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下册历史学案(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学习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二月革命:_______年3月,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_统治。之后,俄国建立了_______________临时政府,它与革命中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存在,_______________掌握着主要权力。 2.十月革命:_______年___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__________的方针。____月___日晚,列宁秘密来到__________的起义总指挥部——______________,领导起义。____月___日,起义取得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选为主席。 3.苏维埃政府的措施:苏维埃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______耕种。同德、奥匈帝国议和,退出。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___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4.三年国内战争:经过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粉碎了外国的和国内的,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_________革命。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的统治,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解放斗争。 【交流讨论】1、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背景?2、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54\n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课堂达标】1、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是()A.巴黎公社的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D.俄罗斯3、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在这关键时刻,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的重要人物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4、如材料所示,在列宁认识到政策的失误后,随即领导国家实施了()“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5、俄国二月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 )A.推翻沙皇专制制度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建立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D.俄国退出一战,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6、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设在( )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B.斯莫尔尼宫C.《工人之路报》社D.冬宫7、1917~1918年在俄国不存在的政权是( )A.工兵代表苏维埃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人民委员会D.沙皇专制统治8、俄国十月革命得以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 )A.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B.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C.沙皇君主制度的落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沙皇俄国的削弱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②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10、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是在( )A.1917年二月革命后B.1917年前线失败后C.彼得格勒起义之前D.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后11、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 )54\nA.巴黎公社B.苏联C.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1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人剥削人制度的革命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13、对月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是()A、都发生在一战结束后B、革命的性质相同C、革命对象相同D、二者对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1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C、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句话中的战争指()A、一战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C、二月革命D、三年国内战争16、列宁这句话阐明的观点是()A、只要有战争就能引起革命B、战争是革命爆发的必要条件C、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D、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17、读下图,请回答:(1)图中人物是谁?(2)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他领导下建立了什么政权?(3)他领导的革命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18、毛泽东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试分析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十月革命鼓舞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总之,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19、读漫画《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回答问题:54\n(1)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扫荡了哪些反动势力?(2)列宁为俄国革命作出了哪些具体贡献?起到了什么作用?(3)你认为列宁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1)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扫荡了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2)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领导苏俄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等。列宁对革命的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3)我们要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忘我工作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等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认识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即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学习过程:课前延伸阅读“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子目,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填空。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查阅搜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讨论苏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采取的什么重大举措?2、想一想: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何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认真研读教材,上网查阅搜集有关材料,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联的成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的加盟共和国个数:_______阅读“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子目,思考下列问题。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重点: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斯大林模式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n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一、「课堂探究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4)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课堂探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为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中说的是苏联什么事情?(2)毛泽东评价“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的依据是什么?(3)中国也曾出现过“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的事件,它是什么?这件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三、「课堂探究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54\n【课堂达标】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2、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最后达()A7个B11个C15个B22个3、.观察右图,图中镰刀和锤子的象征意义是()A工农联盟B各族人民团结C以布尔什维克核心D社会主义苏联的标志4、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于()A1921—1927年B1922—1927年C1928—1932年D1924—1929年5、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其工业产值居欧洲()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第四位6、“斯大林模式”形成于()A1924年列宁逝世B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D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7、苏联正式成立于(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8、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9、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戈尔巴乔夫10、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 )A.农业 B.轻工业 C.能源和交通运输业 D.重工业11、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A.苏联建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1936年通过新宪法12、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13、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A、1918年B、1921年C、1922年D、1924年14、苏联建立的时间是( )A、1917年 B、1919年C、1920年D、1922年15、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C、颁布新宪法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6、1922年,在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是( )54\nA、喀秋莎到市场上买土豆B、资本家可以租用部分国有资本C、农民家中没有剩余的粮食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17、“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 )(1)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3)损害了农民的利益(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5)民主与法制健全A、1、3、5 B、1、2、4、5 C、1、2、3、4 D、2、3、4、518、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教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B、 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19、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1) 十月革命的开始(2)二月革命(3)苏俄迁都(4)苏联成立(5)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6)列宁的逝世A、1、2、3、4、5、6 B、2、1、3、4、5、6C、2、1、5、4、3、6 D、2、1、3、6、4、5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凡尔赛和约》的基本内容,知道由于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促使德国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了解《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认识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性条约。认识华盛顿会议在美国主导、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认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包含了各种矛盾冲突的源泉,是极不稳固的;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学习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学习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学习过程:第一篇章:走进历史,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项目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巴黎和会 欧洲、西亚、非洲华盛顿会议 东亚、太平洋地区一、巴黎和会1、召开时间:2、操纵者:3、结果:年月,协约国与国签订了《》。从条约的内容可以得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4.《凡尔赛和约》的基本内容:二、凡尔赛体系概念:年月,协约国与国签订了《》;1919—1920年,又与、、、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称作影响:确立了。维护机构:年月成立了。三、华盛顿会议1、背景:帝国主义在、地区的矛盾尖锐。(矛盾最激烈)2、召开时间:3、操纵国:4、结果: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内容是:该条约的签订有何影响? 5、华盛顿会议的影响:确立了。