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笔记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考研笔记7

三人行历史学总结www.kaoyanbnu.com第八章古代西方的统治者---罗马一、蕞尔小城里的“王政”【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与古代居民】古代罗马国家的中心地区是意大利,它的地理范围包括意大利半岛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岛,罗马则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意大利的古代居民主要是印欧人,其中重要的1支为意大利中部的拉丁人,罗马就是拉丁人建立的国家。在拉丁人周围,还有萨宾人,埃魁人,伏耳西人等等。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伊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建立了城市,伊达拉里亚文明对后来罗马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建城立国曾有一段优美的传说。传说是特洛耶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建立了罗马城。后来,罗马史家将建城之时推算为公元前753年。但也有一些史学家将罗马建城的时间确定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罗马的“王政时代”】传说中的王政时代共有7个国王,王政时代(约公元前753-公元前510年)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据说,这时罗马有300个氏族,每10个氏族组成1个胞族,称库里亚;每10个胞族组成1个部落,称特里布斯;3个部落组成1个罗马人公社。公社有3种主要机构:一是人民大会或库里亚大会,由王召集,凡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有权处理公社最重要的问题,如通过或否定法律,宣战,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等;二是由300个氏族长组成的元老院,它理论上是为库里亚会议准备议案并作国王的顾问,实际上却能操纵库里亚会议并对国王施加决定性影响,它真正拥有审批或否决库里亚会议决议之权,选举国王亦由其一手包办,元老院在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上拥有决定权的传统,贯穿于整个罗马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三是国王,拉丁语称“勒克斯”,集军事首长和最高祭司职能于1身,但一般来说,尚无民政权力,只在作战时有生杀予夺之权,他由选举产生而非世袭。罗马王政时代的后320\n个王,权力扩展到和平时期。他们实际上掌握了军政、司法、财务和宗教各方面的大权,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引进了伊达拉里亚式的豪华与威严:王在隆重场合头戴金冠,身着紫袍,手持鹰头权杖,坐在象牙宝座之上;王的身边有12侍从,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头,谓之“法西斯”,它象征着1种绝对权力,因而成为以后专制独裁的代名词。另1种留传后世的礼仪则是凯旋式的举行,每当国王率军征战得胜回城,必举行盛大凯旋式:王着金紫大袍,立于战车之上,带着俘虏,抬着战利品,浩浩荡荡穿过城市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而群众则夹道欢呼观看,场面盛大壮观。这种仪式后来成为罗马社会生活的1个重要内容。【塞尔维乌斯改革】王政时代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土利乌斯在位时(公元前578-公元前536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与社会改革。改革的原因是,私有制引起的阶级分化使罗马人民内部产生了贵族与平民两个对立阶级,财富的分配与原有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不平衡,加之原有氏族组织和军事组织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的内容主要有3点:1、罗马居民,不论出身,凡能服兵役者,按其财产分成5个等级,第一等级为10万阿司;第二、三、四、五等级依次为7.5万、5万、2.5万、1.5万阿司。五级之下者称无产者,不列级。每级提供数目不等的军事百人队:第一级出重装步兵80个百人队,18个骑兵队;其他各级依次出22、20、22、30个次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百人队,无产者出1个轻装步兵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2、创设森都里亚会议,即百人队会议,取代库里亚会议的宣战、选举、审判等重要职能,每个百人队有1票表决权。3、把原来的3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部落,所有居民都按住所登记财产和户口,从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塞尔维乌斯改革的意义在于,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度。同时也确立了富有的贵族对广大平民的优势。【王政时代的终结】相传王政时代最后1个王,高傲者塔克文为政暴虐,独断专横,激起众多罗马人的不满,其儿子绥克斯图·塔克文持剑强暴了1位贵族妇女鲁克丽霞,致使她在自己丈夫面前悲愤自杀,鲁克丽霞事件激怒了罗马人。公元前509年,人民起义驱逐了塔克文家族,推翻了王政,罗马历史从此进入共和国时期。二、共和国的平民与贵族【罗马的共和体制】王政倾覆之后,罗马政治转入共和体制。其主要变化是:两名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任期120\n年,从贵族中选出,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并有指挥军队、召集元老院会议和百人队会议之权。但元老院实际上仍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力的核心。如遇非常时期,元老院则推举1名独裁官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任期不得超过6个月,危机解除后必须卸任。罗马的政治体制显然是1种典型的贵族政治。【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共和国时期,贵族不仅在政治上专权,而且也在经济上扼制平民。这一切触发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公元前494年,罗马同邻近部落发生战争,在敌兵压境之际,平民撒出战斗,以抗议贵族背信弃义,拒不停止不利于平民的债务法。贵族被迫向平民让步,承认平民有权选出两名保民官,他们有权否决不利于平民利益的行为、法令和选举。保民官在职期间,其人身不可侵犯。由于保民官由平民选出,因而平民有了自己的集会。公元前471年,平民集会获得特里布斯会议的称号,但其决议仅对平民有效。公元前451-公元前450年,在平民斗争的压力下,贵族被迫同意制订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因刻于12块铜牌而得名。其内容仍以保护贵族权益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因曲解法律而滥用权力。公元前445年,又通过了坎努里阿法,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76年,平民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针对平民土地、债务和担任高级官职问题,提出了3项法案,史称“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主要内容是:1、全体公民都可以占用使用公有地,但不能超过500犹格①罗马土地单位,约等于4亩。。