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两旁两夹,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5.“三朝五门”之制是周代宫殿的基本设置原则五门之制: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三朝之制:大朝、外朝、内朝或燕朝、治朝、常朝6.最佳城址选择模式17\n(1)良好的日照(2)接受夏日的南风(3)凭挡冬日寒流(4)良好排水(5)便于水上联系(6)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7.汉长安城的建设特点(1)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主要的未央宫位于城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城周约22.5公里。城每面三门,每门三个门洞,各宽8米,可容4辆马车通行。附会了《考工记》的做法。(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旁三门中轴对称经纬涂的道路系统(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4)帝王园林:城南曲江池、终南山(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6)陵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闾里制:城市中最基本的行政管理组织单位和居住单元,以25人组成一个基层单元“闾”或“里”,闾里制的城邑都设有里垣、里门,内部有十字相交的街或巷五陵少年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七星伴月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杜陵灞陵8.佛教在东汉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三国至南北朝前,长安—洛阳一线是我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崛起,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三国与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至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制完全崩溃。9.曹魏邺城规划的意义(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3)宫城居城北中部,由大殿构成中轴线,为以后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10.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1).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而且《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布局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影响隋唐长安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2).居民点布局方面:严格的坊里制,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3).道路布局突出宫殿。(4).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以大反映大一统的强大威力。(5).风水思想影响深远,城市布局与数字概念有机结合。11.隋唐长安规划建设特点17\n(1).方正的城市轮廓,宏大的城市规模。(2).多重城墙,明显的功能分区:隋唐以前老百姓和宫属是杂居于宫城之外和内城之间,之后才出现比较纯净的布局,就是随文帝杨坚创造的“皇城制度”,即宫城转为皇帝居住,南侧专为宫属,国家的附属机构居住在皇城。(3).宫城居中,对称布置,左祖右社——择中立宫,以左为尊。(4).棋盘式路网:城市道路都是土路,没有路面。(5).左右对称的集中市肆:九宫格布局,核心部分是管理机构,优点是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百姓使用。(6).严整、对称封闭的坊里12.宋代在城市发展上的新变化(1999年同济大学)(1).定期集市的出现,市镇的产生,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2).街巷制产生,坊市制全面崩溃。(3).构城技术的进步:加砌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的修建。(4).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发展。(5).宗教建筑更加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6).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的衰落。(7).城市空间布局多不规则: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与自发建设相结合,且后者影响不断扩大。13.北宋东京的规划特点及其影响(1)城市平面不是十分方正规划,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2)开封城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抬头。(3)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深远。(4)市分布全城且沿河、路分布,形成商业街;坊市制全面崩溃。14.《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其正确地放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制方法,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里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述,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整个城市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反映了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15.辽有五个京城上京 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 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北京16.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3).完善的上、下水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都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17.中轴线的序列是:17\n(永定门),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门,太和(奉天)殿、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殿〖后三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明嘉靖年间〈1523—1566〉时加建,原为一廊)、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内城分割为东半城和西半城。18.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1)两重性: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8km的中轴线(九重门阙)(3)北京城内的街道: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4)居住区:5城37坊,且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的划分,不是坊墙和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全区无集中的绿地(5)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6)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景山公园。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19.明北京城规划建设成就及意义明北京城创造性、艺术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轴线与对称布局手法,是中国古都规划布局的集大成者,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向北穿过紫禁城和万岁山,最后止于钟鼓楼。中轴线上,有笔直的御道、东西千步廊、宏伟的宫殿、多大九重的门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庭院、宫后的景山和钟鼓楼等,显得宏伟庄严,气象万千。