6、通过和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篇章: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1、1971年11月1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从此,鲜艳的中国国旗──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11月11日上午10点,当中国代表团成员进入第26届联大会议场时,身穿中山装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成为各国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他潇洒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①巴黎和会对中国权益的态度,成为了中国什么运动的导火线?54\n②通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比你得到什么认识? 2、阅读下面材料: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请结合P17最后一段—P18小字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篇章:反思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意大利的“四巨头”所操纵着。会议经过五个月之久的激烈争吵,终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和约还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材料二: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整个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1)《凡尔赛和约》是协约国同哪国之间签订的?(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着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检测〗1、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是()A、缔结和约,重建和平B、重新瓜分世界C、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D、建立凡尔赛体系2、一战后有两个国家没有批准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一个是没能达到领导战后世界目的美国,一个是主权遭受严重践踏的国家。这个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中国3、《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性质的会议的是()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移交给日本②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④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的是()A、《九国公约》B、《凡尔赛和约》C、“中日协议”D、《慕尼黑协定》5、一战后建立了世界新秩序,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称为()A维也纳体系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D布雷顿森林体系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表现为()54\n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7、在巴黎和会上起主宰作用的是()A英、法、日B英、美、日C英、法、美D法、美、日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确立了他们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新秩序,对这一新秩序建立有直接影响的条约是()A《凡尔赛和约》B《四国条约》C《五国条约》D《九国公约》9、在以下条约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是()A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B《凡尔赛和约》C《九国公约》D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和约10、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哪一条约,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A《凡尔赛和约》B《四国条约》C《五国条约》D《九国公约》1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的条约是()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五国条约④《九国公约》A①③④B①④C①③D②④12、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方的统治?()A欧洲、西亚、非洲B欧洲、非洲、太平洋地区C欧洲、东亚、非洲D欧洲、非洲、远东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会议不是平等的,条约也是不平等B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C引起了苏联、中国甚至日本的不满D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4、史料应用材料一1919年6月参加巴黎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和约还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材料二: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定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列宁指出:德国的一切殖民地都被这些敌手夺去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都沦为奴隶。结果使世界7/10的居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巴黎和会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⑵为什么福煦和列宁这么评价《凡尔赛和约》?54\n⑶你认为,福煦的预言准确吗?为什么?【⑴弱肉强食的分赃会议。⑵原因巴黎和会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分赃会议,它只是暂时缓解了各国的矛盾,但并没有消除矛盾,反而激起了新的更多的矛盾。⑶准确。从1919年的巴黎和会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刚好是20年。】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4课经济大危机》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学习重点:一是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二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学习难点: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理解及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在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处于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时。但是,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的危机。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2、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3、年,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这一经济危机,宣布实行。4、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5、新政的中心措施是。6、新政的影响:(在教材上标注答案)【交流讨论】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1、“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指什么?2、“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什么?3、罗斯福“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点能否实现,为什么?【课堂达标】1.一战后,被称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是( )A.1918—1923年B.1924—1929年C.1929—1933年D.1933—1939年2.1929—1933年带来严重后果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哪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点的是( )A.破坏性极强B.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C.延续时间很长D.导致了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美国政府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实行了( )A.罗斯福新政B.精兵简政C.法西斯专政D.门户开放54\n5.“……股票交易所里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一天内就有近一千三百万股票被抛售出去,几天内,股票价格持续暴跌……”,以上情景发生在( )A.1929年的华盛顿B.1933年的纽约C.1929年的纽约D.1928年的伦敦6.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B.国家对工业的整顿C.政府补贴工业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7.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新建了许多公共工程,其实际目的是( )A.养活失业队伍B.改善美国人民生活环境C.改变美国的自然环境D.提高美国的社会福利待遇8.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B.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稳定发展C.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D.资产阶级国家推行自由共产主义政策9.1933年美国实行“新政”,对“新政”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B.目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取得了一定成效10.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经济危机B.改善人民生活状况C.巩固资本主义统治D.为美国索取世界霸权11.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用改良的而不是扩张的方式克服危机B.采取国有化的形式C.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D.兴建公共设施,减少失业队伍12.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解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B.没有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C.没有满足无产阶级的要求D.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1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发生在( )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14.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C.恢复了美国的经济 D.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1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实行辅导经济军事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C.鼓励企业间自由竞争D.建立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资料:】“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在“大萧条”中,整个美国企业破产1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到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54\n1933年初,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由于工、农、商业的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到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危机期间,一方面是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由于人们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如: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棚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两个战争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学习重点: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学习难点: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 沉重打击了德国,造成德国工人失业高达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 ,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乘机发展壮大。2、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和 也先后出现了法西斯政权。日本 是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年,一批军部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交流讨论】1、结合26页第2段小字回答“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狂热分子”是谁?2、导致德国挑起二战的两个因素是什么?【课堂达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希特勒上台 B.意大利法西斯上台C.国会纵火案 D.轴心国集团形成2.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军部少壮派发动兵变C.军部法西斯势力掌权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意大利【资料:】纳粹反犹活动及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中,纳粹德国大量屠杀和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记录之一。希特勒在德国煽起反犹情绪有哪些原因呢?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困难,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特别是希特勒上台的时候,正是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肆虐之时。而在德国境内从事商业、金融业的犹太人却相当富有。纳粹集团希望能够通过反犹和排犹活动,侵吞犹太人的财产,为德国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提供财源。其次,纳粹分子为了实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目的,借民族主义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纳粹分子宣传说,犹太人在政治、道德和生理上有先天的缺陷,是德国的民族祸害,提出“54\n应把犹太人驱逐出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迫害犹太人便成为德国的国策。纳粹的反犹宣传和行动,欺骗了德国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转移了他们对国内尖锐阶级斗争的视线,而且也驱使不少人甘心为垄断资产阶级争夺霸权的欲望卖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犹也成为纳粹发动侵略、蹂躏别国和其他民族的借口之一,反犹旗号使纳粹得以加强对占领国的控制。可见,反对犹太人是纳粹推行战争政策的重要环节,是由其全球扩张、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政策决定的。整个大战期间,纳粹分子究竟杀害了多少犹太人,至今还无法做出较为精确的统计。