2、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利息按本金计算,尚未还清的债款分3年还清。3、两名执政官中须有1名由平民担任。经过10年斗争,这项法案才获通过,公元前366年,绥克斯图当选为第一任平民执政官。公元前326年,波提利阿法案获通过,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为奴隶,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公元前287年,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规定,平民会议的决议,不必经元老院批准,即对全体罗马公民具有法律效力。至此,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暂告平息。20\n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只是暂时缓和、调整了罗马自由民内部的紧张关系,使平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个别平民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机会,但共和国贵族专政的性质并未得到改变。新法律的制定和新官职的设立,使罗马的国家机器更加完善,共和体制也更加稳固,这为罗马向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三、罗马人的征服事业【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罗马最初仅是台伯河畔的1个蕞尔小邦,时常受到邻近部落的侵扰,因此它同一些拉丁城市结成同盟自卫。公元前406年,罗马开始征服伊达拉里亚的维爱城,这是罗马征服意大利的第一步,战争的胜利使罗马人控制了台伯河流域及右岸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90年,罗马人迈出了对征服意大利具有决定性的1步----与萨谟奈人作战,征服中部意大利。萨谟奈战争从公元前343年开始,一共进行了3次,一直到公元前290年萨谟奈人战败求和。其间,罗马人历尽艰辛周折,遭受了公元前312年在考地安峡谷之战惨败后的屈辱,可还是赢得了战争。罗马的版图已扩展到了南部意大利。公元前282年,罗马同希腊移民城市他林敦发生冲突。他林敦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率军突入意大利,虽数次击败罗马军,但难以承受损失,终于在公元前275年退回希腊。3年后,他林敦被迫降服罗马。罗马至此征服了除波河流域外的全部意大利。罗马征服意大利后,并没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依据被征服地所处的经济和战略地位,以及对罗马征服者的态度,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形式。诸如有公民权的自治市、无投票权的公社、拉丁移民地、“同盟者”等等。这种统治政策,确保了罗马周边地区的稳定,在以后的对外征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布匿战争】罗马人在意大利建立霸业之后,就开始了向地中海周边区域扩张。它首先遇到的劲敌是西部地中海霸国----北非的迦太基。迦太基是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到公元前6世纪时,它已成为1个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的帝国。当罗马兵锋指向西部地中海时,一场酷烈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同迦太基的战争共有3次。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的原因是罗马嫉恨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扩张。罗马人在这次战争中创造性地将步兵短兵相接的战法通过“接舷吊板”应用于海上作战,充分发挥了罗马陆军的战斗力。经23年的苦战,罗马军团获得胜利,迦太基被迫放弃西西里,交付赔款3200塔兰特。20\n罗马人并没有满足于这有限的胜利,而迦太基也不甘心于已有的失败,双方终因在西班牙的利益冲突,导致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面对罗马人咄咄逼人的压力,迦太基卓越的统帅汉尼拔先发制人,于公元前218年春夏之交,率90000步兵、12000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出发,翻越了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口,突然出现在意大利的波河平原,罗马人惊慌失措,屡战屡败。公元前217年,在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中,罗马几乎全军覆没,执政官阵亡。公元前216年,汉尼拔率5万余人与罗马执政官瓦罗率领的8万多罗马军队会战于坎尼,即著名的坎尼战役。汉尼拔用半月型战阵围攻罗马军队,结果杀死罗马军54000人,俘万余人,而汉尼拔仅损失6000余人。坎尼战役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1个辉煌战例。坎尼战役使罗马举国震动,但罗马人以坚韧的意志承受住了这次危机。全国军民表现了空前的团结。罗马人一方面与汉尼拔周旋拖延,另一方面派军进攻西班牙,终于使汉尼拔陷入困境。战争中,罗马人也找到了自己能与汉尼拔相匹敌的统帅----西比欧。他提出了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计划,调动汉尼拔尾随而来,战场从意大利转到了迦太基。公元前202年,西比欧与汉尼拔决战于扎马。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战场上被打败。次年,迦太基被迫与罗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所有领土,除保留10艘舰船外,其余舰只全部交给罗马,赔款10000塔兰特。汉尼拔后因罗马人追捕而自杀。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实际上是英勇善战的罗马军团对已解除了武装的迦太基居民的1场屠杀。尽管忍无可忍的迦太基居民在悲壮气氛中同仇敌忾,守城3年,迦太基还是在公元前146年陷落了。原有60万人口的迦太基城,只剩下5万妇幼老残被卖为奴隶,罗马人在夷城之后,又深犁其土,种上庄稼。1座在古代世界曾经繁荣昌盛的城市就这样消失了。【罗马人的东征】早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就侵入了伊利里亚,揭开了东征的序幕。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马其顿的腓力五世与迦太基结盟,并阴谋与叙利亚国王瓜分埃及。罗马为惩罚腓力五世,并向东部扩张,先后发动了3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0-公元前197年;公元前171-公元前168年)。公元前192-公元前190年,罗马人发动了“叙利亚战争”,使叙利亚沦为罗马属国。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征服了希腊和小亚细亚细亚,并在埃及建立了保护国。至此,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跨越欧亚非3洲,奠定了以后罗马帝国的框架。罗马人对意大利以外的征服区用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和统治。到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一共设置了920\n个行省,即西西里,撒丁尼亚、山南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伊利里亚、马其顿和阿卡亚。