中轴线虽不及唐长安的朱雀大街宽阔,但在建筑组合及空间、景观处理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使人沿着这条轴线运动时,获得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及心理情绪。20.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商业区在城市平面图尚处于突出的地位•规划图的分析: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21.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简介1.起步阶段(1949-1957)自然增长(前4年)和机械增长(后5年)共同作用2.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1)超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1958-1960)(2)工业调整期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1961-1965)(3)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1966-1977)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1)降低了城镇的建制标准,使城市数量迅速上升(2)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3)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一)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点•政府发动型动力•城乡双重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协调构成•波浪型进程(二)20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特点及其趋势17\n•主体上: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发展战略上:实行梯度发展战略•制度上: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形态上:郊区化等•内涵上:现代化、社会化,注重质的变化23.苏联模式: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把城市特性归结为生产性,其职能是工业生产,城市从属于工业,认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及其规划的最主要优越性为生产的计划性和土地国有化24.旧城改造的含义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旧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一般称为旧城改造与更新。25.旧城改造的方式•全部拆除,重新建设•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建,改善环境•做地区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26.旧城改造的特点性质和观念的特点:性质由过去的福利型转为效益型,经济观念上又投入型转为产出型,从而使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称为旧城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改造对象的特点:由以居住环境为主,转向以城市机能更新为主,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旧城改建的主要动因投资主体的特点: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转向为多渠道的投资参与,旧城改造成为经济效益开发的热点。27.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市。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8.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概念上:国外没有与中国历史名城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多、范围广、规模大、内涵深、保护复杂。•保护内容上,注重物质层面和历史文化非物质层面的保护•实施上:从整体上全面保护,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行政范围有关的政策概念,她即赋予历史文化名城荣誉,也赋予保护名城的责任。二、外国部分1.卡洪城2.乌尔城•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与山体崇拜结合而成的宗教建筑物。•17\n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集中式高耸构图的建筑处理手法;一般为7层,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通达每层;最上面有神堂(庙宇)•与两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广大背景相适应•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其有渊源关系•对伊斯兰建筑有深远影响3.圣地(holyland)——城邦精神的化身•城邦的守护神和民间的自由神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崇拜,纪念性的圣地和圣地建筑群迅速发展起来。•民主政治的确立以及城邦精神的兴起,激发了希腊社会的人性觉悟,圣地建筑由对神的崇拜转移到对人类精神的自我崇拜和对人性的讴歌。•圣地规划布局突破了旧式的封闭形态,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了活泼多姿的建筑空间,神庙位于圣地中心,统揽全局,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圣地形制:中心为神庙,周围建有竞技场、会堂、敞廊等公共建筑物;利用地形,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自由布局,风格多变,适宜从各个角度观赏。4.雅典雅典卫城建设特点:(1)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的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m,视觉及景观上都能控制全城。(2)自有活泼,顺应地形,沿边设置(3)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动态的)(4)注重室外空间的塑造(5)综合爱尼奥和多立克两种风格文明,以材料达到统一,卫城是为纪念波斯战争而建,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5.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6.希腊时期城市特征•从规模上讲,斯巴达比较大,雅典次之,是一个城市和周边一些土地组成,用地规模小,人口规模小。•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些特殊点,居民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些特殊点,居民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城市力争与自然取得平衡,建筑整体用不规则达到与不规则的自然协调,单体又以自然的特征突出自己。•自觉控制城市发展规模。17\n7.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1)选址(高地,利于进攻和防守);(2)划分地区,地区再划分地块(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天体模式,反映罗马人的宇宙观);(3)确定街道走向(依据功能划分而建);(4)城市奠基仪式8.罗马营寨城•1、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向。•2、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3、道路交叉处建神庙9.威特鲁位与《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的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城市选址: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避浓雾、强风和酷热,更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建筑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等等。•街道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理想城市模式:平面形式八角;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放射环形道路;市中心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对城门,以避强风。