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素养及实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科素养及实践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教学实践\n提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n一、学科素养⒈缘起缘由1: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1997年12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n缘由2:纠正教育偏失的需要素质教育教育背景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使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到学生素养发展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理性回归。\n缘由3:彰显学科特色历史学科:传统文化教育品味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汲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n⒉核心素养的研制研制开端:2014年目标任务:实现五个统筹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统筹各环节,纠正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倾向统筹各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各阵地,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n⒊核心素养的内涵1997年,OECD开始进行“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题研究2005年,OECD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指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2002年,欧盟在工作进展报告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素养”2006年12月,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n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n⒋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最终目标:形成全面发展的人\n⒌核心素养的特性综合性: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普适性: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是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是一般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可塑性: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可学习、可培养、可塑造、可测评的\n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⒈含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n⒉地位是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编制历史课程内容的依据,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n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过程(部分过程)2015-2016.8: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2016.8.31: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n对历史进行认识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提炼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n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素养1唯物史观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其最基本的观点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呈现规律性等\n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n素养2:时空观念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n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n素养3:史料实证概念界定: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n历史课程对“史料实证”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n素养4:历史解释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内涵阐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n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n素养5:家国情怀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n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n⒌历史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n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历史学科素养跨学科表现唯物史观可以关联思想政治学科时空观念可以关联地理学科史料实证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历史解释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统计数据)等学科。家国情怀可以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n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⒈对历史课程的再认识和再定位■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主体课程举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人文主义素养的主体课程举措:能够引导受教育者了解过去,洞察未来倾听人类前进的脚步,顺应历史潮流■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主体课程举措:与智者对话,汲取精神力量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独立提出观点\n⒉对历史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历史教师是历史学的研究者举措:自觉实现核心素养与职业角色的融合把握史学动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构建合作研究的团体,开展合作探究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的开发者举措:从学术和理论的高度审视历史教材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历史教师是学校的史学工作者举措:回顾学校的过去记录学校的发展\n\n⒊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再思考课前设计因课而设,课课有特色史学认识的高度与深度决定了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立足点在于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避免教材程式化的表述成败在于教师如何将自身的史学认识转化为学生的史学认识最佳效果在于教师作出的历史解释,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甚至质疑课后评价应和当代历史教育的目标精细化雕琢测量工具\n谢谢聆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