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考研资料变法改革
313历史学考研资料变法改革改革贯穿于屮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周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1、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1)春秋:管仲改革(原因、内容、作用)“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内容:“巻其国而伍其鄙”;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相地而衰征”;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作用: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來,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⑵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背景、内容、作用)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各国掀起了100多年的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首开变法运动先河,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汆法”,调动小农生产积极性,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重农抑商,维持经济秩序。制定《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n内容:制定“连坐”之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定二十等爵,规定各级爵位占的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衣服的等级;颁“分户令”,推行小家庭政策,强制兄弟分家等;统一度屋,制定《秦律》禁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迁都咸阳。作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政治沿革。(3)新:王莽改制(背景、屮心、内容、结果)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土地和奴婢问题。加剧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兼并,二是政治黑暗,而既得利益者,是贵族和大官僚地主,以及与之相勾结的商人。原因: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和铁官徒起义不断,限田限奴婢之议遭外戚反对。成帝、哀帝时期,贵族官僚骄箸淫逸,然王莽折节向学,赢得声誉。哀帝死,平帝即位,王莽辅政,随即操纵国政。内容:王田制度。宣布天下土地均归朝廷所有,不得买卖,称之为“王田”;奴婢政策。宣布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以示人道;“五均赊贷”和“六莞”O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模仿《周礼》改易官名、地名。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绶。将原有汉朝所封之王尽改为侯。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每季的中月,司市师评定本地物价,叫做市平。物价高过市平,司市师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民因祭祀或丧葬需钱,可向政府借贷,不取利息;欲经营生产而缺乏本钱的,也可低利借贷。六莞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向在名山大泽\n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六莞中除五均赊贷一项是平准法的新发展外,其余五项都在汉武帝吋实行过。影响: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危机之下的一次自救运动,王莽试图以土地和奴婢政策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统治危机,但终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王莽自身的局限性;改革脱离现实,比如币制改革;改革中用人不当;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币制改革又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手段,因此王莽改制不仅没有达到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反而还引起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引起了社会动荡,再加上对各地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终于导致绿林、赤眉起义,壬莽政权被推翻。(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社会背景H益成长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落后的旧部落制之间的矛盾,皇权与旧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北魏统治者与屮原汉族地主的矛盾;鲜卑贵族与北方各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只有更好解决这些复杂矛盾,才能巩固政权。主要内容①实行“班禄”,整肃纪纲;②推行均田制,限制上地兼并;③实行“三长制”,打击地方大族,加强屮央集权;④实行新租调制;⑤迁都洛阳,有利于控制全局,争取汉族地主支持;⑥实行汉化政策,胡汉贵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三长制是北魏屮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孝文帝,纳内秘书令李冲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乂谨守法令的人担任,职掌为每四年造一次户籍,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及照顾孤贫老弱等。邻长可免除一夫征戍,里长二,党长三。推行三长制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n对于贯彻均出令、发展生产和加强屮央集权均有利。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因此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长制的基础上推行。改革的意义: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士族的恶性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巩固和改造了北魏政权,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总体上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3)北周武帝改革(主要措施、作用)七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其屮西魏乂为北周所代替。北周武帝即位后,采取经济、政治、军事等措施,国力日盛,后灭代东魏的北齐,统一黄河流域,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后周:世宗改革(背景、内容、作用)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在位时,为革除五代弊端,增强实力,进行了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和军队的改革,增强了后周国力,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准备了条件。(5)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n“庆历新政”是以范仲淹为主的改革派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原因:“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之害;冗官冗兵冗费之三冗;对辽、夏战争失利,纳岁币。内容: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陈十事”提出变革主张:①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②抑侥幸,限制恩荫。③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④择长官,选好地方官。⑤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⑥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⑦修武备。⑧减徭役。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⑩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后来,富弼也上当世之务十多条,上安边十三策。韩琦等也提出一些主张。改革的官员最终还是被排斥、打击。“新政”经过一年多时间,再也进行不下去。王安石变法富国①均输法:根据京城和皇宫的需要及库存的情况,就近采购。既节省了钱财,又可以防止大商人乘机牟取暴利。②青苗法:在每年的正二月或五六月时期,政府以低息贷借钱或粮给农民。春天贷借,于纳夏稅时归还;夏天贷借的钱粮,于纳秋税时归还。这样作法其目的是为抑制兼并,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保障。③农田水利法:这是要求各地的农户按户等,出资兴建水利工程。钱财不足可向政府贷借。④方田均税法:要求各地丈量土地,划定等级,核实后发给契书,然后确定税额。\n这也是为抑兼并、防诡寄采取的措施。①市易法。熙宁五年,首先在开封设市易务,以后在各个重要商务城市都设这样的机构。市面上滞销的货物,由市易务收购。市场上需要的时候,商人以抵押的办法,五人互保,年息二分,赊得货物;或以同样的利息贷款购物。市易法可以起到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以平抑物价,防止大商人牟取暴利。②募役法,或称免役法。原来按照户等要充差役的,改由地方政府出钱雇人充役。这些费用,由各等的人户负担。强兵①将兵法:王安石一面裁汰老弱,选拔精兵,另一方面行将兵法,使军屮之将能更有效地指挥、训练士兵,从而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②设军器监:统一管理各地的武器制造。在出产武器材料的州设都作院。奖励改良武器,根据各地所造武器的好坏,黜陟官员。③保甲法:农村的住户,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保丁编制起来,进行训练,维持地方的治安,加强统治者对地方的控制,又可以补禁军的不足。④保马法。地方上养战马,以节省政府的开支。育才①改革科举制。保留进士科,罢诗赋明经诸科,增设明法科。②三舍法。③编写和推广《三经新义》。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在北宋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自救\n运动,新法施行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土地兼并受到限制,军队战斗力提高。但新法招致激烈反对,王安石两度辞相亦影响新法推行。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新法尽废,史称“元祐更化”。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此时新法已成各派相互倾轧的工具,至此,变法完⑻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目的、内容、作用、评价、结果)背景:明朝屮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内容:第一,把田赋、力役和其它各种名目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第二,一概由官府征银雇役,基本上演变为固定的丁银,取代了原先的“力役”;第三,除苏、松、杭、嘉、湖地区仍征收本色潜粮以供皇室官僚食用外,田赋一概改收折色银;第四,简化征收手续,取消里甲征收的层次,直接由官府折办收解。意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赋役不均的状况,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的做法也减少中间环节,限制豪强地主舞弊隐漏和胥吏里甲的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的额外负担。一条鞭法规定普遍交钱代役,则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通行以银代役、计亩征银又迫使大量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而用丁银代力役并部分摊人土地征收的规定也大大减轻对工商业者的剥削和控制,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商、孝、王):背景、主要内容、作用、结果、评价等角度深化认识。2、分类:上述变法或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n宗改革、王安石变法。(1)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并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3、成败的原因:1)上述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2)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屮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A、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H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B、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此外,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屮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4、对改革的一些认识。(1)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n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三春柳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读上层建筑屮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1)改革的积极意义: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作用。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人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2)对改革阻力的认识:历史上的每次该和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有时改革最终失败。这就表明,改革者尤其是当政者只有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索。⑷对改革的理性归纳:A、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B、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耍标志。\nC、适应生产力发展霊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D、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