10.理想城市方案11.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类型(1).要塞型(2).城堡型(3).商业交通型12.威尼斯17\n13.耶路撒冷14.巴格达15.文艺复兴最早产生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深受拜占庭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它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各个方面,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造舆论。16.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罗马市政广场米开朗琪罗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布置的广场之一,它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它的改建工作上。广场正面的元老院和它的左面与之互不垂直的档案馆是原有的建筑物。米开朗琪罗重建了元老院,并于1540年加建了博物馆。广场平面成对称梯形,使这个位于小山顶上的虽是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群在形式上取得协调统—;这个广场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三面有建筑物,而把前面敞开,一直对着山坡下的大绿地。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放大,使台阶产生了缩短的错觉。同样,广场上的两座不平行的、向后分开的建筑创造了比较深远的效果。当走近广场中部时,精美的古罗马皇帝骑马铜像吸引住人的视线,并增加了期待感。元老院高27米,两侧的档案馆博物馆高20米。为了把正中的元老院强调出来,就把它的一居做成基座式的,上两层用巨柱式柱子,使元老院在两侧建筑物从平地起来的巨柱式柱子对比之下,显得比实际更高、更为雄伟。站在元老院入口台阶的顶部,可以望到以建筑和雕像为景框的城市全景。这个建筑群设计的特点是,使人在道路上行进中的每一瞥的瞬间合在一起,互相加强效果。18.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特点:•大•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主轴线大大加强•更几何化,人工化•园林地形平坦,虽然也做几层平台但不显著19.产业革命使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区密度很高,城市畸形发展,同时也使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封建城市以及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市中心区的变化,早期的城市是政治统治中心向目前的经济中心转型•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城市的流线组织复杂化•新兴产业带来了新型污染,带来较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城市环境问题20.法国的旧城改建1.第一时期:雅各宾专政时期17\n统治者是最下层的贫苦人民,为普通老百姓考虑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如开辟几条新干道减轻市中心的交通负荷,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修建绿化广场等。2.第二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如为改变城市形象,突出帝都风貌为目的,在城市中修改大街、纪念堂、凯旋门、星形广场、练兵场和早期广场的改建。3.第三时期:拿破仑第三时期(1)规划者:欧思曼(2)规划内容:•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感到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达到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于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是取得长轴和短轴。•托宽大道,疏展城市交通,方便镇压起义者•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4.意义•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它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在市政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欧思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19世纪的巴黎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21.郎方的华盛顿规划22.田园城市(一)霍华德(二)“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2.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三)“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城乡磁体理论1.Town:有利的因素: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2.Country极好的自然环境,但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单调。3.Town-countrymagnet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17\n(四)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占地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米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若城市平面为圆形,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城市用地的构成是以2.2公顷的花园为中心,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医院等,其外围环绕一周的是占地56公顷的公园,公园外侧是向公园开放的玻璃拱廊——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用房、居住区位于城市的中间地带,130米宽的环状大道从其间通过,其中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六块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他作为儿童游戏和教堂用地,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线和2000公顷的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森林等。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单个田园城市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这种多中心的组合成为“社会城市”3.田园城市实现的关键•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霍华德认为田园城市的实现是靠着旧城不断完善,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他认为田园城市是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MASTERKEY)(五)田园城市的试验(1)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六)“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低估了一个以赚钱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大都市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和高租金、交通拥挤的价值,且人为地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组织和抑制已经不可能,因此当城市没有到达无法忍受的境地时,霍华德的伟大学说遭到社会拒绝也是必然的。田园城市学说的光辉与伟大:(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城市的运行越来越复杂,旧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只有动态的理想城市并以城市发展的一定社会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物质环境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要建设这样新型城乡结合新城市,必须控制城市规模。