有什么关系?问卷调查表1与问卷调查表2相比,发生了以下变化:①问卷设计的目的上,由含混到明确。表1的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但如何作用于教学设计,表中内容并没有明确。表2的调查则是为了服务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②问卷设计的内容上,由单一到全面。表1主要调查知识性内容;表2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调查。③问卷设计的方式上,由生硬到亲切。表1基于知识本位,拒人千里之外;表2基于学生本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操作性也就更强。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不受人数限制;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与数据;匿名调查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问卷调查也有局限:如果问题含糊不清,就难以得到确实的回答;当学生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具有很强的意向性,更多的反映了教师的主观要求,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自身的需要与问题;问卷调查周期较长,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频繁使用。(2)课堂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往往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与困惑,往往会给老师一个惊叹或启发。北京29中学的孟剑雄老师在进行《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突然提出,教材上“联合国关于阿以分治的地图”的图例是反的,不正确。北京三帆中学的薛纪国老师在进行《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困惑:要是教材上描述的黄帝的贡献都是真的,那么,黄帝就太伟大了。50\n课堂观察具有即时性、生成性的特点。学生的问题往往含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课堂观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制约;同时,也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程度。(3)课下访谈北京三中的李建英老师在课下和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北京的历史建筑往往以其功能取名,如“段祺瑞执政府”、“人民大会堂”等,而一些现代社区却取了个洋名字,如“罗马花园”、“罗马假日”等等。学生就问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做好不好?”李老师围绕学生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东西方建筑对比的历史探究活动,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究要求,而且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育人启智功能。课下访谈具有开放性、随意性的优势。师生可以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交谈,谈话主题随意、广泛。课下访谈往往能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课下访谈受到师生亲密程度、师生双方时间的制约,且缺乏普遍性。(4)课堂记录本薛纪国老师在自己教学的班级建立了课堂记录本,要求学生将每一次历史课的过程、内容、感受与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轮流记,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锻炼、质疑与表达的机会。在记录本中,薛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三帆中学初一(3)班的一位同学在历史课堂记录本中这样写到:“我觉得原始社会的彩陶上面绘制的图案抽象、独特、新颖,就是现在的我们也是很难画出来的。”有的同学提出疑问:“司马光编写《资政通鉴》时,查阅了许多小说、笔记等资料,这样编写出来的历史书是否可靠?”课堂记录本最突出的优势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而且,由于要形诸文字,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经过认真的思考,有些属于“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课堂记录本收集到的问题的质量决定于学生的认真程度。(5)网络技术50\n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成为搜集学生问题的重要手段。网络技术包括电子邮箱、教育博客等形式,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网络技术的应用受制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多少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学期,北京西四中学的齐晓晔老师和北京三帆中学的薛纪国老师都进行了尝试,但是效果不佳,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发邮件提问。经初步诊断,我们认为:西四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佳;三帆中学的学生则是因为重视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认为不值得为历史这门“副科”投入太多。我们决定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养成网络交流习惯。(二)学生历史学习问题的分类学生学习问题,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三维目标来划分,可以分为:知识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价值观问题。知识性问题,如:“刘家港在哪里?”“‘耪葛剌’是哪个国家?”“哥窑是谁创立的?”等等。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说山顶洞人会使用人工火?”“印章和石字碑哪个是雕版印刷的先驱?”“司马光编写《资政通鉴》时,查阅了许多小说、笔记等资料,这样编写出来的历史书是否可靠?”等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如学生崇拜希特勒,嘲笑谭嗣同,等等。按问题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有水平的问题、有偏差的问题、错误的问题。前者是指学生的问题有思维深度,如“为什么宋代的词非常兴盛,而不是诗歌?”有偏差的问题是指学生问题基本上是对的,但出现了偏差,如“活字印刷术是发明在北宋时期,而考古家发现了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为什么?”错误的问题是指学生问题有认识上的错误。这类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学生的问题有明显常识性的错误;另一种是学生的问题虽然有错误,但却反映了某种创造性性的火花。如一位学生说自己愿意与袁绍而不是与曹操共事,因为“我要把袁绍改变过来,这样我更伟大。”袁绍是否能够被改变,虽然存在很大的疑问,但学生的思维角度确实出乎教师的意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按问题的效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有效问题和干扰问题。有效问题是指能有效作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如“清朝皇帝为什么不重视火药炮?”干扰问题是指对课堂教学产生干扰作用的问题。这类问题又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干扰问题和有意识的干扰问题。前种问题是指学生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提出的节外生枝、离题万里的问题,如“古代的科举考试,有没有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杀人、陷害人的?”后一种问题是指学生为了和老师过意不去、捣乱课堂秩序而故意提出的干扰问题。50\n按教师有无准备来划分,可以分为已知问题和生成问题。已知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获知的学生问题。生成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问题,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有四大发明,现在中国科学技术还这么落后?”按教师能否解决来划分,可以分为教师能解决的问题和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前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够回答的问题,如“为什么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早期和晚期会有巨大的反差?”