据希特勒指定负责“最后解决”计划的纳粹官员阿道夫·埃希曼估计为600万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起诉书上的数字是570万。到战争结束时,波兰的325万犹太人只剩下12万,几乎被消灭殆尽。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知到: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德攻占北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不列颠之战;德军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认识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学习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学习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 年 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签订协定,规定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2、人们把以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成为。3、 年 月,德国突袭波兰,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4、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德国的侵略扩张行为持 政策;继任首相丘吉尔则对德国的侵略持 态度。5、 年 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的侵略战争。使二战规模扩大。6、 年 月日,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了太平洋美军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全球规模。【交流讨论】1、(34页)慕尼黑阴谋造成的后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与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山本五十六在珍珠港获胜之初就忧心忡忡地说:“我害怕我们的进攻会唤醒一个充满可怕决心的沉睡的巨人。”①我们的进攻指什么军事行动?②这个巨人指哪国?巨人沉睡指什么?害怕巨人被唤醒的原因是什么?54\n③我害怕的预言实现了吗?巨人被唤醒后的行动是什么?最后结果如何?【课堂达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A.1938年9月B.1939年9月C.1941年6月D.1941年12月2、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A.英、法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B.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等地交给德国C.同意希特勒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D.建议召开英、法、德、意、波会议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德军突袭波兰②德军空袭英国③德军突袭苏联④德军侵入捷克斯洛伐克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4、“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发表这段演说的是()A.罗斯福B.张伯伦C.丘吉尔D.斯大林5、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A.帮助德国与同盟国抗衡B.抢夺物质C.迫使美军让步D.占领东南亚和太平洋西部地区6、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扩大的事件是()A.德国突袭波兰B.德国空袭英国C.德国突袭苏联D.日本偷袭珍珠港7、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日本偷袭珍珠港C.日本侵入东南亚地区D.德军进攻苏联8、丘吉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以一切可能的援助。”他持这种观点是因为()A.丘吉尔同情苏联B.丘吉尔讨好苏联C.英、俄面临共同敌人D.欺骗国际舆论9、1940年12月,罗斯福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论断()A.英国B.法国C.苏联D.波兰10、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不值得为波兰战争”,还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道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A.波兰的存在与否无关英国利益B.帮助波兰会消耗实力C.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D.波兰的灭亡更有利于英国与德国合作11、阅读下列材料:一位新任首相在1940年5月13日就职演说:“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是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抗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54\n请回答:(1)这位新任首相是谁?(2)他讲话时,英国面临着什么形势?(3)这篇演说表明了他什么样的态度和决心?12、阅读下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人物是谁?(2)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是什么?(3)他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主要是什么?11、(1)丘吉尔。(2)德军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四五月间进攻法国等西欧国家,在这种形势下,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垮台,丘吉尔出任首相。(3)决心誓死保卫国土,抵抗德军的进攻。12、(1)斯大林。(2)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领导苏联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资料:】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是德军企图迫使英国屈服而对英国进行的空中侵略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投掷炸弹6万吨,炸毁城市建筑物100多万栋,炸死炸伤英国居民8.6万多人。据英国官方统计,从1940年7月10日到10月底的三个多月中,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飞行员6000名,英国损失飞机915架、飞行员414名。不列颠之战,其空战的规模史无前例,最多时一天内双方空战飞机达2700架次之多。在丘吉尔首相的领导下,英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粉碎了希特勒的图谋,使法西斯德国遭到了第一次重大失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陷入泥潭、国内经济危机加剧以及日美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4\n一、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作为一个岛国,日本资源匮乏,各种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为了进行侵略战争,日本国内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致使轻工业大幅度缩减。由于轻工业产品、特别是棉织品的出口减少,直接造成了日本的贸易逆差,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影响到重工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进口。日本国内经济出现了恶性循环。农业方面,由于大批青壮劳动力入伍和从事军工生产,加之肥料等生产资料不足,耕地大量荒芜,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使日本元气大伤,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把目光转向了美、英、法、荷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一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有着支持其侵略战争所必需的基本物资,如石油、橡胶、锡、铁、镍等。 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英、法、日等国曾于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推行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试图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特别是对中国的独占。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独占中国,这一侵略行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大,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也越来越严厉,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实行包括石油在内的贸易禁运,这直接触及到日本的经济命脉。美日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战争已不可避免。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学习重点: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认识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年月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目的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2、年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的召开会议。3、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4、年月日凌晨,美英联军在法国的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到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5、1945年5月8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束。6、年月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7、年月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交流讨论】1、面对法西斯不断扩大的侵略,遭受法西斯侵略或威胁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析二战胜利的原因?3、谈一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4、今天战争危险还存在吗?为什么?5、“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同时来到人世间的。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在人类社会之初,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极为险恶,而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有限,只能过着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的生活。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由于原始社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了绝大部分,人类社会历史最长的时期是和平时期,所以说,和平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缕曙光,和平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战争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据史学家统计,1816~1980年的165年里,没有发生国家战争的仅有35年。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既无国家之间的战争,又无内战的世界和平一年也没有。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我们要牢记伏契克的话:‘人们啊,我爱你们,可你们要警惕啊!”’请回答:生活在和平时期,你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课堂达标】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时间是()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1941年元旦B.1942年元旦C.1943年元旦D.1944年元旦2.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的时间是()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1942年7月B.1943年2月C.1944年6月D.1945年2月3.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是()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中途岛海战B.阿拉曼战役C.诺曼底登陆D.斯大林格勒战役4.决定建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B.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C.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D.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民人与法西斯国家矛盾的激化B.美国的利益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害C.苏德战争和平洋战争的爆发D.中国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54\n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雅尔塔会议的召开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开罗宣言》的发表8.矗立在长春市人民广场中的苏军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帮助中国人民抵御外侮而牺牲的苏军飞行员,当时中苏两国共同抗击的敌人是()A.德国B.意大利C.日本D.美国9.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A.斯大林格勒战役B.莫斯科保卫战C.诺曼底登陆D.攻克柏林战役10.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以1944年的一场著名战役为背景谱写的雄壮诗篇,这场战役是()A.北非登陆B.珍珠港战役C.中途岛战役D.诺曼底登陆11.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相似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B.美国都从中获利C.日本都是战败国D.英国都是战胜国12. 下列发生在二战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斯大林格勒战役②德国闪击波兰③不列颠空战④日军偷袭珍珠港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①③②D.②③④①13.两次大战最根本的区别是()A.战争所波及的范围B.战争爆发的原因C.战争给人类带的灾难程度D.战争的性质14.法国与德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但它们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恩怨。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些恩怨的是①一战中分属于两大军事对抗集团②一战后在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法国获利最大③二战前法国参与了慕尼黑阴谋④二战中德国占领了法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5.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猖獗侵略以及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给人类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是什么()A.正义的战争必定取得胜利B.