(3)发展极限的观念发展极限概念的引入希望人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发展城市,注意城市的运行效果和环境质量(4)有机平衡的原则田园城市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个“组合群体”对城市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并建立起内在的平衡机制以协调城市的生长与发展(5)动态管理的原则城市建设的动态管理是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城市把混乱消灭在萌芽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17\n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期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23.勒.柯布西埃城市集中论——“明日的城市”1.勒.柯布西埃2.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与霍华德避开大城市本身矛盾建设田园城市不同,他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形式改造城市,认为大城市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对大城市矛盾,他提出可以依靠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城市原有空间。----主要城市规划观点:(1) 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2)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3、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300万人口的明日的城市(TheCityofTomorrow),在一个完全平坦的用地上,设计了一个严格对称的网络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它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4、柯布西埃的建筑观——新建筑五点•底层独立支柱:底层透空,有支柱把建筑体形举离地面•屋顶花园:平屋顶,布置屋顶花园,恢复被房屋占用的地面•自由平面:承重柱与分隔墙体分离,内部之间按使用要求自由分隔•横向长条窗: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开设水平连续长条窗。•自由立面: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外墙成为可供自由处理的薄墙。5、明日的城市与田园城市柯布西埃与霍华德一样,都是理想主义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状况;与此相反,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即“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同时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是直接从空间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其论述的过程更多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而来改造整个社会,它规划的城市是“在花园中的城市”而不是霍华德德“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6、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的意义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从未实现,但是它对战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布西埃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潮流,看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巨大效益和广阔前景,不采取回避态度,而是寄希望于技术和管理,因而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而有启发的设想,对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柯布西埃所倡导的“现代建筑运动”成为20世纪的主流应该是必然的结构。24.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1.理论设想17\n城市沿一条高度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认为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环境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2.带形城市理论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性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25.雅典宪章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26.大伦敦规划•阿伯克龙比主持•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规划思想: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盖迪斯组合城市的概念,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该地思索扩的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方案。•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km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1)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改造旧街坊,控制工业类型、规模、人口密度、恢复中心区的形象,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190-250人/公顷。(2)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不足。(3)绿带圈:宽约8km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进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4)外圈:主要用于疏散伦敦郡过剩的人口与工业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其中B环路是主干路,位于伦敦郡中部。10条放射路由此向外延伸,使伦敦中心区与周围各码头、市场、货场、调车场与工业中心便捷地联系起来。D环路是快速干路,与10条放射路相交处都作立体交叉,使过境交通不穿过市区而从D环路绕通过。伦敦郡规划绿地内每人8平方米增至28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建成区外绿地以碶状插入市内,并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规划的时代意义: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和方案。这一规划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的大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存在的问题:(1)中心区人口非但未减,反而有所增长,整个伦敦地区人口亦继续增长。(2)对其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3)新城建设投资较大,对疏散人口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4)工业迁出后,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5)距市中心3至10公里的环形地区内,环路和房舍路上的交通负荷不断增长;接近城市边缘而不进入伦敦中心区的车辆是不多的。(6)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站线周围又自发地建起了大批成排房屋,使城市的无计划扩张无法制止。27.英国新城建设17\n1.第一代新城:哈罗新城•1946年,英国的新城法•第一代新城的建设特点:1946-1950年间英国制定建设了第一批新城,共14个,其建设特点是: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哈罗新城的规划特点:(1)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分为四个居住区有14个邻里单位,清晰的规划结构。(2)城市景观方面,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并注意人文景观,对传统作了很好的保留。