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法指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法指导

提高历史学习能力的四种方法\n第一:习惯扪心自问——学与问\n马一浮先生说:“善问者,必善学;善学者,必善问”。钱基博先生说:“读史之大病,在记忆史实,而不深究其所以。”我说:学后,先问自己,再问别人(他问)。自问——问什么?(一)三个层次:(1)是什么;(2)为什么?;(3)还有什么?(二)六个“W”: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回忆洪业先生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授课时提到:洪先生曾开宗明义说,历史是什么?只要你抓住英文里的五个W,就基本抓住历史了。即,who,when,where,what,how,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周先生后来补了一个why(为什么这样做)。\n第一层次:是什么?自然经济是什么?(必修二第11页的”知识链接“)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例说明\n第二层次:为什么?1.学生常问:自然经济就是小农经济吗?为什么?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n2.必修二教材P34页有这样一段话:“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因此而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怎样理解“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一结论的呢?农民和手工劳动者纷纷破产,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n第三层次:还有什么?1.必修二教材第三页导语中说:”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那么,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1)地少人多是导致小块土地占有的自然因素;(2)中国家产分割法和继承法中“多子均分”的制度,造成土地零星分散状况严重。(3)封建时代的农民不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一般都是穷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比较贫乏,他们不可能购买或租用大片的土地;(4)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小块土地经营是一种最有效的经营方式。\n在顾炎武著的《日知录.纺织之利》中有这样一些记载:“华阴王弘撰《著议》,以为延安一府,布帛之价贵于西安数倍,既不获纺织之利,而又岁有买布之费,生计日蹙……。按《盐铁论》曰:这民无桑麻之利,仰中国丝絮而后衣之,夏不释复,冬不离窟,父子夫妇,内藏于砖室土圜之中。崔寔《政论》曰:仆前为五原太守,土俗不知缉绩,冬积草伏卧其中,若见吏,以草缠身,令人酸鼻。”2.导语中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是不是古代汉族人居住的地区都存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从以上材料看其实不然,“边郡之民,既不知耕,又不知织”(顾炎武语)不一定都存在自然经济。\n第二:善于触类旁通——学与思\n梁启超先生说:一个问题或现象,可以分作内外两面观察,首先要问题或现象的内容全部清楚;其次要问题或现象的外圜,就是周围有关系的事物全部清楚。前面的可以叫做本通,后面的可以叫做旁通,本旁通都彻底以后,才不至于偏陋拘虚,好像庄子所说的一区之见。“触类旁通”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试举一例说明:\n例一:中国农业问题本通旁通中国农业古代史上农业(耕作技术;土地制度;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英国农业圈地运动;租地农场;农产品商品化(必二P96);农业国为工业国;近代史上农业(自然经济破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民生主义;土地革命等)美国农业必二P111汽油拖拉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史上农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人民公社;农村纠“左”;农村改革等)日本、俄国改革份地、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n其他例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民族觉醒历史(中外)外交政策历史(中外)市场发展史(中外)\n第三:学会“化零为整”(学与思)\n梁先生又说:“如何读历史,才能变死为活,才能使人得益,依我的经验,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鸟瞰式,一是解剖式。”鸟瞰式,这种方式在知大概。令读者于全部书或全盘事能得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却及其清楚不过。又可以叫做飞机式的读史方法。解剖式这种方法在知底细。令读者可一章书或一件事能得一个彻始彻终的了解。好像用显微镜细察苍蝇,把苍蝇的五脏六腑看得丝丝见骨。这种方法又可以叫做显微镜的读史方法。旧课程复习——化整为零(解剖式)新课程复习——化零为整(鸟瞰式)\n举例:唐朝历史(化零为整)鸟瞰式解剖式唐朝历史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618__907)(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期(618——755)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后期(755——907)分裂割据,国力日衰(经济)曲辕犁;筒车。丝织作坊、丝绸之路;制瓷业。商人活跃;“草市”与“夜市”;长安、洛阳与扬州。(文化)科举制的影响;开始使用火药;雕版印刷术;书法;山水、文人画;杂技歌舞;唐诗。\n其他例子王朝历史(西周、西汉、唐、宋、明清)国别史(英国、日本、美国、德国、俄国)时代史(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冷战时期等)\n第四:寻找用武之地——思与考\n调动与运用知识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说文解字》:“考者老也”。(一)教师陪练——课堂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积极性。(举两例说明)学林轶事:北大名教授吴组缃当年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内容是:“现在我给你们两个判断,你们看那一个正确:‘一个判断是’吴组缃是人’,另一个是是‘吴组缃是狗’。”同学们自然回答前一个判断正确,可钱理群反诘说:”第一个虽说正确,但是毫无价值。第二个判断尽管错误,但是它逼着你去想,吴组缃是狗吗?谁骂他是狗?为什么只骂他不骂别人呢?这一想就会产生很多可能性,会有创造性“。\n漫画:和珅兼并土地这是1950年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探讨题:两张图片中的人物都脸带笑容,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图片1中的笑反映了农民有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地权与劳动者的结合(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1952年);图片二的笑反映了贵族官僚贪欲的满足(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n材料一:1876年费城第三届世博会:第一次由中国人选派代表参加。博览会上,中国展馆精心的布置,以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一座木质大牌楼向北而建,上书“大清国”三个字,对联一幅,曰“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顿。”横批为“物宝天华”。中国参展的商品共计有720箱,6801种,价值约白银20万两。中国的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等在各国展品中推为第一。材料二:1926年费城第十六届世博会:该会上,中国以生丝、茶叶、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手工刺绣及翡翠等展品为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并在各个奖项的角逐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问题: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点。\n1.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2.规模不断扩大,手工工场和工厂并存3.生产工艺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4.布局广泛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知识迁移,由近及远——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n(二)学生自练——适当做些材料新颖、设问有味、层次不一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