必须发展高科技武器,才能战胜法西斯主义C.法西斯主义是当前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D.不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16.1919年巴黎和会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的相似之处是()①会议文件中包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②确定了对德国的处置方案③会议充分体现了各大国的意志④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7.材料一: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此基础上,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材料二: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世界上80%的人口被卷入战争5000金万人死亡,直接军费开支及物资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对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什么作用?(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结束至今的60多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至少答出两个方面的因素)(3)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4)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请就如何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谈谈看法。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学习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学习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学习过程:【自学导航】时间状况原因中国同时期的状况启示五十年代中国50年代的探索及成就?七八十年代70年代地位下降70年代中国处于什么时期?经济状况如何?70年代末80年代初缓慢回升80年代中后期逐渐好转九十年代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局面?【交流讨论】1、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哪些?【课堂达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日本D.德国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是()A.西部和南部B.西部和东部C.西部和北部D.东部和南部3.大幅提高油价引发1974—1975年经济危机的地区是()A.远东B.近东C、中东D.美国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是()A.美国B.日本C.英国D.德国5.20世纪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A.60B.70C.80D.906.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信息化和电汽化B.智能化和信息化C.信息化和全球化D.电汽化和全球化54\n7.下列选项中不属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有利因素是 ()A.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B.战后初期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3/4C.1945—196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还多D.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出自美国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调整经济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A.经济地位下降B.大量工人失业C.受通货膨胀困扰D.成为最大的负债国9.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现状包括() 低通胀低失业率财政赤字减少 高增长率A.B.C.D.10.下面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论断错误的是() A.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北部繁荣B.70年代,经济危机严重,实力地位下降 C.80年代,通货膨胀明显,债务负担沉重D.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经济时代【资料】历史上历次战争对美国经济所起的拉动作用战争对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种沉重的代价和制约,但是,这条规律唯独对美国不适用。从历史上考察,战争多次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确立了其在世界上的经济霸主地位,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50%;朝鲜战争后,美国的生产增长率从-7%提高到10%,经济增长期从1953年持续到1957年;长达8年的越南战争使美国两次陷入衰退,战争结束又使经济维持了近7年的增长;海湾战争前夕,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战争后经济迅速回升,并且创造了历史上最长的连续10年的经济增长记录。战争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的发展周期。美国经济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周期,战争只能暂时加快或延缓经济周期,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经历了9次收缩期和8次扩张期(从1950年起计算),前面提到的几次战争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均与美国经济周期紧密相连。但战争有时也会延缓美国经济的增长。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扩张期,但庞大的军事支出拖累了经济增长,使美国的生产增长率从1965年的9%下降到1970年的-3%。新经济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并认为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但是,“新经济”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新经济”不仅仅是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增长现象,也是兴起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一种深刻变化,同时也是一种54\n“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交互并存的经济。其特征包括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等。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模式,“新经济”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了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再次,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最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诸多因素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学习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学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二战后美国为了对付,给予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2、20世纪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为了组成了组织。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简称。欧洲各国逐渐使用单一的货币——。4、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5、日本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在教材上标注即可)【交流讨论】1、二战前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原因?2、欧盟的由来?3、欧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后发生了哪些变化?4、日本的发展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课堂达标】1、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A.日本 B.德国 C.欧盟 D.美国2、20世纪6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A.日本 B.联邦德国 C.英国 D.法国3、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其经济发展还得益于()A、美国的大力支持B、正确的经济政策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D、重视对教育的投入4、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以上投入到教育领域,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电器生产C、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D、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5、“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A、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B、朝鲜战争的刺激C、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54\n6、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根本原因()A、保证自己的安全B、获得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武器订货C、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多数国家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7、目前有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紧密相关()A、国家联盟B、联合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欧洲联盟8、关于欧洲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成立于1993年B、是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C、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9、欧元的出现,反映了()A、英镑地位的衰落B、美元的贬值C、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强D、欧洲政治一体化加强10、下列三个组织与其他三个不能归为一类的是()A、协约国集团B、轴心国集团C、欧盟D、北约组织11、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材料二“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请回答:(1)雨果所说的“总有一天”是否到来?是在哪一时期?材料二中的“经济共同体”指的是什么?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这个经济共同体成立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个经济共同体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演变过程?(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高一级的整体”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资料】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Union—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亿人口(2004年),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成立过程: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54\n舒曼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这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扩大过程:(1)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2)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3)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25个。(4)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加入欧盟。至此,欧盟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学习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学习难点:苏联解体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1953年,斯大林逝世,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年被迫下台。2、1985年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作为重点。80年代后期把改革重点放在政治方面,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3、年月日,苏联8名高级官员发动政变。但不到三天就失败了。4、年,苏联解体。【交流讨论】1、纵观赫鲁晓夫改革全过程,我们得到哪些启示?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得与失。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3、想一想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课堂达标】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共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2.下列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B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D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B.签署明斯克协定C.发动“八一九”事件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4.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③八一九事件④苏联完全解体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5.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代替了镰刀锤子的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69年 C.73年 D.74年6.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7.