(3)城市交通组织方面,专门设置了非机动系统(当时机动不发达)•存在问题:由于城市规模小,公共生活单调乏味,就业岗位用地少,因此,就业很难,这也是第一代卫星城的通病。因此,不得不返回母城,青年人没有娱乐也不愿呆在卫星城,这种新城也为农业人口的一个进入母城的跳板。2.第二代新城建设•英国第二代新城是指1955年-1966年间建设的新城•第二代新城的特点:(1)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2)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因此居住和就业比较好地解决(3)城市人口密度增大,适合于中产阶级居住(4)不再单独设置中心区,考虑的是居民的方便性和多样性(5)改变交通系统与规划布局的吻合(6)第二代新城已不是完全依附母城,已从总体上考虑它的作用。•代表城市:朗科恩新城规划特点(1)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其中心设置公共汽车站及其他公共设施,每个邻里单位划分4个邻里,邻里又有一系列100-200人组成的居住组组成。各邻里单位的各个中心被城市公共交通干道所串联。(2)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采用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汽车的做法,以“8”字形道路股价组织公共交通是经济有效的。(3)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亦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缩短居民上下班距离。(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重视古迹保护,修复城堡,教堂,以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3.第三代新城建设•英国第三代新城是指1967年后建设的新城•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把伦敦要增长的就业人口吸引过来,在伦敦外围扩建密尔顿.凯恩斯、北安普敦和彼得博罗三个旧镇。•代表城市: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特点:(1)土地利用与交通紧密结合城市无严格的功能分区,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在市内采取分散布局方式(2)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3)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市内结合现状铁路、道路和河湖走向,修筑纵横交错、干道宽度为80米的方格形干道网,并采用了最经济有效的1公里路网间距。(4)突出景观效果28.美国三大大城市连绵区:17\n1.波士顿——华盛顿大城市连绵区2.芝加哥——匹兹堡大城市连绵区3.圣地亚哥——旧金山大城市连绵区29.巴黎地区总体规划1.1965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采用了“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摒弃在一个地区内修建一个单一的大中心的传统概念,代之以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把巴黎的发展纳入新的轨道。2.战略性措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安排工业和城市人口。沿塞纳河下游形成几个城市群,以减少工业和人口进一步集中到巴黎地区。•改变原来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结构,而沿塞纳河发展成带形的城市结构•打破原来单中心城市布局,发展多中心城市群。出5个新城外,在规划中布置了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都均匀分布在中心区周围,各自服务几十万人。3.巴黎的分区•历史中心区,范围为18实际形成的巴黎旧城,主要保护原有的历史面貌,维持它的传统职能活动。•19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公司办公楼的建造。•周边地区,允许建设一些新的住宅和大型设施,并加强区中心建设,使边远地区的社会生活多样化,更具生命力。1.商城是我国最早的城市遗址。偃师商城(城中套城、轴线对称格局的形成)是我国第一座布局最完整的都城遗址,其布局表现为“择中立宫”及比较严格的轴线与对称特征2.《管子》——自由城的城市设计理念(1)管子: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2)主张:《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提出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公(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城镇建设要结合对场地的各种条件的研究,包括城市分布、城市选址、城市规模、城市形制、城市分区等等。(3)意义:勇于打破“先王之制”中规中矩的礼制秩序,其设计思想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当时城市生活的客观需要,为小国古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使得城市设计观念彻底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城市设计实践的创新。(4)理论依据:a,”天人合一”的理念b,山水观c,风水学说,包括:上层文化:重“上天之道”,强化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并与君权政治、封建宗法相结合民族文化:重“自然之道”,关注“下界”凡人与周围的生活环境(5)自由城城市设计的表现形式:a,表现出动态的城市山脉或水脉及人们意念中的龙脉或气脉。(路径)b,城市外围“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愈越”、“山环水抱”的山水界面及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中层层相套的院墙、城墙、城沟等。c,大多以城市内外的山林、水域及城市中各种类型的院落为“区域”。d,以“穴”为节点,好的风水穴位必然成为城市空间的节点,其上必置标志性或重要的建筑物e,在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上,常以风水穴位上的楼、阁、塔或主体建筑为标志,在城市入口空间序列上,以水口环境中独具风水意味的树木、亭阁为标志;在城外空间形态上,以主山为标志。3.风水与景观——理想风水选址所包含的景观因素(1)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2)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3)多植林木,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17\n(4)以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远山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5)以隔水成对峙状的两侧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6)人工风水建筑物的易识别性和观赏性。常布置在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等位置4.风水理论景观的特点(1)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远离人间的世外桃源。(2)中轴对称的景观: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左右对称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3)富有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作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起伏的山,弯曲的水5.秦朝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措施,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6.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方丈和瀛洲7.隋大兴城的修建宇文恺主持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规划。8.1989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诞生,共分6章(1)总则(2)城市规划的制定(3)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4)城市规划的实施(5)法律责任(6)附则9.“一书两证”:在规划区进行规划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统一由市政府审定,市建设局核发。