行省的总督通常由退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员竞选担任,但须经元老院批准。【罗马成功的原因】罗马人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100年里,开疆拓土,扬威万里,从台伯河畔的蕞尔小城膨胀为以地中海为“内湖”的庞大帝国,原因何在?罗马治下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认为,罗马人的征服伟业主要归功于罗马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罗马政体是1种集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优点于一身的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人民大会、保民官彼此制约监督,达到制衡的目的,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能够避免任何1方专权而导致腐败。罗马的军事制度及组织极为严密和完善。罗马军团约有6000多人,分成30个连队,每个连队又分成2个百人队。军团指挥官是6名军团长官,百人队长官为百人队长。每个连队第一名百人队长兼任该连队长。征服意大利后,同盟者也为罗马提供军队,编为辅助部队,协同作战。罗马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他们每到1地,即使只过1夜,也必造标准的营地。营地格局固定,周围挖壕筑墙,防守严密。战斗时,他们一般采用3列队阵式。灵活多变。优于希腊人的方阵。他们赏罚分明,对临阵脱逃的队伍执行“十一抽杀律”,所以罗马军队拥有极强的战斗力。【罗马对外征服的影响】罗马人迅速而成功的征服使其版图、财富和奴隶都大大扩展和急剧增加,引起一系列社会及观念上的深刻变化:1、由于大量战俘的捕获和贩卖,奴隶制明显加强。2、奴隶制大庄园的兴起和从各行省输入廉价粮食,使小农破产,公民兵制度遭破坏。3、奴隶劳动排斥了自由民劳动,使大量自由民沦为流氓无产者,在社会上形成了1股巨大的不稳定力量。4、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与增多,1个以骑士为典型代表的中产阶级出现了。他们大多从事商业和高利贷行业,充当“包税人”和公共工程的承包人,形成了罗马社会中的1股新力量和新阶级。5、对希腊化东方的征服,使希腊和东方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习俗为罗马人所接受,同时,奢侈腐化,柔靡堕落的风气也在罗马曼延,开始了罗马人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进程。总之,罗马的征服引起了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它由1个自耕农为主体的共和国变成了120\n个具有复杂社会成份的国家。大量的土地、奴隶和财富使罗马人的贪婪心和占有欲恶性膨胀,昔日遵守纪律和为国效忠的理想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把享乐和财富视为神圣。高雅精致的希腊文化很难被大多数乡鄙的罗马人所理解,但外部世界那些奢侈堕落的生活方式却被众多的罗马人所模仿,尽管监察官加图猛烈抨击新富豪醉生梦死的生活,并在自己的农场从事艰苦的劳动,在简陋粗糙的房间居住,但他个人的努力已无法恢复罗马往昔朴素的美德。富豪们继续沉湎于他们奢华的癖好,并在恣意挥霍金钱方面互相竞赛。与此同时,公共道德极端败坏,包税人对行省敲诈勒索,高利贷者鱼肉贫民,富有野心的政客收买贫民的选票,大批的流氓无产者则指望政客或富豪供养他们作走狗,并为他们提供无尽无休的嗜血角斗和下流表演。罗马人的征服扩大了国家的版图,掠夺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但却葬送了往昔的优良作风和朴素美德,并挖空了共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四、共和向帝制的演变【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从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的结束到公元前30年前后的这段时期,是罗马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以上所述及的胜利征服的影响,罗马的共和体制逐渐瓦解崩溃,伴随军事独裁的产生而1步步向帝制演变,在此期间,罗马历史经历了开明贵族与保守元老之间改革与反改革的争执,共和派与独裁者之间的斗争,奴隶大规模的起义与暴动,军事独裁者之间的内战屠杀。无数的血雨腥风在侵蚀着共和国的基础。帝国大厦在残酷的暴力之上奠基。【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提比略·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是罗马贵族中少有的开明之士,他们热情洋溢,且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提比略在公元前133年如愿当选保民官之后,马上就提出了限制豪强兼并。保护小农利益的改革方案:每人占有公地不得超过500犹格,有子嗣的,不得超过1000犹格,超占部分以偿付地价为条件收归国有,划成小块分给无地农民。提比略的这个土地法案,招致了占有大量公有地的元老贵族的刻骨仇恨,最终,元老们及其打手竟用木棒、凳腿将提比略及其追随者300人活活打死,抛尸台伯河。然而斗争并未因提比略的惨死而结束。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保民官,再次掀起平民运动的高潮,他除了恢复其兄提比略的土地法,还提出了粮食法,让城市贫民可廉价或免费从国家按月领取定量粮食。此外还有审判法,筑路法和包税法。这些法案对于解救贫困失地平民,争取骑士阶级的支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盖约顺利地连选为公元前12220\n年的保民官,他又提出了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权的法案和在被罗马人诅咒的迦太基进行殖民的法案,结果引起了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罗马人的反感,因为这损害了罗马公民的优越感,盖约的声望由此受到影响,连任下1年保民官的企图也未能实现。元老贵族乘机反扑,再次施以暴力,盖约被迫自杀,其追随群众被杀死3000人。格拉古兄弟的改革表明:罗马已由繁荣转入了危机时期,小农分化和破产的趋势已不可遏止。共和国的体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格拉古兄弟和大批平民的惨死表明罗马社会的内争已转入内战,它为以后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夺取最高权力、肆无忌惮地使用武力开创了先例,因而也就为共和国的灭亡铺平了道路。格拉古兄弟的品德是高尚的,改革也纯然是利他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马略的改革和苏拉的独裁】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的斗争仍在继续,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派和民主派。贵族派以保守的元老贵族为主体,民主派则是指那些凭借平民运动打击元老贵族、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的人。小农的破产使建立在其上的罗马公民兵制度随之瓦解,罗马兵源逐渐枯竭,军纪败坏,士气涣散,这些变化导致的危害在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年对北非努米底亚国王的朱古达战争中充分体现出来。骑士和平民便推举军人出身的马略为公元前107年的执政官并任军事统帅,进行了重大的军事改革。1、放弃征召有产公民服役的公民兵制,改行募兵制,凡志愿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无论财产等级皆可应募入伍。2、服役期为16年,国家负担武器装备并发薪饷,退伍后分给土地。