苏联解体表现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8、关于八一九事件叙述正确的是()①以维护苏联的完整为初衷②使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③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④愿望未能实现很快失败⑤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苏联的解体54\n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9、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B、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D、民族矛盾的激化1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A、国家名称的改变B、社会制度的改变C、经济体制的改变D、两极格局的结束11、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正确评价应该是()A、彻底纠正了斯大林模式造成的弊端B、并没有根本解决本质问题,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C、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益补充D、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1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A、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B、苏联模式的失败C、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已过时D、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资料】苏联解体是国内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以及西方“和平演变”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则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但由于其改革理论的错误和实践的紊乱,致使改革失去方向,使苏联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一)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二者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很显然,这一理论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对苏共党亡政息以及苏联解体产生了直接影响。(二)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经济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1988年,苏联开始实行私有制;1990年,苏联提出“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这种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三)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指导思想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月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的思想,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1990年,苏联确立了多党制原则,不再提党是“领导力量”和“核心”。此后,苏联的各种党派团体迅速增多。这无疑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四)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新思维”为西方的“和平演变”创造了条件。苏联迫切需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因此步步向西方妥协。而西方国家利用援助,不仅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还采用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以上种种原因,最终使苏联在1991年解体。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以1956年匈牙利事件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把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发展到改革失败,再从局面困难直到发生剧变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重点:匈牙利的改革学习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即由“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的改革较为突出。3、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改革,被苏联镇压。4、世纪年代,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5、从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分为五;一分为二;合并,实现了统一。【交流讨论】1、中国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经存在过什么问题?2、中国和东欧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3、后来分别导致了什么结果?【课堂达标】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出现弊端 B.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 D.这些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最突出的国家是(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南斯拉夫 B.阿尔及利亚 C.匈牙利 D.捷克斯洛伐克3.关于匈牙利改革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政治上,废除共产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B.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加快重工业发展速度,调整农业政策。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C.国家取消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改用指令性计划进行调解D.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4.哪个国家的改革遭到苏联镇压(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南斯拉夫 B.阿尔及利亚 C.匈牙利 D.捷克斯洛伐克5.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 B.执政党发生了变化C.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由一党制变成了多党制6.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为那两个国家 (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捷克和荷兰 B.捷克和奥地利 C.捷克和斯洛伐克D.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7.东欧剧变后实现统一的国家是 (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德国 B.朝鲜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8.东西方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www.zk5u.com中考资源网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海湾战争 C.南斯拉夫内战的结束 D.独联体成立54\n9.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为多国是在()A、“一战”期间B、“一战”后C、“二战”期间D、“二战”后10.东欧剧变的根本而原因是()A、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C、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1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资料】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更改的国名 原国名 更改后国名 更改日期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23日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28日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1989年12月29日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年4月20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1990年10月3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15日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年4月26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后分裂为五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 1992年4月27日 1991年6月25日 1991年6月25日 1991年10月15日 1991年11月20日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印度独立运动史实,探讨印巴分治的历史根源及其影响。通过埃及独立运动、非洲独立日,分析归纳民族解放运动的线索及其意义,能够讲述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故事,并探讨其国际意义。认识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这是殖民地人民共同团结、坚持不懈斗争取得的。只有民族强盛国家才能久安,才能发展壮大。企盼和平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心声。学习重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对整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和影响。学习难点:印巴分治在历史上产生的后果;亚非拉民族独立和振兴给我们的启示。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2、年,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和两个国家,实行。3、二战以后,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其中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展开。4、1952年,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5、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个国家取得独立。仅年就出现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6、1990年3月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7、1959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8、年底,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交流讨论】巴拿马运河位于哪个洲?是哪国的神圣领土?重要战略地位?其主权被哪国强占?巴拿马是怎样收回运河全部主权的?【课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二战后,英国对印度实行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其中的“巴”指的是【】A.巴勒斯坦B巴拿马C.巴基斯坦D.巴西2.英国对印度实行印巴分治的根本目的是【】A.制造印巴冲突B.分而治之C.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殖民利益D.报复印度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现代化国家的有【】①新加坡②泰国③印度尼西亚④韩国A.①②B.②⑧C.①③D①④4、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开始于【】A.南非B.北非C.非洲中部D非洲西部5.1952年,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武装起义的性质是【】A.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独立运动B.社会动乱C.反对英国殖民统治D反革命暴乱6.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00年的历史结束的事件是【】A.埃及独立B.古巴独立C.纳米比亚独立D.印度独立54\n7.20世纪60年代对于非洲来说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因为就是在其中的一年中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也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A.1960年B.1961年C.1962年D.1964年8.1959年,推翻美国傀儡政权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A.占巴B巴拿马C.巴西D.智利9.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英国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派别B.地理因素C.宗教信仰D.对英态度10、成功同学从印度、纳米比亚、古巴等国家的独立及发展史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攻击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1、独立后的非洲一直面临着动乱、贫困、饥饿、艾滋病、恐怖主义等问题,直到今天都没有解决,非洲长期贫困与落后与下列哪些历史有较大的关系()①英国圈地运动②新航路的开辟和三角贸易③海湾战争④二战⑤美苏冷战A、②③④⑤B、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④⑤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1)这句话出自何人?为什么说“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2)今天印巴冲突的根源是什么?(3)这一事件对印度有何影响?【背景资料】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二次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千米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千米,隧道本身长1.64千米。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桥梁”之称。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最窄处为152米,最宽处为304米,从运河中线分别向两侧延伸16.09千米所包括的地带为巴拿马运河区,总面积为1432平方千米。54\n这条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3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就曾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察,计划在其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运河,但因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能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就了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1881年,曾成功开通苏伊士运河的法国运河公司首先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但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此项工程于1889年被迫中断。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1914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泪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开通后的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海运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该运河被送往世界各地。美国、日本和中国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三个使用国。1996年,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波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管理期限为25年,到期后可再延长25年。