10.1982年,国务首次批准了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立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了第三批3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国家两次公布了山海关与湖南的凤凰2个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将河南省濮阳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将安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达到110个。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城市格局中国城市的选址、定位、规划、发展都与所处的山形地貌、河湖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及重要的景观视觉通廊等则构成了城市格局•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历史地段,历史上的寺庙区、商业区、各种类型的居住区、风景区、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乡镇、村寨以及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建筑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包括诗词、绘画、戏剧、音乐、传统产业、婚丧、嫁娶等各方面的民俗精华12.柏拉图(前427-前347)与《理想国》(1)柏拉图的城市观:•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组城市秩序,职业的专门化并且固定不变能保障完美地履行各种城市职能。•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哲学、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最理想的国家是让哲学家(集智力与智慧一身)当国王来治理国家。(2)柏拉图的《理想国》(圆形+放射形)一个几何学的作品,城市中心是卫城,并且在其周围建起一圈城墙,城市其它部分从这一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且相互取平,占好地的面积稍小一点,占次地的面积稍大一些。全城共分为5040个地块,居民5040人;城市中心的庙宇应摆放在广场四周,整个城市则应建在城邦圆周中心的高地上,以利防守和清洁,城市中心还布置有体育场、剧场和讲习地等。•《理想国》中设想的城市是真正按”社会几何学”的理想设计出来的。•柏拉图看来,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17\n13.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14.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建在山岩或高地上•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划分明显。遵循奠基仪式所规定的条例(分四个阶段),要求有规则的平面。(1)选址(高地,利于进攻和防守);(2)划分地区,地区再划分地块(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天体模式,反映罗马人的宇宙观);(3)确定街道走向(依据功能划分而建);(4)城市奠基仪式•城市街道是方格形,街坊内是个大院子,周围密布住房,临街有商店和作坊。15.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1)一般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又不断扩建城墙。(2)早期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以后随着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状城市。(3)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各种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广场平面不规则。(4)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5)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6)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城市有美好的环境景观。(7)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16.西格诺利亚广场:广场中雕塑的布置方式:以建筑为背景布置雕像,以建筑为景框安置雕像、在广场中心位置布置雕像。17.凡尔赛的建设•体现了勒.诺特星形规划和几何构图的原则,首次将宫殿、花园、城镇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纳入到一个巨大的轴线体系和园林景观中,建筑、园林与城市三位一体•具体设计中,勒诺特以路易十四卧床为中心发散出三条轴线形成控制整个景观的主要道路骨架,按此修建了三条放射形林荫大道,分别通向巴黎城区和国王的另外两处行宫,中央轴线则穿过宫殿贯穿整个花园。•凡尔赛花园布置同样概念清晰而突出,有明确的市中心、次中心及向四处发散的放射性路网,这些笔直的轴线和圆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向心、开放、具有无限的延展性。理性清晰的几个秩序扩展至自然当中,控制着整个园林的形态,突出体现了人工秩序的美,反映出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一种明确几何秩序的愿望•凡尔赛的总体设计对欧洲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巴黎,它的主轴线尤其是后来建成的从卢浮宫到星形广场的一段,其总长度以及路上小广场节点的布置同凡尔赛宫中轴线一一相符,它所确立的由纪念性地标、广场和景观大道所构成的星形规划,此后几个世纪风行欧美,也成为后来许多殖民地国家城市设计的样板。18.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1)平面简单,方格网布局(2)城市绿地,公共中心,子系统无统筹安排(3)城市只考虑两维空间,未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4)对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发展、用地规模无预测(5)城市规划布局对当地历史、文脉无关系(6)城市体现了强烈的阶级对立性19.邻里单位的理论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17\n)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20.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新规划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规划结构从单中心演变成多中心,即划分成8个片区。二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诸方面问题,相应地制定了地区和郊区的规划。1.市区规划布局多中心规划结构把城市分为八个规划片,克里姆林宫、红场所在地区是核心区,其余七片环绕四周。八大片规划的实质,是要编制人口规模有65万至134万的8个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城市分区规划方案。各片都有各自的市级公共中心,连同中间的“都市中心”,形成“星光放射”状的市级多中心体系,新的规划结构要求8个规划片自成体系,又各具特色。每个规划片又分成2-5万人口从25万至40万的规划区,规划区内又分为若干个居住区、生产区、公共中心、公园、体育综合体等。为保证各片居民就近休息,接触大自然和保持生态平衡,在核心片界线的花园环路外侧布置一系列绿地,形成一条绿色项链。其周围7个片都有一块面积在1000或1000公顷以上的大块锲状绿地,一头渗入城市中心,另一头与市郊森林公园相联接。规划公共绿地为每人平均26平方米。城市干道由十几条主要放射路和6条环路组成,为改善交通,全市设有一套绕行市中心的“井”字形高速道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道路系统,加上扩大的地铁网,使多数居民乘车上班时间缩短30-35分钟。每一规划片内都有一条或两条重要的放射干道作为该片的布局轴线,沿这些州县布置公共中心,使其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同自然环境有良好的结合。为了逐步解决规划片内居民就地工作问题,进行了全市工业调整规划。2.地区和郊区规划为了严格限制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区的工业和居民的过分集中,优先发展远离莫斯科市区的工业。市界以外50-60公里及市区与市界100-200公里两个地区之间有首都森林保护带,用它来分割两个区。莫斯科市区外围的城市群呈辐射、环状,它们是由莫斯科环形公路、大环形铁路以及12条放射状铁路干线构成了城市布局骨架,大多数卫星城和许多城市型居民点沿铁路形成密集的居民点链分布着。已形成了以莫斯科为核心,包括50个经济上和规划上都相互协调的“星座”城市群。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