3、马略还把属于同盟者身份的意大利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民征募入伍,加之大量的无产贫民皆可参加军队,罗马兵源问题得到解决。马略整顿军纪,严格训练,使士兵战斗力大为提高。公元前107年,马略以执政官身份率领他训练的新兵奔赴战场,扭转了战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马略的军事改革结束了罗马公民兵制度,解决了因小农衰微导致的兵源枯竭问题,使大量的无产贫民加入军队,既巩固了罗马政权,又稳定了罗马社会。但是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变成了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遂造成了军人的跋扈,亦使以往的内争变成内战,为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斯重提给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权的法案,竟遭暗杀,意大利人愤然掀起“同盟战争”(公元前91-公元前88年)。战争的结果使绝大多数的意大利人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在同盟战争中,马略手下的1个部将苏拉立下了赫赫战功,声望逐渐超过了马略。当时,小亚细亚细亚的本部国王米特里达提乘罗马内战发起反罗马统治的米特里达提战争20\n,马略和苏拉为争夺统帅地位发生冲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分别将统帅权授予苏拉和马略。结果导致了苏拉和马略之间的火拼,苏拉占据上风,马略被宣布为公敌,出逃北非。苏拉几经周折从此获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他被“选举”为终身独裁官,成为实际上的国王。【斯巴达克起义】早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就曾发生过两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公元前73-公元前71年,意大利南部的坎佩尼亚又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出生于色雷斯王族,但在罗马征服过程中被俘为奴,后送到加普亚的角斗士学校。斯巴达克不甘于奴隶的地位,秘密团结了1批奴隶伙伴,准备以战斗争得自由。公元前73年春天,斯巴达克的起义密谋泄漏,他率领70余人逃上维苏威火山,举起义旗。无数渴望自由的奴隶从四面八方云集在斯巴达克的帅旗之下,斯巴达克依照罗马军队的偏制,将起义军编成百人队和军团,并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起义军的战斗力。后来元老院任命大富豪克拉苏为统帅,才镇压了起义。期巴达克的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沉重打击了罗马元老政治。克拉苏、恺撒等人趁机崛起,加速了共和国灭亡的进程。斯巴达克以优秀的品质,卓越的才干,十足的魅力,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前3头”政治与恺撒的独裁】斯巴达克起义平息之后,罗马的权力真空很快被3名实力派人物填充:靠镇压斯巴达克起家的克拉苏,凭借剿灭海盗和胜利结束米特里达提战争的庞培,野心勃勃的破落贵族恺撒。公元前60年凯撒从西班牙回到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结成秘密同盟,即“前三头同盟”。根据协议,三方促成恺撒当选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恺撒在任期内尽量设法批准庞培在东方所实行的各项措施,并设法通过一些有利于骑士的法案。经3头协议,恺撒执政官期满,出任高卢总督,任期5年(公元前58-公元前54年)。公元前56年,3头在伊达拉里亚北部的路卡举行会议,史称“路卡会议”。会议决定:恺撒续任高卢总督5年(公元前54-公元前49年);庞培和克拉苏则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任满后庞培出任西班牙总督5年,克拉苏则为叙利亚总督5年。3头都在为自己积蓄力量。克拉苏在东方轻敌冒进,公元前53年在帕提亚被杀。3头从此剩下两头。早在3头掌权之初,恺撒就与元老院关系不睦,他曾指使保民官克劳狄指控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在挫败喀提林那阴谋时,未经审判就处死了罗马公民,致使西塞罗被放逐。克拉苏死后,元老院感到了来自恺撒的蔑视和威胁,遂与庞培联手,共同对付恺撒。恺撒在高卢继续扩张,将罗马疆域扩展到今天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地区,并渡过莱茵河,深入日耳曼,还两度侵入不列颠。他把在高卢的业绩写成《高卢战记》1书,为自己树碑立传。在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战役中,恺撒彻底击败庞培,庞培逃至埃及被杀,恺撒追至埃及,与美丽的克莱奥帕特拉20\n产生了爱情,并让她做埃及女王。公元前48年,恺撒被选为终身保民官,并担任5年执政官。公元前45年,又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继苏拉之后,恺撒又1次建立了独裁统治。恺撒是罗马事实上的第一个皇帝,所以日后西方历史上常以“恺撒”作为帝王的同义词,俄国沙皇之“沙”字即源于此。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共和派贵族布鲁图和卡西乌斯等人在元老院的会议厅将恺撒刺杀。【“后3头政治”】恺撒死后,罗马政坛上又出现了3位重要人物:凯撒的大将安东尼、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骑兵长官雷必达。经几度纵横捭阖之后,3人于公元前43年秋结成政治同盟,史称“后3头政治”。3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3人共治。至于东方,由于尚在布鲁图和卡西乌斯的控制之中,归安东尼与屋大维处置。这种瓜分统治范围的秘密协议后来由罗马公民大会予以正式批准,他们获得了“建设国家的3头”之衔。从此,这种违反共和原则的“3头政治”具有公开法定的性质。公元前36年,屋大维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的爱情】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安东尼被屋大维打败,屋大维成为唯一的巨头,罗马共和国随之灭亡。屋大维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少年老成,勇敢坚毅,或许还有运气的缘故,他的成功肯定还得益于安东尼和美丽的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的爱情。屋大维成为首席元老,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尊称以后,屋大维又相继获得了卸任执政官的权力以及大祭司长的职务,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从此,屋大维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一切大权于1身。元首制从公元前27年一直延续到公元284年,这1时期被称为早期帝国。【屋大维的政绩】屋大维的统治政策主要是,依靠和保护元老贵族和骑士及行省贵族,保护有产平民,镇压和笼络流氓无产者,对奴隶实行严厉的统治。此外,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以整饬日益腐化堕落的社会道德,复兴罗马传统的淳朴风尚,健全家庭关系,奖励生儿育女,提倡节俭生活。他还恢复罗马古老的宗教崇拜,大兴土木兴建神庙,他热衷于罗马公共工程的建设,兴建了众多剧场、水道、浴池,他把1座砖造的罗马变成了大理石造的罗马。20\n屋大维还建立了新的货币制度;增设在他亲自监督下的中央集权制法庭;多次赐给一些城市和行省地方自治权;坚持以知识经验作为录用行政官吏的依据;借地方总督的权威直接监督控制行省官吏,并对贪污受贿和横征暴敛者严加惩处;废除了能够导致上述腐败的行省包税制,任命一些有固定薪水的人做收税人。