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独立运动也称“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前者往往只求得民族独立,后者往往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解放运动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次是印度的独立和埃及成立共和国。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其中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在拉美,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同美国展开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标志着亚非地区反帝反殖斗争更加自觉地联合起来,逐渐形成第三世界力量。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这是第三世界兴起和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七十七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在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国际社会在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中东和平路在何方。认识巴以冲突是整个中东和平进程的中心,民族争端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宽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学习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学习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区战后频仍的原因。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建立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决议。3、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国。4、以色列建国以后至1973年,和之间就发生了次战争,史称。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始终动荡不定。动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6、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交流讨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二战后中东地区战火不断?【课堂达标】1、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即【】A.巴勒斯坦B.叙利亚C.黎巴嫩D.以色列2、1948~1973年,中东战争共进行了【】A.2次B.3次C.4次D.5次3.中东战争指的是【】A.中国与东方各国之间的战争B.沙特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C.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D.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4.耶路撒冷是世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城”。几乎整个20世纪各宗教的信徒都在此不断地相互争斗,主要目的是【】A.争夺领土B.争夺水源C.争夺城市控制权D争夺石油5.中东问题错综复杂,其原因包括【】①大国的插手干涉②领土争端③对水资源的争夺④耶路撒冷归属问题⑤中东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6.1994年联合国授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诺贝尔和平奖的理由是【】A.彻底解决了巴以问题B.阿拉法特使巴以和解,和平出现曙光C.推动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达成协议D.阿拉法特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7.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时间是【】A.1918年B.1948年C.1956年D.1973年8.巴以冲突历时多年,虽然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努力,直到21世纪初,巴以冲突仍时有升级和加剧,造成这一结果的国际因素是【】A.领土矛盾B.宗教矛盾C.西方大国干预D.民族矛盾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20世纪54\n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联合国讲演的结束语巴基斯坦人民正在追悼阿拉法特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分别代表什么?(2)根据材料二想一想人们怀念阿拉法特的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9.(1)分别代表和平与战争。(2)阿拉法特为争取巴勒斯坦地区的和乎进行了顽强不懈的斗争,并促进巴勒斯坦的自治问题达成协议。(3)巴以冲突。【背景资料】中东问题的历史回顾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到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四次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千米、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54\n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千米,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千米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后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美国为什么要支持以色列?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经济利益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犹太社团活动的直接结果。自1654年犹太人开始定居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600万人,由一个移民小群体成长为美国社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犹太人对美国中东政策有重大的影响。表现在:①提供政治捐款,影响政党集团。犹太富翁是美国两党及各种利益集团获取政治资助的来源,通过提供政治捐款,他们直接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②发挥舆论喉舌作用,进行亲以宣传。美国犹太人在报刊、广播、出版、电影等方面拥有巨大影响,舆论界的“犹太帮”都会协调一致地支持亲犹、亲以力量,往往能发挥极佳的宣传效果。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为了解决巴以冲突,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随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2003年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公布之日至2003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能够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美国深陷侵越泥潭,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等。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更由本国的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制约;同时还应意识到大国的对外政策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际局势,还会对其本国实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习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学习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式等社会主义国家。2、冷战政策的含义:(在教材上标注即可)3、年,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4、美国在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在军事方面建立了。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5、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6、年,,美苏争霸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交流讨论】1、二战前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原因?2、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课堂达标】1.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B.称霸世界C.帮助欧洲复兴,巩固资本主义。D.避免两个超级大国付诸武力2.美国采取“遏制”共产主义的手段不包括【】A.经济手段B.政治手段C.外交手段D.战争手段3.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的事件是【】A.铁幕宣言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D.北约军事组织的建立4.二战后,造成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B.意识形态矛盾C.国家利益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54\n6.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采取进攻战略,主要表现在【】A.古巴导弹危机B.进军阿富汗C.从阿富汗撒军D.开展军备竞赛7.苏联1979年占领阿富汗的目的,不包括【】A.与美国争夺霸权B.与中国改善关系C.打击亲美的阿富汗政府D.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同【背景资料】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赫鲁晓夫1959年在“厨房辩论”中对尼克松说我们除了在岛上设置导弹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古巴对付美国的威胁。这样一来使得美国侵略者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你侵犯古巴,就会使你自己的城市遭到核导弹的攻击。──《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艾德莱·史蒂文森在联合国史蒂文森:“佐林大使,你否认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和发射场吗?承认?不承认?用不着等人翻译,承认还是不承认?”“你是在世界舆论的法庭上。你已经否认存在那些东西,我想知道我是否正确地理解你的话。我准备等待你的回答,直到地狱冰封地冻为止。而且,我要在这个屋子里拿出证据来。现在就拿出来。”“冷战不久便成为一种错综复杂、交互引起连锁反应的过程,既牵涉到真正的原则分歧,真实的和臆想的利害冲突,又包含着范围广泛的误会和误解。每个超级大国都偏执地认为,其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取决于它们关于世界秩序的具体看法能够实现。每个超级大国都竭力推行其明确表达和极其珍重的原则,结果使另一个超级大国更加担心对方企图发动侵略。苏联在东欧、伊朗和柏林的所作所为及其他地方共产党的活动,似乎证实了西方认为苏联是扩张主义者的看法。美国的战后政策,特别是它表现出对东欧的关切,在俄国人看来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两个超级大国都固执地证实了对方的恐惧,于是双方的许多行动都进而使冷战日趋严重。”──《美国的历程》这场战争(指朝鲜战争)以我军被一支东方军队所击败而告终。这支军队人数众多、勇气十足,而且训练有素,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作战,而他们装备的武器,大部分是我们已经转售给军事博物馆的。敌人士兵的质量──坚强、遵守纪律与富有耐力──为西方在亚洲的未来增加了不安之感。──M.泰勒上将,《剑与犁:泰勒回忆录》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70年代,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54\n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以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1980.2~1985.12)。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被迫停止全面“扫荡”。全面“扫荡”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师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该谷地。苏军和阿政府军的重点“清剿”遭到游击队顽强抵抗,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虽占领游击队一些根据地,但未能重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回到根据地。经过几年战斗,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游击队则发展到10万人。在此期间,苏联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政策。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万人,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至此,苏联侵阿战争结束。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军撤离国土。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认识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认识到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学习重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支配了国际关系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伴随旧格局的解体,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出现了分化、瓦解和重新组合。就当前来看,一些旧有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矛盾又在产生,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局面和发展趋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插手;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学习难点:本课理论性较强,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尽量从学生所知出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和观看录像资料,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已不复存在,暂时形成“”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2、“一超多强”中的“一超”指“多强”指。3、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就是一例。5、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消弱了的作用。【交流讨论】1、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2、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北约还对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进行袭击,导致了3名记者牺牲,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以维护“人权”为由,悍然对主权国家实施军事打击,开创了冷战后以人道主义为借口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危险先例。这是一场恶魔导演的战争,不过恶魔的身躯上披着美丽的霓裳。(1)恶魔指什么?(2)“美丽的霓裳”指什么?(3)这是一场让人警醒的战争,它表明()①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主要作用受到严重的挑战;②俄、中等国在遏制美国霸权主义行径上的积极有效作用;③反对霸权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最主要任务;④美国建立单级世界的企图受挫。