。后者是指学生提的问题在教学上很合理,但教师缺乏当堂回答的知识和能力,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使用什么颜料?”。(三)学生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策略(1)根据学生问题,丰富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自己去拓展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教师总是愿意补充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擅长的问题,但这往往难以兼顾到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学生的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就能够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北京三帆中学的薛纪国老师在进行《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困惑:要是黄帝做的贡献都是真的,那么,黄帝就太伟大了。课程标准的规定是:知道炎、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对传说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的困惑在于:既然只是传说,为什么还要尊炎黄帝为华夏之祖?这就关涉到如何从历史传说中挖掘历史真实的方法。为此,薛老师决定要使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区别,更要了解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的联系。教学过程如下:教师:距今约四五千年,处在什么历史时期?学生: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教师:教材中介绍了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情况,就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生活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农耕经济有了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在一些墓葬中出现了被残杀的奴隶或战俘;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教师:史学家认为,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生活时期大体与此同时。你知道历史学家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吗?请结合炎帝与黄帝所做的贡献来思考。50\n学生:(讨论后回答)骨耜、骨耒,造船,建房,部落战争频繁,等等。教师:黄帝和炎帝的传说能够与地下考古资料相印证,这就表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并非是子虚乌有。但是,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毕竟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在炎帝与黄帝的贡献的传说中,哪些内容属于虚构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么多的创造发明不可能是黄帝一人所为,指南车等没有得到考古文物证明,等等。(2)根据学生问题,实施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学习,有人视之为法宝,未经思考,拿过来就用。他们往往忽略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探究式学习,究竟应该探究谁的问题?如果探究的是教师的问题,那么这可能会变成被动的探究,效果并不一定强于灌输式教学。如果探究的是学生的问题,这就更能符合课程改革的本意。讲到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原定教学计划,北京三帆中学的薛纪国老师本想只要让学生知道“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在课上,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了?”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考古学家思维方法,薛老师决定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薛纪国老师出示了山顶洞人的遗物“骨针”和“带孔的项链”等照片,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但是,钻孔技术与人工取火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否找到实证呢?于是,在课下,师生继续查阅人类学方面的资料,找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钻木取火的照片,将此图片与山顶洞人的骨针、项链的照片进行比较、分析,进行逻辑推理,找到钻孔——摩擦——人工取火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推断出山顶洞人可能已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3)根据学生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尤其忌讳的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无动于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强灌猛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的或官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生个体经验和成长需求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如果学生自己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就表明他(她)在这方面有困惑或需求,这是教师进行浸润式的思想教育的绝佳契机。50\n西四中学齐晓晔老师在课前调查中,一位学生提出:瓦特为什么能够改良蒸汽机?齐老师紧扣这个问题,讲述完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特点及影响后,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教师:为什么瓦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请某某同学讲一个有关瓦特的小故事,看看从故事中能不能得到些启示?一位学生讲述了瓦特小时候观察蒸汽顶开茶壶的故事。教师:这个故事反映出瓦特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教师:的确,瓦特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是他能取得成功的基础。但是,“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并非只有瓦特一个人,当时世界上比瓦特聪明的人也不是没有,为什么偏偏是瓦特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呢?大家想一想,当时英国社会鼓励人们去做什么?学生:发明创造。教师:对,瓦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用在了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所以他个人的事业才能获得人们广泛的认可。由此可见,成功=个人努力+时代需求。(4)根据学生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和氛围,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有水平的问题和有效的问题,教师要予以中肯的表扬,而且还不能越俎代疱,而是要启发学生通过个体的认真思考或寻求同伴互助后予以解决;对于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虚心承认自己的无知,鼓励学生自己研究,或在课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对于生成问题,教师要认真面对,根据问题的大小深浅,判断问题的价值,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设计;对于错误的问题、干扰的问题,教师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了解其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通过突出其思想方法和强化其正确方面,进一步帮助或引导学生。50\n北京29中学的孟剑雄老师在人教社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的教学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教材上《联合国关于阿以分治的决议划定的巴勒斯坦版图》的图例是反的,不正确。