屋大维死于公元14年8月18日。在他统治的40多年中,罗马帝国出现了安定局面,并持续200年之久,史称“罗马和平”。【屋大维之后的罗马政局】屋大维没有儿子,后妻李维娅与前夫提比略·克劳狄所生的儿子提比略被屋大维收为继子,成为帝国继承人。从此开始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14-68年)。提比略狭隘残暴。尼禄(公元54-68年)是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公元64年,罗马发生大火,14个城区烧毁了10个,而尼禄却登楼观火。吟诵描写特洛耶城陷落燃烧时的《荷马史诗》,有人说这火是尼禄放的,尼禄为转移舆论方向,把“纵火案”嫁祸于基督徒,加以残酷迫害。尼禄死后,各行省军团纷纷拥立自己的指挥官为皇帝。最后,东部各省和多瑙河军团拥立的韦帕芗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弗拉维王朝。公元96年,元老贵族涅尔瓦为元首(公元96-98年),从此开始了安敦尼王朝的统治。安敦尼王朝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该王朝共有6个帝:涅尔瓦、图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敦尼(公元138-161年)、马可·奥里略(公元161-180年)、康茂德(公元180-192年)。前5个皇帝被称为“贤帝”。这些帝王除了涅尔瓦之外,都是行省贵族出身,后两个是父子相承,其余皆部属关系,其中以安敦尼的政绩较多,故名安敦尼王朝。安敦尼的继任者马可·奥里略是著名的罗马斯多亚哲学家。他个人的品行无可非议,他怀有1颗悲天悯人之心,但面对屡被骚扰侵犯的边疆,他又不得不履行元首的职责---率领罗马军团长久地从事战争。他留下了1部“甜美,忧郁而高贵”的著作---《沉思录》。马可·奥里略的儿子康茂德在其父染病死于征途之后,继位为元首。公元192年,康茂德死于宫廷政变,帝国的和平与安宁从此结束。【“罗马和平”时期的帝国经济】无论如何,“罗马和平”时期即罗马帝国前期,由于政局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经济也获得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繁荣。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和繁荣起来。国际间的贸易也十分频繁。20\n罗马帝国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意大利的农业落后于手工业,整个意大利的经济又落后于行省。然而,罗马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要劳动者是奴隶,整个帝国的经济基本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对奴隶的超经济剥削是维系这种经济及繁荣的保证。这就决定了繁荣必然是暂时的。随着奴隶来源枯竭和奴隶劳动热情消失,生产必然衰落。经济危机的征兆就是隶农制的产生。【隶农制】隶农制的出现是罗马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隶农最初指自耕农,即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或移民者。后指大土地所有者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或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并强迫其服劳役。这些承租土地的农民或奴隶就是隶农,这种剥削方式就称为隶农制。隶农的人身与社会地位介于自耕农和奴隶之间,类似于中世纪早期封建庄园中的农奴。隶农制的出现,表明奴隶制生产关系已走到了尽头。隶农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3点:1、由于地价提高,奴隶来源减少,行省农产品的输入导致意大利农业衰落。2、超经济的强制劳动虽使帝国前期的奴隶未发生大规模起义,但奴隶的消极反抗,如破坏工具、逃亡、怠工等从未停止过。共和末期发展起来的大庄园现在使用奴隶已无利可图。3、当时盛行于罗马的斯多亚哲学认为“奴隶是反自然的,是和本性及其固有的自由相抵触的”。这种思想使一些奴隶主对奴隶的看法产生了变化,不再认为奴隶天生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六、早期的基督教与耶稣基督【基督教的产生】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1个分离教派。“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翼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1、撒都该派。2、法利赛派。3、奋锐党。4、艾赛尼派,宣称救世主就是耶稣20\n,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由此产生,时间约为公元1世纪中期。【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对犹太教的超越】所谓基督,英文为Christ,意为救世主。最初作为犹太教1个教派的基督教,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至高1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及其“启示”的观念。接受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还从其安息日演变出“礼拜日”,从其逾越节演变出“复活世”,并承袭了犹太教的教会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然而,犹太教仅仅成为犹太民族的宗教,基督教却成为世界性宗教,其根源在于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方面对犹太教的超越:1、上帝惠顾一切人类。基督教强调:“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它打破了犹太教“选民”说的狭隘民族性,使基督教成为普世的宗教。2、信仰基督救赎与因信得救。任何人,不论种族和阶级,只要信仰基督耶稣是为赎人类之罪而献身,并因此而成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就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这就打破了其他宗教需靠大量献祭方能赎罪、祈福的传统,使任何人都易于皈依和接受。3、简化礼仪。早期基督教重精神信仰,而仪式仅有洗礼和圣餐。洗礼是入教和信徒的标志,圣餐是犹太教公餐制的演化,亦含有济贫因素,比起犹太教的繁琐礼仪,这显然更有利于基督教在社会下层的传播。4、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树立了鼓舞人、富有感染力的榜样。赢得了1批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非犹太知识分子的支持。一些知识分子热烈地称颂基督教,并为之辩护,被称为护教士。5、基督耶稣的人格魅力。无论耶稣是否真的存在过,福音书中的耶稣,是1个律已、智慧、到处行善、无私奉献的生动人物。比起冷酷、报复心极强,喜开杀戒的耶和华,耶稣无疑更具有人格魅力。【耶稣是否存在】肯定耶鲜存在的另1个比较谨慎的根据是对《死海古卷》的研究。根据这批可靠的文献,学者们认为公元1世纪,犹太教中的拿撒勒派的创始人就叫耶稣,后来他的门徒把他描述成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逐渐演变成耶稣基督,认为耶稣是1个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耶稣其人】【基督教的思想渊源及经典】基督教的思想渊源是复杂的。除了承袭犹太教的教义、礼仪之外,还从希腊、罗马哲学思想中汲取了许多成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和灵魂得救的观念为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提供了依据。