【课堂达标】1.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一超多强”局面。其中“多强”是指( )①美国 ②欧盟 ③日本 ④俄罗斯 ⑤中国 ⑥苏联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⑥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①两极格局经济终结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过渡时期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从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轰炸。这表明( )A.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54\n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民族问题与地区冲突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4.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结束B.社会主义阵营解体C.第三世界兴起D.经济结构的多极化5.下面关于科索沃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索沃战争是首次不经过联合国发动的战争B.科索沃战争以南联盟的胜利而结束C.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受阻D.美国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6.下列内容描述的战争是( )①首次不经过联合国发动的战争 ②美国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 ③是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④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A.海湾战争B.伊拉克战争C.科索沃战争D.朝鲜战争7.以下关于世界格局新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苏联模式有关B.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的局面C.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尚未终结D.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A.军事与经济B.和平与发展C.人才与科技D.和平与科技【背景资料】布什对伊拉克的宣战讲话“我亲爱的美国国民……对于美国在中东武装力量每一员来说,世界和平以及被压迫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在这场战争中,美国面临了一个无视战争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敌人……我希望美国及全世界能了解,盟军将尽一切可能避免伤及无辜百姓,在一个和加利福尼亚一样大的充满险恶地形的国家进行战争意味着战争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困难要大。……只有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够帮助伊拉克建立一个团结的、稳定的、自由的国家。我们怀着对伊拉克以及他们伟大人民和宗教信仰的尊敬来到伊拉克。我们在伊拉克没有任何的企图,我们只是想摧毁一个威胁,使伊拉克人民恢复对国家的控制。我们的国家自愿参与这场战争,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美国及其盟国的人民不会让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伊拉克当局的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我亲爱的国民,我们国家和全世界面临的危险将被消除。我们将度过这个危险的时刻,继续我们和平的事业。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将为其他国家带去和平。我们一定会赢。”──《人民日报》2003年03月21日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十余年来,俄罗斯同美国时而握手言欢,时而剑拔弩张,俄美关系始终处于起伏动荡的不确定状态,成为国际形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素。十余年来的俄美关系,具有五个明显的特点。54\n非对抗──不再“埋葬对方”;不对称──“美攻俄守”;影响广──对全球政治格局具有重大影响;矛盾深──俄罗斯不会“融入”西方;起伏大──各种摩擦经常发生。(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美国的各项实力都处于支配地位,特别是军事实力,美国的军事预算相当于排在它后面大约12个国家的总和,而美国的经济实力也相当于位居它之后的3个国家的总和,“自从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鹤立鸡群”。──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5月26日……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科索沃战争:现代战争的最新版本如果从军事学的角度讲,20世纪最后10年有两次战争将被作为高技术战争的案例,写进每一位军事教官的讲义里。这就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从海湾到科索沃,8年弹指一挥间。然而,正是在这一挥之间,人类文明的许许多多最新成果成了军火商们大发其财的工具。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部队的高技术武器只占所用武器的10%左右,而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术武器几乎达到100%。从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悲伤的科索沃则成了这些新武器的试验场。在太空力量上,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使用航天武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北约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为其战斗行动提供保障。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2颗雷达成像军事侦察卫星、3颗传送图像和数据的卫星和另外3颗轻型卫星也加入了情报保障行列。除侦察卫星外,北约还动用了大量的气象卫星,包括美国空军军事气象卫星、4颗观测海洋和大气的气象卫星和2颗欧洲气象卫星。美国全球卫星系统的24个航天器以及各种通讯和数据卫星也在为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支援。事实上,南联盟上空已经被北约大批军事卫星密织起一张太空数据网。从空中力量看,北约在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空军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是所谓“第四代”航空兵器与“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较量。美国空军中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1B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全部投入战场。特别是价值22亿美元的B-2隐形轰炸机首次投入实战,格外引人注目。据美国军方透露,这种世界上最昂贵的隐形战略轰炸机是从美国本土的怀特明空军基地起飞,经过4次空中加油到达作战区域的。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制天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6B电子干扰飞机和装有能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的飞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而精确制导武器,靠的是预侦察获取的目标信息和投射过程中以实时信息进行导航、定位和主动寻向的。毫无疑问,科索沃战争是现代战争的最新版本。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回望南联盟上空的浓浓阴云,不由得让人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本应为人类造福的科学技术竟能移植到了血雨腥风的战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现代化武器成了强盗恃强凌弱的工具。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万多架次,炸毁铁路12条、桥梁50多座、民用机场5个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致使8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昔日美丽的南斯拉夫变得满目疮痍。54\n然而,弱小的南斯拉夫在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敌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抗,并以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的事实,打破了高技术武器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南联盟在军事上最后失利,但塞尔维亚人那不屈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里。战争污染整个星球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人类身边的战争却从未因跨世纪而终止。这意味着,无论战争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地球是最终的受害者,人类是最终的受害者!此次美军打击阿富汗启用了CBU-89子母弹(也称集束炸弹)、BLU-82B巨型炸弹、AGM-86C空射巡航导弹、GBU-28精确制导导弹等一系列高精尖武器,而这些武器真正的威力可能要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其结果就是武器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对地球、生态乃至人类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伤害。期盼和平、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主题图片福建东南小学的学生放飞100只和平鸽,期盼和平用蜡烛和歌声祈祷和平战火中的伊拉克少女祈求和平法国巴黎:上万名学生反战韩国儿童:“停止战争”墨西哥:母女齐反战俄莫斯科:“不要战争” 美国退伍老兵反战日本东京民众反战大游行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理解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能够树立起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其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习重点: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交通运输和通讯体系的形成,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个国家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有出路的。学习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2、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趋势加速发展。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是(在教材上标注即可)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在教材上标注即可)6、中国是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在教材上标注即可)【交流讨论】1、当今世界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3、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资料】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长期以来,国内一直有争论的问题是:加入WTO、向外资进一步开放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究竟有什么作用?多数人认为这会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外资的进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国内一直没有进行过量化研究。据报道,近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的经济学家们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个案,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了量化分析,评估了这个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总体意义上真正的影响。该调查是中国首次尝试评估一个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该调查发现,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对中国的就业、税收和产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口可乐在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41万多个就业机会;1998年可口可乐制瓶商向中国政府缴税3.87亿元。投入—产出分析结果显示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运作为中国创收12亿元。可口可乐灌装系统在1998年为中国经济注入81.6亿元。投入—产出分析显示中国为此获得大约217亿元的收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是该调查报告的撰稿人之一,他说:“当我们刚获得可口可乐会间接支持近40万个就业岗位时是很惊讶的。于是小心翼翼地运用3种不同方法去检查这个数字。最后还是证实该数字比较可信。它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支持潜力是巨大的。”调查报告的另一位撰稿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说:“除了量化模式以外,研究同样调查了可口可乐的经营为中国经济带来质变的途径。”调查发现,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合资灌装、制瓶伙伴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在与这些国有企业合资生产以及灌装过程中,可口可乐通过全新的全球营销和管理策略以及最新的生产技术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该调查始于1999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卡罗来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在中国的装瓶厂的协助下完成了这项研究。该调查采用了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在于利用中国的投入—54\n产出表,计算投资可口可乐灌装系统对整个经济的乘数效应。例如可口可乐花了100元购买了食糖作为原料投入,而这100元接着又成了糖厂的初始投入用于购买汽车,汽车厂拿到这100元后又可以购买别的投入品。如此周而复始,最后衡量这100元到底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时,就不能简单地说它只对可口可乐的生产做出了贡献。实际上,它的贡献包括由它引起的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投资及其收益,而这个贡献的大小就用乘数来衡量。有的经济学家说,为加入WTO,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外资开放更多的经济环节。决策层需要评估外资是如何影响总体经济、专门行业、服务业以及中国的工人、农民的。可口可乐的个案研究将对这种评估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为这项研究开拓一条道路。也有经济学家评论说,该项研究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引进外资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论点,并且对这种有利影响到底有多大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填补了国内经济学实证研究的一项空白。但有的学者持有异议,认为一个企业的模型是否适合其他来华投资企业,还无法确定。