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孟老师很慎重,没有一棒子把学生的探究热情打死,也没有草率断言就是教材错了。他先表扬该生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大胆求证;最后,根据学生合理的证明,师生得出结论,教材错了。29中是一所基础薄弱校,学生一向不大自信。但是,在这节课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居然发现了教材的错误,而这还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学生沸腾了!孟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自豪地说:“这是教师和学生长期和谐相处,互相学习的态度的体现;也说明教师平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理念,接出了果实。”三、结语要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搜集学生学习问题,注意每种途径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在搜集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全面性和发展性两个原则。全面性原则即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整体性原则即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之前、学习之中、学习之后)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如课前的调查、交谈,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与需要;课上的关注、鼓励,为学生生成问题创造氛围与机会;课下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原有问题解决的效果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眼中的历史,是一个神奇莫测的世界。根据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问题,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制定三维目标,确立重点难点,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业点评☆☆☆作业1: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有效教学之我见50\n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的发展。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它就也必然同样是应当站在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发展的原点上来设计和实施的。如果背离了这一点,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从根本上来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即,应从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上来探讨这个问题。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取向也在于此。在谈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时,恐怕也要从根本上来看: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总之,历史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就应当在于:锻造思想、涵育人格、陶冶精神,不断提升人的文化品格。这些才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才是所谓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终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1.历史教学应抓住课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放松,把握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的关系;认识到历史叙事性的特点:认识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其中第一条是最关键的。历史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培养学生智能和情感为主。2.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教学实践是:一般记忆性知识教师可用讲授法、自学阅读法即可;思维性知识可选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等。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避免盲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50\n3.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材料分析、言语表述、图片展示等设置历史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条件下,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反馈训练是教学有效性的“晴雨表”。注重反馈训练的设置,决不是传统教学的题海战术,而是作为一个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给学生做一些精心设计的题或者安排自主性学习的个性化作业,通过这些反馈训练来评价本课的教学效果。5.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当我上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一本教材时总是习惯于找出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学中哪些需要完善?学生在学习中哪些有待改进?及时总结写出教学反思,不断汲取经验教训,逐步改进教学思路。这样既可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可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进了,专业素养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中,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落实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就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才能激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能。历史团队专家李惠军:在拜读王鹏老师这篇作业的时候,我的思绪在不断地升腾。觉得有许多理性和非理性的话要说。对于历史教育有效性的探讨,是经历了一段迷茫、浮躁、喧嚣之后的冷静反思与实践回归。历史本身就是充满理性和需要反思的学问。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总是和目的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教育有效性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对于历史和历史学科教育社会功能价值判断的前提之下。不同的学科价值判断,派生不同的对于教育有效性的理解。50\n对于历史教育和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一个不断领悟的动态过程。任何历史教育理论都是时代的,没有超时代的历史教育理论,只有超时代的历史教育智慧和超时代的历史教育实践。要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允许教师对于历史课程的再开发。历史老师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凭着纯朴沉缄的理性精神,踏着崎岖凹凸的坡途,伴着疑惑和求索的思绪,以激昂不羁的态度和艰辛的攀延毅力,才能渐入“通脱而不空疏,精致且至博大”教育境界。而这一点正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贝贝条件。新的晨晖不一定带来晴空万里,历史的朝霞之后有时是绵绵细雨。要不然,收获的秋月,为何树叶被撕成碎片?要不然,为何历史上每一次成功都埋下了新的隐患?历史上有多少人吃下了忘忧之果,忘记了自己的归宿,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总有一天暴雨狂风的降临,即使海浪排空狂风怒啸,也不能引起他的丝毫焦虑,以为只是死水微澜罢了。作业2:贵州六盘水市六盘县历史一班余成凡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认清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承载的责任。视频中有几句话给我深刻的印象,第一句:“教育本来就是一项‘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的事业。