斯多亚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以及克已、禁欲和宿命论的思想。而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则把柏拉图和斯多亚的理论综合起来,为基督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督教的经典是《新约全书》,编于公元1世纪后半期到220\n世纪之间,以希腊文写成。其中包括福音书4篇,使徒行传,启示录及使徒书信21篇。七、衰落与灭亡【3世纪危机】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奴隶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度已走至穷途末路,从而导致各种经济部门衰落,各种矛盾激化,引发了全面危机。危机表现在经济、政治、阶级及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经济方面的危机表现是,农业萎缩,手工业衰落,商业萧条,财源枯竭。政治方面的危机表现是政治混乱。阶级与民族关系方面的危机,表现在国内民众起义不断。但规模最大、时间较长的暴动,应该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它持续了200余年。【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复兴努力】公元268-283年,5个大多出身于伊利里亚军人的皇帝采取强硬措施,使危机造成的混乱局面得到控制。他们对内镇压奴隶和隶农起义,打败争夺帝位的对手,暂时遏止了蛮族进攻,为帝国争得了暂时的稳定。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取得了政权(公元284-305年)。它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加强了帝国统治。1、他把元首改为“多米努斯”,罗马政府终于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2、把帝国分成4个地区,由他及3个助手分区治理,实行“4帝共治制”;3、重新划分了100个行省,由文职官任总督;4、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两种,军团增加至72个,共60万人左右,因国内兵源不足,大量的隶农和蛮族加入罗马军队。5、在经济上,戴克里先把帝国分为固定的税区,农村居民一律交人头税和土地税,城市居民按职业分别定税,官吏、老兵、无产者和奴隶免税。为保证税源,他规定把自由农和隶农都固定在土地上,手工业者和商人也都被固定在行业中。6、他还整顿币制,颁布“限价敕令”以抑制通货膨胀。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经一番混战,君士坦丁控制了罗马,登上帝位(公元306-337年)。他废止了戴克里先的“4帝共治制”,使自己成为唯一奥古斯都,从而真正实行了君主“专制”。他将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并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廷,取名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君士坦丁可能感到基督教可以作为统治工具加以利用,公元313年,他颁布了所谓“米兰敕令”20\n,承认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共有318名基督教主教参加。尼西亚会议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确立了“三位一体说”,阿里乌斯教派被斥为异端,基督教以此开始与政治发生关系,教义及其主张亦有了新的变化。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基督教正式被定为帝国国教。【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帝国西部的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除了高卢的“巴高达运动”之外,北非又出现了奴隶、隶农和农民参加的“阿哥尼斯持运动”。各地的人民起义极大地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4世纪下半叶,西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于公元375年进入罗马境内,与罗马人发生冲突,在亚德里亚堡之战中皇帝瓦伦斯丧命。公元455年,另1支日耳曼人汪达尔人再次攻陷罗马,劫后罗马仅存居民7000人。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最后1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历来是1个热门话题。作为1个宠大帝国,千年的统治政权,竟然倾刻间土崩瓦解,被一系列蛮族国家所替代,由此而引发的关注和思考是史无前例的。实际上,罗马帝国灭亡原因除了宗教和政治体制的因素,重要的还有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等诸多因素: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布匿战争之后形成的奴隶制庄园不仅导致了共和国基础的瓦解,而且为帝国时期的3世纪危机埋下了隐患。这场危机使以后的罗马经济出现了很多变化:货币从流通领域的消失与向自然经济的倒退;工商业的萎缩;隶农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和不受法律约束的封建主义的兴起;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这一系列的变化造成了罗马中央政府的财政枯竭和地方封建势力的形成,终使帝国衰落。2、罗马帝国主义的征服政策使罗马制造了1个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环境。罗马大量财力、人力的耗费皆与这种政策有关。维持大的军事机器耗尽了国家的资财,并且连续的征服胜利使其统治集团变得更加贪得无厌,外来的腐蚀和与其他民族,尤其是蛮族的冲突,都是帝国的致命隐患。有人认为:假如有1个比其他因素更能促成罗马文明灭亡的首要因素的话,那很可能就是帝国主义。3、道德的沦丧历来被认为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据说图拉真统治期间,罗马城有32000名娼妓。假如我们相信一些古典作家的说法,同性恋在当时是极其普遍的,甚至是时髦的现象。当时的罗马街头整日整夜游荡着大批的流氓无产者。20\n3-4世纪,罗马的流氓既无收入又鄙视劳动,终日的兴趣只在于出卖自己的选票和观看野蛮的角斗。这时的角斗比以前规模更大,更加血腥,狮子、老虎等猛兽也被引进剧场,与赤手空拳的角斗士进行生死决斗。参观角斗的既有愚味无知的下层民众,也有富裕的达官贵族。各种宴会通宵达旦,为追求美味珍馐入口时的美妙感受,他们在饱餐之后吃催吐的药物,以便再吃。呕吐物把台伯河水弄得污秽不堪。罗马社会道德的沦丧表明:其文明已进入腐朽、衰败的阶段。4、以蛮制蛮政策直接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最后的皇帝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导致罗马帝国灭亡。这种蛮族雇佣军的出现源自于戴克里先开始的以蛮制蛮的自杀性政策。军队的蛮族化使其在抵御蛮族入侵的过程中毫无建树,最终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5、公元166年和252年,发生了源起亚洲的可怕的瘟疫,结果使意大利的人口锐减,从而导致兵源短缺,不得不吸收大量蛮族加入罗马军队,为蛮族入侵大开了方便之门。总之,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源而复杂的,衰亡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综合性后果。很难开列出1份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明细表。