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和社会理论
第七章历史学和社会理论\n问题:历史学需要社会理论吗?理论是指从累积的研究发现中所做的归纳性抽象目前盛行的两种理论体系:有关解释和意义的问题。有关社会结构的理论。抽象理论的必要性如何把握人类经验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变迁?对历史意义的探寻另一种观点:拒斥理论“无限的过去提供了丰富的个体例证来支持几乎所有的一般性命题”决定论的危险: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在历史变迁中,个体是无力加以改变的。\n避免过分依赖理论历史研究需要倾向性的思考,即带着明确的假设从事研究,当选择证据时,证据要有足够的代表性,即不但选择那些支持性的证据,也要面对那些反面证据谨慎的态度\n历史学不是研究个体的领域,而是关注人们的集体生活。同一群体的共同点就是以某种共同方式进行思想行为的倾向,在这方面,他们的反应能够加以预测。没有哪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像,但是在某种角色上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许遵从一种高度规则化的模式。因而,历史学家强调集团行为并非要否定人的个体性,他们只是承认历史地看:个体与其他人具有的共性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相比他或她的个体特征而言的。进一步看,一个特定群体在追求目标时采取行动的累积效应就是将那种行为制度化——即以这样一种方式牢固确立它,以致此后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受限制或制约的。这并不等于说一个人的行为是被决定的:某种行为模式也许被强烈的表现出来,但它们能够被新一代人决心摆脱这种模式的行为予以抛弃或修正。历史学研究中,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究竟什么关系?问题\n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发展起更有效的利用他们所处环境的手段。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三个层面:生产力(工具、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法律、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n是一种决定论模式吗?生产力并非仅限于生产工具和工人体力,技术创新和科学知识也被包含在内。政治和意识形态,仅能结合经济基础加以理解,但马克思也考虑到相反方向的影响力。例如,没有一种现在的产权、法律体系,就不可能确立经济关系体系。也就是说,上层建筑不仅反映生产关系,而且还发挥使生产关系成为可能的功能。三个模式层面因而考虑了相互影响的问题。马克思并未指出,所有非经济活动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如艺术创造是否被包含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争论。甚至那些明确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也并非仅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和宗教都有它们自身的发展动因,尤其就短期而言,经济因素也许在解释事件上仅具有从属性地位。因此,将经济结构视为对特定上层建筑因素设定了限制性而不是决定性条件,是马克思思想给予我们的理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1)问题\n马克思对历史的分期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1)\n马克思的阶级观念1、阶级的存在与私有制联系。私有制是阶级存在的基础,阶级的出现是生产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结果。因为阶级的划分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那么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阶级必然会随之灭亡。2、阶级划分的标准。马克思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来划分阶级。认为作为自古代社会以来所有种类生产方式特征的劳动分工导致了阶级的形成,各阶级的真正利益是彼此对抗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它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注定要推翻其统治的阶级。正是反映着社会矛盾的阶级冲突,推动着历史发展。一个阶级要取得政治影响需要在其成员中有一种阶级意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能力确定了一个历史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机和确切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1)\n马克思如何理解在行为和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绝非是明晰的,他所做的就是揭示了长期的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对人们的活动范围施加了确定的限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1)\n马克思对历史学家的批判在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阐发中,马克思理论被理解成一种简单化的和僵化的框架,一种明确无疑的决定论。马克思理论的提出在于反对19世纪的历史研究方法,寻求一种在历史行为主体意图之外的“客观”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逝世后,马克思的著作开始流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纷纷诞生,唯物史观对思想认识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对经济史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出现作出贡献的一种主要思潮。马克思的理论被作为一种解释范式和方法首先是在苏联,从布尔什维克掌权到斯大林时期,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历史研究。在西方,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马克思主义由共产党的积极分子所宣传,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非共产党的专业历史学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如英国的霍布斯鲍姆。有史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会被理解成机械的决定论,和这一时期人们理论的匮乏有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自李大钊在新史学发端时期发表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持续发展,到40年代,成为主流学派,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史学家皆自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治通史的代表者: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尚钺、白寿彝等在这样的基本主张基础上,形成了多种中国通史体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中国史纲》尚钺《中国史纲要》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用途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模式,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的思考特定社会中总体社会关系的方法。年鉴学派曾提出总体史的要求,它要求打破历史研究条块化分割的现状,但是如何将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联系到一起,他们未能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模式。马克思强调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间的相互作用,仍是至今为止宏观历史研究中最杰出的一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历史是进步的吗?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历史进步观的主要支持者,认为历史中的重大社会冲突会导致向更好的社会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马克思主义中的分歧:文化主义对经济主义如汤普森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强调工人的集体认同,即文化因素。反对者认为忽视了生产方式的转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科学精确性的幻象苏联的官方史学赞同历史学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精确的研究,认为生产方式的连续转化能够“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加以确定”。马克思自己在他的时代也确信,通过将注意力转向历史中的物质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或动机,他能够克服主流历史编撰中的主观性。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派的危险:理论至高无上,不可能通过收集所有事实来把握过去,而仅能由掌握了正确理论的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化约主义”的危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如单纯的强调经济原因,不认同与经济无关的因素介入历史。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讨论(2)\n其他理论模式性别史沿着妇女史研究的方向继续发展性别史和两性间的关系\n总结:历史学和社会理论理论的价值何在?理论提出对过去事件和过程的解释模式。但将某种理论提供的解释模式直接应用于对过去的研究常导致僵化和片面。理论的价值更在于:理论提出新的问题,提醒学者关注新的资料。历史知识,不仅仅包括对过去特定事态和过程的认定,而是对复杂历史过程提供“真理性”的解释(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去探索有关人类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真相的过程),后者才更接近学术研究的中心,而理论是人们所采用的一种工具。任何历史研究,完全由资料导向而不涉及任何理论,是不可能的。合理的使用理论,避免过分依赖理论。优秀的历史研究,是在理论提出假设之后,以大量的事实证据对假设进行批判性检验,从而阐明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出新的理论,历史研究不会停止。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