换句话来说,教育的全部使命也就是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的生命品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生命境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第二句:“一个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它就也必然同样是应当站在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发展的原点上来设计和实施的。如果背离了这一点,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第三句:“在谈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时,恐怕也要从根本上来看: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50\n由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与使命,理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其精神文化品格,追问人的生命之意义,引导其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其和谐发展和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终极关怀。总之,历史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就应当在于:锻造思想、涵育人格、陶冶精神,不断提升人的文化品格。这些才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才是所谓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终极体现。二、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是充分彰显历史知识固有的生命性的教学和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教学。我们谈历史教学的主体、生命、本质等议题,仅依赖教育理论不行,根本的元素在历史内部。把历史课上得不像历史课了,历史课就已经死亡了。同样,把历史当成儿戏,胡编乱造的演绎,不仅失掉了历史教育者的良知,更糟的是它会扭曲学生的历史意识。讲历史要讲出历史的“道”,学历史要学出历史的“味”。这个历史味,首先是历史的意识,其次是历史的见识。三、要实现历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视频中提到了“如何有效地整合运用以教材为主的历史课程资源”:第一,突出模块主题,有效整合利用教材资源,凸显本课地位;第二,合理使用教材文本外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学生思考的阶梯;第三,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第四,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实现意义构建;第五,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智慧去整合的学科资源才是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的有效资源。我们也要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尽量把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好,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四、选择与应用不同的教学方略,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下,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定”与“未知”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即定教学目标,这更要求教师具备精到的讲授技巧。当讲则讲,而且一定要讲到位;不当讲则就应当不讲,不能包办,不能画蛇添足。一切应当因教学内容而异,因问题层次而异,特别是要因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异。五、努力做到历史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视频中也谈到“怎样的学生活动是有效的?”给出了五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50\n历史团队专家苏争艳:本专题的学习中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了何为有效教学,怎样实施有效教学等问题。余老师结合视频学习,从历史教育的目标和责任,学科特色,课程资源整合,教学策略,学生活动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新课程提倡的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这里要补充的是,所谓“有效”与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行为主体是学生。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设定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符合学情和目标的教学实施策略,采取改进或形成性的教学评价,让这些评价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我想老师们在这几个环节上下功夫,将有助于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作业3:重庆綦江历史班学员谭红教学合一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觉得明白教学合一的道理是容易的,但是真正要在教学中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思考,尽可能地选择最优的、最有效的方法。作为新教师,我没有太多的教学经历。但我感觉自己在教育实习的时,虽然也关注了学生的学,但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关注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有点感觉像设了一个目标,然后引着学生去实现目标。为了完成目标,有时甚至拖课。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还没有到位,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关注自己,对学生的学关注不足;另外,就是对学生了解不深,缺乏信任,总觉得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懂。50\n在此专题里赵老师我为我们讲了很多的好的教学方法。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点是学生互助学习方式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法解答的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争取时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记得教育实习时,我的一个同学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讲到长平之战时,一个学生问到为什么赵国30多万人,不是选择反抗,而是甘愿被活埋。学生觉得很不可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爱思考的学生,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但当时,我的同学缺乏经验,就卡在那了。现在想,如果我的同学当时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效果会好得多。另外一点是学生回答不了问题的处理方式。的确如赵老师所言,我们很多的教师在面对学生回答不了时,多是采取让学生坐下的方式。今天看了讲座,觉得我们也许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或是换一种提问的方式。也许有时学生只是不理解老师的意思,或是太紧张,等一会,换种方式,也许会更好。教学合一。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觉得自己有很多要学习,很多要思考。历史团队专家张汉林:作为一名新教师,欠缺的只是经验,拥有的却是未来。谭老师反省自我而不封闭,沉静思考而不浮躁,殊为难得。● 简报选粹☆☆☆甘肃历史一班学习简报第7(副刊)期http://xkg2010.teacher.com.cn/Briefing/BriefingComment.aspx?BriefingID=94592甘肃临夏历史一班学习简报第8期http://xkg2010.teacher.com.cn/Briefing/BriefingComment.aspx?BriefingID=94783渝万盛历史班学习简报第6期50\nhttp://xkg2010.teacher.com.cn/Briefing/BriefingComment.aspx?BriefingID=945875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