上面提到的因素,应该是其主要方面。八、罗马人的文化遗产【罗马文化总印象】罗马文化远不如希腊文化卓越和优雅,更比不上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粗鲁的罗马人却创立出1套系统、严密、周全的法律体系,创立了1个制衡、高效率的共和政体,他们给被希腊人搞得纷乱的西方世界带来了法律和秩序。罗马人还承担了希腊文化传播者的职责。自然法,基督教这些对近现代西方政治、法律和价值观念影响极深的思想和理论,不是直接来自希腊,而是来自罗马。【罗马人的哲学】古代罗马的哲学远不如古代希腊哲学发展得那样早。罗马帝国时期,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斯多亚主义是比较流行的哲学。新柏拉图派和神秘主义思潮也在罗马曼延开来。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采用了逻各斯观念,并说罗各斯就是神的最初启示和创造力,因此,号召人们要克服物质罪恶,向神忏悔求救。唯物主义哲学以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0-公元前55年)和琉善(约公元120-200年)为代表,卢克莱修只保留了1部用诗体写成的《物性论》20\n,他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原子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构成,原子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他还对宗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琉善的作品主要有《神的对话》,他推崇伊壁鸠鲁的唯物论思想,抨击宗教迷信,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他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罗马法】一般认为,罗马人留给后来文化的1份宝贵遗产是其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开始公布的“12铜表法”逐渐演变而来。在共和国的最后几个世纪,“12铜表法”已被新条例新原则的发展所取代。这些新条例和新原则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来自习惯上的变化;有的来自斯多亚派教义;有的来自判决书,尤其是来自大法官的文告。罗马大法官是有权维护和解释特殊诉讼法和向陪审团发布判决案件指示的高级行政官。陪审团仅解决事实问题;全部法律争端要由大法官裁决,一般说来,他的解释就成了未来判决类似案件的先例。因此一系列司法程序的建立,同英国的习惯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在2-3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5大著名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由于罗马法是在法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它由3个分支组成,这就是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基本上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作为公民法,它是以成文和非成文两种形式存在着,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习惯。万民法不管民族如何,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它是使奴隶制和财产私有权神圣化,并维护买卖、合作和契约原则的法律。它不是凌驾于公民法之上的法律,而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特别适用。罗马法最重要的分支是自然法。这个法律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产物。斯多亚派发展了正义和公理化身的自然呈现1种合理秩序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论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然而,作为1项法律原则的自然法之父并不是希腊化的斯多亚派,而是西塞罗。他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1个暴君。作为1项法律原则,这种抽象司法概念的发展,是罗马文明最为可喜的成就之一。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3世纪末和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格里哥里安法典》和《赫尔摩格尼安法典》,这是帝国最早的1部官方法典,它包括420\n世纪以后皇帝的敕令。后来,东罗马皇帝在前述基础上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民法大全》。【拉丁文学】古罗马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是在与希腊人接触以后出现的。共和时代第一位诗人是安德罗斯库,共和时代第一位著名的喜剧作家是普劳图斯,另1位喜剧作家是泰伦提乌斯,加图是罗马散文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他写了1部7卷本的《创始记》,对早期罗马和其他意大利城市和部落作了祥细的叙述。拉丁散文最著名的作家是西塞罗(公元前106-43年),其代表作是反对“喀提林那阴谋”的演说和反对安敦尼的演说。他的讲演文辞被誉为拉丁文学的典范。屋大维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屋大维对诗人恩宠有加,诗人则为皇帝歌功颂德。著名诗人有维吉尔、贺拉西和奥维德。维吉尔早期写成的田园诗被称为牧歌,其中流露着对意大利田园风光的深切感情。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颂扬了罗马,前6卷叙述了埃涅阿斯率领特洛耶人到意大利途中的故事;后6卷是埃涅阿斯征服拉丁姆及建立罗马的创业经过。主题思想是强调奥古斯都创建的罗马帝国的伟大。贺拉西以抒情诗见长,代表作是《颂歌》,他的作品或者歌颂罗马人的传统精神,或者颂扬奥古斯都的“功业”。奥维德的作品多以爱情为题材。早期写成的3卷《爱情诗》,是描写他与幻想中情人科琳娜的恋爱故事。奥维德的精心杰作是《变形记》,重述了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从宇宙开始创造起,到恺撒最后变成神,情节充满了欢乐与幻想。公元前8年,奥维德被流放到黑海沿岸,在荒凉的岁月里,他写了《悲歌》和《本都来书》,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罗马人的史学】古罗马最早的历史作品是《年代记》,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最初是用执政官或其他高级官吏的名字来表示年代,因每个任官的名下都记有在其任职期间发生的事件,这样所编辑起来的就成为简短的编年记载。公元2世纪,最著名史家首推波利比阿,他有幸漫游各地和出入罗马国家的档案库。在此基础上,他写了40卷本《通史》,主要叙述了布匿战争以及罗马在地中海东部所进行的征服,至今保留前5卷,其他各卷只有一些残片传下来。波利比阿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在西方史学上占有一定地位。共和时代末期的史家有萨鲁斯特,他是恺撒的部将,著有《喀提林那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此外,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是研究罗马史、高卢、日耳曼人历史的珍贵史料。帝国时代著名历史家有李维、塔西陀、普鲁塔克的阿庇安等。李维的毕生之作是《自罗马建城以来史20\n》(简称《罗马史》)。