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基于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研究也为其它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5-02  农学专业是天津农学院的传统骨干学科,各项办学条件和实力相对较强,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后,在天津市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新形势下,20世纪形成的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有关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对沿海都市农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合理修订,构建出一套适应沿海都市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需求多元化和学生就业多元化的客观需要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结构为“窄深型”,实用性知识较少涉及,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随着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出现了“厚基础,宽专业”5\n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学生成绩的判定上仍是理论占主导地位。表现如下:①实验课多为验证性,以验证理论而设置为主;②手段落后,技术过时;③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缺少覆盖面宽的跨学科、高层次实验;④没有设计性实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⑤综合性实验少,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⑥校外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少,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了解较少。综合分析以上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已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知识面窄,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缺乏灵活性、动手能力差,限制了人才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培养方向拓展  农学专业培养定位要实现“为沿海都市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向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科所、农技推广站、农业企业等国有制单位、县级以下基层部门、农业产中领域,转向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有制、私有制两种经济成分,以及农业基层和城区农业,各级各类农业企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二、三产等广阔领域培养人才。  (二)培养规格提升  新时期农学专业要服务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5\n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掌握专业所必需的、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掌握产中理论,而且同时掌握产前产后理论;专业素质要求做到多学科交叉,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农作物生产、遗传育种、加工贮藏、经营、管理等数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此外,还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目标拓宽  “面向三农”、“高素质”、“应用型”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三创一基”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使课程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重点突出大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形成与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统筹考虑实验、课程实习、校外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保证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根据天津农业的发展特点重组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增设与沿海都市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  四、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果5\n  实施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来,不同层次实践环节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加强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全面,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学生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生考研率不断攀升,考研成功率一直保持在25%左右。通过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陈宏涛,吴锡冬.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8):100-101.  [2]陈宏涛,吴锡冬,曹丽颖.面向天津农业发展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8-320.  [3]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王敬国,李晶,杨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M].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4]韩秀兰,张春庆,宋宪亮,李向东.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学科与专业建设,2014,(2):58-61.  作者简介:  王金龙(1978-),男,博士,教授,农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学。  边立云(1974-),男,山西省忻州市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陈宏涛(1977-),男,天津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5\n  吴锡冬(1962-),男,重庆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与耕作。  通讯作者:  张乃楠(1982-),男,天津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