参考图表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学习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气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学习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世纪年代以来人类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2、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3、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人类从此进入的社会。4、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特点有(在教材上标注即可)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在教材上标注即可)【交流讨论】1、资本主义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是什么?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或社会?2、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分别是什么?54\n【课堂达标】1.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原子能的利用为6年,晶体管为4年,这突出说明了()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科技发展速度快C.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D.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2.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对经济的领导和干预C.对自然资源的开发D.国家机器3.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化学肥料使农业产量大大提高,这些充分表明()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生活的现代化B.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C.生产酌需要是科技存在的重要条件D.科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4.下列各项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的是()A.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B.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C.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D.推动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新技术对外扩张5.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人的素质的提高B.科学技术C.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D.阶级斗争6.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A.综合国力的竞争B.科学技术的竞争C.人才的竞争D.经济实力的竞争7.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国家同欧共体制定“尤里卡计划”,90年代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这些主要说明了()A.争夺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B.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C.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D.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军备竞赛【参考文献】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达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54\n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现代派艺术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从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了解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等待戈多》的学习,认识现代荒诞派艺术,学习正确评价荒诞派艺术的成就;通过赏析《格尔尼卡》,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对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中,感受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理解并尊重“现代派”所创造的新文化,增强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学习重点: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教学的重点。《美国的悲剧》通过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作者将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怪异、离奇、荒诞的内容和形式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表现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尴尬难堪的处境。剧中人对于戈多的徒劳等待,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剧中人彼此间的不可分手离弃,则隐喻着西方人逐渐已丧失了独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他是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开创人,他把数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用“三度空间”来画人物,把不同角度的同一对象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作品《格尔尼卡》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54\n学习难点:学生限于认知水平,很难理解《等待戈多》的内涵,也难于感悟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因此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派艺术是本课的难点。“荒诞”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本课《等待戈多》和达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荒诞派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有悖于传统的艺术规律和原则,以反传统、无逻辑和非理性为主要特点,涉及戏剧、文学、绘画、摄影等诸多领域。西方现代荒诞派艺术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同时也使人的异化进一步加剧,许多人为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于是就有人借助艺术,以怪诞、扭曲、反理性等形式来宣泄人类的这种不良情绪,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可以说,在荒诞派艺术看似无逻辑、非理性的表达方式背后饱含了人类的许多辛酸与无奈,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各种心态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课堂达标】1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的主人公是()A.德莱塞B.克莱德C.保尔D.戈多2.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是()A.《约翰·克利斯朵夫》B.《记忆的永恒》C.《格尔尼卡》D.《等待戈多》3.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A.肖洛霍夫B.尼·奥斯特洛夫斯基C.高尔基D.列夫·托尔斯泰4.影响了一代革命青年成长的作品是()A.《静静的顿河》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母亲》D.《青年近卫军》5.油画《格尔尼卡》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A.1931年B.1937年C.1941年D.1947年6.毕加索是20世纪世界著名画家,他的国籍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西班牙7.擅长以柔和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表现梦境,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是()A.毕加索B.墨利C.达利D.但丁8.下图反映的是A.《格尔尼卡》B.《记忆的永恒》C.《美国的悲剧》D.《静静的顿河》54\n九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及影响,知道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地位及特点。爵士乐是现代音乐演变的代表,通过对爵士乐的学习,了解现代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音乐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之都,代表着世界电影发展的最高水平,通过对“好莱坞”一目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世界电影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欣赏并理解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丰富自己从音乐世界体验人生的情感。客观而公正地评价现代流行音乐。在感受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形成对他民族性格及精神世界的正确理解。感受音乐和影视作品中动人心弦、感人肺腑之处,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渗透辨别良莠的价值判断标准。在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原因的探寻中,激发学生振兴中国电影的民族自信心。学习重点:爵士乐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爵士乐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之一,源自非洲。非洲音乐随着黑人奴隶一道传入北美,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产生了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许多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一带,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为舞蹈伴奏时,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起初,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变化无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特色。此后,爵士乐风行美国,并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好莱坞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之都,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风格各异、类型多样、闻名世界的影片。好莱坞引领世界电影的潮流。“一只眼睛盯着观众,一只眼睛盯着金钱”是好莱坞经营的最高哲学。学习难点:音乐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这是理解爵士乐的一个关键,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爵士乐不仅是一种音乐流派,它本身还反映一种精神状态,其内容包括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是真实的反映:诸如对不公正的反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挫折后的失意等,同时还有幽默、自嘲等等。近年来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对各国的民族电影市场构成强大威胁。中国电影应如何应对,应当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探寻好莱坞称霸影坛的原因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没有音乐我的世界无法想像”,这是日本一位著名作家对音乐的看法。现代音乐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代表是【】A.爵士乐B.摇滚C.乡村音乐D.古典音乐2.“即兴”是爵士乐的灵魂,爵士乐起源于【】A.非洲B.欧洲C.美国D.中国3.当你来到20世纪初的美国街头,你到处都会昕到爵士乐的优美旋律;在今天的音乐会上,也经常会感受到爵士乐在古典音乐中的痕迹。对此有同学作出评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爵士乐B.20世纪许多美国著名作曲家都采用爵士乐为创作素材C.爵士乐影响了其他的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D.美国爵士乐队对爵士乐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4.1896年在上海徐同“又一村”,中国第一次看到了电影。此时的电影是【】A.无声彩色电影B.有声彩色电影C.无声黑白电影D.数码立体电影5.好莱坞的电影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其原因不包括【】A.美国政府对电影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B.好莱坞一流的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导演C.好莱坞一流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拍摄场地D.好莱坞创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吸引观众6.电影在它的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始终展现突出的艺术魅力,其中的奥秘不包括【】A.技术上的更新,给了观众更大的视觉空间与联想空间B.不断更新的题材,紧扣人们的心弦C.音乐、灯光、照相等多种艺术的共同融合与发展54\n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7.如果你想调查美国的电影市场,一定会先到洛杉矶,因为这里有号称“世界梦工厂”的【】A.好莱坞B.华特迪士尼公司C.试金石影片D.环球影片8.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好莱坞遭遇挫折,陷入低谷,其原因不包括【】A.电视的出现和普及,对电影造成强烈冲击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欧洲电影事业的复兴D.欧洲采取保护电影的措施,影响好莱坞影片的出口9.如果请你为好莱坞写一篇“简介”,在你的“简介”中,不会出现的描述是【】A.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发源地与代名词B.好莱坞在经历了二战后初期的低谷后,经过改革在50年代复兴C.好莱坞电影以大众娱乐为目的,题材丰富,喜闻乐见D.好莱坞对其他国家的电影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10.长春电影制片厂要与好莱坞竞争国际市场,你认为长影最有竞争力而又最符合实际可行性的竞争方案是【】A.政府实行贸易保护政策B.拍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C.加大投资,引进一流的设备,聘用一流的国际巨星D.采用高科技手段拍摄数码电影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只眼睛盯着观众,一只眼睛盯着金钱。——好莱坞经营理念(1)好莱坞是什么的代名词?列举你所喜欢的几部好莱坞大片。(2)你认为好莱坞称霸电影事业的条件有哪些?(3)设想一下,未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4)面对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中国电影如何发展才能抵御这种冲击并走向世界?1.A2.A3.B4.C5.A6.D7.A8.B9.A10.B11.(1)美国电影。(2)拥有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4)依托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特色的电影事业等。5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