这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历史巨著,作者力图通过他的著述,披露罗马社会滋长起来的不良弊端,唤起人们对昔日建国的艰辛和光荣的追念,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李维广泛吸收他人成果,书中保有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塔西佗著有《编年史》、《历史》、《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等。前两部作品分别叙述从屋大维统治末年到尼禄,以及弗拉维王朝的历史。《日耳曼尼亚志》描述了日耳曼诸部落在氏族公社后期的社会概况。塔西佗的著作深刻揭露了罗马专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对后世反对专制统治有着强烈影响。普鲁塔克写了1部《希腊罗马名人传》,传记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发挥自己的伦理思想。历史学家斯韦东尼阿斯著有《罗马十二凯撒传》,这部著作为传记汇编。普鲁塔克和斯韦东尼阿斯的著作,开创了西方史学传记体的先河。阿庇安用希腊文写了《罗马史》,在编写体例上按国别或重大事件来命篇,叙述其前因后果,本末始终,可算是西方史学中“纪事本末体”的创始者。他还能注意到历史事件的社会经济根源,把罗马共和时代的社会斗争归结为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斗争,这在古史家中确实难能可贵。阿里安著有《亚历山大远征记》,对亚历山大东侵活动作了翔实而生动的描述。【自然科学】罗马在应用科学,诸如农艺、军事、建筑、水利等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而在基础理论方面则远不如古代世界的其他先进地方。罗马农业科学比较发达,出现了著名的农学家和农业著作。加图的《论农业》是古代罗马第一部农业著作,他阐述了奴隶农业的一些基本原则,总结了经营和管理农业的经验。瓦罗也写了一部《论农业》。该作品以对话的体裁分别论述大田作物、畜牧业和宅旁经济。瓦罗的《论农业》不仅叙述了农业技术问题,而且对一些农业理论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提出见解。科鲁麦拉是1世纪的农学家,他是西班牙人,写了1部12卷的《论农业》。自然科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老普林尼。他参考2000多种著作,写成《自然史》,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工艺等。这是1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几乎把当时所知道的各种知识都包罗无遗,是研究古罗马科学史的重要文献。罗马军队四出征讨和商人长途贩运活动,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屋大维时代曾编制了地图,公元1世纪初,希腊人斯特拉波编著了1部《地理学》,把当时西方所积累的地理知识作了总结,还绘制过1幅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世界地图。公元2世纪托勒密所著的,《天文学大全》对天文学有所贡献,但他继承并完善了地心说天文学体系,其谬说后来为教会所利用,统治欧洲达1400年之久。罗马医学是在希腊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提比略时代的名医塞尔苏斯写过1部医学论著,残篇保存至今。马可·奥勒略的卸医盖伦著述甚丰,对解剖学、生物学、病理学和医疗学等均有建树,长期在西方医学界被奉为经典。【宏伟庄严的建筑艺术】20\n罗马的建筑在共和末期开始发展,到帝国时代达到空前规模。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名胜,成为后代欧洲各大都市的建筑蓝本。城内修建了各种各样的神庙、剧场、宫殿、凯旋门、纪功柱等宏伟的建筑物。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在古罗马的圆形神殿中,最有名的是“万神殿”,始建于屋大维时代,终于哈德良时期,共150多年。在罗马的伟大建筑中,高架引水道是实用工程与优美建筑的结合体,罗马人对此深感自豪。罗马的建筑技术对后世西欧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九、西方古典文明---文明通道从大河流域向海岸线的转移【古代东方的文明类型】古代欧亚大陆的文明,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最早出现的古代文明显然属于古代东方的地理范围。它们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这些古代东方文明有1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即都源于大河流域。【3大古典文明中心的出现】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中国、印度和希腊成了世界3个古典文明的中心。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和目标》1书中将历史的发展分成4个时期,分别为史前时代、古代文明、轴心期和科技时代。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即指在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印度、中国和希腊形成了3个古典文明的基础。人们开始了反对神祗的伦理反抗,人类的精神在这个轴心期第一次真正地觉醒了。在这3个古典文明中心里,中国、印度皆属于东方的大河文明类型,而希腊则属于新兴的海洋文明,这显然是1种新的文明类型。【文明从大河流域向海岸线的转移】古代文明衰微之后,人类文明的区域伴随着一系列征服战争的进行和政权的更迭,不断地扩大,文明中心也发生了转移。最引人注目的是,继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衰落之后,地中海的希腊半岛又兴起了1个新的文明。西方的古典文明具有海洋文明的特点。【独特的西方古典文明】本书前述各章节,明白地揭示和表述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文明的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其活跃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多元的思想文化,善于开拓、勇于求索的民族精神皆源自这蔚蓝色的海洋文明。但在希腊文明的特点之外,值得我们注意和珍视的应该是希腊人崇尚理性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20\n希腊人对任何事物总是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眼光。不受束缚的自由思想是希腊人所独有的。俗的人生观也是希腊人所独有的。罗马人虽不如希腊人富有学养,但他们把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和自然法思想阐述得极为充分。该学派认为,人生来皆具理性,并以此论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进而提出:人和上帝同为宇宙国家的成员也应平等。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是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1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生的资产阶级正是从西方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解放的旗帜和思想武器的,这无疑说明,古典文明包含着近代文明所需要的内容,历史证明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卓越与非凡。2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